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暮色渐渐变深,于是云彩和山峰都变成了紫色或深红色。王勃《滕王阁序》:“烟光凝而暮山紫。”
(九)易水:古代被称为易水的河流有许多,通常都是指北易水,源于今河北省的易县北面。这里借用这个水名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悲壮的气氛。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十)霜重鼓寒:因寒冷霜重使得鼓声沉闷。
(十一)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而不响亮。
(十二)玉龙:宝剑的代称。传说晋朝初年雷焕在丰城县得到一个玉匣,里面藏了两把剑,将剑放入水中便入水变龙。
(十三)君:指君王。
【译文】
敌军如乌云般逼近城池,城池似乎就要被摧毁了,阳光照在铠甲上犹如鱼鳞般金光闪闪。
暮秋时节号角声响彻云天,塞上的泥土就好像是用胭脂凝成,在夜色中浓艳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露出了一半的红旗,增援的军队悄悄靠近了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让鼓声沉闷压抑。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与赏赐,手持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最后一刻。
【背景与赏析】
根据传说以及一些史料的记载来推测,本诗所描述的也许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首句以黑云比喻敌军,一个“压”字显示出了敌军数量众多。“甲光向日”则显示出了守城官兵的士气。第三句和第四句则从听觉与视觉方面渲染出了战场上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作出了铺垫。最后四句描写的对象是增援部队,“半卷”说明援军黑夜而来,为了掩饰自己的行迹、迷惑敌人而偃旗息鼓,“易水”则是交战的地点,接着就是苦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则是引用了一个典故,据说战国时期的燕昭王拿出大量黄金放在其修筑的露台上,用来招揽有才之人,而那个台就是后来的黄金台,诗人就是以此来表达战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对比强烈,爱憎分明,层次多样而又意境高远,完美地将李贺作诗的特点表达了出来,这是很多诗人都无法做到的。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魏明帝青龙元年(一)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二)。唐诸王孙(三)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四)秋风客(五),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六)土花(七)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八),东关(九)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十)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十一)。
衰兰(十二)送客(十三)咸阳道(十四),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十五)已远波声小。
【注释】
(一)元年:一作“九年”。根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的标注,魏改青龙五年三月为景初元年四月,而搬动长安铜人就是这年,也就是说魏朝时期根本就没有青龙九年,但青龙元年也与记载不符,所以不管是“元年”还是“九年”都不正确,如果一定要用“青龙”这个年号也应该是“青龙五年”才对。
(二)潸然泪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指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
(三)唐诸王孙:李贺为唐朝宗室郑王之后,故有此称。
(四)茂陵刘郎:指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的兴平县东北面。
(五)秋风客:指悲秋之人。刘彻曾写《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六)三十六宫:东汉班固的《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骆宾王《帝京篇》:“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七)土花:指青苔。
(八)千里:形容从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的路途遥远。
(九)东关:长安的东门,指明要去的方向。
(十)汉月:指月亮,一说是指仙人手中的承露盘。
(十一)铅水:指铜人的眼泪,形容铜人的泪水。
(十二)衰兰:当时正值秋季,兰花快要凋谢,所以有此说法。
(十三)客:指金铜仙人。
(十四)咸阳道:这里指长安城外的道路。
(十五)渭城:也就是秦都咸阳,汉朝时期改名为渭城县。这里用来指代长安。
【译文】
魏明帝在青龙元年八月,下诏让宦官驾车西去长安取来汉武帝曾经用来求长寿的捧露盘金铜仙人,想将它放置在自己的宫殿前。宦官已经将承露盘拆下来了,金铜仙人在被装上车临行之前竟然潸然泪下。唐朝王室的后裔李长吉便作诗歌《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的刘彻如今已是秋风过客,夜里经常听到马匹的嘶鸣声,天亮却不见其踪影。
长在画栏旁边的桂花秋天开始飘香,三十六宫的地上已经长满了碧绿的苔藓。
魏朝的宫侍牵着马车直指千里之外的洛阳,长安东门的风吹酸了仙人的眸子。
只有与汉时一样的明月伴着它出了宫门,回忆起君王时它晶莹的泪珠像铅水一般下落。
咸阳道旁有快要凋零的兰花为它送行,上天如果有情也会因常常忧愁而衰老。
荒凉的月夜里带着承露盘独自出宫,咸阳城已渐渐远去,渭水的波声也渐渐变小。
【背景与赏析】
本诗是在诗人辞去奉礼郎职务回洛阳的途中所作。诗中饱含着诗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的深沉感情。诗中所提到的“见证人”——矗立在神明台上的金铜仙人由汉武帝建造,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到金铜仙人当中,使其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想,就这样虚实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诗的前四句感叹时光流走、青春易逝,无论是谁最终都逃不过死亡的威胁,就算是汉武帝也不例外。中间的四句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金铜仙人离开汉宫后的凄婉悲凉以及依依不舍表达得活灵活现。最后四句则描写了出城之后的景象,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和渲染,更显萧瑟。全诗围绕一个“愁”字,这个愁既是金铜仙人的愁,同时也是诗人的愁,诗中李贺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但却不让人觉得过于气愤,再加上诗中刚柔并济、爱恨相交,使其成为了李贺作品中一首风格独特的代表作,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