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闻,当中包含着一种忧伤的情调,表明五原这一带的局势依然很紧张,边防还是没有完全被巩固。颈联则进行了一番景色的对比,比起“从来”“今日”可谓充满生机,让人感到了希望与喜悦。尾联则是触景生情,面对这饮马泉,诗人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感慨,担心再次面临过去的悲凉景象。这时的诗人心情可以说是极为伤感,且又忐忑不安的。因此他以讽劝的方式,向朝廷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与忠告。全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矛盾,但却也显得和谐而动人,这首诗正是以悲壮为基调的边塞诗的代表。
度破讷沙(一)(其二)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二)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释】
(一)《度破讷沙》: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破讷沙,音译过来的沙漠名,也可称为“普纳沙”。《新唐书?地理志七》:“夏州(今陕西省横山县西面)北渡乌水,经贺麟泽、拔利干泽,过沙,次内横刬、沃野泊、长泽、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浑水源。又经故阳城泽、横刬北门、突纥利泊、石子岭,百余里至阿颓泉。又经大非苦盐池,六十六里至贺兰驿。又经库也干泊、弥鹅泊、榆禄浑泊,百余里至地颓泽。又经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乌那水,经胡洛盐池、纥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库结沙,一曰普纳沙……”
(二)平明:指黎明,天亮的时候。
【译文】
破讷沙沙漠上方的空中能看到大雁飞过,■鹈泉边战士们刚从战场上归来。
黎明时分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铁甲上反射着耀眼的寒光仿佛整个沙漠中的光芒都是由这里发出的。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赞颂边塞将士英雄气概的诗作。上半部分描述了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下半部分则是景物与人物的细节描写。“雁正飞”是由于部队通过所致,“战初归”指的就是“度破讷沙”之事,“平明日出”说明了当时的时间,也就是还未到黎明。到了最后一句对于战士形象的描写则将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统一在了一起,表明战士的归来为整个沙漠增添了光芒,战士们光辉的人物形象就这样被塑造了出来。清代吴乔就曾在《围炉诗话》中说过:“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而本诗就是在取材上以偏师取胜,使得整篇诗歌境界独特,更显激越与雄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一)前沙似雪,受降城(二)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三),一夜征人(四)尽望乡。
【注释】
(一)回乐烽:也就是回乐县的烽火台。回乐县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县西南面。烽,一作“峰”。
(二)受降城: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唐朝时期这里是防御突厥以及吐蕃的前线,通常分为东受降城、西受降城以及中受降城,都是在武后时期由朔方军总管张仁愿为了抵御突厥的进攻而建造。诗中所说应为中受降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的西北面。《元和郡县志》:“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开元十年,于此置安北大都护府。”
(三)芦管:一种管乐器的名字。以芦叶做其管,管口装有哨簧,管面则钻有小孔,下端安装了铜制的喇叭嘴。到了清代将芦管用来巡哨。
(四)征人:这里指出征以及戍边的军人。唐代苏拯《古塞下》:“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明代高启 《春日言怀》:“征人新战殁,饮恨沉黄泥。”
【译文】
回乐县的烽火台前沙漠白得犹如雪一般,受降城外的月光则冰冷如霜。
不知道哪里传来吹奏芦管的声音,一夜间戍边的官兵都望着家乡所在的方向。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第一句与第二句写景,第三句则写声,最后一句抒发心中感慨,因此写的是情。可以说,前三句的书写都是为第四句的抒情作烘托与铺垫。开篇通过视觉形象来引发乡情,之后通过听觉形象将这种乡情变浓,使其变得更为猛烈,第三句则已经蓄势待发,于是到了第四句就可以直接抒情了。全诗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将景色、声响与情感三者结合在了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使得整首诗空灵简约且意境高远,这也使本诗成为被争相传唱的中唐绝句中的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