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二十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0455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二十卷

第二十卷·漾水丹水二十卷·漾水丹水

  漾水,即西汉水,嘉陵江的上流,源自现在甘肃天水西南的嶓冢山,西南流,经甘肃西部、陕西南部、四川北部,自重庆汇流于长江。《水经》及其《水经注》认为漾水为汉水的上游,其实不对,西汉水和汉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河流。丹水,即现在的丹江,源自现在的陕西南县西北,东南流,经河南,自湖北均县汇流于汉江。

漾水源出陇西氐道县

  冢山,东流至武都郡沮县,称为汉水。

  常璩《华阳国志》说:汉水的源头有二,东源出自武都氐道县漾水。《禹贡》说:疏导漾水东流就是汉水,所指就是此水。汉水西源出自陇西郡西县嶓冢山,与白水汇合,经葭萌注入汉水,其上游称为沔水。按沔水源出武都沮县

史前期以后的东西汉水

  东狼谷,经沮县流入汉水。《汉中记》说:嶓冢山以东,水往东流;而嶓冢山以西,水往西流。水源遵循地势而流,所以世人称嶓冢山为分水岭。由此推之,沔水无西流之理。刘澄之说:有水从阿阳县南面流出,至梓潼郡汉寿县,注入一个暗通冈山的山洞中。郭景纯也持这种说法。因冈山的洞太小,容不下太多的水,于是水流就聚集而成大泽流出,与汉水汇合。庚仲雍又说:汉水从武遂川向南流,入蔓葛谷,过石牛道,流到关城,与西汉水汇合。因此凡言汉水的诸家,大都说西汉水至葭萌注入汉水。还有人说,西汉水的上游叫沔水。因此《水经》说:漾水源出氐道县,向东流至沮县,被称为汉水,再东南流,经广魏白水县。从水道的流向来看,上述三种说法似乎都很相符,但还是没能弄清楚西汉水的源头,只不过东西两水有沔水和汉水之名,或许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此。在班固的《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的《郡国志》中,都提到汉水的源头有两个,东源出自氐道县,西源出自西县嶓冢山。阚骃说:有人称汉水为漾水,漾水源出昆仑山西北角,一路潜流到氐道时,地下的水源才重新冒出来,所以被称为漾水。阚骃又说,嶓冢山在陇西郡西县西面,西汉水在那里发源,向南流入广魏白水。还有人说,漾水出豲道县,东流至武都县注入汉水。而许慎、吕忱说,漾水出陇西獂道县,东流至武都县入汉水,二人都没提到氐道。獂道县位于冀县西北,二县之间又隔着数条河流,没有水南流,想来漾水源出獂道的说法是错的。另有人说:汉水即漾水,其东为沧浪水。《山海经》说:汉水源出嶓冢山,流向东南,注入江水。但嶓冢山东西各源出一水,而且也同样被称为汉水。

  孔安国说:漾,指泉水开始流出,水流很细。而常璩专门提出漾山、漾水等名,一定是他将山水相互牵连所造出的异名。我查阅《山海经》,上面说漾水源出昆仑山西北角,向南流入丑涂之水。《穆天子传》说:穆天子自舂山出发西征,至赤乌氏;己卯,天子北征;庚辰,渡过洋水;辛巳,进入曹奴。曹奴有个叫戏的人,在洋水宴请天子,并献良马九百匹,牛羊七千头。天子派逄固去接受献礼,同时回赠戏黄金鹿一头,戏恭敬地拜受。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我随高祖北巡,狄人也有这种进献。古今时代虽然不同,但进献之物却毫无差别。然而川流潜伏地底,要清楚地弄明白很困难,隐蔽幽深的地形地貌,变化莫测,全无规律可循,因此不能完全归罪于阚骃。水流虽然有分支,而且与支渠之间相隔遥远,但穷究其源头和终点,那些隐藏在地底的潜流,有时又往往同属一水,因此就有了汉水及漾水的水名,同时又因各地方言不同,也就出现了汉川、汉阳、广汉、汉寿等名,这其中,有根据起源命名的,也有根据终点命名的,即便各种书记载了各种不同的名称,但所指仍是汉水和漾水。同一川流的名称各异,或许原因就在于此。西汉水出自现今的西县嶓冢山,其细弱的水流,是遍布四面八方的细水缕缕相通,汇集而成。西汉水向西流,汇合了马池水。马池水源出上邽县西南六十多里处的龙渊水,据说这里有神马出水,与余吾、来渊发生的奇迹类似,因而得名。《开山图》说:陇西神马山中的深潭,有龙马出生,说的就是这里。龙渊水向西流,被称为马池川,再向西流,注入西汉水。西汉水又流向西南,有兰渠溪水从左边注入,兰渠溪水以西,依次有源出南山的山黎谷水、铁谷水、石耽谷水和南谷水带着奔腾的急流,向北注入西汉水。西汉水的右边,有高望谷水注入,从高望谷水依次向西,有源出北山的西溪水及黄花谷水,与飞溅的浪花一道南流注入西汉水。西汉水又流向西南,资水注入。资水源出北方资川,从四面山谷中流出的水源向南流到资峡,然后合为一川,出峡后流向西南,一路注入西汉水。西汉水又流向西南,至峡石水口。峡石水源出苑亭、西草、黑谷三溪,这三条溪水流向西南,到峡石口汇为一水,再流向东南,转弯后向南流,注入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流,与杨廉川水汇合。杨廉川水源出西谷,谷中众涧顺流直泻,汇为一水,流向东南,经西县旧城北。秦庄公伐西戎得胜,周宣王将犬丘封给庄公的祖先大骆作为食邑,称西垂大夫,西垂宫就在此处,莽时改为西治。建武八年(公元32年),世祖至阿阳,窦融率五郡太守前来会合,天水因而人心动摇。隗嚣带着妻子逃奔西城,依附杨广。杨广死后,隗嚣坐守愁城,陷入困境。其时颍川盗贼蜂起,世祖东归,留吴汉,岑彭困隗嚣。岑彭等人堵住西谷水,将泥土装在帐幕中筑堤淹城,城墙未被淹没的只有一丈多,这时西谷水冲破堤坝,从地中数丈处涌出,因此城没被冲毁。同时王元从蜀地请来了援军,于是吴汉等退还上邽。后人在给地方取名时,大抵喜用人名来命地名,广(广)、廉两字的字形相似而被讹作杨廉,因此设置了杨廉县。杨廉川水又流向东南,其右与茅川水汇合。茅川水源出西南戎溪,流向东北,经戎丘城南。吴汉等围困西城时,守将王捷登上城头对汉军呼喊说:为隗王守城的将士,都怀有必死之心而不会屈服。希望汉军马上停止进攻,让我用自杀来表明心迹。说罢就自刎而死。茅川水又流向东北,注入西谷水,再乱流直奔东南,注入西汉水。西汉水又向西南流,经始昌峡。《晋书·地道记》说:天水始昌县,在旧城西。始昌峡又名清崖峡。西汉水又西南流,经宕备戍南,水左有来自东南的宕备水,从西北注入;水右则有盐官水南流注入。盐官水北面有盐官,位于嶓冢山西面约五十里处。在这里煮盐的人世代相继,从未停歇,煮出来的盐的味道与海盐相同。因此《地理志》说:西县有盐官。盐官水流向东南,经宕备戍西,从东南方注入汉水。汉水流向西南,与左谷水汇合。左谷水源出南山小溪,向北流,注入汉水。汉水又流向西南,兰皋水源出西北五交谷,流向东南,经祁山军,再流向东南,注入汉水。汉水又西南流,经祁山军南,鸡水源出南方鸡谷,向北流,经水南县西面,再向北流入汉水。汉水又西流,建安川水注入。建安川水源出建威西北山白石戍东南,二源合流而成一水后,向东流,经建威城南,又东流汇合兰坑水。兰坑水由西南方附近的溪水组成,流向东北,经兰坑城西,再向东北流入建安水。建安水又东流,经兰坑城北、建安城南,即旧日西县的历城,也是当年氐帅杨定将治所从陇右迁至的地方。此地距仇池一百二十里,后改名为建安城。建安水又东流,与错水汇合。错水源出错水戍东南,流向东北,注入建安水。建安水又流向东第二十卷·漾水丹水二十卷·漾水丹水北,雉尾谷水注入,又流向东北,太谷水注入,又向北流,小祁山水注入。雉尾谷水、太谷水及小祁山水都源出东溪,扬着清波西注建安水。建安水又北流,胡谷水从水左注入,胡谷水源出西方胡谷,向东经金盘、历城二军城北,这两座城堡点都建在胡谷水南面的层峦叠嶂的山岭上。胡谷水东流,注入建安水。建安水又流向东北,经塞峡。

  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宋文帝刘义隆令龙骧将军裴方明往伐仇池杨难当,难当携妻子儿女北奔,温水、北谷水注入汉水安西参军鲁尚期尾随追出的塞峡,就是此峡。在塞峡左边的山侧有石洞,有人说这个石洞潜通下辨,但不知真假。建安水出峡后流向西北,注入汉水。在汉水以北,群山秀美峻拔,险峰高峙。距嶓冢山西约七十里就是祁山,山上有坚固险要的城池,之前诸葛亮进军祁山,所攻的就是这城,汉水则从城南流过。城南三里便是当年诸葛亮扎营驻军的遗址,他昔日种植在营垒左右的青草至今仍年年茂盛,这里距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开山图》说:汉阳西南之祁山,有盘旋曲折的山路,高高的山崖及挺拔的岩壁,是九州闻名的险地,世间罕见的峻峭之所。但现今的祁山,在众多的山岭之中,并无特别之处。汉水又流向西南,汇合了甲谷水。甲谷水源出汉水西南方的甲谷,流向东北,注入汉水。汉水又西流,从南岈、北岈之间流过,在东西两岸,有两城上下相对,城的左右,高低起伏的坟茔连绵不断地覆满山陵丘阜。古谚云:南岈北岈,万有余家。诸葛亮在《表》中说:虎沮县距祁山五百里,那里居住着万余户居民。从那片连绵不断的坟茔中,就可看出这里的殷富程度了。汉水又流向西南,经武植戍南。武植戍水源出北山,由两个源头组成,二源一齐涌出,汇合于安民戍南面,再向南流,经武植戍西,然后流向西南,注入汉水。汉水西南流,经平夷戍南,又西南流,夷水注入。夷水源出北山,南流经平夷戍西,再向南流入汉水。汉水又西流,经兰仓城南。再向南流,有两条源出西山的溪流向东流,从汉水的右边注入。张华《博物志》说:温水源出鸟鼠山,东注汉水。大概就是这条水,不过不是很清楚。汉水又南流,经嘉陵道,被称为嘉陵水,世人所称的阶陵水,是错的。汉水又流向东南,北谷水从右面注入,又流向东南,武街水从右面注入,又流向东南,仓谷水从右面注入。北谷水、武街水及仓谷水都源出西溪,向东流,注入汉水。汉水又流向东南,经瞿堆西,再转弯经瞿堆南。这里的绝崖峭壁竞相耸峙,嶙峋的孤峰高入云霄,远远望去,犹如倒置的唾壶。山高二十余里,形如羊肠盘曲的山路蜿蜒曲折,有三十六弯,《开山图》称为仇夷。所谓山岩巍然崛起,万壑藏于群山之间,描写的就是这里。山顶的平坦处,有数百顷田地,其土良沃,可以用来煮盐,所以此地名为百顷。山中又多水泉,正如人们所说的,清泉喷涌,湿气向上升腾。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设武都郡,置武都县,因天池大泽在西,而多水泽聚处名都,故称为都,后王莽改郡为乐平,县为循虏。常璩、范晔说:河池,或名仇池,是郡治的所在,其地方圆百顷,所指就是这里。仇池一带居住着白马氐人。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天水氐族的杨腾,因世居陇石,被推举为部落大帅,其子杨驹,亦勇悍多谋。后来杨驹徙居于仇池,被魏拜为百顷氐王。汉水又向东与洛谷水汇流。洛谷水由两个源头组成,二源同时注入一条山沟,再从神蛇戍西面流过。神蛇戍附近的溪边,生长着许多性格温顺,且无毒的五色蛇。洛谷水又南流,经虎馗戍东,又南流,经仇池郡东,从西南方注入汉水。汉水又东流,与洛溪水汇合。洛溪水源出北方洛谷,向南流,经威武戍南,再折而流向西南,与龙门水汇合。龙门水源出汉水西北方的龙门谷,向东流,与横水汇合,横水的水源,出自龙门水东北方偏远处的山溪。龙门水又南流,经龙门戍东,又流向东南,注入洛溪水。洛溪水流向东南,经上禄县旧城西,洛溪水修源导流,引水左的北溪水南流注入,洛溪、北溪二水汇合后,再合为一水注入汉水。汉水又流向东南,经浊水城南,又东南流,与平乐水汇合。平乐水源出武街东北四十五里,向东奔流到南溪。南溪水发源后流向东北,在水侧的山边,有一条甘甜的山泉,带着飞扬的清波,从山上流下,注入平乐水。平乐水又东流,经甘泉戍南,又东流,经平乐戍南,又向东注入汉水,二水的汇流处称为会口。汉水又流向东南,经修城道南,与修水汇合。修水又与两条水流相汇合,再流向东北,注入汉水。汉水又流向东南,与浊水汇合于盘头郡南。浊水源出浊城以北,向东流,汇合了丁令溪水。丁令溪水源出北方丁令谷,向南经武街城西,再向东南流,注入浊水。浊水又东流,经武街城南,即旧日下辨县县治。李晗、李稚乘氐王杨难敌的妻子病故,葬于阴平的时机,率兵袭武街,结果在这里为氐众所杀,现今此处是广业郡治。浊水又东流,宏休水注入。宏休水源出北溪,向南经武街城东,再向南注入浊水。浊水又东流,经白石县南面。《续汉书》说:

  虞诩任武都太守时,在下辨东面三十余里处山峡的白水中,生有一块巨石,使水道阻塞不畅,导致每年春夏时分洪水泛滥,冲塌城墙。于是虞诩派人先用火烧巨石,再以醋浇之,巨石应声而裂,然后再将残留的碎石凿去,从此这里再无洪水之灾,而白水亦别名浊水。浊水又流向东南,埿阳水注入。埿阳水源出浊水以北的埿谷,向南流,经白石县东,再向南流入浊水。浊水又流向东南,汇合了仇鸠水。仇鸠水源出鸠溪,向南流,经河池县旧城西,也就是王莽时的乐平亭后,再流向西南,注入浊水。浊水又东南流,汇合了河池水。河池水源出河池县北谷,向南流,经河池戍东,再由西南方注入浊水。浊水又流向东南,两当水注入。两当水源出陈仓县大散岭,向西南注入故道川,被称为故道水,又流向西南,经故道城东。故道城是曹魏时期,为征讨仇池所修筑的供军队驻防的城池。故道水又与马鞍山水汇合。马鞍山水源出故道水以东的马鞍山,水流发源后,穿过马鞍山向西流,至故道城东再西流,注入故道水。故道水又流向西南,

北川水注入。北川水源出北山南,向南流,经唐仓城下,再南流至困冢川,注入故道水。故道水又流向西南,经广香交时与广香川水汇合。广香川水源出南田县利乔山,向南流至广香川,被称为广香川水,又向南流入故道水,其注入处被称为广香交。故道水又流向西南,流入秦冈山,尚婆水注入。秦冈山高耸入云,远望峰峦层崖叠嶂,仿佛日轮不得不在丛岭间盘桓,月亮也不得不在山峰上悬挂。悬崖侧面的石壁上,有绘就的神像,描摹成妇人的面容,其形上红下白,世人称之为圣女神,至于来此求福去灾,更是当地的重要风俗。尚婆水源出北方利乔山,向南流,经被称为尚婆水的尚婆川,再流经两当县尚婆城南,该城是魏故道郡的郡治。尚婆水又流向西南,至秦冈山注入故道水。故道水的右边又与黄卢山水汇合。

  黄卢山水源出西北天水郡的黄卢山,出山谷后向南流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南流,进入东益州广业郡界与沮水支流汇流,被称为两当溪。两当溪上游的水源出自武都沮县的沮水渎,流向西南,注入两当溪。虞诩任武都郡太守时,因粮食全部囤积在沮县,而从沮县到下辨的山路险峻难行,水道中也多礁石,车船不通。如用驴马负载,则运粮五石仅到一石。虞诩就在沮县议定按人付给应付的劳动费用,约定到期即付,而后亲率吏卒,沿沮县到下辨的川谷前行,沿途点燃柴火,烧裂石块,剪除树木,开辟出了一条漕运船道,使水运得以畅通,每年节省下来的运费也数以万计。虞诩将本应作为运费的存粮分给下属吏民,年达四十余万。两当溪又流向西南,注入浊水。浊水向南流,经盘头郡东,又南流,汇合于凤溪水。凤溪水的上游水源出自广业郡的浊水,向南流经凤溪,这段水道中,有两块并峙而立的巨石,其形若供了望的门阙。汉时,这里曾有凤凰前来栖息,因此称为凤凰台。凤凰台距北面的郡治约三里。凤溪水从凤凰台下流出,流向东南,注入浊水的左边。浊水又南流,注入汉水。汉水继续流向东南,经汉曲后,再过挟崖汇合挟崖水。挟崖水源出汉水以西的担潭交,向东流,注入汉水。

  汉水又东流,经武兴城南,又流向东南,汇合了北谷水。北谷水源出武兴城东北,向西南经武兴城北,被称为北谷水,再转向南流,经武兴城东,然后流向西南,与一条源出东溪,向西流入北谷水的水流汇合。北谷水又向南流,注入汉水。汉水又流向西南,经关城北。除水源出汉水西北的除溪,流向东南,注入汉水。汉水又流向西南,经通谷,通谷水源出汉水东北的通溪,上游的水源来自漾水,流向西南,即是西汉水。汉水又流向西南,寒水注入。寒水源出汉水以东的寒川,向西流,注入汉水。汉水又西流,经石亭戍。广平水源出汉水以西的百顷川,流向东南,注入汉水。另一条源出东山的平阿水,也向西流,注入汉水。汉水又经晋寿城西,再南流汇合汉寿水。

  汉寿水源出东山,西经东晋寿故城南,从西南方注入汉水。

又流向东南,至广魏郡白水县西,又东南流,至葭萌县东北与羌水汇合。

  白水源出西北临洮县西南西倾山,其水色微呈白浊,流向东南,汇合于黑水。黑水源出羌中,流向西南,经黑水城西后,又流向西南,注入白水。白水又东流,经洛和城南,洛和水源出西南和溪,流向东北,经南黑水城西,再向北流入白水。白水又东南流,经邓至城南,又流向东南汇合大夷祝水。大夷祝水源出夷祝城西南方深山内的溪流,向北流,注入夷水。夷水又流向东北,与羊洪水汇合。羊洪水源出夷水东南的羊溪,流向西北,经夷祝城东,又流向西北,再转向东北流,注入夷水。夷水又流向东北,注入白水。白水又东流,汇合了安昌水。安昌水源出卫大西溪,流向东南,经邓至、安昌郡南,又流向东南流,与无累水汇合。无累水源出安昌水东北附近溪流,从西南方注入安昌水。

  安昌水又流向东南,注入白水。白水又流向东南,流入阴平境内与东维水汇合。

  东维水源出西北方的维谷,流向东南,经维城西,再流向东南,注入白水。白水又向东南流,经阴平道旧城南。阴平道是广汉郡北部都尉的治所,王莽时改为摧虏,这里同时也是广汉属国都尉的治所。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朝廷将广汉郡的蛮夷居住地分出,设属国都尉,以方便管辖。此地还有源出长松县西南白马溪的白马水,向东北流,经长松县北后,再流向东北,注入白水。

  白水又东流,经阴平大城北面,昔日氐、羌首领曾从旧城迁至此处居住。白水又东流,偃溪水源出西南偃溪,流向东北,经偃城西面,再流向东北,注入白水。白水又东流,经偃城北面,又向东北流,经阴平桥。当年魏国征讨西蜀,蜀将姜维闻讯从沓中引还,雍州刺史诸葛绪奉司马文王令,在这里拦截他,诸葛绪晚来一步,姜维得以平安返蜀,并退保剑阁,使钟会攻势受挫。白水又与羌水汇合,自此以下,羌水便兼有白水之称。白水又东流,经郭公城南。昔年郭淮于阴平进攻廖化,筑就此城,城因是郭淮所筑而得名郭公城。白水又东流,雍川水源出西南雍溪,流向东北,注入白水。白水又东流,与空泠水汇合。沿空泠水岸向西南行,至深谷尽头处,就是空泠水的源头。白水又流向东南,与南五部水汇合。南五部水的水源有二,西源出自五部溪,流向东南;东源出自郎谷,流向西南,二水汇为一川,注入白水。白水又流向东南,经建昌郡东面,再折而向北,与一条水汇合。这条水也由两个源头组成,二源汇合成一溪,流向西南,注入白水。白水又东南流,经白水郡治所——白水县旧城东。《水经》说,汉水从白水县城西流出,这是错的。白水又流向东南,与西谷水汇合。西谷水源出西溪,向东流经白水城南,再向东南流,注入白水。白水又南流,东流水从水左注入,沿水东行,在溪流的尽头处,就是东流水的源头。白水又南流,经武兴城东后,又流向东南,刺稽水口位于水左,白水东北方的小溪,就是刺稽水的源头。白水又东南流,水左有清水注入。庾仲雍说:清水从祁山流出,与白水汇合。此言太过轻率。清水源出平武郡东北瞩累亘下,向南流,经平武城东,再转弯经城南,向西流经平洛郡东南,再转弯南流,经南阳桥郡东北,又流向东南,经新巴县东北,又向东南经始平侨郡南,再流向东南,至小剑戍北。大剑山就在小剑戍以西,相距约三十里。这里因有极其险峻的连绵的山脉和凌空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栈道,而被称为剑阁。张载在《剑阁铭》中所说:一人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注守险,万夫趑趄。看来确实如此啊。难怪李特至剑阁后叹曰: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真是庸才!

  小剑水源出西南剑谷,流向东北,经小剑戍下,注入清水。清水又流向东南,注入白水。白水又向东南流,经吐费城南,即西晋寿郡的东北,再向东南流,注入汉水。昔日蜀王之弟葭萌被封为苴侯,西晋寿就是他的封邑,因此城名叫葭萌。后刘备改为汉寿,太康年间(公元280 —289年)又改名为晋寿。白水之上有个关隘,段医,字元章,善占卜,他的一位弟子要回家,段元章将一盒药交给他,说:在回家途中遇有急难时,可以打开。弟子到了葭萌,随行的从人与关吏发生争执被打伤。他打开小盒,得到一张纸条,上书:被打破头的人,可敷此药上。弟子于是叹服,就回去完成了学业。廉叔度也是在这里抱着父亲的灵柩自沉的。

又流向东南,经巴郡阆中县,

  阆中县,是巴西郡郡治的所在地。当初刘璋置巴郡、巴东、巴西三郡,这是其中之一。阚骃说:强水源出阴平县西北强山,又名强川。姜维在返蜀途中,曾在强川被邓艾所派的天水太守王欣击败,所指即是此水。强水流向东北,途经武都、阴平、梓潼、南安,最后注入汉水。汉水又流向东南,经津渠戍东,又南流,经阆中县东。阆水源出阆阳县,东流经县南,又向东流,注入汉水。当初刘璋就是沿阆水进攻驻守葭萌的霍峻的。张飞为张达、范强所害也在此县。汉水又流向东南,至东水口。东水源出巴岭,向南流经獠人的居住地区,也名东游水。李寿时,獠人自牂柯郡大举北入,布满所至数郡的山谷。东水又向西南流,经宋熙郡东,又流向东南,经始平城东,又向东南流,经巴西郡东,又向东流入汉水。汉水又向东流,与濩溪水汇合。濩溪水源出獠中,世人称之为清水,水向东南流,注入汉水。汉水又流向东南,经宕渠县东,又向东南与宕渠水汇合。宕渠水源出汉水西北方南郑县巴岭,与盘余水同出一山,宕渠水向南流,称之为北水。宕渠水又流向东南,汇合难江水。难江水源出东北小巴山,流向西南,注入北水。北水又向东南流,经宕渠县,被称为宕渠水,又流向东南,注入汉水。

  又流向东南,经江州县东,再向东南流,注入江水。

  涪水注入。涪水即庾仲雍所说的涪内水。

  丹水源出京兆郡上洛县西北冢岭山,冢岭山一名高猪岭。丹水流向东南,与清池水汇合。清池水源出东北清池山,流向西南,注入丹水。

流向东南,经上洛县南,

  上洛县,旧时隶属京兆,晋时,分京兆,立上洛郡。《地道记》说:因郡治在洛水之上,故以为名。《竹书纪年》载,晋烈公三年(公元前413年),楚人进犯我国南方边境地区,已至上洛。楚水在此注入。楚水出上洛县西南楚山,从前四皓隐居的楚山,就是这里。楚水由两源组成,二源在四皓庙东面合为一水,东流经高车岭南,沿途携带两岸的众多小支流,向北转弯后注入丹水。四皓庙就在高车岭上。丹水又自上洛的仓野向东流,经兔和山。仓野和兔和山,正是《春秋》所说的左师驻扎于兔和,右师驻扎于仓野的地方。

又流向东南,经商县南,又向东南流,至丹水县入均水。

  舜最初将商封给契。鲁连子说:商在太华山南。皇甫谧、阚骃则认为商是指上洛郡的商县。殷商之名,起源于此。丹水从商县流向东南,经少习出武关。

  应劭说:武关是秦时的南关,通南阳郡。《春秋左传》说: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楚国左司马遣使对阴地的命大夫士蔑说:晋、楚两国是盟国,理应爱憎相同。如有背信弃义的举动的话,我国就只好前往少习山那边,听候秦国的命令了。京相璠说:武关是楚国通向上洛的险峻之地。汉祖降服了析县和郦县,又乘此机会偷袭攻下了武关。文颖说:武关位于析县西面一百七十里处,与弘农交界。丹水又流向东南,入臼口,经臼口戍流向东南,析水源出析县西北方弘农卢氏县大蒿山,向南流,经修阳县旧城北。修阳县即析县的北乡。析水又向东流入析县,聚成深潭,名为龙渊潭,潭水清幽深邃,甚有灵异。《耆旧传》

  说:汉高祖入关途经此地,见到水潭下好像有房屋。这世上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龙渊潭下之事,也很难被弄清楚。析水又东,经析县旧城北,或许《春秋》

  所提到的白羽就是这里。《左传》说: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楚遣左尹王子胜迁许于析。析,就是白羽。郭仲产说:据传白羽城是汉高祖所筑。其实不是。我按《史记》所载,楚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军出武关,斩首五万,夺取了包括析在内的十五座城池。又说高祖入关后,也攻下过析郦,没见以前无城的词句,不过高祖修葺过此城倒有可能。析水又从城东经过,王莽时,改名为君亭。析水又向南流,进入丹水县,注入丹水,丹水与均水的汇流处又被称为析口。丹水又流向东南,经三户城旧城南面。昔日汉高祖入关,王陵起兵丹水,投奔高祖,此城极有可能是王陵所筑。丹水又经丹水县旧城西南,县内的密阳乡,是古时商密之地,楚国申息的军队昔日驻守此处,也是《春秋》

  中的三户。杜预说:县北有三户亭。《竹书纪年》说:壬寅,孙何犯楚,攻进三户外城。丹水中有丹鱼,在夏至来临前的十天夜里去水边守候,那时丹鱼浮上水岸,赤光环绕,四射如火。张网捕鱼,取其血涂在脚上,就可在水中自由行走,并能长期居住在深渊中。丹水又东南流,经县城南,黄水源出北方芬山黄谷,向南流,经丹水县后,南注丹水。黄水的北面有墨山,山上的岩石呈黑色,用来作画则光彩四溢,淡黑的色泽有若墨染,因此称为墨山。现今位于河南新安县的石墨山,就属此类。丹水的南面有丹崖山,山上浅红色的崖壁巍然高耸,若红霞映天,两山南北相映,蔚为奇观。丹水又南流,经南乡县旧城东北。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南阳郡右境的辖地分出,设南乡郡。

  晋时,宣帝孙司马畅被封为顺阳王,于是改南乡郡为顺阳郡。而南乡则是南阳郡的一个县,旧时的县治在酂城。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丹水大涨,酂城被淹,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县治被迁到南乡旧城。旧城的南门外,在从前的祭神之处,有一棵大三十围的柏树,被时任郡守的萧欣砍掉。据说,当时从树洞中坠下一条身粗数围,长三丈的大蛇,领着数十条小蛇爬进南山,其声如风雨。砍树之前,萧欣曾梦见大蛇托梦,然而萧欣不以为意,待树被伐后不过几天,萧欣果然暴毙。丹水又东流,经南乡县北。兴宁末年(公元365年),在太守王靡之的主持下,这座城被改筑成今天的模样,北半部建在水中,左右两侧则夹于深涧,每逢春夏丹水暴涨之时,远望南乡县,就如一座孤洲般。城前有郡民范宁所立的晋顺阳太守丁穆碑。丹水经酂城、南乡两县之间流出,过于中北面,即所谓的商于。从前,张仪游说楚国与齐国断交,许诺将商于之地六百里割让给楚国,说的就是这里。《吕氏春秋》说:尧在丹水之战中战胜了南蛮。说的即是此水。丹水又南流,与均水汇合,二水的汇流处被称为析口。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