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下乘凉,打开窗户,闲适地躺在一个安静而宽敞的地方。
夹杂着荷花气味的微风送来了阵阵清香,落在竹叶上的露水则滴出清脆的响声。
想要取琴出来弹奏,却恨没有知音可以欣赏。
感此良宵开始怀念朋友,最终只能与其在梦中相见。
【背景与赏析】
本诗是孟浩然比较有代表性的名篇。全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写夏夜纳凉清爽闲适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
诗一开篇并没有简单地只描写景物,而是“遇景入咏”(皮日休),写景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主观感受。而诗的第二联则给人一种闲情适意的感觉,可以说是身心两方面的舒畅。紧接着,诗人分别从嗅觉与听觉两面继续描写这种舒畅,形象地写出了夏夜给人的真实感受。然后诗人从听觉方面引出了“知音”这个典故,就这样,原本是对水亭纳凉的描写就自然而然地转移过渡到了怀人上面。最后,诗以梦中会友结尾,更显得回味无穷。
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一)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二),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三)传,永怀尘外(四)踪。
东林精舍(五)近,日暮空(六)闻钟。
【注释】
(一)挂席:挂帆。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唐代李善注此诗:“扬帆、挂席,其义一也。”
(二)郭:古代习惯在城的外围另外加筑一道城墙,这道墙就称为“郭”。
(三)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居住于庐山东林寺,世人称其为远公。宋代梅尧臣《访矿坑老僧》:“莫貰远公酒,余非陶令贤。”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远公置酒,佛印烧猪,真正名士,佛亦当少恕。”
(四)尘外:世外。汉代张衡《思玄赋》:“游尘外而瞥天兮,据冥翳而哀鸣。”清代曹寅《花笑轩步月留别蒲庵》:“钟声尘外梦,花笑静中情。”
(五)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喜爱庐山的幽静,当时的江州刺史桓伊便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为“东林精舍”。东林,此二字源于庐山东林寺。唐代张乔《送僧鸾归蜀宁亲》:“高名彻西国,旧迹寄东林。”宋代王禹偁《寄杭州西湖昭庆寺华社主省常上人》:“任夸西掖吟红药,何似东林种白莲。”精舍,指佛教修行者的住处,有时也是说法布道的处所。
(六)空:徒然,白白地。
【译文】
扬帆在江上行了几千里,一路上也没遇到什么名山。
将船停泊在浔阳城外,这里刚好能看到庐山的香炉峰。
曾经读过高僧慧远的生平,一直深深地怀念他在尘世之外的踪影。
当我快要接近东林精舍时,已是日暮时分,想到高人已经作古,只能徒然地听着山寺里敲响的钟声。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被后人称赞为“天籁”之作的作品。全诗色彩虽淡雅无迹,但却气势恢弘。看似简单几笔,便将江山风貌勾勒得颇具神情,而诗人的那种欣然愉悦之情也显示了出来。比起李白绚烂的重彩浓笔,孟浩然使用的几乎是犹如水墨那般含蓄空灵的淡笔,这使他的作品大都透露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整首诗的上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与述情只是稍带而过,到了下半部分才开始以空灵的笔法来以情带景。诗人写起这首诗来没有丝毫的费力之感,反而行云流水,从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以及向往。
题义公禅房
义公(一)习(二)禅寂(三),结宇(四)依(五)空林(六)。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七)深。
夕阳连雨足(八),空翠(九)落庭阴(十)。
看取(十一)莲花(十二)净,方知不染心(十三)。
【注释】
(一)义公:唐朝时期的一名高僧。
(二)习:修习的意思。
(三)禅寂:佛家语,指佛教信徒坐禅入定,保持思维思想的寂静。《维摩诘经》:“一心禅寂,摄诸乱恶。”
(四)结宇:指建造屋舍。《晋书?江逌传》:“翦茅结宇,耽翫载籍,有终焉之志。”清代方文《赠戴其怀》:“结宇兵戈后,潜身草木中。”宇,房屋。
(五)依:依靠,背靠。
(六)空林:渺无人迹、没有人烟的树林。
(七)壑:深沟、坑谷。
(八)雨足:落地较密集的雨点。晋代张协《杂诗》:“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宋代寇準《点绛唇》:“水陌轻寒,社公雨足东风慢。”
(九)空翠:指绿叶或是树叶。清代陈维崧《齐天乐?暮春风雨》:“小楼昨夜东风到,吹落满园空翠。”
(十)庭阴:庭院中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
(十一)看取:看。取,在这里为语气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没有实际的意义。宋代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方务德侍郎寿》:“看取连宵雪,借与万家春。”清代纳兰性德《剪湘云?送友》:“密约重逢知甚日,看取青衫和泪。”
(十二)莲花:这里是指佛家所说的“青莲”。
(十三)不染心:指一尘不染的清净心灵。
【译文】
高僧义公要坐禅入定,于是在背靠空寂的山林的地方建造了禅房。
屋外有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前则是一片幽深的沟壑。
夕阳西下时还在下着密密的小雨,绿叶都掉在了庭院中照不到阳光的阴面。
看着那不染纤尘的莲花,这才知道义公的心灵是多么的清净且一尘不染。
【背景与赏析】
这既是一首题赞诗,同时也是一首山水诗。全诗通过描写义公这位高僧所在禅房周围的山水环境,以此来衬托出义公的高尚德行、古雅情调以及飘然物外,全诗语言自然明快、清淡秀丽,也是孟浩然诗歌代表作之一。首联点明禅房所处的背景,颔联则通过对“开门见山”以及与台阶连接在一起的山谷的描写表达出了义公眼界的高超以及绝非凡俗能比的襟怀。颈联看似只是在写景赞景,其实就是在写人赞人,也就是所谓的写景即写人,赞景即赞人。在尾联中诗人巧用佛家语,以莲花来比喻义公,因为“莲花”就是佛教中常说的“青莲”,代表着洁净且不染纤尘,通常都被比喻为佛眼,根据《法华妙音品》记载,菩萨即“目如广大青莲花”,因此诗人在这里提到莲花,就是为了表明义公具有佛眼那样清净的眼界,拥有青莲花一般纤尘不染的胸襟。就这样,写景的目的明确化,而本诗的主题也被点明了。在本诗中,诗人其实也寄托了自己的一份隐逸情怀。整首诗犹如一幅山林晚晴图。幽雅迷蒙,引人入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精品诗。
渡浙江问舟中人(一)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二)共济(三)与君同。
时时引领(四)望天末(五),何处青山是越中(六)?
【注释】
(一)《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在开元初年到开元十二三年期间曾几次出入张说的幕府,只可惜他的仕途并不得意,于是便有了之后的吴越之游,开元十三年(725年)秋孟浩然从洛阳出发,沿着汴河顺流南下,经过广陵之后又渡江到杭州。然后,从那里渡浙江到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本诗就作于那个时候。浙江,即钱塘江。
(二)扁舟:指小船。
(三)共济:这里是共同度过、共同成事的意思。《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孤以不德,阶承统绪,思与贤良共济世道。”《宋书?沉攸之传》:“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明代张居正《答河道徐凤竹》:“前得山东抚臺李公书,谓开泇口不如疏胶河,意与公合。故宜会同。且委用属吏、量派夫役,亦必借其力以共济也。”
(四)引领:指伸长脖子,形容殷切地期待或盼望的样子。《武王伐纣平话》:“武王设朝,士民皆喜;依圣治事,民皆引领。”
(五)天末:天边,天的尽头,指非常遥远的地方。汉代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唐代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清代龚自珍《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故人天末不见,使我思华年。”
(六)越中:也就是越州,今浙江省的绍兴市。
【译文】
钱塘江退潮之后江面平静,没有一丝风吹过,我与你同乘一艘小船漂泊在江面上。
时不时地伸长脖子向着天边眺望,不知道哪一座青山属于我要去的越州。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常被赞为“其神甚远”。诗的第一句就直奔主题,看似平淡,细品之后却能发现极富节奏感,完美而成功地写出了因涨潮而被滞留,最后重登旅途之人的那份惬意的心情,由此可见,快节奏的语调对于表现诗意也是很有帮助的。
诗中所说的“舟中人”原本都素昧平生,但因同在一叶“扁舟”上,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同舟共济的亲切感,于是众人相互间也开始拉起了家常,表达出了那个时代的淳朴风气以及浓浓的人情味。当隐隐约约能看到彼岸的时候,诗人开始想象与猜测,表达自己对越中山水的向往之情,因此也才有了“时时引领望天末”这样的神情动作,语言虽然口语化却更显生动活泼。最后以一个问句来结尾,使人感觉亲切自然,也使整首诗的意境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显得更为高远而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