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二十八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277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八卷·沔水二十八卷·沔水

  本卷主要叙述沔水在湖北境内的流经状况。沔水自陕西境内的西城县南流后,进入河南境内,先后流经堵阳县、郧乡,其间与堵水相汇流;又流经湖南、湖北诸县,其间先后汇流了马拦河、清水、维水、夷水、夏水;最后南注江水。

又东流,经堵阳县,堵水源出上粉县,自北流入。

  堵水源出建平边界故亭谷,向东流,经新城郡。新城郡以前是汉中的房陵县。世祖建武元年(公元25年),邓晨得封此地,被立为侯国。汉朝末年,置房陵郡。魏文帝时,合并了房陵、上庸、西城,置新城郡,任孟达为太守,房陵县旧城就是郡治所在。这里有粉水,县城在水之上游,故又名上粉县。堵水旁边有一条小溪,溪旁的泥土颜色鲜黄,据说可以食用。还有人说,只要饮下溪中的水,人就不会生病而且长寿,这是真的吗?附近还有白马山,因山上有块形状像马的岩石,远望十分逼真而得名。溪旁有白马塞,孟达任太守时,曾登临白马塞,感叹道:刘封、申耽据有的辽阔国土被坚城环绕,险固可靠,谁知却丢掉了啊!于是作《上堵吟》,音韵凄婉哀切,使人闻之而感悲痛,至今水侧仍有人歌唱。堵水又流向东北,经上庸郡,这里从前是庸国。《春秋》说: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庸被楚、秦及巴所灭。庸原是依附于楚的小国,楚有难时,庸国不是去救援,而是率各蛮族叛楚,因而被灭,后设县,属汉中郡。

  汉末时分出,设为上庸郡。此城三面临水。堵水又向东流,经方城亭南,再流向东北,从山下经过,再向北流,经堵阳县南,再向北流入汉水,汇流处称堵口。汉水又向东流,经涝滩。此处冬季水浅,而且河床中有许多大石。汉水又向东流,经净滩。这里每逢夏季溪水暴涨,急流形成了许多旋涡,使过往的行人在此受阻。所以有谚语说:冬涝夏净,断官使命。说的就是涝滩和净滩阻碍了通行。

又向东流,经郧乡县南,

  汉水又向东流,从郧乡县南面的西山经过,那里的山上有只石蛙,在仓促之间一眼看去,与真蛙毫无区别。汉水又东流,经郧乡县旧城南,此处有郧乡滩。郧乡县是以前的黎国,即长利县的郧乡。《地理志》说:有郧关。李奇认为古时的郧子国就在这里。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置县。汉水又东流,经琵琶谷口。梁州、益州以琵琶谷口分界,所以这里又名琵琶界。

又流向东北,再转向东南流,从武当县东北方经过,

  在距武当县西北四十里的汉水中,有沙洲名为沧浪洲。庚仲雍在《汉水记》

  中误称其为千龄洲,其实是民间口耳相传造成的语讹,《地把音和字都改变了。

  说》说:沧浪洲水源出荆山,流向东南,称为沧浪之水。这里距楚国都城较近,所以《渔父歌》唱道: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尚书·禹贡》说:将漾水导向东流,称为汉水,再向东流,称为沧浪水。此处不说过而说称为的原因,是想说明没有其他水注入,而是汉沔水从此以下可以兼称沧浪水。水流缠绕的鄢、郢两地与纪、鄀相连,它们都是楚国的都城。在渔父所唱的歌中,无论河流还是事件发生的地点都与所记载的相符,查阅经传,我认为应以《尚书》的记载为准。汉水又东流,水中有佷子潭,潭中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宽十八丈,世人认为佷子将父亲葬在这里。故得名佷子潭,是否如此还不清楚。汉水又流向东南,经武当县旧城北。世祖将这里封给邓晨之子邓棠,立为武当侯。城内有一块文字模糊,不能辨认的石碑,世人相传此碑即是《华君铭》,但华君是何朝代的人却不清楚。汉水又东流,有平阳川水注入。平阳川水源出县北伏亲山,向南流,经平阳川,从平阳旧城下流过,再向南流入沔水。沔水又流向东南,经武当县旧城东,又向东流,有曾水注入。曾水源出武当县南面的武当山。武当山又叫太和山,或名上山,其山形状独特秀美,又有仙室之称。《荆州图副记》说:山形独特秀美,迥异群峰,峰顶之形犹如博山香炉,亭亭独立,超迈众山,那些希望通过服食药物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人,纷纷会聚此山。晋朝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历阳人谢允,辞去罗邑宰之职,隐居武当山中,因此武当山又名谢罗山。曾水源出山麓,从山北流过,再流向东北,注入沔水,汇流处称曾口。沔水又东流,经龙巢山下。

  龙巢山矗立于沔水之中,高十五丈,方圆一里又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山上林木青翠茂密,经冬不凋。

  又流向东南,经涉都城东北方,涉都城以前是乡名。据《地理志》载,筑阳县有涉都乡。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南海守降侯之子嘉得封此地,被立为涉都侯。均水在涉都流入沔水,汇流处称均口。

又流向东南,从县西南流过,

  酂县旧城南临沔水,称为酂头。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此地被封给萧何,被立为酂侯。薛瓒说:即现今南乡酂头。《茂陵书》说:酂县位于南阳,王莽时改为南庚。

又向南流,经谷城东,又南流,经阴县西,

  沔水向东流,从谷城南面而非东面流过。谷城筑于谷城山上,春秋时,是谷伯绥的封邑。城墙城门今已塌毁,唯余墙基及护城河留存。沔水又流向东南,经阴县旧城西。旧时这里是下阴,《春秋》说: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楚工尹赤迁阴地的戎人到下阴,指的就是这里。县东有座坟墓。阴县县令、济南人刘熹,字德怡,魏时治理此县。刘熹雅好博古,亲自教学立碑,并在碑上刊刻了百余名未完成学业而夭折的学生的名字,这些学生被安葬于此,称为“生坟”。沔水又流向东南,经洛溪口。洛溪水源出阴县西北方的集池陂,流向东南,经洛阳城。洛阳城北靠洛溪,溪水流向东南,注入沔水。

又南流,经筑阳县东,筑水源出房陵县,向东流,经县城后,再南流注入。

  沔水又南流,泛水注入。泛水源出梁州阆阳县。魏国遣夏侯渊、张合经巴西郡进军宕渠,当时刘备军队驻扎的泛口,就是泛水的出口。张飞从其他道路袭击张合,在这条水上击败了他。张合战败后,弃马登山,逃回汉中。泛水又东流,经巴西和巴渠北面的新城、上庸,又东流,从泛阳县旧城南面流过。晋朝时,从筑阳分出部分设立了泛阳县。

  自泛阳县以上的就是泛水上游,这段水道山深水急,曲折的水岸处处可见激流飞溅,隔绝了水陆交通。泛水又东流,从学城南面经过,这是通向梁州的水路必经之所。旧时相传,以前有人在这里建立了学府,时值世道荒乱,学生们无所依靠,于是共同修筑此城,以防御贼寇,故名学城。泛水又向东流,注入沔水,汇流处称泛口。沔水又南流,经阙林山东面,此处是郡中陆路通道所必经之处。阙林山东面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记述了阙林山。碑文说:君主身负着治国重任,既不可登高,又不可履深。以前有人为通平路而在山冈中挖了个缺口,导致很多百姓生病,于是地方长官、南阳冠军人张仲瑜与当地百姓又重新将山冈的缺口填补起来,堵断了开掘出的山道,并作了这篇铭文。另一块是郭先生碑。郭先生名辅,字甫成,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还有喜爱学习的美德,这块碑是他的女儿为他所立。二碑之上皆无年号,所以不清楚这两人生活的朝代。沔水又南流,经筑阳县东,又南流,有筑水注入。杜预认为筑水即是彭水。筑水源出梁州新城郡魏昌县境内。

  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房陵所辖之地被分出一部分设立了魏昌县。筑水流向东南,经筑阳县,这里的水面有一块孤石从中挺出,其下是水潭,潭水清澈。有时会看见这块石头的根部呈黄色,就像竹根一样,看见了的人大多会遇上灾祸,因此称其为承受石,不知是否真是如此。筑水又向东流,经筑县旧城南。这里以前原是楚之属国,秦定鄢郢后,在此设县,王莽时改为宜禾。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吴盱得封此地,被立为筑阳侯。筑水又向东流,注入沔水,汇流处称筑口。沔水又向南流,从高亭山东面流过,高亭山有神灵,为士大夫和百姓所祭拜,而且所有的祈求都很灵验。沔水又向东流,经漆滩,漆滩是新野郡山都县和顺阳郡筑阳县的县界。

  沔水以南有固城,城临沔水,是新野郡山都县的县治。固城以前是南阳的赤乡,秦时置县,汉高祖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给了卫将军王恬启,立为山都侯。沔水以北有和城,即《郡国志》中所说的武当县和城聚。因山都县过去的县治曾设在这里,所以又称故县滩。距沔水北岸数里处,有条大石堤,名为五女激。据说五女之父被人谋害,仇人就在固城居住。五女想为父报仇,于是修筑了这条石堤用水攻城。如今城北已陷入水中。还有传说是有人葬在沔水北岸,其墓即将被水冲毁,此人无子,但他的五个女儿个个都是巨富,她们一起修筑了这条石堤,以保护墓地不被水淹。石堤制作得十分精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某人有女,嫁与阴县佷子为妻,佷子家有万金,但自小顽劣,不听父亲的话。父亲临死前,希望能够将自己葬在山上,又怕儿子不听他的话,就故意说希望儿子能将他葬在水岸下的石滩上。佷子说:我从小就不听父亲的话,但今天一定要听。随后便散尽家财修建石墓。他在墓地周围用土积成一个洲,长数百步,直至元康年间(公元291—299年)方才被水冲坏。如今那里还能见到数百石块,如半张床般大小,堆集在水中。佷子是西汉人。胡烈任襄阳太守时,政绩和教化为世人所称道,他将石堤的缺口堵塞后,当地百姓都深受其利,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九月,百姓在这里刻石立碑,以纪念胡烈的功绩。沔水又向东流,水流量渐渐变浅,冬季可以涉水过河,人称交湖,在行军作战时,军队常常从这里过河。晋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从水中捡到一块鸣石,敲击鸣石所发出的声音声闻数里。沔水又东流,从乐山北面经过。当年诸葛亮喜唱《梁甫吟》,常常登此山游乐,因此世人称为乐山。沔水又向东流,经隆中,从孔明故居北面流过。诸葛亮曾对刘禅说:先帝三次到臣居住的草庐中,向臣询问当时的国家大事。所说的就是这里。车骑将军、沛国人刘季和镇守襄阳时,与犍为人李安共同来参观孔明故居,他让李安作宅铭,铭说:天子在沔水之北命令我倾听战鼓的声音,要求我要永远思虑不息,以发扬光大先哲的遗泽。六十多年后的永平五年(公元62年),习凿齿又为孔明故居写下了铭文。

又向东流,经襄阳县北,

  沔水又东流,从万山北面经过。万山上有邹恢碑,是鲁宗之所立。山下的水潭中有杜元凯碑,杜元凯喜欢留名于身后,就刻了两块石碑来记述自己的功绩,其中一块碑沉在岘山水中,另一块则沉在万山下的水潭里。他说:百年之后,又有谁能知道低谷不会变成山陵呢?山下的水边,据说是从前汉水女神嬉戏过的地方。所以张衡在《南都赋》中说:游玩在汉水的姑娘,在汉皋山的水湾处玩珠子。汉皋山即万山的别名。沔水又向东流,汇合了檀溪水。檀溪水源出县西柳子山下,向东流入鸭湖。鸭湖位于马鞍山东北方,武陵王喜爱这座山的秀丽山峰,将其名改为望楚山。檀溪水在鸭湖分为两条,向北流的支渠为檀溪水所导,这条支渠向北流,经汉阴台西。登台远眺,俯视眼前片片园圃,心神就不觉飞到汉阴,对种瓜浇菜的田园生活无限神往,所名为汉阴台。水又向北流,经檀溪,被称为檀溪水,水旁有僧人道安的寺院,溪名被用来当做寺名。

  溪水以北,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居,如今都有人居住。习凿齿在《与谢安书》中说:每次去看望舅舅,在檀溪纵目远眺,忆及崔、徐的交情,每次都会情不自禁地踌躇万端,甚至惆怅不已。溪水经城旁向北流,当年刘备被刘表暗算,乘的颅马西逃,就坠落在檀溪中,此处在襄阳城西面,与城相距一里有余。溪水又向北流入沔水。另一水流向东南。应劭说:城在襄水之阳,故名襄阳。如此来说,此水就该是襄水。城北濒临沔水,即襄阳县旧城,王莽时,改名为相阳。

  这里也是楚国的北津戍,就是如今襄阳大城西面的堡垒。襄阳在古代是鄢、鄀、卢、罗等小国之所在,秦灭楚后,置南郡,这里便称为北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魏武帝平定荆州,从南郡分出部分土地设立了襄阳郡,同时也是荆州刺史的州治所在地。襄阳居民十分富有,城中车马络绎不绝,各地使节或官员往来不断,是荆州的中心。襄阳城南门大路以东有三块石碑,一块是晋太傅羊祜碑,一块是镇南将军杜预碑,还有一块是安南将军刘俨碑,都是三人的学生所立。

  在东城门外约二百步处,有刘表墓,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被盗,墓中刘表夫妻俩的尸体酷似活人,肤色与生时无异,墓中的香气,远在三四里外都能闻到,整整一个月后,依旧余香不断。现今刘表的坟墓和祠堂依然高耸突出,十分完整。城北濒沔水,那里的居民常苦于水中的蛟龙为害。襄阳太守邓遐,自恃胆气刚勇,拔剑入水欲斩蛟,蛟龙将他的双脚缠住,邓遐挥剑斩蛟,蛟龙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沔水,自此以后,沔水中再无蛟龙为害。当年张华遇难,就在这条水中失去了宝剑。之后雷孔章之子任建安从事,在涉水通过浅滩时,随身携带的宝剑忽然从他的怀中跃出,落入水中,最初入水时还是剑,过不多时忽然化成了龙。因此吴均在《剑骑诗》中说:剑是两蛟龙。张华的预言,开始逐渐得到应验,而且还不止一个证据。沔水又从平鲁城南面流过,平鲁城的建筑者是鲁宗之,故有此名。平鲁城东对樊城,樊城是仲山甫的封邑。《汉晋春秋》说:桓帝临幸樊城,全城百姓都来观看,只有一个老人独自在田地躬耕不歇。议郎张温使人问他原因,老人笑而不答。张温与他交谈,又问及他的姓名,结果老人不告而别。樊城的城墙长四里,南面有一半已经没入水中。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关羽困于禁于此城,时值沔水泛滥,水深三丈有余,于是城被攻陷,于禁乞降,独庞德乘舟挥剑奋战,至东冈不屈而死。魏武帝说:我与于禁相识已有三十多年,谁知他到了生死关头,却远不如庞德。樊城西南有曹仁的《记水碑》,杜元凯后来重刻,其中记载了伐吴事宜。

又从县东转弯流向西南,水自北流来注入。

  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以北有三洲,东北面有宛口,即淯水流入沔水的入口处。沔水中有鱼梁洲,是当年庞德公隐居的地方。庞士元居住在汉水南面,即南白沙。因此世人称此为白沙曲。司马德操住在洲的南面。因相互间的屋宇隔水相望,他们自然常常聚在一起,或荡舟游娱,或涉水相访,无牵无挂,自有安闲之乐,又有谁会想到以后奔走于千里之外,为君主殚精竭虑,尽忠效命呢!水南有层台,世人称为景升台,是刘表治理襄阳时所筑,据说他很爱到此游玩,也常在此休息。刘表生性好鹰,曾登上层台,放声高歌《野鹰来曲》,曲子的声韵类似孟达的《上堵吟》。沔水又从桃林亭东面流过,再流经岘山东面。孙坚单骑行岘山,被黄祖军士射杀。岘山之上,有桓宣所筑的城和桓宣碑。羊祜镇守襄阳时,与邹润甫登临岘山。羊祜亡故后,在他旧游处,后人立了一块石碑,游人见到石碑,往往会悲思不已,因此杜元凯称其为堕泪碑。岘山上还有征南将军胡罴碑及征西将军周访碑。山下的水中,是杜元凯沉碑的地方。沔水又流向东南,经蔡洲。蔡洲是汉时的长水校尉蔡瑁的居处,故名蔡洲。蔡洲洲西岸有洄湖,积水面积约数十亩,长数里,宽不到百步,湖中水色常绿。杨仪在上洄居住,杨颙在下洄居住,与蔡洲东西相对。沔水又流经岘山以南的广昌里,与襄阳湖水汇合。襄阳湖水的上游水源来自鸭湖,流向东南,经岘山西,又流向东南,注入白马陂水,又向东注入侍中、襄阳侯习郁的鱼池。习郁按照范蠡的养鱼池造了个大池塘,长六十步,宽四十步,池中修建了钓台。池北的亭子,是习郁墓。在池旁沔水岸,种植着松林和竹林,习郁就居住在这里。他用石块砌成使水伏流潜行的暗沟,将大池中的水引到住宅北面,又造了一个小鱼池,长七十步,宽二十步,池西紧临大路,东面和北面各筑高堤,堤岸两侧遍植楸树翠竹,池中水面长满了莲芡,真不愧是游乐宴饮的胜地。山季伦守襄阳时,每逢来此游乐,都大醉而归,并常常说:这就是我的高阳池。所以当时有人作歌说:山公要到哪里去?原来是到高阳池。天晚倒栽归,酩酊无所知。水又东流,注入沔水。沔水西岸有孝子墓。

  河南秦氏生性至孝,侍奉双亲而不知厌倦。双亲亡故后,他亲自掘土筑坟,常在墓前哭泣出血。有人吟《蓼莪》,秦氏听后涕泪交流,不胜悲伤。后来他在墓前患了病,吃不下任何东西,有一只老虎常用虎乳喂

他,这样过了百余日,秦氏方才亡故。如今此地林木幽深茂盛,世人称其为孝子墓。孝子墓南面是蔡瑁墓,墓前有一头用石头刻成的巨鹿像,很大,头高九尺,做工很是精良。沔水又流向东南,经邑城北面。邑是襄阳侯习郁的封地,所以称为邑城。沔水又向东流,与洞口汇合。洞水源出安昌县旧城东北大父山,流向西南,称白水,又向南流,经安昌旧城东,再转弯南流,经安昌县南。安昌县本属以前蔡阳的白水乡,汉元帝以长沙地势低下潮湿为由,分出白水、上磨两乡置春陵县。光武帝即位后,改春陵县为章陵县,并将宗庙修筑在那里,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又改为如今的名称,是旧义阳郡郡治所在。白水又流向西南,水左与昆水汇合。昆水源出县城东南小山,向西流,从金山北面流过,又流向西南,从县南经过,再向西注入白水。白水北面有白水陂,陂北即汉光武帝旧居,遗址现今仍在。这里也是所谓的白水乡,当年苏伯阿在此望气。光武帝征秦丰,临幸故乡,大摆酒宴,非常高兴。张衡将此事描写成真人南巡,回到了故乡。《东观汉记》说:明帝临幸南阳,祭祀旧宅,又召令校官子弟演出雅乐,弹奏《鹿鸣》。

  皇帝亲自演奏乐器埙篪来和诗乐,以此来娱乐群臣嘉宾的地方,就在旧宅。白水又向西流,与浕水汇合。浕水源出襄乡县东北阳中山,向西流,从蔡阳县旧城北面经过。据《郡国志》载,蔡阳县是南阳郡的属县。浕水又向西流,经蔡阳县旧城东,再流向西南,注入白水。白水又西流,经蔡阳城南。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世祖将此地封给城阳王刘祉的世子刘本,立为蔡阳侯。应劭说:

  蔡水源出蔡阳,向东流入淮水。如今在蔡阳城以南除这条水外,没有其他的水可以对得上。川流西注,是指水往西而不向东流,而且淮水水流的流向受地形的阻碍,更何况山脉与河流也不能相互穿透,这是应劭搞错了。洞水又流向西南,注入沔水。

又向东流,经中庐县东,维水自房陵县的维山向东流入。

  中庐县是《春秋》中的庐戎之国。在县旧城以南有一条水,源出西山,因该山中的一个石洞曾有一匹马跑出来,所以称马穴山。汉朝时,洞内奔出数百匹体形较小,酷似巴、滇地区的马。三国时,陆逊攻襄阳,又将在这洞中得到的数十匹马送往建业。

  后来蜀使出使建业,其中有个人家住滇池,认得其中一匹马的毛色,说这匹马是他父亲的马,因此潸然泪下。此水东流一百四十里后,又从城南流过,称为浴马港,据说最初得到石洞中奔出的马时,要在这里洗马,所以得名浴马港。还有人说骑着这些马到沔水边洗浴,故又名洗马厩。在横渡沔水时住宿的地方称骑亭。但当地蛮族在北面堵住此水,在南面又截断了维川,引这两条水来灌田,再向东流入沔水。沔水又流向东南,经犁丘旧城西,旧城下对缮洲,当年秦丰在此居住,因此又改名为秦洲。王莽败后,秦丰占据了犁丘。犁丘城位于观城以西二里。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遣征南将军岑彭讨伐秦丰。四年(公元28年),朱佑自观城发兵,于犁丘俘获了秦丰。沔水又向南流,汇合了疏水。疏水源出中庐县西南,向东流至邔县北界后,再向东流,注入沔水,汇流处称疏口。水中有一种动物,状若三四岁的小孩,身披甲片如同鲮鲤,连箭都穿不透。这种动物在每年的七八月间,喜欢到沙滩上晒太阳,它的膝头似虎,膝下爪子没在水中,只露出膝头。如果小孩不知道去戏弄它,它就会把小孩拖进水中弄死。还有人说,如能捕得一只活的,割下它的鼻子,就能驯服它。这种动物叫水虎。

又向南流,从县东北流过,

  沔水左岸有座骑城,城墙周长二里有余,高一丈六尺,这就是骑亭。邔县以前属楚国,秦时置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封给黄极忠,立为邔侯。邔县南面有黄家墓,墓前有一对雕刻精致的石阙,世人称为黄公阙。黄公名尚,是汉朝的司徒。沔水又向东流,经猪兰桥。猪兰桥原名木兰桥,桥左右两边有很多青蒿和芦荻,桥东是刘季和养猪的地方。襄阳太守说:这里的猪屎太臭了,可以改名叫猪兰桥。于是百姓也就改木兰桥为猪兰桥。猪兰桥北面是习郁的宅第,屋旁的鱼池不假人工,池水自然流通。池长六七十步,宽十丈,常产名鱼。沔水又向南流,汇合了木里水,昔日楚国在宜城东面开凿了一条水渠,水渠上口与宜城相距三里。汉朝时,南郡太守王宠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凿,引入蛮水灌溉农田。水渠名为木里沟。沟水从宜城东面流过,再流向东北,注入沔水,汇流处称木里水口。

又向南流,经宜城县东,夷水源出房陵县,向东流入。

  夷水即蛮水,桓温之父名夷,为避讳故,所以才改为蛮水。夷水源出位于庐县边界的康狼山,该山与荆山相邻,水流向东南,经宜城西山,称夷溪,又流向东南,经罗川城,以前这里是罗国。夷溪也名鄢水,《春秋》说:楚人伐罗,渡鄢水。指的就是此水。夷水又流向东南,汇合了零水,零水即沶水,上游流经梁州没阳县默城山,司马懿伐蜀,从沮水出发时曾取道此山。沶水向东流,经新城郡沶乡县,沶乡县是从房陵县分出的部分土地而设,所以这条水被称为沶水。沶水又向东流,经乡,称为水。晋武帝平吴后,将临沮的北乡、中卢的南乡单独分出来设置了上黄县,县治就在乡。沶水又向东流,从宜城西山流过,称为沶溪。沶水又向东流,汇合了夷水,二水的汇流处称沶口。沶溪与夷水汇合后,乱流向东,称为淇水,从蛮城南面流过,蛮城与宜城南面相距三十里。《春秋》说:楚国的莫敖自罗败退,至鄢时,混乱的队伍渡过了淇水。夷水又向东流,注入沔水。当年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以灌鄢城。指的就是这条水。旧堰与城相距约百里,当时水从城西灌入,城东流出,积聚而成的深潭,就是现今的熨斗陂。城东北角被水冲毁,城内百姓随波逐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附近一带臭气熏天,所以城东的陂塘被称为臭池。后人沿用白起引水灌城所掘的渠道,筑成蓄水的陂塘,来浇灌城西的农田。这个新筑成的陂塘称为新陂,占地约数十顷。城西北又形成了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至土门山,东跨磊路,都是四通八达的水流,陂水从新陂向东流入城中。城是以前鄢郢的旧都,秦立为县。汉惠帝三年(公元192年),改为宜城。

  陂水又从大城中流过,经汉南阳太守秦颉墓北,墓前有两块石碑。秦颉是鄀人,初为江夏都尉,后为南阳太守,他从宜城经过,见到有家东向的房子,就停车仔细观看,并说:此处可以筑墓。后来秦颉卒于南阳,他的灵柩被护送返乡,至当年停车处,马车不肯前行,随行的属吏于是购买了那所住宅,将他安葬在那里,如今秦颉的那座孤零零的坟墓还很完整。城南有宋玉宅。宋玉是宜城人,他有出众的才智,能言善辩的口才,又擅长写作,精通音律。陂水又从金城前流过,县南门有一块石碑,至今还在。陂水又向东流,出城后流入臭池。臭池灌溉农田,陂水散流,又流入朱湖陂。朱湖陂的用来灌溉各处农田,多出的水便排入木里沟。木里沟是汉朝南郡太守王宠开凿的旧渠道,引来鄢水灌溉了附近农田七百余顷。白起渠则灌溉农田三千余顷,全市土地肥美的良田沃野。宜城有座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名士,其中包括刺史、二千石卿长等数十人,纷纷乘坐着华丽的车马,相聚于庙前。荆州刺史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时见此情景,对这一盛况赞叹不已,就给这里取名为冠盖里,并刻石立碑纪念。石碑直到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才被人破坏,但留下了值得传诵的文章。赞辞说:巍巍的南山啊,浮现于南方。此处英才济济,人杰应运而生。

  只有这些人杰啊,才是大汉的精英!他们身上的德行是不同寻常的光辉,他们的声音都化作了九霄鹤鸣。太山在建安二年(公元198年)崩塌,轰鸣声传到五六十里远的地方,雉鸡都叫了起来,当地居民感到厌恶,去问侍中庞季。庞季说:山崩河竭,是国之将亡的征兆。十三年(公元208年),魏武帝平定荆州后,沔南便逐渐衰落了。沔水又从鄀县旧城南面流过,这里古时是鄀子国。鄀子国位于秦、楚之间,最初从商、密迁来此地,成为楚国的附属国,后来被楚所灭,成为楚邑。鄀县南临沔水,水南有石山,其上有古烽火台。鄀县北面有座大城,当年楚昭王受迫于吴,被迫从纪郢迁都到此,即所谓的鄢、鄀、庐、罗之地,秦时置县。沔水又向东流,敖水注入。敖水源出新市县东北,又流向西南,经太阳山西,又向南流,经新市县北。又向西南流,在水右与一条支流汇合。这条支流源出大洪山,流向西南,从襄阳郡鄀县边界流过,再流向西南,经狄城东南,从左边注入敖水。敖水又流向西南,注入沔水,汇流处称敖口。沔水又向南流,经石城西面。石城是晋太傅羊佑镇守荆州时所筑,城建在山上,非常坚固。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分出江夏郡西部部分土地设置了竟陵郡,郡治就在石城。沔水又流向东南,与臼水汇合。臼水源出竟陵县江北聊屈山,又名卢屈山,向西流入沔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破郢都,楚昭王逃到随国,渡过成臼。指的就是此水。

又向东流,经荆城东,

  沔水从荆城流向东南,经当阳县章山东面。

  章山上有旧城,是当年太尉陶侃征讨杜曾时所筑。

  《禹贡》中说:从内方山到大别山。内方山即是章山。沔水既然从章山流过,说明与《尚书》的记载相符。沔水又向东流,水右汇合了权口。权水源出章山,流向东南,从权城北面流过,权城是古时的权国。《春秋》说:鲁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楚武王攻破权国,后来权国发生叛乱,武王于是围权国,诛杀了反叛者,又将权人迁至那处。权水东南有那口城。权水又向东流入沔水。沔水又流向东南,与扬口汇合。扬水上游水源来自江陵县的赤湖,江陵县西北方有纪南城,该城是楚文王从丹阳迁来这里后,平王所筑。班固说:这是楚国的郢都。

  城西南有赤板冈,冈下有条水道,从东北流入城中,名为子胥渎,是吴军入郢时所开,称为西京湖。渠水又从东北方流出城,流向西南,注入龙陂。龙陂是古时的天井水,方圆二百余步,位于灵溪东面的江堤中,陂中的水很深,因时常有龙出现,故名龙陂。陂塘以北是楚庄王的钓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丈。陂水又从郢城南面流过,再流向东北,称扬水,又流向东北,有路白湖水注入。路白湖位于大港以北,港南名中湖,南堤下名昬官湖,三湖合为一水,向东通往荒谷,荒谷东岸有冶父城。《春秋传》说:莫敖在荒谷缢死,诸帅被囚于冶父。说的就是这里。此处每逢春夏水大时,水就可与南面的大江相通,否则,在南面水就只能到江堤,在北面则从方城西面流过。方城,就是南蛮府。扬水又向北流,与三湖汇合。所以盛弘之说:南蛮府以东有三湖,湖中水源同属一水,这是因为治所被迁到西府的缘故。宋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路白湖被掘通,湖水流入扬水,运粮的河道于是便被扩大了。扬水又东流,经天井北面。天井位于方城以北一里余,方圆二里,水深不可测,井底有房屋,如果出现就会发生战乱。西岸有天井台,是将旧堤当做台基砌成。天井台濒临水边,是游玩休憩的好去处。扬水又流向东北,水的东面有赤湖水口,湖方圆五十里,城下陂池中的水,都汇入湖中。湖东北方有大暑台,高六丈余,长宽各八尺,又名清暑台。清暑台的楼台层次分明,清亮秀丽,视野开阔,游人常登此台,极目远眺,以舒畅情怀。扬水又向东流入华容县境内,有条灵溪水,向西通往赤湖水口,其下多湖泊,方圆五十里,城下陂池中的水都汇集到此处。还有一条子胥渎,是伍子胥入郢时所开。扬水又向东流,注入离湖。离湖位于县东七十五里处。《国语》说:楚灵王凿石为椁,引来汉水,仿效舜的陵墓。所指就是这湖。离湖旁边还有章华台,高十丈,台基宽十五丈。左丘明说:楚国在章华这个地方建造台榭。韦昭也认为章华是地名。有一次,楚灵王与伍举同登章华台。伍举说:台高不过可以观望国家吉凶的气象,台大不过能够容纳宴会的杯盘。他实际上是在讥讽楚灵王的奢侈,对他的过失进行劝谏。据说这条渠道是楚灵王建台时,用于运粮的航道。渠水向北流,注入扬水。扬水又流向东北,汇合了柞溪水。柞溪水源出江陵县北,是各陂塘的水散流出来后,再汇集而成的一条溪流。柞溪水向东流,从鲁宗之堡垒南面流过,这里正是驿路的必经之所,水上有桥。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桓玄在江陵袭击殷仲堪,殷仲堪战败北奔,最后自缢于这座桥上。柞溪又向东流,注入船官湖,船官湖水又流向东北,注入女观湖,女观湖又向东流,注入扬水。扬水又向北流,经竟陵县西再北流,纳入巾水,分出柘水,柘水即下扬水。巾水源出竟陵县以东一百九十里处,向西流过巾城,巾城下设置了巾水戍。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从竟陵县的巾水戍中发现了七口铜钟,于是就报告了上级官署。巾水又向西流,从竟陵县北面流过,再向西流,注入扬水,汇流处称巾口。扬水西面古时有竟陵大城,即古时的郧国,属郧公辛治所,也就是所谓的郧乡。当年白起破郢都,向东一直攻到的竟陵,就在这里,秦时置竟陵县,王莽时,改竟陵为守平。世祖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竟陵被改封给刘隆,立为竟陵侯。竟陵城旁有甘鱼陂。《左传》说: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公子黑肱人令尹,留宿鱼陂。指的就是这陂。扬水又向北流,注入沔水,汇流处称扬口,又名中夏口。昔日曹太祖在当阳追击刘备,多亏张飞在长坂坡横矛立马,刘备才得以与数骑斜趋汉津,渡过夏口。沔水又向东流,经浐口。浐口水源来自大浐、马骨等湖水,方圆三四百里,及至夏水汇入后,这里就变得像大海一般辽阔,时时掀起洪涛巨浪,与江、沔萦回连接,因此郭景纯在《江赋》中说:其旁侧有朱、浐、丹、漅等水。

又流向东南,经江夏郡云社县东,夏水从西方流入。

  夏水汇入处是堵口,此水又名中夏水。云杜县即旧日的若敖娶妻于。《禹贡》说:云梦泽一带可以耕种,所以县名云杜。云杜县有云梦城,在县的东北方。沔水又向东流,经左桑。昔日周昭王南征,船民献给他用胶黏合起来的船,昭王乘船渡沔水,船行到江心沉没了,昭王也死于水中。齐、楚会盟时,齐侯说:昭王南征不返,寡人要追查这件事。屈完说:那请您去水边查查吧!庚仲雍说:据村中的老人们讲,昭王丧事就在这里由当地百姓帮忙料理的,葬礼完毕后才起程返都,故称佐丧。后来,佐丧被错写成左桑。沔水又向东流,汇合了巨亮水口。巨亮水的水源来自水北巨亮湖,向南流入沔水。沔水又向东流,到合驿口。庚仲雍说:据须导村见闻广博的老人讲,为参加昭王的丧事,朝廷派驿使到此会合,故此地得名合驿。如今在须导村有大敛口,据说是昭王殡敛的地方。沔水又向东流,有一处地名叫横桑,据说昭王的遗体就在那里找到。沔水又向东流,到郑公潭,据说是郑武公与昭王一起溺死的地方。郑武公与昭王相距的时代很远,这种说法太匪夷所思了。此地是楚国的郑乡,因守城大夫自号为公,故世人称这里为郑公潭。沔水又向东流到死沔,据说是昭王渡沔时溺死的地方,故有死沔之称。昭王的尸体难道会逆流而上吗?远古之事实在是渺茫,也不容易弄清楚,如果仅根据事物发生的道理来推断,总觉得似是而非。沔水又向东流,与力口汇合,有溾水,源出竟陵郡新阳县西南池河山,向东流,经新阳县南。新阳县的县治在云社旧城,该县是从云社县分出部分设置的。溾水又流向东南,注入宵城县南面大湖,又向南流入沔水,汇流处称力口。沔水又流向东南,郧水注入。沔水又向东流,经沌水口。沌水南面通向县内太白湖,湖水流向东南,注入江水,又称沌口。沔水又东流,经沌阳县北,沌阳县位于沌水以北。沔水又东流,从临嶂旧城北面经过。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太尉陶侃任荆州刺史,镇守此地。

又南流,经江夏郡沙羡县北,再向南流入江水。

  庚仲雍说:夏口又称沔口。《尚书·禹贡》说:汉水向南流,至大别山注入江水。《春秋左传》说: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军伐郢,楚子常渡过汉水列阵,兵势从小别山绵延到大别山。京相璠在《春秋土地名》中说:大别是汉水以东的水名,位于安丰县南面。杜预《释地》说:大别、小别是靠近汉水的山名,不可能出现在安丰县。按《地说》所言,汉水向东流,遇到了大别山坡,再向南流,与江水汇合。这一说法与《尚书》、杜预的观点相一致,但现今却不知在何处。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