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二十六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798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六卷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潍水胶水

  沭水,即现在的沭河,源自山东沂山南麓,南入江苏后河道紊乱,分支东流,汇流于青伊湖,经临洪口,注入黄海。巨洋水,即现在的弥河,源自山东临朐西北,北流,经寿光牟城,转弯沿尧河入海。淄水,即现在山东境内的淄河,源自山东莱芜西北的泰山,东北流,经广饶县北,注入大海。汶水,即现在的汶河,源自现在的山东半岛,北汇流于潍水。潍水,即现在的潍河,源自山东东部。胶水,即现在的胶河,元时人工疏凿了下游河道,现在的胶莱河即是。

沭水源自琅邪郡东莞县的西北山中,

  大弁山与小泰山的山麓相接,但是山名却不同,其间许多小河汇流为一条大河,东南流,经邳乡南。邳乡南距县城八十余里。邳乡县城周围三面修筑了城墙,但没有将南面围进来,半城因之而名。沭水又东南流,左与岘水相汇流。

  岘水源自北方的大岘山,东南流,经邳乡东,东南流,注入沭水。

又东南流,经邳乡县东,

沭水左与箕山水相汇流。箕山水源自东部诸县西的箕山。刘澄之认为许由曾经在此隐居,其实不然。箕山水西南流,注入沭水。

又东南流,经莒县东,

  《地理志》中说:莒县先前为莒子国,姓盈,少昊之后。《列女传》中说:

  齐国人杞梁殖在莒城之战中牺牲,其妻前去迎丧,路遇齐庄公,齐庄公恰好要去为杞梁殖吊丧。杞梁之妻就对庄公说:假若杞梁殖是带罪而死,就不劳驾您来吊唁了。假若他是无罪而死,现在还留有他祖上的旧宅,我也不敢在郊外为他吊丧。齐庄公听后,马上掉转车头回去,在他家里举行了丧礼。杞梁之妻在莒城下痛哭了七天七夜,城墙都被哭塌了。因此《琴操》中说:杞梁殖去世之后,其妻抱着琴歌唱:知己相逢是人间最大的欢乐,生离死别是人间最大的悲痛。她的悲伤感动了上天,城墙也因之崩塌,即指此城。这座城有三重,有着高峻险要的城墙,只在城南开了一道城门。它的内城方圆十二里,外城周围有四十多里。《尸子》中说:莒君好神鬼巫术,国家因之而亡。后来,无知作乱,公子小白奔莒。之后,乐毅攻齐,齐军据险守住莒城,从而使得国家没有被灭亡。

  秦始皇时,莒设立为县。汉时,在此置城阳国,朱虚侯章受封此地,设治所于莒。

  王莽时名莒陵。光武帝时,城阳国并为琅邪国,皇子刘京受封此地。刘京爱好修建宫室,于是,他就发挥工匠们的技艺和巧思,将金银装饰于墙壁的横木之上。

  明帝时,刘京不能安心地居住在莒城,就迁至开阳。沭水又南流,源自东方清山的袁公水,西南流,注入沭水。沭水又南流,浔水注入。浔水源自巨公山,西南流。修堰于水上,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内的田地,都依赖这堰来灌溉。浔水又西南流,注入沭水。沭水又南流,与葛陂水相汇流。葛陂水源自三柱山,西南流,经辟土城南,名辟阳城。《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中说: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城阳共王的儿子节侯刘壮受封此地,立为侯国。葛陂水在辟阳城旁积聚成陂湖,名辟阳湖。葛陂水又西南流,注入沭水。

又南流,经阳都县东,注入沂水,

  沭水又自阳都县南流,与武阳沟水相汇流。武阳沟水源自东方的仓山,有一座老城位于山上,名监官城。其实不对,这里是以前的有利城。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城阳共王的儿子刘钉受封此地,立为侯国。这座城以仓山为城基,武阳沟水源自山下,西北流,又西流至即丘县,注入沭水。沭水又南流,经东海郡即丘县,即《春秋》中所说的祝丘。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经》中记载:齐侯、郑伯至纪,筑祝丘城。《左传》中说:齐、郑去会见纪国国君,欲伐纪。汉时,这里设立为县,王莽时改称信。《郡国志》中说:自东海郡分祝丘,改属琅邪郡。阚骃说:在鲁国,即、祝读音相同,因此字也随之而变。沭水又南流,经东海郡厚丘县,王莽时改称祝其亭,在此沭水分为两条:

  一条西南流,现在已经断流,民间名枯沭;另一条南流,经建陵县老城东。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卫绾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又改称付亭。沭水又南流,经建陵山西。魏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齐王守徐州之时筑了一条大堰,将沭水拦截住,使它西流,并在这两条水的汇流处筑城防守,曲沭戍因之而名。沭水自堰坝西流三十里注入沭水故渎,名新渠。沭水故渎自厚丘西南流,左与新渠相汇流,南经淮阳宿预县,注入泗水,即《地理志》中所提及的自下邳注入泗水。《水经》中说是自阳都注入沂水,其实不然。沭水左渎自大堰起水始就断流了,旧河道伸向东南,桑堰水注入。桑堰水源自襄贲县,东注沭水。桑堰水又南流,左与横沟水相汇流。横沟水源自沭水右,东流,注入沭水故渎,又南流至大堰,转弯西南流,经司吾山东,又经司吾县老城西。《春秋左传》中说:钟吾子在楚被拘捕后,其封国被立为司吾县,王莽时又改称息吾。横沟水又西南流,自宿预注入泗水。另一沭水故渎,自下堰东南流,经司吾城东,又东南流,经柤口城。柤水源自楚国的柤地。《春秋》中说: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经》中记载,襄公和晋及诸侯与吴会晤于柤。京相璠说:柤属宋。现在有一条柤水沟位于彭城偪阳县西北,距偪阳八十里,东南流,经偪阳县老城东北。《地理志》中说:这里先前为偪阳国。《春秋左传》中说: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夏,四月戊午日,诸侯会于柤。晋国的荀偃、士匄想攻打偪阳,然后把这座城封给宋国的向戍。荀罃说:偪阳城虽小但却固若金汤,假若攻不下就不能显示自己的威武强大,打了败仗则会被人耻笑。后来,荀偃、士匄一再请求攻打偪阳城,于是晋军就在丙寅日那天包围了偪阳城,然而却怎么也攻不下偪阳城。孟氏的家臣中有个叫秦茧父的人,他拉着辎重车随从作战。当偪阳人开城门之时,诸侯之军乘机攻城。悬门突然从城上放下,鄹人纥用力托起悬门,里面的人趁机逃了出来。狄虒弥造了大车的轮盘,蒙铁甲于轮盘之上,做大盾牌,将士们左手拿盾,右手持戟,组成了一个队形。孟献子说:他们就如同《诗经》里所说的力大如虎之人。守城的主将于是就在城上放下布,堇父就拉着布开始登城,当他即将至城头的矮墙之时,布突然又被守将割断,堇父就掉下城墙。接下来,城上又放下布,这时堇父苏醒过来了,他就开始重新登城,如此连续登了三次城。堇父一直等到守将向他道歉方才回去,他带着断布在军中连夸三天。偪阳城被诸侯围困了很久,大家都想撤军,智伯发怒说:假若七天拿不下偪阳城,我就杀你们的头!于是,荀偃、士匄又开始围攻偪阳城,他们身先士卒,冒着箭雨擂石,终于攻下偪阳城。偪阳子被俘,被带至晋之武宫,偪阳子被称为夷俘。偪阳人均姓妘。汉时,偪阳立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立为侯国,《郡齐孝王的儿子刘就受封此地,王莽时改称辅阳。

  国志》中说:柤水位于偪阳城中。柤水又东南流,与沂水混流,注入沭水,在柤口汇流。偪阳城因之而名。沭水又东南流,经朐县时与游水相汇,注入大海。

  巨洋水源自朱虚县泰山,北流,经县西,泰山即东小泰山。巨洋水即《国语》中所提及的具水。袁宏名巨昧,王韶之名巨蔑,也有人名朐,其实为同一条水,仅仅名称不一而已。巨洋水北流,经朱虚县老城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齐悼惠王儿子刘章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中说:丹山位于西南,丹水就从这里发源,东注大海。

  因为丹水流经朱虚县的丘陵地带,所以有人就说朱虚城西有一条漫长高峻的山坡,并称它为破车岘。丹山位于朱虚城东北二十里处,名凡山,西南为朱虚城,而非丹山,位于朱虚城西南。丹、凡字形相近,读音亦随字形而变。丹水有两处源头,各自源自一座山,名东丹水和西丹水。西丹水自凡山北流,经剧县老城东,东丹水自此注入。东丹水源自方山,方山有两条水,东丹水为其中一条。

  东丹水北流,经剧县,与西丹水汇流,乱流,又东北流,经渏薄涧北。渏水也源自方山,至平寿县,在那里积聚为水湾。水大时就北流,又转弯东南流,又折向东北,经平寿县老城西,最后北注丹水,在鱼合口汇流。丹水又东北流,经望海台东,又东北流,注入大海;朱虚县即依望海台而名。

又北流,经临朐县东,

  巨洋水自朱虚县北流,至临朐县,熏治泉水注入。熏治泉水源自西溪,波涛汹涌的泉水自深坑下飞奔而过。冶泉祠位于其源头山麓旁的溪岸上。根据《广雅》中的记载,金属神名清明,这里是先前冶官驻扎之地,熏治泉水因此而名。

  熏冶泉水清澈、透明、清凉,深渊底下的岩石历历可数,水流经浅滩,流荡出的痕迹有如雕刻一般。古坛位于中间,与冶泉祠遥相呼应,后来这里被人们整理为嬉戏游玩之地。古坛南北两侧,高岸凌空而起,古树枝相互交错。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我的父亲镇守海岱,当时我的年龄很小,随父至东。炎炎夏日之时,我困倦无聊,就拿上我的琴,邀请了几个好朋友,整天地在一起尽情地嬉戏游玩。我们划着一条小船,沿河飘流,穿过低垂着拂着水面的柔嫩的枝条,在岸边林木的树荫下,弹着琴,唱着歌,快乐无比。在这清幽可爱的林泉间游玩,大家玩得十分高兴,流连忘返。有一湖泊位于其东,那里有鲜美的竹笋,味香色美,可与芍药之香相比,有如鱼儿一般洁白干净。溪水东北流,注入巨洋水,名熏冶泉。巨洋水又经临朐县老城东——先前伯氏的另外一座县城。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菑川懿王的儿子刘奴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应劭说:临朐先前为山名,县也以山而名。朐,为水名。因为朐川位于临朐城侧面,所以王莽就以这作为县名。临朐城外的沿江上下,均为刘武皇北伐广固时营垒的驻扎之地。巨洋水又东北流,经委粟山东。委粟山十分秀美,孤兀地耸立着,有如倒成一堆的粟米。巨洋水又东北流,洋水注入。洋水源自西方石膏山西北的石涧口,东南流,经逢山祠西。洋水又东南流,经逢山下,逢山即石膏山。山麓有三重,峭壁直上,有石鼓位于山上,如果当年石鼓响了,就预兆着那年有灾祸。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说:广固南三十里有逢山。祠庙和石鼓位于山上,当齐地混乱的时候,石人就敲起了石鼓,石鼓声传数十里。洋水经逢山北,又东北流,名石沟水。石沟水东北流,经委粟山北,东注巨洋水,在石沟口汇流。这条水下流之时,时通时塞。每年春夏水涨之时,波涛滚滚,奔流不息,又名龙泉水。《地理志》中记载:洋水源自石膏山。现在,只有这条水可以在临朐县找得到,与各书的记载基本一致。巨洋水又东北流,至邳泉口。邳泉源自西方的闰地,东注巨洋水。巨洋水又北流,与建德水相汇流。建德水源自西方逢山的丘冈下,东注巨洋水。

又北流,经剧县西,

  巨洋水又东北流,与康浪水相汇流。康浪水源自剧县西南山,山上树木不生,浑圆而峻峭的山峰互相分开,相对屹立。左思在《齐都赋》中说:巍峨雄伟的岭位于齐都之左。康浪水北注巨洋水,巨洋水又东北流,经剧县老城西,这里以前是纪国。《春秋》中说: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纪侯不想降齐,就传位于其弟季。后来,纪侯为避难,就离纪出走。于是,纪国就改称剧。

  因此,《鲁连子》中说:朐、剧之人能言善辩。汉文帝十八年(公元前162年),分出此地,立为菑川国,后又并入北海郡。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菑川懿王的儿子刘错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俞县。旧台位于城北,方池位于旧台西。晏谟说:从这里到齐城,大概有九十七里。张步在临淄被耿弇打败,被追至巨洋水,水上飘浮的张步军的尸体连成一片,血把整条水都染红了,即指此水。巨洋水又东北流,经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又东北流。有一座高大的坟位于辟闾浑墓旁,名马陵,但到底是谁的坟墓,语焉不详。巨洋水又东北流,经益县老城东,王莽时改称涤荡。晏谟说:这里南距齐城五十里。先前,司马宣王攻打公孙渊,从北边将丰人迁至这座城中,南丰城因此而名。巨洋水又东北流,水流成潭,自此分出支流,名百尺沟。巨洋水又西北流,经北益都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菑川懿王的儿子刘胡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巨洋水又西北流,注入巨淀湖。

又东北流,经寿光县西,

  巨洋水自巨淀湖东北流,经寿光县老城西,王莽时名翼平亭。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更始帝的儿子刘鲤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寿光县城西南、巨洋水东,先前为庙堂,现为孔子石室。庙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的画像,但碑文却没有,建立时间语焉不详。巨洋水又东北流,尧水注入。尧水源自剧县南的角崩山,角崩山即先前的义山。角崩山因为山角看上去像崩塌了似的而名,又名角林山,这都是民间音讹之故。尧水即指蕤水。《地理志》中说:蕤水源自剧县的义山。尧水北流,经山东,又名青山。尧水又东北流,经东寿光和西寿光之间。应劭说:灌亭在寿光。杜预说:灌亭位于寿光县东南,即先前的斟灌国。又说:斟亭位于平寿县东南;平寿老城位于白狼水西,现为北海郡的治所。白狼水上源在营陵县,东北流,经平寿城东。西边的支流注入别画湖,别画湖又名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又东北流,注入大海。溉水源自桑犊亭东面的覆甑山,东为斟亭,以前是高密郡的治所,名故郡城。人们将覆甑山称塔山,把溉水称鹿孟水、戾孟水,其实不然。《地理志》中说,桑犊属北海郡,覆甑山在此,溉水就源自覆甑山。溉水又北流,经斟亭西北,与白狼水相汇流。根据《地理志》的记载,斟县位于北海郡。京相璠说:斟县先前是斟寻国,大禹的后代曾经在这里住过,西北九十里为灌亭。溉水又北流,经寒亭西,注入别画湖。《郡国志》中说:斟城和寒亭位于平寿县。薛瓒在《汉书集注》中说:根据《汲郡古文》的记载,相在斟灌居住,即东郡的灌。明帝时,周的后裔受封此地,后来就改称卫。斟寻位于河南,而非平寿。又说:太康在斟寻居住,后来羿也在此居住,之后桀又在此居住。《尚书·序》中说:太康失位,兄弟五人待于河汭。太康居住之地即是,相距洛水不远。我考证过薛瓒所依据的典籍,现在河南还有寻地,卫国还有观地。《国语》中说:启的儿子五观被称为逆子。五观是他的名字,他所居住的城邑名观。皇甫谧说:观属卫。又说:夏相迁至帝丘,依附于同姓的诸侯斟寻氏。即《汲冢书》所说的:相在斟灌居住。由此可知,相既然依附斟寻,那么斟灌、斟寻显然非同一处。相的帝位被有穷氏凭借着超人的箭术所篡夺,后来羿被寒浞利用逄蒙所杀。羿地后来就被寒浞所占,之后寒浞又和羿的妻妾生了浇和豷。《春秋》中说: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寒浞令浇率军灭斟灌和斟寻氏,浇受封过,豷受封戈。因此伍员对吴子说:过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寻。靡为夏朝老臣,任职于羿,羿死后投奔鬲氏,即现在的鬲县。他聚集了斟灌、斟寻两国的残余力量,打败了寒浞,拥立少康为帝,灭了浇和豷的封国,有穷国从此就不再存在了。先前,寒浞在有穷氏的住宅里居住,沿用有穷的称号,将他的家业也占为己有,以他的城邑命名;现在,有穷国被灭亡了,留下来的文字记录也逐渐散失了,然而现在还留有亭和城郭。不能因为灌地在那里,就以为这里不是,撇开这里寻查地名,认为只有那里才是。可以根据实际的地方来推断文字记载的话来验证应劭的话。

  尧水又东北流,注入巨洋水。伏琛、晏谟都说,尧水因为尧在此逗留过而名,其实不然。《地理志》中说:蕤水自剧县东北流,从寿光注入大海。根据蕤水的流程和流向,尧水即是。

  巨洋水东北流,经望海台西,又东北流。伏琛、晏谟都说,平寿县老城西北八十里为平望亭,那是一个古城。又说,望海台因为秦始皇登台望海而名,事实到底怎样,语焉不详。

  《史记》中说: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菑川懿王的儿子刘赏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巨洋水又东北流,注入大海。

淄水源自泰山郡莱芜县的原山,

  淄水源自莱芜县的西南山下,名原泉。《地理志》中说:淄水源自原山,故《水经》中有水出原山之说。《淮南子》中说:淄水源自饴山,饴山为原山别名。

  淄水东北流,经莱芜谷,然后转弯西北,经莱芜县老城南。《从征记》中说:莱芜县城位于莱芜谷,挡住了过往大道,使得行人从两山之间的小路,由南北门出入。汉末,范史云任莱芜县令,说莱芜属齐,鲁国不能占为己有。先前也有另外一种说法:齐灵公灭莱,莱地的百姓都流散到这个山谷,从此城镇村落都荒芜了,莱芜因此得名。《禹贡》中提及的莱夷即是。齐、鲁两军相会于夹谷,齐侯命莱人以武力来威逼鲁侯。孔子说:夷没有乱中原。我考证过,郡县是根据汉高祖时设的泰、无、莱、柞这些山来命名的。《左传》中说:他受封无山和莱、柞,即指这些山。应劭在《十三州志》中说:太山莱芜县即鲁国的莱柞县城。淄水又西北流,转弯流经莱芜城西,又东北流,与家桑谷水相汇流。家桑谷水源自莱芜县东南,《从征记》中称它为圣水。《列仙记》中说:淄川人鹿皮公,年轻的时候任府中小史,心灵手巧,制成了许多精巧的器具。有一眼神泉位于附近山崖上,人迹罕至。于是,小史就向府君汇报,向府君要了三十个木工。他让这些木工制作了转车、悬阁,又别出心裁,仅仅花了几十天的工夫就做好了梯道。接下来,他和这些木工们登上崖顶,修筑了祠屋,小史就居住在祠旁。他饿了就吃山上的灵芝草,渴了就喝崖边的神泉水,在那里居住了七十余年。当淄水流经山下时,小史就将宗族六十多人召集起来,带他们上山,至半山腰时,淄水突然急涌而出,将整个郡都淹没了,淹死的人不计其数。后来,小史就遣散了家人,让他们下了山,自己则穿上鹿皮衣,登上悬阁而去。一百多年后,有人发现他在山下的齐市上卖药。家桑谷水又西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北流,自莱芜口出山,东北流。

又东北流,经临淄县东,

  淄水东北流,经牛山西,又东流,经临淄县老城南,又东流至天齐水口。天齐水口中的水源自南郊山下,名天齐渊。五条水源同时涌出,南北大概三百步长,东西大概十步宽。山即牛山。左思在《齐都赋》中说:南为牛岭。天齐渊水流经齐国的八处神祠之间,齐国因之而名。《地理风俗记》中说:齐国因天齐渊而名。天齐渊水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东流,经四豪墓北。四座坟墓位于淄水南山下,方形的墓基,圆形的坟垄,墓基和坟垄都有七尺高,东西呈一字排列,这就是田氏四王的坟墓。淄水又东北流,经荡阴里西,有墓位于其东,三座坟筑于墓基之上,这三座坟就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壮士的坟墓,东西约八十步。相传,晏子讨厌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蛮勇而无礼,于是就送给他们两个桃子,让他们自相残杀。他们死后就埋葬于阳里,即是此地。淄水又北流,经临淄城东,因为淄水靠近县城,临淄由是得名。王莽时改称齐陵县。《尔雅》中说:有水自县城左前方流出,即指营丘。武王时,太公望受封此地,被赐予四至疆界,建都营丘,名齐。又说太公望是在营陵建都。《史记》中说:周成王时,师尚父受封营丘。于是,师尚父东行,前往自己的封国,途中因为歇宿而迟到,所以就和莱侯一同争夺营丘。客店里的人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位客人看起来不像是去接受封地的,他睡得太香了。太公听到后,就连夜赶路至营丘,陵即丘。献公时,自营丘迁都至临淄。营丘城南没有水,只在白狼水位于城北。白狼水源自西边的丹山,又名凡山,东北流。根据《尔雅》的记载,自营丘城左前方流出白狼水,营丘不应在此。营丘,即山名。《诗经》中说:你来营丘,我们相遇于峱山间。因为缘陵与莱相距较近,所以大部分学者认为丘即陵。相传,太公的封地即是这些地方。《春秋经》中说:诸侯筑缘陵城。《左传》中说:后迁至杞。《毛诗》郑玄注也无营字,薛瓒认为不对,这种说法比较确切。现在有一座小丘位于临淄城中,周围三百步,九丈高,北边比较低,大概低一丈五尺,淄水流经丘前,营丘因此而名,比较贴近《尔雅》中所说的。齐城因为营丘正对天齐渊而名。晏子说:先前,爽鸠氏在此居住;后来,逢伯陵也在此居住;之后,太公也在此居住。又说:先君太公筑营丘。先前,季札至齐观风,听到齐国的音乐,大加赞叹:有如大风一般雄壮美好!也许只有太公才能作为东海各国的表率了!后来,田巴至齐,途经淄水时,从水中照见了自己的面影。郭景纯说:淄水流经齐国营丘的南边和东边。很显然,营丘非营陵。后来,献公迁都,有如晋迁都翼般改称为绛,并非自营陵迁至这里。

  现在的临淄外城,即献公当年所迁的临淄城,时人名虏城。相传,齐湣王攻燕,燕王哙死,燕的百姓被俘。齐湣王就让这些被俘虏的燕国的百姓居住在外城,因此这座城又名虏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齐被灭,在此设郡,临淄为郡治。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王子肥受封齐,立为王国。王莽时改称济南。《战国策》中说:田单任齐宰相后,经淄水时,正逢一老人淌过淄水,老人淌过淄水后就冻僵了,坐在了沙中。于是,田单就在淄水边给他穿上了自己的皮衣。

又东流,经利县东,

淄水自利县东北流,经东安平城北,又东流,经巨淀县老城南。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驾临东莱,来到东海边。三月时节,汉武帝亲自在巨淀耕田,即指此地。因为巨淀湖位于巨淀县东南,巨淀县由是而名。淄水又东北流,经广饶县老城南。汉武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菑川靖王的儿子刘国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淄水又东北流,马车渎水注入。马车渎水上源由浊水注入的巨淀水供水。吕忱说:浊水又名溷水,源自广县为山,又名冶岭山,东北流,经广固城西。广县西北四里处为广固城,城四周被山涧深壕所环绕。东莱人曹嶷于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修建了这座城。有五龙口位于浊水边。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刘武帝讨伐慕容超于广固,因为广固城易守难攻,敌方凭险据守,一时难以攻克,所以军队士气不振。这时,河间人玄文向刘裕说:当初赵国攻打曹,望气之人说渑水流经这里,难以攻破此城。假若将五龙口堵塞,方可破城。石虎接受了这个建议,结果曹嶷真的就投降了石虎。曹嶷降后五天,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又震开了堵塞的水口。后来慕容恪攻打段龛,攻打了一百天后,仍然没有破城。最后,慕容恪将五龙口堵塞了,段龛就投降了慕容恪。段龛降后不久,雷电又震开了堵塞的水口。现在五龙口的旧基还在,我们可以将它重筑起马车渎水注入淄水来。于是,刘裕将五龙口重新堵塞了,慕容超就弃城而逃,被晋人所俘。但是,当初是借助着险要的地势而修筑了这座城,因为脚弱病而使得城被攻破。《从征记》

  浊水又东北流,经尧山东。

  中说:尧山祠位于广固城北三里处。当初,尧巡察四方时途经这里,登上这座山,尧山因此而名。尧山祠位于尧山左边的山脚下,祠内神像朝东,殿宇装饰得雄伟壮丽,尧的

画像装束整齐,仪容庄严肃穆。先前,有一座尧祠在山顶上,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了,当初的格局荡然无存,仅仅在一块大石头上还留有人马的痕迹,但石头光光的,只有刀剑痕迹十分逼真。至于所说的以燕为锋,以代为刃,以魏为柄,以齐为铓的天子之剑,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剑。如果用蜡把剑痕印下来,就会发现是人工制作的。孙畅之所说的胡公陵,青州刺史傅弘仁自称发现铜棺隶书之地,位于其西,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浊水又东北流,经东阳城北,又东北流,与长沙水相汇流。长沙水源自逢山北的小土山上,名阳水,东北流,经广县老城西,这里以前是青州刺史的治所,又名青州城。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入。石井水源自南山,山顶大开,远远望去有如敞开的门,名头山。石井水北流,注入一口大井,这口井临近广城东,井周围三面石块堆垒在一处,井深达四丈。水流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震得山谷隆隆作响,水势惊天动地,北注阳水。我生于东齐,曾经在瀑布下面游玩,多年以后又因公重到海岱,与郭金、紫惠一起在石井游玩,赋诗抒怀。处异乡他地,偕好友嬉戏畅游,真是说不出的高兴。但这条水经常断流,让人不免遗憾。阳水又东流,经旧七级寺禅房南。有一佛殿位于阳水北边,长廊遍布周围,楼阁曲径通幽。有些蒲团在旁边稀稀疏疏地排列着,一些锡杖钵盂随意地摆放着,严谨持重的僧人远遁山林的禅栖生活即是如此。阳水又东流,经东阳城东南,东阳城是晋朝青州刺史羊穆之在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所筑。东阳城因为城位于阳水以北而名,这也是浊水被称为西阳水的原因。这里的水流也时断时通,但是特别灵异。宋时,这条水断流后又通水,刘晃因之而作《通津赋》。魏太和年间(公元477 —499年),这条水又断流,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后来,我的父亲任青州刺史,上任不到一年,这条水又开始通水,高山倒映在江水之中,一幅幽谷水干又涨满,枯泉断后再重流之景。海岱的文人雅士也开始对此作词作赋地颂扬。平昌老人孙道相作颂词说:枯涸了三年的渑泉水啊,我们祈祷,用璧玉;我们祭天,用牛羊。

  天子圣明,重新涨满水,天道之变随盛衰。又有一位河间的老人赵嶷作颂词:

  推行教化还不满一年,恩泽却已遍及四方。枯涸的河流重新扬起波澜,干涸的死河涤荡着陂塘。北海郭钦说:河水因为前朝暴政而断流,现在皇上英明江河水满。颂词举不胜举,文字也很烦冗拖沓,难以一一记录下来。阳水又转弯北流,流经汉朝城阳景王刘章庙东,东注巨洋水。后来人们将巨洋水堵塞,使阳水北注浊水,时人通称浊水为阳水,南阳水、北阳水因之而名。阳水、浊水混流后,名长沙水,又名渑水。晏谟、伏琛写的《齐记》中都说:东阳城位于渑水以北,所以名渑阳城。其实不对。阳水又名洋水。我考证过许多典籍,上面记载着洋水源自临朐县,而阳水却源自广县,两县虽然相邻,但山川土地却不同,实际上是如何,不是很清楚。浊水又北流,经臧士台西,又北流,经益城西,北注巨淀水。《地理志》中说:浊水源自广县为山,东北流,自广饶注入巨淀水。又有源自东安平县蛇头山的女水自巨淀水右注入。《从征记》中说:桓公墓位于女水西,墓十分高大,周围七十多丈,四丈高,中间的圆形坟垄周围有二十多丈,七丈高,另一座小墓周围有七丈。对此晏谟说:根据《陵记》规定,这是不合乎葬礼的。桓公是按照传统礼仪安葬的,与其母同墓而异坟,伏琛也是语焉不详。当初侍其衡奏请魏武王说:我近日路过齐国城郊,瞻仰桓公墓,它在南山边,请为他设立祠庙,也让孤魂能够有所依托。于是修建了桓公祠庙,它原本位于墓东山下的女水旁边。郭缘生在《续征记》中说:齐城南二十里处为齐桓公墓,坟墓顺山势而修筑,女水位于墓东。女水因为齐桓公之女的墓在这条水上而名。女水引水东北流,十分神奇灵异。教化大兴就会有水,政治黑暗水源就会枯涸。南燕建平六年(公元405年),女水突然断流,玄明十分忌讳这个不吉之兆,最后卧病而死。南燕太上四年(公元408年),女水又枯涸了,慕容超对此十分忌讳,随之燕亡。女水东北流,经东安平县老城南。《续述征记》

  中说:女水至安平城南,潜流十五里,然后又流出,北注阳水。安平城即先前的酅亭。《春秋》中说:鲁庄公三年(公元691年),纪季自酅至齐。《公羊传》

  中说:纪季为纪侯之弟。因为他能坦诚认罪,后来就请求以酅来供奉五座祠庙的祭祀。田成子单的旧城邑就在这里,后来被立为县。安东平因为博陵有安平县而名。世祖建武七年(公元31年),菑川王之子刘茂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女水又流经东安平东,又东北流,经垄丘东,东北注入巨淀水。《地理志》中说:女水源自菟头山,东北流,自临淄注入巨淀水。女水又北流,马车渎水注入,又1水为平地涌出的泉水,也名源水,因为水为黑色,又名黑水。时水西北流,经黄山东,又北流,经愚山东,愚公墓在旁边。时水又转弯经杜山北,愚公山谷在旁边。齐桓公时,愚公在这个山谷中隐居,有个邻居错认为愚公的马为自己的,愚公就把马给了他。这座山与杜山相连。愚公因为外表看上去傻乎乎的而名。有一座石桥位于时水之上,又名石梁水,水。

  水自此注入。水源自时水东,距临淄城十八里,此地为中,又名宿留水西北流,注入时水。相传,孟子离齐时,住了三宿才出地,宿留水因此而名。王歜的坟墓位于时水南、杜山西;当初乐毅伐齐,因为王歜有道德修养而给他封地,王歜不受,自缢而死。有一大片农田位于时水旁,引水灌溉的痕迹现在还可以看到。时水又西北流,经西安县老城南,先前为渠丘,齐国大夫雍禀的封邑。王莽时改称东宁。时水又西流,在石洋堰分为两条,支流自石洋口西北流,自梁邹注入济水。时水又北流,经西安城西,又北流,京水、系水注入。系水源自齐国西南,名寒泉,东北流,经申门西。京相璠、杜预说:申门即齐地南边西头的第一道城门。申池就在那里。相传,邴歜、阎职乘齐懿公游申池时在竹林中杀害了他,现在的申池早已面目全非,但一小片当年遗留下来的竹木林还在池边。左思在《齐都赋》

  注中说:申池位于海滨,为齐之大泽。我考证《春秋》:襄公十八年(公元前355年),晋伐齐,十二月戊戌日,砍掉了雍门外的蒿草;己亥日,雍门被烧。壬寅日,东北两边的外城被烧。甲寅日,东侵至潍水,南侵至沂水,北掠至大海没有提及。何况晋献子为一逞强斗勇之人,不可能仅仅在海边毁坏一片草木,却不去惩罚仇敌!另外当时正是炎夏酷暑,而非远游时节,懿公在近郊微服出行时被杀。左氏舍近取远,我查考史实,是他自己弄错了。杜预的话却是有根有据。系水沿城北流,经阳门西,水岸上有一处先前筑土隆起之地,那是齐国的稷下。战国时,因为齐宣王好文学,邹衍、淳于髠、田骈、接子、慎到等七十六名游说之人,都被赐给了宅第,封为上大夫。

  他们一心着作立论,不问政事。于是,齐国稷下学士重新又开始兴盛起来,人数最多时达几百人。刘向在《别录》中认汶水源出朱虚县泰山为,稷为齐国都城门名,稷下因为高谈阔论的文士定期会聚于稷门下而名。《郑志》中说:张逸看了《书赞》后问郑玄:先师棘下生为何时之人?郑玄回答说:棘下为齐国田氏时有学问的人会聚地。棘下生,是没有固定的人的。《左传》中说: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莒子至齐,于稷门外会盟。汉时,叔孙通被封为博士,名稷嗣君。《史记音义》中说:是想让叔孙通继承齐国稷下的遗风。然而,棘下又是鲁城内的地名。《左传》中说:

  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威逼定公伐孟氏,孟氏从上东门攻入城内,两军交战于南门,后又战于棘下。棘下也是儒生聚集之地。因此,张逸疑惑发问,郑玄作了解释,最终将这个问题搞清楚了。虽然史籍中稷、棘互用,但是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旧台、营丘位于城中,旧景王的祠庙,即朱虚侯章的祠庙,也位于城中。《晋起居注》中说:齐国有一条长三百步的大蛇背负着一条长约一百步的小蛇,当爬过城中的时候,引得人们都去观看,旧景王的祠庙就位于蛇从北门爬入城中的地方。齐宰相晏婴墓和住宅位于北门外东北二百步处。

  《左传》

  中说:晏子的住宅临近街市,齐景公想给他换个好一点的地方,被晏子拒绝了。

  晏子嘱咐说:我活着的时候在街市附近居住,至死不变。于是,他死后就被安葬在其故居,清节里就是他的这个故居。系水又北流,经临淄城西门北,又西流,经梧宫南。先前楚国派使者至齐,齐王宴请楚使者于梧宫,梧台里这个名字现在还沿用。梧宫台十分壮观,有数层,东西一百多步,南北稍微少了几步。

  阙子所说的宋国愚人得到燕石的地方位于梧宫台东。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时所立的石社碑位于梧宫台西,碑上题着梧台里三个字。系水又西流,经葵丘北。《春秋》中说: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襄公派连称、管至父在葵丘驻扎。京相璠说:葵丘位于齐城西五十里。假若真的这么近,那么还用得着驻守吗?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诸侯会盟于葵丘。宰孔说:齐侯仁德不行,却对邻国攻城掠地。很显然,葵丘不在齐。援引河东的汾阴葵丘,山阳西北的葵城应当位于这里,其实不然。《左传》中说:连称、管至父在葵丘驻防,相约瓜熟时节为往返期限。等到相约期限之日,他们请求齐襄公派人接替,而齐襄公却不批准,于是二人就准备发动叛乱。连称的妹妹在宫中不受宠爱,于是他们就叫她去探视襄公的动静。后来无知被废黜,襄公被害。无人接替被派遣到远方的人,不可能找妇人同谋制造公侯宗族内部的祸乱。因此杜预查考了《春秋》之后,根据《左传》推定,在《注》中指出葵丘位于临淄西边。因此,不能舍近就远,自己的不同观点要有根据,不能轻率地下结论,标新立异虽然与众不同,但是根据《左传》文义,却是不相符合的。连称、管至父所驻守的葵丘,即是此地。系水又西流,一条支流从左边分出,积水成潭。系水又西流,经魏时建的高阳侨郡南。系水又西北流,注入时水。时水又东北流,渑水注入。渑水源自营城东,名汉溱水,西北流,经营城北。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齐悼惠王之子刘信都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渑水又西流,经乐安博昌县老城南。应劭说:昌水源自东莱昌阳县;因为昌阳县路远不容易到达,所以就取了这个美名。阚骃说:博昌因地势平旷而名。渑水又西流,经贝丘。京相璠说:渑水位于博昌县南,汶水注入潍水齐城西北边四十里处为贝丘。《春秋》中说: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齐侯在贝丘打猎,就是在这里发现公子彭生像猪一样站立起来啼哭,吓得从车上掉了下来,跌伤了脚。渑水又西北流,注入时水。《从征记》中又说:渑水源自临淄县,北流,经乐安、博昌南边界,西注时水。自此以下游通称渑水。先前晋侯和齐侯会宴,齐侯说:酒像渑河。就是以渑水为比喻的。时水又转弯东北,经博昌城北,又东北流,经齐利县老城北,又东北流,经巨淀县老城北,又东北流,经广饶县老城北,东北流,注入淄水。《地理风俗记》

  中说:淄水注入濡水。《淮南子》中说:白公向孔子问隐微之义,他说,将水倒入水中,将会发生什么?孔子回答说,易牙只要尝一尝混合后的淄水和渑水就会知道了。即指渑水。

又东北流,注入大海。

  淄水注入马车渎,东北流,乱流,经琅槐老城南,又东北流,经马井城北,马井城因为与时水、渑水互相通称而名。淄水又东北流,自皮丘坑注入大海。晏谟、伏琛说:淄水、渑水汇流于皮丘坑西。《地理志》中说:马车渎自琅槐注入大海,即指琅槐县。  汶水源自朱虚县的泰山,田氏修筑的长城位于泰山之上,西接岱山,东至琅邪大海,《竹全长千余里。

  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二十年(公元前350年),齐筑长城以为防御。又说:

  晋烈公十二年(公元前404年),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侵至长城一线。

  《史记》中所提及的齐威王经赵犯我,攻打长城,即指此事。伏琛、晏谟说:汶水源自朱虚县东南小泰山以东的峿山。

北流,经朱虚县东,

  汶水自朱虚县东北流,经郚城北。《地理风俗记》中说:郚城亭位于朱虚县东四十里,是一个老城。汶水又东北流,经管宁墓东。晏谟说:魏管宁墓位于柴阜西,管宁德行高尚而不流俗,有一座石碑位于他的墓前。汶水又东北流,经柴阜山北,邴原墓位于山东。邴原有才德而不受征召,现在还留有碑记。汶水又东流,经安丘县老城北。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将军张说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志》中说:王莽时的诛郅即是。孟康说:现在的梁丘亭即是。

  伏琛、晏谟在《齐记》中说:安丘城东北十里为莒县的渠丘亭。其实不对。安丘县老城正对牟山,孙宾硕兄弟的坟墓牟山西南,现在还留有碑文。

又北流,经淳于县西,又东北流,注入潍水。

  先前夏后氏的斟灌国即淳于县。周武王时,淳于公受封此地,名淳于国。

  《春秋》中说: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冬,州公至曹。《左传》中说:淳于公估计国内形势危险,到曹后就没有再回去。汶水与潍水的汇流处位于淳于城东北。

潍水源自琅邪郡箕县的潍山,

  琅邪先前属越,为一山名。越王勾践灭吴后,想称霸中原,就迁都至琅邪。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将琅邪设为郡,并修筑了琅邪城。后来,秦始皇登琅邪大乐山,筑层台于其上,名琅邪台。琅邪城东南十里的琅邪台孤兀耸立,在崇山峻岭之中显得十分突出。琅邪山临近大海,周围扶淇水与潍水二十余里。秦始皇因为喜欢这里的风景,就在这里住了三个月,并将三万户平民迁至琅邪山下,同时免除了他们十二年的赋税。他又修筑了高台,台基三层,每层高三丈,上层平坦宽敞,方圆二百余步,宽广五里。又将他的丰功伟绩刻在石头上立碑为记。有一个神渊位于高台之上,十分灵验,如果有人弄脏了河水,河流就会断流,如果虔心诚意,保持河水洁净,河流就会畅通。这里的神庙为齐八祠之一,当初汉武帝也曾登临此台。汉高帝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这里立为王国。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改设为郡,王莽时又改称填夷。潍水源自潍山。许慎、吕忱说:潍水源自箕屋山。《淮南子》中说:潍水源自覆舟山。这些均为潍山的异名。潍水东北流,经箕县老城西,又西流,析泉水注入。析泉水源自析泉县北的松山,东南流,经析泉县东,又东南流,经仲固山,东北流,注入潍水。《地理志》中说:析泉水自箕县北注潍水。潍水又东北流,经诸县老城西。《春秋》中说: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季孙行父筑诸城和郓城。《左传》中说:筑下邑城。

  王莽时改称诸并。潍水又东北流,涓水注入。涓水源自高百丈的马耳山——马耳山因为山顶有两块岩石相互对峙,有如马耳朵而名;马耳山东距常山三十里。

  涓水源自马耳山北,北流,经娄乡城东。《春秋》中说:根据《经》的记载,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夏,莒牟夷率牟、娄、防、兹前来投奔。后来诸县东被划分出来立为海曲县,因此此城又名东诸城。涓水又北流,注入潍水。

东北流,经东武县西,

  东武县凭借着山冈地势而筑,周围三十里。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郭蒙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祥善。潍水又北流,左与扶淇水相汇流。

  扶淇水源自西南面的常山,东北流,注入潍水。晏谟、伏琛将潍水错认为扶淇水,将扶淇水错认为潍水,其实不然。《水经》中说:潍水自箕县北流,经东武县,西北流,与扶淇水相汇流。晏谟、伏琛说:潍水,即扶淇水,位于东武城西北二里。

  潍水又北流,右与卢水,即久台水汇流。《地理志》中说:卢水源自琅邪横县。此地是王莽时令丘的故山。故山,又名卢山,位于东武县老城东南。卢水又西北流,经昌县老城西,转弯东北流。《齐地记》中说:卢水位于东武城东南,有胜火木位于卢水边,当地方言称为柽子。这些树木经野火烧成了炭,仍然存在,所以东方朔将它命名为不会成灰的树木。

  卢水又东北流,经东武县老城东,西北流,注入潍水。《地理志》中说:

  久台水东南流,自东武注入潍水。

  《尚书》中所说的疏通潍水、淄水。

又北流,经平昌县东,

  潍水又北流,经石泉县老城西,即王莽时的养信。《地理风俗记》中说:石泉亭为一个老城,位于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潍水又北流,经平昌县老城东,荆水注入。荆水源自县南的荆山阜,东北流,经平昌县老城东。汉文帝时,齐悼惠王肥的儿子卬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有一座台位于平昌城东南,台下有井,相通荆水,掉到井中之物,可以从荆水中取回。先前,常有龙出入其中,所以又名龙台城。荆水又东北流,注入潍水。潍水又北流,浯水注入。浯水源自浯山,名巨平山。《地理志》中说:

  浯水源自灵门县的高山、壶山,东北流,注入潍水。现在山西相接浯山。许慎在《说文》中说:浯水源自灵门山,名浯汶水。浯汶水东北流,经姑幕县老城东。这个县里有五种颜色的土,当初帝王分封诸侯的时候,曾经包起不同颜色的泥土,按方位授给了各方的诸侯。先前薄姑氏国即是。阚骃说:周成王时,薄姑和四国叛乱,周公灭了它,太公受封此地。因此《地理志》说:姑幕县又名薄姑,王莽时称季睦。应劭说:《左传》中说,薄姑氏国为太公的封地。薛瓒在《汉书注》中说:薄姑城位于博昌。说得不是很清楚。浯水又东北流,经平昌县老城北,以前在此筑堰截流,用来灌溉农田。又南流,注入荆水。浯水又东北流,注入潍水。

又北流,经高密县西,

  应劭说:密水位于县中,高密因此而名。现在的百尺水即密水。密水有两处源头:西源从奕山发源,奕山又名鄣日山,山势高峻,将阳光都遮住了。晏谟说:鄣日山因为将阳光遮蔽了而名。伏琛说:山峰遮蔽了太阳,鄣日山由此而名。西源水东北流。东源水从五弩山发源,西北流,与西源潍水入海水一同注入一条山谷,名百尺水。古人在此拦河筑堰,灌溉田地数十顷。百尺水北流,经高密县西,注入潍水。自此以下,两条水相互通称。潍水乱流,经高密西的碑产山西,又东北流,有旧堰位于密水之上;当初,为阻住潍水而凿石竖柱,堰宽六十余步,人们将东岸掘开,引水通长渠。潍水又东北流,经高密县老城南。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邓震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有蓄水形成方圆二十里的塘,位于高密县城南十里处,即高密南都,灌溉着大约一顷的农田。塘水散流,下注夷安泽内。

  潍水自堤堰北流,经高密县老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这里立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又改称高密国,王莽时名章牟。潍水又北流,当初韩信与楚将龙且在此列阵,两军的中间就是潍水。夜间,韩信命部下准备了一万多只装满沙子的袋子,将潍水封住,然后率军攻打龙且,龙且一反击,韩信就假装败退。龙且一直向北追击,至潍水边韩信决水,大水突然冲下,将龙且的部队一分为二,龙且在此被杀。有厉阜位于潍水以西,汉司农卿郑康成的坟墓位于其上,现在还留有石碑。潍水又北流,经昌安县老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邓袭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郡国志》中说:

  汉安帝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复置县城。

又北流,经淳于县东,

  潍水又北流,左与汶水相汇流,再向北流,经平城亭西,又转弯东北,经密乡亭西。《郡国志》中说:密乡位于淳于县。《地理风俗志》中说:它们属北海郡。应劭说:平城亭位于淳于县东北六十里,四十里处为密乡亭,先前为县城。潍水又东北流,经下密县老城西,密阜位于城东。《地理志》中说:有三户山祠。应劭说:密为水名,有下密之称,但用来称呼小山冈,就错了。

又东北流,经都昌县东,

  潍水东北流,经逄萌的坟墓。逄萌,昌县人,少年时就很有志气,以县亭供职为耻,渡海至辽东,回来后隐居于不其山读书。明帝时,征召逄萌,他假装癫狂,不就。潍水又北流,经都昌县老城东。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朱轸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孔融曾在都昌被黄巾贼管亥所围,太史慈替孔融去向刘备求救,手持挡箭牌突围,即指此地。

又东北流,注入大海。

  胶水源自黔陬县胶山北,流经县西,《齐记》说:胶水源自五弩山,五弩山是胶山的异名。胶水北流,经祝兹县老城东。汉武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胶东康王的儿子延受封此地,立为侯国。胶水又流经征扶县老城西。《地理志》中说:征扶县属琅邪。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吕平受封此地,立为侯国。胶水又北流,经黔陬县老城西南。袁山松在《郡国志》中说:介亭位于黔陬县。《地理志》中说:介国即是。《春秋》中说: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介国葛卢来朝见,听见牛鸣声,就说这头牛生了三头纯色的牛犊,都用来祭祀了,事后查问果然如此。晏谟、伏琛说:黔陬县有东西两座城,相距四十里,胶水也在其中。这其实不对,那是拒艾水。拒艾水源自黔陬县西南的拒艾山,即《齐记》中所提及的黔艾山。拒艾水东北流,经柜县老城西,即王莽时的祓同,时人称王城,又名洋水。拒艾水又东北流;晏谟、伏琛所说的胶水位于黔陬城西四十里,此水即是。拒艾水又东注大海。《地理志》中说:根艾水源自琅邪郡的柜县,东注大海;此水即是。现在胶水北经西黔陬城东,晏谟、伏琛说:黔陬县城位于高密郡城边,此城即是。《地理志》中说:胶水源自邞县,王莽时改称纯德,大概就是黔陬县。不是很清楚。

又北流,经夷安县东,

  夷安县为先前王莽改称原亭县之地。应劭说:夷安县为当初莱国的夷维县。太史公说:晏平仲为莱国夷维县人。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邓珍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此地西距潍水四十里。胶水又北流,经胶阳县东,晏谟、伏琛称此地为东亭。东亭有一条路从南通到夷安。

  《地理风俗记》中说:胶阳亭,为一个老城,位于淳于县东南五十里。胶水又东北流,左与一条源自夷安县东南的山冈下的水相汇流,名张奴水,又西北流,经胶阳县,注入胶水。泽渚位于胶水左,东北流一百余里,为夷安潭,周围四十里,潍水支流也自此注入。胶水东北流,经下密县老城东,又东北流,经胶东县老城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另立为国。景帝时,刘寄受封此地,立为王国;王莽时,改称郁袟,现在为长广郡的治所。伏琛、晏谟说:胶水东北流,迂回至胶东城北一百余里,注入大海。

  拒艾水源出拒艾山

又北流,经当利县西北,注入大海。

  当利县,王莽时改称东莱亭。胶水北流,经平度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菑川懿王的儿子刘衍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利卢。胶水北流,经县里的土山,注入大海。大海以南、土山以北,盐场遍布其中,盐民们在此世世代代煮盐,中间从未间断。北望溟海,渺渺茫茫,无边无际,水天相接,界线分明。《地理志》中说:胶水北流,自平度注入大海。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