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二十九章 李益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3305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二十九章 李益

  

  李益(748年—829年),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之后迁往河南郑州,中唐时期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初任郑县尉一职,但一直不得升迁,后弃官开始在燕赵一带漫游。贞元十三年(797年)又重新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刘济的从事。元和后期入朝,担任过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因过于自负而为众不容,被迁为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并被转为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年)任礼部尚书,卒于任上。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一)

  绿杨著水(二)草如烟(三),旧(四)是胡儿(五)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六),何人倚剑白云天(七)。

  从来冻合(八)关山路,今日分流(九)汉使(十)前。

  莫遣(十一)行人照容鬓(十二),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释】

  (一)《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一作《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也作《盐州过五原至饮马泉》。诗题原注:“鹈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唐朝时期五原县属于盐州管辖,中唐时期,这里成为唐朝与吐蕃相互争夺的边缘地区。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之后盐州多次被废但又数次复置,之后便称五原。饮马泉,即鹈泉,通常也泛指供马饮水的水泉洼地。

  (二)著水:这里是拂水的意思,指杨柳条轻抚水面。

  (三)如烟: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四)旧:过去,曾经。

  (五)胡儿:这是对胡人的蔑称。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五代时期江为《塞下曲》:“胡儿移帐寒笳绝,雪路时闻探马归。”宋代陆游《闻武均报已复西京》:“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明代王世贞《将军行》:“碧眼双胡儿,惯骑大宛驹。”

  (六)吹笳明月夜:根据《晋书?刘琨传》记载:“(刘琨)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笳,即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据说是在汉代时期由张骞自西域传入,之后在汉魏的鼓吹乐中经常会用到。唐代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元代关汉卿《五侯宴》:“韵悠悠胡笳慢品,阿来来口打番言。”

  (七)倚剑白云天:源于宋玉的《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八)冻合:冰封、冰冻的意思。《晋书?慕容皝载记》:“皝将乘海讨仁,群下咸谏,以海道危阻,宜从陆路。皝曰:‘旧海水无凌,自仁反已来,冻合者三矣。昔汉光武因滹沱河之冰以济大业,天其或者欲吾乘此而克之乎!’”宋代苏轼《雪诗》:“石泉冻合竹无风,夜色沉沉万境空。”明代钱澄之《三一上人雪竹歌》:“叶上离离雪不动,普天冻合无风吹。”清代陈维崧《东风第一枝?丁巳元日大雪是日迎春》:“白茫茫冻合乾坤,不辨春来何处。”

  (九)分流:指河水分散流动、分开流动。

  (十)汉使:这里是诗人的自指。

  (十一)莫遣:莫使,不要让。

  (十二)容鬓:指容颜和鬓发。唐代杜甫《早花》:“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唐代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译文】

  碧色的杨柳条轻拂着水面,绿草生长茂盛,这里曾经是胡人用来供马饮水的地方。

  明月当空的夜晚,不知从哪里隐隐传来吹奏胡笳的声音,又不知是谁还在边界倚剑守卫。

  关山的道路上从来都是冰雪严寒,如今冰雪融化,在汉使面前分散着流动。

  解冻的泉水犹如一面镜子,但千万不要用它来照自己的容颜,因为你会惊讶自己的憔悴就这样进入新的一年。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于春天经过已被收复的五原时所产生的复杂心情的诗。首联第一句为景色描写,这个时候诗人的心情还是喜悦的,但到了第二句的时候诗人的心情陡然直下,原来这里的清泉曾经是胡人饮马之地,如今又失而复得,使诗人由衷地感到欣慰。颔联描写的则是诗人夜宿五原的所见所

闻,当中包含着一种忧伤的情调,表明五原这一带的局势依然很紧张,边防还是没有完全被巩固。颈联则进行了一番景色的对比,比起“从来”“今日”可谓充满生机,让人感到了希望与喜悦。尾联则是触景生情,面对这饮马泉,诗人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感慨,担心再次面临过去的悲凉景象。这时的诗人心情可以说是极为伤感,且又忐忑不安的。因此他以讽劝的方式,向朝廷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与忠告。全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矛盾,但却也显得和谐而动人,这首诗正是以悲壮为基调的边塞诗的代表。

  度破讷沙(一)(其二)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二)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释】

  (一)《度破讷沙》: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破讷沙,音译过来的沙漠名,也可称为“普纳沙”。《新唐书?地理志七》:“夏州(今陕西省横山县西面)北渡乌水,经贺麟泽、拔利干泽,过沙,次内横刬、沃野泊、长泽、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浑水源。又经故阳城泽、横刬北门、突纥利泊、石子岭,百余里至阿颓泉。又经大非苦盐池,六十六里至贺兰驿。又经库也干泊、弥鹅泊、榆禄浑泊,百余里至地颓泽。又经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乌那水,经胡洛盐池、纥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库结沙,一曰普纳沙……”

  (二)平明:指黎明,天亮的时候。

  【译文】

  破讷沙沙漠上方的空中能看到大雁飞过,■鹈泉边战士们刚从战场上归来。

  黎明时分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铁甲上反射着耀眼的寒光仿佛整个沙漠中的光芒都是由这里发出的。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赞颂边塞将士英雄气概的诗作。上半部分描述了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下半部分则是景物与人物的细节描写。“雁正飞”是由于部队通过所致,“战初归”指的就是“度破讷沙”之事,“平明日出”说明了当时的时间,也就是还未到黎明。到了最后一句对于战士形象的描写则将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统一在了一起,表明战士的归来为整个沙漠增添了光芒,战士们光辉的人物形象就这样被塑造了出来。清代吴乔就曾在《围炉诗话》中说过:“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而本诗就是在取材上以偏师取胜,使得整篇诗歌境界独特,更显激越与雄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一)前沙似雪,受降城(二)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三),一夜征人(四)尽望乡。

  【注释】

  (一)回乐烽:也就是回乐县的烽火台。回乐县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县西南面。烽,一作“峰”。

  (二)受降城: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唐朝时期这里是防御突厥以及吐蕃的前线,通常分为东受降城、西受降城以及中受降城,都是在武后时期由朔方军总管张仁愿为了抵御突厥的进攻而建造。诗中所说应为中受降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的西北面。《元和郡县志》:“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开元十年,于此置安北大都护府。”

  (三)芦管:一种管乐器的名字。以芦叶做其管,管口装有哨簧,管面则钻有小孔,下端安装了铜制的喇叭嘴。到了清代将芦管用来巡哨。

  (四)征人:这里指出征以及戍边的军人。唐代苏拯《古塞下》:“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明代高启 《春日言怀》:“征人新战殁,饮恨沉黄泥。”

  【译文】

  回乐县的烽火台前沙漠白得犹如雪一般,受降城外的月光则冰冷如霜。

  不知道哪里传来吹奏芦管的声音,一夜间戍边的官兵都望着家乡所在的方向。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第一句与第二句写景,第三句则写声,最后一句抒发心中感慨,因此写的是情。可以说,前三句的书写都是为第四句的抒情作烘托与铺垫。开篇通过视觉形象来引发乡情,之后通过听觉形象将这种乡情变浓,使其变得更为猛烈,第三句则已经蓄势待发,于是到了第四句就可以直接抒情了。全诗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将景色、声响与情感三者结合在了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使得整首诗空灵简约且意境高远,这也使本诗成为被争相传唱的中唐绝句中的名篇之一。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