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十八章 王之涣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127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十八章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性情豪放,喜欢击剑悲歌,因此他的许多诗作都被当时的乐工制成曲用来歌唱,名噪一时,经常和高适、王昌龄等唱和,擅长描写边塞风光。

  登鹳雀楼(一)

  白日(二)依(三)山尽(四),黄河入海流。

  欲穷(五)千里目(六),更(七)上一层楼。

  【注释】

  (一)《登鹳雀楼》:一作此诗为朱赋写的《登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楼高三层,面对中条山,楼下可以看见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停留在此,故得此名。

  (二)白日:指太阳。

  (三)依:靠着,依傍。

  (四)尽:消失。

  (五)穷:使到达极点。

  (六)千里目:眼界广阔,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七)更:再,更要。

  【译文】

  夕阳紧靠着西山慢慢地沉下去,滚滚黄河朝着东海奔流而去。

  如若想把千里的风光尽收眼底,那就要登上更高一层的城楼。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登高望远的诗歌。寥寥数语,就把平时经常可见的景色写得壮阔浩瀚,气势恢弘,整首诗对仗工整,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就说道:“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如此对仗,不但不显呆板,反而厚重有力,可见诗人的对仗功底十分深厚。当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更是让这首诗独步千古,成为人们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可谓流芳千古。

  凉州词(一)

  黄河远上(二)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三)山。

  羌笛(

四)何须(五)怨杨柳(六),春风不度(七)玉门关(八)。

  【注释】

  (一)《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为古代的戍边要地。

  (二)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

  (三)万仞:形容山很高。仞,长度单位,一仞等于古代的七尺或八尺。

  (四)羌笛: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用来吹奏的一种管乐器。

  (五)何须:何必。

  (六)杨柳:指《折杨柳》的曲调,基调哀怨。

  (七)度:经过。

  (八)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县西面,古时是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

  【译文】

  奔腾的黄河来自云端,漠北的孤城倚靠着一座高达万仞的大山。

  羌笛何必埋怨杨柳曲的哀伤呢,这里可是春风都不愿经过的玉门关啊。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旨在描述凉州的荒凉与偏僻。一开始说黄河发源于云端,这是为了突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表现边塞地区荒漠的广阔风光。之后又写到了凉州城的险要地势与孤寂。唐朝有在离别之际折柳相送的习俗,主要是“柳”与“留”为谐音,表示留念的意思。所以杨柳总和离别相互联系,这使得人们见杨柳而生离愁,甚至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觉得哀怨无比。关外由于环境因素不生杨柳,所以没有办法折柳寄情,只好用羌笛来吹奏《折杨柳》,哪知更生怨恨,连羌笛都开始埋怨这首曲子,但是不管是怨还是愁,那也没办法,谁让这里是连春风都不来的边城呢,再怨也是枉然。整首诗耐人寻味、含蓄深沉,被誉为边塞诗的绝唱之作。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