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熊熊燃烧,而周围却静悄悄的,野雉被猎火烧出草丛,但一看到猎鹰又躲了起来。
将军想要凭借自己的射箭技巧来制服猎物使众人心服口服,于是骑马在原地徘徊,拉满弓,却没有轻易发射。
地势渐渐变得狭窄,而观猎的人是越来越多,突然一箭射出准确地命中了雉鸡。
受伤的雉鸡垂死挣扎,对着人们一下蹿起百尺高,没过多久,染血的箭翎与白亮的箭镞随着雉鸡倾斜落下。
将军仰天长笑,其他军官上前庆贺,而五彩斑斓的雉鸡则羽毛散乱地落在了将军的马前。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射猎情景的诗。全诗神采飞动、跌宕起伏,汪琬在《批韩诗》中就曾评价:“短幅中有龙跳虎卧之观。”而苏轼也极为喜爱此诗,甚至亲自用大字书写装裱,认为这首诗甚为妙绝。
全诗的第一句描写的是猎场的情境,以一个“静”字来烘托射猎前的肃穆气氛,由此可以看到人们都在屏息静气,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猎物的身上,都在仔细观察着猎物,这与下面射猎正式开始时的紧张与激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了第二句,诗人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这次的猎物——雉鸡,所着笔墨不多却将上下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到了第三句以及第四句,诗人开始描写将军的心理活动以及射猎时的风采,程学恂在《韩诗臆说》就曾评过这两句:“二句写射之妙处,全在未射时,是能于空际得神。”由此可见,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将军是如何的勇猛,而是选取了“盘马弯弓”这么一个典型镜头,将将军的矜持以及自信毫不矛盾地表现了出来,就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性格、有血有肉的将军形象就被塑造了出来。紧接着后面两句话,诗人用了“惊”、“满”、“劲”、“加”四个字将将军准确命中猎物的场景展现了出来,显得紧凑而有力。随后一个转折,受伤的野雉“冲人决起百余尺”,但最终筋疲力尽坠落在地,这样一个转折使得整首诗显得一波三折,更让人觉得妙趣横生。结尾两句中的“仰笑”两字则突出了将军的性格特征,将他的骄矜得意写得活灵活现,之后便戛然而止,这让整首诗显得余味无穷。而清代的朱彝尊在《批韩诗》之中也评到:“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正是昌黎本色。”这句话证明了韩愈在捕捉艺术形象用来描述客观事物方面的高超的艺术手法。
晚春(一)
草树知春不久归(二),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三)榆荚(四)无才思(五),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一)晚春:指春季最后的时日,通常也认为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二)春不久归:春季即将结束的意思。
(三)杨花:柳絮。
(四)榆荚:也就是榆钱。在榆树还没有长出叶子的时候会在枝条间先长出榆荚,等到榆荚变老时会随风飘落,这时的榆荚是白色的,犹如雪花一般。
(五)无才思:没有才华。上文提到杨花与榆荚不能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犹如人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一般,所以认为它们“无才思”。才思,指才华及能力。
【译文】
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会结束,所以都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展开最后的斗艳。
柳絮与榆钱没有这样的能力,只能像雪花一般漫天飞舞。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颇具奇趣的小品,题目一作“游城南晚春”,因此,这是一首描写郊游所见的小诗。粗略看一下全诗是一部描述百花争奇斗艳的“群芳谱”,但诗人却利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原本静止的植物变得充满个性,为了留住春天都开始使出浑身解数,一时间,到处都是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就连柳絮与榆荚也随风起舞,寥寥几笔,便给读者留下了满眼美丽风光的印象。
贾岛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早年曾出家做和尚,法号无本,之后还俗,但因出身贫寒卑微,屡举进士却不中。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去世于普州。
寻隐者(一)不遇(二)
松下问童子(三),言(四)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五)不知处。
【注释】
(一)隐者:古代指那些不愿意做官而隐居在山川当中的人。
(二)不遇:没有见到,没有遇到。
(三)童子:孩子,小孩。
(四)言:回答,说。
(五)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让人辨不清事物或方向。
【译文】
苍松下我问年幼的孩子,孩子回答他的师傅采药去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但是由于山上云雾缭绕,所以具体的行踪就不知道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以寓问于答的手法来表现寻访不遇的焦虑心情。诗中用“松下”与“云深”来表现隐者孤傲高洁、不屑于世俗的品格与风骨,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岁寒三友之一就是松树(其余为竹子和梅花);而白云洁白无瑕,用来喻高洁是再合适不过了。全诗层层递进,余味悠长。
剑客(一)
十年磨一剑,霜刃(二)未曾试。
今日把示(三)君,谁有不平事?
【注释】
(一)《剑客》:一作《述剑》。剑客,行侠仗义、善于用剑之人。
(二)霜刃:形容剑锋泛寒光,非常锋利。
(三)示:给……看。
【译文】
花了十年的时间磨出了一把宝剑,剑刃锋利无比但还没有用过。
今天拿过来给你看看,告诉我你有什么冤屈不平的事情。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想要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全诗构思奇巧,语言率直,诗人在诗中可谓直抒胸臆。诗中的主题“剑客”很显然是诗人的一种自喻,而当中提到的“剑”则代表了诗人自身的才能。这样的表现手法极为高明,也是贾岛诗歌的一大特色。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二)。
暂去还来此,幽期(三)不负言(四)。
【注释】
(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有一个传说,《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曾引过《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自此,凡反复考虑或斟酌字句的都被称为“推敲”。
(二)云根:古人认为云能“触石而生”,所以称石为云根。《诗经?召南?殷其雷》:“山出云雨,以润天下。”孔疏(指颖达,疏是指对旧注作解释并发挥):“山出云雨者,《公羊传》曰:‘触石而出,肤寸而合。’”
(三)幽期:指再访幽居的期约、日期。
(四)言:约定。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相互来往,只有一条被杂草掩盖的小路通往荒芜的园子。
鸟儿在池塘边的树上歇息,来探访的僧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敲响了门。
走过小桥看到了原野的迷人景色,飘动的云彩让山石也显得在移动。
暂时离开这里不久还要再来,遵守再访幽居的期约,绝不食言。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未遇的小诗,但也是贾岛最有名的诗作之一,尤其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联著称。本诗的第一联就点明了李凝的隐士身份,“闲”“少”“草”“荒”这四个字完美地将“幽”这个字代表的氛围表现了出来。第二联则是贾岛善于“推敲”的起源。第三联则对环境描写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更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幽美恬淡。最后一联则引出了本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忆江上吴处士(一)
闽国(二)扬帆去,蟾蜍(三)亏复圆(四)。
秋风生渭水(五),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六)殊(七)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释】
(一)处士:指隐居山林而不入仕途的人。《后汉书?方术传论》:“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唐代元稹《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又云见任官及处士、散试官,并请停集。”
(二)闽国:今位于福建省一带。
(三)蟾蜍:虾蟆,此处代指月亮。《后汉书?天文志》:“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
(四)亏复圆:指月亮的盈亏,暗示吴处士已去闽国一个月了。
(五)“秋风生渭水”:一作“秋风吹渭水”。
(六)兰桡:用木兰的木材做出来的船桨,这里用来指代船。
(七)殊:犹,还是。
【译文】
自从你扬帆去到闽国,月亮已经由月缺而又再次月圆了。
秋风从渭水那里吹来,长安城中已经遍地是落叶了。
昔日我们曾在长安聚会的地方,如今是雷雨交加让人心生寒意。
你仍然没有乘舟返回,关于你的消息依然在遥远的海云之端。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歌。诗中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被后代许多名家引用的名句,如周邦彦《齐天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白朴《梧桐雨》:“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这些句子都是从这两句名句中转化而来。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首诗影响深远、流传广泛。
全诗在言情谋篇方面非常有特色,在表达因怀念朋友而心情凄冷之时又开始回忆往昔两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诗中首尾呼应,到处都能看出诗人在行文构思方面的严谨和缜密,再加上曲折的行文以及厚重饱满的笔墨,不愧是一首自然流畅的抒情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