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画像装束整齐,仪容庄严肃穆。先前,有一座尧祠在山顶上,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了,当初的格局荡然无存,仅仅在一块大石头上还留有人马的痕迹,但石头光光的,只有刀剑痕迹十分逼真。至于所说的以燕为锋,以代为刃,以魏为柄,以齐为铓的天子之剑,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剑。如果用蜡把剑痕印下来,就会发现是人工制作的。孙畅之所说的胡公陵,青州刺史傅弘仁自称发现铜棺隶书之地,位于其西,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浊水又东北流,经东阳城北,又东北流,与长沙水相汇流。长沙水源自逢山北的小土山上,名阳水,东北流,经广县老城西,这里以前是青州刺史的治所,又名青州城。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入。石井水源自南山,山顶大开,远远望去有如敞开的门,名头山。石井水北流,注入一口大井,这口井临近广城东,井周围三面石块堆垒在一处,井深达四丈。水流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震得山谷隆隆作响,水势惊天动地,北注阳水。我生于东齐,曾经在瀑布下面游玩,多年以后又因公重到海岱,与郭金、紫惠一起在石井游玩,赋诗抒怀。处异乡他地,偕好友嬉戏畅游,真是说不出的高兴。但这条水经常断流,让人不免遗憾。阳水又东流,经旧七级寺禅房南。有一佛殿位于阳水北边,长廊遍布周围,楼阁曲径通幽。有些蒲团在旁边稀稀疏疏地排列着,一些锡杖钵盂随意地摆放着,严谨持重的僧人远遁山林的禅栖生活即是如此。阳水又东流,经东阳城东南,东阳城是晋朝青州刺史羊穆之在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所筑。东阳城因为城位于阳水以北而名,这也是浊水被称为西阳水的原因。这里的水流也时断时通,但是特别灵异。宋时,这条水断流后又通水,刘晃因之而作《通津赋》。魏太和年间(公元477 —499年),这条水又断流,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后来,我的父亲任青州刺史,上任不到一年,这条水又开始通水,高山倒映在江水之中,一幅幽谷水干又涨满,枯泉断后再重流之景。海岱的文人雅士也开始对此作词作赋地颂扬。平昌老人孙道相作颂词说:枯涸了三年的渑泉水啊,我们祈祷,用璧玉;我们祭天,用牛羊。
天子圣明,重新涨满水,天道之变随盛衰。又有一位河间的老人赵嶷作颂词:
推行教化还不满一年,恩泽却已遍及四方。枯涸的河流重新扬起波澜,干涸的死河涤荡着陂塘。北海郭钦说:河水因为前朝暴政而断流,现在皇上英明江河水满。颂词举不胜举,文字也很烦冗拖沓,难以一一记录下来。阳水又转弯北流,流经汉朝城阳景王刘章庙东,东注巨洋水。后来人们将巨洋水堵塞,使阳水北注浊水,时人通称浊水为阳水,南阳水、北阳水因之而名。阳水、浊水混流后,名长沙水,又名渑水。晏谟、伏琛写的《齐记》中都说:东阳城位于渑水以北,所以名渑阳城。其实不对。阳水又名洋水。我考证过许多典籍,上面记载着洋水源自临朐县,而阳水却源自广县,两县虽然相邻,但山川土地却不同,实际上是如何,不是很清楚。浊水又北流,经臧士台西,又北流,经益城西,北注巨淀水。《地理志》中说:浊水源自广县为山,东北流,自广饶注入巨淀水。又有源自东安平县蛇头山的女水自巨淀水右注入。《从征记》中说:桓公墓位于女水西,墓十分高大,周围七十多丈,四丈高,中间的圆形坟垄周围有二十多丈,七丈高,另一座小墓周围有七丈。对此晏谟说:根据《陵记》规定,这是不合乎葬礼的。桓公是按照传统礼仪安葬的,与其母同墓而异坟,伏琛也是语焉不详。当初侍其衡奏请魏武王说:我近日路过齐国城郊,瞻仰桓公墓,它在南山边,请为他设立祠庙,也让孤魂能够有所依托。于是修建了桓公祠庙,它原本位于墓东山下的女水旁边。郭缘生在《续征记》中说:齐城南二十里处为齐桓公墓,坟墓顺山势而修筑,女水位于墓东。女水因为齐桓公之女的墓在这条水上而名。女水引水东北流,十分神奇灵异。教化大兴就会有水,政治黑暗水源就会枯涸。南燕建平六年(公元405年),女水突然断流,玄明十分忌讳这个不吉之兆,最后卧病而死。南燕太上四年(公元408年),女水又枯涸了,慕容超对此十分忌讳,随之燕亡。女水东北流,经东安平县老城南。《续述征记》
中说:女水至安平城南,潜流十五里,然后又流出,北注阳水。安平城即先前的酅亭。《春秋》中说:鲁庄公三年(公元691年),纪季自酅至齐。《公羊传》
中说:纪季为纪侯之弟。因为他能坦诚认罪,后来就请求以酅来供奉五座祠庙的祭祀。田成子单的旧城邑就在这里,后来被立为县。安东平因为博陵有安平县而名。世祖建武七年(公元31年),菑川王之子刘茂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女水又流经东安平东,又东北流,经垄丘东,东北注入巨淀水。《地理志》中说:女水源自菟头山,东北流,自临淄注入巨淀水。女水又北流,马车渎水注入,又1水为平地涌出的泉水,也名源水,因为水为黑色,又名黑水。时水西北流,经黄山东,又北流,经愚山东,愚公墓在旁边。时水又转弯经杜山北,愚公山谷在旁边。齐桓公时,愚公在这个山谷中隐居,有个邻居错认为愚公的马为自己的,愚公就把马给了他。这座山与杜山相连。愚公因为外表看上去傻乎乎的而名。有一座石桥位于时水之上,又名石梁水,水。
水自此注入。水源自时水东,距临淄城十八里,此地为中,又名宿留水西北流,注入时水。相传,孟子离齐时,住了三宿才出地,宿留水因此而名。王歜的坟墓位于时水南、杜山西;当初乐毅伐齐,因为王歜有道德修养而给他封地,王歜不受,自缢而死。有一大片农田位于时水旁,引水灌溉的痕迹现在还可以看到。时水又西北流,经西安县老城南,先前为渠丘,齐国大夫雍禀的封邑。王莽时改称东宁。时水又西流,在石洋堰分为两条,支流自石洋口西北流,自梁邹注入济水。时水又北流,经西安城西,又北流,京水、系水注入。系水源自齐国西南,名寒泉,东北流,经申门西。京相璠、杜预说:申门即齐地南边西头的第一道城门。申池就在那里。相传,邴歜、阎职乘齐懿公游申池时在竹林中杀害了他,现在的申池早已面目全非,但一小片当年遗留下来的竹木林还在池边。左思在《齐都赋》
注中说:申池位于海滨,为齐之大泽。我考证《春秋》:襄公十八年(公元前355年),晋伐齐,十二月戊戌日,砍掉了雍门外的蒿草;己亥日,雍门被烧。壬寅日,东北两边的外城被烧。甲寅日,东侵至潍水,南侵至沂水,北掠至大海没有提及。何况晋献子为一逞强斗勇之人,不可能仅仅在海边毁坏一片草木,却不去惩罚仇敌!另外当时正是炎夏酷暑,而非远游时节,懿公在近郊微服出行时被杀。左氏舍近取远,我查考史实,是他自己弄错了。杜预的话却是有根有据。系水沿城北流,经阳门西,水岸上有一处先前筑土隆起之地,那是齐国的稷下。战国时,因为齐宣王好文学,邹衍、淳于髠、田骈、接子、慎到等七十六名游说之人,都被赐给了宅第,封为上大夫。
他们一心着作立论,不问政事。于是,齐国稷下学士重新又开始兴盛起来,人数最多时达几百人。刘向在《别录》中认汶水源出朱虚县泰山为,稷为齐国都城门名,稷下因为高谈阔论的文士定期会聚于稷门下而名。《郑志》中说:张逸看了《书赞》后问郑玄:先师棘下生为何时之人?郑玄回答说:棘下为齐国田氏时有学问的人会聚地。棘下生,是没有固定的人的。《左传》中说: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莒子至齐,于稷门外会盟。汉时,叔孙通被封为博士,名稷嗣君。《史记音义》中说:是想让叔孙通继承齐国稷下的遗风。然而,棘下又是鲁城内的地名。《左传》中说:
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威逼定公伐孟氏,孟氏从上东门攻入城内,两军交战于南门,后又战于棘下。棘下也是儒生聚集之地。因此,张逸疑惑发问,郑玄作了解释,最终将这个问题搞清楚了。虽然史籍中稷、棘互用,但是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旧台、营丘位于城中,旧景王的祠庙,即朱虚侯章的祠庙,也位于城中。《晋起居注》中说:齐国有一条长三百步的大蛇背负着一条长约一百步的小蛇,当爬过城中的时候,引得人们都去观看,旧景王的祠庙就位于蛇从北门爬入城中的地方。齐宰相晏婴墓和住宅位于北门外东北二百步处。
《左传》
中说:晏子的住宅临近街市,齐景公想给他换个好一点的地方,被晏子拒绝了。
晏子嘱咐说:我活着的时候在街市附近居住,至死不变。于是,他死后就被安葬在其故居,清节里就是他的这个故居。系水又北流,经临淄城西门北,又西流,经梧宫南。先前楚国派使者至齐,齐王宴请楚使者于梧宫,梧台里这个名字现在还沿用。梧宫台十分壮观,有数层,东西一百多步,南北稍微少了几步。
阙子所说的宋国愚人得到燕石的地方位于梧宫台东。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时所立的石社碑位于梧宫台西,碑上题着梧台里三个字。系水又西流,经葵丘北。《春秋》中说: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襄公派连称、管至父在葵丘驻扎。京相璠说:葵丘位于齐城西五十里。假若真的这么近,那么还用得着驻守吗?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诸侯会盟于葵丘。宰孔说:齐侯仁德不行,却对邻国攻城掠地。很显然,葵丘不在齐。援引河东的汾阴葵丘,山阳西北的葵城应当位于这里,其实不然。《左传》中说:连称、管至父在葵丘驻防,相约瓜熟时节为往返期限。等到相约期限之日,他们请求齐襄公派人接替,而齐襄公却不批准,于是二人就准备发动叛乱。连称的妹妹在宫中不受宠爱,于是他们就叫她去探视襄公的动静。后来无知被废黜,襄公被害。无人接替被派遣到远方的人,不可能找妇人同谋制造公侯宗族内部的祸乱。因此杜预查考了《春秋》之后,根据《左传》推定,在《注》中指出葵丘位于临淄西边。因此,不能舍近就远,自己的不同观点要有根据,不能轻率地下结论,标新立异虽然与众不同,但是根据《左传》文义,却是不相符合的。连称、管至父所驻守的葵丘,即是此地。系水又西流,一条支流从左边分出,积水成潭。系水又西流,经魏时建的高阳侨郡南。系水又西北流,注入时水。时水又东北流,渑水注入。渑水源自营城东,名汉溱水,西北流,经营城北。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齐悼惠王之子刘信都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渑水又西流,经乐安博昌县老城南。应劭说:昌水源自东莱昌阳县;因为昌阳县路远不容易到达,所以就取了这个美名。阚骃说:博昌因地势平旷而名。渑水又西流,经贝丘。京相璠说:渑水位于博昌县南,汶水注入潍水齐城西北边四十里处为贝丘。《春秋》中说: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齐侯在贝丘打猎,就是在这里发现公子彭生像猪一样站立起来啼哭,吓得从车上掉了下来,跌伤了脚。渑水又西北流,注入时水。《从征记》中又说:渑水源自临淄县,北流,经乐安、博昌南边界,西注时水。自此以下游通称渑水。先前晋侯和齐侯会宴,齐侯说:酒像渑河。就是以渑水为比喻的。时水又转弯东北,经博昌城北,又东北流,经齐利县老城北,又东北流,经巨淀县老城北,又东北流,经广饶县老城北,东北流,注入淄水。《地理风俗记》
中说:淄水注入濡水。《淮南子》中说:白公向孔子问隐微之义,他说,将水倒入水中,将会发生什么?孔子回答说,易牙只要尝一尝混合后的淄水和渑水就会知道了。即指渑水。
又东北流,注入大海。
淄水注入马车渎,东北流,乱流,经琅槐老城南,又东北流,经马井城北,马井城因为与时水、渑水互相通称而名。淄水又东北流,自皮丘坑注入大海。晏谟、伏琛说:淄水、渑水汇流于皮丘坑西。《地理志》中说:马车渎自琅槐注入大海,即指琅槐县。 汶水源自朱虚县的泰山,田氏修筑的长城位于泰山之上,西接岱山,东至琅邪大海,《竹全长千余里。
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二十年(公元前350年),齐筑长城以为防御。又说:
晋烈公十二年(公元前404年),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侵至长城一线。
《史记》中所提及的齐威王经赵犯我,攻打长城,即指此事。伏琛、晏谟说:汶水源自朱虚县东南小泰山以东的峿山。
北流,经朱虚县东,
汶水自朱虚县东北流,经郚城北。《地理风俗记》中说:郚城亭位于朱虚县东四十里,是一个老城。汶水又东北流,经管宁墓东。晏谟说:魏管宁墓位于柴阜西,管宁德行高尚而不流俗,有一座石碑位于他的墓前。汶水又东北流,经柴阜山北,邴原墓位于山东。邴原有才德而不受征召,现在还留有碑记。汶水又东流,经安丘县老城北。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将军张说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志》中说:王莽时的诛郅即是。孟康说:现在的梁丘亭即是。
伏琛、晏谟在《齐记》中说:安丘城东北十里为莒县的渠丘亭。其实不对。安丘县老城正对牟山,孙宾硕兄弟的坟墓牟山西南,现在还留有碑文。
又北流,经淳于县西,又东北流,注入潍水。
先前夏后氏的斟灌国即淳于县。周武王时,淳于公受封此地,名淳于国。
《春秋》中说: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冬,州公至曹。《左传》中说:淳于公估计国内形势危险,到曹后就没有再回去。汶水与潍水的汇流处位于淳于城东北。
潍水源自琅邪郡箕县的潍山,
琅邪先前属越,为一山名。越王勾践灭吴后,想称霸中原,就迁都至琅邪。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将琅邪设为郡,并修筑了琅邪城。后来,秦始皇登琅邪大乐山,筑层台于其上,名琅邪台。琅邪城东南十里的琅邪台孤兀耸立,在崇山峻岭之中显得十分突出。琅邪山临近大海,周围扶淇水与潍水二十余里。秦始皇因为喜欢这里的风景,就在这里住了三个月,并将三万户平民迁至琅邪山下,同时免除了他们十二年的赋税。他又修筑了高台,台基三层,每层高三丈,上层平坦宽敞,方圆二百余步,宽广五里。又将他的丰功伟绩刻在石头上立碑为记。有一个神渊位于高台之上,十分灵验,如果有人弄脏了河水,河流就会断流,如果虔心诚意,保持河水洁净,河流就会畅通。这里的神庙为齐八祠之一,当初汉武帝也曾登临此台。汉高帝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这里立为王国。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改设为郡,王莽时又改称填夷。潍水源自潍山。许慎、吕忱说:潍水源自箕屋山。《淮南子》中说:潍水源自覆舟山。这些均为潍山的异名。潍水东北流,经箕县老城西,又西流,析泉水注入。析泉水源自析泉县北的松山,东南流,经析泉县东,又东南流,经仲固山,东北流,注入潍水。《地理志》中说:析泉水自箕县北注潍水。潍水又东北流,经诸县老城西。《春秋》中说: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季孙行父筑诸城和郓城。《左传》中说:筑下邑城。
王莽时改称诸并。潍水又东北流,涓水注入。涓水源自高百丈的马耳山——马耳山因为山顶有两块岩石相互对峙,有如马耳朵而名;马耳山东距常山三十里。
涓水源自马耳山北,北流,经娄乡城东。《春秋》中说:根据《经》的记载,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夏,莒牟夷率牟、娄、防、兹前来投奔。后来诸县东被划分出来立为海曲县,因此此城又名东诸城。涓水又北流,注入潍水。
东北流,经东武县西,
东武县凭借着山冈地势而筑,周围三十里。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郭蒙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祥善。潍水又北流,左与扶淇水相汇流。
扶淇水源自西南面的常山,东北流,注入潍水。晏谟、伏琛将潍水错认为扶淇水,将扶淇水错认为潍水,其实不然。《水经》中说:潍水自箕县北流,经东武县,西北流,与扶淇水相汇流。晏谟、伏琛说:潍水,即扶淇水,位于东武城西北二里。
潍水又北流,右与卢水,即久台水汇流。《地理志》中说:卢水源自琅邪横县。此地是王莽时令丘的故山。故山,又名卢山,位于东武县老城东南。卢水又西北流,经昌县老城西,转弯东北流。《齐地记》中说:卢水位于东武城东南,有胜火木位于卢水边,当地方言称为柽子。这些树木经野火烧成了炭,仍然存在,所以东方朔将它命名为不会成灰的树木。
卢水又东北流,经东武县老城东,西北流,注入潍水。《地理志》中说:
久台水东南流,自东武注入潍水。
《尚书》中所说的疏通潍水、淄水。
又北流,经平昌县东,
潍水又北流,经石泉县老城西,即王莽时的养信。《地理风俗记》中说:石泉亭为一个老城,位于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潍水又北流,经平昌县老城东,荆水注入。荆水源自县南的荆山阜,东北流,经平昌县老城东。汉文帝时,齐悼惠王肥的儿子卬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有一座台位于平昌城东南,台下有井,相通荆水,掉到井中之物,可以从荆水中取回。先前,常有龙出入其中,所以又名龙台城。荆水又东北流,注入潍水。潍水又北流,浯水注入。浯水源自浯山,名巨平山。《地理志》中说:
浯水源自灵门县的高山、壶山,东北流,注入潍水。现在山西相接浯山。许慎在《说文》中说:浯水源自灵门山,名浯汶水。浯汶水东北流,经姑幕县老城东。这个县里有五种颜色的土,当初帝王分封诸侯的时候,曾经包起不同颜色的泥土,按方位授给了各方的诸侯。先前薄姑氏国即是。阚骃说:周成王时,薄姑和四国叛乱,周公灭了它,太公受封此地。因此《地理志》说:姑幕县又名薄姑,王莽时称季睦。应劭说:《左传》中说,薄姑氏国为太公的封地。薛瓒在《汉书注》中说:薄姑城位于博昌。说得不是很清楚。浯水又东北流,经平昌县老城北,以前在此筑堰截流,用来灌溉农田。又南流,注入荆水。浯水又东北流,注入潍水。
又北流,经高密县西,
应劭说:密水位于县中,高密因此而名。现在的百尺水即密水。密水有两处源头:西源从奕山发源,奕山又名鄣日山,山势高峻,将阳光都遮住了。晏谟说:鄣日山因为将阳光遮蔽了而名。伏琛说:山峰遮蔽了太阳,鄣日山由此而名。西源水东北流。东源水从五弩山发源,西北流,与西源潍水入海水一同注入一条山谷,名百尺水。古人在此拦河筑堰,灌溉田地数十顷。百尺水北流,经高密县西,注入潍水。自此以下,两条水相互通称。潍水乱流,经高密西的碑产山西,又东北流,有旧堰位于密水之上;当初,为阻住潍水而凿石竖柱,堰宽六十余步,人们将东岸掘开,引水通长渠。潍水又东北流,经高密县老城南。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邓震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有蓄水形成方圆二十里的塘,位于高密县城南十里处,即高密南都,灌溉着大约一顷的农田。塘水散流,下注夷安泽内。
潍水自堤堰北流,经高密县老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这里立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又改称高密国,王莽时名章牟。潍水又北流,当初韩信与楚将龙且在此列阵,两军的中间就是潍水。夜间,韩信命部下准备了一万多只装满沙子的袋子,将潍水封住,然后率军攻打龙且,龙且一反击,韩信就假装败退。龙且一直向北追击,至潍水边韩信决水,大水突然冲下,将龙且的部队一分为二,龙且在此被杀。有厉阜位于潍水以西,汉司农卿郑康成的坟墓位于其上,现在还留有石碑。潍水又北流,经昌安县老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邓袭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郡国志》中说:
汉安帝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复置县城。
又北流,经淳于县东,
潍水又北流,左与汶水相汇流,再向北流,经平城亭西,又转弯东北,经密乡亭西。《郡国志》中说:密乡位于淳于县。《地理风俗志》中说:它们属北海郡。应劭说:平城亭位于淳于县东北六十里,四十里处为密乡亭,先前为县城。潍水又东北流,经下密县老城西,密阜位于城东。《地理志》中说:有三户山祠。应劭说:密为水名,有下密之称,但用来称呼小山冈,就错了。
又东北流,经都昌县东,
潍水东北流,经逄萌的坟墓。逄萌,昌县人,少年时就很有志气,以县亭供职为耻,渡海至辽东,回来后隐居于不其山读书。明帝时,征召逄萌,他假装癫狂,不就。潍水又北流,经都昌县老城东。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朱轸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孔融曾在都昌被黄巾贼管亥所围,太史慈替孔融去向刘备求救,手持挡箭牌突围,即指此地。
又东北流,注入大海。
胶水源自黔陬县胶山北,流经县西,《齐记》说:胶水源自五弩山,五弩山是胶山的异名。胶水北流,经祝兹县老城东。汉武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胶东康王的儿子延受封此地,立为侯国。胶水又流经征扶县老城西。《地理志》中说:征扶县属琅邪。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吕平受封此地,立为侯国。胶水又北流,经黔陬县老城西南。袁山松在《郡国志》中说:介亭位于黔陬县。《地理志》中说:介国即是。《春秋》中说: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介国葛卢来朝见,听见牛鸣声,就说这头牛生了三头纯色的牛犊,都用来祭祀了,事后查问果然如此。晏谟、伏琛说:黔陬县有东西两座城,相距四十里,胶水也在其中。这其实不对,那是拒艾水。拒艾水源自黔陬县西南的拒艾山,即《齐记》中所提及的黔艾山。拒艾水东北流,经柜县老城西,即王莽时的祓同,时人称王城,又名洋水。拒艾水又东北流;晏谟、伏琛所说的胶水位于黔陬城西四十里,此水即是。拒艾水又东注大海。《地理志》中说:根艾水源自琅邪郡的柜县,东注大海;此水即是。现在胶水北经西黔陬城东,晏谟、伏琛说:黔陬县城位于高密郡城边,此城即是。《地理志》中说:胶水源自邞县,王莽时改称纯德,大概就是黔陬县。不是很清楚。
又北流,经夷安县东,
夷安县为先前王莽改称原亭县之地。应劭说:夷安县为当初莱国的夷维县。太史公说:晏平仲为莱国夷维县人。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邓珍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此地西距潍水四十里。胶水又北流,经胶阳县东,晏谟、伏琛称此地为东亭。东亭有一条路从南通到夷安。
《地理风俗记》中说:胶阳亭,为一个老城,位于淳于县东南五十里。胶水又东北流,左与一条源自夷安县东南的山冈下的水相汇流,名张奴水,又西北流,经胶阳县,注入胶水。泽渚位于胶水左,东北流一百余里,为夷安潭,周围四十里,潍水支流也自此注入。胶水东北流,经下密县老城东,又东北流,经胶东县老城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另立为国。景帝时,刘寄受封此地,立为王国;王莽时,改称郁袟,现在为长广郡的治所。伏琛、晏谟说:胶水东北流,迂回至胶东城北一百余里,注入大海。
拒艾水源出拒艾山
又北流,经当利县西北,注入大海。
当利县,王莽时改称东莱亭。胶水北流,经平度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菑川懿王的儿子刘衍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利卢。胶水北流,经县里的土山,注入大海。大海以南、土山以北,盐场遍布其中,盐民们在此世世代代煮盐,中间从未间断。北望溟海,渺渺茫茫,无边无际,水天相接,界线分明。《地理志》中说:胶水北流,自平度注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