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四十一章 皮日休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300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四十一章 皮日休

  

  皮日休(约834年—约883年),字逸少,后又改为袭美。因居住于鹿门山,所以又自号鹿门子,同时又号闲气布衣、醉吟先生等。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懿宗咸通八年(867年)中进士。次年开始东游,一直到达苏州。咸通十年任苏州刺史从事。之后又入京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兼任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农民军下江浙,皮日休被黄巢所俘。黄巢入长安称帝之后,任皮日休为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年),曾去到同官县任职。关于皮日休的死,说法历来不一。有说他是因故被黄巢所杀(孙光宪的《北梦琐言》、钱易的《南部新书》、辛文房的《唐才子传》等有类似记载),还有的说法是黄巢兵败之后被唐王朝所杀(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也有的认为皮日休最后去到浙江归顺了钱镠(尹洙的《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的《五代史补》),还有的则说皮日休最终流寓宿州以终,他的坟墓就在濉溪北岸(《宿州志》记载)。

  橡媪叹(一)

  秋深橡子(二)熟,散落榛芜冈(三)。

  伛偻(四)黄发(五)媪(六),拾之践(七)晨霜。

  移时(八)始盈掬(九),尽日(十)方满筐。

  几曝(十一)复几蒸,用作三冬(十二)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十三)。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十四)。

  如何一石(十五)馀,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十六)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十七)饥肠。

  吾闻田成子(十八),诈仁(十九)犹自王(二十)。

  吁嗟(二一)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注释】

  (一)《橡媪叹》:《正乐府十篇》中的第二篇。

  (二)橡子:一种栎树的果实,果仁带有苦味,封建时期或是旧社会的农村经常有人用这种果实来充饥果腹,但是极易中毒。

  (三)榛芜冈:灌木或是野草丛生的山岗。

  (四)伛偻:弯腰驼背。念yǔ lǚ。

  (五)黄发:指老年人的头发。

  (六)媪:年老的妇女。念ǎo。

  (七)践:踩,踏。

  (八)移时:过了很久。

  (九)盈掬:满满一捧。

  (十)尽日:从早到晚,一整天。

  (十一)曝:晒。

  (十二)三冬:指冬季的三个月。

  (十三)玉珰:原意为玉质的耳坠,在这里用来形容米粒饱满而有光泽。

  (十四)无仓箱:意思是粮食没有一点剩余。

  (十五)一石:古代计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石,念dàn。

  (十六)农时:一作“典时”。指播种或收获的季节,诗中指的是前者。播种需要种子,但农民没有,于是狡吏贪官就用官仓中的粮食来放私债,为自己谋取暴利。

  (十七)诳:欺骗,哄骗。

  (十八)田成子:陈恒,又名田常。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田成子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为表现自己的仁慈,赢取民心,曾用大斗来出贷,用小斗来收入,因此受到齐人的称赞与歌颂。

  (十九)诈仁:原本仁慈的田成子杀掉了齐简公,自己做了王,这使得极为遵守礼法与君臣之礼的孔子非常怨恨他,甚至到了要取他性命的地步。《论语?宪问》:“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杀其君,请讨之。’”在这里田成子被说成是道德败坏、品德低下的人,再加上受各种传统说法的影响,因此,田成子之前的仁慈被认为是装出来的,故称“诈仁”。而诗中的狡吏贪官却连诈仁都做不到。

  (二十)王:动词,称王。

  (二一)吁嗟:表示忧伤或有所感,叹息。

  【译文】

  深秋时节橡子成熟了,一个个散落在灌木丛生的山岗上。

  一位弯腰驼背头发花白的老农妇来到这里,踏着早晨的寒霜开始拾橡子。

  很

长时间才能拾满一捧,从早拾到晚也才让橡子铺满筐底。

  拾好的橡子拿回去晒一晒,再蒸一蒸,就可以当做过冬的粮食了。

  家里在山前有好几亩稻田,今年收成很好,稻穗沉甸甸的,而且香气袭人。

  仔细收割粮食之后又细细地舂米,每粒米都饱满有光泽就好像玉耳坠一样。

  将粮食上缴到官府,一点都没有私留,

  为什么明明是一石多的米,官府称出来却只有五斗呢!

  狡猾的官吏不畏惧刑罚,贪官也无顾忌地贪赃枉法。

  到了播种的季节又将收缴的粮食从官仓里拿出用来放贷为自己牟取暴利,等到来年收获的时候粮食又重新收回粮仓。

  从冬天到来年春天,只能用橡子来哄骗一下自己的肚子。

  我听说春秋时期的田成子用虚假的仁慈为自己换来了王位,可现在这些贪官污吏连虚假的仁慈都没有。

  看着偶然遇到的这位拾橡子的老妇人远去的背影,不知不觉中眼泪弄湿了我的衣裳。

  【背景与赏析】

  这是皮日休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讲述了一个老农妇辛勤种出的粮米被官府搜刮殆尽,最终只能靠拾橡子充饥的故事,揭露了黑暗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体现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在艺术和思想上都极具特色,诗人尤其擅长客观描写,并以此直接批判上层统治者。他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修饰,而是直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合在了诗的内容当中,然后按照时间与逻辑顺序,逐渐加深陈述事物的深度,使得诗中的形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更加动人。此外,全诗的语言客观尖锐、通俗质朴,用典方面也极为灵活,使得诗中塑造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汴河(一)怀古(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二),至今千里赖(三)通波(四)。

  若无水殿龙舟(五)事,共禹论功(六)不较多。

  【注释】

  (一)汴河:通常指从汴州到淮安的一段。隋炀帝时期开掘,从洛阳西苑引入谷、洛二水到黄河,再由黄河引入汴水,之后通过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的运河的河道将汴水引到泗水,最后再到达淮水。所以运河的主干还是在汴水这一段,人们在习惯上也将运河统称为汴河。《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大业(605年—618年)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至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

  (二)此河:指运河。

  (三)赖:依赖,依靠。

  (四)通波:指水流相通。班固《西都赋》:“控引淮湖,与海通波。”

  (五)水殿龙舟:据说当年隋炀帝到扬州游玩时乘坐的龙舟高达四层,上设正殿、内殿以及水殿等。

  (六)共禹论功:与大禹治水的功劳可以相提并论。

  【译文】

  都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这条运河,但是至今还要靠它来沟通千里的运输水路。

  如果当时没有修建龙舟水殿这种奢侈享乐的事,那么把开凿运河与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提并论也是可以的。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唐诗中有许多将汴河作为题材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通常都是一贬到底,认为隋朝的灭亡就是因为修筑了这条运河。而皮日休的这首诗在立意以及议论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有褒有贬,在谴责隋炀帝暴行的同时,也称赞了开凿运河的好处。此外,诗人还运用了唐代诗人在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这让诗中的议论更为新颖独特。诗中看似是在肯定大运河的作用,但在肯定的同时,对于隋炀帝的批判与斥责也更加的强烈,比起正面的说明,这种迂回的手法产生的效果会更好。全诗以议论为主,也算是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