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氏名为巳善,伊尹墓就在县内。崔骃说:殷帝沃丁时,伊尹卒,葬于薄。《皇览》说:伊尹墓位于济阴巳氏县平利乡。皇甫谧说:
伊尹寿至百余岁而卒,死后天降三日大雾。在安葬他时,沃丁用了天子之礼,并亲自治丧,以报答伊尹的恩德。丰水又东流,经孟诸泽。杜预说:孟诸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丰水又东流,从郜城县旧城南面流过。据《地理志》载,郜城县就是山阳县,王莽时改为郜城县。故方有南郜、北郜之称。丰水又东流,从单父县旧城南面经过,这里以前归宓子贱治理。孔子使巫马期视察各地政事,他进入单父县境内,见到一个渔夫在夜间捕鱼,就问他:你为什么将捕得的鱼又放了呢?渔夫答道:那些鱼太小了,而大夫让我们待这些小鱼长大后再捕。孔子听闻此事后说:以至诚施治于近,则教化推行于远,子贱已掌握到其中的窍门了。可惜呵,他所管辖的地方太小了!王莽将单父改为利父。世祖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茂得封此地,被立为单父侯。丰水又东流,经平乐县,水右面汇合了泡水。泡水的上游与睢水在下邑县边界相汇,向东北流。泡水在此分出一条支流,在杼秋县边界与睢水汇合后向北流,世人称之为瓠卢沟,水积成湖。湖水流向东北,二渠同流,在左面汇合了沣水,俗称二泡,从此往下,沣水、泡水就相互兼称。因此《地理志》说:平乐是侯国,泡水源出于此。从丰西泽流过,称为丰水。《汉书》说:高祖押解役徒去丽山,役徒很多在路上逃跑了,到了丰西的湖泽地带,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高祖于是拔剑击斩了大蛇。此处就是高祖斩蛇的地方。丰水又东流,经大堰时分为二水。丰水继续东流,经丰县旧城南,王莽时改丰县为吾丰。水从城旁流向东北,并在右面与支水汇合。
支水上游的水源来自丰西大堰,分流后流向东北,经丰城北,再向东注入沣水,沣水又东流,与黄水汇合,当时的人们又将黄水称为狂水。这是因狂、黄二字读音较近,所以音讹的缘故。从此以下,便通称为黄水。过去水上有桥,名为泡桥。王智深在《宋史》中说:宋太尉刘义恭驻于彭城,遣主将嵇玄敬北上丰城,以窥魏军动向。魏军在清水西面见到玄敬军队人数众多,于是魏南康侯杜道俊便引军直奔泡桥,沛县百姓纵火焚桥,又于林中击鼓助威。杜道俊以为有大批宋军赶到,就率军争渡泡水,由于水深天寒,魏军冻溺而死者极多。清水即是泡水的别名。沈约在《宋书》中说,魏军想渡到清水西岸,其实是错的。泡水又东流,从沛县旧城南面流过。秦朝末年,刀兵四起,萧何、曹参在沛县迎接高祖。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合阳侯刘仲之子刘濞得封此地,立为沛侯。汉高祖庙就在县内,庙前有立于后汉时的三座石碑。高祖庙的庙基用青石砌就,如今台阶仍在。刘备据有徐州时,这里是治所所在。袁术遣纪灵攻刘备,刘备求救于吕布,吕布屯军小沛,邀纪灵与刘备饮酒。吕布对纪灵说:玄德是我的兄弟,我生性不喜挑起争斗,只喜欢调解争斗。说完就将戟竖在营门中间,然后拉开弓箭说:各位看我射这戟的小枝,一箭射中的话你们就收兵。如果射不中就可以留下来决斗。说完吕布举弓射戟,正好射中小枝,于是双方各自停战。当年吕布就在此处射戟。《述征记》说:沛县很大,四面护城河中的水与丰水相通,丰水自城南向东流入泗水,也就是泡水。《地理志》说:泡水从平乐县流向东北,至沛县注入泗水。泗水向南流,从小沛东面经过,县治旧城位于南垞上。水东岸有泗水亭,就是汉高祖任泗水亭长时的那座亭,因此现在这里有高祖庙,庙前有延熹十年(公元167年)所立的碑,只是庙宇门阙现已坍塌,没有任何完整保留下来的东西。在水的中间,有旧石桥的遗址,不过也只剩下一些石块。高祖击败黥布,从此间经过,于沛宫置酒设宴,在酒酣时的纵情歌舞声中,慷慨伤怀,叹道:游子念故乡呵!泗水又流向东南,经广戚县旧城南。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鲁恭王之子刘择得封此地,被立为广戚侯。
王莽时改称力聚。泗水又从留县流过,再向南流经垞城东面。垞城西南有崇侯虎庙,不知他的庙宇为何会远立在此。泗水又向南流,经宋大夫桓魋墓西。此处的山紧临泗水,从西面向上全是岩石凿成的坟墓,现今被世人称为石椁。椁有两重,石工制作极为精巧。孔子认为,死后还是迅速腐朽较好。
又流向东南,经彭城县东北,
龙华寺在泗水西岸。僧人法显远赴西域取经求法,经海路东返,持《龙华图》,首创佛寺的形制,而自法显始,佛法便传遍了中国。法显当时所带回的两块天竺石,至今仍在南方那座寺院的东院墙中,尚光洁可爱。泗水又南流,获水注入,再向南流,经彭城县旧城东。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于泗水的深渊,秦始皇时,鼎又在水中重新出现,他非常高兴,以为这是自己德合三代,理当继承霸业的征兆,就派了一千多人潜水去找,结果没有找到,这就是所谓的鼎伏,即鼎隐没不见。也有人说当时正在用绳索将鼎系住上拉,还没拉出水面,系鼎的绳索就被龙齿咬断了。所以有谚语说:高兴得太早了,拉鼎拉断了绳。这当然是荒诞的传说。泗水又从龚胜墓南面流过,墓前的石碑至今犹存。又从亚父墓东面流过。《皇览》说:亚父墓位于庐江县城东的居巢亭,亭中有亚父井。凡官吏任职或公干,都要在居巢厅祭祀亚父。后来又建祠于城东,人们至今仍年年祭拜。据《汉书·项羽传》载,历阳人范增,还没到彭城,就发背疮而死,这里没有说范增来到居巢。如今的彭城以南有项羽的凉马台,范增之墓就在台西南的山麓上。范增不思效法范蠡,最后死在这里,可说是气量太狭小了。根据书中的记载推敲,他的墓在这里较为合乎情理。
又流向东南,经吕县南,
吕县本为宋国的城邑。《春秋》说: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晋军讨伐郑、陈,楚子辛率军救援郑国,侵入了宋国的吕、留。吕县与泗水相对。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有白颈乌鸦及黑乌鸦在吕县成群搏斗,白颈的战败,掉在泗水中,死了数千之多。京房《易传》说:皇亲叛逆,出现的妖异就是白黑乌鸦相斗。当时正值吴、楚之乱。泗水之上有大石堆积而成的桥梁,所以又称吕梁。当年宋景公将弓匠制作的强弓拉开,向东而射,那箭落在彭城东面,箭头深深扎入的石桥,就在这里。此处狂涛汹涌奔腾,是泗水上的一处险要之地,正如孔子所说,那是连鱼鳖等水类也不能游动的急流。又说,瀑布高悬三十仞,浪花延绵九十里。只是旧时的景致如今已不复再现。当然孔子的说法也有点夸张,正如描写巍峨的大山,高高耸峙入云天,并不是说真的可与天比肩。《晋太康地记》说:泗水产磬石,即《尚书》中的泗水岸边有浮磬。泗水又流向东南,丁溪水注入。丁溪水上游水源来自流经吕县的泗水,向东南流,绕过一片辽阔的低地北面,经高山脚下注入泗水。每逢冬春两季,泗水常因水浅而停滞不流,这就需要排去积沙以疏通水道,因此过往行人大多从丁溪水通过。正如陆机《行思赋》所说,利用丁水便捷的水岸,排除泗水堆积的泥沙。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左将军谢玄遣督护闻人奭,在吕梁发民工九万,在水上筑坝七条,以利漕运船只的通行。
又流向东南,经下邳县西,
泗水从下邳县流过,经葛峄山东,这里是夏朝的车正奚仲迁居的邳峄。泗水又流向东南,经下邳县旧城西,再流向东南,有沂水流入。下邳过去曾是东海郡的属县。应劭说:奚仲自薛迁居到此,因此称为下邳。汉时,齐王韩信被迁此地,封为楚王,建都下邳,后来置县。王莽时,改下邳为闰俭,是东阳郡治所所在。文颍说:秦嘉,东阳郡人。所指就是现今的下邳,晋灼说:东阳县原属临淮郡,明帝时将其划归下邳,后又划归广陵。所以张晏说:东阳郡即是如今的广陵郡,到汉明帝时才设置下邳郡。下邳城共有三重,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的四座石碑就在大城内。南门又叫白门,陈宫就在此被魏武帝擒获。中城是吕布所守。小城为晋朝中兴时,北中郎将荀羡、郗昙镇守的地方。当年泰山吴伯武自幼少孤,与弟第吴文章失散了二十余年,后来相遇于下邳市集,兄弟二人发生争斗,文章想打伯武,但忽然心神悲恸,经询问方知他们竟是兄弟。沂水和泗水在下邳县汇流,此外,这里还有武原水注入。武原水源出彭城武原县西北,注入陂南,从城西流过,王莽时,武原城被改名为和乐亭。因之前有徐人迁徙于此,所以县东的山就得名徐庙山。山上的石室,就是徐庙。武原水又南流,与武水汇合,称为泇水,再向南流,经刚亭城,又向南流,至下邳注入泗水,汇入处名为武原水口。另有一条桐水,源出西北方东海容丘县东南,至下邳汇入泗水。泗水流向东南,经下相县旧城东,王莽时,改下相为从德。城的西北面,有汉太尉陈球的坟墓,墓前的三块石碑,是其弟子管宁、华歆所立。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攻徐州,城破后连克取虑、睢陵、夏丘诸县。又因其父曾在此避难遇害,就屠杀了男女十余万人以泄愤,泗水因而为之不流,自此取虑、睢陵、夏丘数县人畜绝迹,其残暴如此!
泗水又向东南流至睢水口,又流经宿预城西,再流经城南。宿预原为下邳的宿留县,王莽更名为康义。晋元帝还在安东将军任上时,于此督运军用物资,这里是囤积粮谷之所。魏太和年间,宿留是南徐州的治所所在,后来撤销州治改设边防营垒。梁将张惠绍北伐,见城池险固,就将水军驻扎在这里,又增补外城,挖掘护城河,引水环绕城周,如今此城已在泗水之中。
又流向东南,注入淮水。
泗水又向东流,经陵栅南面,《西征记》说:这是旧陵县的县治。泗水又流向东南,从淮阳城北面流过。淮阳城临近泗水,这是当年菑丘在泗水饮马,入水斩蛟时瞎了左目的地方。泗水又流向东南,经魏阳城北面。魏阳城也紧临泗水,陆机在《行思赋》中说:来到魏阳的小水湾边。魏阳以前不见记载,或许是泗阳县旧城,王莽时称淮平亭。改名为魏阳,大概是因魏文帝临幸广陵,从这里经过的缘故吧,具体缘由还不是很清楚。泗水又向东流,经角城北面后,再流向东南,注入淮水。查阅各种有关的地理书籍,或说泗水在睢陵注入淮水,或说在下相注入淮水,这些说法都不是很正确。
沂水源出泰山郡盖县艾山,
郑玄说:沂水源出沂山,也有人说源出临乐山。沂水共有二源,南源俗称柞泉,北源俗称鱼穷泉。二水皆流向东南,再汇为一条,在右边汇合了洛预水。
洛预水源出洛预山,流向东北,注入沂水。沂水向东南流,在左边与桑预水汇合。桑预水源出沂水北面的桑预山,向东流,注入沂水。沂水又流向东南,有螳水注入。螳水源出鲁山,流向东南,注入沂水的右面。沂水又东流,经盖县旧城南,再向东流,与连绵水汇合。连绵水源出连绵山,向南流,从盖城东南流经后,再向南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向东流,经浮来山。《春秋经》载,公与莒人会盟于浮来。浮来山即公来山,位于邳乡以西,因此又称邳来之间。浮来水注入沂水。浮来水的左面有三条水注入,右面则与甘水汇合,而后再注入沂水。沂水又南流,经爆山西面。爆山有两座相距一里的山峰,双峰秀美,浑圆若一。沂水又流向东南,经东莞县旧城西,与小沂水汇合。孟康说:东莞县即旧日的郓邑,现今的郓亭。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城阳共王刘喜之子刘吉被封为东莞侯。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置东莞郡。在《东燕录》中称为团城。刘武帝北伐广固,曾登上城头远眺五龙。魏时,团城是南青州治所。《左氏传》说:莒、鲁争郓,为时甚久。当时的郓就在现今城北的郓亭。京相璠说:距琅邪姑幕县以南四十里处,有座员亭,是过去鲁国的郓邑。
后人误将郓写成了员,是错的。据《郡国志》载,东莞有郓亭。现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处,仍被称为旧东莞城。小沂水源出黄孤山,向西南流,从城北流过,再流向西南,注入沂水。沂水又南流,与闾水汇合,闾水源出闾山,流向东南,与在水右流入的两条水汇合后,一起注入沂水。沂水向南流,从东安县旧城东面流过,又向南流,与时密水汇合。时密水源出时密山,春秋时属莒国。《左传》
说:莒人送共仲回鲁,共仲到了密地死去。时密水向东流,经东安城南。汉时,鲁孝王刘余之子刘强被封为东安侯。时密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沂水。沂水又南流,桑泉水源出于北面五女山,流向东南,有巨围水注入。巨围水源出巨围山,流向东南,注入桑泉水。有源出堂阜的堂阜水注入。
桑泉水又流向东南,《春秋》
说: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管仲恳请鲍叔牙将他囚禁,鲍叔牙答应了,但到了堂阜就释放了他。杜预说:在东莞蒙阴县西北方有夷吾亭。指的就是这里。
堂阜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向东南流,经蒙阴县旧城北。王莽时,改蒙阴为蒙恩。桑泉水又流向东南,与崮水汇合,崮水的水源共有两条,在向东流时合为一水,俗称汶水。汶水继续向东流,经蒙阴县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流向东南,有卢川水注入。卢川水源出鹿岭山,在向东南流时,水左有两条水注入,水右则有诸葛泉流入,再乱流经城阳卢县,这里原是过去盖县的卢上里。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城阳共王刘喜之子刘豨得封此地,被立为卢侯。王莽时改为着善。卢川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向东南流,水右与蒙阴水汇合。蒙阴水源出蒙山北麓,流向东北。昔日,琅邪人承宫在这里避乱。承宫秉性仁厚,从不与人相争,有人冒领他所种的粮食作物,承宫也不予计较。蒙阴水向东北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南流,经阳都县旧城东。
阳都县即过去的阳国,阳国与齐国是盟国,齐国垂涎阳国土地的肥美,就迁走了阳人。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将军丁复得封此地,被立为阳都侯。沂水又南流,与蒙山水汇合。
蒙山水源出蒙山以北,向东流,经阳都县南,又向东流,注入沂水。沂水的水左又与温水汇合。温水的上游水源来自温泉陂,流向西南,注入沂水。
向南流,经琅邪郡临沂县东,又向南流,经开阳县东,
沂水向南流,经中丘城西。《春秋》说: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夏,筑中丘城。《左传》说:记载此事,是因筑城的时机不对。沂水又南流,经临沂县旧城东。《郡国志》说:临沂县在琅邪郡,以前隶属东海郡。治水在这里注入沂水。治水源出泰山郡南武阳县冠石山。《地理志》说:治水源出冠石山。应劭在《地理风俗记》中说:武水源出冠石山。或许武水是治水的别名吧。治水向东流,从蒙山下经过,这里有一座祠庙。治水又流向东南,经颛臾城北。《郡国志》说:
颛臾城在临沂县。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是国家的重臣,为什么要去攻打他呢?冉有说:颛臾的城墙很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攻下它,日后恐怕将给子孙留下祸患。治水又流向东南,经费县旧城南。据《地理志》载,费县隶属东海郡,为鲁国季孙氏的封地,子路想拆毁它。公山弗扰率军袭鲁都曲阜,没有攻克,后来季氏被阳虎关押。公山弗扰占据费邑叛乱,所说就是这里。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沂水注入泗水沂水注入泗水年),陈贺得封此地,被立为费侯。王莽时改名为顺从。许慎《说文》说:沂水源出东海费县,流向东南,注入泗水。沂字偏旁从水,音斤。吕忱在《字林》中也持此看法。但治水流向东南,注入的是沂水,而泗水在西,所以不能说是向东南流入泗水,他们说的都不对。世人称其为小沂水。治水又流向东南,经祊城南。《春秋》说: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郑伯请求免除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派宛送还泰山的祊地,用来交换鲁国在许的土地。杜预《释地》说:
郑国在祊城祭祀泰山,位于琅邪郡费县东南方。治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沂水。沂水又向南流,从开阳县旧城东面流过。开阳县即旧日的鄅国。《春秋左传》说:
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邾人攻打鄅国,将鄅人全都俘获带回。鄅子说:
我已经无家可归了。就随同妻子儿女去了邾。鄅后来更名为开阳。《春秋》说:
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经》载,季孙斯、叔孙州仇军率军筑成的启阳城,就是这城。开阳县以前是琅邪郡郡治。
又向东流,经襄贲县东,再转弯经县南向西流,又转弯南流,经郯县西,
《鲁连子》说:陆子对齐湣王说:鲁国费的臣子,在襄贲建造宅第。王莽时,襄贲被改为章信。襄贲是旧时的郯国,少昊后裔的居所。《春秋》说: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朝鲁,昭公盛宴款待他。
昭公之子叔孙婼问郯子:
为什么少昊以鸟名作为官洙水出自盖县临乐山名呢?郯子回答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这件事。从前黄帝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太皞氏以龙记事,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少皞即位的时候,恰遇凤鸟飞来,因此便以鸟记事,如凤鸟氏掌管历法,并规定各种鸟官的职司,政事全靠他们商议。孔子当时也前去向郯子求教。不久他告诉别人说: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官守的学术散落到四夷所在之地了。《竹书纪年》说:晋烈公四年(公元前412年),越子末句灭掉郯国,把郯子鸪俘虏回来。襄贲过去属鲁国,是东海郡的郡治。秦始皇时置郯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今天的名字,即王莽时的沂平。
又向南流,经良城西,又南流,经下邳县西,向南注入泗水,
《春秋左传》说: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秋,晋侯与吴子在良城会晤,吴子借口水道不通,没有前往,于是晋侯返国。《地理志》说:王莽时,良城被改为承翰。沂水在下邳县北面向西流时,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从西南方注入泗水,另一水经城东后,转弯流经县南,再注入泗水,世人称其为小沂水。
水上有桥,这座桥在徐、泗一带被称为圯,是当年张子房在圯上遇见黄石公的地方。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吕布就在这里被曹操所困,曹操引来沂水、泗水灌城,最后生擒了吕布。
洙水源出泰山郡盖县临乐山,
《地理志》说:洙水从临乐山发源,流向西北,至盖县注入泗水,泗字有人写作池,是写错了的。洙水从临乐山向西北流,经盖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皇后之兄王信得封此地,被封为盖侯。洙水又向西流,经泰山郡东面的平阳县。《春秋》说: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冬,筑平阳城。杜预说:平阳即现今的泰山郡平阳县。因河东有平阳县,所以这里加东。晋武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更名为新泰县。
流向西南,至卞县注入泗水。
洙水流向西南,盗泉水注入。盗泉水源出卞城东北、卞山的北面。《尸子》
说:孔子来到胜母县时,天色已晚而不愿宿;途经盗泉,口渴而不肯饮。那是因为他讨厌胜母及盗泉之名的缘故。所以《论语比考谶》说:水名盗泉,仲尼不饮。所指就是这眼泉水。盗泉水流向西北,注入洙水。洙水又流向西南,经卞城西,再流向西南,注入泗水,然后再向西南乱流,从鲁县东北流过后,又分为二水。水旁的旧城,是二水的分流处。洙水流向西北,经孔里北面,即所谓的洙、泗之间。《春秋》中所说的浚洙,并不是那时开始开凿的,而是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加深拓宽的工程。洙水又流向西南,分出一条支流后,又向南流,从瑕丘城东面流过,再向南流入石门。石门是古时用石块筑成的水门,横跨在水上。洙水又流向西南,这段水道被世人称之为杜武沟。洙水又向西南流,经南平阳县显闾亭西,那是以前的邾邑。《春秋》说: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经》载,邾庶其携漆、闾丘二邑前来投奔。杜预说:显闾亭在平阳以北。《十三州志》说:闾丘乡在山阳南平阳县。《从征记》说:杜预所谓的显闾即闾丘。如今漆乡位于该县东北,距漆乡东北十里处,有闾丘乡,而不是显闾。
既然如此,显闾就应是另外的亭,只是不知哪种说法正确。洙水又向南流,洸水注入。吕忱说:洸水源出东平阳,其上游水源来自经刚县以西、阐亭以东的汶水。《尔雅》说:汶水的别名称阐水,就像洛水有波水之名一样。洸水流向西南,经盛乡城西。京相璠说:盛乡城在刚县西南方。洸水又南流,经泰山郡宁阳县旧城西面。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鲁共王之子刘恬得封此地,被立为宁阳侯,王莽时,将宁阳之名改为宁顺。洸水又南流,有洙水支流注入。
支流的上游水源来自洙水,流向西南,经瑕丘城北,又向西流,经宁阳城南,又向西南流,注入洸水。洸水又流向西南,经泰山郡乘丘县旧城东。赵肃侯二十年(公元前330年),韩国大将韩举与齐、魏二国战于乘丘的地方,就在这里。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中山靖王之子刘将夜得封此地,被立为乘丘侯。
洸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洙水。洙水又向南流,经高平县向南流入泗水。此地以西有茅乡城,与东面的高平相距三十里。京相璠说:茅乡旧城位于现今的高平县西面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