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二十五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635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五卷·泗水沂水洙水二十五卷·泗水沂水洙水

  泗水,源自现在的山东省中部,沿途汇流了洙河、睢水、沂河、沭河等河流,自现在的淮阴市以东注入淮水,全长一千余里。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泗注淮入海。泗水被阻滞于现在的济宁、徐州一带,形成120余公里的南四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古泗水现在已不复存在。沂水是泗水的支流,汇流于泗水后,最后注入淮河。现在沂水自山东进入江苏后,注入骆马湖,沿新开凿的新沂河自燕尾港汇流于黄海。洙水,为泗水的支流,因泗水流经鲁县(今山东曲阜)附近,古来常以“洙泗”称颂孔子。

泗水源出鲁郡卞县北山,

  《地理志》说:泗水源出济阴乘氏县。又说:源出卞县以北。《水经》说:

  源出北山。这几种说法都是错的。《山海经》说:泗泗水源出卞县北山水源出鲁东北。我曾因公途经徐水、沇水,又经过洙水、泗水,并遣人探寻泗水的发源地,发现泗水源出卞且旧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说: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谢息听从季孙之言,将孟氏的成邑送给晋,把那里的居民迁徙到桃。杜预说:

  在鲁国卞县的东南方有桃墟,世人称之为陶墟,是舜制陶的地方,此外还有一口舜井。这些说法其实都不对。桃墟倒是有个方圆十五里的漏泽,其水清澈泓澄,深近三丈。漏泽的西面紧靠一座小山,世人称之为妫亭山,或许是因有陶墟、舜井之名,才有妫亭之称。山旁有三个洞口约三四尺的石洞,这三个石洞有通有塞,洞中水流也有聚有漏。一漏水,数天之内洞中水泽就会干涸。附近民众每逢见到将要漏水时,就用木料预先做成鱼罶挡在洞口,水涸后,留在泽底的鱼鳖多不胜数。从小山向西北方前行,沿途四十余里都是绵延的山冈,在山冈以西,便可见到泗水的发源地。《博物志》说:泗水源出陪尾。所指就是这里。山上有五个洞口约有尺余的石洞,五洞向外涌水,五股泉水涌出后,汇为一水同流。在水源南侧,有一座庙,庙内桧柏成林,世人称之为原泉祠,我还没有查证。泗水向西流,经卞县旧城南。《春秋》说: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季武子攻下卞后,说:据说驻守卞城的军队将要反叛,臣愿领兵前去征讨。卞县以南有姑蔑城,《春秋》说: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隐公与邾仪父会盟于蔑。泗水源出卞县旧城与姑蔑城之间,向西流,从郚城以北流过。

  《春秋》说: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经》载,文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须句,便在郚筑城,杜预说:郚是鲁国的城邑。卞县以南的郚城,是为防备邾城遭进攻而修筑的。泗水与邾水在卞县境内汇合。

流向西南,经鲁县北面,

  泗水又流向西南,经鲁县后分为二水,在两水的分流之处,有一座旧城。泗水流向北面的那一条就是洙渎。《春秋》说: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经》

  载,冬季疏通河道。京相璠、服虔及杜预认为,之所以疏通位于鲁城以北的洙水河道,其目的主要是为防备齐国的进犯。向南流的那条则是泗水。当年孔子在执教于洙、泗二水间,现今在城北的两水之间,即是孔子当年教导学生的地方。《从征记》说:洙、泗二水在鲁城东北方十七里处汇合。孔子居住的阙里,前临泗水,背靠洙水,东西长六十步,南北宽一百二十步,四门都有石门坎,北门距洙水百余步。后汉初期,开始清楚阙里中从孔子讲坛到九里的荆棘。是时鲍永任东海相,在阙里建飨祠,并处死了鲁地贼寇彭丰等人。郭缘生说:泗水在城南。这不对。据《国语》载,鲁宣公夏季将鱼网浸在泗水深处捕鱼,里革弄断他的鱼网并将它丢弃。韦昭说:泗水在城北。《史记》《冢记》及王隐的《地道记》都说孔子葬在城北的泗水。现在的孔子墓位于泗水南面。《春秋孔演图》

  说:鸟化作书,孔子捧着书向天祷告,这时有只红雀飞到书上变成黄玉,其上刻着:孔子奉上天之命制定法规,规定制度。《说题辞》说:孔子卒,他所得到的黄玉也被陪葬在鲁城北面,就是子贡为孔子守墓的小屋所在处。谯周说:

  孔子谢世后,在孔子墓旁居住的鲁国人有百余家,这里后来被称为孔里。

  说:孔子墓方圆一里,位于鲁城以北六里的泗水边。在孔子墓周围,共有五十余座孔氏宗族的坟茔,但人名及辈分已经分辨不清了。另有墓碑三块,以及各种石兽石碣。《皇览》说:孔子的弟子们从各地带来珍稀的树苗种植在墓地周围,因此那里有许多不生荆棘和刺草的异木,不过今天连一棵也不见了。泗水从城北向南流,经鲁城西南与沂水汇合。沂水源出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当年颜母在尼丘山祈祷,生下了孔子。尼丘山以东十里有颜母庙,以南面数里则是孔子之父叔梁纥的葬所,也就是《礼》

  中所说的防山之墓坍塌的地方。此处平地有泉水涌出,经鲁城旧城南。在水北岸的旧城东门外,是爰居曾歇息的地方。《国语》说:海鸟叫爰居,停在鲁国东城门外三天,臧文仲去祭它,被展禽讥讽。因此庄子说:海鸟停留在鲁国郊外,鲁侯拿酒给它喝,为它演奏舜帝时留传下来的九韶之乐,又备办了三牲让它进餐,但海鸟只过了三天就死了。这是用供养国君的方法来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啊!东城门外也是戎夷死去的地方。《吕氏春秋》说:当年戎夷带着弟子离开齐国前往鲁国时,天气很冷。他们赶到鲁国国都时,因城门已经关闭,就与弟子露宿郊外,到夜里冷得很厉害。戎夷对弟子说:把你的衣服给我,我就能活命;把我的衣服给你,你就能活命。但我是国家的栋梁,才能非常出众,为了天下我要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你是个没有多少才能的普通老百姓,所以你应该把衣服给我穿。弟子说:我是没多少才能的人,又怎能与国家的栋梁共穿一件衣服呢?戎夷叹道:唉!世道这么颓败吗!就把衣服脱给弟子,自己则在半夜被活活冻死了。沂水的北岸正对稷门。旧时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力气很大,能将车盖掷过稷门。服虔说:能把上千斤重的东西掷过城门。

  杜预说:能把架屋顶的方形木椽反复掷过城门。《春秋》说:僖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经》载,春季新建南门。《左传》说:把这事记载下来,是因为修建时选的日期不对。杜预说:南门原名稷门,僖公把门造得更为高大,到今天仍不同于其他各门。南门后来改名为高门,又称雩门,其占地八丈的遗址至今犹存。《春秋左传》说: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公子偃请求攻击宋师,悄悄率军由雩门出去,命士兵蒙着虎皮偷袭。雩门以南,隔着沂水有个高三丈的祭坛,当年曾参在这里乘凉跳舞然后唱歌回家。在距高门一里余道路西面,有鲁国宰相陈君所立的道儿君碑。昔日曾参居此,坏人不敢入城。鲁县在曲阜附近,是少昊都城之所在,那里有大庭氏之库。《春秋》说:竖牛战于大庭之库。

  因此刘公斡在《鲁都赋》中说:将武器收藏在有炎之库,牧战马于巨野之郊。周成王时,将曲阜封给姬旦,称为鲁。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在此置薛郡。汉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为鲁国。大庭氏之库左面的小丘上,有季武子的故居,宅内有武子台,虽然现今已然崩塌,且仍高数丈。距武子台以西一百步处有一口宽三丈,深十余丈的大井,全用近似磬状的石块砌成。《春秋》

  说: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公山不狃率费人进攻曲阜,鲁定公进入季氏的府中,登上武子的高台。武子台西北面二里,有高五丈,方圆五十步的周公台,孔庙则位于台南约四里处,那是孔子的故居,占地面积约一顷,故居的堂屋在后世就改成了庙堂。汉高祖十三年(公元前194年),高皇帝经过鲁地,用三牲祭祀孔子。自秦始皇焚《诗经》、《尚书》后,经典残缺。汉武帝时,鲁恭王为扩建宫苑,毁坏了孔子的旧宅,得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等书。那时的人们不知有古文,就称其为蝌蚪书,并将它藏起来,因此这种文字鲜有人见到。在拆屋时,从堂上传来钟磬琴瑟的声音,便不敢再毁坏。庙屋共有三间:孔夫子居住在朝东的西间;颜母居住在朝南的中间;孔子妻住在朝东的东间。孔子床前有一枚制作很简单的石砚,据说是生前常用之物。孔子所乘坐过的车也被鲁人藏在庙中,这就是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的车。汉献帝时,孔庙被火烧毁。永平年间(公元291年),钟离意任鲁国国相。他上任后,拿出自己的一万三千文钱,交给户曹孔欣,去修理孔子的乘车。

  又亲自入庙,擦拭孔子的桌椅、佩剑和鞋子。有个叫张伯的男子在正房下除草,从土中得到七枚玉璧。张伯把一枚玉璧藏在怀里,拿六枚交给钟离意。钟离意叫主簿把玉璧安置在桌子上。孔子卧室的房里,坐榻当头有一只悬挂的坛子。钟离意叫孔欣来,问他:这是什么坛子?孔欣回答说:这是夫子的坛子,背后有丹书,大家不敢打开来看。钟离意说:孔夫子是圣人。他悬挂这个坛子,是想用来指示后人的。于是把丹书打开,从中得到写在素绢上的文书,上面写道:

  后来整理我的着作的,是董仲舒。修理我的乘车,擦拭我的鞋子,打开我悬挂的坛子的,是会稽人钟离意。玉璧有七枚,张伯藏起了一枚。钟离意马上叫张伯来询问,张伯连忙磕头交出了那枚玉璧。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文帝命令在鲁郡修建孔子旧庙,让百石吏卒负责管理。庙内立有孔子像,两名手执书卷的弟子站在两旁伺候他,容止端庄恭敬,请教和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从汉、魏以来,庙内共立了七块石碑,其中两块碑上无字,庙旁的柏树至今仍很繁茂。孔庙西北二里处是颜母庙,庙中的塑像依然令人敬畏。此外,庙内还有五株高大的桧树。距孔庙东南面五百步处有对石阙,即汉鲁恭王刘余所建的灵光殿的南阙,南阙以北百余步处就是灵光殿旧址,东西长二十四丈,南北宽十二丈,高一丈余。堂下走廊和供休息的便室分布在东西两边,二者之间相距约七百余步。

  南阙东北面有个方约四十步的浴池,池中的钓台方十步,钓台的岸基悉用大石砌就,遗址还较为完好。因此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说:绕行数里,抬头仍不见天日的,是汉景帝程姬所生的儿子鲁恭王所筑。灵光殿东南面的泮宫,位于高门正北面的直道西面。泮宫中有座高八十尺的台,在台南有水池,东西一百步,南北五十步,台西也有水池,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二池全用石块砌成,《诗经》中说:在泮水之滨畔很快乐。指的就是这里。沂水又西流,从圜丘北面流过,圜丘高四丈余。当年韩雉曾在这里射过龙。

  沂水又西流,《尸子》

  说:韩雉与申羊在鲁地会面,恰好有条龙在沂水边饮水。韩雉说:我听说,如果外出遇见老虎,就应打死它;如果遇见龙,就应用箭射它。如果今天不射,就是没按照我听说的去做。于是便挽弓而射。沂水又西流,从泗水的右面注入。

又西流,经瑕丘县东,再转弯经县城流向东南,水自东流入。

  瑕丘是鲁邑,即《春秋》中的负瑕。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季康子伐邾,将邾国的国君囚禁在这里。应劭说:县城西南方有瑕丘。昔日卫国大夫公叔文子与蘧伯玉一起登上瑕丘,文子说:多么好的地方啊!死后我想葬在这里。伯玉说:你喜欢葬在这里,那还不如让我先葬。蘧伯玉是在讽刺文子想窃夺百姓的良田。瑕丘之名,就因此事而来。曾子到负夏去吊唁,郑玄、皇甫谧认为那里属于卫国。鲁、卫的国名虽然不同,但土地始终是同一块。漷水源出东海合乡县,汉安帝永初七年(公元113年),马光之子马朗得封此地,被立为合乡侯。漷水流向西南,注入洙水。《春秋》说: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季孙斯伐邾,取得了漷水东岸及沂水西岸的田地。漷水又从鲁国邹山东南流过,再转弯流向西南。邹山即《春秋左传》中的峄山,邾文公当年曾迁都于此。现今城池位于邹山南面,是依山傍岩筑就,非常坚固。以前是邾娄国,曹姓,同时还是叔梁纥的封邑,孔子就诞生在这里,后来置县,县名取自邹山的山名,这里也是王莽时的邹亭。京相璠说:据《地理志》载,峄山在邹县以北,绎邑之名就来自峄山的山名。峄山东西二十里,山很高峻,更有孤峰独起,在全由岩石堆积而成的整座山上,几乎见不到土壤。岩石间有许多互相连通的洞穴,大一点的洞穴可与数间房屋相比,世人称之为峄孔。如逢乱世兵祸,就将全家人带入洞中,贼寇虽众,却也无法加害。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太尉郗鉴率领乡民避难峄山,胡贼数次进攻都未能成功。如今山南面的大峄,就称为郗公峄。此外,峄山的山北是绝壁。始皇帝曾观礼于鲁,他登上峄山,令丞相李斯用大篆在山岭勒铭,名为昼门。中所说的保有凫峄,《诗经》也是指这里。

  漷水又流向西南,经蕃县旧城南,又向西流,经薛县旧城北。《地理志》说:薛县是夏代的车正奚仲的封国。《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邳人迁居于薛,改称薛名为徐州。在城南的山上,有奚仲墓。晋《太康地记》说:城南二十五里的山上有奚仲墓,当地百姓认为在那里祈祷很灵。齐国将这里封给了孟尝君田文。田文以仁爱闻名,现今城边有田文墓,四面以大石砌成,制作严固,光洁莹丽,过往的行人都要来此观看,认为这样的建筑简直是世所罕见。漷水又西流,经仲虺城北面。晋《太康地记》说:奚仲迁至邳后,商汤的左相仲虺居住在此,到了周朝,他的后裔的爵位为侯。再后来,随着封地被侵夺,称霸的齐桓公又将他贬降为伯,任姓。应劭说:邳在薛。徐广《史记音义》说:楚元王之子郢客,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被封为上邳侯。

  因已有下邳一名,所以这里称上邳。《晋书·地道记》说:薛城西面三十里处是仲虺城。漷水又西流,至湖陆县注入泗水。因此京相璠说:薛县漷水的上游水源来自蕃县,向西流,注入山阳湖陆。《水经》中说从瑕丘东面流过,是错的。

又向南流,经平阳县西,

  平阳县即山阳郡的南平阳县。《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齐国田肸及宋国的军队侵入我国东部边境,包围了平阳。王莽时,改平阳为黾平。泗水又南流,从旧城西面流过,世人称之为漆乡。应劭《十三州记》说:漆乡是邾邑。杜预说:漆乡在平阳东北方。现今在平阳西南面有座方圆二里的旧城,不知是否就是漆乡旧城。

  又向南流,经高平县西,水自西北方流入。

  泗水向南流,经高平山。高平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而高平山最高。因山顶呈平坦的方形,故名高平。县名取山名,叫高平县。

  泗水又南流,经高平县旧城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丞相魏相得封此地,被立为高平侯。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将军陈锴被封为橐侯。《地理志》说:高平县属山阳郡。王莽时改名高平郡。应劭说:这是章帝所改。据《地理志》载,王莽改名高平,章帝沿用了这一称呼。其实所谓的洸水就是洙水,因洸水、洙水相互汇合,所以也就相互通称。

  又南流,经方与县东,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4年),方与县有位叫田无啬的女子临产。她的儿子在出生前两个月,就在腹中啼哭,谁知生下后却死了,于是被葬在陌上。三天后有人经过,听见哭泣声,母亲又将其掘出抚养。

菏水自西面流来注入。

  菏水,即是济水流注、积聚而成的湖泽。向东流,在湖陵县以西六十里处的谷庭城下汇合了泗水,二水的汇流处称为黄水口。黄水的西北方通向巨野泽,这是因为黄水注入菏水,所以菏水、泗水的汇流处称黄水口。

又转弯流向东南,经湖陆县南,涓涓水自东北方流入。

  《地理志》说:湖陆县就是以前的湖陵县。菏水在县南,王莽时,改湖陵为湖陆。应劭说:又名湖陵,东平王苍之子被章帝封为湖陆侯,所以更名为湖陆。泗水又东流,从郗鉴所筑城的北面流过,又东流,经湖陵城东南。昔日桓温北上伐燕,慕容忠就在这里被范懽擒获。城东有度尚碑。泗水的左边又与南梁水汇合。《地理志》说:南梁水源出蕃县。现今在县的东北方,有从平泽中冒出的泉水,有车轮般大,发源成川后,流向西南,分为二水,向北分出的那条向西流,经蕃县北,又向西流,经滕城北面。《春秋左传》说: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来在朝见时互争尊长。薛侯说:我受封在先,理当为长。滕侯说:我任周天子的卜正,而薛与周天子异姓,我不可能排在他的后面。

  鲁隐公让羽父请来薛侯,对他说:感谢您前来看望我,周有句谚语说:山上的树木,必须工匠去量;客人的礼物,让主人去选择。当年周天子在与诸侯会盟时异姓居后。假如我到薛来朝见您,在排行上当然不敢与任姓诸侯相争。如果能承蒙您顾顾,这次我想为滕君请求,希望您能让他一下。于是薛侯同意让滕侯居长。后来汉高祖将滕城封给夏侯婴,立为侯国。夏侯婴就称滕公。邓晨说:

  滕城是今天沛郡的公丘。南梁水的支流灌溉了这一带的土地。该县旧城位于滕城西北,城周围二十里,内有子城,据《地理志》载,此旧城即为滕,是周懿王之子错叔绣文公的封地。后为齐所灭,秦时置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鲁恭王之子刘顺得封此地,被立为侯国。这条水灌溉的良田,到达了百秭,所以世人又称之为两沟。南梁水的支渠流向西南,从鲁国蕃县旧城东面流过,因支渠南面与漷水相邻,所以世人也称为西漷水。南梁水又转弯经城南流过。应劭说:蕃县为古时的小邾邑。《地理志》说:南梁水向西流,注入济渠。济水在湖陆西面,向左流,注入泗水。泗水、济水二水合流,因此在有关地理类的书中,有说济水注入泗水的,也有说泗水注入济水的,又因二水可以互相通称,故有入济的说法。阚骃《十三州志》说:南梁水向西流,至湖陆注入泗水。《水经》中没有南梁水,只有涓涓水,或许就是这条水。戴延之的《西征记》中也说,涓涓水在湖陆县东南,是吴王所开的渠道,而不见南梁水的记载。据我考证,湖陆西南只有这条水。戴延之大概是根据《国语》的记载得出的这一结论。《国语》说:吴王夫差发兵准备北上黄池,在商、鲁之间挖掘渠道,使渠道的北面连接沂水,西面通于济水。凭此记载,戴延之就误认为涓涓水是吴王所掘。我沿水路探寻,发现这里只有泗水,向北通往沂水,向西北从商、鲁间流过,又与济水不相连通。吴王曾经疏浚并拓宽了原水道,而并非从东北方开掘渠道引入沂水,再向西南流入济水。所以涓涓水仅是利用原水道掘成,并不是吴王凿通的。这件事发生的年代确实很久远,但人情物理还是相近的。以今日推想古时,可以清楚地看出戴延之不通情理。泗水又向南流,漷水注入。泗水又流经薛的上邳城西面,再向南流去。

又东流,经沛县东面,

  当年许由隐居的沛泽,就在沛县,沛县因沛泽而得名,宋被楚灭后属楚。沛县在泗水之滨,秦时是泗水郡的郡治所在,有黄水注入。黄水源出小黄县黄乡黄沟。《国语》说:吴王夫差与诸侯在黄池会盟。指的就是这里。黄水向东流,从外黄县旧城南面流过。张晏说:因魏郡有个内黄县,所以就加上了外字。薛瓒说:因县内有黄沟,所以县名黄县。圈称《陈留风俗传》说:县南有渠水,是春秋时宋国的曲棘里,也是从前宋国的别都。《春秋》说: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宋元公卒于曲棘。宋国的华元居住在稷里,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楚、郑二国伐宋,晋国的解扬背弃了他与楚国的誓约,在这里传达了晋君的命令。宋人很害怕,派华元连夜登越城门外的曲城,潜入楚营,登上楚将子反的卧榻,对他说:君主让我来向您说明城中的情况,现在城内已到互换子女当做食物,劈开人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结城下之盟。

  子反退兵三十里,于是宋、楚握手言和。如今在城东的外曲城,有华元祠,四季祭祀不断。城北还有华元墓。黄沟水自城南向东流,经葵丘下。《春秋》说:

  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诸侯在葵丘会盟。宰孔说:齐侯无视内政的改良,却一意讨伐远邻,北攻山戎,南伐楚国,在西方举行了这次会盟,在东方又不知要入侵哪个国家!西方恐怕不会去攻打了,看来国内将要大乱吧?

  希望要以平乱为己任,不要匆匆赶去。晋侯于是返回国内。此处所说的葵丘就是这里。黄沟水又向东注入大泽,泽内长满了芦苇,这就是世人所称的大荠陂。

  陂水流向东北,经定陶县南,又向东流,从山阳郡成武县楚丘亭北面流过。黄沟水又东流,经成武县旧城南。王莽时,改成武为成安。黄沟水又流向东北,经郜城北面。《春秋》说: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经》载,鲁桓公从宋国拿到了郜大鼎,戊申日献于大庙。《左传》说:宋国的华督攻打孔父嘉,夺取他的妻子,又害死殇公,立公子冯为宋君,而用郜大鼎贿赂鲁桓公。对这种违反礼法的行为,臧哀伯予以了谴责。《十三州志》说:郜城在现在的成武县东南,世人称之为北郜。黄沟水又东流,经平乐县旧城南,又东流,水右与泡水汇合。

  泡水其实就是丰水的上游,水源来自大荠陂,向东流,经贳城北面,又向东流,经巳氏县旧城北。王莽时巳

氏名为巳善,伊尹墓就在县内。崔骃说:殷帝沃丁时,伊尹卒,葬于薄。《皇览》说:伊尹墓位于济阴巳氏县平利乡。皇甫谧说:

  伊尹寿至百余岁而卒,死后天降三日大雾。在安葬他时,沃丁用了天子之礼,并亲自治丧,以报答伊尹的恩德。丰水又东流,经孟诸泽。杜预说:孟诸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丰水又东流,从郜城县旧城南面流过。据《地理志》载,郜城县就是山阳县,王莽时改为郜城县。故方有南郜、北郜之称。丰水又东流,从单父县旧城南面经过,这里以前归宓子贱治理。孔子使巫马期视察各地政事,他进入单父县境内,见到一个渔夫在夜间捕鱼,就问他:你为什么将捕得的鱼又放了呢?渔夫答道:那些鱼太小了,而大夫让我们待这些小鱼长大后再捕。孔子听闻此事后说:以至诚施治于近,则教化推行于远,子贱已掌握到其中的窍门了。可惜呵,他所管辖的地方太小了!王莽将单父改为利父。世祖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茂得封此地,被立为单父侯。丰水又东流,经平乐县,水右面汇合了泡水。泡水的上游与睢水在下邑县边界相汇,向东北流。泡水在此分出一条支流,在杼秋县边界与睢水汇合后向北流,世人称之为瓠卢沟,水积成湖。湖水流向东北,二渠同流,在左面汇合了沣水,俗称二泡,从此往下,沣水、泡水就相互兼称。因此《地理志》说:平乐是侯国,泡水源出于此。从丰西泽流过,称为丰水。《汉书》说:高祖押解役徒去丽山,役徒很多在路上逃跑了,到了丰西的湖泽地带,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高祖于是拔剑击斩了大蛇。此处就是高祖斩蛇的地方。丰水又东流,经大堰时分为二水。丰水继续东流,经丰县旧城南,王莽时改丰县为吾丰。水从城旁流向东北,并在右面与支水汇合。

  支水上游的水源来自丰西大堰,分流后流向东北,经丰城北,再向东注入沣水,沣水又东流,与黄水汇合,当时的人们又将黄水称为狂水。这是因狂、黄二字读音较近,所以音讹的缘故。从此以下,便通称为黄水。过去水上有桥,名为泡桥。王智深在《宋史》中说:宋太尉刘义恭驻于彭城,遣主将嵇玄敬北上丰城,以窥魏军动向。魏军在清水西面见到玄敬军队人数众多,于是魏南康侯杜道俊便引军直奔泡桥,沛县百姓纵火焚桥,又于林中击鼓助威。杜道俊以为有大批宋军赶到,就率军争渡泡水,由于水深天寒,魏军冻溺而死者极多。清水即是泡水的别名。沈约在《宋书》中说,魏军想渡到清水西岸,其实是错的。泡水又东流,从沛县旧城南面流过。秦朝末年,刀兵四起,萧何、曹参在沛县迎接高祖。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合阳侯刘仲之子刘濞得封此地,立为沛侯。汉高祖庙就在县内,庙前有立于后汉时的三座石碑。高祖庙的庙基用青石砌就,如今台阶仍在。刘备据有徐州时,这里是治所所在。袁术遣纪灵攻刘备,刘备求救于吕布,吕布屯军小沛,邀纪灵与刘备饮酒。吕布对纪灵说:玄德是我的兄弟,我生性不喜挑起争斗,只喜欢调解争斗。说完就将戟竖在营门中间,然后拉开弓箭说:各位看我射这戟的小枝,一箭射中的话你们就收兵。如果射不中就可以留下来决斗。说完吕布举弓射戟,正好射中小枝,于是双方各自停战。当年吕布就在此处射戟。《述征记》说:沛县很大,四面护城河中的水与丰水相通,丰水自城南向东流入泗水,也就是泡水。《地理志》说:泡水从平乐县流向东北,至沛县注入泗水。泗水向南流,从小沛东面经过,县治旧城位于南垞上。水东岸有泗水亭,就是汉高祖任泗水亭长时的那座亭,因此现在这里有高祖庙,庙前有延熹十年(公元167年)所立的碑,只是庙宇门阙现已坍塌,没有任何完整保留下来的东西。在水的中间,有旧石桥的遗址,不过也只剩下一些石块。高祖击败黥布,从此间经过,于沛宫置酒设宴,在酒酣时的纵情歌舞声中,慷慨伤怀,叹道:游子念故乡呵!泗水又流向东南,经广戚县旧城南。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鲁恭王之子刘择得封此地,被立为广戚侯。

  王莽时改称力聚。泗水又从留县流过,再向南流经垞城东面。垞城西南有崇侯虎庙,不知他的庙宇为何会远立在此。泗水又向南流,经宋大夫桓魋墓西。此处的山紧临泗水,从西面向上全是岩石凿成的坟墓,现今被世人称为石椁。椁有两重,石工制作极为精巧。孔子认为,死后还是迅速腐朽较好。

又流向东南,经彭城县东北,

  龙华寺在泗水西岸。僧人法显远赴西域取经求法,经海路东返,持《龙华图》,首创佛寺的形制,而自法显始,佛法便传遍了中国。法显当时所带回的两块天竺石,至今仍在南方那座寺院的东院墙中,尚光洁可爱。泗水又南流,获水注入,再向南流,经彭城县旧城东。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于泗水的深渊,秦始皇时,鼎又在水中重新出现,他非常高兴,以为这是自己德合三代,理当继承霸业的征兆,就派了一千多人潜水去找,结果没有找到,这就是所谓的鼎伏,即鼎隐没不见。也有人说当时正在用绳索将鼎系住上拉,还没拉出水面,系鼎的绳索就被龙齿咬断了。所以有谚语说:高兴得太早了,拉鼎拉断了绳。这当然是荒诞的传说。泗水又从龚胜墓南面流过,墓前的石碑至今犹存。又从亚父墓东面流过。《皇览》说:亚父墓位于庐江县城东的居巢亭,亭中有亚父井。凡官吏任职或公干,都要在居巢厅祭祀亚父。后来又建祠于城东,人们至今仍年年祭拜。据《汉书·项羽传》载,历阳人范增,还没到彭城,就发背疮而死,这里没有说范增来到居巢。如今的彭城以南有项羽的凉马台,范增之墓就在台西南的山麓上。范增不思效法范蠡,最后死在这里,可说是气量太狭小了。根据书中的记载推敲,他的墓在这里较为合乎情理。

又流向东南,经吕县南,

  吕县本为宋国的城邑。《春秋》说: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晋军讨伐郑、陈,楚子辛率军救援郑国,侵入了宋国的吕、留。吕县与泗水相对。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有白颈乌鸦及黑乌鸦在吕县成群搏斗,白颈的战败,掉在泗水中,死了数千之多。京房《易传》说:皇亲叛逆,出现的妖异就是白黑乌鸦相斗。当时正值吴、楚之乱。泗水之上有大石堆积而成的桥梁,所以又称吕梁。当年宋景公将弓匠制作的强弓拉开,向东而射,那箭落在彭城东面,箭头深深扎入的石桥,就在这里。此处狂涛汹涌奔腾,是泗水上的一处险要之地,正如孔子所说,那是连鱼鳖等水类也不能游动的急流。又说,瀑布高悬三十仞,浪花延绵九十里。只是旧时的景致如今已不复再现。当然孔子的说法也有点夸张,正如描写巍峨的大山,高高耸峙入云天,并不是说真的可与天比肩。《晋太康地记》说:泗水产磬石,即《尚书》中的泗水岸边有浮磬。泗水又流向东南,丁溪水注入。丁溪水上游水源来自流经吕县的泗水,向东南流,绕过一片辽阔的低地北面,经高山脚下注入泗水。每逢冬春两季,泗水常因水浅而停滞不流,这就需要排去积沙以疏通水道,因此过往行人大多从丁溪水通过。正如陆机《行思赋》所说,利用丁水便捷的水岸,排除泗水堆积的泥沙。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左将军谢玄遣督护闻人奭,在吕梁发民工九万,在水上筑坝七条,以利漕运船只的通行。

又流向东南,经下邳县西,

  泗水从下邳县流过,经葛峄山东,这里是夏朝的车正奚仲迁居的邳峄。泗水又流向东南,经下邳县旧城西,再流向东南,有沂水流入。下邳过去曾是东海郡的属县。应劭说:奚仲自薛迁居到此,因此称为下邳。汉时,齐王韩信被迁此地,封为楚王,建都下邳,后来置县。王莽时,改下邳为闰俭,是东阳郡治所所在。文颍说:秦嘉,东阳郡人。所指就是现今的下邳,晋灼说:东阳县原属临淮郡,明帝时将其划归下邳,后又划归广陵。所以张晏说:东阳郡即是如今的广陵郡,到汉明帝时才设置下邳郡。下邳城共有三重,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的四座石碑就在大城内。南门又叫白门,陈宫就在此被魏武帝擒获。中城是吕布所守。小城为晋朝中兴时,北中郎将荀羡、郗昙镇守的地方。当年泰山吴伯武自幼少孤,与弟第吴文章失散了二十余年,后来相遇于下邳市集,兄弟二人发生争斗,文章想打伯武,但忽然心神悲恸,经询问方知他们竟是兄弟。沂水和泗水在下邳县汇流,此外,这里还有武原水注入。武原水源出彭城武原县西北,注入陂南,从城西流过,王莽时,武原城被改名为和乐亭。因之前有徐人迁徙于此,所以县东的山就得名徐庙山。山上的石室,就是徐庙。武原水又南流,与武水汇合,称为泇水,再向南流,经刚亭城,又向南流,至下邳注入泗水,汇入处名为武原水口。另有一条桐水,源出西北方东海容丘县东南,至下邳汇入泗水。泗水流向东南,经下相县旧城东,王莽时,改下相为从德。城的西北面,有汉太尉陈球的坟墓,墓前的三块石碑,是其弟子管宁、华歆所立。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攻徐州,城破后连克取虑、睢陵、夏丘诸县。又因其父曾在此避难遇害,就屠杀了男女十余万人以泄愤,泗水因而为之不流,自此取虑、睢陵、夏丘数县人畜绝迹,其残暴如此!

  泗水又向东南流至睢水口,又流经宿预城西,再流经城南。宿预原为下邳的宿留县,王莽更名为康义。晋元帝还在安东将军任上时,于此督运军用物资,这里是囤积粮谷之所。魏太和年间,宿留是南徐州的治所所在,后来撤销州治改设边防营垒。梁将张惠绍北伐,见城池险固,就将水军驻扎在这里,又增补外城,挖掘护城河,引水环绕城周,如今此城已在泗水之中。

又流向东南,注入淮水。

  泗水又向东流,经陵栅南面,《西征记》说:这是旧陵县的县治。泗水又流向东南,从淮阳城北面流过。淮阳城临近泗水,这是当年菑丘在泗水饮马,入水斩蛟时瞎了左目的地方。泗水又流向东南,经魏阳城北面。魏阳城也紧临泗水,陆机在《行思赋》中说:来到魏阳的小水湾边。魏阳以前不见记载,或许是泗阳县旧城,王莽时称淮平亭。改名为魏阳,大概是因魏文帝临幸广陵,从这里经过的缘故吧,具体缘由还不是很清楚。泗水又向东流,经角城北面后,再流向东南,注入淮水。查阅各种有关的地理书籍,或说泗水在睢陵注入淮水,或说在下相注入淮水,这些说法都不是很正确。

沂水源出泰山郡盖县艾山,

  郑玄说:沂水源出沂山,也有人说源出临乐山。沂水共有二源,南源俗称柞泉,北源俗称鱼穷泉。二水皆流向东南,再汇为一条,在右边汇合了洛预水。

  洛预水源出洛预山,流向东北,注入沂水。沂水向东南流,在左边与桑预水汇合。桑预水源出沂水北面的桑预山,向东流,注入沂水。沂水又流向东南,有螳水注入。螳水源出鲁山,流向东南,注入沂水的右面。沂水又东流,经盖县旧城南,再向东流,与连绵水汇合。连绵水源出连绵山,向南流,从盖城东南流经后,再向南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向东流,经浮来山。《春秋经》载,公与莒人会盟于浮来。浮来山即公来山,位于邳乡以西,因此又称邳来之间。浮来水注入沂水。浮来水的左面有三条水注入,右面则与甘水汇合,而后再注入沂水。沂水又南流,经爆山西面。爆山有两座相距一里的山峰,双峰秀美,浑圆若一。沂水又流向东南,经东莞县旧城西,与小沂水汇合。孟康说:东莞县即旧日的郓邑,现今的郓亭。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城阳共王刘喜之子刘吉被封为东莞侯。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置东莞郡。在《东燕录》中称为团城。刘武帝北伐广固,曾登上城头远眺五龙。魏时,团城是南青州治所。《左氏传》说:莒、鲁争郓,为时甚久。当时的郓就在现今城北的郓亭。京相璠说:距琅邪姑幕县以南四十里处,有座员亭,是过去鲁国的郓邑。

  后人误将郓写成了员,是错的。据《郡国志》载,东莞有郓亭。现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处,仍被称为旧东莞城。小沂水源出黄孤山,向西南流,从城北流过,再流向西南,注入沂水。沂水又南流,与闾水汇合,闾水源出闾山,流向东南,与在水右流入的两条水汇合后,一起注入沂水。沂水向南流,从东安县旧城东面流过,又向南流,与时密水汇合。时密水源出时密山,春秋时属莒国。《左传》

  说:莒人送共仲回鲁,共仲到了密地死去。时密水向东流,经东安城南。汉时,鲁孝王刘余之子刘强被封为东安侯。时密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沂水。沂水又南流,桑泉水源出于北面五女山,流向东南,有巨围水注入。巨围水源出巨围山,流向东南,注入桑泉水。有源出堂阜的堂阜水注入。

  桑泉水又流向东南,《春秋》

  说: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管仲恳请鲍叔牙将他囚禁,鲍叔牙答应了,但到了堂阜就释放了他。杜预说:在东莞蒙阴县西北方有夷吾亭。指的就是这里。

  堂阜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向东南流,经蒙阴县旧城北。王莽时,改蒙阴为蒙恩。桑泉水又流向东南,与崮水汇合,崮水的水源共有两条,在向东流时合为一水,俗称汶水。汶水继续向东流,经蒙阴县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流向东南,有卢川水注入。卢川水源出鹿岭山,在向东南流时,水左有两条水注入,水右则有诸葛泉流入,再乱流经城阳卢县,这里原是过去盖县的卢上里。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城阳共王刘喜之子刘豨得封此地,被立为卢侯。王莽时改为着善。卢川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向东南流,水右与蒙阴水汇合。蒙阴水源出蒙山北麓,流向东北。昔日,琅邪人承宫在这里避乱。承宫秉性仁厚,从不与人相争,有人冒领他所种的粮食作物,承宫也不予计较。蒙阴水向东北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南流,经阳都县旧城东。

  阳都县即过去的阳国,阳国与齐国是盟国,齐国垂涎阳国土地的肥美,就迁走了阳人。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将军丁复得封此地,被立为阳都侯。沂水又南流,与蒙山水汇合。

  蒙山水源出蒙山以北,向东流,经阳都县南,又向东流,注入沂水。沂水的水左又与温水汇合。温水的上游水源来自温泉陂,流向西南,注入沂水。

向南流,经琅邪郡临沂县东,又向南流,经开阳县东,

  沂水向南流,经中丘城西。《春秋》说: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夏,筑中丘城。《左传》说:记载此事,是因筑城的时机不对。沂水又南流,经临沂县旧城东。《郡国志》说:临沂县在琅邪郡,以前隶属东海郡。治水在这里注入沂水。治水源出泰山郡南武阳县冠石山。《地理志》说:治水源出冠石山。应劭在《地理风俗记》中说:武水源出冠石山。或许武水是治水的别名吧。治水向东流,从蒙山下经过,这里有一座祠庙。治水又流向东南,经颛臾城北。《郡国志》说:

  颛臾城在临沂县。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是国家的重臣,为什么要去攻打他呢?冉有说:颛臾的城墙很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攻下它,日后恐怕将给子孙留下祸患。治水又流向东南,经费县旧城南。据《地理志》载,费县隶属东海郡,为鲁国季孙氏的封地,子路想拆毁它。公山弗扰率军袭鲁都曲阜,没有攻克,后来季氏被阳虎关押。公山弗扰占据费邑叛乱,所说就是这里。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沂水注入泗水沂水注入泗水年),陈贺得封此地,被立为费侯。王莽时改名为顺从。许慎《说文》说:沂水源出东海费县,流向东南,注入泗水。沂字偏旁从水,音斤。吕忱在《字林》中也持此看法。但治水流向东南,注入的是沂水,而泗水在西,所以不能说是向东南流入泗水,他们说的都不对。世人称其为小沂水。治水又流向东南,经祊城南。《春秋》说: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郑伯请求免除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派宛送还泰山的祊地,用来交换鲁国在许的土地。杜预《释地》说:

  郑国在祊城祭祀泰山,位于琅邪郡费县东南方。治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沂水。沂水又向南流,从开阳县旧城东面流过。开阳县即旧日的鄅国。《春秋左传》说:

  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邾人攻打鄅国,将鄅人全都俘获带回。鄅子说:

  我已经无家可归了。就随同妻子儿女去了邾。鄅后来更名为开阳。《春秋》说:

  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经》载,季孙斯、叔孙州仇军率军筑成的启阳城,就是这城。开阳县以前是琅邪郡郡治。

又向东流,经襄贲县东,再转弯经县南向西流,又转弯南流,经郯县西,

  《鲁连子》说:陆子对齐湣王说:鲁国费的臣子,在襄贲建造宅第。王莽时,襄贲被改为章信。襄贲是旧时的郯国,少昊后裔的居所。《春秋》说: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朝鲁,昭公盛宴款待他。

  昭公之子叔孙婼问郯子:

  为什么少昊以鸟名作为官洙水出自盖县临乐山名呢?郯子回答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这件事。从前黄帝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太皞氏以龙记事,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少皞即位的时候,恰遇凤鸟飞来,因此便以鸟记事,如凤鸟氏掌管历法,并规定各种鸟官的职司,政事全靠他们商议。孔子当时也前去向郯子求教。不久他告诉别人说: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官守的学术散落到四夷所在之地了。《竹书纪年》说:晋烈公四年(公元前412年),越子末句灭掉郯国,把郯子鸪俘虏回来。襄贲过去属鲁国,是东海郡的郡治。秦始皇时置郯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今天的名字,即王莽时的沂平。

又向南流,经良城西,又南流,经下邳县西,向南注入泗水,

  《春秋左传》说: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秋,晋侯与吴子在良城会晤,吴子借口水道不通,没有前往,于是晋侯返国。《地理志》说:王莽时,良城被改为承翰。沂水在下邳县北面向西流时,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从西南方注入泗水,另一水经城东后,转弯流经县南,再注入泗水,世人称其为小沂水。

  水上有桥,这座桥在徐、泗一带被称为圯,是当年张子房在圯上遇见黄石公的地方。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吕布就在这里被曹操所困,曹操引来沂水、泗水灌城,最后生擒了吕布。

洙水源出泰山郡盖县临乐山,

  《地理志》说:洙水从临乐山发源,流向西北,至盖县注入泗水,泗字有人写作池,是写错了的。洙水从临乐山向西北流,经盖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皇后之兄王信得封此地,被封为盖侯。洙水又向西流,经泰山郡东面的平阳县。《春秋》说: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冬,筑平阳城。杜预说:平阳即现今的泰山郡平阳县。因河东有平阳县,所以这里加东。晋武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更名为新泰县。

流向西南,至卞县注入泗水。

  洙水流向西南,盗泉水注入。盗泉水源出卞城东北、卞山的北面。《尸子》

  说:孔子来到胜母县时,天色已晚而不愿宿;途经盗泉,口渴而不肯饮。那是因为他讨厌胜母及盗泉之名的缘故。所以《论语比考谶》说:水名盗泉,仲尼不饮。所指就是这眼泉水。盗泉水流向西北,注入洙水。洙水又流向西南,经卞城西,再流向西南,注入泗水,然后再向西南乱流,从鲁县东北流过后,又分为二水。水旁的旧城,是二水的分流处。洙水流向西北,经孔里北面,即所谓的洙、泗之间。《春秋》中所说的浚洙,并不是那时开始开凿的,而是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加深拓宽的工程。洙水又流向西南,分出一条支流后,又向南流,从瑕丘城东面流过,再向南流入石门。石门是古时用石块筑成的水门,横跨在水上。洙水又流向西南,这段水道被世人称之为杜武沟。洙水又向西南流,经南平阳县显闾亭西,那是以前的邾邑。《春秋》说: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经》载,邾庶其携漆、闾丘二邑前来投奔。杜预说:显闾亭在平阳以北。《十三州志》说:闾丘乡在山阳南平阳县。《从征记》说:杜预所谓的显闾即闾丘。如今漆乡位于该县东北,距漆乡东北十里处,有闾丘乡,而不是显闾。

  既然如此,显闾就应是另外的亭,只是不知哪种说法正确。洙水又向南流,洸水注入。吕忱说:洸水源出东平阳,其上游水源来自经刚县以西、阐亭以东的汶水。《尔雅》说:汶水的别名称阐水,就像洛水有波水之名一样。洸水流向西南,经盛乡城西。京相璠说:盛乡城在刚县西南方。洸水又南流,经泰山郡宁阳县旧城西面。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鲁共王之子刘恬得封此地,被立为宁阳侯,王莽时,将宁阳之名改为宁顺。洸水又南流,有洙水支流注入。

  支流的上游水源来自洙水,流向西南,经瑕丘城北,又向西流,经宁阳城南,又向西南流,注入洸水。洸水又流向西南,经泰山郡乘丘县旧城东。赵肃侯二十年(公元前330年),韩国大将韩举与齐、魏二国战于乘丘的地方,就在这里。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中山靖王之子刘将夜得封此地,被立为乘丘侯。

  洸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洙水。洙水又向南流,经高平县向南流入泗水。此地以西有茅乡城,与东面的高平相距三十里。京相璠说:茅乡旧城位于现今的高平县西面三十里。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