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六章 刘禹锡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607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六章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人称“诗豪”,晚年曾自号“庐山人”。唐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做监察御史。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之后连任连州、和州等州刺史,直至官拜检校礼部尚书兼任太子宾客,所以世称“刘宾客”。

  西塞山(一)怀古

  王濬(二)楼船下益州(三),金陵王气(四)黯然(五)收。

  千寻(六)铁锁沉江底(七),一片降幡出石头(八)。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九)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一)《西塞山怀古》:在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从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担任刺史。在赴任途中,他经过西塞山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东面,紧靠长江,别名为道士洑矶。

  (二)王濬:晋时的益州刺史。濬,念jùn。

  (三)益州:晋时的郡治,位于今成都市。

  (四)金陵王气:古人非常迷信所谓的望气之术,认为帝王所居住之地具有“王气”,一旦国亡,气也会衰竭。金陵,当时吴国的都城。王气,指帝王之气,也就是与帝王命运相关的祥瑞之气。《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望气者言,舂陵城中有喜气,曰:‘美哉王气,郁郁葱葱。’”

  (五)黯然:没有光彩的样子。

  (六)寻:古代的长度单位。

  (七)铁锁沉江底:当时的吴国人用铁索来横绝江面,以此阻拦晋国的船队,而晋国人则用火来对抗,用火将铁索熔化。

  (八)降幡出石头:王濬当时从武昌顺流而下直逼金陵,最终攻入石头城,而吴主孙皓亲自到营门外投降。降幡,投降时用的旗帜。也作“降旛”,清代叶廷管《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降旛早竖阖城全,赢得杭民称佛子。”

  (九)四海为家:即天下统一,四海归为一家。《史记?高祖本纪》:“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译文】

  晋代的王濬乘着楼船从成都顺流东下,金陵的帝王之气已经变得暗淡无光。

  吴国千里长的铁链被火烧毁沉到江底,投降的旗帜在金陵城的城门上悬挂。

  人生在世能有几次关乎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仍然枕着寒流没有任何变化。

  从此四海为一家过着太平的日子,过去的壁垒早已在秋风瑟瑟中荒芜。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以史事为题、即景抒怀的诗作。诗人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方面很有一手,史事众多,但他却独选了西晋灭吴的事,在反映当时的吴王昏庸的同时,也体现了一些后来者的愚蠢,展现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这一事实,主题思想的表现也显得非常完满。全诗语言精练紧凑、虚实结合、安排巧妙,清代的屈复就曾在《唐诗成法》中评价过这首诗:“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可以说,这首诗的寓意极为深刻,对于当时腐败的统治者来说非常具有借鉴与警示的意义。

  石头城(一)

  山围故国(二)周遭(三)在,潮打空城(四)寂寞回。

  淮水(五)东边旧时(六)月,夜深还过女墙(七)来。

  【注释】

  (一)《石头城》:此为《金陵五题》中的第一首,《金陵五题》前有序,其中提到白居易最为赞赏此诗,而诗人也在序中自云:“馀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上。战国时期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以石壁来戍守城池,遂将其改为石头城。后来也用石头城来指建功立业。

  (二)故国:指旧城、旧都。从六朝时代起石头城一直是国都。

  (三)周遭:环绕、周围。

  (四)空城:唐高宗武德九年(626年)开始废弃石头城,到此诗完成时已有两百年,所以称“空城”。

  (五)淮水:秦淮河,该河贯穿整个石头城。

  (六)旧时:指汉魏六朝时期。

  (七)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儿墙”。

  【译文】

  被群山环绕的旧国都依然矗立在那里,潮水拍打着空城,但是因为寂寞又折回来了。

  秦淮河的东面升起了与过去相同的月亮,夜深时从那城上的矮墙那里过来。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在渲染氛围方面极尽其能:寂寥的群山、冰凉的潮水、冷淡的月色,虽然只写了山水明月,但是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旧都的荒凉与没落自然而然地就显示了出来,六朝的繁荣与富贵,一切化为乌有。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国萧条、美好事物一去不返、人生凄凉的感伤之情。

  乌衣巷(一)

  朱雀桥(二)边野草花(三),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四)百姓家。

  【注释】

  (一)《乌衣巷》:此为《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描写乌衣巷的今昔转变。乌衣巷,位于今南京市的东南方向,文德桥的南岸。三国时期曾是东吴的禁军驻地,由于禁军的军服为黑色,故称“乌衣巷”。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世族均居住于此,其子弟被人称为“乌衣郎”。到了唐朝时期,乌衣巷逐渐沦为废墟,成为民间工艺品的聚集地。

  (二)朱雀桥:乌衣巷附近,六朝时期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交通咽喉要道。

  (三)野草花:这里指野草开花。

  (四)寻常:平常,普通。

  【译文】

  朱雀桥边的野草开花了,乌衣巷口只能看见夕阳西下。

  当年豪门权贵门檐下的燕子,如今已经飞入了普通百姓的家里。

  【背景与赏析】

  这是诗人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诗人并没有正面写出乌衣巷的变化,而是利用对环境的描写、氛围的烘托以及对景物的描绘来表现出乌衣巷的今非昔比,原本繁盛喧闹的乌衣巷口如今却惨淡寂寥。虽未明写,但读者却能从对景物的描述中感受出诗人对于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这种藏而不露的写法使全诗含有一种含蓄美,读来更是回味无穷。

  和乐天《春词》(一)

  新妆(二)宜面(三)下朱楼(四),深锁(五)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六),蜻蜓飞上玉搔头(七)。

  【注释】

  (一)《和乐天〈春词〉》:这首诗是用来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乐天,即白居易。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二)新妆:刚刚梳妆打扮好。

  (三)宜面:指所涂脂粉与脸色非常合适、相宜。

  (四)朱楼:红色的楼阁。

  (五)深锁:紧紧关闭着。

  (六)数花朵:古代闺中的少妇经常做的一种消遣活动,以数花朵的结果(单数或双数)来占卜丈夫的归期,表示女子愁闷而无聊。

  (七)玉搔头:玉簪,有时用来搔头,所以也称“玉搔头”。

  【译文】

  刚刚梳妆打扮好就急忙下了楼阁,春光被紧锁在院内,使自己的愁苦充斥于整个院内。

  走到中庭用数花朵的方式来排遣烦闷,不知不觉中蜻蜓飞上了头上的玉簪。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愁苦的和诗。诗一开头就点出了女子的心情,这时的她不但不愁反而带有几分喜色,满院的春光使她暂时抛开了心中的苦恼。可是到了楼下面对紧锁的庭院,就算春光再好也显得寂寞愁闷。无心赏玩的女子只好以数花朵来排遣自己郁闷的心情,这时的她凝神伫立,加上如花的容貌,蜻蜓将其错当为花朵轻轻地飞上了女子头上的玉簪。表现出女子的处境犹如满院的春花,样子再美也无人赏识,只能引来无知的蜻蜓。

  蜀先主庙(一)

  天下英雄(二)气,千秋尚凛然(三)。

  势分三足鼎(四),业复五铢钱(五)。

  得相(六)能开国,生儿不象贤(七)。

  凄凉蜀故妓(八),

来舞魏宫前。

  【注释】

  (一)《蜀先主庙》:这是诗人在经过蜀先主(刘备)庙时所作的吊古诗,这个庙位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山上,诗人曾在此任夔州刺史。

  (二)天下英雄:根据《蜀志?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三)凛然:肃然的样子,指容易使他人产生敬畏之心的气概。

  (四)三足鼎:指刘备创立了蜀汉,与魏、吴一起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势。

  (五)五铢钱:汉武帝以来一直使用的钱币,王莽篡位之后便废止不用了。这里用来指代汉室的基业。“复五铢钱”其实就是“复汉”。

  (六)相:指诸葛亮。

  (七)象贤:指以先人为榜样,学习先人的好样子。《仪礼?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东汉郑玄对此曾有注解:“象,法也,为子孙能法先祖之贤,故使之继世也。”

  (八)蜀故妓:根据《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记载,公元263年,刘禅降于魏,之后东迁洛阳,被任命为安乐县公。而魏国太尉司马懿在宴会中让曾经是蜀国的女乐来表演歌舞,周围的人见了都为刘禅感到感慨万分,刘禅却一个人在那里“喜笑自若”。

  【译文】

  先主身上的俯瞰天下的英雄气概,就算经过了千秋万载也依然让人敬畏不已。

  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分天下之势,重新光复汉室基业。

  得到了贤相诸葛亮的辅佐而建立了蜀国,但却因不肖的儿子使得蜀国基业再次被葬送。

  可怜当年蜀地的歌妓,被迫来到魏宫前翩翩起舞。

  【背景与赏析】

  在刘禹锡的五律中流传较广的一首就是《蜀先主庙》。首联写得极为精妙,首先,“天下”二字就将整个宇宙囊括在内,而“千秋”二字则贯穿古今,这让整句诗显得大气磅礴,清代纪昀就曾评价这句诗:“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至于“尚凛然”中的“尚”字则表现出诗人对于先主的敬意,意思就是庙堂中的先主塑像已经如此气势逼人,那先主生前的英雄气概自然就更加不用说了。而颔联则细数了刘备的英雄事迹,这里的“五铢钱”暗喻了刘备想要振兴汉室的雄心。这一联写得极为对仗,可谓浑然天成。颈联则进一步为刘备的功业无法成就而感到叹息。尾联则感叹后主的不肖,有负先主重托,同时也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刘后主会落得国灭身俘的后果不是偶然,表达了诗人对刘备事业消亡的嗟叹。

  全诗脉络清晰,颔联承上,颈联启下,措词方面也极为凝练、形象且具有想象力,读来让人感慨万千。

  竹枝词(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三)还有晴。

  【注释】

  (一)竹枝词:巴渝(今重庆市)地区的民歌。歌词主要咏唱当地风物以及男女的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唱歌:一作“踏歌”,唱歌的时候用脚踏地作为节拍。

  (三)晴:与“情”字谐音,双关隐语。表面上是说天气,实际上是形容歌声似“无情”又“有情”。

  【译文】

  江边杨柳青翠江水平静,突然听到情郎在江面上唱歌的声音。

  东边明明出着太阳西边却下着雨,说没有晴天却还有晴天。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讲述了一名初恋少女听到江上情郎的歌声而产生的内心活动。第一句的景物描写看似与全诗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是诗人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因为就是这样的景色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第二句随着景物引出歌声,继而再引出少女的情思,也就是第三、四句。这两句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使用了两个巧妙的隐喻,用“东边日出”的“有晴”以及“西边雨”的“无晴”来表现歌声的“有情”还是“无情”。这样的歌声使少女心情忐忑、捉摸不透,但最后一句着重在“有”上,说明少女的情郎对其是有情的。就这样,经过诗人的巧妙安排,少女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被完整地描绘了出来,比同名的民歌更细腻且含蓄,成为历来人们喜欢传诵的佳作之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

  巴山楚水(二)凄凉地,二十三年(三)弃置(四)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五),到乡翻似(六)烂柯人(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八)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九),暂凭杯酒长精神(十)。

  【注释】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还京途中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遇,白居易赠给刘禹锡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本作则是刘禹锡的答白之作。酬,以诗相答的意思。

  (二)巴山楚水:这里泛指贬谪之地。

  (三)二十三年:自唐宪宗永贞元年(805年)起刘禹锡就被贬为连州刺史而出京,一直到完成本诗的宝历二年冬,已经过了二十二年,等回到京城时,大概已进入了第二十三个年头。

  (四)弃置:抛弃、放弃。

  (五)闻笛赋:这里指西晋向秀为怀念友人而作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为不满当时掌权的司马氏而不幸被杀。一次当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时,听到有邻人吹笛,便不胜悲叹,写下了《思旧赋》。在这里是刘禹锡想起当年由于政治改革失败而被杀被贬的王叔文、柳宗元等朋友,抒发自己的怀念之情。

  (六)翻似:反而好像。翻,副词,反而。

  (七)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上的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之时,看到有两个童子在山里下棋,便停下看棋,等到棋局终了,童子询问王质为何还不离去,王质才立刻惊悟过来,此时手中握着的斧柄已经朽烂。等他回到村中时,才知已经过了百年,同代之人皆已逝去,村中已经无人相识。刘禹锡在这里自比为王质,借这个故事表达自己虽被贬离京只有二十多年,但世事沧桑、岁月流逝,暮年返乡之时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怅惘心情。

  (八)沉舟、病树:这是诗人的自比。

  (九)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

  (十)长精神:这里有抖擞精神自我奋进的意思。长,振作、增长。念zhǎng。

  【译文】

  我被抛弃到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二十三年。

  怀念我的故友们时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回到旧地感觉已经无人相识。

  沉船的旁边有上千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面却是万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就暂时借这杯美酒来振奋精神吧。

  【背景与赏析】

  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长期被弃于蛮荒之地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之情。诗的结尾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希望。整首诗寓意深长、内容丰富,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坚强不屈的性格。尤其是诗中的“沉舟”以及“病树”两句,含义深远、颇具哲理,成为广为传诵的佳句。

  柳枝词

  清(一)江一曲(二)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注释】

  (一)清:一作“春”,由于“清”字更能表现出水色的澄碧,因此用“清”字较好。

  (二)一曲:一湾的意思。

  【译文】

  清澈的江畔有无数碧绿的柳条在轻拂江面,二十年前在旧板桥这里发生过一段往事。

  曾经与美人在桥上依依惜别,只恨到了今日也没有丝毫的音信或消息。

  【背景与赏析】

  这首《柳枝词》被明代的杨慎与胡应麟誉为神品。首句描绘出了一幅有着清江碧柳的清丽景象。第二句则点明了过去的某个时间和某个地点,暗示曾在这里有过一段回忆。第三句终于说出了事实,解开了读者的疑惑。而第四句的“恨”字则意味深长,表现出了诗人望穿秋水的愁苦情思。此外,本诗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加上首尾的相互呼应,更能引人入胜。全诗语言真挚含蓄,精彩动人,表现出了诗人的艺术匠心。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