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水流向东南,从胡城北面经过,那里有三座城隔着山谷分布,每座城都有深深的护城河和坚固的城墙,站在高台之上可以相互了望,形成鼎足之势。门水从汉水右边注入,二水的汇流处称高桥溪口。汉水又东流,黑水注入。黑水源出北山,向南流入汉水。庚仲雍说:
黑水距高桥三十里。诸葛亮在《笺》中说:早上从南郑出发,晚上在黑水住宿,水路相距四五十里。所指就是此水。陆路则相距百里。
又东流,经成固县南,又东流,经魏兴郡安阳县南,涔水源出旱山,向北流入。
常璩《华阳国志》说:蜀国把成固县当作为乐城县。安阳县以前本属汉中,魏分汉中的部分土地置魏兴郡,安阳县便属魏兴郡管辖。涔水源出西南,向东北流入汉水。左谷水即婿水,从西北流来。婿水源出北方听山,听山下有穴水,穴水流向东南,经平川中部,那里有婿乡,水就称为婿水。平川中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因学道成仙而进入云台山,炼丹服食,白日升天。跟随他一同升天的鸡在天上啼,狗在云中吠,只有老鼠可恶,被留在人间,老鼠非常愤恨,就在月光晦暗的夜晚,气得将肠胃都吐了出来,但随后又会生出新的肠胃,世人于是称其为唐鼠。唐公房升仙之时,他的女婿远行未返,不能登上云头,往来于天上。于是唐公房便让女婿在这片平川居住,说是此处冬无严霜,夏无酷暑,也无蛟龙老虎之患。当地百姓信以为然,就将这里称做婿乡,水则称做婿水。老百姓后来又为唐公房立庙,刻石刊碑,以记述灵异的事迹。婿水向南流,经婿乡溪出山,再向东南流,从通关势南面流过。通关势山高百余丈,其上有座匈奴城,方圆五里,环城还掘有三道深沟。汉高祖北定三秦时,萧何留守汉中,他想向北修一条道路,以便可以直通关中,因此名为通关势。婿水又向东流,经七女墓。七女墓分布在婿水两岸,呈七星状排列,这七座坟墓高十余丈,占地数亩。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汉中发大水,冲塌了坟墓,从中取出不计其数的铜,另外还得到一块砖,上面刻着:项氏伯无子,七女造椁等字。世人怀疑这是项伯的坟墓。婿水以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形若偃月,二池中的水被通水渠道连接在一起,可以相互流通,渠道因是张良开凿的,所以称为张良渠。婿水又从樊哙台南面流过,樊哙台高五六丈,能容纳百余人。壻水又流向东南,经大成固北,该城建在地势较高处,城北濒临婿水。婿水以北有韩信台,高十余丈,台上能容纳百余人。据说汉高祖斋戒七日,在台上设九宾之礼,拜韩信为大将军。婿水向东转,再向南转,从大成固城东面流过,再向南流入汉水,汇流处称三水口。汉水又东流,与益口水汇合。益口水源出北山益谷,向东南流,注入汉水。汉水又东流,至城南面汇合了洛谷水。洛谷水源出北方洛谷,谷北通向长安,洛谷水向南流,水从水右注入。水源出西溪,流向东南,与洛谷水合为一水后,再乱流向南,经城西面,向南流入汉水。汉水又东流,经小成固南面。以前梁州的州治是大城固,后来将治所移到县北,称为小成固城。距小成固城以北一百二十里处,有个叫兴势坂的地方。
诸葛亮出洛谷后,派兵驻防兴势,并设置了烽火楼,点燃的烽火,照得汉水处处通明。汉水又东流,经上涛,又经龙下,这段水道有很多乱石,而且水流湍急,惊涛怒吼,所以有上涛、下涛之称。龙下是地名,那里的坟墓较多,旧时称此处的馆舍为龙下亭。从白马到这里,汉水两岸全是一马平川,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三蜀因之而受益。过了此地,逆汉水而上,就是山路了。汉水又东流,经一条山峡,即石门滩流过后,又向东流,与酉水汇合。酉水源出秦岭酉谷,向南流经重山,与寒泉水汇合。寒泉水源出东面的寒泉岭,其水在山顶喷涌而出,望去相互交错而又无规则地奔流,就像瀑布一般,而且水流急泻直下,冲激在岩石上,溅出的水花散若雨点,此情此景,与厌原的风雨之池极为相似。寒泉水向西流,注入酉水。酉水又南流,注入汉水,二水的汇流处称为酉口。汉水又东流,经妫墟滩。《世本》说:舜居住的妫汭在汉中西城县。也有人说妫城在西北,是舜居住的地方。妫墟也称姚墟,因此舜的后裔既有姚姓,也有妫姓,妫、姚二姓不同,不知正确的究竟是谁。我还是采纳了应劭的观点:妫墟位于西城西北面。汉水又东流,经猴径滩。此处因山上有很多猿猴,它们喜欢从险处下来饮水而得名。汉水又东流,经小黄金和大黄金南。山上有黄金峭,与汉水北岸的黄金谷隔江相望。此处还有个傍山依壁筑成的黄金戍,险阻曲折长达七里。这是因氐族屡屡侵略汉中,所以才据险修筑而成的堡垒,与铁城遥遥相对。一城建在山上,可容纳百余人;一城在山下,也能纳容百余人。这里的地势险峻,所以以金、铁命名。昔年杨难当使魏兴太守薛健驻守黄金戍,姜宝驻守铁城,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西征。萧思话令阴平太守萧垣攻克了铁城,敌军退到酉水。汉水又向东流,与蘧篨溪口汇合。蘧篨水源出北方就谷,此谷位于长安西南。水向南流,经巴溪戍西,又向南流,经阳都坂东。阳都坂的山坡由上至下,共盘旋曲折转了十九道弯,坂西则与寒泉岭相接。《汉中记》说:从西面翻越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一路行来,全是高山峻岭,处处绝壁万丈,登上一座山峰,还以为已翻过比崧山、泰山还高的山峰了,可抬头看看前方的山岭,觉得比之前经过的山还要高上一倍。攀缘在羊肠小道间,身处在缥缈的云雾中,回头望望来时的路,只见渺远幽寂,好像处处隐伏着不可测的凶险。山上有很多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那些被它们的角抵到的树木,即使周长有十围粗的也会訇然倒地。其山势的险阻,地形的起伏,真可谓到了极点。水向南流,经蘧篨溪,被称为蘧篨水,再向南流,注入汉水,汇流处称为篨口。汉水又向东流,水右与洋水汇合,此处约有数里的河面比较宽阔。洋水发源于巴山,流向东北,经平阳城。《汉中记》说:平阳城原为西乡县治的所在地,从成固向南行有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
汉朝戚夫人的出生地就在洋川,汉高祖得到她后,十分宠爱她。戚夫人思念家乡,想吃洋川米,为此高祖特地设置了从洋川到长安的驿站,并免除了戚夫人家乡的赋税和徭役,更名为县。后来为纪念戚夫人诞生这件祥瑞之事,又改名为祥川。此城即为定远城。汉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年),班超被封为定远侯,他的封地,汉中郡南郑县的西乡,就是这里。洋水又流向东北,注入汉水,二水的汇流处被称为城阳水口。汉水又向东流,经敖头。敖头是从前建立粮仓的地方,这里傍山通道,除是水陆交通的会聚之所外,也是魏兴郡安康县的治所,设有管理流民杂户的戍堡。汉水又向东流,与直水汇合。直水源出北面子午谷岩岭下,在向南流时分出一条支流,向东流入旬水。直水又向南流,经蓰阁下,那里有座戍堡,建在高耸的山上,下瞰深渊。当年张子房烧毁了山上的栈道,向天下表示没有归还之心。直水又向南流,经直谷,又经直城西面,再向南流入汉水。汉水又向东流,经直城南面,又向东流,经千渡至虾蟆,再经汉阳、口到彭溪、龙灶。彭溪和龙灶都是溪涧沙滩的名称。汉水又向东流,经晋昌郡宁都县南面,宁都县的县治在松溪口。汉水又东流,经魏兴郡广城县,县治在王谷。谷道南通巴獠,该处有盐井,人食了盐井出产的盐后会患咽喉病。汉水又东流,经鱼脯谷口,谷口是以前西城、广城两县的分界线。
又向东流,经西城县南。
汉水又向东流,从鳖池南面的鲸滩流过。鲸,是大的意思。《蜀都赋》说:
波涛滚滚的汉水奔流不息,发出的轰鸣就像惊雷一样,远望水天相接,近观云雾昏蒙。汉水又向东流,经岚谷北面出口,这里山高溪深,峡谷险邃,更有山风萧瑟,山岚缭绕,所以得名岚谷。汉水又向东流,水右岸山势险峻,因山势阻隔,水流湍急,所以亦称急势。此处依凭山势修建了一座城寨,城墙周长二里,修筑在险峻的山上,是梁州督护吉挹所筑。苻坚遣偏军韦钟征伐吉挹,吉挹坚守了二年,韦钟始终不能攻下,但吉挹终因孤立无援,遂被攻陷。汉水右岸正对月河谷口,山里有坂月川,在月河两岸肥沃的土地上,水田很多,而且种满了桑麻。所以孟达在《与诸葛亮书》里,称赞这里山川水土的肥美。汉水又向东流,从西城县旧城南面流过。《地理志》说:西城,从前是汉中郡的辖县。汉朝末年改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派申仪做西城太守。但后来申仪占据西城郡投降了魏国,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所在原西城县的旧城。氐族入寇汉川,梁州的州治就迁移到这里。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每年按时供奉祭祀。汉水又东流,来到鳣湍,这里急流奔腾,波浪滔天。据当地年高德重的老人们讲:从前有条鳣鱼鼓鳃奋鳍,迎着波浪逆流而上,游至此处因鱼鳃破裂而亡,因此得名鳣湍。汉水又东流,与旬水汇合。旬水源出汉水以北的旬山,流向东南,经平阳戍下,直水的支流向东流,经平阳戍注入旬水。旬水又流向东南,经旬阳县汇合于柞水。柞水源出西面柞溪,向南流,经重岩堡西,再转向东流,经重岩堡南面,再流向东南,注入旬水。旬水又流向东南,经旬阳县南。在旬阳县北山,有座高五十丈的悬书崖,崖上刻着字,但由于人上不去,所以不清楚刻着什么。北山之下还有个石坛,坛上有五处马蹄印,这座山就得名马迹山。旬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汉水,二水汇流处称旬口。汉水又向东流,经木兰寨南。水右岸有座伎陵城,城墙周长数里。汉水左岸,有数十行全都用石块砌成的壁垒,重叠延绵几十里,被众多壁垒围在中间的就是木兰寨。据说吴朝曾遣将到此援救孟达。汉水又向东流,水左有育溪注入,育溪是兴晋、旬阳二县的分界处。汉水又东流,与甲水口汇合。
甲水口源出秦岭山,流向东南,从金井城南面流过,又向东流,经上庸郡北,汇合了关袱水。关袱水源出上洛郡阳亭县以北的青泥西山,向南流,从阳亭聚西面流过,世人称此水为平阳水。平阳水向南流,与丰乡川水汇合。丰乡川水源出弘农县丰乡东山,流向西南,经丰乡旧城南。京相璠说:南乡淅县的旧酆乡,即《春秋》所谓的丰淅。《地理志》认为属弘农郡,如今属南乡郡。丰乡川水又流向西南,汇合了关袱水。关袱水又南流至上津,再注入甲水。甲水又流向东南,经魏兴郡兴晋县南。该县设于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甲水又东流,水右注入汉水左面。汉水又向东流至龙渊,渊上有胡鼻山,这是因为山上的岩石类似胡人鼻子的缘故。胡鼻山下临龙井渚,渚中的水有数丈深。汉水又东流,经魏兴郡锡县旧城北面的白石滩。据《春秋》载,锡县旧名称锡穴,以前属于汉中,王莽时,改名锡治。县内有方圆百里的锡义山,山形如城,四面有门,山上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人认为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如今山上常有披散着头发,以白术或苍术为食的道士数十人居住。锡义山山高谷深,长满了薇蘅草。这种草不惧风吹,反在无风时自行摇摆。汉水又东流,经长利谷南,入谷就是长利县故城,那是一座旧县城。汉水又东流,从姚方经过。舜后裔中的一个分支居住在这里,所以地名中有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