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二十一章 李贺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4659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二十一章 李贺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福昌县昌谷(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世人称其为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仕途多舛,仅做过三年的从九品微官奉礼郎,且一生愁苦多病,年仅27岁就因病去世。

  李凭箜篌引(一)

  吴丝蜀桐(二)张(三)高秋(四),空山(五)凝云颓不流。

  江娥(六)啼竹素女(七)愁,李凭中国(八)弹箜篌。

  昆山(九)玉碎凤凰叫(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一)。

  十二门(十二)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十三)动紫皇(十四)。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十五)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十六),老鱼跳波(十七)瘦蛟舞。

  吴质(十八)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十九)湿寒兔(二十)。

  【注释】

  (一)《李凭箜篌引》:李凭,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而著名,杨巨源在《听李凭弹箜篌》中说:“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箜篌引,乐府旧题《相和歌?瑟调曲》。箜篌,一种弦乐器,也可称为空侯或坎侯,形状多样,李凭所弹应是竖箜篌。

  (二)吴丝蜀桐:古代的吴郡盛产蚕丝,而蜀地则产桐木,这些都是制造乐器的上好材料。这里的丝桐指的就是箜篌。

  (三)张:将弦乐器的弦调紧准备弹奏就叫做“张”。

  (四)高秋:也就是暮秋,通常是农历的九月。

  (五)空山:一作“空白”。

  (六)江娥:一作“湘娥”。也可称其为“湘夫人”“湘妃”,传说是舜的妃子。《博物志》:“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

  (七)素女:传说中的神女,善于鼓瑟。《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八)中国:国家的中央,也就是京城长安。

  (九)昆山:产玉的地方。

  (十)玉碎凤凰叫:形容箜篌的演奏声清亮无比。

  (十一)芙蓉泣、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沉、时而欢快。

  (十二)十二门:长安城的东西南北四面,每一面都有三个城门。

  (十三)二十三丝:琴的弦数。这里也用来指代箜篌。《通典》:“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十四)紫皇:道教对天上最尊贵的神的称呼,这里用来指代皇帝。

  (十五)逗:引,引来。

  (十六)神妪:传说中善于弹奏箜篌的神仙。《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十七)老鱼跳波:《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十八)吴质:吴刚。《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十九)露脚斜飞:古人认为露水就像雨水那样从天而降,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想象。

  (二十)寒兔:指月兔。关于月兔的传说很早就有,《楚辞?天问》中就提到了月中有兔。

  【译文】

  由吴郡的蚕丝和蜀地的桐木制成的箜篌演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暮秋时节,听到这美妙的音乐,天空中的白云已经不再到处飘荡。

  江娥的泪珠洒落在了斑竹上,九天之上的素女也满腔愁怨,原来是李凭在国都弹奏箜篌。

  那箜篌发出的声音就好像美玉撞击在一起声声清脆,又像凤凰高亢的鸣叫声,既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又像香气扑鼻的兰花迎风轻笑。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与寒光在箜篌声中消融殆尽,就连天神也被二十三根弦演奏出来的乐声所吸引。

  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乐声高亢,就好像震破了石头震颤了天幕,引出了漫天的秋雨。

  梦中看到李凭向神女传授弹奏箜篌的技艺,湖里的老鱼开始奋起跳跃,潭中的瘦蛟也在翩翩起舞。

  月中的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地倚着桂树,月兔也伫立在那里仔细聆听,已经顾不得被露水弄湿了的皮毛。

  【背景与赏析】

  李贺大约是在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间写下这首诗的,当时正是李贺身在长安,任奉礼郎的时候。诗中的李凭为梨园弟子,善于弹奏箜篌,在京城名噪一时。李贺的这篇诗文写得极为精彩,甚至有人将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奇特。演奏的音乐本是一个抽象的事物,但诗人却通过自己的联想在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其具体化,更加深了诗作的感染力。诗文中并没有具体的评价音乐怎样的语句,但诗人却通过对乐声以及由于乐声而产生的各种效果的描绘将自己对音乐的评价与感受委婉地表达了出来,让诗歌更为赏心悦目。

  雁门太守行(一)

  黑云(二)压城城欲摧(三),甲光(四)向日(五)金鳞(六)开。

  角(七)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八)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九),霜重鼓寒(十)声不起(十一)。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十二)为君(十三)死。

  【注释】

  (一)《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相和歌?瑟调曲》。雁门,位于今山西省西北部地区。

  (二)黑云:厚重的乌云。这里形容攻城敌军的气势以及因出兵而引起的漫天尘土。

  (三)摧:摧毁,毁坏。

  (四)甲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铠甲反射出来的光芒。甲,指士兵的铠甲、战衣。

  (五)日:一作“月”。

  (六)金鳞:形容铠甲在日光下如金色鱼鳞般在闪光。金:像金子一样的光泽与颜色。

  (七)角:古代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用来发号施令的吹奏乐器,大多数都用兽角制成,是古代军队中的号角。

  (八)燕脂:也就是胭脂,深红色。这里指暮色与霞光,由于太阳下落,

暮色渐渐变深,于是云彩和山峰都变成了紫色或深红色。王勃《滕王阁序》:“烟光凝而暮山紫。”

  (九)易水:古代被称为易水的河流有许多,通常都是指北易水,源于今河北省的易县北面。这里借用这个水名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悲壮的气氛。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十)霜重鼓寒:因寒冷霜重使得鼓声沉闷。

  (十一)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而不响亮。

  (十二)玉龙:宝剑的代称。传说晋朝初年雷焕在丰城县得到一个玉匣,里面藏了两把剑,将剑放入水中便入水变龙。

  (十三)君:指君王。

  【译文】

  敌军如乌云般逼近城池,城池似乎就要被摧毁了,阳光照在铠甲上犹如鱼鳞般金光闪闪。

  暮秋时节号角声响彻云天,塞上的泥土就好像是用胭脂凝成,在夜色中浓艳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露出了一半的红旗,增援的军队悄悄靠近了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让鼓声沉闷压抑。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与赏赐,手持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最后一刻。

  【背景与赏析】

  根据传说以及一些史料的记载来推测,本诗所描述的也许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首句以黑云比喻敌军,一个“压”字显示出了敌军数量众多。“甲光向日”则显示出了守城官兵的士气。第三句和第四句则从听觉与视觉方面渲染出了战场上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作出了铺垫。最后四句描写的对象是增援部队,“半卷”说明援军黑夜而来,为了掩饰自己的行迹、迷惑敌人而偃旗息鼓,“易水”则是交战的地点,接着就是苦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则是引用了一个典故,据说战国时期的燕昭王拿出大量黄金放在其修筑的露台上,用来招揽有才之人,而那个台就是后来的黄金台,诗人就是以此来表达战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对比强烈,爱憎分明,层次多样而又意境高远,完美地将李贺作诗的特点表达了出来,这是很多诗人都无法做到的。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魏明帝青龙元年(一)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二)。唐诸王孙(三)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四)秋风客(五),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六)土花(七)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八),东关(九)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十)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十一)。

  衰兰(十二)送客(十三)咸阳道(十四),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十五)已远波声小。

  【注释】

  (一)元年:一作“九年”。根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的标注,魏改青龙五年三月为景初元年四月,而搬动长安铜人就是这年,也就是说魏朝时期根本就没有青龙九年,但青龙元年也与记载不符,所以不管是“元年”还是“九年”都不正确,如果一定要用“青龙”这个年号也应该是“青龙五年”才对。

  (二)潸然泪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指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

  (三)唐诸王孙:李贺为唐朝宗室郑王之后,故有此称。

  (四)茂陵刘郎:指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的兴平县东北面。

  (五)秋风客:指悲秋之人。刘彻曾写《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六)三十六宫:东汉班固的《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骆宾王《帝京篇》:“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七)土花:指青苔。

  (八)千里:形容从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的路途遥远。

  (九)东关:长安的东门,指明要去的方向。

  (十)汉月:指月亮,一说是指仙人手中的承露盘。

  (十一)铅水:指铜人的眼泪,形容铜人的泪水。

  (十二)衰兰:当时正值秋季,兰花快要凋谢,所以有此说法。

  (十三)客:指金铜仙人。

  (十四)咸阳道:这里指长安城外的道路。

  (十五)渭城:也就是秦都咸阳,汉朝时期改名为渭城县。这里用来指代长安。

  【译文】

  魏明帝在青龙元年八月,下诏让宦官驾车西去长安取来汉武帝曾经用来求长寿的捧露盘金铜仙人,想将它放置在自己的宫殿前。宦官已经将承露盘拆下来了,金铜仙人在被装上车临行之前竟然潸然泪下。唐朝王室的后裔李长吉便作诗歌《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的刘彻如今已是秋风过客,夜里经常听到马匹的嘶鸣声,天亮却不见其踪影。

  长在画栏旁边的桂花秋天开始飘香,三十六宫的地上已经长满了碧绿的苔藓。

  魏朝的宫侍牵着马车直指千里之外的洛阳,长安东门的风吹酸了仙人的眸子。

  只有与汉时一样的明月伴着它出了宫门,回忆起君王时它晶莹的泪珠像铅水一般下落。

  咸阳道旁有快要凋零的兰花为它送行,上天如果有情也会因常常忧愁而衰老。

  荒凉的月夜里带着承露盘独自出宫,咸阳城已渐渐远去,渭水的波声也渐渐变小。

  【背景与赏析】

  本诗是在诗人辞去奉礼郎职务回洛阳的途中所作。诗中饱含着诗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的深沉感情。诗中所提到的“见证人”——矗立在神明台上的金铜仙人由汉武帝建造,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到金铜仙人当中,使其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想,就这样虚实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诗的前四句感叹时光流走、青春易逝,无论是谁最终都逃不过死亡的威胁,就算是汉武帝也不例外。中间的四句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金铜仙人离开汉宫后的凄婉悲凉以及依依不舍表达得活灵活现。最后四句则描写了出城之后的景象,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和渲染,更显萧瑟。全诗围绕一个“愁”字,这个愁既是金铜仙人的愁,同时也是诗人的愁,诗中李贺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但却不让人觉得过于气愤,再加上诗中刚柔并济、爱恨相交,使其成为了李贺作品中一首风格独特的代表作,流传至今。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