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9年),韩懿侯和赵成侯联合伐魏,战于浊泽。皇陂北对鸡鸣城,即长社县的浊城。皇陂水东南流,自胡泉城北流过,胡泉城即旧颍阴县的狐宗乡。皇陂水又东流,与胡城陂水相汇流。胡城陂水上流与皇陂水相接,东南流,在合作口汇流,注入黄水。又东流,自曲强城北流过,东注水,时人称敕水,其实不然。敕、二字音近,因此字随音而变。水又自东武亭和西武亭之间流过。东武亭和西武亭两城相对,大概是先前的岸门,史迁所说的犀首败走岸门之地。徐广说:岸亭位于颍阴,语焉不详。水又南流,自其实不然。水又南立为侯国。水又东犬城东流过,犬城即郑公孙的射犬城。犬城是民间的误传,流,自颍阴县老城西流过。魏明帝时,司空陈群受封此地,南流,自许昌城南流过。又东南流,与宣梁陂水相汇流。宣梁陂水上流在颍阴城西南与狼陂水相接。狼陂水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春秋左传》中说:楚伐郑于狼渊。狼渊水东南流,注入许昌县,自巨陵城北流过,这里属郑。《春秋左氏传》中说: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傅瑕在大陵为郑厉公所俘。京相璠说:旧巨陵亭位于颍川临颍县东北二十五里处,即先前的大陂。狼陂水又东流,积聚为宣梁陂水。宣梁陂水又东南流,注入水。水又西南流,自陶城西流过,又东南流,自陶城东流过。东南流,注入颍水。
水源自郑县西北的平地上,
潧水源自郐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自贾复城西流过,东南流,左与水相汇流。水源自贾复城东,南流,注入潧水。潧水又南流,左与承云山水相汇流。承云山水源自西北方的承云山,东流,自浑子冈东流。浑子冈峡又名五鸣口,其水东南流,注入潧水。潧水又东南流,自下田川流过,经郐城西,名柳泉水。当初史伯对桓公说:您借助成周的武力,以正义讨伐有罪,攻占虢、郐。届时,前有华山,后有河水,左据济水,右拥洛水,以芣山为家,赖潧、洧二水,制定典章刑律来治理国家,国家就可以得到巩固了。即指此地。潧水又南流,从丈余高的悬崖上奔泻入岩壑,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在下面积成水潭,水潭宽约四十步,潭深不可测。潧水又南流,注入洧水,即《诗经》中所说的溱水与洧水,又名郐水。
东流,经县北,又东南流,经县东,又南流,注入洧水。
没有任何其他的河流在郐水、潧水东南,潧水不可能流经新郑再与洧水相汇流。是黄崖水自郑城东注洧水,《水经》中的记载是不正确的。
渠水源自荥阳北河,东流,经中牟县北,
《风俗通》中说:渠即水积聚之地。自河水分出的渠水,与济水乱流,又东流,自荥泽北流过,又东南自济水分支而出,自中牟县圃田泽流过,北与阳武县以水为界。因为麻黄草遍布圃田泽中,所以《述征记》中说,一进中牟县,随处可见这种草,等到这种草不见了,才发现已经越过了中牟县界。现在虽然不能这般泾渭分明,但想来这话也不是空穴来风。《诗经》里所说的东有圃草,即指这种黄麻草。皇武子说:有如秦国有具囿,郑国有原圃。中牟县西为圃田泽,西界长城,东到官渡,北连渠水,东西约四十里,南北约二十里。沙冈位于圃田泽中,上下有二十四浦: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河渠相互贯通,深潭相互连接。水涨时就北流,水满时就南泄。因此《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将河水导入甫田,又开凿大沟将甫水导入。另一条渠道,经濮渎自酸枣导入河水,又自酸枣、阳武南流而出,名十字沟,通向渠水。相传梁惠王时开凿了这条渠,但语焉不详。因为水泽会聚在此,所以这里成为郑国低洼的丛林沼泽地带。渠水又右与五池沟相汇流。五池沟上流与泽水相接,下注渠水,在五池口汇流。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率军讨伐太尉王凌,在寿春大败王凌。回师途中,魏帝派侍中韦诞到五池慰劳军队。现在的五池乡即是。渠水又东流,不家沟水注入。不家沟水源自京县东南的梅山北溪。《春秋》中说:
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楚子冯、公子格率军侵费,自溪水右边绕过梅山。杜预说:密县东北为梅山,即是此山。不家沟水自溪水东北流,经管城西,管城为先前的管国,周武王时管叔受封此地。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就散布周公掌政将有害于成王的流言。于是,周公作《鸱鸮》,率东山的军队讨伐管叔。《左传》中说: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晋军救郑,楚军屯驻于管,严阵以待。杜预说:管城位于京县东北。即指此城。民间称这条水为管水。不家沟水又东北流,分为两条:一条东北流,注入黄雀沟,名黄渊,渊潭周围百步。另一条东流,越过长城东北流,积聚成渊,南北二里,东西百步,名百尺水。不家沟水北流,注入圃田泽,又分为两条:一条东北流,自东武强城北流过。《汉书·曹参传》中说:曹参攻打羽婴,在昆阳大败羽婴,一直追击羽婴至叶,又返回攻打武强,从这里到达荥阳。薛瓒说:这座城即武强城,位于阳武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301年),骑将庄不识受封此地,立为侯国。不家沟水又东北流,左注渠水,在不家水口汇流。另一条东流,又向南转弯,东南流,注入白沟水。渠水又东流,清池水注入。清池水源自清阳亭西南平地上,东北流,自清阳亭南流过,又东流,先前的清人城即是。《诗经》中说:清人在彭。彭即高克邑。杜预在《春秋释地》中说:清阳亭位于中牟县西。清水又转弯北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入。七虎涧水源自华城南冈,分成两道水流:西流注入黄雀沟;东流名七虎溪,又名华水。华水又东北流,紫光沟水注入。紫光沟水源自华阳城东北,东流,名紫光涧。紫光沟水又东北流,注入华水。华水又东流,自棐城北流过,即北林亭。《春秋》中说:文公与郑伯会宴于棐,子家就是在这里作《鸿雁》赋的。《春秋》中说:宣公元年(公元前608年),诸侯为伐郑会于棐。楚救郑,与诸侯军相遇于北林。服虔说:北林属郑国南部之地。京相璠说:
现在荥阳苑陵县有先前的林乡。林乡地处新郑以北,北林因此而名。林乡老城位于新郑东偏北七十余里,位于苑陵旧城东南五十余里——不可能位于新郑以北。京相璠、服虔的说法不对。杜预说:林亭位于荥阳中牟县西南,在郑北部。
现在此亭南距新郑老城四十余里,林乡亭位于其南,据此杜预认为是北林,这说法最为确切。又认为林乡即棐,这又值得商榷了。诸侯会师于棐,楚军在此遭遇诸侯军,又怎么知道它是另有所指呢?流传下来的记载,可能是正确的。华水又东北流,自鹿台南冈流过,又北流,名七虎涧。又东流,期水注入。期水源自期城西北的平地,名龙渊水。龙渊水东北流,又北流,自期城西流过,又北流,与七虎涧水相汇流,名虎溪水,再乱流,又东流,自期城北流过;又东流,与清口水相汇流。司马彪在《郡国志》中提及的中牟县的清口水,就是这条水。清水又东北流,白沟水注入。白沟水有两处源头:北水源自密县的梅山东南,东流,自靖城南流过,与南水相汇流。南水源自太山,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即承水。《山海经》中说:承水源自太山北麓,东北流,注入役水,名靖涧水。承水又东北流,太水注入。太水源自太山东面的平地。《山海经》中说:太水源自太山南麓,东南流,注入役水,名礼水。太水东北流,经武陵城西,东北流,注入承水。承水又东北流,注入黄瓮涧,又北流,自中阳城西流过。有一座旧台位于中阳城内,十分秀丽,有一个水池位于台旁,池水清澈幽深。涧水又东流,转弯自中阳城北流过。《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郑厘侯来中阳城朝见。涧水又东北流,名白沟水。白沟水又东北流,自伯禽城北,即伯禽赴鲁时所经之地流过。白沟水转弯向南,东注清水。潘岳在《都乡碑》中所说的白沟水自中牟老城以西至清沟,即指这条水。清沟水乱流,东自中牟县县令鲁恭祠南流过。汉和帝时,右扶风鲁恭,字仲康,从太尉掾调任中牟令。他致力于政事,以美德进行教化,刑罚不施,官吏百姓对他十分敬仰,连蝗虫也不侵入县境。河南府尹袁安半信半疑,派部属肥亲去巡察,鲁恭跟着肥亲走过田间小路,坐在一棵桑树下。这时有一只雉鸡停息在树旁,旁边还有一个小孩,肥亲就问这个小孩:这里有一只雉鸡,你怎么不去打呢?小孩回答说:它正带着一群小雉呢!肥亲站起来说:蝗虫不入县境,一奇;教化遍及鸟兽,二奇;儿童怀有仁心,三奇。我在这里长久停留,并不是优待贤人的做法,让我回去吧。这一年一棵嘉禾在县府庭院里长出,其茎干粗壮,谷穗修长,袁安赞赏他的政绩,就写了奏状上呈朝廷,于是鲁恭被征召为博士、侍中。皇上每次车驾出门,鲁恭陪伴在旁,每每皇上问及民政诸事,他都直言不讳。因此自古至今,鲁恭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立祠享祭,从未间断。清沟水又东北流,自沈清亭流过,沈清亭大概就是博浪亭。服虔说:
博浪为阳武以南的地名。沈清亭,是否就是博浪亭,语焉不详。清沟水自博浪泽流过;先前张良为替韩国报仇,就是在这里用铁锤没有击中秦始皇,却击中了侍从的车。清沟水又北流,分为两条。支流东注清水,清水自支流北注渠水,在清沟口汇流。渠水左自阳武县老城南流过,东流名官渡水。又自曹太祖垒北流过,因为官渡台的渡口在中牟,所以又名中牟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太祖扎营官渡,袁绍驻守阳武,相互对峙。袁绍依托沙堆为营地,连营结寨,东西达数十里,步步为营,向太祖推进。太祖也分兵抗击,结果大败。袁绍遂东逼官渡,筑土山,挖地道,攻打太祖营垒,太祖筑起中牟台进行抗击。中牟台北的土山及其东面袁绍旧营垒的遗基,现在还有。渠水又东流,自田丰祠北流过。当初,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而败于太祖,羞愤交加,最后竟然把田丰杀了。
时人叹息田丰真心为袁绍谋划,却无辜被杀,就在这里为他立祠,用以表示袁氏之败咎由自取。渠水又东流,役水注入。役水源自苑陵县以西、隙候亭以东,人们因为隙、却两字读音相近而称此亭为却城,其实不然。中平陂,名埿泉,即先前的役水。《山海经》中说:役水源自役山,北注河水。这条水即是。役水东北流,自苑陵县老城北流过,又东北流,自焦城东、阳丘亭西流过,名焦沟水。《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秦国公孙壮率军攻郑,围困了焦城,但却没有攻克。此城即是。民间名驿城,其实不然。役水自阳丘亭东流,经山民城北,至高榆渊。《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秦公孙半率军筑上枳、安陵、山民等城。役水又东北流,名酢沟。
又东北流,分出鲁沟水。又东北流,分出埿沟水。又东北流,名八丈沟。又东流,自沈城分出的清水支流注入,东注役水。役水又东流,自曹公垒南流过,又东流,与沫水相汇流。《山海经》中说:沫水源自沫山,北注役水。现在源自中牟城西南的这条水,大概就是沫水。役水东北流,自中牟县老城西流过。先前赵献侯自耿曾迁都至此。班固说:赵自邯郸迁都至此。赵襄子时,佛肸在中牟发动叛乱,放大锅于庭院中,扬言谁不跟他进行叛乱就把谁投入大锅里,田英就在这里撩起衣襟走向大锅。薛瓒注《汉书》说:春秋时,中牟属郑。韩、赵、魏三家分晋时,中牟为魏所有。潭水北为赵,《春秋传》
其疆界没有到此。中说:
卫侯经中牟至晋。然而却没有说在从卫去晋的路上。《汲郡古文》中说:齐侵赵东部边境,将中牟团团包围。这里的中牟位于漯水之上,不是在赵国东部边境。
据《春秋》载,齐攻晋夷仪,晋军在右牟集中了千余辆兵车。当年卫侯途经中牟时,中牟人想攻打他。这时,先前有个逃亡至中牟的卫国禇师固对中牟人说:
卫虽然是小国,但还有君主,攻卫没有胜算。齐军攻下中牟后,开始变得轻敌起来,后来大败。在此,服虔没有指出中牟的位置。杜预说:现在荥阳有个中牟,路途迂回遥远,推想起来应该不是那个中牟。但各国地理状况很不一致,地域的范围又变化无常,随着各国力量的强弱消长,相互兼并,疆界也时常变动,不可能一成不变。先前晋的兵车开往何处,是否故意迂加曲折地绕道走,语焉不详。自魏迁都大梁后,赵以中牟与魏交换土地,因此赵的南部疆界至浮水,而非漳水。赵国自西扩至中牟后,齐军侵犯其东部边境,是无可置疑的。而薛瓒却直接推定是在漯水,无根无据地断言中牟的地理位置,这不是论证之法。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单父圣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沫水又东北流,注入役水。先前魏太祖逃离董卓,抄小路逃出中牟,后被亭长所俘。郭长公在《世语》中说:县官拘捕了曹操,功曹请求释放他。役水又东流,自中牟泽流过,郑太叔就是在此缉拿萑蒲的盗贼。役水又东流,转弯向北,注入渠水。《续述征记》中说,自酱魁城至酢沟有十里,酢沟即渠水。渠水又东流,左与渊水相汇流。渊水上流与圣女陂相接;圣女陂周围二百余步,常常清泉满池,不曾干涸。
池水南流,注入渠水。渠水又东南流向大梁。
又东流至浚仪县,
渠水东南流,自赤城北流过。戴延之认为西北的大梁亭即赤城,其实不然。
《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将穰疵率兵与郑将孔夜在梁赫开战,郑军大败。就是指赤城。有旧水道自赤城左边流出。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贲将这条旧水道堵住,引水流向东南淹大梁,形成梁沟。渠水又东流,自大梁城南流过。中所提及的阳武高阳乡即是此地,《春秋》
战国时名大梁,周朝梁伯的故居就是在这里。梁伯喜欢大兴土木,大扩此城。老百姓不胜其苦,纷纷逃亡,于是秦国趁机攻占了此城。后来魏惠王自安邑迁都至此,也名大梁。《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六年(公元前364年)四月甲寅日,魏迁都至大梁。秦灭魏后,将大梁设置为县。汉文帝时,孝王受封此地。因为这里地势低洼潮湿,孝王就将都城迁至东面的睢阳,并睢阳改称梁。自此这里就设置为县。因大梁城范围很大,所以东城夷门以东就成为县治。夷门即当年侯嬴守关之地。先前郭缘生到此游历,《续述征记》中认为师旷城就是在这里,至夷门,登上吹台;现在还留有这些遗迹。我认为吹台并不是在这里,这里是梁氏的台门,魏惠王居住之地,郭氏搞错了。《西征记》中提及仪城封人,认为这里就是仪城,其实不是。《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公元前339年),为引圃田旧泽之水,凿大沟于北边外城。《陈留风俗传》中说:浚仪因浚水位于县北,以仪象测定位置而名。我认为先前的汳沙水即阴沟水,有如《春秋》中的浚洙,浚水因为曾对汳沙水疏浚过而名。汉时的浚洙水,只是异名而已。池塘沼泽遍布其间,当时人们从池中捞出一把神剑,就仿照它的样式制成大梁氏之剑,现在一直还是如此。渠水又转弯北流,分为二水。《续述征记》
中说:汳沙水流到浚仪后分流:汳水东流,沙水南流。渠水南流,自梁王吹台东流过。《陈留风俗传》中说:苍颉、师旷城位于县中,仙人们的吹台位于其上。盛产兰草和香蒲的牧泽位于其北,周围方圆十五里,俗名蒲关泽。这里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后来,梁王又将吹台加以扩建。城墙和护城河都已塌毁了,仅仅留下一点遗迹。现在牧泽右边还孤零零地耸立着那座韦驮台,层台大小约一百步见方。阮嗣宗在《咏怀诗》里写道:自魏都乘车出发,南望吹台。还依稀能够听到箫管之声,然而梁王早已不在。晋时,战乱不断,流民在此聚集,破坏了台基,于是就成为两层,上层仅剩四五十步,丈余高,名乞活台,又名繁台城。流到这里的渠水称做阴沟、鸿沟。先前,项羽与汉高祖分地称王,东西两边就是以此水为界。苏秦游说魏襄王说:魏国南为鸿沟。这里即是。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等属旧尉氏县,都是以这条水命名的。现在萧县西也有鸿沟亭,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于是有人就认为楚汉的分界的鸿沟就是这条水,其实不是。实际上这是《春秋》中所提及的红泽。渠水西与泛水相汇流。泛水上流在苑陵县与役水相接。苑陵县为先前郑国的都城,即王莽时的左亭县。役水支流东分出泛水,又名埿沟水。《春秋左传》中说: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泛南即东泛。役水又东北流,自中牟县南流过,又东北流,自中牟泽流过,与渊水相汇流。渊水源自中牟县老城北,城中有层台。根据郭长公《世语》和干宝《晋纪》记载,当初魏时任城玉台下的池中,有一把汉时的铁锥,长六尺,入地三尺,锥头指向西南,无法扳动,然而到了正月初一,锥头却自动指正了方向。人们认为这是晋朝中兴的吉兆。然而现在铁锥去向不明。有人说铁锥现在中阳城池台,语焉不详。渊水自池西流出,转弯东南流,注入泛水。泛水又东流,自大梁亭南流过,又东流,自梁台南流过,东注渠水。渠水又东南流,自开封分出睢水和涣水。新沟水自右注入。新沟水源自逢池,池水上源在苑陵县与役水相接,分支流出,名鲁沟水,东南流,自开封老城北流过。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陶舍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陈留志》中说:阮简,字茂弘,任开封县令。有强盗在开封附近抢劫,告急文书不断,阮简却专心致志地下围棋,还不时地长声吟啸。县吏说:抢劫情况紧急!阮简回答说:棋局上有劫,也很紧急!这位县令如此玩物丧志!因此《语林》中将“坐隐”称为王中郎下围棋,又名手谈,称善弈者为棋圣。鲁沟南靠富城,东南流,注入百尺陂,百尺陂即先前的逢泽。
徐广在《史记音义》中说:秦公子少官率军与诸侯会于逢泽。从汲郡坟墓里发掘出来的《竹书纪年》中说:秦孝公与诸侯会于逢泽。此地即是。因此应德琏的《西征赋》中说:皇上的车驾向东行,在逢泽停车逗留。这条水东北流,名新沟水。新沟水又东北流,自牛首乡北的牛建城流过。又东北流,注入渠水,即沙水。沙,音蔡,许慎正音读作沙,意为中流冲散石子,偏旁从水,从少,水少沙也就露出来了。
楚国东部有沙水,就是这条水。
又拐弯向南,至扶沟县北,沙水又东南流,自牛首山东南分出鲁沟水。鲁沟又名宋沟,又自陈留县老城南流过。
孟康说:陈留原属郑,后为陈所占,因此而名。鲁沟水又东南流,自圉县老城北流过。楚不断入侵圉,圉县人民不胜其苦,就打造兵器以抗击楚的入侵,圉因此而名。又说圉为边陲。鲁沟水又自万人散流过。王莽篡位时,东郡太守翟义兴兵讨伐王莽。王莽派奋威将军孙建在圉县抗击翟义。翟义军大败,死伤万余人,血流成河,万人散因此而名。当地的老百姓哀悼死难者,就为他们立祠。鲁沟水又自鲁沟亭流过,又东南流,至阳夏县老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陈豨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鲁沟水又南流,注入现今已无水的涡水。沙水又东南流,自斗城西流过。《左传》中说: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子产埋葬了伯有,又将其臣僚埋葬。沙水又东南流,自牛首亭东流过。《左传》中说: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宋人与诸侯攻郑东郊,占领了牛首,即牛车城。沙水又东南流,分出八里沟水。又东南流,自陈留县裘氏乡裘氏亭西流过,又自澹台子羽墓东流过,《陈留风俗与八里沟水相汇流。
传》中说:澹台子羽墓、子羽祠位于陈留县裘氏乡,老百姓都去那里祈祷。京相璠说:泰山南面的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墓,子羽是陈留人。此话不知是否正确,有可能是根据地方志上的记载,记录下来的一些难以确定之处。八里沟水上流与沙河相接,西南流,自牛首亭南流过,与百尺陂水相汇流。百尺陂水自陂南流经开封城东的三里冈,左转弯向西,又转弯向南,注入八里沟水。八里沟水又南流,在野兔水口与一条水相汇流。这条水上源与西南方兔氏亭以北的野兔陂相接,野兔陂属郑。《春秋传》中说:郑伯慰劳屈于兔氏亭。陂水东北流,注入八里沟水。八里沟水又南流,自石仓城西流过,又南流,自兔氏亭东流过,又南流,自召陵亭西流过,又东流,注入沙水。沙水南流,自扶沟县老城东流过。
扶沟县即颍川的谷平乡,扶亭、洧水沟位于其间,扶沟县因此而名。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平狄将军朱鲔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沙水又东流,与康沟水相汇流。康沟水上流在长社县东引入洧水,东北流,自向冈西流过,向冈即郑的向乡,后来这条水的上流被堵塞。现在水满时就北流,水浅时就断流。
长明沟水又注入其中。长明沟水源自苑陵县老城西北。苑陵县有两座城,西城为老城。有很多陂泽遍布两座城以东,先前的制泽即是。京相璠说:这里属郑。
杜预说:制泽位于荥阳苑陵县东,《春秋》中所提及的制田即是。龙渊泉水自老城西北平地涌出,自陵丘亭西流过,又西流,重泉水注入。重泉水源自老城西北的平地,南流,自陵丘亭西流过,又西南流,注入龙渊水。龙渊水又东南流,自凡阳亭西流过,南流,注入白雁陂。白雁陂位于长社县东北,东西七里,南北十里,位于林乡西南。司马彪在《郡国志》中说:苑陵位于林乡亭。又有长明沟自白雁陂引水南流。长明沟水向东转弯,又转弯向北,又东流,自向城北流过,向冈位于城旁。《左传》中说: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诸侯伐郑,兵临向城。长明沟水又东流,右分出支流积聚成染泽陂,又东流,注入蔡泽陂。
长明沟水又东流,自尉氏县老城南流过。圈称说:尉氏县为郑东部边境。尉氏为执掌刑狱的官名,是郑大夫尉氏的封地。因此栾盈说:我回去将为尉氏所害。
长明沟水在此分为三条:北支名康沟,东流,自平陆县老城北流过。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楚元王的儿子礼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因平陆县人口不满三千户,便撤县改为尉氏县的陵树乡。又有陵树亭,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尚书旬攸受封为陵树乡侯。因此《陈留风俗传》中说:先前的平陆县即陵树乡。长乐厩位于其北。康沟水又东流,自扶沟县白亭北流过。《陈留风俗传》中说:帛乡、帛亭在扶沟县。地名在七乡十二亭之列。
康沟水又东流,自少曲亭流过。《陈留风俗传》中说:少曲亭在尉氏县,民间名小城。康沟水又东南流,自扶沟县老城东流过,又东南流,注入沙水。沙水南流,与蔡泽陂水相汇流。蔡泽陂水源自鄢陵城西北。《春秋》中说: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军相遇于鄢陵,共王的眼睛被吕锜射中,共王就把养由基召来,要他射死吕锜。子反醉酒而死之地也在此地。蔡泽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蔡泽陂水东流,自匡城北流过。匡城位于新汲县东北,即扶沟的匡亭,匡亭在匡城乡。《春秋》中说: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诸侯至晋朝见,卫成公没有去朝见,派孔达侵郑,攻打绵訾和匡。匡,即匡城。现在陈留郡长垣县南的匡城即平丘的匡亭。襄邑又有承匡城。但是匡位于陈、卫之间,不同的城后数个。陂水又东南流,自扶沟城北流过,又东南流,注入沙水。沙水又南流,自小扶城西向东南流。小扶城即扶沟县的平周亭。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陈敬王的儿子参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沙水又东南流,自大扶城西流过,大扶城即扶乐老城。袁良碑位于大扶城北二里,碑上刻有:袁良,陈国扶乐人。后汉世祖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改封刘隆为扶乐侯,即是此城。在此分出涡水,它的两条支流并非在扶沟以北分出。
其中一条东南流,经陈县北,沙水又东南流,自东华城西流过。又东南流,分出一条支流名甲庚沟,甲庚沟流向西南,注入洧水,但现在已经干涸了。沙水又南流,与广漕渠相汇流。
广漕渠上源与庞官陂相接,相传是邓艾开凿的。虽然水流时断时通,但还是有很多沟渠。当初贾逵任魏豫州刺史,将这条渠道疏通了二百余里,贾侯渠因此而名。现在这里的河流渠道像田间阡陌似的纵横交错,贾逵疏浚过的渠道已经很难辨别。沙水又东流,自长平县老城北流过,又东南流,自陈城北流过,陈城为先前的陈国。伏羲、神农都曾在此建都。有一座十分坚固的伏羲城位于陈城东北三十余里。舜的后代妫满,任周朝的陶正,武王因为使用他所做的陶器,就把自己的长女太姬嫁给他为妻,并把陈城封给他。这样,武王分封前三朝帝王后裔这件事,即所谓三格,就大功告成了。因为太姬喜欢祭祀,所以《诗经》
里说:咚咚的鼓声来自苑丘下面。陈城南路东为苑丘。王隐说:现在苑丘已经夷为平地,昔日的苑丘早已不见了。后来楚国攻陈,夏征舒在栗门被杀,置夏州。有个水池位于陈城东门,东西约七十步,南北约八十步,池水清澈见底,不曾干涸,而且也没有鱼虾水草,先前亭台的遗址,即《诗经》里所说的东门之池,位于水池中央。汉相王君修建的四县邸碑也在城内,碑上的文字已经剥落残缺,有些已经模糊不清,大意是:现在的陈国,先前为淮阳郡。又说:王君因为清廉仁爱而受到老百姓的敬仰。他求贤养士千余人,赐给他们美田豪宅,自己却削减薪俸,帮助下属建筑房舍。五官椽西华、陈骐等二百零五人于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等等。因此颂文说:他修德行,立功勋,四方百姓都归附于他。现在一些断壁残垣还遗留在石碑旁,基础还在。如今人们不寻王君修建的四县邸碑进行考证,反说这是孔庙学校,这是错的。后来楚襄王为秦所害,楚便迁都至此。文颍说:这就是西楚。所谓三楚,这是其中之一。城南城郭里面,有子产修筑的淮阳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立为淮阳国,王莽时,改郡名新平,县名陈陵,为先前豫州的治所。王隐在《晋书·地道记》中说:
先前的沙水旧道位于城北,名死沙。然而现在水流畅通,是漕运所经之地。沙水又东流,转弯向南,自陈城东流过,名百尺沟。沙水又南流,分为两条水,分出新沟水。新沟水东南流,谷水注入。谷水上流与涝陂相接,涝陂位于陈城西北,南达荦城,这一带均是湖泽。涝陂水东流,名谷水,又东流,自涝城北流过。王隐说:有谷水荦城北。荦即柽。《春秋经》中说:僖公与齐宋会盟于柽。
杜预说:柽即荦,位于陈县西北。其实不是。柽是小城,位于陈郡西南。谷水又东流,自陈城南流过,又东流,注入新沟水。谷水又东南流,注入颍水,在交口汇流。有一条堤堰位于颍水旁,即先前的百尺堰。《魏书·国志》中说:宣王讨伐太尉王凌,大军出其不意赶到百尺堨,指的就是这条堤堰。现民间称其为山阳堰,其实不对。因为新水上口在百尺沟与颍水汇流,所以这条堰又名新阳堰,由此可知民间的称呼不对。
又东南流,至汝南郡新阳县北,
沙水自百尺沟东流,经宁平县老城南。《晋阳秋》中说:晋朝太傅、东海王
越向东逃奔,石勒率军在后紧追不舍,就在这里包围了东海王的数十万人马,随
之纵马驰射,使得堆积的尸体有如小山一般。王夷甫也死在这里,他的尸体在
此被焚毁。我想,才华横溢的人是凭着智慧超过普通人,能言善辩的人擅长文
饰自己,祛除迷惑。王夷甫虽然身负英才俊士的美名,却颠倒黑白,无礼于君
王,得罪了石勒,史官将他与华歆、王朗相提并论,是抬高了他。沙水又东流,
积水成阳都陂,明水注入。明水上流与沙水支流相接,东流,自汝南郡宜禄县
老城北流过,宜禄县即王莽时的赏都亭。明水又东北流,注入阳都陂中。阳都
陂水东南流,名细水。细水又东流,自新阳县北流过,又东流,分出高陂水。沙
水又东流,分为两条,即《春秋》中所说的夷濮水。沙水支流北流,自谯县老
城向西流入涡水。沙水又东南流,自城父县西南分出章水。另一条水即濮水,俗
名艾水,向东流。沙水又东流,自城父县老城南东流。
渠水、阴沟水、汴水、获水、睢水入淮又东南流,经山桑县北,
山桑县老城位于涡水北,沙水不可能流经城北,这是毫无疑问的。《水经》中却说流经县北,是错的。
又东南流,经龙亢县南,
沙水自老城北流过,又东南流,自白鹿城北向东流。
又东南流,经义城县西,南注淮水。
义成县先前属沛郡,后属九江郡。沙水东流,注入淮水,名沙汭。京相璠说:这里为楚国东部地域。《春秋左传》中说: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楚国令尹子常率水军至沙汭,后又撤回。杜预说:沙,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