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十二章 韩愈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745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十二章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与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在河北省的昌黎县,因此世人称其为韩昌黎或昌黎先生。与柳宗元一起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尤其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并破骈为散,将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扩大。宋代的苏轼称赞其“文起八代之衰”,明代的文人更是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同时还有“文章巨公”与“百代文宗”之名。韩愈还善于使用前人词语,此外对于当代口语的提炼也很注重,许多新的语句比如一些流传至今的成语都是由他创造出来的,如“动辄得咎”“杂乱无章”“落井下石”等。中国“道统”思想观念的确立者,在尊儒反佛方面是里程碑式的人物。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之后任刑部侍郎,后因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之后又任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晚年则任吏部侍郎,因此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所以也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当中。

  山石

  山石荦确(一)行径微(二),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三)坐阶(四)新(五)雨足(六),芭蕉叶大栀子(七)肥。

  僧言古壁佛画(八)好,以火来照所见稀(九)。

  铺床拂席置(十)羹饭,疏粝(十一)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十二),清月(十三)出岭(十四)光入扉(十五)。

  天明独去无道路(十六),出入高下(十七)穷烟霏(十八)。

  山红涧碧(十九)纷烂漫,时见松枥(二十)皆十围(二一)。

  当流(二二)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二三)为人■(二四)?

  嗟哉吾党二三子(二五),安得(二六)至老不更归(二七)!

  【注释】

  (一)荦确:形容山石不平、怪石嶙峋的样子。荦,念luò。

  (二)行径微:指山路狭窄。微,狭窄的意思。

  (三)升堂:走入寺中的厅堂。

  (四)阶:指厅堂前方的台阶。

  (五)新:刚刚,刚才。

  (六)雨足:雨量充足的意思。宋代杨万里《夏日杂兴》:“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清代厉鹗《雨后》:“野夫欣雨足,米价及时平。”

  (七)栀子:植物名,通常在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幽远。

  (八)佛画:画着佛像的画。

  (九)稀:模糊,依稀。

  (十)置:提供,供应。

  (十一)疏粝:也就是糙米,这里指简单的饭菜。粝,念lì。

  (十二)百虫绝:指完全听不到虫子的叫声。

  (十三)清月:这里指清朗的月光。

  (十四)出岭:指月亮从山岭上升起,就好像从山岭中出来似的。

  (十五)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进室内。

  (十六)无道路:指任意地走来走去,没有特意地去选择道路。

  (十七)出入高下:指在高低不平的山谷中进进出出。

  (十八)烟霏:也就是云团烟雾。宋代朱熹《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纍纍。”明代王守仁《登泰山》:“晓登泰山道,行行入烟霏。”

  (十九)山红涧碧:指红艳的山花以及碧绿的涧水。

  (二十)枥:一作“栎”。念lì。

  (二一)十围:两手合抱,一周为一围,在古代长度约等于三寸或五寸。在这里形容树干的粗大,有时也作“十韦”。枚乘《上书谏吴王》:“夫十围之木,始生而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张铣注:“十围,言大也。”《汉书?成帝纪》:“是日大风,拔甘泉畤中大木十韦以上。”颜师古注:“韦与围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清代金农《秋雨坐槐树下书怀》:“阶前老槐十围大,碧罗张繖高厌厌。”

  (二二)当流:面对流水。

  (二三)局束:约束而不自在。宋代赵与时《宾退录》卷八:“膳饮为之失味,步趋为之局束。”

  (二四)为人■:被别人牵制,这里指诗人的幕僚生活。■,原意为马的缰绳。这里用作动词,也就是控制、牢笼的意思。

  (二五)吾党二三子:诸位朋友、诸位同辈。二三子,诸位。“吾党”与“二三子”均为《论语》中的常用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二六)安得:怎能。

  (二七)不更归:“更不归”。归,这里是辞官归乡的意思。

  【译文】

  山石嶙峋,道路狭窄,在蝙蝠飞舞的黄昏来到了这座寺庙。

  进入庙里的厅堂,坐在台阶上,刚下过一场雨,由于雨水充足,芭蕉叶子显得更大,栀子也长得肥壮了许多。

  寺里的僧人说古墙壁上的佛祖画像很不错,于是便用火把照亮观察,但依然很模糊。

  僧人们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好了饭菜,虽是粗茶淡饭,但于我而言,能吃饱足矣。

  夜深时我静静躺在床上,周围已经没有虫子的吵闹声,月亮爬上山头,月光则溜入室内。

  天亮时我独自离去,却没办法辨清道路,在烟雾缭绕高低不平的山中上下徘徊。

  山花红艳涧水碧绿,显得极为纷乱,有时还能看见树干粗大的松树。

  面对河流我光脚踏石而过,潺潺的水声和着微风将我的衣服吹起。

  人生在世能如此生活也算是自得其乐了,何必要受他人约束就像被套上马的缰绳呢?

  唉,诸位情投意合的朋友啊,怎么能在年老之后还不辞官归乡啊!

  【背景与赏析】

  此诗虽以“山石”二字为题,但却不是一首歌咏山石的诗,而是一篇描写游踪的作品。这是一首非常具有独创性的诗,因为它采用了散文中关于游记文的写法,按照旅行的顺序,写出了从“黄昏到寺”到“夜深静卧”,再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可以说,这是一篇以诗体的形式来记录的山水游记。一般而言,以时间顺序来叙述游踪,容易给人一种在写流水账的感觉,但韩愈却手法高明,不管描写什么事物,他都让其显得有景有情,能够独立形成一种意境,这就避免了流水账现象的出现。整首诗记录的其实就是游山寺的过程。开篇概括了到达山寺之前的行程,没有明写人,却从对于山石以及山路的描绘中可以感觉到人的存在,因为这些景物只有经过那里才有可能看到。而到了第二句总算直接描述到了人,那就是来游山寺的诗人自己,经过艰难的行程,总算在黄昏时分到达了目的地,这时候包括诗人在内的所有景物都被笼罩在了一片暮色当中。之后按照时间顺序,既然是“黄昏到寺”,当然要开始安排食宿了,就这样,有了关于“升堂”的描写,“升堂”之后诗人就在寺庙的庭院中欣赏各种花木,在这里,诗人很有技巧地将平时看起来很一般的字眼用来形容看到的景物,使得各种景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让人忍不住想要称赞。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幕降临,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了。这里的描写表明诗人是走了许多路、费了很大劲才来到这里。到了夜宿时仅仅只使用了两句话,一句用来表现山寺之夜的清幽,而另一句则构成了一幅赏月图,这个描写生动而形象,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而诗人也早已沉醉在山中的美妙夜景中,同时,这句也为下文的离寺作好了铺垫。“天明”之后的六句主要描写离寺早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诗人的前行,路边的景物在不停地变换,再加上早上雾气较浓,无法看清道路,这才有了之后的“出入高下穷烟霏”,正是在这种朦胧中,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突然出现的“山红涧碧纷烂漫”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色彩与亮度。感受着清风,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诗人的身心愉悦到了极点,于是他赤着脚涉过山涧,尽情地让清凉的流水从足背上滑过,整个人完全沉醉在了大自然的美妙当中。最后结尾的四句起到了总结全诗的作用,再次概括了游览山寺的全部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事物以及山寺中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人情美的向往,使得整首诗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强化。

  全诗表现手法巧妙,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为传统纪游诗的写法开拓出了新的领域,这也是这首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的原因。苏轼曾写过一首七绝,灵感就是来源于此诗:“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再加上诗中所表现出的遒劲气势以及壮美风格,使得它一直被后人称道。

  雉带箭(一)

  原头火(二)烧静兀兀(三),野雉畏鹰(四)出复没。

  将军(五)欲以巧(六)伏人,盘马(七)弯弓(八)惜不发(九)。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十)。

  冲人决起(十一)百馀尺,红翎(十二)白镞(十三)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十四)离披(十五)马前堕。

  【注释】

  (一)雉带箭: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韩愈当时正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的幕下。之后被任命为节度推官。本诗描写的就是诗人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

  (二)火:指猎火,也就是用来惊吓鸟兽的火。

  (三)静兀兀:指打猎之人在静悄悄地作准备,观察猎物等。兀兀,不动的样子。

  (四)鹰:猎鹰。

  (五)将军:张建封。

  (六)巧:指射箭技术的精巧。

  (七)盘马:骑着马盘桓而不前进。

  (八)弯弓:拉满弓,挽弓。

  (九)惜不发:不轻易发射,不轻易射箭。

  (十)加:指射中猎物。

  (十一)冲人决起:表现雉中箭之后的垂死挣扎。

  (十二)翎:指箭羽。

  (十三)镞:指箭锋。

  (十四)五色:这里指雉的羽毛。

  (十五)离披:杂乱不堪的样子。

  【译文】

  原野上只有猎火在

熊熊燃烧,而周围却静悄悄的,野雉被猎火烧出草丛,但一看到猎鹰又躲了起来。

  将军想要凭借自己的射箭技巧来制服猎物使众人心服口服,于是骑马在原地徘徊,拉满弓,却没有轻易发射。

  地势渐渐变得狭窄,而观猎的人是越来越多,突然一箭射出准确地命中了雉鸡。

  受伤的雉鸡垂死挣扎,对着人们一下蹿起百尺高,没过多久,染血的箭翎与白亮的箭镞随着雉鸡倾斜落下。

  将军仰天长笑,其他军官上前庆贺,而五彩斑斓的雉鸡则羽毛散乱地落在了将军的马前。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射猎情景的诗。全诗神采飞动、跌宕起伏,汪琬在《批韩诗》中就曾评价:“短幅中有龙跳虎卧之观。”而苏轼也极为喜爱此诗,甚至亲自用大字书写装裱,认为这首诗甚为妙绝。

  全诗的第一句描写的是猎场的情境,以一个“静”字来烘托射猎前的肃穆气氛,由此可以看到人们都在屏息静气,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猎物的身上,都在仔细观察着猎物,这与下面射猎正式开始时的紧张与激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了第二句,诗人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这次的猎物——雉鸡,所着笔墨不多却将上下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到了第三句以及第四句,诗人开始描写将军的心理活动以及射猎时的风采,程学恂在《韩诗臆说》就曾评过这两句:“二句写射之妙处,全在未射时,是能于空际得神。”由此可见,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将军是如何的勇猛,而是选取了“盘马弯弓”这么一个典型镜头,将将军的矜持以及自信毫不矛盾地表现了出来,就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性格、有血有肉的将军形象就被塑造了出来。紧接着后面两句话,诗人用了“惊”、“满”、“劲”、“加”四个字将将军准确命中猎物的场景展现了出来,显得紧凑而有力。随后一个转折,受伤的野雉“冲人决起百余尺”,但最终筋疲力尽坠落在地,这样一个转折使得整首诗显得一波三折,更让人觉得妙趣横生。结尾两句中的“仰笑”两字则突出了将军的性格特征,将他的骄矜得意写得活灵活现,之后便戛然而止,这让整首诗显得余味无穷。而清代的朱彝尊在《批韩诗》之中也评到:“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正是昌黎本色。”这句话证明了韩愈在捕捉艺术形象用来描述客观事物方面的高超的艺术手法。

  晚春(一)

  草树知春不久归(二),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三)榆荚(四)无才思(五),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一)晚春:指春季最后的时日,通常也认为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二)春不久归:春季即将结束的意思。

  (三)杨花:柳絮。

  (四)榆荚:也就是榆钱。在榆树还没有长出叶子的时候会在枝条间先长出榆荚,等到榆荚变老时会随风飘落,这时的榆荚是白色的,犹如雪花一般。

  (五)无才思:没有才华。上文提到杨花与榆荚不能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犹如人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一般,所以认为它们“无才思”。才思,指才华及能力。

  【译文】

  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会结束,所以都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展开最后的斗艳。

  柳絮与榆钱没有这样的能力,只能像雪花一般漫天飞舞。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颇具奇趣的小品,题目一作“游城南晚春”,因此,这是一首描写郊游所见的小诗。粗略看一下全诗是一部描述百花争奇斗艳的“群芳谱”,但诗人却利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原本静止的植物变得充满个性,为了留住春天都开始使出浑身解数,一时间,到处都是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就连柳絮与榆荚也随风起舞,寥寥几笔,便给读者留下了满眼美丽风光的印象。

  贾岛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早年曾出家做和尚,法号无本,之后还俗,但因出身贫寒卑微,屡举进士却不中。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去世于普州。

  寻隐者(一)不遇(二)

  松下问童子(三),言(四)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五)不知处。

  【注释】

  (一)隐者:古代指那些不愿意做官而隐居在山川当中的人。

  (二)不遇:没有见到,没有遇到。

  (三)童子:孩子,小孩。

  (四)言:回答,说。

  (五)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让人辨不清事物或方向。

  【译文】

  苍松下我问年幼的孩子,孩子回答他的师傅采药去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但是由于山上云雾缭绕,所以具体的行踪就不知道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以寓问于答的手法来表现寻访不遇的焦虑心情。诗中用“松下”与“云深”来表现隐者孤傲高洁、不屑于世俗的品格与风骨,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岁寒三友之一就是松树(其余为竹子和梅花);而白云洁白无瑕,用来喻高洁是再合适不过了。全诗层层递进,余味悠长。

  剑客(一)

  十年磨一剑,霜刃(二)未曾试。

  今日把示(三)君,谁有不平事?

  【注释】

  (一)《剑客》:一作《述剑》。剑客,行侠仗义、善于用剑之人。

  (二)霜刃:形容剑锋泛寒光,非常锋利。

  (三)示:给……看。

  【译文】

  花了十年的时间磨出了一把宝剑,剑刃锋利无比但还没有用过。

  今天拿过来给你看看,告诉我你有什么冤屈不平的事情。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想要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全诗构思奇巧,语言率直,诗人在诗中可谓直抒胸臆。诗中的主题“剑客”很显然是诗人的一种自喻,而当中提到的“剑”则代表了诗人自身的才能。这样的表现手法极为高明,也是贾岛诗歌的一大特色。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二)。

  暂去还来此,幽期(三)不负言(四)。

  【注释】

  (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有一个传说,《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曾引过《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自此,凡反复考虑或斟酌字句的都被称为“推敲”。

  (二)云根:古人认为云能“触石而生”,所以称石为云根。《诗经?召南?殷其雷》:“山出云雨,以润天下。”孔疏(指颖达,疏是指对旧注作解释并发挥):“山出云雨者,《公羊传》曰:‘触石而出,肤寸而合。’”

  (三)幽期:指再访幽居的期约、日期。

  (四)言:约定。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相互来往,只有一条被杂草掩盖的小路通往荒芜的园子。

  鸟儿在池塘边的树上歇息,来探访的僧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敲响了门。

  走过小桥看到了原野的迷人景色,飘动的云彩让山石也显得在移动。

  暂时离开这里不久还要再来,遵守再访幽居的期约,绝不食言。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未遇的小诗,但也是贾岛最有名的诗作之一,尤其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联著称。本诗的第一联就点明了李凝的隐士身份,“闲”“少”“草”“荒”这四个字完美地将“幽”这个字代表的氛围表现了出来。第二联则是贾岛善于“推敲”的起源。第三联则对环境描写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更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幽美恬淡。最后一联则引出了本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忆江上吴处士(一)

  闽国(二)扬帆去,蟾蜍(三)亏复圆(四)。

  秋风生渭水(五),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六)殊(七)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释】

  (一)处士:指隐居山林而不入仕途的人。《后汉书?方术传论》:“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唐代元稹《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又云见任官及处士、散试官,并请停集。”

  (二)闽国:今位于福建省一带。

  (三)蟾蜍:虾蟆,此处代指月亮。《后汉书?天文志》:“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

  (四)亏复圆:指月亮的盈亏,暗示吴处士已去闽国一个月了。

  (五)“秋风生渭水”:一作“秋风吹渭水”。

  (六)兰桡:用木兰的木材做出来的船桨,这里用来指代船。

  (七)殊:犹,还是。

  【译文】

  自从你扬帆去到闽国,月亮已经由月缺而又再次月圆了。

  秋风从渭水那里吹来,长安城中已经遍地是落叶了。

  昔日我们曾在长安聚会的地方,如今是雷雨交加让人心生寒意。

  你仍然没有乘舟返回,关于你的消息依然在遥远的海云之端。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歌。诗中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被后代许多名家引用的名句,如周邦彦《齐天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白朴《梧桐雨》:“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这些句子都是从这两句名句中转化而来。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首诗影响深远、流传广泛。

  全诗在言情谋篇方面非常有特色,在表达因怀念朋友而心情凄冷之时又开始回忆往昔两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诗中首尾呼应,到处都能看出诗人在行文构思方面的严谨和缜密,再加上曲折的行文以及厚重饱满的笔墨,不愧是一首自然流畅的抒情佳品。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