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长时间才能拾满一捧,从早拾到晚也才让橡子铺满筐底。
拾好的橡子拿回去晒一晒,再蒸一蒸,就可以当做过冬的粮食了。
家里在山前有好几亩稻田,今年收成很好,稻穗沉甸甸的,而且香气袭人。
仔细收割粮食之后又细细地舂米,每粒米都饱满有光泽就好像玉耳坠一样。
将粮食上缴到官府,一点都没有私留,
为什么明明是一石多的米,官府称出来却只有五斗呢!
狡猾的官吏不畏惧刑罚,贪官也无顾忌地贪赃枉法。
到了播种的季节又将收缴的粮食从官仓里拿出用来放贷为自己牟取暴利,等到来年收获的时候粮食又重新收回粮仓。
从冬天到来年春天,只能用橡子来哄骗一下自己的肚子。
我听说春秋时期的田成子用虚假的仁慈为自己换来了王位,可现在这些贪官污吏连虚假的仁慈都没有。
看着偶然遇到的这位拾橡子的老妇人远去的背影,不知不觉中眼泪弄湿了我的衣裳。
【背景与赏析】
这是皮日休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讲述了一个老农妇辛勤种出的粮米被官府搜刮殆尽,最终只能靠拾橡子充饥的故事,揭露了黑暗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体现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在艺术和思想上都极具特色,诗人尤其擅长客观描写,并以此直接批判上层统治者。他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修饰,而是直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合在了诗的内容当中,然后按照时间与逻辑顺序,逐渐加深陈述事物的深度,使得诗中的形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更加动人。此外,全诗的语言客观尖锐、通俗质朴,用典方面也极为灵活,使得诗中塑造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汴河(一)怀古(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二),至今千里赖(三)通波(四)。
若无水殿龙舟(五)事,共禹论功(六)不较多。
【注释】
(一)汴河:通常指从汴州到淮安的一段。隋炀帝时期开掘,从洛阳西苑引入谷、洛二水到黄河,再由黄河引入汴水,之后通过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的运河的河道将汴水引到泗水,最后再到达淮水。所以运河的主干还是在汴水这一段,人们在习惯上也将运河统称为汴河。《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大业(605年—618年)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至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
(二)此河:指运河。
(三)赖:依赖,依靠。
(四)通波:指水流相通。班固《西都赋》:“控引淮湖,与海通波。”
(五)水殿龙舟:据说当年隋炀帝到扬州游玩时乘坐的龙舟高达四层,上设正殿、内殿以及水殿等。
(六)共禹论功:与大禹治水的功劳可以相提并论。
【译文】
都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这条运河,但是至今还要靠它来沟通千里的运输水路。
如果当时没有修建龙舟水殿这种奢侈享乐的事,那么把开凿运河与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提并论也是可以的。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唐诗中有许多将汴河作为题材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通常都是一贬到底,认为隋朝的灭亡就是因为修筑了这条运河。而皮日休的这首诗在立意以及议论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有褒有贬,在谴责隋炀帝暴行的同时,也称赞了开凿运河的好处。此外,诗人还运用了唐代诗人在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这让诗中的议论更为新颖独特。诗中看似是在肯定大运河的作用,但在肯定的同时,对于隋炀帝的批判与斥责也更加的强烈,比起正面的说明,这种迂回的手法产生的效果会更好。全诗以议论为主,也算是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