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而得此名,也有传说是因为湖中青草繁茂,遇到冬季与春季湖水干涸之时,能看到湖中茂盛的青草而得此名。唐代韩偓《赠湖南李思齐处士》:“三春日日黄梅雨,孤客年年青草湖。”
(十)黄陵庙:庙名,位于今湖南省湘阴县的北面,据说是供奉舜帝二妃娥皇与女英的寺庙,因此也称为“二妃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清代吴伟业《南风》:“九疑望断黄陵庙,曾共湘灵拂五弦。”
(十一)游子:这里指久居他乡之人。
(十二)征袖:指远行之人的衣袖。
(十三)佳人:这里指香闺中思念丈夫的少妇。
(十四)翠眉:眉毛、娥眉。古代女子习惯用青黛来画眉,故有此称。晋代崔豹《古今注?杂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今多作翠眉警鹤髻。”唐代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
(十五)苦竹:竹子的一种,主干较矮小,但竹节比其他竹子要长。
【译文】
鹧鸪有着色彩斑斓的羽翼,喜欢在云烟迷茫的温暖草丛中嬉戏,习性应该与锦鸡相似。
阴雨昏暗的天气里从青草湖边经过,落花时节则在黄陵庙里啼鸣。
远在异乡的游子刚闻此声衣袖便被泪水沾湿了,闺中的少妇一唱起《山鹧鸪》的词便眉头紧蹙。
声声啼鸣在广阔的江面上相互呼应,当鹧鸪躲在苦竹林深处的暖窝中时太阳已经西下。
【背景与赏析】
才子“郑鹧鸪”的这首《鹧鸪》是传诵一时的代表作,特点就在于诗人并不看重形似,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表现神韵方面。开篇写的是鹧鸪的习性、羽色以及形貌,并将其同山鸡并列在一起比较,由此可见,诗人在首联首推其形,用湖山的秀色作为其抒发和感慨的背景。而三四句则开始主攻其“声”,将声声哀鸣与征人之情交融在了一起。鹧鸪之神韵跃然于纸上,难怪沈德潜会在《唐诗别裁》中赞叹道:“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第五句与第六句则从写鹧鸪转为写人,虽然有此转变,但诗中仍然是句句不离鹧鸪的啼鸣,在这里,人的感情与鸟的哀鸣结合在了一起,两者相互补充。虚实相生,可谓相得益彰。尾联的“唱”和“闻”则是呼应的绝佳之笔。唱凄凉之调,闻凄厉之音。就这样,人与鹧鸪的感情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犹如浑然一体。这首诗不亏被世人誉为“警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