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十章 孟浩然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6996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十章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为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故世人称其为“孟襄阳”。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因他举进士而不中,再加上“当路无人”,所以从未入过仕途,所以又被称为孟山人。李白曾称赞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孟浩然一生都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中徘徊,直到亲自在长安碰到钉子之后才完全放弃了求官的愿望。虽然隐居,但与当时的达官显贵都有来往,如张九龄、王维等,与诗人李白等也经常聚会,再加上喜欢与一些道士、隐者、法师等说道谈玄,所以孟浩然的隐居生活并不寂寞。后背上生毒疮还纵情欢饮,最终因“食鲜疾动”而死,死时年仅五十二岁。

  过(一)故人庄

  故人具(二)鸡黍(三),邀我至(四)田家。

  绿树村边合(五),青山郭(六)外斜。

  开轩(七)面场圃(八),把酒话桑麻(九)。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十)菊花。

  【注释】

  (一)过:拜访,看望,探访。

  (二)具:准备,备下。

  (三)鸡黍:泛指待客用的饭菜。

  (四)至:到。

  (五)合:环绕,连接成一片。

  (六)郭:原意为城郭,这里指村子的四周。

  (七)轩:窗户。一作“筵”,宴席,筵席。

  (八)场圃:打谷场与菜圃。

  (九)桑麻:源于陶潜的《归田园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十)就: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庄做客。

  村外绿树环绕连成一片,村子的四周青山向外挺立。

  打开窗户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农事。

  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那天,我还要来这里欣赏菊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细致地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悠闲恬静,此外还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幽淡雅,最后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将诗人对朋友以及村庄的留恋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出来,无造作之感。

  宿建德江(一)

  移舟(二)泊(三)烟渚(四),日暮客(五)愁新。

  野旷(六)天低树,江清(七)月近人。

  【注释】

  (一)建德江:即新安江。因流经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县)故得此名。

  (二)移舟:滑动小舟准备靠岸。

  (三)泊:停泊,靠岸。

  (四)烟渚:指江中被雾气笼罩的小沙洲。渚,江中的小岛、沙洲。

  (五)客:诗人的自指。

  (六)旷:空旷。

  (七)江清:形容江水很清澈。

  【译文】

  将小舟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小沙洲旁,黄昏的暮色给游子们增添了几分新的忧愁。

  野外空旷无垠,感觉远处的天空比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让人觉得月亮近在眼前。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羁旅之思的诗。本诗情景交融,诗人因滞留他乡久不归家而有感而发。诗中景物虚实相交,相互映衬补充,在一隐一现中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全诗虽平淡但却余味悠长,一切愁情自然流出,韵味天成。

  春晓(一)

  春眠不觉(二)晓,处处闻啼鸟(三)。

  夜来(四)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一)《春晓》:此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的,描写了春日清晨的景色。晓,天刚刚亮的时候。

  (二)不觉:没有察觉到,不知不觉中。

  (三)闻啼鸟:听到鸟儿的啼鸣声。闻,听到。啼,鸣叫声。

  (四)夜来:夜里,半夜。

  【译文】

  春天睡觉很舒服,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到处都能听到小鸟清脆的鸣叫声。

  昨夜似乎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道地上会有多少缤纷的落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的小诗。初读平淡无奇,但只要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其中所蕴涵的魅力,那就是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韵味。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应该用自然平静和行云流水来形容,言浅却意浓,可谓韵味无穷。

  秋登万山寄张五(一)

  北山(二)白云里,隐者(三)自怡悦(四)。

  相望始(五)登高,心随雁飞灭(六)。

  愁因薄暮(七)起,兴(八)是清秋(九)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十)渡头(十一)歇。

  天边树若荠(十二),江畔洲(十三)如月。

  何当(十四)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一)《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隐居的园庐位于岘山附近,而张五则隐居于襄阳岘山以南约二里的白鹤山,孟浩然登上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为此写诗寄意。张五,本名为子容,因在家排行第五,故称张五。

  (二)北山:也就是万山。

  (三)隐者:诗人的自指。

  (四)怡悦:喜悦的意思。

  (五)始:一作“试”。

  (六)“心随雁飞灭”:一作“心随鸟飞灭”“心随飞雁灭”“心飞逐鸟灭”。

  (七)薄暮: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八)兴:秋兴,因感秋而寄兴的意思。

  (九)清秋:也就是秋季,特指深秋。

  (十)平沙:指含沙量一般的沙地。《清史稿?食货志一》:“河南沙荒地三万三千余顷。可垦者分三等:曰轻沙,曰平沙,曰重沙。”一作“沙行”,指在沙地上行走。

  (十一)渡头:渡口。

  (十二)荠:一种可食用的草本植物,这里形容远望天边的树木显得无比细小。

  (十三)洲:一作“舟”。

  (十四)何当:何时能够,什么时候可以。

  【译文】

  白云缭绕的北山上,我这个隐者还是能自娱自乐一番。

  为了能够遥望,我才登上这座高山,而我的心也早已随着鸿雁远走高飞。

  愁绪往往是因为日落而引发的,而秋兴则是因深秋而发。

  时而能看见回村的人们,坐在沙地或渡口那里休息。

  天边的树木犹如荠菜那样矮小,江畔的沙洲则如弯月一般。

  何时你能够带着美酒来我这里,让我们在重阳佳节一醉方休。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故人的诗作。整首诗情随景生,景又衬情,两者联系紧密,可谓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当中对朋友真挚的友情也呼之欲出,不愧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诗来源于晋代陶弘景的《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第三和第四句开始则转入主题,开始表达诗人自己对张五的思念,写景与抒情相互配合。从“时见归村人”到“江畔洲如月”这段主要描写的是由山上向下眺望所看到的景象。这四句诗可以说是全诗的精华之所在,诗人在当中看似只是平淡地依照所见景物如实描写,但乡村的静谧却也从中显示了出来,语言虽朴实却无比自然,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就这样在诗人的笔下被创造了出来,沈德潜就曾这样评价过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可以说,这也是孟诗的重要特点与风格。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一)忽西落,池月(二)渐东上。

  散发(三)乘夕凉,开轩(四)卧闲敞(五)。

  荷风(六)送香气,竹露(七)滴清响(八)。

  欲取鸣琴(九)弹,恨无知音(十)赏(十一)。

  感此怀故人(十二),中宵(十三)劳(十四)梦想(十五)。

  【注释】

  (一)山光:指山上的日光。

  (二)池月:池边的月亮。

  (三)散发:将头发披散开。古人习惯蓄发,而平日都将头发绾在头顶,只有在放松或休息时才将头发散开。

  (四)轩:窗。

  (五)闲敞:安静而宽敞的地方。

  (六)荷风:带着荷花香气的轻风。

  (七)竹露:指竹叶上的露水。唐代杜甫《晚晴》:“秋风客尚在,竹露夕微微。”唐代白居易《题扬颖士西亭》:“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八)清响:形容清脆的响声。汉代王粲《七哀诗》(其二):“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九)鸣琴:琴。晋代陆机《拟东城一何高》:“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

  (十)知音:原意为通晓音律。根据《吕氏春秋?本味》记载,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倾听伯牙鼓琴,当伯牙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曰:“巍巍乎若太山。”当伯牙志在流水时,钟子期曰:“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去世之后,伯牙便破琴绝弦,不再演奏,认为世间已无知音。因此,后世也将知己称为知音。在这里知音指的是辛大。

  (十一)赏:赏识,欣赏,也就是认识到人的才能而给予重视。

  (十二)故人:指辛大。

  (十三)中宵:半夜。晋代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迅雷中宵激,惊电光夜舒。”唐代陆贽《贞元九年大赦制》:“中宵屡兴,终食累叹。”清代龚自珍《忏心》:“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十四)劳:烦劳,麻烦,有劳。

  (十五)梦想:梦中怀想,这里指梦境或梦中。

  【译文】

  山上的太阳忽然在西边落下,池边的月亮则缓缓从东方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这夕阳

下乘凉,打开窗户,闲适地躺在一个安静而宽敞的地方。

  夹杂着荷花气味的微风送来了阵阵清香,落在竹叶上的露水则滴出清脆的响声。

  想要取琴出来弹奏,却恨没有知音可以欣赏。

  感此良宵开始怀念朋友,最终只能与其在梦中相见。

  【背景与赏析】

  本诗是孟浩然比较有代表性的名篇。全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写夏夜纳凉清爽闲适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

  诗一开篇并没有简单地只描写景物,而是“遇景入咏”(皮日休),写景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主观感受。而诗的第二联则给人一种闲情适意的感觉,可以说是身心两方面的舒畅。紧接着,诗人分别从嗅觉与听觉两面继续描写这种舒畅,形象地写出了夏夜给人的真实感受。然后诗人从听觉方面引出了“知音”这个典故,就这样,原本是对水亭纳凉的描写就自然而然地转移过渡到了怀人上面。最后,诗以梦中会友结尾,更显得回味无穷。

  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一)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二),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三)传,永怀尘外(四)踪。

  东林精舍(五)近,日暮空(六)闻钟。

  【注释】

  (一)挂席:挂帆。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唐代李善注此诗:“扬帆、挂席,其义一也。”

  (二)郭:古代习惯在城的外围另外加筑一道城墙,这道墙就称为“郭”。

  (三)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居住于庐山东林寺,世人称其为远公。宋代梅尧臣《访矿坑老僧》:“莫貰远公酒,余非陶令贤。”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远公置酒,佛印烧猪,真正名士,佛亦当少恕。”

  (四)尘外:世外。汉代张衡《思玄赋》:“游尘外而瞥天兮,据冥翳而哀鸣。”清代曹寅《花笑轩步月留别蒲庵》:“钟声尘外梦,花笑静中情。”

  (五)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喜爱庐山的幽静,当时的江州刺史桓伊便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为“东林精舍”。东林,此二字源于庐山东林寺。唐代张乔《送僧鸾归蜀宁亲》:“高名彻西国,旧迹寄东林。”宋代王禹偁《寄杭州西湖昭庆寺华社主省常上人》:“任夸西掖吟红药,何似东林种白莲。”精舍,指佛教修行者的住处,有时也是说法布道的处所。

  (六)空:徒然,白白地。

  【译文】

  扬帆在江上行了几千里,一路上也没遇到什么名山。

  将船停泊在浔阳城外,这里刚好能看到庐山的香炉峰。

  曾经读过高僧慧远的生平,一直深深地怀念他在尘世之外的踪影。

  当我快要接近东林精舍时,已是日暮时分,想到高人已经作古,只能徒然地听着山寺里敲响的钟声。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被后人称赞为“天籁”之作的作品。全诗色彩虽淡雅无迹,但却气势恢弘。看似简单几笔,便将江山风貌勾勒得颇具神情,而诗人的那种欣然愉悦之情也显示了出来。比起李白绚烂的重彩浓笔,孟浩然使用的几乎是犹如水墨那般含蓄空灵的淡笔,这使他的作品大都透露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整首诗的上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与述情只是稍带而过,到了下半部分才开始以空灵的笔法来以情带景。诗人写起这首诗来没有丝毫的费力之感,反而行云流水,从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以及向往。

  题义公禅房

  义公(一)习(二)禅寂(三),结宇(四)依(五)空林(六)。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七)深。

  夕阳连雨足(八),空翠(九)落庭阴(十)。

  看取(十一)莲花(十二)净,方知不染心(十三)。

  【注释】

  (一)义公:唐朝时期的一名高僧。

  (二)习:修习的意思。

  (三)禅寂:佛家语,指佛教信徒坐禅入定,保持思维思想的寂静。《维摩诘经》:“一心禅寂,摄诸乱恶。”

  (四)结宇:指建造屋舍。《晋书?江逌传》:“翦茅结宇,耽翫载籍,有终焉之志。”清代方文《赠戴其怀》:“结宇兵戈后,潜身草木中。”宇,房屋。

  (五)依:依靠,背靠。

  (六)空林:渺无人迹、没有人烟的树林。

  (七)壑:深沟、坑谷。

  (八)雨足:落地较密集的雨点。晋代张协《杂诗》:“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宋代寇準《点绛唇》:“水陌轻寒,社公雨足东风慢。”

  (九)空翠:指绿叶或是树叶。清代陈维崧《齐天乐?暮春风雨》:“小楼昨夜东风到,吹落满园空翠。”

  (十)庭阴:庭院中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

  (十一)看取:看。取,在这里为语气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没有实际的意义。宋代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方务德侍郎寿》:“看取连宵雪,借与万家春。”清代纳兰性德《剪湘云?送友》:“密约重逢知甚日,看取青衫和泪。”

  (十二)莲花:这里是指佛家所说的“青莲”。

  (十三)不染心:指一尘不染的清净心灵。

  【译文】

  高僧义公要坐禅入定,于是在背靠空寂的山林的地方建造了禅房。

  屋外有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前则是一片幽深的沟壑。

  夕阳西下时还在下着密密的小雨,绿叶都掉在了庭院中照不到阳光的阴面。

  看着那不染纤尘的莲花,这才知道义公的心灵是多么的清净且一尘不染。

  【背景与赏析】

  这既是一首题赞诗,同时也是一首山水诗。全诗通过描写义公这位高僧所在禅房周围的山水环境,以此来衬托出义公的高尚德行、古雅情调以及飘然物外,全诗语言自然明快、清淡秀丽,也是孟浩然诗歌代表作之一。首联点明禅房所处的背景,颔联则通过对“开门见山”以及与台阶连接在一起的山谷的描写表达出了义公眼界的高超以及绝非凡俗能比的襟怀。颈联看似只是在写景赞景,其实就是在写人赞人,也就是所谓的写景即写人,赞景即赞人。在尾联中诗人巧用佛家语,以莲花来比喻义公,因为“莲花”就是佛教中常说的“青莲”,代表着洁净且不染纤尘,通常都被比喻为佛眼,根据《法华妙音品》记载,菩萨即“目如广大青莲花”,因此诗人在这里提到莲花,就是为了表明义公具有佛眼那样清净的眼界,拥有青莲花一般纤尘不染的胸襟。就这样,写景的目的明确化,而本诗的主题也被点明了。在本诗中,诗人其实也寄托了自己的一份隐逸情怀。整首诗犹如一幅山林晚晴图。幽雅迷蒙,引人入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精品诗。

  渡浙江问舟中人(一)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二)共济(三)与君同。

  时时引领(四)望天末(五),何处青山是越中(六)?

  【注释】

  (一)《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在开元初年到开元十二三年期间曾几次出入张说的幕府,只可惜他的仕途并不得意,于是便有了之后的吴越之游,开元十三年(725年)秋孟浩然从洛阳出发,沿着汴河顺流南下,经过广陵之后又渡江到杭州。然后,从那里渡浙江到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本诗就作于那个时候。浙江,即钱塘江。

  (二)扁舟:指小船。

  (三)共济:这里是共同度过、共同成事的意思。《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孤以不德,阶承统绪,思与贤良共济世道。”《宋书?沉攸之传》:“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明代张居正《答河道徐凤竹》:“前得山东抚臺李公书,谓开泇口不如疏胶河,意与公合。故宜会同。且委用属吏、量派夫役,亦必借其力以共济也。”

  (四)引领:指伸长脖子,形容殷切地期待或盼望的样子。《武王伐纣平话》:“武王设朝,士民皆喜;依圣治事,民皆引领。”

  (五)天末:天边,天的尽头,指非常遥远的地方。汉代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唐代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清代龚自珍《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故人天末不见,使我思华年。”

  (六)越中:也就是越州,今浙江省的绍兴市。

  【译文】

  钱塘江退潮之后江面平静,没有一丝风吹过,我与你同乘一艘小船漂泊在江面上。

  时不时地伸长脖子向着天边眺望,不知道哪一座青山属于我要去的越州。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常被赞为“其神甚远”。诗的第一句就直奔主题,看似平淡,细品之后却能发现极富节奏感,完美而成功地写出了因涨潮而被滞留,最后重登旅途之人的那份惬意的心情,由此可见,快节奏的语调对于表现诗意也是很有帮助的。

  诗中所说的“舟中人”原本都素昧平生,但因同在一叶“扁舟”上,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同舟共济的亲切感,于是众人相互间也开始拉起了家常,表达出了那个时代的淳朴风气以及浓浓的人情味。当隐隐约约能看到彼岸的时候,诗人开始想象与猜测,表达自己对越中山水的向往之情,因此也才有了“时时引领望天末”这样的神情动作,语言虽然口语化却更显生动活泼。最后以一个问句来结尾,使人感觉亲切自然,也使整首诗的意境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显得更为高远而完满。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