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5
在江南居住的,则大多衰落。江水又经临近日南太守虞国旧宅的官仓。
因虞国的兄长虞光居住在日南县东,故又将虞国的宅地称为西虞。虞国的两只雁就是在这里为他送葬的。江水又东流,经吴将朱然修筑的余姚老城南。余姚南面对着江水,北面背对大海。孔子说:沧海茫茫,辽阔万里。余姚西距会稽一百四十里,以句余山名为县名,句余山位于余姚南,句章北。江水又东流,经穴湖塘。穴湖塘水灌溉着余姚全县的耕地,土地十分肥沃。江水又东流,注入大海,就是三江。伍子胥说:三江环绕吴、越,百姓无处可迁,东南势低,万千河流会聚于此,洪水泛滥,河流遍地,支流纵横,豪门大族伙同分割,河川故渎语焉不详。即使对诸河依县清理,其真实的情况也很难体现出来。
潜水源自巴郡宕渠县,
汉水分出潜水,潜水因通过地下潜流而出而名。潜水流入一个大的水洞内,经冈山下,自西南潜流涌出,名伏水,有人认为这就是古代的潜水。郑玄说:
汉水的分支名潜水。潜水原来的洞穴较小,后来水流会聚成一个大湖,湖水外溢,与汉水相汇流。后来大禹疏通了汉水,西汉水因之而名。《尚书》说:沱水、潜水已经疏通了。刘澄之说白水汇流于潜水,但白水与羌水汇流后又与汉水汇流,亦是汉水。延熙年间(公元238—257年),自巴郡分出宕渠县,立为宕渠郡,就是古代的贲国,贲城现在还在,宕渠县渝水上、下游浙江水东流入海两岸还都有贲民居住。当初汉高祖伐秦,攻入函谷关,许多贲民加入汉军之中,跟随高祖平定三秦。贲民身体健壮,作战勇敢,善歌舞,汉高祖十分高兴。贲民的舞蹈就是流传至今的《巴渝舞》。余暨水位于宕渠县西北,向南流,从宕渠县城下注入潜水。车骑将军冯绲、桂阳太守李温之墓,位于宕渠县城之中。宕渠郡县的官吏百姓常常在每年三月汉水暴涨,冯绲、李温魂魄还乡之时,在水上祭祀他们。
又南流,注入江水。
庚仲雍说:垫江自晋寿县分出潜水。潜水南边的源头流经巴西,即西汉水。
湍水源自郦县北芬山,南经郦县东,又南经冠军县东,湍水源出弘农边界的翼望山,其水清澈见底,东南流,经南郦县老城东,这是《史记》中所提及的下郦析。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左将黄同受封郦县,立为侯国。湍水又南流,与菊水汇流。菊水源自西北石涧山的芳菊溪。还有人说菊水源出析谷,是溪涧的别名。菊花遍布菊水源头,因涧水的滋润,长势繁茂、甘美。相传常饮此水可以延年益寿。司南江入海空王畅、太傅袁隗,太尉胡广因之汲饮此水,保养自己。有修养的君子、士大夫们都十分关注此水,喜爱它的气味,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菊水东南流,与湍水汇流。湍水又经郦县东南,经冠军县西。湍水北有楚堨,八道堰坝高下相承,蓄水于方塘里,灌溉着周围方圆十里的田地。湍水又经冠军县老城东。冠军县原是穰县的卢阳乡,宛县的临聚。汉武帝时,因霍去病功高冠于诸军而受封冠军县。湍水西有汉太尉长史邑人张敏碑,张敏碑西有魏征南军司张詹的坟墓,墓前的碑后刻着:楸木棺材,没有漆过,布衣平服,容易腐朽,铜铁之器,红漆之皿,空空如也。后世之人,莫把我毁伤!古坟旧墓常遭毁难,但直至元嘉(公元424—453年)初,张詹的坟墓还完好如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洪水暴发,蛮夷闹饥荒,张詹的坟墓才被发掘出来。据说刚打开张詹的坟墓时,金银铜锡之类器具,涂着红漆,雕着各种花纹,流光溢彩。有两口红漆棺材,棺前挂着竹帘,棺上钉着金钉,坟墓不高,但里面十分宽阔。为了掩盖以金银财宝厚葬之实,假意在墓碑上写下白楸棺材之类的谎言空语,虽然想把这个秘密密封得像南山一般牢固,但可能吗?湍水又经穰县,形成六门陂。汉孝元帝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南阳太守邵信臣将湍水截断,筑穰西石堰。元始五年(公元5年),又开了三道水落石出门,成为六石门,六门堨因之得名。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余顷农田赖此灌溉。这个石塘在汉末因为战乱而被毁废,此后就再没有被修复。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镇南将军杜预重新扩建了这个石塘,为当地老百姓造福更大。但现在这个石塘又废弃了,一直没有被修复。太康五年(公元284年),部曲主安阳亭侯邓达等人在六门旁边立六门碑。湍水又经济穰县老城北,又东南流,经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攻张绣时修筑的魏武老城西南。
又东流,经白牛邑南,
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刘嵩受封白牛邑,立为侯国。湍水自白牛邑南流,东南流,经安众县老城南。安众县先前是宛县的西乡,汉朝长沙定王之子康侯丹的封地。湍水东南流,与涅水汇流。涅水源自涅阳县西北的岐棘山,东南流,自涅阳县老城西流过。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路最受封涅阳,立为侯国。王莽时称涅阳为前亭。应劭说:涅阳城位于涅水北。涅阳县南有两块文字已斑驳不可辨认的墓碑,相传是左伯豪碑。涅水又东南流,经安众县,人们在此筑堰成陂,称其为安众港。张绣就在这里被魏太祖击败。当初魏太祖在此为张绣所阻,他在给荀彧的信中说:张绣截断我军归路,想置我于死地。因为有两条水阻隔着,张绣军过河涉水十分困难,为太祖所败。涅水又东南流,注入湍水。
又东南流,经新野县,
湍水自新野县西北东分邓氏陂。汉太傅邓禹的故宅与奉朝请、华西侯邓晨的故宅隔陂相对。邓飏说:邓晨故宅墓址至今尚存。
东注水。
均水源自析县北山,南流,经析县东,
均水源出弘农郡卢氏县熊耳山,熊耳山南就是修阳、葛阳边界。熊耳山因其双峰有如一对熊耳而名。先前,齐桓公会盟召陵,西望熊耳山。太史公司马迁也曾登临熊耳山。均水源自析县北山,因卢氏县为析县北乡,故经文中如此说。均水又东南流,经析县南流,经南乡县,又南流,与丹水汇合。
又南流,经涉都邑北,南注沔水。
均水南流,经顺阳县西南。汉哀帝时,将顺阳县改名博山县,明帝时又将博山县改名顺阳县。应劭说:顺水北为顺阳县。但现在顺阳县却无顺水。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卫尉马廖受封顺阳,立为侯国。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将顺阳县立为顺阳郡。顺阳县西有石山,南临均水。
均水又南流,在均口与沔水汇流。《地理志》中称均水为淯水,源自熊耳山。均水又东南流,经顺阳注入沔水。
粉水源自房陵县,东流,经郢邑南,粉水自房陵县发源后,向东流经上粉县。上粉县因人们用粉水来浸麦磨粉,面粉雪白光亮,鲜洁耀眼,不同于用别的水浸磨出的面粉而得名,粉水也因之得名。
又东流,经谷邑南,东注沔水。
粉水经筑阳县西,与沔水在粉口汇流。粉水边有文将军墓,墓前有装饰华丽的石虎、石柱。闾丘羡之任南阳太守时,想平掉文将军墓,把妻子葬在文将军墓旁。夜里,羡之忽然梦见文将军劝阻他不要这么做。羡之醒后,还是平掉了文将军墓,把妻子葬在了文将军墓旁。后来,羡之为杨佺期所害,后人认为这是文将军在作祟。
白水源出朝阳县西,向东流,经朝阳县南,
王莽时,将朝阳县改名厉信县。应劭说:朝水北为朝阳县。然而现在朝水没有流经朝阳县南,而是流经朝阳县北。可能是城邑变迁,河渠改道,旧名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又东流,经新野县南,东注水。
比水源自比阳县东北的太胡山,东南流,经比阳县南,与自南而来的泄水汇流。
方圆五六十里的太胡山位于比阳山偏东三十多里处,即张衡在《南都赋》
中所提到的天封太狐。应劭说:比水源自比阳县,东注蔡水。《水经》中说:
比水与自南而来的泄水汇流。然而比阳无泄水,可能是误引了寿春的党泄吧。
昌四年(公元515年),我任东荆州刺史。比阳老城为州治,城南有源自南磬石山的蔡水,又名磬石川,西北流,注入比水,而非泄水。《吕氏春秋》中说:齐章子和韩、魏一起伐荆,荆国派唐蔑抗击齐、韩、魏联军。唐蔑驻军于比水两岸,想以箭射水来探知水的深浅,却探不出。有个割草的人告诉唐蔑说:士兵众多,水自然就浅了。夜里,章子率军来偷袭唐蔑,大败唐蔑军,唐蔑也在比水岸边被杀。比水又西流,澳水注入。澳水源自北边的茈丘山,东流,转弯向南,与比水汇流。根据《山海经》载,澳水北注视水,而不是比水。吕忱的《字林》及《难字》《尔雅》都说:水位于比阳。我考察当地诸水流注的状况,认为澳水应汇流于水,音药。比水又西南流,经长冈老城北,右与马仁陂水汇流。马仁陂水源自阴北山,这里的水流竞相汇集,形成方圆百顷的马仁陂,陂水经比阳县。人们筑堤于比阳西南,拦截陂水用以灌溉农田,但因为官府和百姓争相引水灌田,使得陂水断流,现在陂水故渎还在。比水又南流,经会口,与堵水支流汇流。比水又南流,与澧水汇流。澧水又名派水,源自桐柏山,与淮水同源而分道西流。澧水西北流,经平氏县老城东北。王莽时,将平氏县改名平善县,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位于城中。澧水又西北流,与溲水汇流。溲水源自湖阳北山,西流,再转弯向北,经平氏城西,北注澧水。澧水又西流,与比水汇合。比水自此也通称派水。当初,东汉光武帝在比水西面大败甄阜、梁丘赐,并斩其于比水之上。比水又南流,赵渠、澧渠注入。比水又西南流,谢水注入。谢水源自谢城北,源头水流较细,至谢城水流开始变大。谢城四面临水,先前为申伯的都城。《诗经》中说:申伯用武,进入谢城。世祖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樊重的幼子樊丹被封为谢阳侯,受封谢城。这条水即谢水。谢水岸高水深,水流平缓,时人称谢水为渟水,边防城堡也以渟为名,其实是不对的。谢城西为旧棘阳县治所,又名棘阳城。谢水又东南流,经新都县,左注比水。比水又西南流,经新都县老城西。王莽时,将新都改名新林。《郡国志》
中说:新都为新野县东乡,就是以前的新都。
比水又西流,经新野县,南注水。
比水流到冈南,即边防城堡所筑的冈上后,流向西南,然后再向西南流,与南长水和坂门水汇合。南长水和坂门水源出东北方湖阳东边的隆山。隆山西面有汉日南太守胡着碑。胡着之子、骑都尉胡珍娶了光武帝的大姐、湖阳长公主。
胡着庙内的台阶都用青石砌成,庙北有石堂。延熹四年(公元161年),胡珍的玄孙、桂阳太守胡玚之母去世,胡玚为母守丧,在胡着墓旁建了一个石祠,并在石梁上刻了铭文。这个石祠现在已经颓败不堪了,但石梁上的字还完好无损,清晰可辨。盛弘之认为,这个石祠是樊重的母亲因害怕雷电而特意命人修筑的。
这其实不对,是传闻错讹所致。隆山南有石虎山,因山坡上有两只石虎相向而对在墓道两旁得名。这两只石虎制作十分精妙,虽地处荒僻遥远之地,却完好无损。南长水和坂门水又西南流,经湖阳县老城南。《地理志》中说:湖阳县就第二十九卷·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二十九卷·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是从前的廖国。《竹书纪年》中说:楚共王与宋平公会晤于湖阳。湖阳东城中有两块石碑,好像是樊重碑,许多先前官吏的名字刻在上面。司马彪说:仲山甫受封樊,遂以国为姓氏。于是樊重自宅阳迁至湖阳,在这里耕种着三百多顷农田,扩建了许多房屋,使得这里高楼连阁。此地灌溉方便,竹木成林,六畜兴旺,鱼蚌梨果,檀枣桑麻,应有尽有,虽然与外界隔绝,但也可自成一个市场,就连像兵器弓箭之类也应有尽有。樊重在此积聚了百余万的资产。他大兴土木,使之成为自己留名后世的功绩,又制作了十分精巧的器物,其富有的程度可与封君相媲美。世祖年轻时,多次去他的外祖父樊重家。后来,世祖至长安就学,樊重还大量接济他。世祖即位后,追封樊重为敬侯,下诏在湖阳为樊重立庙,派官吏专门负责祠堂的祭祀。每当世祖巡视章陵祖祠,总要亲自去樊重墓看看。南长水和坂门水灌溉着湖阳城四周的田地。湖阳城东南为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有几块无字的碑位于城南。樊重墓碑旁建有几间石庙,庙宇桥梁都已经崩塌,只余光秃秃的石壁,不知是哪个公侯世族后裔的祠庙。南长水和坂门水又南流,注入大湖,湖阳因之得名。湖水流向西南,与湖阳各陂池散流出来的水相汇流,名板桥水。板桥水又流向西南,先后与醴渠、赵渠汇合。
醴渠、赵渠上游水源来自派水,向南流经新都县老城东,之后两条水并流,向南与板桥水汇合。板桥水又流向西南,与南长水相汇合。南长水上游水源来自唐子、襄乡各陂池散流的水。唐子陂位于唐子山西南,这里有唐子亭。当年汉光武帝自新野而来,有很多人在唐子乡被杀,其中就包括了湖阳尉。唐子陂水十分清澈、幽深,光武帝以之为奇,认为这是个神渊。南长水西南流,经新野县,与板桥水汇合。南长水又流向西南,与比水汇合。比水又流向西南,与淯水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