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二十七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864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七卷 沔水

  沔水,即汉水,现在的汉江,长江的支流之一,源自现在的陕西宁强,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自武汉汇流于长江。《水经》中只称沔水,不称汉水;《水经注》中则“沔”、“汉”共见。本卷主要叙述沔水自今陕西境内的沮县东狼谷流出后,先后流经今陕西境内的南郑县南、成固县南,今河南境内的安阳县南,其间与源自陕西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的堰沟河相汇流,又向东流入陕西境内,自西城县南流过。

沔水源出武都郡沮县东狼谷,

  沔水又称沮水。阚骃说:沔水最初源出沮洳,即水边低湿的地方,因此称做沮水,县名也随水名,称做沮县。沔水发源后向南流,有泉街水注入。泉街水源出河池县,从东南方流入沮县,与沔水汇合。沔水又流向东南,经沮水戍,又流向东南,注入汉水。沔水、汉水的汇流处称沮口,即所谓的沔汉。《尚书》

  说:漾水源出嶓冢山,向东流,称做汉水。《山海经》说:汉水源出鲋嵎山。向东北流经献水口。庚仲雍说:这条水向南流,至关城汇合了西汉水。汉水又流向东北,与沮口汇合,这段水道都叫汉水。所以如淳说:居住在附近的人称汉水为沔水。孔安国说:漾水向东流称沔水,是因漾水与沔水汇合的缘故。至于流到汉中称汉水,是因水名可以相互通称。沔水又东流,经白马戍南,有浕水注入。浕水源出沔水北面的武都氐中,向南流,经张鲁城东。张鲁是沛国张陵之孙,张陵曾在蜀郡鹤鸣山学道,后来他将道术传给了其子张衡,张衡又传给了张鲁。张鲁来到此地后,安抚百姓,施宽仁之政,四方百姓都来归附他,因为凡是信道的人要出五斗米,所以世人称其道为五斗米道。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张鲁驻守在汉中,断绝了中原进入汉中、巴蜀的阁道,在靠近峭岭的地方修筑城邑。该城方圆五里,东临峻谷,谷深百丈,西面及北面全是连绵的山峰和绝壁,无穷无尽,不知伸向何方;南面则是盘旋曲折的山间小道,绵延向上约二里有余。浕水又南流,从张鲁治以东经过。

  在浕水以西的山上,有张天师堂,至今仍有百姓信奉。庚仲雍称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白马塞东对白马城,又名阳平关。浕水向南流入沔水,汇流处称浕口。白马城西有浕水环绕,南又濒临沔川,城旁则是二水的交汇处,所以又名浕口城。沔水又东流,经武侯垒南,昔日诸葛武侯曾在此屯驻。武侯垒南临沔水,在沔水南岸,另有诸葛亮旧日驻军的营垒,营垒背山面水,其中有个小城,但因水流山川的迂回阻隔,所以很难到达。沔水又东流,经沔阳县旧城南。据说这座城是当年汉高祖在汉中时,令萧何所筑。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赶走刘璋,北定汉中后,就设立盟坛,在这里进位为汉中王。沔阳城南临汉水,北近通衢,在南面临水一边,如今城墙已崩塌了三分之一,但从遗下的部分仍可看出当时的大体风貌。城南隔沔水与定军山相对,曹操南征汉中时,张鲁投降,夏侯渊奉命守城。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阵斩夏侯渊而占有汉中。诸葛亮死后,留下遗嘱要将他葬在定军山,安葬时要依山势,而不必高起坟垄,如今该处松柏蓊翳,丛丛浓荫遍布山野,而其坟茔不知在何处。定军山的东面名高平,当年诸葛亮在此宿营,那里建有诸葛亮庙。诸葛亮病逝后,百姓在野外祭祀他。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一起上表说:臣闻周人为感念召伯的恩德,而不愿砍伐他曾坐在下面休息的甘棠树;越王为追思范蠡的功绩,而铸成一尊金像来纪念他。诸葛亮的德行可作天下的楷模,其功绩可谓空前绝后,如今汉室不衰,全赖于他的治理。而使百姓祭祀于街巷,戎夷祭祀于郊野,不是存德念功,追思其节操的办法。但若完全顺应民心,则会违反典章制度,从而成为淫祀;如将祠庙建在京师,又势必侵逼宗庙,这正是圣上犹豫不决的原因。臣等以为最好在墓地附近,即在沔阳立祠,如此民间的私祭就可断绝,从而使正规的礼仪得到尊重。

  在习隆、向充启奏后,这座祠庙就修建了起来。

  魏镇西将军钟会伐蜀时,曾亲临诸葛亮庙祭祀。坟茔东面即诸葛亮的八阵图,遗址虽在,却塌毁难识了。沔水又东流,经西乐城北。西乐城在沔阳东山上,方圆三十里,甚为坚固。城侧有容裘谷,可通益州。因山上居住着很多獠人,诸葛亮为防止他们的骚扰,专门修筑了这座城。梁州刺史杨亮欲借此天险固守西乐城,却为苻坚所败。继任的梁州刺史姜守、潘猛也相继据守此城。西乐城东,有容裘溪水注入沔水。容裘溪水俗称洛水,源出南方巴岭山,流向东北,水左面有一座借助险峻的山势建成,且四面阻隔的旧城。当年先主遣黄忠在此据守,以拒曹公。容裘溪水又北流,从西乐城东面流过,再向北注入汉水。汉水又流到度口,度水从左边注入。度水源出阳平北山,共有两个源头:一条名清检,产鲜美的鲶鱼;另一条名浊检,产上好的鲤鱼。当地的人们常在二月、八月捕捞,其味鲜香无比。度水流向西南,经阳平县旧城东,又向南流,经沔阳县旧城东面,再向西南流入汉水。汉水又东流,水右与温泉水口汇合。水口之水源出山北平地,那里有温泉,方圆数十步,水流翻涌沸腾,冬夏汤汤,望之水汽弥漫,据说能治百病。而且沐浴后,人们身上都留有硫黄味,赶去沐浴的常有上百人。

  池水注入汉水。汉水又东流,水左有黄沙水注入。黄沙水源出北方远山,该处山深谷险,人迹罕至。山前有溪名五丈溪,水侧则有诸葛亮息兵劝农所开的黄沙屯。黄沙水向南流,注入汉水。汉水以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墓,远远望去,只见巍峨高耸,直至走近后,才见到坟墓的形状。

  山上有条笔直的道路直通山下,道上不生草木,世人称为女郎道。女郎山下,有女郎庙和捣衣石,而这女郎据说是张鲁之女。此外,还有一条小溪向北流,注入汉水,被称为女郎水。汉水又东流,与褒水汇合。褒水源出西北衙岭山,流向东南,经大石门,从旧时的栈道下谷流过,世人称之为千梁无柱。诸葛亮在《与兄谨书》

  说:前次赵子龙退兵时,烧毁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于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如今五丈溪水、褒水注入汉水山水既大且急,无法重新立柱修建,困难已到极点,不可能勉强了。又说:最近山洪暴发,冲毁了赤崖以南的桥梁及阁道,当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个驻扎在赤崖屯田,另一个则驻扎在赤崖口,双方只能勉强听到沿崖的呼叫而已。后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魏延率军先撤,他烧毁的栈道,指的就是这条。自此以后,按旧日栈道重修者,无法再在水中立柱。过往的行人行走在摇摇晃晃的浮桥上,无不心摇目眩。褒水又流向东南,经三交城。三交城位于三条水的交汇处,因而得名。这三条水,一水源出北面的长安,一水源出西北方的仇池,还有一水源出东北方的太白山。城名便由此而来。褒水又流向东南,经丙水口。丙水的上游水源来自丙穴,穴中产嘉鱼,常于三月出穴,十月入穴。丙穴穴口宽五六尺,距平地七八尺。有条泉水从高处倾流而下,鱼就从穴下钻入,游入水中。因丙属南,而穴口向南,所以称丙穴,穴水向下流入褒水。所以左思说:嘉鱼生丙穴,良木集褒谷。褒水又流向东南,经小石门,石门是凿山开出的通道,全长六丈有余,门上的铭文刻着: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司隶校尉、犍为郡人杨厥开。到了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同为犍为郡人的汉中太守王升,为了表彰杨厥凿山开道一事,特刻石颂扬他的功德。杨厥所开的道路就是石牛道。来敏在《本蜀论》中说:秦惠王欲伐蜀,但不知道路而无法进军,秦王于是制作了五头石牛,将黄金放在牛尾巴后面,放言说石牛能拉出金子。蜀王令五丁力士开山为道,一路将石牛拖到蜀国。秦国遣张仪、司马错沿开辟出来的小道尾随灭掉了蜀国,所以这条路被称为石牛道,而杨厥所开的道路大概就是拓宽石牛道而成。

  《蜀都赋》说:为石门所阻。指的就是这里。石门位于汉中以西,褒中以北。褒水又流向东南,经褒口,即褒谷南面的山口。褒谷北面的山口名斜谷,所谓北出褒斜,所指就在这里。褒水又向南流,经褒县旧城东,这里是褒中县,旧为褒国,汉昭帝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置褒中县。褒水又向南流入汉水。汉水又东流,从万石城下面流过。万石城位于高原之上,高原高十余丈,四下所邻接的全是平原,其形如同倒置的瓮。南面为水所阻,西面及北面皆濒临汉水。因万石城的居住者多为流民杂户,所以世人又称流杂城。汉水又东流,经汉庙堆下,当年汉水女神曾游历于此。水侧有钓台,后人在台上建了一座庙,世人见倒塌的庙基很是高大,就称其为汉庙堆。后来又因相互讹传,又称做汉武堆,那是错的。

向东流,经南郑县南面,

  南郑县以前是褒国的附庸。周显王时期,褒汉之地为蜀国所据。到六国时,褒汉又为楚国兼并。楚怀王时期,楚国国力衰弱,褒被秦国夺取。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秦惠王在褒地置汉中郡,郡名根据汉水命名。据当地老人们讲,南郑之名,始于郑桓公。郑桓公被犬戎所害后,他治下的百姓向南逃奔至此地,因此称为南郑。南郑也是汉中郡郡治所在。汉高祖进入汉中后,项羽封他为汉王。萧何说:天汉,是很好的名称。于是就在南郑建都。南郑大城方圆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城南临水,城北还围筑了城墙雉堞。坚固的城墙及有漆栏的深井,都修建于汉朝时期。汉中土地肥沃,山川险峻,魏武帝比之为鸡肋,说:放着千里马不去乘坐,何必急急忙忙地向别处寻求呢?于是命杜子绪镇守南郑,自己则班师回朝。晋咸康年间(公元335—342年),梁州刺史司马勋隔断了小城东面的三分之一,将其作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的县治。之后的宋、齐、魏,都照此沿袭下来。汉水以南是汉阴城,据说吕后曾在这里居住。此外还有一条廉水,源出巴岭山,向北流,因从廉川流过,所以被称为廉水。廉水又向北流,注入汉水。汉水的右边又与池水汇合。池水源出旱山,山下的祠庙旁立有石雕十二座,不知其来源,或许是社神之类,老百姓四时来此祈祷。池水俗称獠子水,灌溉着两岸间的田地,再散流左注汉水。汉水又东流,经长柳渡。长柳,是村庄的名字。汉朝太尉李固墓就在这里,墓前碑铭尚存,只是文字剥落,不能辨认了。汉水又东流,经胡城南面。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胡城上空浓云密布,细雨绵绵,然后出现了明亮耀眼的五彩光芒。人们纷纷谈论,认为这是吉兆。直到天明云散后,才发现城池崩坍,有半个城市已没入水中,而且在崩坍处出现了十二口铜钟。刺史索邈将钟护送到洛阳,为宋公府所藏。胡城的南面正对扁鹊城。扁鹊当年一定到这里来过,所以此城以他的名字命名。汉水从胡城及扁鹊城之间流过,水右与磬余水汇合。磬余水源出南山巴岭上,其水一分为二,清澈的水流带着浪花飞流而下,向南流的那条注入蜀水,向北流的那条注入汉水,二水的分流处被称为磬余口。庚仲雍说:磬余与胡城相距二十里。汉水的左面又与文水汇合,文水即门水,源出胡城北山石洞。当地的老人们说:杜阳有仙人宫,宫门前有石洞,那里的川称为门川,水称为门水。门

水流向东南,从胡城北面经过,那里有三座城隔着山谷分布,每座城都有深深的护城河和坚固的城墙,站在高台之上可以相互了望,形成鼎足之势。门水从汉水右边注入,二水的汇流处称高桥溪口。汉水又东流,黑水注入。黑水源出北山,向南流入汉水。庚仲雍说:

  黑水距高桥三十里。诸葛亮在《笺》中说:早上从南郑出发,晚上在黑水住宿,水路相距四五十里。所指就是此水。陆路则相距百里。

又东流,经成固县南,又东流,经魏兴郡安阳县南,涔水源出旱山,向北流入。

  常璩《华阳国志》说:蜀国把成固县当作为乐城县。安阳县以前本属汉中,魏分汉中的部分土地置魏兴郡,安阳县便属魏兴郡管辖。涔水源出西南,向东北流入汉水。左谷水即婿水,从西北流来。婿水源出北方听山,听山下有穴水,穴水流向东南,经平川中部,那里有婿乡,水就称为婿水。平川中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因学道成仙而进入云台山,炼丹服食,白日升天。跟随他一同升天的鸡在天上啼,狗在云中吠,只有老鼠可恶,被留在人间,老鼠非常愤恨,就在月光晦暗的夜晚,气得将肠胃都吐了出来,但随后又会生出新的肠胃,世人于是称其为唐鼠。唐公房升仙之时,他的女婿远行未返,不能登上云头,往来于天上。于是唐公房便让女婿在这片平川居住,说是此处冬无严霜,夏无酷暑,也无蛟龙老虎之患。当地百姓信以为然,就将这里称做婿乡,水则称做婿水。老百姓后来又为唐公房立庙,刻石刊碑,以记述灵异的事迹。婿水向南流,经婿乡溪出山,再向东南流,从通关势南面流过。通关势山高百余丈,其上有座匈奴城,方圆五里,环城还掘有三道深沟。汉高祖北定三秦时,萧何留守汉中,他想向北修一条道路,以便可以直通关中,因此名为通关势。婿水又向东流,经七女墓。七女墓分布在婿水两岸,呈七星状排列,这七座坟墓高十余丈,占地数亩。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汉中发大水,冲塌了坟墓,从中取出不计其数的铜,另外还得到一块砖,上面刻着:项氏伯无子,七女造椁等字。世人怀疑这是项伯的坟墓。婿水以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形若偃月,二池中的水被通水渠道连接在一起,可以相互流通,渠道因是张良开凿的,所以称为张良渠。婿水又从樊哙台南面流过,樊哙台高五六丈,能容纳百余人。壻水又流向东南,经大成固北,该城建在地势较高处,城北濒临婿水。婿水以北有韩信台,高十余丈,台上能容纳百余人。据说汉高祖斋戒七日,在台上设九宾之礼,拜韩信为大将军。婿水向东转,再向南转,从大成固城东面流过,再向南流入汉水,汇流处称三水口。汉水又东流,与益口水汇合。益口水源出北山益谷,向东南流,注入汉水。汉水又东流,至城南面汇合了洛谷水。洛谷水源出北方洛谷,谷北通向长安,洛谷水向南流,水从水右注入。水源出西溪,流向东南,与洛谷水合为一水后,再乱流向南,经城西面,向南流入汉水。汉水又东流,经小成固南面。以前梁州的州治是大城固,后来将治所移到县北,称为小成固城。距小成固城以北一百二十里处,有个叫兴势坂的地方。

  诸葛亮出洛谷后,派兵驻防兴势,并设置了烽火楼,点燃的烽火,照得汉水处处通明。汉水又东流,经上涛,又经龙下,这段水道有很多乱石,而且水流湍急,惊涛怒吼,所以有上涛、下涛之称。龙下是地名,那里的坟墓较多,旧时称此处的馆舍为龙下亭。从白马到这里,汉水两岸全是一马平川,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三蜀因之而受益。过了此地,逆汉水而上,就是山路了。汉水又东流,经一条山峡,即石门滩流过后,又向东流,与酉水汇合。酉水源出秦岭酉谷,向南流经重山,与寒泉水汇合。寒泉水源出东面的寒泉岭,其水在山顶喷涌而出,望去相互交错而又无规则地奔流,就像瀑布一般,而且水流急泻直下,冲激在岩石上,溅出的水花散若雨点,此情此景,与厌原的风雨之池极为相似。寒泉水向西流,注入酉水。酉水又南流,注入汉水,二水的汇流处称为酉口。汉水又东流,经妫墟滩。《世本》说:舜居住的妫汭在汉中西城县。也有人说妫城在西北,是舜居住的地方。妫墟也称姚墟,因此舜的后裔既有姚姓,也有妫姓,妫、姚二姓不同,不知正确的究竟是谁。我还是采纳了应劭的观点:妫墟位于西城西北面。汉水又东流,经猴径滩。此处因山上有很多猿猴,它们喜欢从险处下来饮水而得名。汉水又东流,经小黄金和大黄金南。山上有黄金峭,与汉水北岸的黄金谷隔江相望。此处还有个傍山依壁筑成的黄金戍,险阻曲折长达七里。这是因氐族屡屡侵略汉中,所以才据险修筑而成的堡垒,与铁城遥遥相对。一城建在山上,可容纳百余人;一城在山下,也能纳容百余人。这里的地势险峻,所以以金、铁命名。昔年杨难当使魏兴太守薛健驻守黄金戍,姜宝驻守铁城,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西征。萧思话令阴平太守萧垣攻克了铁城,敌军退到酉水。汉水又向东流,与蘧篨溪口汇合。蘧篨水源出北方就谷,此谷位于长安西南。水向南流,经巴溪戍西,又向南流,经阳都坂东。阳都坂的山坡由上至下,共盘旋曲折转了十九道弯,坂西则与寒泉岭相接。《汉中记》说:从西面翻越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一路行来,全是高山峻岭,处处绝壁万丈,登上一座山峰,还以为已翻过比崧山、泰山还高的山峰了,可抬头看看前方的山岭,觉得比之前经过的山还要高上一倍。攀缘在羊肠小道间,身处在缥缈的云雾中,回头望望来时的路,只见渺远幽寂,好像处处隐伏着不可测的凶险。山上有很多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那些被它们的角抵到的树木,即使周长有十围粗的也会訇然倒地。其山势的险阻,地形的起伏,真可谓到了极点。水向南流,经蘧篨溪,被称为蘧篨水,再向南流,注入汉水,汇流处称为篨口。汉水又向东流,水右与洋水汇合,此处约有数里的河面比较宽阔。洋水发源于巴山,流向东北,经平阳城。《汉中记》说:平阳城原为西乡县治的所在地,从成固向南行有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

  汉朝戚夫人的出生地就在洋川,汉高祖得到她后,十分宠爱她。戚夫人思念家乡,想吃洋川米,为此高祖特地设置了从洋川到长安的驿站,并免除了戚夫人家乡的赋税和徭役,更名为县。后来为纪念戚夫人诞生这件祥瑞之事,又改名为祥川。此城即为定远城。汉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年),班超被封为定远侯,他的封地,汉中郡南郑县的西乡,就是这里。洋水又流向东北,注入汉水,二水的汇流处被称为城阳水口。汉水又向东流,经敖头。敖头是从前建立粮仓的地方,这里傍山通道,除是水陆交通的会聚之所外,也是魏兴郡安康县的治所,设有管理流民杂户的戍堡。汉水又向东流,与直水汇合。直水源出北面子午谷岩岭下,在向南流时分出一条支流,向东流入旬水。直水又向南流,经蓰阁下,那里有座戍堡,建在高耸的山上,下瞰深渊。当年张子房烧毁了山上的栈道,向天下表示没有归还之心。直水又向南流,经直谷,又经直城西面,再向南流入汉水。汉水又向东流,经直城南面,又向东流,经千渡至虾蟆,再经汉阳、口到彭溪、龙灶。彭溪和龙灶都是溪涧沙滩的名称。汉水又向东流,经晋昌郡宁都县南面,宁都县的县治在松溪口。汉水又东流,经魏兴郡广城县,县治在王谷。谷道南通巴獠,该处有盐井,人食了盐井出产的盐后会患咽喉病。汉水又东流,经鱼脯谷口,谷口是以前西城、广城两县的分界线。

  又向东流,经西城县南。

  汉水又向东流,从鳖池南面的鲸滩流过。鲸,是大的意思。《蜀都赋》说:

  波涛滚滚的汉水奔流不息,发出的轰鸣就像惊雷一样,远望水天相接,近观云雾昏蒙。汉水又向东流,经岚谷北面出口,这里山高溪深,峡谷险邃,更有山风萧瑟,山岚缭绕,所以得名岚谷。汉水又向东流,水右岸山势险峻,因山势阻隔,水流湍急,所以亦称急势。此处依凭山势修建了一座城寨,城墙周长二里,修筑在险峻的山上,是梁州督护吉挹所筑。苻坚遣偏军韦钟征伐吉挹,吉挹坚守了二年,韦钟始终不能攻下,但吉挹终因孤立无援,遂被攻陷。汉水右岸正对月河谷口,山里有坂月川,在月河两岸肥沃的土地上,水田很多,而且种满了桑麻。所以孟达在《与诸葛亮书》里,称赞这里山川水土的肥美。汉水又向东流,从西城县旧城南面流过。《地理志》说:西城,从前是汉中郡的辖县。汉朝末年改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派申仪做西城太守。但后来申仪占据西城郡投降了魏国,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所在原西城县的旧城。氐族入寇汉川,梁州的州治就迁移到这里。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每年按时供奉祭祀。汉水又东流,来到鳣湍,这里急流奔腾,波浪滔天。据当地年高德重的老人们讲:从前有条鳣鱼鼓鳃奋鳍,迎着波浪逆流而上,游至此处因鱼鳃破裂而亡,因此得名鳣湍。汉水又东流,与旬水汇合。旬水源出汉水以北的旬山,流向东南,经平阳戍下,直水的支流向东流,经平阳戍注入旬水。旬水又流向东南,经旬阳县汇合于柞水。柞水源出西面柞溪,向南流,经重岩堡西,再转向东流,经重岩堡南面,再流向东南,注入旬水。旬水又流向东南,经旬阳县南。在旬阳县北山,有座高五十丈的悬书崖,崖上刻着字,但由于人上不去,所以不清楚刻着什么。北山之下还有个石坛,坛上有五处马蹄印,这座山就得名马迹山。旬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汉水,二水汇流处称旬口。汉水又向东流,经木兰寨南。水右岸有座伎陵城,城墙周长数里。汉水左岸,有数十行全都用石块砌成的壁垒,重叠延绵几十里,被众多壁垒围在中间的就是木兰寨。据说吴朝曾遣将到此援救孟达。汉水又向东流,水左有育溪注入,育溪是兴晋、旬阳二县的分界处。汉水又东流,与甲水口汇合。

  甲水口源出秦岭山,流向东南,从金井城南面流过,又向东流,经上庸郡北,汇合了关袱水。关袱水源出上洛郡阳亭县以北的青泥西山,向南流,从阳亭聚西面流过,世人称此水为平阳水。平阳水向南流,与丰乡川水汇合。丰乡川水源出弘农县丰乡东山,流向西南,经丰乡旧城南。京相璠说:南乡淅县的旧酆乡,即《春秋》所谓的丰淅。《地理志》认为属弘农郡,如今属南乡郡。丰乡川水又流向西南,汇合了关袱水。关袱水又南流至上津,再注入甲水。甲水又流向东南,经魏兴郡兴晋县南。该县设于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甲水又东流,水右注入汉水左面。汉水又向东流至龙渊,渊上有胡鼻山,这是因为山上的岩石类似胡人鼻子的缘故。胡鼻山下临龙井渚,渚中的水有数丈深。汉水又东流,经魏兴郡锡县旧城北面的白石滩。据《春秋》载,锡县旧名称锡穴,以前属于汉中,王莽时,改名锡治。县内有方圆百里的锡义山,山形如城,四面有门,山上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人认为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如今山上常有披散着头发,以白术或苍术为食的道士数十人居住。锡义山山高谷深,长满了薇蘅草。这种草不惧风吹,反在无风时自行摇摆。汉水又东流,经长利谷南,入谷就是长利县故城,那是一座旧县城。汉水又东流,从姚方经过。舜后裔中的一个分支居住在这里,所以地名中有姚字。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