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九章 王勃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358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九章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与于龙一起以诗文齐名,并称为“王于”,也被称为 “初唐二杰”。此外,王勃还与骆宾王、卢照邻、杨炯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曾做过沛王府修撰,之后任虢州参军,后因罪而被革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

  城阙(二)辅(三)三秦(四),风烟望五津(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六)人。

  海内(七)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八)。

  无为(九)在歧路(十),儿女共沾巾(十一)。

  【注释】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当时作者在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从长安被外放到了蜀州(今四川省崇庆县)做县尉,此诗为送别时所写。少府,县尉的通称。之任,赴任;之,往,到。

  (二)城阙:指当时长安的城郭和宫阙。阙,宫门前的望楼。

  (三)辅:护卫,护持。

  (四)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区域,也就是位于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三秦”是汉初的旧称,项羽在灭秦后,曾把战国时期的秦国故地分成了三部分,也就是雍、塞、翟,并将这三个地方分封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故称“三秦”。

  (五)五津:指王勃的朋友杜少府将要赴任的地方。四川省的岷江从古代开始就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五个著名的渡口,故将其合称为五津。这里泛指四川。

  (六)宦游:离开家乡外出做官。

  (七)海内:泛指全国各地。古人由于认知的局限性,认为陆地的四周都被大海包围,所以习惯称天下为四海之内,简称海内。

  (八)比邻:近邻,并邻。

  (九)无为:不必,不用,无须。

  (十)歧路:分开的路,指告别的地方。

  (十一)沾巾:指挥泪告别。沾,湿。

  【译文】

  古代的三秦之地簇拥护卫着长安,透过滚滚风烟遥望你将要去的五津。

  与你离别时生出了无限感慨,大家都是远离故土奔走在仕途上的游子。

  四海之内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就算身处天涯海角也好像就在身边。

  不要在离别的时候感到忧伤,就像那些多情的儿女让泪水打湿了衣服。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大部分的送别诗给人的感觉就是悲切凄凉,而王勃的这首诗却跳出传统、不落俗套,不仅表达了与朋友间的真挚情感,还提高了全诗的思想境界及格调,给人一种洒脱爽朗之感。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一)我林壑(二)清。

  驱烟寻涧户(三),卷雾出山楹(四)。

  去来固(五)无迹,动息(六)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七)。

  【注释】

  (一)加:施以某种动作的意思,在这里是指让林壑变得更加清爽。

  (二)林壑:指树林和山谷。

  (三)涧户:指生活在山涧边的人家。

  (四)山楹:指山中的房屋。南朝宋鲍照《登庐山》:“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元代马祖常《姚左司墨竹为贾仲章尚书赋十韵》:“江渚春生雨,山楹夜宿云。”

  (五)固:原本,本来。

  (六)动息:这里指活动与休息。《隋书?天文志上》:“生灵因之动息,寒暑由其递代。”

  (七)松声:也就是松涛声。战国时期楚国宋玉《高唐赋》:“俯视崝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宋代王安石《欹眠》:“松声悲永夜,荷气馥初凉。”

  【译文】

  肃肃的凉风吹过,让树林与山谷变得更加清爽。

  凉风驱走青烟,寻找那生活在涧边的人家,卷起云雾,从山中的房屋里穿出。

  离开和出现原本没有一点踪迹可寻,但是风在动静之间就犹如拥有感情一般。

  太阳落山之后周围的山山水水都寂静下来,只有清风卷起松涛,为你演奏美妙的乐曲。

  【背景与赏析】

  很明显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诗人以风喻人,以此来托物言志,目的是赞美风的高尚品格以及勤奋精神。宋玉曾在《风赋》中说道:“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而本诗所要表达的也正是风这种普济众生、始终平等的美德。在诗人的笔下,风变得“有情”,始终不辞辛劳地吹散浊热,给人们带去凉爽;吹响松涛,为人们演奏大自然的乐曲。诗人就是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风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张九龄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人,唐中宗景龙初年中进士,唐玄宗开元时期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直言敢谏

,唐代著名贤相,后被李林甫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尤其擅长五言古诗,为扫除唐朝初期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当世所推崇。曾被人们誉为“岭南第一人”。

  望月怀远(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二)共此时。

  情人(三)怨遥夜(四),竟夕(五)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六),披衣(七)觉露滋(八)。

  不堪(九)盈(十)手赠,还寝(十一)梦佳期(十二)。

  【注释】

  (一)怀远:思念远在他乡或住在远方的亲人。

  (二)天涯:天边。

  (三)情人:具有怀远之情的人,有情人。

  (四)怨遥夜:抱怨夜晚的持续时间过于漫长。遥夜,指长夜。

  (五)竟夕:一整夜,终夜。

  (六)怜光满:怜惜那满屋的月光。怜,爱惜、怜惜的意思。

  (七)披衣:走出屋外,出户。

  (八)露滋:夜深。滋,滋润,表示在室外久站,身上因沾染了露水而感觉有湿意。

  (九)不堪:不能。

  (十)盈:满。

  (十一)寝:卧室,睡觉的地方。

  (十二)佳期:愉快的约会。

  【译文】

  海上生出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与我共同观赏它。

  有着怀远之感的人怨恨夜晚的漫长,彻夜不眠地思念亲人。

  熄灭蜡烛,满室的月光令人怜惜,披上衣服走出室外,露水沾湿了身上的衣服。

  不能将月光满满地捧在手上赠给你,只好回到卧室,也许梦中还能与你欢聚。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在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全诗情景交融、细致入微。层层递进,观赏明月时想到远方亲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于是出屋看月,偏偏如此美景无法送人,还不如回屋在梦中与亲人相会。整首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表现出了诗人绵绵不尽的思念。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一)

  万丈(二)红泉(三)落,迢迢(四)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五),洒落出重云(六)。

  日照虹霓(七)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八)多秀色,空水(九)共氤氲(十)。

  【注释】

  (一)《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在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的前后。湖口,即鄱阳湖口,唐朝时期为江州戌镇,属于洪州大都督府的统辖区域。

  (二)万丈:形容山势极高。

  (三)红泉:指在日光的映照下,瀑布因光线的折射而显得色彩斑斓。

  (四)迢迢:原意为遥远和长久,这里是指天远,形容瀑布的落差极大,犹如从天而降。

  (五)杂树:各种各样的树木。杂,混乱,多种多样。

  (六)重云:重重叠叠的云层。

  (七)虹霓:原意为雨后或者是日出、日没之时天空中出现的一种七色圆弧,这里主要指彩虹。《列子?天瑞》:“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

  (八)灵山:道家对于的蓬莱山的另一个叫法,这里用其来借指庐山。

  (九)空水:这里指天空和水色。南朝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十)氤氲:形容云雾弥漫、烟雾缭绕的样子。念yīn yūn。

  【译文】

  因阳光照射而色彩斑斓的瀑布,从高高的山间坠下,犹如从天而降,激起了一片紫雾一般的水汽。

  瀑布水从树丛间奔流而下,洒落出来的水雾犹如重叠的云层。

  在阳光下就像彩虹一般,清朗的天空下,瀑布的水声也如风雨声一般。

  充满灵气的庐山景色秀丽,天空与水色因云雾弥漫而若隐若现。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在写这首诗之前,张九龄曾有过一段曲折的经历。开元十一年(723年),张九龄受到器重,被擢任中书舍人。但在开元十四年时,却因故被贬为太常少卿。没过多久,又成为冀州刺史。后来,张九龄上书要求改去江南附近任职,以便他能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根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当时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也就是说,张九龄在被贬官之际,获得了皇帝的恩遇,对于他来说犹如自己的才德通过了考验一般,这使得他踌躇满志,这样的情怀在诗中也微妙地表达了出来。

  本诗是以描写远景的方式来描写庐山瀑布的,诗人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手法,向读者展示出了一幅绚丽雄浑的庐山瀑布远景图。整首诗以山水来抒怀,到处都有诗人对自己的写照,也寄托了他的理想与政治抱负。表面上看,这首诗只是在描写和赞美瀑布美景,但是只要仔细品读,就能感觉出其中的激情壮志,显示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以及豪放的风度。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