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他,这样过了百余日,秦氏方才亡故。如今此地林木幽深茂盛,世人称其为孝子墓。孝子墓南面是蔡瑁墓,墓前有一头用石头刻成的巨鹿像,很大,头高九尺,做工很是精良。沔水又流向东南,经邑城北面。邑是襄阳侯习郁的封地,所以称为邑城。沔水又向东流,与洞口汇合。洞水源出安昌县旧城东北大父山,流向西南,称白水,又向南流,经安昌旧城东,再转弯南流,经安昌县南。安昌县本属以前蔡阳的白水乡,汉元帝以长沙地势低下潮湿为由,分出白水、上磨两乡置春陵县。光武帝即位后,改春陵县为章陵县,并将宗庙修筑在那里,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又改为如今的名称,是旧义阳郡郡治所在。白水又流向西南,水左与昆水汇合。昆水源出县城东南小山,向西流,从金山北面流过,又流向西南,从县南经过,再向西注入白水。白水北面有白水陂,陂北即汉光武帝旧居,遗址现今仍在。这里也是所谓的白水乡,当年苏伯阿在此望气。光武帝征秦丰,临幸故乡,大摆酒宴,非常高兴。张衡将此事描写成真人南巡,回到了故乡。《东观汉记》说:明帝临幸南阳,祭祀旧宅,又召令校官子弟演出雅乐,弹奏《鹿鸣》。
皇帝亲自演奏乐器埙篪来和诗乐,以此来娱乐群臣嘉宾的地方,就在旧宅。白水又向西流,与浕水汇合。浕水源出襄乡县东北阳中山,向西流,从蔡阳县旧城北面经过。据《郡国志》载,蔡阳县是南阳郡的属县。浕水又向西流,经蔡阳县旧城东,再流向西南,注入白水。白水又西流,经蔡阳城南。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世祖将此地封给城阳王刘祉的世子刘本,立为蔡阳侯。应劭说:
蔡水源出蔡阳,向东流入淮水。如今在蔡阳城以南除这条水外,没有其他的水可以对得上。川流西注,是指水往西而不向东流,而且淮水水流的流向受地形的阻碍,更何况山脉与河流也不能相互穿透,这是应劭搞错了。洞水又流向西南,注入沔水。
又向东流,经中庐县东,维水自房陵县的维山向东流入。
中庐县是《春秋》中的庐戎之国。在县旧城以南有一条水,源出西山,因该山中的一个石洞曾有一匹马跑出来,所以称马穴山。汉朝时,洞内奔出数百匹体形较小,酷似巴、滇地区的马。三国时,陆逊攻襄阳,又将在这洞中得到的数十匹马送往建业。
后来蜀使出使建业,其中有个人家住滇池,认得其中一匹马的毛色,说这匹马是他父亲的马,因此潸然泪下。此水东流一百四十里后,又从城南流过,称为浴马港,据说最初得到石洞中奔出的马时,要在这里洗马,所以得名浴马港。还有人说骑着这些马到沔水边洗浴,故又名洗马厩。在横渡沔水时住宿的地方称骑亭。但当地蛮族在北面堵住此水,在南面又截断了维川,引这两条水来灌田,再向东流入沔水。沔水又流向东南,经犁丘旧城西,旧城下对缮洲,当年秦丰在此居住,因此又改名为秦洲。王莽败后,秦丰占据了犁丘。犁丘城位于观城以西二里。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遣征南将军岑彭讨伐秦丰。四年(公元28年),朱佑自观城发兵,于犁丘俘获了秦丰。沔水又向南流,汇合了疏水。疏水源出中庐县西南,向东流至邔县北界后,再向东流,注入沔水,汇流处称疏口。水中有一种动物,状若三四岁的小孩,身披甲片如同鲮鲤,连箭都穿不透。这种动物在每年的七八月间,喜欢到沙滩上晒太阳,它的膝头似虎,膝下爪子没在水中,只露出膝头。如果小孩不知道去戏弄它,它就会把小孩拖进水中弄死。还有人说,如能捕得一只活的,割下它的鼻子,就能驯服它。这种动物叫水虎。
又向南流,从县东北流过,
沔水左岸有座骑城,城墙周长二里有余,高一丈六尺,这就是骑亭。邔县以前属楚国,秦时置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封给黄极忠,立为邔侯。邔县南面有黄家墓,墓前有一对雕刻精致的石阙,世人称为黄公阙。黄公名尚,是汉朝的司徒。沔水又向东流,经猪兰桥。猪兰桥原名木兰桥,桥左右两边有很多青蒿和芦荻,桥东是刘季和养猪的地方。襄阳太守说:这里的猪屎太臭了,可以改名叫猪兰桥。于是百姓也就改木兰桥为猪兰桥。猪兰桥北面是习郁的宅第,屋旁的鱼池不假人工,池水自然流通。池长六七十步,宽十丈,常产名鱼。沔水又向南流,汇合了木里水,昔日楚国在宜城东面开凿了一条水渠,水渠上口与宜城相距三里。汉朝时,南郡太守王宠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凿,引入蛮水灌溉农田。水渠名为木里沟。沟水从宜城东面流过,再流向东北,注入沔水,汇流处称木里水口。
又向南流,经宜城县东,夷水源出房陵县,向东流入。
夷水即蛮水,桓温之父名夷,为避讳故,所以才改为蛮水。夷水源出位于庐县边界的康狼山,该山与荆山相邻,水流向东南,经宜城西山,称夷溪,又流向东南,经罗川城,以前这里是罗国。夷溪也名鄢水,《春秋》说:楚人伐罗,渡鄢水。指的就是此水。夷水又流向东南,汇合了零水,零水即沶水,上游流经梁州没阳县默城山,司马懿伐蜀,从沮水出发时曾取道此山。沶水向东流,经新城郡沶乡县,沶乡县是从房陵县分出的部分土地而设,所以这条水被称为沶水。沶水又向东流,经乡,称为水。晋武帝平吴后,将临沮的北乡、中卢的南乡单独分出来设置了上黄县,县治就在乡。沶水又向东流,从宜城西山流过,称为沶溪。沶水又向东流,汇合了夷水,二水的汇流处称沶口。沶溪与夷水汇合后,乱流向东,称为淇水,从蛮城南面流过,蛮城与宜城南面相距三十里。《春秋》说:楚国的莫敖自罗败退,至鄢时,混乱的队伍渡过了淇水。夷水又向东流,注入沔水。当年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以灌鄢城。指的就是这条水。旧堰与城相距约百里,当时水从城西灌入,城东流出,积聚而成的深潭,就是现今的熨斗陂。城东北角被水冲毁,城内百姓随波逐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附近一带臭气熏天,所以城东的陂塘被称为臭池。后人沿用白起引水灌城所掘的渠道,筑成蓄水的陂塘,来浇灌城西的农田。这个新筑成的陂塘称为新陂,占地约数十顷。城西北又形成了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至土门山,东跨磊路,都是四通八达的水流,陂水从新陂向东流入城中。城是以前鄢郢的旧都,秦立为县。汉惠帝三年(公元192年),改为宜城。
陂水又从大城中流过,经汉南阳太守秦颉墓北,墓前有两块石碑。秦颉是鄀人,初为江夏都尉,后为南阳太守,他从宜城经过,见到有家东向的房子,就停车仔细观看,并说:此处可以筑墓。后来秦颉卒于南阳,他的灵柩被护送返乡,至当年停车处,马车不肯前行,随行的属吏于是购买了那所住宅,将他安葬在那里,如今秦颉的那座孤零零的坟墓还很完整。城南有宋玉宅。宋玉是宜城人,他有出众的才智,能言善辩的口才,又擅长写作,精通音律。陂水又从金城前流过,县南门有一块石碑,至今还在。陂水又向东流,出城后流入臭池。臭池灌溉农田,陂水散流,又流入朱湖陂。朱湖陂的用来灌溉各处农田,多出的水便排入木里沟。木里沟是汉朝南郡太守王宠开凿的旧渠道,引来鄢水灌溉了附近农田七百余顷。白起渠则灌溉农田三千余顷,全市土地肥美的良田沃野。宜城有座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名士,其中包括刺史、二千石卿长等数十人,纷纷乘坐着华丽的车马,相聚于庙前。荆州刺史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时见此情景,对这一盛况赞叹不已,就给这里取名为冠盖里,并刻石立碑纪念。石碑直到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才被人破坏,但留下了值得传诵的文章。赞辞说:巍巍的南山啊,浮现于南方。此处英才济济,人杰应运而生。
只有这些人杰啊,才是大汉的精英!他们身上的德行是不同寻常的光辉,他们的声音都化作了九霄鹤鸣。太山在建安二年(公元198年)崩塌,轰鸣声传到五六十里远的地方,雉鸡都叫了起来,当地居民感到厌恶,去问侍中庞季。庞季说:山崩河竭,是国之将亡的征兆。十三年(公元208年),魏武帝平定荆州后,沔南便逐渐衰落了。沔水又从鄀县旧城南面流过,这里古时是鄀子国。鄀子国位于秦、楚之间,最初从商、密迁来此地,成为楚国的附属国,后来被楚所灭,成为楚邑。鄀县南临沔水,水南有石山,其上有古烽火台。鄀县北面有座大城,当年楚昭王受迫于吴,被迫从纪郢迁都到此,即所谓的鄢、鄀、庐、罗之地,秦时置县。沔水又向东流,敖水注入。敖水源出新市县东北,又流向西南,经太阳山西,又向南流,经新市县北。又向西南流,在水右与一条支流汇合。这条支流源出大洪山,流向西南,从襄阳郡鄀县边界流过,再流向西南,经狄城东南,从左边注入敖水。敖水又流向西南,注入沔水,汇流处称敖口。沔水又向南流,经石城西面。石城是晋太傅羊佑镇守荆州时所筑,城建在山上,非常坚固。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分出江夏郡西部部分土地设置了竟陵郡,郡治就在石城。沔水又流向东南,与臼水汇合。臼水源出竟陵县江北聊屈山,又名卢屈山,向西流入沔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破郢都,楚昭王逃到随国,渡过成臼。指的就是此水。
又向东流,经荆城东,
沔水从荆城流向东南,经当阳县章山东面。
章山上有旧城,是当年太尉陶侃征讨杜曾时所筑。
《禹贡》中说:从内方山到大别山。内方山即是章山。沔水既然从章山流过,说明与《尚书》的记载相符。沔水又向东流,水右汇合了权口。权水源出章山,流向东南,从权城北面流过,权城是古时的权国。《春秋》说:鲁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楚武王攻破权国,后来权国发生叛乱,武王于是围权国,诛杀了反叛者,又将权人迁至那处。权水东南有那口城。权水又向东流入沔水。沔水又流向东南,与扬口汇合。扬水上游水源来自江陵县的赤湖,江陵县西北方有纪南城,该城是楚文王从丹阳迁来这里后,平王所筑。班固说:这是楚国的郢都。
城西南有赤板冈,冈下有条水道,从东北流入城中,名为子胥渎,是吴军入郢时所开,称为西京湖。渠水又从东北方流出城,流向西南,注入龙陂。龙陂是古时的天井水,方圆二百余步,位于灵溪东面的江堤中,陂中的水很深,因时常有龙出现,故名龙陂。陂塘以北是楚庄王的钓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丈。陂水又从郢城南面流过,再流向东北,称扬水,又流向东北,有路白湖水注入。路白湖位于大港以北,港南名中湖,南堤下名昬官湖,三湖合为一水,向东通往荒谷,荒谷东岸有冶父城。《春秋传》说:莫敖在荒谷缢死,诸帅被囚于冶父。说的就是这里。此处每逢春夏水大时,水就可与南面的大江相通,否则,在南面水就只能到江堤,在北面则从方城西面流过。方城,就是南蛮府。扬水又向北流,与三湖汇合。所以盛弘之说:南蛮府以东有三湖,湖中水源同属一水,这是因为治所被迁到西府的缘故。宋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路白湖被掘通,湖水流入扬水,运粮的河道于是便被扩大了。扬水又东流,经天井北面。天井位于方城以北一里余,方圆二里,水深不可测,井底有房屋,如果出现就会发生战乱。西岸有天井台,是将旧堤当做台基砌成。天井台濒临水边,是游玩休憩的好去处。扬水又流向东北,水的东面有赤湖水口,湖方圆五十里,城下陂池中的水,都汇入湖中。湖东北方有大暑台,高六丈余,长宽各八尺,又名清暑台。清暑台的楼台层次分明,清亮秀丽,视野开阔,游人常登此台,极目远眺,以舒畅情怀。扬水又向东流入华容县境内,有条灵溪水,向西通往赤湖水口,其下多湖泊,方圆五十里,城下陂池中的水都汇集到此处。还有一条子胥渎,是伍子胥入郢时所开。扬水又向东流,注入离湖。离湖位于县东七十五里处。《国语》说:楚灵王凿石为椁,引来汉水,仿效舜的陵墓。所指就是这湖。离湖旁边还有章华台,高十丈,台基宽十五丈。左丘明说:楚国在章华这个地方建造台榭。韦昭也认为章华是地名。有一次,楚灵王与伍举同登章华台。伍举说:台高不过可以观望国家吉凶的气象,台大不过能够容纳宴会的杯盘。他实际上是在讥讽楚灵王的奢侈,对他的过失进行劝谏。据说这条渠道是楚灵王建台时,用于运粮的航道。渠水向北流,注入扬水。扬水又流向东北,汇合了柞溪水。柞溪水源出江陵县北,是各陂塘的水散流出来后,再汇集而成的一条溪流。柞溪水向东流,从鲁宗之堡垒南面流过,这里正是驿路的必经之所,水上有桥。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桓玄在江陵袭击殷仲堪,殷仲堪战败北奔,最后自缢于这座桥上。柞溪又向东流,注入船官湖,船官湖水又流向东北,注入女观湖,女观湖又向东流,注入扬水。扬水又向北流,经竟陵县西再北流,纳入巾水,分出柘水,柘水即下扬水。巾水源出竟陵县以东一百九十里处,向西流过巾城,巾城下设置了巾水戍。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从竟陵县的巾水戍中发现了七口铜钟,于是就报告了上级官署。巾水又向西流,从竟陵县北面流过,再向西流,注入扬水,汇流处称巾口。扬水西面古时有竟陵大城,即古时的郧国,属郧公辛治所,也就是所谓的郧乡。当年白起破郢都,向东一直攻到的竟陵,就在这里,秦时置竟陵县,王莽时,改竟陵为守平。世祖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竟陵被改封给刘隆,立为竟陵侯。竟陵城旁有甘鱼陂。《左传》说: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公子黑肱人令尹,留宿鱼陂。指的就是这陂。扬水又向北流,注入沔水,汇流处称扬口,又名中夏口。昔日曹太祖在当阳追击刘备,多亏张飞在长坂坡横矛立马,刘备才得以与数骑斜趋汉津,渡过夏口。沔水又向东流,经浐口。浐口水源来自大浐、马骨等湖水,方圆三四百里,及至夏水汇入后,这里就变得像大海一般辽阔,时时掀起洪涛巨浪,与江、沔萦回连接,因此郭景纯在《江赋》中说:其旁侧有朱、浐、丹、漅等水。
又流向东南,经江夏郡云社县东,夏水从西方流入。
夏水汇入处是堵口,此水又名中夏水。云杜县即旧日的若敖娶妻于。《禹贡》说:云梦泽一带可以耕种,所以县名云杜。云杜县有云梦城,在县的东北方。沔水又向东流,经左桑。昔日周昭王南征,船民献给他用胶黏合起来的船,昭王乘船渡沔水,船行到江心沉没了,昭王也死于水中。齐、楚会盟时,齐侯说:昭王南征不返,寡人要追查这件事。屈完说:那请您去水边查查吧!庚仲雍说:据村中的老人们讲,昭王丧事就在这里由当地百姓帮忙料理的,葬礼完毕后才起程返都,故称佐丧。后来,佐丧被错写成左桑。沔水又向东流,汇合了巨亮水口。巨亮水的水源来自水北巨亮湖,向南流入沔水。沔水又向东流,到合驿口。庚仲雍说:据须导村见闻广博的老人讲,为参加昭王的丧事,朝廷派驿使到此会合,故此地得名合驿。如今在须导村有大敛口,据说是昭王殡敛的地方。沔水又向东流,有一处地名叫横桑,据说昭王的遗体就在那里找到。沔水又向东流,到郑公潭,据说是郑武公与昭王一起溺死的地方。郑武公与昭王相距的时代很远,这种说法太匪夷所思了。此地是楚国的郑乡,因守城大夫自号为公,故世人称这里为郑公潭。沔水又向东流到死沔,据说是昭王渡沔时溺死的地方,故有死沔之称。昭王的尸体难道会逆流而上吗?远古之事实在是渺茫,也不容易弄清楚,如果仅根据事物发生的道理来推断,总觉得似是而非。沔水又向东流,与力口汇合,有溾水,源出竟陵郡新阳县西南池河山,向东流,经新阳县南。新阳县的县治在云社旧城,该县是从云社县分出部分设置的。溾水又流向东南,注入宵城县南面大湖,又向南流入沔水,汇流处称力口。沔水又流向东南,郧水注入。沔水又向东流,经沌水口。沌水南面通向县内太白湖,湖水流向东南,注入江水,又称沌口。沔水又东流,经沌阳县北,沌阳县位于沌水以北。沔水又东流,从临嶂旧城北面经过。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太尉陶侃任荆州刺史,镇守此地。
又南流,经江夏郡沙羡县北,再向南流入江水。
庚仲雍说:夏口又称沔口。《尚书·禹贡》说:汉水向南流,至大别山注入江水。《春秋左传》说: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军伐郢,楚子常渡过汉水列阵,兵势从小别山绵延到大别山。京相璠在《春秋土地名》中说:大别是汉水以东的水名,位于安丰县南面。杜预《释地》说:大别、小别是靠近汉水的山名,不可能出现在安丰县。按《地说》所言,汉水向东流,遇到了大别山坡,再向南流,与江水汇合。这一说法与《尚书》、杜预的观点相一致,但现今却不知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