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5
率剩余的几百人马夜渡淮水,迷于阴陵,东陷大泽,被灌婴率领的五千汉军追上。根据《地理志》的记载,阴陵即王莽时的阴陆,后汉九江郡的治所。时阴陵多虎,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等到南阳宗均阴陵太守,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暴吏,任用忠良之士,使得老虎全都渡江东去,消除了虎灾。
淮水又东流,经当涂县北,与自西北而来的水相汇流。
淮水自莫邪山东北流,经魏马头郡治所,先前当涂老城马头城北。
《吕氏春秋》中说:大禹娶涂山氏的女儿,公私分明,自辛至甲,一连四日为治理洪水而奔波。这就是江淮一带以辛、壬、癸、甲这四日作为嫁女娶亲之日的由来。大禹的坟墓位于莫邪山西南,当涂县就在其中。《地理志》中说:魏不害在圉任守尉,追捕在淮阳发动叛乱的公孙勇等人,因功受封当涂,立为侯国。王莽时,将当涂改名山聚。淮水又东北流,与濠水相汇流。濠水源自莫邪山东北的溪涧,西北流,自大禹的坟墓北流过,又西流,汇流于淮水。淮水又北流,与《水经》
中所说的蒗荡渠——沙水相汇流。有平阿县老城位于淮水西岸,平阿县老城即王莽时的平宁。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耿阜受封平阿,立为侯国。《郡国志》
说:淮水自荆山左、当涂右流出,在荆山、平阿的涂山之间奔流,波涛滚滚地北流而去。《春秋左传》中说: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大夫对孟孙说:大禹大会诸侯于涂山,有万余手执玉制的诸侯参加。杜预说:寿春东北为涂山。其实不然。《国语》中说:吴伐楚,挖掘会稽,获得许多大骨,骨节可以装满一辆车子。后来吴子的使者前来修好和问候,客人握着骨头问道:您认为哪种骨头最大?仲尼回答说:先前大禹大会诸侯于会稽山,防风氏迟到,为大禹所杀,他的骨头可以装满一辆车子,防风氏骨头应该为最大。左丘明亲自聆听过圣人所说,他的记载是正确的。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王肃在叙述孔子第二十二世孙孙猛出示祖先的《家语》时也提及此。涂山因之有会稽,但各种典籍及地方上的土名却没有记载,这可能是周穆王会战之地。淮水经荆山北,与东南来的水相汇流。淮水又东北流,经沛郡义城东。司马彪说:后来,义城县划归九江郡。
淮水又东流,经钟离县北,
《世本》说:钟离,姓嬴。应劭说:钟离县为先前钟离子国,后来为楚所灭,成为楚的一个县。《春秋左传》中说:吴公子光伐楚,占钟离。钟离即王莽时的蚕富。豪水源自阴陵县的阳亭北,小弯处有个深不可测石洞,相传洞中有钟乳,语焉不详。豪水东北流,经钟离县城西,又转弯向南,东经钟离县城南,又北经钟离县城东,经过小城,北汇流于淮水。淮水又东流,经夏丘县南;又东流,与涣水相汇流,涣水上流在开封县与蒗荡渠相接。《史记》说:韩厘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5年),暴援魏,为秦所败,暴戴逃至开封。涣水东南流,经陈留北,又东南流,与西来的九里水相汇流。涣水又东南流,经雍丘县老城南,又东经承匡城,襄邑县老城南。先前宋的承匡、襄牛就在这一带,宋襄公死后被埋葬在这里,襄陵因之得名。《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宋景、卫公孙仓与齐一同围襄陵。十八年(公元前352年),韩军大败诸侯军,惠成王驻军于襄陵,齐侯就是在这里派楚景舍来求和的。承匡城位于襄陵西,即《春秋》中提及的在承匡会合。后来,秦始皇因承匡地势低洼潮湿,就把承匡县治迁至襄陵,将襄陵改名襄邑。王莽时,将襄陵称为襄平。
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梁冀之子胡狗受封襄陵,立为侯国。《陈留风俗传》中说:涣水位于襄陵南。又说:皇帝的郊坛、宗庙、御服都是在创制礼乐法度的睢水、涣水之间制定出来的。《尚书》中说:将竹篮里装的绫绵编织成花纹上贡朝廷。涣水又东南流,经巳吾县老城南,又东经鄫城北。《春秋》中说:根据《经》文的记载,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晋国的韩厥率军伐郑,鲁国仲孙篾与齐、曹、邾、杞诸侯军会于鄫,抗击晋军。杜预说:鄫城位于陈留襄邑县东南。涣水又东南流,经鄢城北、新城南,又东南流,左与自蓬洪陂东南流的明沟相汇流。涣水又经亳城北。《帝王世纪》中说:谷熟为南亳,是商汤的国都。《十三州志》中说:汉武帝分谷熟而置南亳。《春秋》中说: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宋公子御说逃至亳。涣水东经谷熟城南。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更始帝之子歆受封谷熟,立为侯国。涣水又东经杨亭北。《春秋左氏传》中说: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1年),为报晋伐郑之仇,楚子襄、秦庶长无地伐宋,进军杨梁。京相璠说:杨梁为宋地。现在杨梁,今名阳亭,位于瞧阳东南三十里。将杨梁称做缘城是错误的。杨梁西北距梁国八十里。涣水又东流,经过沛郡建平县老城南。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杜延年受封建平,立为侯国;建平即王莽时的田平。涣水又东经先酂县老城南。《春秋》
中说:十年(公元前563年),襄公在会见诸侯和齐世子光。,即现在的聚,王莽时的治。涣水又东南流,经费亭南。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中常侍沛国曹腾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曹腾字季兴,谯人。永初年间(公元107—113年),因帮助桓帝定策而被封为亭侯,费亭就是他的封地。涣水又东流,经铚县老城南。先前吴广起兵,曾派葛婴攻占铚县。涣水又东流,苞水注入。苞水源自谯城北的白汀陂,东经酂县南,又东经郸县老城南。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周应受封郸县,立为侯国。王莽时将郸县改名单城;单,读作多。
苞水又东流,经嵇氏故居嵇山北。嵇康本姓奚,会稽人。嵇氏祖先自会稽迁至谯郡铚县,改姓为嵇,以稽字上部作为姓氏,以示其原籍。《嵇氏谱》中说:嵇氏的先人在谯郡的嵇山边定居下来,以嵇山为姓氏。魏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文帝置谯郡,下辖酂、城父、山桑、铚,因此铚县属谯。苞水东注涣水;涣水又东南流,经蕲县老城南。《地理志》说:蕲县,即先前的甄乡。先前,黥布在这里为汉高帝所败。蕲县曾是都尉治所,即王莽时的蕲城。涣水上面的石桥现在还在。涣水又东经谷阳县,左与八丈故渎相汇流。八丈故渎上接洨水,南汇流于涣水。涣水又东经谷阳戍南,又东南流,经谷阳老城东北,右与解水相汇流。解水上接谷阳西南的解塘,东北流,经谷阳城南,即谷水。应劭说:谷阳城位于谷水的北面。谷水又东北流,汇流于涣水。涣水又东南流,经白石戍南,虹城南,与洨水相汇流。洨水上接蕲县的蕲水,东南流,经谷阳县,分八丈故渎。洨水又东流,与长直故沟相汇流。长直故沟上接蕲水,南与洨水相汇流。洨水又东南流,经洨县老城北。洨县城中有汉高祖大败项羽的垓下聚。王莽时,将洨县改名肴城。应劭说:洨水源自洨县。洨,音绞,将经纱绞合的绞。洨水又东南流,汇流于涣水,乱流,注入淮水。应劭说:洨水南注淮水。淮水又东流,经巉石山,与潼水汇流。潼水上接潼县西南的潼陂。潼县先前属临淮郡,王莽时,将潼县改名成信。潼水南经沛国夏丘,横穿蕲水,又南经夏丘县老城西;王莽时将夏丘改名归思。潼水又东南流,经临潼戍西;又东南流,经巉石西,南汇流于淮水。淮水又东经浮山;浮山北对巉石山。梁氏天监年间(公元502 —519年),在浮山和巉石山之间修筑堤堰,天地的心意被违逆了,人神的愿望也背离了,洪水自然要冲垮堤堰。淮水又东流,经徐县南,与历涧水汇流。历涧水源自徐城西北徐陂,南流,横穿蕲水,经历涧戍西,东南流,汇流于淮水。淮水又东流,与池水汇流。池水源自东城县,东北流,经东城县老城南。当初,项羽就是在这里利淮水入海图用四山地势,率领二十八名骑兵杀了几名汉将突围而去,摆脱了几千汉军骑兵的追击。《史记》中说:孝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淮南厉王之子刘良受封东城,立为侯国。《地理志》中说:王莽时,将东城改名武城。池水又东北流,自浮山和巉石山中间流过,东北流,与淮水在池河口汇流。淮水又东流,与蕲水汇流。蕲水上接谷熟城东北的瞧水,东经建城县老城北。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长沙定王之子刘拾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建城即王莽时的多聚。蕲水又东南流,经蕲县;蕲县有陈涉起兵的大泽乡,即篝火发出狐鸣之地,洨水的发源地位于其南。蕲水又东南流,分出北八丈故渎。蕲水又东流,分出长直故沟;又东流,经夏丘县,又东穿潼水,经夏丘老城北,又转弯东南,经潼县南,东经徐县,穿历涧,又东经大徐县老城南,汇流于淮水。
淮水又东经客山,经盱眙县老城南。
《地理志》中说:盱眙是一个都尉治所。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江都易王之子刘蒙之受封盱眙,立为侯国;王莽时将盱眙改名匡武。淮水又东流,经广陵淮阳城南。淮阳城北临泗水,被阻隔于淮水和泗水之间。《述征记》中说:淮阳城为淮阳太守治所,后来在此设置了边防城堡,淮阳县也时立时废。
又东北流,经下邳郡淮阴县西,与自西北来的泗水汇流。
淮水与泗水在角城汇流,水流自角城左右两侧穿过,将角城夹在中间。泗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就是泗口。
淮水又东经淮阴县北,与源自白马湖,东北来的中渎水相汇流。
淮水右岸为淮阴,公路浦在淮阴城西二里;公路浦因袁术东去九江投奔袁谭,途经此浦而名。淮水又东流,经淮阴县老城北。淮阴城北临淮水。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韩信受封淮阴,立为侯国,王莽时,改淮阴为嘉信。淮阴城东有两座坟,西为漂母坟,周围方圆几百步,高十余丈。当年韩信在这里钓鱼,漂母送饭给韩信吃。后来韩信受封下邳,为报漂母的一饭之恩,赠金给漂母,又重新扩建修筑了她的坟墓。韩信母亲的坟墓位于其东。又有中渎水,上接广陵郡江都县的江水。应劭在《地理风俗记》中说:江都是人文荟萃之地。
江水祠,俗称伍相庙,位于江都,然而伍子胥在庙中只是处于附带享祭的地位。
祭祀类同五岳,每年三次。江水故渎就在这里。先前吴国为讨伐齐国,称雄中原,就从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在城下掘深沟,名韩江,又名邗溟沟,自江水东北一直通向射阳湖,《地理志》中所说的渠水即是。渠水西北流,自末口汇流于淮水。永和(公元345—356年)以后,江都水断流。江都水距广陵城六十里,上接欧阳埭,引江水入堰中。楚、汉对峙时,广陵为东阳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广陵成为荆国之地。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广陵改名吴城,吴城因吴王濞所筑而名。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广陵改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又将江都改为广陵。王莽时,又将广陵改名,郡名江平,县名定安。有洛桥位于广陵城东的江水上面。武广湖、陆阳湖东西相隔五里,中渎水自武广湖东、陆阳湖西流过,自两湖中间流出,下注樊梁湖。中渎故渎东北至博芝湖、射阳湖,西北自夹邪通至山阳。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因为樊梁湖中的水路多风,所以陈敏就将樊梁湖北口凿穿,使得湖水下注津湖,自此渡湖十二里,至津湖北口,直达夹邪。兴宁年间(公元363—365年),又因津湖多风,陈敏又自津湖南口沿东岸二十里,开凿了一条通北口的水渠,自此行人就不再走津湖了。蒋济在《三州论》中说:淮水距津湖曲折而遥远,水陆都不能到达山阳。陈敏开运河,凿马濑,百里渡湖。自广陵取道山阳白马湖,经山阳城西,即射阳县老城。应劭说:山阳城位于射水北。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楚左令尹项缠受封山阳,立为侯国。王莽时,将山阳改名监淮亭。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世祖之子刘荆被封为山阳公,山阳为治所。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山阳升为王国。先前是北中郎将庚希镇守山阳城。中渎水又东流,经山阳浦,又东流,与淮水在山阳口汇流。
淮水又东流,两条小水流来注入。
淮水左经泗水国南,泗水即先前的东海郡。徐广在《史记音义》中说: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泗水,定都于凌。常山宪王之子思王商受封泗水,立为王国。《地理志》中说:王莽时,将泗水郡改名水顺,把凌县改名生凌。凌水在此与淮水汇流。凌水源自凌县,东经凌县老城东,东南流,与淮水在凌口汇流。应劭说:凌水源自凌县西南,汇流于淮水,即《水经》中所提及的小水。
淮水又东流,经广陵郡淮浦县,注入大海。
应劭说:淮浦因濒临淮水而名。淮水经淮浦县老城东。王莽时,将淮浦改名淮敬。淮水在淮浦分出支流:北为游水,经朐县,汇流于沐水,又经朐山西,朐县老城位于朐山边。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于朐县立石海上,为秦东门。崔琰在《述初赋》中说:在高高的船头上远望巍峨雄伟的秦门。海中东北有郁洲,是一个大岛。《山海经》中说:自苍梧移来的郁山,山上还有南方的草木,坐落在大海之中。郁山现为郁洲治所,崔季珪在《述征赋》的序中说,郁洲本为苍梧的山峰,对它十分喜欢又感到好奇。相传,郁山上有修仙者的石室,于是崔季珪就前去登山观看。等到崔季珪来到这里,看到有个道人悠然独处,默默无语,难以让人接近。这就是他在《述征赋》中所说的:我在晚间乘船至郁洲。游水又北流,经东海郡利成县老城东,利成县即先前的利乡。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城阳共王之子婴受封利成县,立为侯国。王莽时,将利成县改名流泉。游水又北流,经羽山西。《地理志》中说:祝其县东南为羽山。《尚书》中说:先前,尧向四岳征询,他们向尧推举了舜。舜起用十六族,因鲧与兜、三苗、共工犯了相同的罪,人称四凶,舜就在羽山杀了鲧,即梼杌。鲧死后化为黄熊,跳入羽渊,羽渊为夏代郊祭之地,夏、商、周三代都祭祀他。《连山易》中说:崇伯鲧潜伏在羽山的荒野。游水又北流,经祝其县老城西。《春秋经》中说:夏,定公会齐侯于夹谷。《左传》中说: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定公与齐会晤于祝其,即夹谷,进行议和。服虔说:祝其有两个地名。王莽时,将祝其改名犹亭。夹口浦位于祝其县东。游水左经琅邪计斤县老城西。《地理志》中说:莒子起于琅邪计斤,后来迁至莒。有盐官在莒驻扎,南莒因之而名。游水又东北流,经赣榆县北,赣榆城东临大海。城外有秦始皇碑,距海一百五十步。潮水上涨时,至石碑上方三丈,潮水退却时降为三尺。又有一块向东倾斜的石碑,一丈八尺长,五尺宽,三尺八寸厚,碑上刻有一行字,有十二个。游水又东北流,经纪鄣老城南。《春秋》中说: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齐伐莒,莒子奔纪鄣。莒有个女人十分痛恨莒子,因为莒子害死了她的丈夫,使得她不得不寄身纪鄣纺织,一直到老。听说莒子逃至纪鄣,她就拿了麻,乘着夜色从城墙上放下,放完就大叫起来,城墙上的人随之跟着大叫起来,莒子吓得打开西门逃走,于是齐军就攻占了纪鄣。纪鄣,即先前纪子帛的封国。《谷梁传》中说:伯娅出嫁到纪鄣。杜预说:纪鄣有两个地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个老纪城,纪鄣即是。游水又东北流,注入大海。当初,吴国的燕岱因为害怕大海中滚滚的波涛,便自纪鄣出发,改在大海划船为沿游水来往。《地理志》中说:游水自淮浦北流过,注入大海。《尔雅》中说:
淮水分出许多支流,名浒水。游水也是淮水的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