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有。世祖遣数千军马屯驻阳关,以拦截敌军。诸将见王寻、王邑势大,遂退返昆阳。世祖令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昆阳,自己则连夜率十三轻骑从南门出城,前往郾县调集援军。王寻、王邑抵达昆阳,将城围困数十重,并布置了高达十余丈的云车,居高临下以窥城内,又用弓弩向城中攒射,箭下如雨,城中的人背着门板才敢打水。王凤等人请求投降,敌人不答应。这时,世祖领郾、定陵军回援昆阳,率诸军共同进攻,屡败敌军,然后又乘胜组织三千人的敢死队,直冲王寻、王邑军,败敌军主力于昆水,并阵斩王寻。此时城中守军乘势而出,内外夹击敌军,喊杀之声震天动地。当时恰逢下大雷雨,屋上的瓦片被狂风刮得到处乱飞,王莽军大败。昆水又拐弯流经昆阳城南。世祖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昆阳被封给侍中傅俊,立为昆阳侯。因此《后汉书·郡国志》中有昆阳县,县因水而得名。昆水又东流,经定陵城南,又东流,注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经奇城西北面,现在这是南颍川郡的治所。水就在这里流出,人们也称为大水。《尔雅》说:河水有雍水、汝水有水。由此看来,这大概是因水其实应是汝水的支流,而二水下游间的城池,至今还留有汝阳之名,、二字读音较近,或因为汝水下游与水、颍水汇合的缘故,所以便兼用这一称呼吧。
又流向东南,经郾县北,
汝水支流分出,自西南流,合于汝水经齐城西后,继续流向东南。奇城在汝水与水之间,二水从城侧和城后流过。汝水又流向东南,经郾县旧城北,这是曾是旧时魏国的下邑。
《史记》说:楚柱国昭阳发兵攻魏,取郾。所指就是此城。汝水又东流,至醴水口。醴水源出南阳雉县,但有人也说醴水源出雉衡山,即《山海经》中的衡山。郭景纯以为此山就是南岳,其实不是。马融在《广成颂》中说:面据衡阴。
所指就是这山。又因该山位于雉县边境,因此世人又称为雉衡山。《山海经》没有记载衡山有水,但醴水向东流,经唐山下,高凤曾在那里隐居。醴水又流向东南,与皋水汇合。皋水源出皋山,向东流,注入醴水。郭景纯说:皋山,或称章山。醴水又流向东南,经唐城北,再向南流入城,最后西流出城,城因山而得名。醴水又折而流向东南,经叶县旧城北。《春秋》说: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指的就是叶县。是时周弱楚强,楚称霸南方后,又想争胜中原,就在北方修筑了许多小城,以逼华夏,因称此城为万城,万字或有人写成方。唐勒在《奏土论》说:我楚国世霸南土,自越境至叶地,辽阔万里,号称万城。我据《春秋》载,屈完在召陵,对齐侯说:楚以方城为城。杜预说:方城,山名,位于叶县南。不知谁的说法正确。楚惠王时,将叶封于诸梁子高,子高遂号叶公,叶县旧城就成为他的封邑。叶公好龙,神龙于是从天而降。河东王乔任叶县县令时,常于每月十五日赴京觐见天子,天子对他是怎么来的感到很好奇,因为总不见他有什么车骑,于是暗中命太史窥探。太史报告说:每次王乔将要来到的时候,就有两只野鸭从东南飞来。于是让人悄悄等候野鸭飞到,举网捕捉,却只得到一只鞋子。天子令尚方查验,发现这只靴子在近四年中已赐给尚书属吏。每当王乔前往觐见天子,叶县县衙门口的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后来,从天上掉下了一口玉棺在衙门前,皂隶用力推移,玉棺始终岿然不动。王乔说:难道是天帝想召我单独去吗?就细细地洗了澡,认真穿好衣服睡在棺材里,棺盖立刻自动合上。早上把王乔葬在城东,土壤自动堆聚成坟。当晚,县中的牛都大汗淋漓,气喘困乏,不知是何缘故。百姓于是为王乔立了庙,号叶君祠,每当州郡长官封爵授官时,都要先谒拜他,吏民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必有灾祸降临。皇上迎取王乔生前所用之鼓,放置在都亭下,但这个鼓就再也没有响过。有人猜测说王乔就是古仙人王子乔,因此干宝将此事写入《搜神记·神化篇》。醴水又从叶城东流过,与烧车水汇合。
烧车水源出醴水以西的苦菜山,向东流,沿叶城南边流入醴水。醴水又东流,经叶公庙北,庙前有沈子高诸梁碑。秦汉之时,庙道中有两座门阙及祭席,黄巾之乱后,庙宇被损毁。魏太和(公元477—499年)景初年间,叶县县令将旧庙修葺一新,正始元年(公元504年),继任者汝南陈曦在此立碑,碑上的字迹如今多处皆有破损,不过尚能辨清所记载的事迹。醴水又东流,汇合了叶县的西陂水。叶县以南有方城山,此即屈完对齐侯所说的,楚以方城为城之山,其上有北流的涌泉,积聚而成方圆二里的陂塘,陂水散向东流,经叶城南,再流向东北,注入醴水。醴水又东流,注入东西十里,南北七里的叶陂,与方城山的陂塘一样,叶陂也是叶公诸梁所筑。陂水又东流,经阳县旧城北,又东流,经定陵城南,再东流汇合了芹沟水。芹沟水源出叶县,向东流,经阳城北,又东流,经定陵县南,再流向东南,注入醴水。芹沟水经昆水、醴水之间,自四县中蜿蜒流过,或许就是吕忱所说的岘水。如今的定陵附近,没有其他河流,而唯一可视为相当于岘水,便只有这条水了。醴水又东流,经郾县旧城南,向左流入汝水。《山海经》说:醴水东流,注入岘水。岘水又东流,经邓城西,这是《春秋左传》所说的,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蔡侯、郑伯在邓相会的地方。
汝水又流向东南,水注入。
又流向东南,经汝南郡上蔡县西,
汝南郡原属楚地,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王莽时,改汝南郡为汝汾。上蔡县是旧日的蔡国,周武王灭殷,将蔡地封给其弟叔度。《世本》说:
蔡地就是上蔡。因下蔡在九江,这里就称为上蔡。《竹书纪年》说:秦将魏章率师与郑军联合攻楚,取上蔡。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上蔡被安帝封于给邓骘,立为上蔡侯。汝水又东流,经悬瓠城北面。王智深说:悬瓠城就是当年汝南太守周矜起义的地方。现今的上蔡是豫州刺史及汝南郡的治所。汝水在城的西北面向左分出一条支流,流向西北,又向西流,再折而东转,流向西南,与汝水汇合,这段弯曲的河道如同倒挂的葫芦。当地的老人们说:城北叫马湾,内有土地数顷,另有个栗园,结出的栗子很小,比固安的栗子差远了,然而每年向朝廷上贡三百石,以充实府库。这片水中的小块陆地就是栗州,州中树木高大茂密,望之有若一片绿云。树木中的栗堂和靶场,都很幽静宽敞,当地州府长官和名人常来此玩乐。太和年间,高祖曾巡幸悬瓠城,平南将军王肃在小城上修筑了高台,又在西北角建造了高楼,可以下瞰水滨,俯眺栗州。层楼左右是水榭,水榭四周的景物参差竞峙,堪称胜景。
又流向东南,经平舆县南,
溱水源出浮石岭以北青衣山,又名青衣水,流向东南,经朗陵县旧城西。应勋说:西南有朗陵山。朗陵因山而得名。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世祖将朗陵县封于城门校尉臧宫,立为朗陵侯。溱水又南流,转弯流向县南后,又流向东北,经北宜春县旧城北。王莽时,改北宜春为宣孱。因豫章有宜春,所以这里的宜春加上了北字,以示区别。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安帝将这里封给皇后之父,侍中阎畅,立为北宜春侯。溱水又流向东北,经马香城北,又流向东北,注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经平舆县南、安成县旧城北。王莽时,改安成为至成。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苍得封此地,被立为安成侯。汝水又流向东南,陂水注入。陂水上游的水源来自慎阳县旧城南陂,南陂的水分为两支,一支自陂北流出,绕慎阳城濠周流。颍川荀淑曾在旅途中偶遇同乡黄叔度,二人相谈日久。荀淑对黄叔度说:您真可真是我的表率啊!范奕评论说:黄叔度言论中的风格旨趣,虽没流传于世。但凡与他交谈的才华之士,无不赞颂他的深远,并借此克服自身的过错,从而使道德周备,性情全一,这难道不是无法称量的吗?城濠水又自渠中向东北流,注入北陂。南陂的另一支流从陂塘向东北流,聚成鲖陂。陂水又流向东北,又聚成窖陂。窖陂水上游水源与慎阳县北陂水流相接。北陂水流向东北,聚成土陂,土陂水又东流,注入窖陂。窖陂水又流向东南,就是壁陂。壁陂水又流向东北,就是太陂,太陂水又东流,注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经栎亭北。栎亭在《春秋》中被称为棘栎。杜预说:栎亭在汝阴郡新蔡县东北方。如今的栎亭位于新蔡县旧城西北,城北一半已没入水中。汝水又流向东南,经新蔡县旧城南。昔日管叔与蔡叔挑拨周公与成王的关系,结果蔡叔被放逐到此,他的儿子胡因能认识到父亲的过错,不与之同流合污,而被周公荐为卿士以见成王,成王将原属申吕的蔡封地赐给他,令其掌管叔度的祭祀,是为蔡仲。宋忠说:因此才将这里称为新蔡。后王莽改为新迁。世祖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新蔡划归吴国,被立为侯国。《汝南先贤传》说:新蔡郑敬,字次都,任郡功曹。在都尉高懿的官署前厅有棵槐树,树上的白露望去类似甘露,高懿及下属也都认为这是甘露。唯有郑敬说:您的政绩暂未能使天降甘露,这只是树汁而已。高懿听了很不高兴,托言身体不适离开了。汝水又流向东南,澺水自水左汇入。澺水上流水源来自奇城东面的汝水分支,流向东南,名练沟,再经召陵县西,流向东南,至上蔡冈西北,名为黄陵陂。黄陵陂水东流,于上蔡冈东面聚成蔡塘,又向东流经平舆县旧城南,才被称做澺水。平舆县为昔日之沈国,县内有沈亭。
《春秋》说: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蔡灭沈,掳沈子嘉,后楚国在此置县。
《史记》说:秦将李信攻平舆,大破楚军。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世祖将平舆封于铫统,立为平舆侯。平舆还是汝南郡的治所。当年费长房任市吏,见王壶公将壶悬挂在郡中的市场,就跟着他,得以与王壶公一同进入壶中。于是费长房开始隐遁修仙,经脱胎换骨后,方始身怀灵气。但费长房未等学完就重返人间,虽能役使鬼神,却仍免不了一死。距平舆县南一里有余处,有一座人称张明府祠的神庙,每逢水旱失调,人们就来此祈祷。神庙前有圭碑,其上的文字破蚀残缺,现已模糊不清,此外,碑旁还有一个小石匣。据《桂阳先贤画赞》
载,临武张熹张季智任平舆县令时,时逢天正大旱,张熹便亲设祭坛求雨,未见灵验,于是就堆薪自焚。主簿侯崇、小吏张化随他一道自焚。熊熊燃烧的大火感动了上天的神灵,大雨顿时倾盆而下。此地即是张熹当年自焚处。澺水又流向东南,从左边分出一条支流积成方圆数十里的葛陂,陂水中的生物都含有灵气,由陂水所孕育的东西很多,这也是费长房将手杖投之陂湖,手杖夭骄化龙的地方。他还在这里弹劾过东海君。陂水向东流出,名为鲖水,俗称三丈陂或三严水,流经鲖阳县旧城南。应劭说:鲖水以北有鲖阳县。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将鲖阳封给卫尉阴兴之子阴庆,立为鲖阳侯。鲖阳县有葛陵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此地被改封给安成侯铫丹,立为葛陵侯。在葛陵城东北角,有楚武王墓,俗称楚王琴。有人从城北祝社里下,掘出一只铜鼎,其上的铭文镌刻着:楚武王。由此可知楚武王墓的隧道就在这是。鲖水向东流,得名富水,水流聚集处,就叫陂塘,陂塘附近沟渠交错,布满了地势低洼的地方。澺水自葛陂流向东南,经新蔡县旧城东,又从东南方注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经下桑里,从左边分出一条支流形成横塘陂,横塘陂水再流向东北,形成青陂。汝水又流向东南,经壶丘城北,壶丘城旧属陈地。《春秋左传》
说:文公九年(公元前618年),因陈依附于晋,楚军遂入侵陈国,攻下壶丘。
汝水又东流,与青陂水汇合。青陂水的上游水源来自注入慎阳县上慎陂的慎水,上慎陂水的右沟向北流入马城陂。马城陂以西有黄丘亭,陂水则向东流,经新息亭北,又向东流经绸陂。绸陂水又东流,经新息县而聚成墙陂。墙陂水又东流,经遂乡东南而聚成壁陂。壁陂水又向东流,聚成青陂,青陂的东面正对大吕亭。《春秋左传》说:成周时,大吕亭以南有姜姓的荆蛮、申、吕,而最初被封在此地的是蔡平侯。因新蔡县西南有小吕亭,所以称此为大吕亭。青陂南侧有青陂庙,庙前有池塘。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河南缑氏李言任新蔡县令,恳请朝廷修复青陂,司徒许训、尚书闻人袭上奏洛阳宫获准,就立碑于青陂东塘南,其上的碑文说,青陂位于新蔡县西南,源出桐柏山淮川,其中一条支流与潺溪水汇合后,再流经新息县墙陂,并随汝水向东流入褒信境内,浇灌田地五百余顷。青陂水又向东流,分成二水,一水向南流入淮水。另一水流向东南,经白亭北面,又向东流,经吴城南面。《史记》说: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楚子西让太子建之子胜前来吴国,胜至吴后,就在此居住,因此称为吴城。水又折而流向东北,经壶丘东面,向北流入汝水,世人称之为薄溪水。汝水又东流,经褒信县旧城北,再东流而去。
又向东流,经原鹿县,
汝水又流向东南,经原鹿县旧城西。杜预《释地》说:原鹿县在汝阴郡。
向南流入淮水。
汝水入淮处就是汝口,汝口戍位于水边,是淮水和汝水的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