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成安是陈留的一个县名,汉武帝将这里封给韩延年,立为成安侯。汳水又东流,龙门旧河道从此间流出,河道从前通于睢水。因此《西征记》说:龙门,是水名。
龙门北面有个高三丈余的土台,台上长宽约数十步。汳水又东流,经济阳考城县旧城南,这段水流名菑获渠。考城旧为周之采邑,《左传》
春秋时改名为戴国。
说: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秋,宋、卫、蔡三国在这里讨伐蔡国。汉高帝十一年秋(公元前196年),此地被封给彭祖,立为戴侯。《陈留风俗传》说:
考城原是秦时的谷县。后来汉兵起事,县因兵燹而灾荒年年,所以改名菑县。王莽时,又改为嘉谷。章帝东巡经此,下诏说:陈留菑县的县名不好。高祖厌恶柏人县这称呼,世宗为纪念吉庆的喜事,方将县名改为闻喜、获嘉。现为感念先皇在天之灵的眷顾,使历代先皇显赫的武功得以保存,特将菑县改为考城。
菑获渠或许就是因菑县而得名。汳水又东流,经宁陵县沙阳亭北。昔年的沙随国就位于此处。《春秋左传》说: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秋,晋文公与诸侯在沙随会晤,商讨征伐郑国。杜预《释地》说:沙阳亭在梁国宁陵县北面。世人称之为堂城,是错的。汳水又东流,经黄蒿坞北。《续述征记》说:堂城距黄蒿二十里。汳水又东流,经斜城下。《续述征记》说:黄蒿距斜城五里。《陈留风俗传》说:考城县有科亭。汳水又东流,经周坞旁。《续述征记》说:斜城东边三里处有周坞。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刘裕遣周超之自彭城沿汳水旧渠砍树开道七百余里,从而使水道畅通,船泊也能留,所以称为周坞。
汳水又东流,经葛城北。葛城从前是葛伯的封国。孟子说:葛伯不祭祀。汤问:
为什么呢?葛伯回答道:没有祭品啊。于是汤将祭品送给了葛伯,葛伯还是祭祀。汤又问他。葛伯回答说:没有用作祭祀的牛羊。汤又将牛羊送给葛伯,葛伯仍不祭祀。汤又问。葛伯回答说:没有用作祭祀的谷物。汤便派亳地的民众前去助他耕种,老弱的则负责送饭。葛伯又率葛地民众夺取饭食,将不肯给他的人杀掉。汤这才出兵伐葛。六国时,葛属魏国。魏安厘王将葛封给公子无忌,号信陵君,信陵君的封地葛乡,就是此城,在宁陵县西四十里处。汳水又东流,经神坑坞,又东流,经夏侯长坞。《续述征记》说:夏侯坞到周坞相距五里。汳水又东流,经梁国睢阳县旧城北,再东流,经襄乡坞南。
《续述征记》说:襄乡坞的西面就是夏侯坞,二者相距二十里。另外,在襄乡坞东面一里处,有襄乡塔,汳水从塔南流过。襄乡塔为汉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某君所建。他死后葬在这里,其弟刻石立碑,以表彰其功德。墓前有狮子和天鹿,还用砖砌成表示身份的华表八处。如今大多荒废颓毁,崩塌得差不多了。
又东流,至梁郡蒙县分出获水,主流向南流入睢阳城。
汳水又东流,经贳城南。贳城被世人称做城,是错的。阚骃的《十三州志》
认为贳城就是贯城,在蒙县西北。《春秋》说: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齐侯、宋公、江、黄会盟于贯。杜预却认为会盟在贳,他说:贳、贯二字,字形相似,极易混淆。贯在齐,是指贯泽。他是对的,贯不在这里。现在这一带除贳城外,没有其他的城池,蒙县西北也只有贳城。根据文献的记载来核对实地,可见诸侯之会盟确在贳邑,而非亳城。汳水又东流,经蒙县旧城北面,这里俗称小蒙城。据《西征记》载,汳水以南十五六里处的蒙城,是曾任蒙的漆园吏庄周的故乡。郭景纯《游仙诗》中的漆园有傲吏就是指他。因感念惠施之死,庄周在城中闭门谢客。汳水从蒙城南面流出,现今已无水了。只有睢阳城南面的一条小水南流,注入睢水。在城南二里处,有汉太傅掾桥载墓碑。桥载字元宾,梁国睢阳人。睢阳公子立于熹平五年(公元176年)。距城东百余步有一座石室,门上刻着:汉鸿胪桥仁祠。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但无碑,不知建于何时。汳水又东流,经大蒙城北。从古至今,还未曾听闻蒙城有两个,这或许是蒙亳,而所谓的景薄则大概是北亳。椒举说:商汤在景亳曾颁布过诏令。阚骃说:
商之都城就是景亳。亳,本为帝喾故都,位于《禹贡》所载的流经豫州境内的河水与洛水之间,也就是如今的距河南偃师城西面二十里处的尸乡亭。皇甫谧认为,学者在考证史实时,往往弄错。如孟子所说:葛毗邻与汤的居住地亳,如此则亳、葛相邻。如今亳位于梁国境内,且有两个,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而非偃师。古文《仲虺之诰》说:因葛伯杀人夺食,故征伐自葛始,这是孟子之言。崔骃说:商汤墓在济阴薄县北。《皇览》说:商汤之墓在薄城北面以东三里的平地上,呈四方形,每边各长十步,高七尺,墓顶是平的。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大司空史郤长卿巡查水患,也拜谒了汤墓。这里汉时属扶风,现今征县回渠亭的汤池,就是征陌。只是没亲眼所见,所以难知详情。据《秦宁公本纪》载,二年(公元前714年)伐汤,三年(公元前713年)征亳,亳君远遁戎国,汤遂灭。如此看来,周桓王时也有名叫汤的亳王,为秦所灭。周朝的汤是西戎小国中的一个,死后葬在征,而不是殷汤。刘向说:不知殷汤归葬何处,这使人生疑。杜预说:在梁国蒙县北面的薄伐城中,有成汤墓,成汤墓西边是箕子墓。现城内的一座方形古墓,很有可能是杜元凯所说的汤墓,不过当地人称其为王子乔墓。在墓旁有一块石碑,上刻:仙人王子乔。碑上的铭文说:王子乔是上古时代的真人,据说他成了仙,但不知生于何朝何代。问过道家的许多博学之士,或说颍川,或说蒙。初建此城时,这座坟墓就已存在,而据故老相传,这是王子乔的墓。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冬十二月祭祖日,有人在夜里听见坟上有很哀切的哭声,居住在附近的王伯很觉奇怪,就于第二日祭祀时仔细察看。当时天降大雪,无人行走,可王伯却在祭祀处见到大鸟的足迹,邻近的人都认为是神迹。再之后,又有一人,戴大帽,着红袍,持竹杖于墓前,对砍柴的孩子伊水昌说:我名王子乔,切勿砍我坟上的树呀。说完消失不见。当时的县令,泰山人万熹,感故老之言,又见神灵显现出吉兆,就修建了灵庙,以使神灵能在此栖息。于是好道之辈,纷纷自远方会集而来,或弹琴颂太一,或沉思冥想,神游仙境,知道在这神圣的墓地中,埋葬的确实是真人的祖先。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来奉牛羊献祭,祭礼非常恭敬肃穆。宰相,东莱人王璋,字伯仪,认为凡有神灵和圣人出没之所,须有铭表,就与长吏边乾遂一道树碑立石,将仙人的事迹广为传颂。这篇碑文的意义并不深刻,但既然亲眼目睹,也就只好记述下来,以备后人参考。
获水由梁郡蒙县以北的水分出,《汉书·地理志》说:获水上游的水源来自甾获渠,兼称丹水。《竹书纪年》
说:宋国于丹水诛大夫皇瑗。又说,宋国涨大水,丹水因此壅塞不流。或许丹水就是汳水的别名。获水自蒙县东流,水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的碑。匡字公辅,是鲁府幼子。碑上的文字残缺破落,无从辨识,竟看不出立碑的年月。获水又东流,经长乐固以北、巳氏县以南,再向东南流经蒙泽。《十三州志》说:蒙泽在蒙县东。《春秋》说: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宋将南宫长万与闵公在博戏时相争,后来就在蒙泽杀了闵公。获水又东流,经虞县旧城北。虞县是旧时的虞国。昔日夏朝的少康逃到虞氏的部落,任管理膳食的小吏,有虞氏的首领虞思将两位姓姚的女子嫁给他,这也是王莽时的陈定亭。虞县城东有汉司徒盛允碑。盛允,字伯世,梁国虞人,祖上本姓奭,至汉朝中期,因避孝元皇帝讳,才改姓为盛的。盛氏世代继承前代的美德,直到盛允。盛允被举为孝廉,授官为郎,历任司空、司徒。墓碑立于延熹年间(公元158—166年),盛允墓附近还有一座石庙,虽然庙宇已然坍塌,但庙基依旧可觅。获水又流向东南,经空桐泽北。空桐泽位于虞城东南方,《春秋》说:哀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69年)冬,宋景公游于空泽,辛巳日卒于连中。大尹、左师率空泽甲士千名,护送景公的灵柩从空桐到沃宫。获水又东流,经龙谯固,又东流汇合黄水口。黄水上游的水源来自黄陂,注入获水。获水又向东流入栎林,世人称之为九里柞。获水又流向东南,经下邑县旧城北。楚考烈王灭鲁,顷公出逃于下邑。楚、汉彭城之战时,吕后之兄吕泽的军队就驻扎在下邑。高祖败返,退回吕泽军中。张子房首创捐地之策,在垓下一战成功。陆机所说的谋划于下邑,指的就是这事。王莽时,改下邑为下治。获水又东流,经砀县老城北,应劭说:砀县东面的砀山产纹石。秦时设立的砀郡,郡名便以山来命名,这也是王莽时的节砀县。砀山上有梁孝王墓,墓中的棺椁和墓室均为开山凿石形成,从墓门至墓室相距一里之遥。那里有深数尺的积水,水中有大鲤鱼。当地民众认为这里有神明,不敢轻易触犯。即使有到这里来的人,非斋戒沐浴不敢进,如果不如此的话,将会有野兽噬足。这种异兽不常见,有人偶尔得见,都说形状像狗。但具体如何,也不是很清楚。此外,砀山上还有梁孝王祠。获水又东流,谷水注入,谷水的上游水源来自砀陂,陂内有四面环水的香城。砀陂中,有各条散流的水,如零水、瀤水、清水注入,众水聚成深潭,名为砀水。赵国人琴高,以擅鼓琴而成为康王门客,他修炼道家始祖涓子、彭祖的仙术,在砀郡漫游二百余年。后来,琴高说要进入砀水捕取小龙,与诸弟子们约定日期说:大家都要沐浴斋戒,静心等在水边,并设立屋祠。到了约定的时间,他果然骑着一条红鲤鱼从河中出来,上岸后坐在祠中。这天河边有上万人看见了他。琴高在人间逗留了一个多月,又潜入水中去了。陂水向东流,被称为谷水,向东流,经称为砀北山的安山北面,其上有陈胜墓。秦末天下大乱,陈胜首先起兵伐秦,最后战败身亡,葬在砀县,谥号隐王。谷水又流向东北,注入获水。获水又东流,经蓝田乡郭,又东流,经梁国杼秋县旧城南,王莽时,改杼秋名予秋。获水又东流,经洪沟再向东流。获水南北两岸各有一洪沟,沟首正对获水,世人称洪沟为鸿沟,是错的。《春秋》说: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秋,在红这个地方狩猎。杜预说:沛国萧县西面的红亭,即是《地理志》所说的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将此封给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立为红侯,王莽时改红名贡,或许是沟名音同的错讹,而非楚、汉分界的鸿沟。
又东流,经萧县南,睢水从北面流来注入。
萧县南面与山相对,人称萧城南山。戴延之称其为同孝山,认为山名是根据汉阳城侯刘德所居住的地方来命名的。刘澄之说:萧县南面有冒山。不知谁的说法正确。萧城南山中有箕谷,谷水向北流入获水,人称西流水,说水的上游水源来自梧桐陂,陂水向西流,所以得名西流水。我曾从萧县经过,在城右见到除西流水向北注入获水外,再无其他的水了。想来西流水就是《水经》中所说的睢水。萧县东、西、南三面濒临获水,旧时沛郡的郡治及萧县的县治都在同一城中。以前城南有用石块砌成的石桥,高二丈,但今日已荒废殆尽,也不知谁是建造者。萧县本属古萧叔国,为宋国的附庸,被楚灭。《春秋》说:
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国征讨萧国,萧国大败。申公巫臣说:大部分将士都因衣着单薄而感到寒冷,请大王巡视三军,安抚将士,使他们感到就像穿上棉衣一样温暖。这是统帅对下属施恩的结果。萧国国君的女儿嫁到齐国,成为齐顷公的母亲,也就是晋大夫郤克所说的萧同叔子。获水又东流,经龙城,这城不知是谁所筑。获水又东流,经同孝山北,这里有用大石垒成的楚元王墓,其形上圆下方,高十余丈,宽百余步。在楚元王墓的南北两侧并列的十几座坟墓,也都用大石垒成。获水又向东流,净净沟水注入。净净沟水的上游水源来自梧桐陂,流向西北,即中书刘澄之所说的折沟水,折沟水又北流,注入获水,俗名净净沟。
又东流,经彭城县北,再向东流入泗水。
获水从净净沟向东流,经阿育王寺北。有人说阿育王寺是楚王英所建,这不是很清楚,该寺因遵循阿育王的遗法而得名。获水又汇合了安陂水。安陂水的上游水源来自安陂流出的余水,向北流,经阿育王寺侧,这里的水上有座玄注桥,岸边还有一座早年曾被挖掘过的石墓,墓石做工精致奇巧,很是壮观,但不知是何人的坟茔,或许是刘澄之所言的凌冢也说不定。安陂水向北流,注入获水。获水又东流,经弥黎城北。刘澄之在《永初记》说,弥黎城位于城西南。
获水又在彭城西南转向北,流经彭城。楚大夫龚胜的故居从前就在彭城西北,那是楚国老父哀吊龚胜的地方。获水又转向东,流经彭城北面,再向东流,注入泗水。城北三里有座曾被盗过的石墓,据说是楚元王孙刘向的坟茔,但不知真假。彭城本是殷大夫老彭的封国,春秋时属宋。后来楚伐宋,攻取了彭城,又将它封给从宋国出奔到楚国的鱼石。崔季珪《述初赋》说;想黄公于邳圯,封鱼石于彭城。所指就是此城。孟康说:旧时江陵称南楚,陈称东楚,彭城称西楚。文颖说:彭城旧属东楚,项羽建都于此,称西楚。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将东楚立为楚郡,封其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改楚郡为彭城郡,王莽时又改为和乐郡,是徐州的州治。城内有汉司徒袁安、魏中郎将徐庶的石碑,并列在街道右边,二人都曾任楚国的丞相。彭城的大城内有金城,金城的东北面还有一座小城,刘公后来加以增筑,扩大了小城的范围。
小城的城墙用大石砌成,高四丈,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在小城西面,另有一座由大司马琅邪王所筑的城,该城利用昔日项羽的戏马台构筑,并将城中的宫殿门阁等建筑重新恢复到先前的模样。义熙十二年(公元46年),天降大雨,汳水暴涨,冲坏了此城。彭城刘公之子,冠军将军刘义康重建了城墙。用砖砌就的新城墙看上去宏伟壮观,十分坚固,城头的高台盛大显赫,为世之罕见。景和元年(公元465年),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举城降魏,魏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阳公孔伯恭前往救援,全城完好得和以前一样壮丽。但后来却被拆毁殆尽,只余局部的一些精巧雕刻,其上龙腾云飞,气势非凡,十分精妙。城的东北角上,另建有一座城楼,名为彭祖楼。《地理志》说:彭城县是旧日彭祖的封国。《世本》说:陆终的第三子名篯,就是彭祖。他因受封彭城,所以被成为彭祖。楼下有彭祖墓。彭祖在人间活了八百岁,寿年绵长,而他的坟茔却在这里,与永恒的天融为一体。彭祖楼侧,有汳水和泗水流过,然后二水汇流于楼的东北方。登楼远眺,极目之处,便是一望无际的川流原野,这里实在是个登高揽胜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