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七章 柳宗元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275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七章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散文家、哲学家以及思想家,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最终任柳州刺史,所以又被称为“柳柳州”。由于与韩愈共同倡导过古文运动,所以二者并称为“韩柳”。而刘禹锡与之并称为“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则与之并称为“王孟韦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江雪

  千山(一)鸟飞绝(二),万径(三)人踪灭(四)。

  孤舟(五)蓑笠(六)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一)千山:这里为虚写,指所有的山。

  (二)鸟飞绝:天空中没有一只鸟。绝,绝迹,没有,无。

  (三)万径:虚写,指所有的路。径,小路。

  (四)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或踪迹。踪,踪迹。灭,没有,消失。

  (五)孤舟:孤零零的小渔船。孤,孤单,孤零零。

  (六)蓑笠:蓑衣和斗笠。念suō lì。

  【译文】

  四周的山上都看不到一只飞鸟的踪影,山中的小路上也找不到一点人的踪迹。

  只在江上有一艘孤零零的小船,载着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独自在覆盖了大雪的江面上垂钓。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极为押韵的五言绝句,同时也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受到贬谪的柳宗元因心情极度压抑,便借用描写山水景物以及隐于其中的渔翁来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情,寄托自己孤傲清高的情感。不带人间烟火气是柳宗元山水诗的特点,这与他一生的境遇以及思想感情的变化不无关系。本诗有一个主题,那就是“雪”,每一句诗都与雪联系在了一起,一般而言,江中应该无雪,但诗人却将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因素用“寒江雪”三字联系在了一起,表现出了渔翁的孤傲清高,同时这也是诗人的情感寄托及写照,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一)宿,晓(二)汲清湘燃楚竹(三)。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四)一声山水绿(五)。

  回看天际(六)下中流,岩上无心(七)云相逐。

  【注释】

  (一)西岩:大约是指永州的西山。

  (二)晓:破晓,早晨。

  (三)楚竹:湘妃竹,以此来营造超凡绝俗的氛围,前面的“清湘”亦有同样的效果。

  (四)欸乃:象声词,一说是橹桨的戛轧声,,一说是人声。唐朝时期流行语——湘中的棹歌有《欸乃曲》(参见元结的《欸乃曲序》),所谓“欸乃一声”其实就是棹歌一声。欸乃,念ǎi nǎi。

  (五)山水绿:即青山绿水。

  (六)天际:下文的“岩上”。

  (七)无心:通常是指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译文】

  渔翁夜晚宿于靠着西山的地方,早晨起来打水烧柴。

  烟雾消散太阳升起却没有看到人,突然听到摇橹之声,原来人已在青山绿水之间了。

  船行到中途回头看向天边,只见山岩上的云彩仿佛尾随着渔舟而来。

  【背景与赏析】

  本诗作于永州,诗人在寄情山水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失意的愤慨,诗人将自己比为渔翁,之后以渔翁的独来独往来表现自己孤芳自赏的情绪,同时也流露出了几分孤寂的情怀。苏东坡对本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极为赞赏:“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所以,“奇趣”就是本诗的特色之一。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

  城上高楼接(二)大荒(三),海天愁思正

茫茫。

  惊风(四)乱飐(五)芙蓉(六)水。密雨斜侵薜荔(七)墙。

  岭树重(八)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九)。

  共来百越(十)文身(十一)地,犹自音书滞(十二)一乡!

  【注释】

  (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过世,太子李诵(唐顺宗)即位,改年号为永贞,并重用王叔文与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力量的疯狂反扑,“永贞革新”只持续了五个月就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在这次镇压当中,王叔文与王伾均因贬斥而死,而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是当时革新派的主要成员,他们也全都因为此事而遭到贬谪,这就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一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刘禹锡、韩晔、韩泰、陈谏等五人才重新奉诏进京。但当他们来到长安时,朝廷却又临时改变主意,竟然把他们分别贬到了更为荒远偏僻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以及连州任刺史一职。而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刚到柳州时所写的。

  (二)接:连接。还有一种说法是目光所能接触到的范围。

  (三)大荒:泛指偏僻而边远荒凉的地区。

  (四)惊风:指狂风。

  (五)飐:风吹浪动。念zhǎn。

  (六)芙蓉:荷花。

  (七)薜荔:一种常绿的蔓生植物,别名为木莲,经常攀援着墙壁而生。薜,念bì。《楚辞?离骚》:“揽禾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东汉王逸曾对此注解:“薜荔,香草也,缘木而生蕊实也。”

  (八)重:层层叠叠的意思。

  (九)九回肠:指愁肠翻转回环,比喻愁思郁结而难解。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宋代苏轼《题织锦图上回文诗》(其二):“红手素丝千字锦,古人新曲九回肠。”

  (十)百越:一作“百粤”,泛指当时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汉代贾谊《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十一)文身:即“纹身”,在身上刺上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通常都有“文身断发”的传统习俗。

  (十二)滞:滞留,阻隔。

  【译文】

  柳州城的城楼连接着边远的荒原,愁绪犹如茫茫的海天一般无边无际。

  狂风吹乱了水面上漂浮的荷花,倾盆暴雨斜打着长满薜荔的土墙。

  山岭上的树木重重叠叠,遮住了眺望的视线,柳江蜿蜒曲折犹如那百结九转的愁肠。

  一同来到那偏远的百越文身之地,如今还是音信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运用了赋比兴手法的抒情诗。而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怀则是在特定的政治斗争的环境下被触发的。

  首联诗人感物起兴,将自己的茫茫愁思与辽阔的空间相连接,为之后的描写做出了铺垫。颔联则是诗人对近景的描写,极为细致。而描述暴风骤雨的景象其实就是赋中带有比兴。诗中的芙蓉与薜荔则代表了人格的芳洁与美好。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由此可见,颔联的描写可谓是景中有情、境中有意。到了颈联则由近及远,诗人开始描述远景,联想好友的处境。整一个句子对仗工整,具有“流水对”的特点。尾联表达的意义更深一层,除了关怀好友之外更想到了要如何互通音信,但现实却是无论山路还是水路,全都重叠纡曲,所以,诗人最终只能以“音书滞一乡”来结尾,使得全诗显得极为沉郁,但同时也余味无穷。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