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四十四章 韩偓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1614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四十四章 韩偓

  

  韩偓(约842年—923年),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为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10岁便能即席赋诗。龙纪元年(889年)中进士,曾出任佐河中节度使幕府,之后官拜左拾遗,后又迁为左谏议大夫。因触怒了当时的权臣朱温而被贬为濮州司马,于是便弃官南下,在此期间,朝廷曾两次诏命其还朝复职,但皆没有答应。其诗篇中感时之作最有价值。

  惜花

  皱白(一)离情(二)高处切,腻红(三)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注释】

  (一)皱白:这里指残花。

  (二)离情:这里指别离的情绪。唐代谢逸《柳梢青》:“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

  (三)腻红:这里指还在娇艳开放的红花。

  【译文】

  高枝上的白花由于就要凋谢使人感到充满了悲切的离别之情,红花就算还有粉光腻容那也只是暂时,因此在静寂中愁绪渐渐变深。

  眼睛看着那一片片的花瓣随着河水流去,怨恨那无情的雨水还在摧残着花枝上残留的花朵。

  花瓣散落在地如果能得到青苔的遮挡,还可稍微慰藉一下人意,如果是落在污泥当中只会让人更加黯然神伤。

  站在窗边用一杯酒来凭吊花儿的逝去,等到明日残花落尽时,池塘边就只余一片阴沉的绿色。

  【背景与赏析】

  本篇是以写“香奁诗”而出名的诗人韩偓的代表作。在这首诗中,他将咏物、抒情与感时融为了一体,可以说,本诗是一曲关于春去花落的挽歌。首联用即将飘零的残花来预示粉光腻容的红花的命运。“皱白”和“腻红”在这里用来指代花朵,让本诗显得极具色彩感与形体感。“高切处”则给人一种紧迫感,“静中深”讲的是切入人心的缕缕愁思。水流花落、风雨摧残的凄冷情景让作者备感凄凉。五六句是在三四句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刻的抒情,在这里,作者内心的矛盾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结尾

部分诗人独饮苦酒,这时的他悲观哀痛,纵览全篇可以发现全诗处处紧扣一个“惜”字,虽为写物,但每句皆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伤,虽不直白,但却余音绕梁。可以说,这首诗是寄情于景的典型,当中托物寓志,寄兴深微。

  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一)屏风画折枝(二)。

  八尺龙须(三)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注释】

  (一)猩色:指鲜红色,即如猩猩之血般的红色,故有此称。元代萨都剌《鹦鹉曲题杨妃绣枕》:“水昌帘垂宫昼长,猩色屏风围绣床。”

  (二)折枝:一种花卉画法,这种画法通常只画花朵连枝折下来的部分而不画整株花,故有此名。宋代仲仁《华光梅谱?取象》:“其法有偃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草花有方干之不同,折枝无蜂蝶之来采。”

  (三)龙须:一种草的名字,这种草的茎可以用来织席。

  【译文】

  碧色的围栏外挂着精美的绣花布帘,猩红的屏风上画着折枝。

  八尺大床上放着龙须草编成的席子以及方形的锦缎被褥,天气虽未变得寒冷但这里的一切已显得冰凉。

  【背景与赏析】

  这是“香奁诗”的写作名家韩偓反映男女情爱诗歌中独具匠心、脍炙人口的一首诗。诗中一开始描写的是一个华丽精致的卧室,首联是从室外的垂帘开始慢慢地拓宽读者的眼界,之后从屏风那里将视线转回室内,而从室内的八尺大床等摆设可以看出这个房间的主人是一个贵家少妇。虽然全诗并没有明确的语言描写女主人在做什么,但“画折枝”即可表现出女主人的高雅情趣,而尾联也暗现了女主人在深秋的深闺之中对爱情的渴望。整首诗在景物上泼墨重彩,各种色彩的使用与诗中所要表现出来的情感可以说是极其协调,碧绿的栏杆、猩红的屏风以及微风吹拂下帘珠的摆动,可以说是色现情、情融色,虽说纵观全诗并没有写出一个“情”字,但作者却紧借环境的描写来处处点明女主人深闺思情的情怀,由此也可以推测本诗意境的委婉深邃也是其能传诵如此久远的原因。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