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十九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9684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十九卷

第十九卷·渭水十九卷·渭水

  本卷主要叙述渭水在今陕西境内的流经状况。渭水与陕西周至县内的东黑河汇流后,又向东流,经今陕西境内槐里县、长安县、霸陵县、郑县,其间先后与涝峪河、西沣河、灞河相汇流,最后在陕西华阴县以北与河水汇流。

又东流,经槐县南,又东流,涝水从南方流入。

  渭水东流,经槐里县旧城南。《汉书集注》载,李奇所说的小槐里,就是槐里县西城。渭水又东流,与芒水支流汇合。芒水支流在竹圃自芒水分出,流向东北,又折向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流向东北,经黄山宫南,即《地理志》所说的:县内有建于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的黄山宫。《东方朔传》说:武帝微服西行,至黄山宫。所以又称游城。就水在此注入渭水。就水源出南山就谷,向北流经人称老子陵的大陵西面。李耳任周朝柱下史时,有感周的衰败,故出关避入西部边远地区,后死于扶风,葬于槐里,故槐里有他的陵寝。但这一说法并无确凿的依据。庄周着书说:老聃死后,秦国大夫秦失前去吊唁,在灵堂大哭三声而出。这说明老聃已经死了。人禀五行精气,阴阳有周而复始的变化,世间万物岂有永世长存的道理。由此推之,流传下来的说法或许是可信的。古人容许存有疑问,故将有关老聃的说法都记录下来,以备后人查阅。就水经竹圃北,与黑水汇合。黑水上游水源来自就水右边的三条水泉,三泉齐涌,合为一水北流,注入就水右边。就水又向北流入渭水。渭水又东流,与田溪水汇合。

  田溪水源出南山田谷,北流经长杨宫西,又向北经盩厔县旧城西,再流向东北,与一条上游水源来自盩厔县南泉,向北流经县东,又北流经思乡城西,再向北流的水汇合。田溪水又北流,注入渭水。盩厔县北有蒙茏渠,其水源上游出自郿县的渭水,向东经武功县段称成林渠,再东流经黄山宫县北,名灵轵渠。《河渠书》认为河渠的水源来自堵水。徐广说:此渠又名诸川。渭水又东流,经槐里县旧城南。槐里县是古时的大丘邑,周懿王曾自镐迁都大邱,秦更名废丘,又名舒丘。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左中郎将皇甫嵩得封此地,被立为槐里侯。槐里县南对渭水,北枕通渠。《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渭水赤三日;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又赤三日。《洪范五行传》

  说:赤色是火的颜色。水尽赤,说明火克水。秦国的大河是渭水,渭水出现阴阳错乱的现象,是秦用刑严苛,将招致败亡的先兆。后项羽入秦,三分关中,立塞王司马欣,定都栎阳;翟王董翳,定都高奴;雍王章邯,定都废丘。三王号曰三秦。汉高祖北征三秦时,引水灌废丘,灭章邯,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改废丘为槐里,王莽改名槐治,世人称为大槐里。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始平郡的治所就在这里。槐里县有环曲如带的堤道,其旧渠仍保留至今,即《汉书》所说的槐里环堤。槐里县东的漏水,源出南山赤谷,流向东北,经长杨宫东。长杨宫内有长杨树,宫便因树而得名。漏水又北流,经苇圃西,这里又名仙泽。漏水又北流,经望仙宫流向东北,耿谷水注入。耿谷水源出南山耿谷,向北流,汇合了柳泉,再流向东北,经五柞宫西。长杨、五柞二宫相距八里,如同陶渊明以五柳为名一样,二宫都以树为名。张宴说:盩厔县西面有五柞宫,宫内有五柞树。耿谷水向北流,经仙泽东,又北流,经望仙宫东,又北流,汇合了赤水,再北流,经思乡城东后,向北流入渭水。渭水又向东流,与甘水汇合。甘水源出南山甘谷,向北流,经秦文王阳宫西,又北流,经五柞宫东,又向北流,经位于甘水东岸鄠县的甘亭西面。昔日夏启征讨有扈,曾在甘亭宣誓。因此马融说:甘,是有扈南郊的地名。甘水又向东流至涝水口。

  涝水源出南山涝谷,向北流,经汉武帝所建的宜春观东,又北流,经鄠县旧城西,又沿城边北流,汇合于美陂水。美陂水从源出宜春观北,流向东北,注入涝水。涝水向北流入甘水,再乱流注入渭水。这里也是上林苑的旧址。东方朔说: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武帝微服出行,向北巡行至池阳,向西驾临过黄山,向南狩猎于长杨,向东游览于宜春。又每逢夜间漏下十刻时外出,并吩咐身边的侍中、常侍、武骑、待诏及陇西、北地善于骑射,身世清白的青年候在殿门、恭迎圣驾,因此就有期门之名。天明后,武帝与众侍从在山下走马奔驰,射猎鹿、野猪、狐狸和野兔,又命壮士徒手与熊罴格斗,游玩得非常尽兴。然后又命令太中大夫吾丘寿王及精通计算的待诏,迁走在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登记的民众,提封那里的土地,并付地款,准备买下来作上林苑,隶属南山。东方朔向武帝进谏,以秦建阿房宫而天下大乱的事例,陈述了按《泰阶六符》观察到的天象变化的道理。武帝授予东方朔太中大夫之职,给事中,赏赐他一百斤金子,但最终还是盖起了上林苑。司马相如为此做了《上林赋》、《子虚赋》等天子游猎赋,内中称乌有先生、亡是公,于上林苑呈奏武帝。

又向东流,丰水从南流来,注入渭水。

  丰水的发源地在丰溪,流向西北,随之一水分为二川,其支流流向东北。丰水又西北流,再北流,有西流的交水从东面注入。丰水又北流,昆明池水东来注入。丰水又北流,经灵台西面,北流至石墩,注入渭水。《地理志》说:渭水东汇丰水于短阴山内,二水汇合处,除原野丘陵与用石头筑成的护坡外,并无任何的高山奇岭。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这里建了一座正对便门的便门桥。

  张昌说:长安西北,茂陵东面有便门桥。如淳说:便门桥距长安四十里。渭水又流向东北,经太公庙北面。太公庙前有太公碑,碑上的文字如今已然毁坏残缺,无从辨认。渭水又流向东北,与鄗水汇合。鄗水上流的水源出自昆明池北面的鄗池,即昔日周武王建都处。《诗经》说:武王至鄗,用龟卜选择建都地点,灵龟昭示出大吉的征兆,武王遂建成都城。自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武帝在这里开凿昆明池后,镐京故基消失无踪,现今已无从探寻了《。春秋后传》

  说:使者郑容入柏谷关,至平舒置,见华山脚下有素车白马,车中人问郑容,将去往何处?郑容回答道:将去咸阳。车中人说:我是华山君使者,有封信想请你带给鄗池君。你到咸阳,将要从鄗池经过,池旁的大梓树下有块文石,拿文石敲一下梓树,就会有人出来迎接。你就将信交给他。你切勿拆开这封信,待交到后,你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郑容来到鄗池后,见池旁的梓树下果有一块文石,他用文石敲了一下梓树,有人回应道:来了!于是郑容犹如在睡梦中般前行,醒来时见到一座好像是帝王居所的宫阙。一名侍者出来,接过信后就进去了。一会儿,里面传出祖龙将死的话语。神明之事,不可揣测,更难用常理去猜想,所以其中的秘奥也无从细究了。鄗水又向北流,在西北与滮池汇合。滮池水源出鄗池西,流向西北,注入鄗水。《毛诗》说:滮,是流动水流的波浪。

  不过世人却传为水名。郑玄说:丰、鄗之间,水流向北。鄗水向北流,经清泠台西,又经阿房宫前的磁石门西面。因磁石门全以磁石砌成,所以磁石就成为门名。四方异族朝觐时,穿铁甲携武器者,因磁石吸之而一律不得过,羌胡以为有神,所以又名却胡门。鄗水又向北流入渭水。渭水北岸的杜邮亭,距咸阳十七里,现名孝里亭,内有白起祠。白起善用兵,为秦攻取七十余城,但却无尹商之仁,最后落得在此引剑自刭,岂不悲哉。渭水又流向东北,经渭城南。文颖认为这是咸阳旧都,秦孝公的居所离宫的所在地。秦献公时,迁都栎阳,天上纷纷落下金子。周太史儋见献公说:昔日周与秦由合而分,五百年后又合,合后七十年当出霸王。直到秦孝公至咸阳,在宫庭外筑门阙,才得以迁到这里。因此《西京赋》说:北方秦的居处,就是咸阳。太史公说:长安,旧名为咸阳。

  汉高帝时,更名为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另在长安西北面的渭水北岸筑渭城,王莽时,将渭城当作京城。渭城最初隶属扶风,后并入长安。渭水南面,有上游水源出自皇子陂的泬水注入,皇子陂位于杜县的樊乡。汉高祖至栎阳,以将军樊哙掘水灌废丘之功最为显着,特将樊乡赐给他,作为食邑。泬水流向西北,经杜县杜京西,再向西北流,经杜伯墓南面。周宣王时,杜伯与其友左儒同在朝中任职,左儒无罪被害,杜伯据理力争,终没能救下左儒,遂自刎而死,三年之后,杜伯最终得报此仇。因此成公子安在《五言诗》中说:

  谁谓鬼无知?杜伯射宣王。泬水又流向西北,经下杜城,也就是杜伯国后,又向西北流,与故渠汇合。故渠由两条水源合流而成,其上游水源皆来自交水,二水在高阳原汇为故渠,再向北流,经河池陂东,向北注入泬水。泬水又向北流,汇合了旧昆明池水,又北流,经秦通六基东,又北流,经堨水陂东,又北流,堨水陂水注入。陂水上游水源来自堨水陂,流向东北,注入泬水。泬水又向北流经长安城,再向西流汇合了昆明池水。昆明池水上流水源来自昆明台的昆明池,昆明台也是王仲都从前的居所。桓谭《新论》载,汉元帝患病,广求天下方士,得汉中郡进献的道士王仲都。元帝诏问所能,王仲都答道:能耐寒热。于是元帝令在隆冬极冷之时,让他赤膊坐在马车上,围绕结冰的上林苑昆明池急驰。驾车人着厚衣皮裘衣,犹自冷得发抖,有王仲都若无其事,而且卧于池台之上,仍面不改色。元帝又在夏天酷热的日子里,让他坐在十只火炉中间,任其在太阳下曝晒,王仲都不言热,身上也不出汗。池水向北流,经鄗京东,秦阿房宫西,《史记》说: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以咸阳人太多,先王宫殿太小为由,在渭水南岸修建朝宫,又名阿城。秦始皇先修建了上可容万人,下可竖起五丈高的旗帜的阿房宫前殿,前殿四周,绕以可直通南山的阁道,并在南山顶上建门阙作为标志。阁道自阿房宫渡过渭水,用以象征从北极星经阁道横渡天河抵达营室。《关中记》说:阿房殿位于长安西南二十里,东西长千余步,南北宽三百余步,庭中可容十万人。昆明池水又折向北流,经阿房宫北,再流向东北,注入堨水陂。陂水自北流出,经汉武帝建章宫东,从凤阙南面向东注入泬水。泬水又北流,经凤阙东面。《三辅黄图》说: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周长二十余里,由许多宫殿台阁组成,号称千门万户。宫内的东凤阙,高七丈五尺,世人称为贞女楼,这不对。《汉武帝故事》

  说:阙高二十丈。《关中记》说:建章宫正门的圆阙,正对北道,上有高丈余的金凤,因此称为凤阙。繁钦在《建章凤阙赋》说:秦汉时的规模,如今已消失净尽,唯有建章宫的凤阙,仍岿然独存,虽然不如悬挂教令的建筑“象魏”高大,却也可算是前朝巨大的楼观了。泬水又北流,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是支流,一水北流,经神明台东,是正流。《傅子·宫室》说:上在建章宫造神明台、井干楼,皆高五十余丈,其上建有高耸的楼阁,其下有辇道相通。《三辅黄图》说:神明台在建章宫内,上有九室,如今的人们称其为九子台,这是错的。

  泬水又北流,经渐台东面。《汉武帝故事》说:建章宫北面的太液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渐的意思有二,一说为:渐,浸也,有为池水所浸之意;另一说则认为:渐,是星宿的名称。建章宫南面有三层璧门,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殿前台阶悉用玉砌就。璧门之上,铸有一只高五丈的铜凤,凤身饰满了黄金,而且在璧门楼屋上的椽首处,贴有装饰用的玉璧,这也是璧玉门一名的由来。泬水又北流,注入渭水。泬水,又叫潏水。吕忱说:潏水源出杜陵县。《汉书音义》

  说:潏,是水涌出的声音,与水名无涉。泬水又名高都水。前汉末年,王氏五侯: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时大修室第,引泬水入长安。老百姓因而作歌道: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竟连五杜。土山、渐台,象西白虎。所指即是此水。

又东流,经长安县北,

  渭水继续东流,其水一分为二。《广雅》说:渭水分出的支流是泶水,正如河水分出的支流是雍水。泶水流向东北,经魏雍州刺史郭淮碑南,又流向东南,与一水汇合后,经秦时所筑的两座石人北面。始皇帝造桥时,因打夯用的铁锤太重,无人能举,就雕刻成大力士孟贲等人的石像来祭祀。如此,铁锤方能举动。泶水又东流,经阳侯祠北。每逢渭水水涨时,居住在附近的人们都要去阳侯祠祭拜水神。阳侯祠的水神因能掀起大浪,故与河伯一起附祭。但后人却错将阳侯祠当作邓艾祠。真是悲哉啊!邓艾忠而被诛,正是小人谗胜,君子道消,忠良受害的写照。泶水又向东流,注入渭水。渭水之上,有秦时所建的渭桥,该桥又叫便门桥。秦始皇时,在渭水南北两岸修建起以象征天宫的离宫,因此《三辅黄图》说: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秦之长乐宫位于渭水南岸,咸阳宫位于渭水北岸,为使两宫相通,因此建造了这座渭桥。桥宽六丈,南北长三百八十步,桥上建屋六十八间,有柱七百五十根,梁一百二十二条。桥之南北两岸岸侧建有堤激,其上立有石柱。石柱南北两端的管理工作,分别由京兆尹和左冯翊负责,其下的令丞诸官,各领有役徒一千五百人。桥的北端,因垒石块于水中,故名石柱桥,桥上旧时有上古之神忖留的画像。忖留曾与鲁班谈话,鲁班请他出水相见。忖留说:我的样子很丑,你善于画像,我不能出来。于是鲁班拱手作揖说:您把头伸出来见我就可以了。忖留便将头露出水面,鲁班就暗地用脚在地上描画。忖留察觉后,又没入了水中。因此他留在桥头的画像,仅仅只有露出水面的背部以上部分。后来董卓入关,此桥被焚,至魏武帝时,方才重新修建,但桥的宽度已减为三丈六尺。忖留的画像,又被安置在桥上,据说有一次,曹公乘马过桥,被忖留的画像所惊,就命人把画像取下。《燕丹子》说:燕太子丹作为人质留秦,秦王待他甚为无礼,太子遂请求回国。秦王就在桥上装上机关,欲害燕丹。然而当太子丹过桥时,机关却没能发动。另有一说是当太子丹乘车过桥时,两条蛟龙捧起了他的车子,所以机关不发。只是原来的地点在何处,现今已弄不清了。渭水又向东流,汇合了泬水支流。泬水支流的上游水源来自泬水,流向东北,经邓艾祠南,又东流,再一水分为二川。一条支流向东流入逍遥园,注入藕池。池中有高楼和亭榭,池面则盖满了碧荷和莲实,皆可供人玩赏。泬水的另一条支流向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经长安城北。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筑长安城,于六年(公元前189年)完工,这就是故咸阳城,也是秦国的离宫。秦时的离宫狭小,至惠帝时始造城。王莽改长安名为常安。长安城共有城门十二座,自东面出城,最北端的第一门,本名宣平门,王莽曾改为春平门、正月亭,又名东都门,而长安城外城的城门也叫东都门,是当年逄萌解冠弃官的地方。第二门本名清明门,又名凯门,后王莽改为宣德门、布恩亭,因内有藉田仓,所以又名藉田门。第三门本名霸城门,王莽曾改为仁寿门、无疆亭,其门色青,故俗称青城门或青绮门,又叫青门,门外旧时产好瓜。广陵人邵平,是昔日秦之东陵侯,秦亡后沦为平民,就在长安城东的青门外种瓜,他种的瓜很甜,世人称之为东陵瓜。阮籍《咏怀诗》说:听说从前的东陵瓜,就在靠近青门外的地方,瓜田一块连着一块,大瓜小瓜相互串连。诗中所说的,就是此门。自南面出城,最东端的第一门,本名覆盎门,王莽曾改为永清门、长茂亭。覆盎门南面有下杜城。应劭说:下杜城,本为旧时杜陵的下聚落,所以称下杜门,又名端门,北对长乐宫。

  第二门本名安门,又名鼎路门,王莽曾改为光礼门、显乐亭,北对武库。第三门本名平门,又名便门,王莽曾改为信平门、诚正亭。又名西安门,北对未央宫。自西面出城,最南端的第一门,本名章门,王莽曾改为万秋门、亿年亭,又名光华门。第二门本名直门,王莽曾改为直道门、端路亭,即旧日的龙楼门。张宴说:门楼上有铜龙。《三辅黄图》说:长安西出第二门,即是此门。第三门本名西城门,又名雍门,王莽曾改为章义门、着义亭。因其水北流,有函里,故世人称之为函里门,又名突门。自北面出城,最西端的第一门,本名横门,王莽曾改为霸都门、左幽亭。如淳说:横,读音为光,因此又叫光门。横门北对外城的都门、棘门。徐广说:棘门在渭水北岸。孟康说:棘门位于长安以北,是秦时的宫门。如淳说:《三辅黄图》称,棘门在横门外。据《汉书》载,为防匈奴袭扰,左将军徐厉曾屯军棘门。外城还有通门、亥门。第二门本名厨门,又名朝门,王莽曾改为建子门、广世亭,又称高门。苏林说:高门,是长安城的北门。因长安厨官在门内东边,所以叫厨门。如淳说:现在称之为广门。第三门本名杜门,又叫利城门,王莽曾改为进和门、临水亭。门外有客舍,故世人称为客舍门,又名洛门。长安十二门都能通向四面八方,而且每座城门各有三条大道穿越。

  修建这些大道时,先用铁锤夯实路面,再在两边种上树木,并规定左行出门,右行进门,使往来的路径有章可循,行人的出入,有上行和下行之别。汉成帝还是太子时,曾逢元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横穿驰道,而是一直西行,至直城门绕过驰道,方才到达。元帝责备他来迟了,问其缘故,太子据实以对。元帝很高兴,于是下诏,令太子可以横越驰道。渭水又东流,汇合了昆明旧渠。昆明旧渠上游的水源来自昆明池东口,向东流,经又名女观陂的河池陂北面,东流汇合于泬水。因漕渠上游也是昆明渠旧道,所以旧渠又名漕渠。渠水向东流,经长安城南,又东流,经明堂南,这即是昔日引水围绕辟雍的地方,位于鼎路门东南七里处。明堂的建筑形式为上圆下方,内有九室十二堂,东南西北四向,共有五个房间,堂北三百步,有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所建的观察天象的灵台。渠南有汉旧时祭天的圜丘,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罢除雍县祭祀天地五帝的五畤后,方在长安南郊奉祀昊天上帝。应劭说:在长安南面进行郊祀,所指就是这圜丘。

  旧渠北面有汉武帝为太子修建的白亭、博望苑,太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所好,在那里自由地与宾客交游。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太子因巫蛊一案事发,斩开杜门东逃,而太子妃嫔,汉宣帝的祖母史良娣被害,葬在博望苑北。宣帝时,追尊史良娣为戾后,称博望苑为戾园,并迁戏子千人在思后园奏乐,所以又名千乡。旧渠继续东流,然后折而北流,经青门外,汇合了泬水的支渠。泬水支渠上游的水源来自章门西面的泬水,经渡槽引水入城。章门东面、未央宫西面有仓池,池中有渐台。刘玄率领的汉兵兴起后,王莽在渐台被商人杜吴所杀。渠水又东流,经未央宫北。高祖在关东时,命萧何兴建未央宫。为营建这座宫殿,萧何开辟了龙首山。龙首山长六十余里,头临渭水,尾至樊川,其最高处在山头,达二十丈,然后由头至尾,高度逐渐降低,至山尾最低,仅高五六丈,山土则呈坚硬的红色。据说从前有黑龙自南山出饮渭水,所经过路线的痕迹便形成了山脉。萧何所建的未央宫,用龙首山的丘陵作为地基,门阙毋须筑台,就远高于长安城。未央宫北有玄武阙,即北阙。东有苍龙阙,阊阖、止车诸门皆在阙内。东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白虎、凤凰、朱雀、鹓鸾、昭阳诸殿及天禄、石渠、麒麟三阁。未央宫北面,就是周长十余里桂宫,内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以前还有复道交相互通。因此张衡在《西京赋》中说:后宫之外,阁道长而弯曲,既属长乐宫和明光殿,又能北通桂宫。旧渠从未央宫和桂宫之间流过,被称为明渠。明渠水东流,经武库北面,这即时樗里子旧日的所葬地。樗里子,名疾,秦惠王异母弟,为人滑稽多智,秦人称其为智囊。樗里子葬于昭王庙西,也就是渭南阴乡的樗里,因此被世人称为樗里子。他曾说:

  百年之后,将有天子的宫殿建在我陵墓两旁。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樗里子去世,葬于渭水南岸的章台东。至汉朝时,长乐宫与未央宫分别建在樗里子墓的东西两旁,而武库则与他的陵墓遥遥相对。秦人有谚语说:论力大数任鄙,论智广则数樗里。明渠水又东流,经汉高祖长乐宫北,即秦旧日的长乐宫。

  长乐宫方圆二十里,殿前列有铜人,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等殿,另在东北方有池,池北有层台,世人将此池称为酒池,其实不是。明渠北面有楼,立有汉京兆司马文预碑。明渠又东流出城,再分为二渠,即《汉书》所说的王渠。苏林说:王渠即官渠,有若现在所说的御沟。晋灼说:王渠,指的是渠名,位于城东覆盎门附近。一水北流,经杨桥,即青门桥下,再沿着城边北流,经邓艾祠西面,再向北注入渭水,但现今已无水。另一水向东流,从右边注入昆明故渠,再向东流,经奉明县广城乡廉明苑南面。当初史皇孙、皇孙妃王夫人及皇女孙葬在城北,宣帝即位后,将她们的陵寝迁葬至苑南,经占卜后定为悼园,增加供奉陵户满一千六百家,并在此建置奉明县以照管两陵园。陵园位于东都门,昌邑王刘贺从昌邑来到霸上,坐上御用的小车,郎中令龚遂居右陪乘,天明时到了广明的长安东门,指的就是这里。旧渠又流向东北,经汉太尉夏侯婴墓西。夏侯婴下葬那天,行至东都门外时,拉灵柩的马发出悲哀的嘶叫,不肯再走。人们从地下挖出一具石椁,其上的铭文说:唉!滕公就要居住在这间房室里。于是,人们把滕公埋葬在那里。夏侯婴墓距城东八里,位于饮马桥南四里处,因此当时人称马冢。旧渠又向北流,分为二渠:东流之水经虎圈南面,东注霸水;北流之水与渭水汇合,但现今已无水了。

又向东流,经霸陵县北,霸水自霸陵县西北流入。

  霸,是水上的地名,古名滋水。秦穆公称霸时,改滋水为霸水,以示他显赫的霸业。霸水源出蓝田县蓝田谷,这里以产玉而闻名。蓝田县西北有铜谷水,稍东则有辋谷水,二水合而向西流,又西流注入埿水。埿水又西流,再经峣关北流,然后流经峣柳城。峣柳城东西各有一城,遥遥相对。因魏时,在城内驻扎有青埿军,所以世人又称之为青埿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汉高祖自武关入攻秦,赵高遣将屯兵峣关,以拒高祖。《土地记》说:峣关在蓝田县南面,地名峣柳,这里有可通荆州的道路。《晋地道记》说:峣关在上洛县西北。

  埿水又西北流,注入霸水。霸水又北流,经蓝田川,再经蓝田县东。据《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国的子向被赐名蓝君,蓝田就是他旧时的食邑。蓝田川有汉临江王刘荣的陵寝。昔日景帝因刘荣有罪,所以下诏令他至中尉府受审。刘荣临行前,与江陵父老在北门饯别,不料车轴忽然断折,父老们哭泣道:吾王不会返乡了!刘荣一到中尉府,中尉郅都责讯甚严,临江王年少,对此甚为恐惧,就自戕于狱中,而被葬于此地。王下葬后,有几万只燕子衔来泥土放在坟茔上,百姓也都很可怜他。霸水又北流,左边有浐水注入,再流经白鹿原东,即霸川的西岸,这里是旧时的芷阳。据《史记》载,秦襄王所葬的芷阳,称为霸上;汉文帝葬在芷阳之上,距长安东面三十里,称为霸陵,陵上有池,池中有四条水道以泻水。因此王仲宣赋诗说: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汉文帝时,曾想乘马从霸陵西面的陡坡上驰下,袁盎在这里挽住了马缰。文帝说:将军难道胆怯了吗?袁盎说:臣听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圣人是不会去做无谓的冒险的。如果从这里下坡,万一遇到不测,或者车马惊覆,又怎能对得起高祖呢?文帝这才作罢。霸水又向北流,长水注入。长水源出杜县白鹿原,流向西北,称荆溪;又向西北流,在左边与狗枷川水汇合。狗枷川水共有两个源头,西川上游的水源来自磈山的斫盘谷,稍东则有苦谷,二水汇合后,向东北流,经风凉原西。《关中图》说:丽山西面的平川中有山丘,名风凉原,位于磈山之北,被视为雍州的福地。所指就在这里。西川沿溪北流,经原上的汉武帝祠,在右边与东川汇合。东川源出南山石门谷,其东面依次为孟谷水、大谷水、雀谷水及土门谷水,五水北流出谷,再流向西北,经风凉原东,北流汇合于西川。风凉原是东、西二川的汇流处,二川在此汇流后,乱流向北,经宣帝许后陵东北方。许后陵距杜陵十里,水流至此处后称为狗枷川,川东则被称为白鹿原,狗枷堡就在白鹿原上《。三秦记》

  说:丽山西有,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到堡中,只要堡下有贼,天狗就开始狂吠,所以一堡得保平安,川也因天狗而得名。川水又北流,经杜陵东。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葬宣帝于杜陵,北距长安五十里。杜陵西北方有杜县旧城,设于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在杜东原上建陵,将杜县更名为杜陵,后为王莽时的饶安。狗枷川水又向北流,注入荆溪。荆溪水又北流,注入霸水,其间有温泉注入。温泉水源出白鹿原下,注入荆溪水后,与荆溪水一道乱流注入霸水,称其为浐水是错误的。《史记音义》说,文帝出长安门。《注》说:长安门在霸陵县。霸陵县有旧亭,即《郡国志》所谓的长门亭。《史记》说:霸水、浐水,就是长水,虽然没列入祭祀的典籍,但与秦汉两朝的都城咸阳相距不远,所以泾水、渭水与长水都受到可与大川媲美的祭祀。当年文帝出行,在霸陵休息时,站在北面临近霸水

的地方,指着通往新丰的道路,告诉慎夫人说:这条路可通邯郸。然后让慎夫人鼓瑟,自己则伴着乐曲歌唱。歌至凄怆悲凉处,文帝环顾群臣说:用京师北山所产的石头做棺椁,将纻麻棉絮斫碎,加以漆,塞在棺椁之间,能撬得开吗?张释之回答道:若墓中有人们贪求之财物,即便封严整座南山,也仍有缝隙;若无使人贪求之财物,即使没有棺椁,又有何愁之有!文帝说:说得不错。于是就封张释之为廷尉。韦昭说:高岸两边为水所夹而名厕。如今这里就在两水之间。霸水又向北流,汇合两川后,又向北流,有一条旧渠从水右流出。

  霸水继续北流,经王莽九庙南面。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广求天下工匠,坼西苑、建章等十余处宫馆,将拆下的木材砖瓦用来建造九庙,当时的官吏及平民,因慷慨好义而纷纷捐献钱粮,用以资助修建九庙。九庙的殿堂都是重叠的房屋,其中黄帝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其余的祠庙相当于它的一半。九庙皆以铜皮包裹斗拱,用镶金镶银的花纹作为装饰,用尽了各种工艺美术的技巧,并在修筑时,把高地作为基础,将低下的地方增筑起来。这一工程所耗的费用无法计算,累死的奴隶和民夫就达上万人。霸水又北流,经枳道。枳道位于长安东面十三里,王莽九庙就在枳道南边。汉时,有成群的白蛾从东都门飞过枳道。吕后在霸上禳灾祈福,回宫时见有一头苍狗,扑上来抓她的胳肢窝。霸水的这段水道上有桥,称为霸桥。地皇三年(公元22年),霸桥发生火灾,大火自桥东起,数千人用水浇泼,火仍不息。大火从早燃到晚,将整座霸桥都烧毁了。王莽讨厌这件事,下文告说:甲午日的早晨,火烧霸桥,第二天就是乙未日,是立春的日子。我凭着神明圣祖黄帝、虞舜后裔的身份承受天命,到地皇四年(公元23年)恰是十五年,刚好在三年冬季的尽头彻底毁去这座霸上不正的桥梁,正是要用来完成新朝统一长存的治国原则。于是就改霸桥为长存桥。霸水又北流,左边有漕渠注入。漕渠穿过霸水,自右边流出,向东经霸城北,又向东经子楚陵北。皇甫谧说:秦庄王葬于芷阳丽山。而位于京兆东南的霸陵山,据刘向说:庄王因久慕此山之名,在那里修筑了陵寝。《战国策》说:庄王字异人,后来改名子楚,因此世人至今仍称霸陵山上的庄王墓为子楚陵。漕渠又东经新丰县,在右边与霸水故渠汇合。霸水故渠上游的水源来自霸水,流向东北,经霸城旧城南。霸城,即汉文帝时的霸陵,王莽时,改霸陵为水章。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想将长安的铜人搬来此地,不过铜人因太重而搬运受阻,只好留在霸城南面。蓟子训,是汉代建安年间的名士,有人看见他与父老一起抚摩铜人,并说:当年铸造这铜人时,我正好看见,算来已近五百年了!霸水故渠又流向东北,经更始冢西。更始帝于二年(公元24年)为赤眉所害,前侍中刘恭乘夜前往,将他的尸体运回掩埋。光武帝派司徒邓禹将之改葬在霸陵县。更始帝的尚书仆射、行大将军鲍永,持节集兵于河东,闻更始已死,就归附世祖,后累迁至司隶校尉。他巡视州县到霸陵,途经更始帝陵,于是下马拜哭,哀悼后才离开。光武帝就此事征询群臣。大中大夫张湛说:

  仁者不会遗忘过去的交情,忠者不忘侍奉过的君主,这是最崇高的行为。光武帝心中的愤懑这才打消。霸水故渠又流向东北,经新丰县,再右流与漕渠汇合。

  漕渠是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凿,他因见渭水运粮不便,便令齐国水工徐伯调派兵卒开渠,并引入渭水而成。漕渠起自昆明池,南傍南山,东通大河,既有助耕作,又可转运漕粮,好处很多,但如今已无水了。又往东北流经新丰县,又向右流汇合了漕渠,此渠是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他因渭水难以运粮,就叫齐国的水利专家徐伯调派兵丁开渠,把渭水引进来。渠道从昆明池起,南边沿着山脚,往东通到大河,既有助于耕作,又有助于运粮,好处很多,但现在已无水了。霸水又北流,经秦虎圈东。《列士传》载:秦昭王约魏王会面,魏王不行,只是派朱亥奉璧一双。秦王大怒,将朱亥关到虎圈里。朱亥睁大双目,怒视猛虎,连眼角都睁裂了,溅出的鲜血滴到老虎身上,吓得老虎俯伏在地,动也不敢动,就是这里。霸水又北流入渭。渭水又向东流,汇合了成国旧渠。成国旧渠是魏尚书左仆射卫臻征伐蜀地时所开,号为成国渠,主要用来引水灌田。成国渠上游的水源来自陈仓东面的汧水,向东经郿、武功、槐里县北,渠左有安定梁严墓,碑碣现在还在。渠水又东流,经汉武帝茂陵南面,即旧时槐里的茂乡。应劭说:武帝亲自选定的陵址,距长安西北八十余里。《汉武帝故事》说:

  武帝驾崩后,有一天现出原形,对茂陵令薛平说:我虽然已经死了,但仍然还是你的君主,你为什么让那些士兵在我陵上磨刀剑呢?从今以后,要禁止他们这样做!薛平诚惶诚恐地叩头请罪,可眨眼间已不见武帝。他问左右,方知陵旁确有块大方石,有士兵也确实磨过刀剑。霍光想杀掉那些曾在石上磨过刀剑的士兵,张安世说:神道之事,难以揣测,更不应作为执法的依据。霍光这才作罢。因此阮籍在《咏怀诗》中说: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邱。茂陵西面偏北一里处,是李夫人墓,墓有三层,世人称为英陵。李夫人的长兄李延年精音律,尤善歌舞,深得武帝喜爱,而且他改编的乐曲十分动人,听到的人都很感动。李延年在侍候武帝时,常常起舞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问:世上真有如此绰约的美人么?平阳主说:李延年之妹就是这样一位佳人。于是武帝召她进宫,见她光艳照人,妙丽善舞,不觉大为宠爱,但李夫人不幸早夭,武帝怜悯她,以皇后之礼将她安葬。及后,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之情日夕递增,并作诗悼亡。渠水向东流,经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所置茂陵邑旧城南。《地理志》说:

  宣帝在茂陵置县,即王莽时的宣成。旧渠又东流,经龙泉北面,今人称龙泉为温泉,这是错的。渠北旧坡北面,有龙渊庙。如淳说:《三辅黄图》记载了龙渊宫,如今长安城西的龙渊庙,就是龙渊宫的遗址。渠水又东流,经姜原北面。渠北有汉昭帝陵,长安位于昭帝陵东南七十里处。渠水又东流,经平陵县旧城南。

  《地理志》说:昭帝置平陵县,即王莽时的广利。渠水又东流,经窦氏泉北,徘徊庙南。又东流,经汉大将军魏其侯窦婴墓南面,又东流,经成帝延陵南。距延陵东北方五里处的山坡,就是平帝的康陵。渠水又东流,经渭陵南面。元帝在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将渭城的寿陵亭原上划为初陵,下诏禁设县邑。渠经惠帝安陵南。

水又东流,经哀帝义陵南,又东流,安陵北面即是安陵旧城。

  《地理志》说:安陵置县,始于惠帝,这也是王莽时的嘉平。杜邮亭就在这段渠道的一侧。渠水又东流,经渭城北面。《地理志》说:渭城内有兰池宫。始皇帝曾微服巡行至兰池,结果碰上了强盗,但现在已不知具体地点在哪里了。渠水又东流,经长陵南面,长陵也叫长山。秦时,天子的陵墓称山,汉时称陵,故通称山陵。《风俗通》说:陵,属天然而成,现今王公的陵墓都称为陵。《春秋左传》说:夏朝后皋的陵墓叫南陵。《春秋说题辞》说:丘,有墓的意思;冢,本意为肿,指隆起的高埠。冢依着山势排列,以分出尊卑之名。渠水又东流,经汉丞相周勃墓南,周勃墓的北面则是周亚夫墓,因而渠水东南的山陂被称为周氏曲。渠水又流向东南,经汉景帝阳陵南,又流向东南,注入渭水,但现已无水了。渭水又东流,经霸城县北面,霸城、高陵二县以渭水分界。渭水南面,有定陶恭王庙和傅太后陵。元帝薨后,傅昭仪随其子,定陶恭王刘康返回封邑,称定陶太后。十年后,恭王崩,其子刘欣代为王,继而被征召为太子。太子即位后,效法宣帝追谥其父其祖事,在京师修建起了恭王宗庙。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傅太后病故,与汉元帝合葬渭陵。据潘岳《关中记》载,汉时,帝、后同茔但不共陵,即为合葬,诸侯都是如此。恭王庙位于霸城西北方,傅太后陵在庙的西北。傅太后不与元帝同茔,渭陵也不是指元帝陵,之所以称其为渭陵,是因位于渭水南面的缘故。而后陵与帝陵平齐,是说高度皆为十二丈。平帝时,王莽上奏贬傅太后谥号,拆其陵,不料陵墓突然崩塌,压死了数百人。打开傅太后的棺木后,臭气几里之内都能闻到。当时在位的公卿大臣,都迎合王莽的心思,交纳钱帛,派遣家人及诸生、四夷十余万人,手持工具,帮助将作大匠掘傅后坟冢,费时二十天方才掘平。王莽又在那片地方围上一周荆棘,作为后世的借鉴。现在那里堆着的泥土还很高,世人称为增墀,又名增阜,还有人说这里是成帝的初陵,这些都不是很清楚。渭水又经平阿侯王谭墓北,墓旁有石碑,泾水则从渭水左边注入。渭水又东流,经彰县西,该县迁自陇西郡彰县。渭水又东流,至白渠枝口向东流,与五丈渠汇合。五丈渠水源出云阳县石门山,称为清水。清水流向东南,经黄嵚山西,南流到祋祤县,再经北原南流,称为清水口。清水又流向东南,穿过郑渠,向东南流入高陵县,经黄白城西,这里有旧时的曲梁宫。清水向南流,穿过白渠,再拐弯东流,被称为曲梁水。曲梁水又流向东南,经高陵县旧城北,从东南方穿过白渠支渠,再向东南流入万年县,被称为五丈渠。五丈渠又从藕原东面流过,又流向东南,注入渭水。渭水右侧流经新丰县旧城北面,再向东流,与鱼池汇合。鱼池水源出丽山东北,原本是一条向北流的水道,后来因始皇帝葬在丽山北面,水流到此,就绕了一个弯,先向东流,再转向北流。始皇帝造陵时,掘出那里的泥土,留下很深的洼地,积水所形成的池,被称为鱼池。鱼池距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的池水流向西北,经始皇陵北面。秦始皇大兴厚葬,在又名蓝田黄的丽戎山营建墓地。丽戎山的山北多黄金,山南多美玉,秦始皇贪其美名,就葬在这里。秦始皇刚即位时,开始穿凿治理丽戎山,在墓穴下打通三重泉,灌下铜水后放置棺椁。而墓穴之内,宽广达三十余里,其上画满了天文星宿的图象,其下用水银做成四渎、百川、五岳、九州等地理模型。墓内还置有仿制的宫观、百官,并堆满了奇珍异宝。又命匠人制作机关弓箭,有人穿入靠近就自动射杀。墓内用人鱼膏做成的蜡烛,估计能长久不灭。后宫妃嫔,凡无子女的,都被命令殉葬,死的人极多。始皇陵高五丈,外径五里有余,在此筑陵的刑徒七十万人,花了好几年方才建成,然而这时陈涉的部将周章的百万大军已攻至陵下。于是秦二世赦免了筑陵的刑徒,令章邯率领前去御敌。章邯击破周章军,却败于项羽之手。项羽入关,掘开始皇陵,用三十万人接连三十日搬运墓内的葬品,还是没有搬完。后来,关东盗贼因取铜而熔化铜棺,牧人因寻羊而举火烧陵,大火连烧九十日,都不能扑灭。始皇陵北对鸿门,二者相距十里。池水又流向西北,在其西南有温泉,世人常去那里疗疾。《三秦记》说:丽山西北有温泉,只有在祭祀之后方能洗浴,不祭而入则会烫烂皮肉。据民间传说称:秦始皇与神女同游,言词之间有所冒犯,神女就朝他脸上唾了一口,这样秦始皇很快长了一身的疮。秦始皇连忙向她谢罪,神女就变出了温泉,而后人就用温泉水来洗疮。张衡在《温泉赋·序》说:我途经丽山,观温泉,浴神井,赞美这遍施于人的福泽,因此为温泉作赋。这温泉,看来是不会再灼伤人体了。池水又经鸿门西,再经新丰县旧城东,这里从前属丽戎国。高祖称王关中,因太上皇想念家乡,就仿照故乡丰邑的样式在这里置新丰县,立祭地神的土坛,种植松树、榆树,使街坊里巷与丰邑一致,又迁入部分丰邑民众入内,以补充人口,名为新丰。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改新丰为都乡,封给段颎,立为都乡侯。后来又设阴盘城。

  因水沿着城边向北流,世人们称之为阴盘水。阴盘水又北流,穿过漕渠北注渭水。渭水又向东流,经鸿门北。鸿门是旧时从潼关通向长安所经要道间,南北洞开处的一处地名,其右有鸿亭。《汉书》载,高祖将见项羽。《楚汉春秋》说:

  项王驻军鸿门,亚父告诉他说:我使人望沛公,见他头上有股气直冲天庭,呈现出五彩的颜色,或像龙,或像云,这绝非人臣应有的气,还是先杀了他好。其后,高祖来参见项羽,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但项羽沉默不应。这时樊哙持盾握剑,冲入军门,就站在帐中吃猪腿,项羽赞赏他的勇气,夸他豪壮。《郡国志》说:新丰县东有鸿门亭。郭缘生《述征记》说:据说霸城的南门叫鸿门。项羽想利用与高祖会面的机会加害高祖,但项羽目光短浅,下不了决心,对范增的谋略不予采纳,在项伯的护卫下,高祖幸免于难,归至霸上,被封为汉王。据《汉书注》载,鸿门位于新丰县东面十七里处,则应距霸上一百里。按《史记》

  载,项伯骑马夜告张良,张良带他见高祖,然后让他连夜赶回。考其往返里程可知,不可能会有这么远。今据故旧耆老相传,鸿门就在霸城南门外数十里处,于情于理都说得通。郭缘生写《述征记》时,虽遍阅《史记》、《汉书》,但叙述沿途所见,却学而不思。现今的新丰县旧城,在东面三里处有一道长二里余的峭塬,中间像刀劈似的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城门,鸿门因此而得名。孟康说:新丰东十七里处有鸿门。但那里却不是鸿门。或许孟康指的是县治,而非新丰城。从新丰旧城西行,至霸城共五十里,从霸城西行十里,则是霸水,从霸水再西行二十里,就是长安城。应劭说:霸,是水上的地名,位于长安东边三十里,即霸城。高祖旧日的屯兵处,既然与东面的新丰相距甚远,又何来项伯连夜与张良同诣高祖一说呢?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郭缘生《述征记》中的错误。渭水又向东流,石川水从南面流来注入。渭水又向东流,戏水注入。戏水源出丽山冯公谷,流向东北,又向北经丽戎城东。《春秋》载:晋献公五年(公元前672年)伐丽戎,得丽姬。丽戎,是爵位为男爵的封国,后为秦时的丽邑。

  戏水又向北流,与三条自它右边注入的溪水汇合后,经鸿门东,又北流,经戏亭东。应劭说:戏,是弘农郡湖县西部的边界。但此地与湖县相隔数县,说是湖县的西部,似乎不大可能。苏林说:戏,是邑名,位于新丰县东南四十里。

  孟康说:戏,是水名,即今日的戏亭。昔日周幽王想尽各种办法以博取宠妃褒姒一笑,但褒姒始终不笑,于是周幽王敲起鼓,点燃为防备犬戎进犯的烽火征召诸侯。待诸侯带兵齐聚时,却并无外敌入侵的迹象,就各归本国。褒姒见到众多的人马往来忙碌,顿时笑了起来,幽王也非常高兴。后来犬戎兵至,幽王点燃烽火征召诸侯,诸侯以为这又是同上次一样的闹剧,尽皆按兵不动,最后幽王在戏水上战败,在丽山以北遇害。因此《国语》说:幽灭于戏。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最初准备将延陵建为初陵,后因不吉利,便又在霸曲亭南面改建。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为看护初陵,设昌陵县于新丰戏乡。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成帝下诏说:昌陵地势低洼而偏远,填充冢墓的土质也疏松恶劣,非帝王所居,现停建昌陵,不再迁徙吏民,并贬将作大匠解万年至炖煌。《关中记》说:昌陵在霸城以东二十里,筑陵所用的土从东山运来,价比稻谷,耗费巨万,仍不能成。所指就是这里。戏水又北流,其水一分为二,同注渭水。渭水又东流,泠水注入。泠水源出南方肺浮山,与丽山相连而名不同。

  泠水又北流,与三条溪水汇合后,并为一水,经阴盘、新丰间的平原,向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酋水注入。酋水源出南方倒虎山,在西流的途间与五条溪水汇合,并为一水,经被世人称为市丘城的秦步高宫东,再流经新丰原东,向北经步寿宫西,然后北流入渭。渭水又东流,接纳了西阳水。又东流,与东阳水、西阳水汇合。东、西阳水皆源出南方广乡原北部边陲,向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经下邽县旧城南边。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设上邽县管理邽戎。既然上邽已然存在,就称这里为下邽。渭水又东流,与竹水汇合。竹水源出南方竹山,北流经媚加谷,然后过广乡原东,世人称之为大赤水,再北流入渭水。渭水又向东流,至白渠口。汉武帝大始二年(公元前95年),赵国中大夫白公上奏开渠引泾水。此渠起自谷口,从郑渠南面流出,名为白渠。民间歌谣道: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池阳谷口就是白渠的渠首。渠水东流,经宜春城南,又流向东南,经鄣县旧城北,这里分出一条支渠。支渠流向东南,经藕原下,又东流,经鄣县旧城北,从东南方注入渭水,但现已无水。白渠继续东流,又分出一条支渠流向东南,经高陵县旧城北。《地理志》说:高陵县,左辅都尉的治所所在,即王莽时的千春。《太康地记》称其为高陆。车频在《秦书》中说:苻坚建元十四年(公元378年),高陆县民挖井得龟,长二尺六寸,背龟有八卦古字,苻坚将它饲养在用石头砌成的水池中。十六年后,龟死,苻坚取龟骨以卜吉凶,并称其为客龟。一次,大卜佐高鲁梦见客龟说:我将回归江南,但时机不对,将死于秦。高鲁在梦中解梦说:龟三万六千岁而终,龟死,是国亡之先兆。后来,苻坚在淝水为谢玄所败,自缢于新城佛塔,前秦亡。白渠水又东流,经栎阳城北。据《史记》载,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栎阳建城,从雍徙居到这里。秦献公十八年(公元前367年),此地降下金雨,后项羽立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据《汉书》载,直到攻下关中,高帝才建都于此,即王莽时的师亭。后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骠骑大将军,栎阳人景丹得封此地,立为栎阳侯。景丹推让不受,世祖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正因为如此,才封赏你的。白渠又东流,经秦孝公陵北,又流向东南,经居陵城北、莲芍城南后,东注金氏陂,再流向东南,注入渭水。因此《汉书·沟洫志》说: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现此渠已无水。

又东流,经郑县北。

  渭水又东流,经峦都城北。峦都城是旧时的蕃邑,殷契的居所。《世本》说:

  殷契居住在蕃。阚骃说:蕃在郑县西面。由此看来,蕃邑即现今的峦城,世人称城为赤城,水名赤水,都是错的。当年苻健率众入关,据此城以抗杜洪。在《山海经》中,小赤水又名灌水,源出石脆山,在孤柏原西向北流,经萧加谷流向东北,与禺水汇合。禺水源出英山,向北流,汇合了招水后,再乱流直奔西北,注入灌水。灌水又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西石桥水源出南方马岭山,水左右两边,分别有积石山据其东,丽山据其西。水从山上飞泻直下,形成悬流数十丈的瀑布,与华山连为一体。西石桥水向北流,经郑城西。以前水上有桥,现在虽已崩塌,但遗迹犹存。郑城就在桥东十里处,因此世人以桥名作为水名。西石桥水又北流,注入渭水,阚骃称之为新郑水。渭水又东流,经郑县旧城北。据《史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在郑桓公姬友的封邑设郑县。《汉书》薛瓒《注》说:自穆王后,周的都城一直在西郑,不可能封给郑桓公。幽王败亡,虢、侩被灭后,郑桓公迁居此地,在郑父之丘建都,但无封于京兆之说。查阅《史记》,参考《春秋》、《国语》、《世本》所载,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将郑封给异母弟姬友。另外,《春秋》、《国语》都说桓公任周之司徒一职,因见国家他日将发生变乱,就与史伯一道,将府库中的财物寄存于虢、侩之间。幽王在戏水被杀,郑桓公也同时罹难。后来平王东迁,郑武公辅佐周室,灭虢、侩两国,尽并其地。因此桓公对平王说:周室东迁,晋、郑两国给予的帮助很大。于是改封给两国。《左传》说: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郑伯对公孙获说:先父在这里新建城邑,哪能还与许国争夺呢?这是指新郑而言。但班固、应劭、郑玄、皇甫谧、裴、王隐、阚骃等,都认为姬友初封之地是西郑。与薛瓒的一家之言相比,这种说法更为可信,看来不应背离正史,代之以一些失传的记载为依据。赤眉樊崇曾在城北设祭城阳景王的祭坛,尊为右校卒史刘侠卿牧牛的盆子为帝。盆子年方十五,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刘侠卿为他制作了绛色单衣、半头赤色帻巾、有绣边的斜纹丝履。盆子见众人给他下拜,惶恐不安,害怕得要哭出来。赤眉自此定年号为建世。月余后,刘盆子乘白盖小车,携樊崇及尚书一人,北渡渭水去郑的地方,就是这里。郑城南山北面有五部神庙,庙门朝向东南,面对华岳。庙前的石碑是后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郑县县令、河东裴毕裴君先所立。渭水又东流,汇合东石桥水。东石桥水即旧时的沈水,源出南方马岭山,向北经武平城东。据《地理志》载,左冯翊有武城县,即王莽的桓城。东石桥水又向北流,经郑城东,这里的水上有旧石桥。《述征记》说:郑城东西十四里,各有一座石桥,这是其中一座。东石桥水又北流,经沈阳城北入渭水。据《汉书·地理志》载,左冯翊有沈阳县,王莽时叫制昌,县以水命名。渭水又东流,敷水注入。敷水源出渭水南面石山敷谷,向北经告平城东。据当地年老德高者相传,武王伐纣时,在这里祈祷天下太平,告平城由此得名,但真相如何,却不大清楚。敷水又北流,经集灵宫西。《地理志》说:武帝所建的集灵宫在华阳县。因此张昶在《华岳碑》说:汉武帝听闻石山山神灵验,就在山后建宫。敷水又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粮余水注入。粮余水源出渭水南面粮余山以北,向北流入渭水,俗称宣水。渭水又东流,与源出水南升山,北流入渭,世称千渠水的黄酸水汇合。

  渭水又东流,经平舒城北。平舒城濒临渭水,城墙的一半已倒塌在水中,城南有通衢大道。昔日始皇将薨,有江神驾素车白马经华山,持玉璧对夜经华阴平舒道的使者说:请替我送给镐池君。使者把情况报告给始皇帝。这块玉璧,是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渡江时所沉。江神送璧归还处就在平舒城。

  渭水北面是怀德县的县界,怀德县旧城位于渭水北面、沙苑南面,世人误为高阳城。《地理志》说:《禹贡》载,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当年夏禹就在山下的荆渠铸成九鼎。后王莽改县名叫德。渭水又东流,经长城北,长涧水注入。长涧水源出水南太华山,沿长城东侧北流入渭。据《史记》载,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楚国、魏国与秦国接界。魏国从郑县开始,沿洛水向北筑长城。

又东流,经华阴县北,

  洛水流入华阴县,阚骃认为这是漆沮水。《曹瞒传》说:曹操、马超隔渭水对峙,曹操每次欲渡渭水,都受到马超骑兵的冲击。那里沙多,筑城很困难。娄子伯说:如今天气寒冷,可堆沙为城,然后浇上水,一夜之间就能成城。曹操于是用细绢制成的袋子来堵水,并连夜汲水造城,及至天明,果在渭水旁筑起一城。渭水经华阴县旧城北,即《春秋》的阴晋。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改为宁秦,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改为华阴,即王莽的华坛,华山就在县西南面方。《山海经》说:华山高五千仞,好像用刀削成的四方形,远远望去,其形如花,华山的西南面,是小华山。韩子说:秦昭王命工匠用钩梯攀上华山,用节柏的树心做成博戏用的短箭,箭长八尺,棋长八寸,在上面刻道:昭王常常与天神在此博奕。《神仙传》说:中山卫叔卿坐着白鹿拉的云车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却拿他当臣子使唤,于是叔卿不言而去。武帝后来后悔了,寻得卫叔卿的儿子卫度世,让他追回其父。度世登上华山,见父亲和几人坐在山石上博戏,就请他回去。华山层峦叠嶂,秀映云霄,因而能蕴藏灵异之气。山上有两股泉水分东西流出,每逢山雨澎湃,洪津泛洒,泉水便腾空飞洒,直泻山下。汉文帝庙在华山,庙前有数块石阙和石碑,其中一块立于建安年间(公元196—公元220年),上载汉镇远将军段煨重修祠堂事,碑文为汉给事黄门侍郎张昶作,并手书,文帝又在上面刻了二十余字。碑上的题刻现今仍在,并享誉海内。碑上还刻有侍中司隶校尉钟繇、弘农太守母丘俭姓名,书体宽六行,且刚柔相济,疏密相宜。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弘农太守、河东人卫叔始、华阴县令、河东人裴仲恂用空闲的劳力修筑坛庙,在道路两旁种上翠柏,直通山北。此时见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华百石所造碑中的记载。渭水又向东流,沙渠水注入。沙渠水源出南山,向北流,又向西北流入长城。长城自华山向北,直通河水。《华岳铭》说:秦晋分境祠华岳,在祠左边筑城。郭缘生着《述征记》,指出魏长城这在后面,不可能在此。这一说法是错的。沙渠水又北流,注入渭水。《三秦记》说:长城以北有广袤达数百里的平原,居住在窑洞中的居民从深五十尺的井中汲水。渭水又东流,经定城北面。《西征记》说:城因平原而建。《述征记》说:定城距潼关三十里,与潼关东西夹道而立。渭水又东,泥泉水注入。泥泉水源出南山灵谷,北流入渭水。渭水又东流,与沙渠水,即符禺水汇合。符禺水源出渭水以南的符石,经符禺山北流,注入渭水。

又向东流,注入河水。

  渭水入河处,即是《春秋》中的渭汭。《左传》载: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虢公败犬戎于渭队。服虔说:队,就是汭。杜预说:汭,即水转弯处。王肃说:汭,指入。吕忱说:汭意为水相互注入。二水汇合处,是船司空之所在。

  《地理志》说:渭水东流,至船司空入河水。服虔说:船司空,是县名,都司空驻于此。《三辅黄图》有船库官,后改为县,即王莽时的船利。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