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奔于沙漠之上,匈奴首领的进攻已经蔓延到了狼山。
山河变得萧条,这样的凄凉直达边境,胡人骑兵仗势逼压,来势汹汹。
士兵们拼死战斗,生死参半,美人却还在营帐里且歌且舞。
到了深秋时,沙漠中的草已经变黄,落日下只看到一座古城,能战斗的士兵变得越来越稀少。
想要受到皇帝的厚待而看轻敌人,在关山之地精疲力竭也没办法击败敌人。
身穿铁甲守卫边疆已经辛苦了很久,妻子只能泪流满面地目送丈夫离开之后孤单地哭泣。
少妇在城南脚下看着远方悲戚到将要断肠,远征的军人只能在蓟北徒然地回望家乡所在。
边疆如此遥远怎么可能轻易来去,偏僻的荒地更是一片苍茫什么都没有。
从早到晚累积的杀气已经形成了厚重如战阵一般的云,寒风吹了一夜伴随着巡更敲击之声。
互相看着白刃飞舞热血喷洒,一直都想为国捐躯哪里还顾得上建功立业。
你没有看到在沙场战斗是多么的惨烈,到了今天我还在思念着体恤部下、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背景与赏析】
《燕歌行》被称为高适的“第一大篇”,不仅如此,它也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一直千古传诵。开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经北上蓟门。而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奉命征讨奚与契丹,于是高适又北去幽燕,希望能为信安王效力,但却没能如愿。可开元二十一年之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因对边事有所了解,所以初有战功。但在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当时任平卢讨击使的安禄山去讨伐奚与契丹,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记载:“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打奚与契丹,先胜后败。对于开元二十四年后的这两次战败,高适颇有感慨,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旨在谴责那些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荒淫失职,自大轻敌,最终造成战局失利,使得大部分士兵牺牲。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于那些不体恤士兵的将领充满了愤慨之感,并对他们进行了讽刺,而对无辜牺牲或受到伤害的士兵充满了同情。
全诗笔墨浓缩,共分为四个部分,描写了一个战役的全部过程。第一部分描写了出师的情景,第二部分则是战败,第三部分是被围,最后一部分叙述了拼死战斗之后的结局,各部分之间联系极为紧密。尤其是诗人在最后两句中的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表现出诗人对于处处爱护士卒的李广将军的怀念,这与那些蛮横的将领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雄浑。诗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诗人对士兵们心理变化的描写,这种变化极为复杂,但却凄恻而动人,使主题得到了深化,同时也加大了讽刺的力度。
整首诗运用律句极为规范,算是唐人七言歌行中的一篇典型范例。全诗讲究用韵顺序,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充满了音调之美。
人日寄杜二拾遗(一)
人日题诗寄草堂(二),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三)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四)无所预(五),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六)三十春,岂知书剑(七)老风尘(八)。
龙钟(九)还忝(十)二千石(十一),愧尔(十二)东西南北人(十三)!
【注释】
(一)《人日寄杜二拾遗》: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年间,当时高适任蜀州刺史一职。人日,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七,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杜二,即杜甫。拾遗,杜甫曾经官拜拾遗,所以这里仍然以旧官职相称。
(二)草堂: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所居住的草堂。
(三)弄色:显现美色的意思。宋代苏轼《宿望湖楼再和》:“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明代贾仲名《升仙梦》:“桃也再不去向阳弄色。”清代许光治《碧玉箫》:“晴弄色,蕉影纱窗外,才春去也人无赖!”
(四)南蕃:也可作“南藩”,即南疆、蜀地。《史记?赵世家》:“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陈书?高祖纪上》:“公赤旗所指,祅垒洞开,白羽才撝,凶徒粉溃。非其神武,久丧南藩。”
(五)预:干预,参与。《汉书?灌夫传》:“且灌夫何预也?”师古曰:“预读曰豫。预,干也。”《三国演义》:“次日设朝,董太后降旨,封皇子协为陈留王,董重为骠骑将军,张让等共预朝政。”
(六)东山:这里代指隐居之地。用“东山”来代指隐居之地是一个典故,根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早年曾经辞官隐居于会稽的东山,后来由于朝廷的屡次征聘才从东山复出,再次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而在临安与金陵等地也有东山,这些地方也曾是谢安的游憩之地,所以后人便以“东山”为典,用其来指代隐居或游憩之地。唐代王维《戏赠张五弟諲》:“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宋代沉遘《吴正肃公挽歌辞》:“暂作东山去,还期宣室来。”清代赵翼《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东山丝竹渺前尘。”
(七)书剑:这里是指文武的才能。《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八)风尘:这里指久居他乡、在外做官,形容宦途纷扰。
(九)龙钟:形容潦倒不得志、年老体衰的样子。
(十)忝:这是高适的自谦之词。
(十一)二千石:汉朝时期的郡长官(也就是太守)通常官俸都是二千石,因此人们常用“二千石”来称呼太守。
(十二)愧尔:有愧于你。
(十三)东西南北人:也可作“东西南北客”,指四方奔走、居无定所之人。《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东汉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宋代黄庭坚《同韵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忆》:“蚤为学问文章误,晚作东西南北人。”清代黄遵宪《出门》:“无穷离合悲欢事,从此东西南北人。”
【译文】
人日这天我作了一首诗寄往你所在的草堂,在远方对于老朋友你思念故乡的感情感到怜惜。
柳树变得青翠欲滴而我却不忍心去看,满枝头的梅花更让人徒然地心痛断肠。
身在南疆之地没有办法参与政事,心中依然百般忧虑。
今年在人日只能徒然地相互回忆,明年人日不知你我都在何处?
隐居于东山度过了许多个春秋,谁知身负文武才能却最终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对于自己如此老迈还居于刺史之位感到惭愧,实在有愧于到处漂泊的你。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怀友思乡的诗作,这首诗可以说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感人的一篇,据说当杜甫接到这首诗的时候,竟然“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这首诗之所以能如此感人,是因为它当中包含了一些特定的历史内容,而高适就很巧妙地用其将自己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高适与杜甫早年就是意气相投的朋友,当时的两人都极为落魄,而安史之乱时,高适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境遇方面比杜甫要好很多,但最终还是因为“负气敢言”而被奸臣谗毁,被贬为彭州刺史。就在同年的年底,杜甫辗转流离之后来到成都,高适得知此消息之后立即寄诗问候,并馈赠粮食。而在上元元年(760年),高适改任蜀州刺史,杜甫便从成都赶去探望,这次短暂的聚会反而加深了别后两人对于友人的思念,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便写就此诗,并寄到了成都的草堂。
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四句组成,且每段都换韵,分别是平声阳韵、仄声御韵以及平声真韵。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全部发自肺腑,可以说是诗人的真情流露,加上抑扬顿挫的音调,使得那种跌宕起伏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可说是汉魏风骨的嗣响,同时也是“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
别董大(一)(其一)
千里黄云(二)白日曛(三),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四)前路无知己(五),
天下谁人(六)不识君(七)?
【注释】
(一)董大:董庭兰,唐朝时期著名音乐家。
(二)黄云:在阳光的照耀下,乌云呈现出暗黄色,所以就叫黄云。
(三)曛:暗淡,昏暗。这里是指太阳受天气和乌云的影响而变得暗淡无光。
(四)莫愁:不要担心,不要发愁。
(五)知己:感情真挚、知心的朋友。
(六)谁人:哪个人。
(七)君:你,这里指董大。
【译文】
一眼望不到边的黄云让太阳显得暗淡无光,北风对着大雁呼啸,大雪纷纷降下。
不要担心前方的道路上找不到知心的朋友,天下还有谁不认识身怀绝技的你呢?
【背景与赏析】
大部分送别诗都凄清缠绵,而高适的这首送别诗却风格迥异,是一首发自肺腑,带有豪放风格的送别诗。第一句和第二句描写的是送别时的景物,以此来渲染面临别离时的心绪。后两句则是对朋友的慰藉,读来让人充满信心与力量。全诗语言豪爽而质朴,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就曾这样评价高适的诗句:“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这样的临别赠语可以说是体贴入微,使得整首诗醇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