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二十一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019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一卷·汝水二十一卷·汝水

汝水,即现在的河南境内的汝河,源自河南泌阳北,东北流,自遂平折向东南,经汝南等县,自新蔡汇流于洪河,是淮水最大的支流之一。

汝水源出河南郡梁县勉乡西面的天息山,

  《地理志》说:汝水发源的高陵山,就是猛山。也有人说汝水源出南阳鲁阳县大盂山,或说源出弘农卢氏县还归山。《博物志》说:汝水源出燕泉册。其实,这些都是同一座山的别名。我受命在永平年间(公元508—512年)任鲁阳太守,当时正逢上级长官下来巡察,并要求出示鲁阳各地的《山川图》,因地方志说法各一,其中谬误之处甚多,就命我等探寻诸水源流,而参与者若不是专家,则很难获得详尽的资料,我既然参与其中,就不得不作出具体的阐述。汝水西出鲁阳县大盂山蒙柏谷,此处岩嶂层叠,山谷幽深,山路崎岖,人迹罕至,谷西即是卢氏县县界。汝水向东北流,经太和城西,汝水源出天息山又东经城北,水之两岸种植的青松、绿竹和翠柏枝叶交接,尹轨尹公度曾在此栖息修炼。汝水又东流,至尧山西岭下分为二水:

  一水东流到尧山南面,称为滍水,即《水经》所说的:

  滍水源出尧山。另一水流向东北,称为汝水,经过蒙柏谷,其左右两岸,幽谷深邃,山阜竞高,水边生长着的深松茂柏的层层绿荫,将山间和水滨覆盖其中,所以世人称之为蒙柏谷。谷中泉流连绵不绝,向北流经长白沙口,狐白溪水注入。狐白溪因长年为流沙冲积,致使两岸莹白若雪,因而得名,其水源出南面狐白川,向北流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北,奔狼皋山而去。

流向东南,经县北,

  汝水自狼皋山向东流出峡谷,峡口被称为汝厄。汝水又东流,经麻解城北。

  麻解城旧名鄤乡城,也叫蛮中,是《左传》中所说:单浮余包围并击溃蛮氏的地方。杜预说:麻解城位于河南新城县东南,是伊洛的戎族、陆浑的蛮氏所居之城。称其为麻解城,是因蛮、麻二字读音相近而音讹的缘故。汝水又经周平城南。京相璠说:周平城东南有霍阳山。汝水又东流,汇合了三屯谷水。三屯谷水源出南山,向北流经石碣东,碣上刻着:河南界。另有一块石碑,上刻:

  洛阳南界。碑柱相对,上面未署年月,不知立于何朝何代。三屯谷水又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东流,汇合了广成泽水。广成泽水源出狼皋山北的沼泽中。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将这块游猎之地赐予平民。元初二年(公元115年),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辅政,天下士人都认为文治将兴,武功当废,将停息狩猎之礼和阵战之法。但马融却认为:对于文治和武功,圣贤从未偏好过其中项,而金、木、水、火、土五材亦各有所用,不可或缺,因此作《广成颂》说:大汉在建国之初,就规划出这个灵秀的园林,并在南郊营建。园林之右可远眺三涂,之左边则紧靠嵩岳,加之前对衡山之北,背依王屋山麓,兼有港汊灌溉,及绵延长流的荥水、洛水。金门山与大石林,在园中高高耸立,神泉从园侧涌出,形成丹水,涅池,而怪石浮磬,更熠熠生辉于陂塘。桓帝于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在广成围猎,后来又至函谷关巡游。泽水从泽中流出,从东南方流经温泉南面,与温泉水汇合。温泉水源头众多,皆扬波奔流于广成泽水左。泉上,华宇连荫,屋脊交错,一些方整的石砌池塘错落散布在其间,成为修道者向往的胜地。温泉水流向东南,注入广成泽水,泽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汝水。汝水又向东流,至鲁公水口,鲁公水口上游的水源来自阳人城东面的鲁公陂。阳人城,是古代梁国的阳人聚,秦灭东周,迁周王于此。陂水流向东南,与涧水汇合。涧水源出北山,向南流入陂水,再向南乱流,注入汝水。霍阳聚在汝水右岸,汝水流经霍阳聚北,向东流与霍阳山水汇合。霍阳山水源出南山。杜预说:霍山位于河南梁县。霍阳山水流向东北,经霍阳聚东,世人称霍阳聚为华浮城,这是错的。《春秋左传》说: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楚侵梁及霍。服虔说:梁、霍,是周朝的南部边境。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世祖遣征虏将军祭遵征讨蛮中一带的山贼张满,当时厌新、柏华等地的残贼与张满呼应,攻占了霍阳聚,所指就是这里。霍阳山水又流向东北,经梁城西面。据《春秋》载,梁城,是周朝的小城,战国时名南梁。因此《水经》说:汝水流经梁城北面。

  世人称之为治城,这是错的,而治城一名的由来大概与汝水北面的注城有关。现在在此地设置了治城,治所就在霍阳山。霍阳山水又流向东北,注入汝水。汝水的左边,又与三里水汇合。三里水源出汝水北面的梁县西北,流向东南,经梁县旧城西,即旧时的狐聚。《地理志》说:秦灭西周,迁周王于此,故立为县。杜预说:河南县西南的梁城,所指就是此县。三里水又流向东南,经注城南。司马彪说:河南梁县有注城。《史记》说:魏文侯三十二年(公元前414年),魏国在注城击败秦国。三里水又流向东南,与一水汇合,此水源出注城东面的山坡下,流向东南,注入三里水。三里水又乱流直奔东南,注入汝水。汝水又东流,经成安县旧城北,据《地理志》载,成安县是侯国,位于颍川郡。《史记·建元以来功臣侯者年表》说: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校尉韩千秋在攻南越时战死,其子韩延年被朝廷封为成安侯,成安县就是他的封邑,而世人称白泉城则是错的,或许这是民间讹传的缘故。汝水又向东流至周公渡,即旧日的承休侯国,凭借承休的嘉号,方有周公渡这一美名。汝水又东流,黄水注入。黄水源出梁山,流向东南,经周承休县旧城东,被称为承休水。周承休县为旧时的子南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驾临洛阳,巡视豫州,观览周王室旧址,见一切都成为过去而无人拜祭周室先祖,就询问当地老人,觅得周室旁支后代姬嘉,封他为周子南君,以侍奉周朝香火。据《汲冢古文》载,卫国将军文子,名子南弥牟,其后裔名子南劲。《纪年》中说,子南劲曾朝觐于魏国,后魏惠成王至卫国,封子南劲为侯。秦灭六国时,卫国是最后被灭的一个,姬嘉或许是卫国后裔,以子南为姓氏,并称君。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这里是周承休邑。《地理志》说,周承休邑,是元帝所置的侯国。元始二年(公元2年),改名郑公,即王莽时的嘉美。因此汝水的渡口名为周公渡,或许因城而得名。世人称城为黄城,水名黄水,都不对。承休水又流向东南,经白茅台东,又向南流,经梁瞿乡西,世人称为期城,是错的。据《后汉书》载,世祖自颍川前往梁瞿乡,冯鲂先行到达的临时所在地就是这里。水流在此处积聚为陂塘,世人称为黄陂。承休水在此转流向东,经城南东流,水右则与汝水汇合。

又流向东南,经颍川郡郏县南,

  汝水又东流,汇合了张磨泉。张磨泉水源出汝水以北的山陵,每逢春夏水涨,便向南流入汝水。汝水又向东流,其间分出西长湖,湖水南北宽五十余步,东西长三百步。汝水又东流,扈涧水源出水北大刘山,向南流,经木蓼堆东面、郏城西面,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在右岸分支流而出,形成湖泊,南北长八九十步,东西宽四五百步,世人称为东长湖。湖水的下游注入汝水,即是古时的养水。养水源出鲁阳县以北的将孤山,在将孤山北面的长冈下,数道山泉一起涌出,向东流经永仁三堆南,又东流经沙川,世人称之为沙水,再流经山符垒北后,又东流经沙亭南,即旧日的养阴里。司马彪的《郡国志》说:养阴里位于襄城。京相璠说:襄城郏县以西有养阴里。养是水名。因水俗称沙水,故养阴里也称为沙城,这都是错的。而且城在水北,却以阴为名,就更令人迷惑不解了。不过当时有许多流民杂居其间,在耕作时开沟引水,时时变动灌溉之处,使得这里的川渠改变,也使得后人困惑不已。养水的右边又与源出沛公垒以西约六十步的堇沟水汇合。汉高祖入关时,出征从这里经过,因此称为沛公垒。堇沟水流向东北,注入养水。养水又流向东北,注入东长湖,再乱流注入汝水。汝水又流经郏县旧城南。《春秋》说:这是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楚国令尹子瑕所筑。滶水在这里注入汝水。滶水源出鲁阳县将孤山,流向东南。许慎说:滶水源出南阳郡鲁阳县,流入父城,滶字从水,发音为敖。吕忱的《字林》

  也说滶水在鲁阳。滶水向东流,经父城县与桓水汇合。桓水源出鲁阳北山,由两源在贾复城汇为一水而成。桓水流经贾复南下攻郾时所筑的贾复城北面,因音讹,故民间又称城为寡妇城,水为寡妇水。桓水水流常会干涸,因此又叫有枯渠。桓水流向东北,至父城县北注入滶水右边,再乱流直奔东北,在郏县附近注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水左与蓝水汇合。蓝水源出阳翟县重岭山,流向东南,经纪氏城西,城内有层台,被称为纪氏台。《续汉书》说:世祖车驾西征,其时盗贼蜂起,贼寇延裒猛攻郏县,县令冯鲂计穷力竭,光武帝正于此时驾临纪氏,群贼于是自行请降,所指即是此处,距郏城东北约十余里。蓝水又流向东南,经黄阜东面后,再向南流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与白沟水汇合。

  白沟水源出夏亭城西面,向南流,经龙城西面。龙城西北有长宽约十五里的摩陂。魏青龙元年(公元233年),摩陂出现了龙,明帝亲自去陂湖观之,并将摩陂改为龙陂,称城为龙城。白沟水又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与龙山水汇合。龙山水源出龙山的龙溪,沿父城县旧城东面向北流。昔日楚平王为修建供太子建居住的城父县而大兴土木,因此杜预说:城父,即襄城的父县城。

  当年冯异据有父城,后归降世祖,以报在巾车乡被世祖擒获后的开释之恩。龙山水又流向东北,与两条源出龙山的水汇合,二水向北流,注入龙山水。龙山水又流向东北,注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经襄城县旧城南面。王隐的《晋书·地道记》说:襄城县,楚灵王所筑。刘向的《说苑》说:楚国的襄城君最初接受封号时,穿着翠绿艳丽的衣袍,戴着玉佩,浮游于湖畔之上,指就是此水,这也是楚国大夫庄辛从这里经过,想与襄城君握手的地方,后立为县。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封孝惠帝与宫女所生的儿子刘义于此,立为襄城侯,王莽时,改襄城为相成。黄帝前往大隗的具茨山,在襄城郊野迷失了道路,幸而遇见一个牧童才得以问清,因此嵇康在赞中说:黄帝巡游四方,途中的奇妙事大多难测,他在襄城迷失道路,遇见了牧马小童,才到此歇息。襄城的南面正对泛城,子带之乱时,周襄王出郑居泛以避难,指的就是这座城。

  《春秋》说:

  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伐郑,在泛城涉汝水而归。杜预说:楚军在泛城下涉过汝水。晋时,泛城是襄城郡的治所。京相璠说:因周襄王居此城,故名襄城,现今的城下设有关隘。汝水又流向东南,经西不羹城南。《春秋左传》

  载: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楚灵王说:昔日诸侯因楚地偏远而畏晋,今我大兴土木,筑陈、蔡、不羹诸城,每城各有兵车千乘,诸侯难道不畏惧我吗?

  《东观汉纪》说:车骑将军马防进献参药,进宫探病很勤,因此他的侯国被增封襄城羹亭一千二百五十户。所说就是此亭。汝水流向东南,经繁丘城南,再流向东南。

又流向东南,经定陵县北,

  湛水源出犨县以北的鱼齿山西北方,流向东南,经鱼齿山下,为湛浦,方圆五十余步。《春秋》说:襄公十六年(公元前557年),晋为报杨梁之役而伐楚,在湛阪与楚公子格交战,楚师败,晋军乘胜攻至方城之外。现今的湛水以北,全是一片连绵的山丘,而在父城东南、湛水北面的山间,有一条按湛水命名的长长的山坡,故称为湛阪。湛水又流向东南,经蒲城北。京相璠说:蒲城位于昆阳县北,湛水就在蒲城北面。湛水又东流,至汝水九曲北面再向东流,注入汝水。杜预也以此水为湛水。《周礼》说:荆州的大川有颍水和湛水。郑玄却说不曾听闻,看来他也偶有错失之处。现今在实地进行考察,发现许多记载与当地情况相符,所记的水道也与《水经》相一致。汝水又流向东南,经定陵县旧城北。汉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将定陵封给侍中卫尉淳于长,立为定陵侯,王莽时,改定陵为定城。《东观汉纪》说:光武帝迎击王莽二公,返回时至汝水岸边,他一边用手捧水痛饮,一边洗涤脸颊的尘垢,并对傅俊说:

  今日都很疲倦,但诸位真的累垮了吗?说的就是此水。汝水之右,有滍水从左注入,汝水之左,有百尺沟水流出。百尺沟因两岸夹着高高的河堤,因此又叫百尺堤,沟水则从定陵城向北流至襄城,与颍水相通。如遇颍水上涨,沟水就向南流,若汝水泛滥,沟水就向北流。百尺沟水东面,有名为龙渊的清澈的水潭,距汝水北岸约四里。龙渊潭南北宽百余步,东西长二百步,潭水及其清深,常年都不会干涸,而且还盛产鱼类及竹笋,如果潭中水满溢出来,则向东注入漷水。汝水又流向东南,昆水注入。昆水源出鲁阳县唐山,流向东南,经昆阳旧城西。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广召天下擅长兵法的军事人才,选练武卫,招募勇士。出战时,随军携带的旌旗辎重绵延千里,又驱使如虎、豹、犀、象之类的猛兽以助军威。自秦汉以降,此种盛况前所未

有。世祖遣数千军马屯驻阳关,以拦截敌军。诸将见王寻、王邑势大,遂退返昆阳。世祖令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昆阳,自己则连夜率十三轻骑从南门出城,前往郾县调集援军。王寻、王邑抵达昆阳,将城围困数十重,并布置了高达十余丈的云车,居高临下以窥城内,又用弓弩向城中攒射,箭下如雨,城中的人背着门板才敢打水。王凤等人请求投降,敌人不答应。这时,世祖领郾、定陵军回援昆阳,率诸军共同进攻,屡败敌军,然后又乘胜组织三千人的敢死队,直冲王寻、王邑军,败敌军主力于昆水,并阵斩王寻。此时城中守军乘势而出,内外夹击敌军,喊杀之声震天动地。当时恰逢下大雷雨,屋上的瓦片被狂风刮得到处乱飞,王莽军大败。昆水又拐弯流经昆阳城南。世祖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昆阳被封给侍中傅俊,立为昆阳侯。因此《后汉书·郡国志》中有昆阳县,县因水而得名。昆水又东流,经定陵城南,又东流,注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经奇城西北面,现在这是南颍川郡的治所。水就在这里流出,人们也称为大水。《尔雅》说:河水有雍水、汝水有水。由此看来,这大概是因水其实应是汝水的支流,而二水下游间的城池,至今还留有汝阳之名,、二字读音较近,或因为汝水下游与水、颍水汇合的缘故,所以便兼用这一称呼吧。

又流向东南,经郾县北,

  汝水支流分出,自西南流,合于汝水经齐城西后,继续流向东南。奇城在汝水与水之间,二水从城侧和城后流过。汝水又流向东南,经郾县旧城北,这是曾是旧时魏国的下邑。

  《史记》说:楚柱国昭阳发兵攻魏,取郾。所指就是此城。汝水又东流,至醴水口。醴水源出南阳雉县,但有人也说醴水源出雉衡山,即《山海经》中的衡山。郭景纯以为此山就是南岳,其实不是。马融在《广成颂》中说:面据衡阴。

  所指就是这山。又因该山位于雉县边境,因此世人又称为雉衡山。《山海经》没有记载衡山有水,但醴水向东流,经唐山下,高凤曾在那里隐居。醴水又流向东南,与皋水汇合。皋水源出皋山,向东流,注入醴水。郭景纯说:皋山,或称章山。醴水又流向东南,经唐城北,再向南流入城,最后西流出城,城因山而得名。醴水又折而流向东南,经叶县旧城北。《春秋》说: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指的就是叶县。是时周弱楚强,楚称霸南方后,又想争胜中原,就在北方修筑了许多小城,以逼华夏,因称此城为万城,万字或有人写成方。唐勒在《奏土论》说:我楚国世霸南土,自越境至叶地,辽阔万里,号称万城。我据《春秋》载,屈完在召陵,对齐侯说:楚以方城为城。杜预说:方城,山名,位于叶县南。不知谁的说法正确。楚惠王时,将叶封于诸梁子高,子高遂号叶公,叶县旧城就成为他的封邑。叶公好龙,神龙于是从天而降。河东王乔任叶县县令时,常于每月十五日赴京觐见天子,天子对他是怎么来的感到很好奇,因为总不见他有什么车骑,于是暗中命太史窥探。太史报告说:每次王乔将要来到的时候,就有两只野鸭从东南飞来。于是让人悄悄等候野鸭飞到,举网捕捉,却只得到一只鞋子。天子令尚方查验,发现这只靴子在近四年中已赐给尚书属吏。每当王乔前往觐见天子,叶县县衙门口的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后来,从天上掉下了一口玉棺在衙门前,皂隶用力推移,玉棺始终岿然不动。王乔说:难道是天帝想召我单独去吗?就细细地洗了澡,认真穿好衣服睡在棺材里,棺盖立刻自动合上。早上把王乔葬在城东,土壤自动堆聚成坟。当晚,县中的牛都大汗淋漓,气喘困乏,不知是何缘故。百姓于是为王乔立了庙,号叶君祠,每当州郡长官封爵授官时,都要先谒拜他,吏民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必有灾祸降临。皇上迎取王乔生前所用之鼓,放置在都亭下,但这个鼓就再也没有响过。有人猜测说王乔就是古仙人王子乔,因此干宝将此事写入《搜神记·神化篇》。醴水又从叶城东流过,与烧车水汇合。

  烧车水源出醴水以西的苦菜山,向东流,沿叶城南边流入醴水。醴水又东流,经叶公庙北,庙前有沈子高诸梁碑。秦汉之时,庙道中有两座门阙及祭席,黄巾之乱后,庙宇被损毁。魏太和(公元477—499年)景初年间,叶县县令将旧庙修葺一新,正始元年(公元504年),继任者汝南陈曦在此立碑,碑上的字迹如今多处皆有破损,不过尚能辨清所记载的事迹。醴水又东流,汇合了叶县的西陂水。叶县以南有方城山,此即屈完对齐侯所说的,楚以方城为城之山,其上有北流的涌泉,积聚而成方圆二里的陂塘,陂水散向东流,经叶城南,再流向东北,注入醴水。醴水又东流,注入东西十里,南北七里的叶陂,与方城山的陂塘一样,叶陂也是叶公诸梁所筑。陂水又东流,经阳县旧城北,又东流,经定陵城南,再东流汇合了芹沟水。芹沟水源出叶县,向东流,经阳城北,又东流,经定陵县南,再流向东南,注入醴水。芹沟水经昆水、醴水之间,自四县中蜿蜒流过,或许就是吕忱所说的岘水。如今的定陵附近,没有其他河流,而唯一可视为相当于岘水,便只有这条水了。醴水又东流,经郾县旧城南,向左流入汝水。《山海经》说:醴水东流,注入岘水。岘水又东流,经邓城西,这是《春秋左传》所说的,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蔡侯、郑伯在邓相会的地方。

  汝水又流向东南,水注入。

又流向东南,经汝南郡上蔡县西,

  汝南郡原属楚地,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王莽时,改汝南郡为汝汾。上蔡县是旧日的蔡国,周武王灭殷,将蔡地封给其弟叔度。《世本》说:

  蔡地就是上蔡。因下蔡在九江,这里就称为上蔡。《竹书纪年》说:秦将魏章率师与郑军联合攻楚,取上蔡。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上蔡被安帝封于给邓骘,立为上蔡侯。汝水又东流,经悬瓠城北面。王智深说:悬瓠城就是当年汝南太守周矜起义的地方。现今的上蔡是豫州刺史及汝南郡的治所。汝水在城的西北面向左分出一条支流,流向西北,又向西流,再折而东转,流向西南,与汝水汇合,这段弯曲的河道如同倒挂的葫芦。当地的老人们说:城北叫马湾,内有土地数顷,另有个栗园,结出的栗子很小,比固安的栗子差远了,然而每年向朝廷上贡三百石,以充实府库。这片水中的小块陆地就是栗州,州中树木高大茂密,望之有若一片绿云。树木中的栗堂和靶场,都很幽静宽敞,当地州府长官和名人常来此玩乐。太和年间,高祖曾巡幸悬瓠城,平南将军王肃在小城上修筑了高台,又在西北角建造了高楼,可以下瞰水滨,俯眺栗州。层楼左右是水榭,水榭四周的景物参差竞峙,堪称胜景。

又流向东南,经平舆县南,

  溱水源出浮石岭以北青衣山,又名青衣水,流向东南,经朗陵县旧城西。应勋说:西南有朗陵山。朗陵因山而得名。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世祖将朗陵县封于城门校尉臧宫,立为朗陵侯。溱水又南流,转弯流向县南后,又流向东北,经北宜春县旧城北。王莽时,改北宜春为宣孱。因豫章有宜春,所以这里的宜春加上了北字,以示区别。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安帝将这里封给皇后之父,侍中阎畅,立为北宜春侯。溱水又流向东北,经马香城北,又流向东北,注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经平舆县南、安成县旧城北。王莽时,改安成为至成。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苍得封此地,被立为安成侯。汝水又流向东南,陂水注入。陂水上游的水源来自慎阳县旧城南陂,南陂的水分为两支,一支自陂北流出,绕慎阳城濠周流。颍川荀淑曾在旅途中偶遇同乡黄叔度,二人相谈日久。荀淑对黄叔度说:您真可真是我的表率啊!范奕评论说:黄叔度言论中的风格旨趣,虽没流传于世。但凡与他交谈的才华之士,无不赞颂他的深远,并借此克服自身的过错,从而使道德周备,性情全一,这难道不是无法称量的吗?城濠水又自渠中向东北流,注入北陂。南陂的另一支流从陂塘向东北流,聚成鲖陂。陂水又流向东北,又聚成窖陂。窖陂水上游水源与慎阳县北陂水流相接。北陂水流向东北,聚成土陂,土陂水又东流,注入窖陂。窖陂水又流向东南,就是壁陂。壁陂水又流向东北,就是太陂,太陂水又东流,注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经栎亭北。栎亭在《春秋》中被称为棘栎。杜预说:栎亭在汝阴郡新蔡县东北方。如今的栎亭位于新蔡县旧城西北,城北一半已没入水中。汝水又流向东南,经新蔡县旧城南。昔日管叔与蔡叔挑拨周公与成王的关系,结果蔡叔被放逐到此,他的儿子胡因能认识到父亲的过错,不与之同流合污,而被周公荐为卿士以见成王,成王将原属申吕的蔡封地赐给他,令其掌管叔度的祭祀,是为蔡仲。宋忠说:因此才将这里称为新蔡。后王莽改为新迁。世祖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新蔡划归吴国,被立为侯国。《汝南先贤传》说:新蔡郑敬,字次都,任郡功曹。在都尉高懿的官署前厅有棵槐树,树上的白露望去类似甘露,高懿及下属也都认为这是甘露。唯有郑敬说:您的政绩暂未能使天降甘露,这只是树汁而已。高懿听了很不高兴,托言身体不适离开了。汝水又流向东南,澺水自水左汇入。澺水上流水源来自奇城东面的汝水分支,流向东南,名练沟,再经召陵县西,流向东南,至上蔡冈西北,名为黄陵陂。黄陵陂水东流,于上蔡冈东面聚成蔡塘,又向东流经平舆县旧城南,才被称做澺水。平舆县为昔日之沈国,县内有沈亭。

  《春秋》说: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蔡灭沈,掳沈子嘉,后楚国在此置县。

  《史记》说:秦将李信攻平舆,大破楚军。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世祖将平舆封于铫统,立为平舆侯。平舆还是汝南郡的治所。当年费长房任市吏,见王壶公将壶悬挂在郡中的市场,就跟着他,得以与王壶公一同进入壶中。于是费长房开始隐遁修仙,经脱胎换骨后,方始身怀灵气。但费长房未等学完就重返人间,虽能役使鬼神,却仍免不了一死。距平舆县南一里有余处,有一座人称张明府祠的神庙,每逢水旱失调,人们就来此祈祷。神庙前有圭碑,其上的文字破蚀残缺,现已模糊不清,此外,碑旁还有一个小石匣。据《桂阳先贤画赞》

  载,临武张熹张季智任平舆县令时,时逢天正大旱,张熹便亲设祭坛求雨,未见灵验,于是就堆薪自焚。主簿侯崇、小吏张化随他一道自焚。熊熊燃烧的大火感动了上天的神灵,大雨顿时倾盆而下。此地即是张熹当年自焚处。澺水又流向东南,从左边分出一条支流积成方圆数十里的葛陂,陂水中的生物都含有灵气,由陂水所孕育的东西很多,这也是费长房将手杖投之陂湖,手杖夭骄化龙的地方。他还在这里弹劾过东海君。陂水向东流出,名为鲖水,俗称三丈陂或三严水,流经鲖阳县旧城南。应劭说:鲖水以北有鲖阳县。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将鲖阳封给卫尉阴兴之子阴庆,立为鲖阳侯。鲖阳县有葛陵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此地被改封给安成侯铫丹,立为葛陵侯。在葛陵城东北角,有楚武王墓,俗称楚王琴。有人从城北祝社里下,掘出一只铜鼎,其上的铭文镌刻着:楚武王。由此可知楚武王墓的隧道就在这是。鲖水向东流,得名富水,水流聚集处,就叫陂塘,陂塘附近沟渠交错,布满了地势低洼的地方。澺水自葛陂流向东南,经新蔡县旧城东,又从东南方注入汝水。汝水又流向东南,经下桑里,从左边分出一条支流形成横塘陂,横塘陂水再流向东北,形成青陂。汝水又流向东南,经壶丘城北,壶丘城旧属陈地。《春秋左传》

  说:文公九年(公元前618年),因陈依附于晋,楚军遂入侵陈国,攻下壶丘。

  汝水又东流,与青陂水汇合。青陂水的上游水源来自注入慎阳县上慎陂的慎水,上慎陂水的右沟向北流入马城陂。马城陂以西有黄丘亭,陂水则向东流,经新息亭北,又向东流经绸陂。绸陂水又东流,经新息县而聚成墙陂。墙陂水又东流,经遂乡东南而聚成壁陂。壁陂水又向东流,聚成青陂,青陂的东面正对大吕亭。《春秋左传》说:成周时,大吕亭以南有姜姓的荆蛮、申、吕,而最初被封在此地的是蔡平侯。因新蔡县西南有小吕亭,所以称此为大吕亭。青陂南侧有青陂庙,庙前有池塘。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河南缑氏李言任新蔡县令,恳请朝廷修复青陂,司徒许训、尚书闻人袭上奏洛阳宫获准,就立碑于青陂东塘南,其上的碑文说,青陂位于新蔡县西南,源出桐柏山淮川,其中一条支流与潺溪水汇合后,再流经新息县墙陂,并随汝水向东流入褒信境内,浇灌田地五百余顷。青陂水又向东流,分成二水,一水向南流入淮水。另一水流向东南,经白亭北面,又向东流,经吴城南面。《史记》说: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楚子西让太子建之子胜前来吴国,胜至吴后,就在此居住,因此称为吴城。水又折而流向东北,经壶丘东面,向北流入汝水,世人称之为薄溪水。汝水又东流,经褒信县旧城北,再东流而去。

又向东流,经原鹿县,

  汝水又流向东南,经原鹿县旧城西。杜预《释地》说:原鹿县在汝阴郡。

  向南流入淮水。

  汝水入淮处就是汝口,汝口戍位于水边,是淮水和汝水的交汇处。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