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的地方,指着通往新丰的道路,告诉慎夫人说:这条路可通邯郸。然后让慎夫人鼓瑟,自己则伴着乐曲歌唱。歌至凄怆悲凉处,文帝环顾群臣说:用京师北山所产的石头做棺椁,将纻麻棉絮斫碎,加以漆,塞在棺椁之间,能撬得开吗?张释之回答道:若墓中有人们贪求之财物,即便封严整座南山,也仍有缝隙;若无使人贪求之财物,即使没有棺椁,又有何愁之有!文帝说:说得不错。于是就封张释之为廷尉。韦昭说:高岸两边为水所夹而名厕。如今这里就在两水之间。霸水又向北流,汇合两川后,又向北流,有一条旧渠从水右流出。
霸水继续北流,经王莽九庙南面。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广求天下工匠,坼西苑、建章等十余处宫馆,将拆下的木材砖瓦用来建造九庙,当时的官吏及平民,因慷慨好义而纷纷捐献钱粮,用以资助修建九庙。九庙的殿堂都是重叠的房屋,其中黄帝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其余的祠庙相当于它的一半。九庙皆以铜皮包裹斗拱,用镶金镶银的花纹作为装饰,用尽了各种工艺美术的技巧,并在修筑时,把高地作为基础,将低下的地方增筑起来。这一工程所耗的费用无法计算,累死的奴隶和民夫就达上万人。霸水又北流,经枳道。枳道位于长安东面十三里,王莽九庙就在枳道南边。汉时,有成群的白蛾从东都门飞过枳道。吕后在霸上禳灾祈福,回宫时见有一头苍狗,扑上来抓她的胳肢窝。霸水的这段水道上有桥,称为霸桥。地皇三年(公元22年),霸桥发生火灾,大火自桥东起,数千人用水浇泼,火仍不息。大火从早燃到晚,将整座霸桥都烧毁了。王莽讨厌这件事,下文告说:甲午日的早晨,火烧霸桥,第二天就是乙未日,是立春的日子。我凭着神明圣祖黄帝、虞舜后裔的身份承受天命,到地皇四年(公元23年)恰是十五年,刚好在三年冬季的尽头彻底毁去这座霸上不正的桥梁,正是要用来完成新朝统一长存的治国原则。于是就改霸桥为长存桥。霸水又北流,左边有漕渠注入。漕渠穿过霸水,自右边流出,向东经霸城北,又向东经子楚陵北。皇甫谧说:秦庄王葬于芷阳丽山。而位于京兆东南的霸陵山,据刘向说:庄王因久慕此山之名,在那里修筑了陵寝。《战国策》说:庄王字异人,后来改名子楚,因此世人至今仍称霸陵山上的庄王墓为子楚陵。漕渠又东经新丰县,在右边与霸水故渠汇合。霸水故渠上游的水源来自霸水,流向东北,经霸城旧城南。霸城,即汉文帝时的霸陵,王莽时,改霸陵为水章。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想将长安的铜人搬来此地,不过铜人因太重而搬运受阻,只好留在霸城南面。蓟子训,是汉代建安年间的名士,有人看见他与父老一起抚摩铜人,并说:当年铸造这铜人时,我正好看见,算来已近五百年了!霸水故渠又流向东北,经更始冢西。更始帝于二年(公元24年)为赤眉所害,前侍中刘恭乘夜前往,将他的尸体运回掩埋。光武帝派司徒邓禹将之改葬在霸陵县。更始帝的尚书仆射、行大将军鲍永,持节集兵于河东,闻更始已死,就归附世祖,后累迁至司隶校尉。他巡视州县到霸陵,途经更始帝陵,于是下马拜哭,哀悼后才离开。光武帝就此事征询群臣。大中大夫张湛说:
仁者不会遗忘过去的交情,忠者不忘侍奉过的君主,这是最崇高的行为。光武帝心中的愤懑这才打消。霸水故渠又流向东北,经新丰县,再右流与漕渠汇合。
漕渠是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凿,他因见渭水运粮不便,便令齐国水工徐伯调派兵卒开渠,并引入渭水而成。漕渠起自昆明池,南傍南山,东通大河,既有助耕作,又可转运漕粮,好处很多,但如今已无水了。又往东北流经新丰县,又向右流汇合了漕渠,此渠是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他因渭水难以运粮,就叫齐国的水利专家徐伯调派兵丁开渠,把渭水引进来。渠道从昆明池起,南边沿着山脚,往东通到大河,既有助于耕作,又有助于运粮,好处很多,但现在已无水了。霸水又北流,经秦虎圈东。《列士传》载:秦昭王约魏王会面,魏王不行,只是派朱亥奉璧一双。秦王大怒,将朱亥关到虎圈里。朱亥睁大双目,怒视猛虎,连眼角都睁裂了,溅出的鲜血滴到老虎身上,吓得老虎俯伏在地,动也不敢动,就是这里。霸水又北流入渭。渭水又向东流,汇合了成国旧渠。成国旧渠是魏尚书左仆射卫臻征伐蜀地时所开,号为成国渠,主要用来引水灌田。成国渠上游的水源来自陈仓东面的汧水,向东经郿、武功、槐里县北,渠左有安定梁严墓,碑碣现在还在。渠水又东流,经汉武帝茂陵南面,即旧时槐里的茂乡。应劭说:武帝亲自选定的陵址,距长安西北八十余里。《汉武帝故事》说:
武帝驾崩后,有一天现出原形,对茂陵令薛平说:我虽然已经死了,但仍然还是你的君主,你为什么让那些士兵在我陵上磨刀剑呢?从今以后,要禁止他们这样做!薛平诚惶诚恐地叩头请罪,可眨眼间已不见武帝。他问左右,方知陵旁确有块大方石,有士兵也确实磨过刀剑。霍光想杀掉那些曾在石上磨过刀剑的士兵,张安世说:神道之事,难以揣测,更不应作为执法的依据。霍光这才作罢。因此阮籍在《咏怀诗》中说: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邱。茂陵西面偏北一里处,是李夫人墓,墓有三层,世人称为英陵。李夫人的长兄李延年精音律,尤善歌舞,深得武帝喜爱,而且他改编的乐曲十分动人,听到的人都很感动。李延年在侍候武帝时,常常起舞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问:世上真有如此绰约的美人么?平阳主说:李延年之妹就是这样一位佳人。于是武帝召她进宫,见她光艳照人,妙丽善舞,不觉大为宠爱,但李夫人不幸早夭,武帝怜悯她,以皇后之礼将她安葬。及后,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之情日夕递增,并作诗悼亡。渠水向东流,经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所置茂陵邑旧城南。《地理志》说:
宣帝在茂陵置县,即王莽时的宣成。旧渠又东流,经龙泉北面,今人称龙泉为温泉,这是错的。渠北旧坡北面,有龙渊庙。如淳说:《三辅黄图》记载了龙渊宫,如今长安城西的龙渊庙,就是龙渊宫的遗址。渠水又东流,经姜原北面。渠北有汉昭帝陵,长安位于昭帝陵东南七十里处。渠水又东流,经平陵县旧城南。
《地理志》说:昭帝置平陵县,即王莽时的广利。渠水又东流,经窦氏泉北,徘徊庙南。又东流,经汉大将军魏其侯窦婴墓南面,又东流,经成帝延陵南。距延陵东北方五里处的山坡,就是平帝的康陵。渠水又东流,经渭陵南面。元帝在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将渭城的寿陵亭原上划为初陵,下诏禁设县邑。渠经惠帝安陵南。
水又东流,经哀帝义陵南,又东流,安陵北面即是安陵旧城。
《地理志》说:安陵置县,始于惠帝,这也是王莽时的嘉平。杜邮亭就在这段渠道的一侧。渠水又东流,经渭城北面。《地理志》说:渭城内有兰池宫。始皇帝曾微服巡行至兰池,结果碰上了强盗,但现在已不知具体地点在哪里了。渠水又东流,经长陵南面,长陵也叫长山。秦时,天子的陵墓称山,汉时称陵,故通称山陵。《风俗通》说:陵,属天然而成,现今王公的陵墓都称为陵。《春秋左传》说:夏朝后皋的陵墓叫南陵。《春秋说题辞》说:丘,有墓的意思;冢,本意为肿,指隆起的高埠。冢依着山势排列,以分出尊卑之名。渠水又东流,经汉丞相周勃墓南,周勃墓的北面则是周亚夫墓,因而渠水东南的山陂被称为周氏曲。渠水又流向东南,经汉景帝阳陵南,又流向东南,注入渭水,但现已无水了。渭水又东流,经霸城县北面,霸城、高陵二县以渭水分界。渭水南面,有定陶恭王庙和傅太后陵。元帝薨后,傅昭仪随其子,定陶恭王刘康返回封邑,称定陶太后。十年后,恭王崩,其子刘欣代为王,继而被征召为太子。太子即位后,效法宣帝追谥其父其祖事,在京师修建起了恭王宗庙。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傅太后病故,与汉元帝合葬渭陵。据潘岳《关中记》载,汉时,帝、后同茔但不共陵,即为合葬,诸侯都是如此。恭王庙位于霸城西北方,傅太后陵在庙的西北。傅太后不与元帝同茔,渭陵也不是指元帝陵,之所以称其为渭陵,是因位于渭水南面的缘故。而后陵与帝陵平齐,是说高度皆为十二丈。平帝时,王莽上奏贬傅太后谥号,拆其陵,不料陵墓突然崩塌,压死了数百人。打开傅太后的棺木后,臭气几里之内都能闻到。当时在位的公卿大臣,都迎合王莽的心思,交纳钱帛,派遣家人及诸生、四夷十余万人,手持工具,帮助将作大匠掘傅后坟冢,费时二十天方才掘平。王莽又在那片地方围上一周荆棘,作为后世的借鉴。现在那里堆着的泥土还很高,世人称为增墀,又名增阜,还有人说这里是成帝的初陵,这些都不是很清楚。渭水又经平阿侯王谭墓北,墓旁有石碑,泾水则从渭水左边注入。渭水又东流,经彰县西,该县迁自陇西郡彰县。渭水又东流,至白渠枝口向东流,与五丈渠汇合。五丈渠水源出云阳县石门山,称为清水。清水流向东南,经黄嵚山西,南流到祋祤县,再经北原南流,称为清水口。清水又流向东南,穿过郑渠,向东南流入高陵县,经黄白城西,这里有旧时的曲梁宫。清水向南流,穿过白渠,再拐弯东流,被称为曲梁水。曲梁水又流向东南,经高陵县旧城北,从东南方穿过白渠支渠,再向东南流入万年县,被称为五丈渠。五丈渠又从藕原东面流过,又流向东南,注入渭水。渭水右侧流经新丰县旧城北面,再向东流,与鱼池汇合。鱼池水源出丽山东北,原本是一条向北流的水道,后来因始皇帝葬在丽山北面,水流到此,就绕了一个弯,先向东流,再转向北流。始皇帝造陵时,掘出那里的泥土,留下很深的洼地,积水所形成的池,被称为鱼池。鱼池距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的池水流向西北,经始皇陵北面。秦始皇大兴厚葬,在又名蓝田黄的丽戎山营建墓地。丽戎山的山北多黄金,山南多美玉,秦始皇贪其美名,就葬在这里。秦始皇刚即位时,开始穿凿治理丽戎山,在墓穴下打通三重泉,灌下铜水后放置棺椁。而墓穴之内,宽广达三十余里,其上画满了天文星宿的图象,其下用水银做成四渎、百川、五岳、九州等地理模型。墓内还置有仿制的宫观、百官,并堆满了奇珍异宝。又命匠人制作机关弓箭,有人穿入靠近就自动射杀。墓内用人鱼膏做成的蜡烛,估计能长久不灭。后宫妃嫔,凡无子女的,都被命令殉葬,死的人极多。始皇陵高五丈,外径五里有余,在此筑陵的刑徒七十万人,花了好几年方才建成,然而这时陈涉的部将周章的百万大军已攻至陵下。于是秦二世赦免了筑陵的刑徒,令章邯率领前去御敌。章邯击破周章军,却败于项羽之手。项羽入关,掘开始皇陵,用三十万人接连三十日搬运墓内的葬品,还是没有搬完。后来,关东盗贼因取铜而熔化铜棺,牧人因寻羊而举火烧陵,大火连烧九十日,都不能扑灭。始皇陵北对鸿门,二者相距十里。池水又流向西北,在其西南有温泉,世人常去那里疗疾。《三秦记》说:丽山西北有温泉,只有在祭祀之后方能洗浴,不祭而入则会烫烂皮肉。据民间传说称:秦始皇与神女同游,言词之间有所冒犯,神女就朝他脸上唾了一口,这样秦始皇很快长了一身的疮。秦始皇连忙向她谢罪,神女就变出了温泉,而后人就用温泉水来洗疮。张衡在《温泉赋·序》说:我途经丽山,观温泉,浴神井,赞美这遍施于人的福泽,因此为温泉作赋。这温泉,看来是不会再灼伤人体了。池水又经鸿门西,再经新丰县旧城东,这里从前属丽戎国。高祖称王关中,因太上皇想念家乡,就仿照故乡丰邑的样式在这里置新丰县,立祭地神的土坛,种植松树、榆树,使街坊里巷与丰邑一致,又迁入部分丰邑民众入内,以补充人口,名为新丰。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改新丰为都乡,封给段颎,立为都乡侯。后来又设阴盘城。
因水沿着城边向北流,世人们称之为阴盘水。阴盘水又北流,穿过漕渠北注渭水。渭水又向东流,经鸿门北。鸿门是旧时从潼关通向长安所经要道间,南北洞开处的一处地名,其右有鸿亭。《汉书》载,高祖将见项羽。《楚汉春秋》说:
项王驻军鸿门,亚父告诉他说:我使人望沛公,见他头上有股气直冲天庭,呈现出五彩的颜色,或像龙,或像云,这绝非人臣应有的气,还是先杀了他好。其后,高祖来参见项羽,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但项羽沉默不应。这时樊哙持盾握剑,冲入军门,就站在帐中吃猪腿,项羽赞赏他的勇气,夸他豪壮。《郡国志》说:新丰县东有鸿门亭。郭缘生《述征记》说:据说霸城的南门叫鸿门。项羽想利用与高祖会面的机会加害高祖,但项羽目光短浅,下不了决心,对范增的谋略不予采纳,在项伯的护卫下,高祖幸免于难,归至霸上,被封为汉王。据《汉书注》载,鸿门位于新丰县东面十七里处,则应距霸上一百里。按《史记》
载,项伯骑马夜告张良,张良带他见高祖,然后让他连夜赶回。考其往返里程可知,不可能会有这么远。今据故旧耆老相传,鸿门就在霸城南门外数十里处,于情于理都说得通。郭缘生写《述征记》时,虽遍阅《史记》、《汉书》,但叙述沿途所见,却学而不思。现今的新丰县旧城,在东面三里处有一道长二里余的峭塬,中间像刀劈似的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城门,鸿门因此而得名。孟康说:新丰东十七里处有鸿门。但那里却不是鸿门。或许孟康指的是县治,而非新丰城。从新丰旧城西行,至霸城共五十里,从霸城西行十里,则是霸水,从霸水再西行二十里,就是长安城。应劭说:霸,是水上的地名,位于长安东边三十里,即霸城。高祖旧日的屯兵处,既然与东面的新丰相距甚远,又何来项伯连夜与张良同诣高祖一说呢?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郭缘生《述征记》中的错误。渭水又向东流,石川水从南面流来注入。渭水又向东流,戏水注入。戏水源出丽山冯公谷,流向东北,又向北经丽戎城东。《春秋》载:晋献公五年(公元前672年)伐丽戎,得丽姬。丽戎,是爵位为男爵的封国,后为秦时的丽邑。
戏水又向北流,与三条自它右边注入的溪水汇合后,经鸿门东,又北流,经戏亭东。应劭说:戏,是弘农郡湖县西部的边界。但此地与湖县相隔数县,说是湖县的西部,似乎不大可能。苏林说:戏,是邑名,位于新丰县东南四十里。
孟康说:戏,是水名,即今日的戏亭。昔日周幽王想尽各种办法以博取宠妃褒姒一笑,但褒姒始终不笑,于是周幽王敲起鼓,点燃为防备犬戎进犯的烽火征召诸侯。待诸侯带兵齐聚时,却并无外敌入侵的迹象,就各归本国。褒姒见到众多的人马往来忙碌,顿时笑了起来,幽王也非常高兴。后来犬戎兵至,幽王点燃烽火征召诸侯,诸侯以为这又是同上次一样的闹剧,尽皆按兵不动,最后幽王在戏水上战败,在丽山以北遇害。因此《国语》说:幽灭于戏。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最初准备将延陵建为初陵,后因不吉利,便又在霸曲亭南面改建。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为看护初陵,设昌陵县于新丰戏乡。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成帝下诏说:昌陵地势低洼而偏远,填充冢墓的土质也疏松恶劣,非帝王所居,现停建昌陵,不再迁徙吏民,并贬将作大匠解万年至炖煌。《关中记》说:昌陵在霸城以东二十里,筑陵所用的土从东山运来,价比稻谷,耗费巨万,仍不能成。所指就是这里。戏水又北流,其水一分为二,同注渭水。渭水又东流,泠水注入。泠水源出南方肺浮山,与丽山相连而名不同。
泠水又北流,与三条溪水汇合后,并为一水,经阴盘、新丰间的平原,向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酋水注入。酋水源出南方倒虎山,在西流的途间与五条溪水汇合,并为一水,经被世人称为市丘城的秦步高宫东,再流经新丰原东,向北经步寿宫西,然后北流入渭。渭水又东流,接纳了西阳水。又东流,与东阳水、西阳水汇合。东、西阳水皆源出南方广乡原北部边陲,向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经下邽县旧城南边。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设上邽县管理邽戎。既然上邽已然存在,就称这里为下邽。渭水又东流,与竹水汇合。竹水源出南方竹山,北流经媚加谷,然后过广乡原东,世人称之为大赤水,再北流入渭水。渭水又向东流,至白渠口。汉武帝大始二年(公元前95年),赵国中大夫白公上奏开渠引泾水。此渠起自谷口,从郑渠南面流出,名为白渠。民间歌谣道: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池阳谷口就是白渠的渠首。渠水东流,经宜春城南,又流向东南,经鄣县旧城北,这里分出一条支渠。支渠流向东南,经藕原下,又东流,经鄣县旧城北,从东南方注入渭水,但现已无水。白渠继续东流,又分出一条支渠流向东南,经高陵县旧城北。《地理志》说:高陵县,左辅都尉的治所所在,即王莽时的千春。《太康地记》称其为高陆。车频在《秦书》中说:苻坚建元十四年(公元378年),高陆县民挖井得龟,长二尺六寸,背龟有八卦古字,苻坚将它饲养在用石头砌成的水池中。十六年后,龟死,苻坚取龟骨以卜吉凶,并称其为客龟。一次,大卜佐高鲁梦见客龟说:我将回归江南,但时机不对,将死于秦。高鲁在梦中解梦说:龟三万六千岁而终,龟死,是国亡之先兆。后来,苻坚在淝水为谢玄所败,自缢于新城佛塔,前秦亡。白渠水又东流,经栎阳城北。据《史记》载,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栎阳建城,从雍徙居到这里。秦献公十八年(公元前367年),此地降下金雨,后项羽立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据《汉书》载,直到攻下关中,高帝才建都于此,即王莽时的师亭。后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骠骑大将军,栎阳人景丹得封此地,立为栎阳侯。景丹推让不受,世祖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正因为如此,才封赏你的。白渠又东流,经秦孝公陵北,又流向东南,经居陵城北、莲芍城南后,东注金氏陂,再流向东南,注入渭水。因此《汉书·沟洫志》说: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现此渠已无水。
又东流,经郑县北。
渭水又东流,经峦都城北。峦都城是旧时的蕃邑,殷契的居所。《世本》说:
殷契居住在蕃。阚骃说:蕃在郑县西面。由此看来,蕃邑即现今的峦城,世人称城为赤城,水名赤水,都是错的。当年苻健率众入关,据此城以抗杜洪。在《山海经》中,小赤水又名灌水,源出石脆山,在孤柏原西向北流,经萧加谷流向东北,与禺水汇合。禺水源出英山,向北流,汇合了招水后,再乱流直奔西北,注入灌水。灌水又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西石桥水源出南方马岭山,水左右两边,分别有积石山据其东,丽山据其西。水从山上飞泻直下,形成悬流数十丈的瀑布,与华山连为一体。西石桥水向北流,经郑城西。以前水上有桥,现在虽已崩塌,但遗迹犹存。郑城就在桥东十里处,因此世人以桥名作为水名。西石桥水又北流,注入渭水,阚骃称之为新郑水。渭水又东流,经郑县旧城北。据《史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在郑桓公姬友的封邑设郑县。《汉书》薛瓒《注》说:自穆王后,周的都城一直在西郑,不可能封给郑桓公。幽王败亡,虢、侩被灭后,郑桓公迁居此地,在郑父之丘建都,但无封于京兆之说。查阅《史记》,参考《春秋》、《国语》、《世本》所载,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将郑封给异母弟姬友。另外,《春秋》、《国语》都说桓公任周之司徒一职,因见国家他日将发生变乱,就与史伯一道,将府库中的财物寄存于虢、侩之间。幽王在戏水被杀,郑桓公也同时罹难。后来平王东迁,郑武公辅佐周室,灭虢、侩两国,尽并其地。因此桓公对平王说:周室东迁,晋、郑两国给予的帮助很大。于是改封给两国。《左传》说: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郑伯对公孙获说:先父在这里新建城邑,哪能还与许国争夺呢?这是指新郑而言。但班固、应劭、郑玄、皇甫谧、裴、王隐、阚骃等,都认为姬友初封之地是西郑。与薛瓒的一家之言相比,这种说法更为可信,看来不应背离正史,代之以一些失传的记载为依据。赤眉樊崇曾在城北设祭城阳景王的祭坛,尊为右校卒史刘侠卿牧牛的盆子为帝。盆子年方十五,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刘侠卿为他制作了绛色单衣、半头赤色帻巾、有绣边的斜纹丝履。盆子见众人给他下拜,惶恐不安,害怕得要哭出来。赤眉自此定年号为建世。月余后,刘盆子乘白盖小车,携樊崇及尚书一人,北渡渭水去郑的地方,就是这里。郑城南山北面有五部神庙,庙门朝向东南,面对华岳。庙前的石碑是后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郑县县令、河东裴毕裴君先所立。渭水又东流,汇合东石桥水。东石桥水即旧时的沈水,源出南方马岭山,向北经武平城东。据《地理志》载,左冯翊有武城县,即王莽的桓城。东石桥水又向北流,经郑城东,这里的水上有旧石桥。《述征记》说:郑城东西十四里,各有一座石桥,这是其中一座。东石桥水又北流,经沈阳城北入渭水。据《汉书·地理志》载,左冯翊有沈阳县,王莽时叫制昌,县以水命名。渭水又东流,敷水注入。敷水源出渭水南面石山敷谷,向北经告平城东。据当地年老德高者相传,武王伐纣时,在这里祈祷天下太平,告平城由此得名,但真相如何,却不大清楚。敷水又北流,经集灵宫西。《地理志》说:武帝所建的集灵宫在华阳县。因此张昶在《华岳碑》说:汉武帝听闻石山山神灵验,就在山后建宫。敷水又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粮余水注入。粮余水源出渭水南面粮余山以北,向北流入渭水,俗称宣水。渭水又东流,与源出水南升山,北流入渭,世称千渠水的黄酸水汇合。
渭水又东流,经平舒城北。平舒城濒临渭水,城墙的一半已倒塌在水中,城南有通衢大道。昔日始皇将薨,有江神驾素车白马经华山,持玉璧对夜经华阴平舒道的使者说:请替我送给镐池君。使者把情况报告给始皇帝。这块玉璧,是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渡江时所沉。江神送璧归还处就在平舒城。
渭水北面是怀德县的县界,怀德县旧城位于渭水北面、沙苑南面,世人误为高阳城。《地理志》说:《禹贡》载,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当年夏禹就在山下的荆渠铸成九鼎。后王莽改县名叫德。渭水又东流,经长城北,长涧水注入。长涧水源出水南太华山,沿长城东侧北流入渭。据《史记》载,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楚国、魏国与秦国接界。魏国从郑县开始,沿洛水向北筑长城。
又东流,经华阴县北,
洛水流入华阴县,阚骃认为这是漆沮水。《曹瞒传》说:曹操、马超隔渭水对峙,曹操每次欲渡渭水,都受到马超骑兵的冲击。那里沙多,筑城很困难。娄子伯说:如今天气寒冷,可堆沙为城,然后浇上水,一夜之间就能成城。曹操于是用细绢制成的袋子来堵水,并连夜汲水造城,及至天明,果在渭水旁筑起一城。渭水经华阴县旧城北,即《春秋》的阴晋。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改为宁秦,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改为华阴,即王莽的华坛,华山就在县西南面方。《山海经》说:华山高五千仞,好像用刀削成的四方形,远远望去,其形如花,华山的西南面,是小华山。韩子说:秦昭王命工匠用钩梯攀上华山,用节柏的树心做成博戏用的短箭,箭长八尺,棋长八寸,在上面刻道:昭王常常与天神在此博奕。《神仙传》说:中山卫叔卿坐着白鹿拉的云车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却拿他当臣子使唤,于是叔卿不言而去。武帝后来后悔了,寻得卫叔卿的儿子卫度世,让他追回其父。度世登上华山,见父亲和几人坐在山石上博戏,就请他回去。华山层峦叠嶂,秀映云霄,因而能蕴藏灵异之气。山上有两股泉水分东西流出,每逢山雨澎湃,洪津泛洒,泉水便腾空飞洒,直泻山下。汉文帝庙在华山,庙前有数块石阙和石碑,其中一块立于建安年间(公元196—公元220年),上载汉镇远将军段煨重修祠堂事,碑文为汉给事黄门侍郎张昶作,并手书,文帝又在上面刻了二十余字。碑上的题刻现今仍在,并享誉海内。碑上还刻有侍中司隶校尉钟繇、弘农太守母丘俭姓名,书体宽六行,且刚柔相济,疏密相宜。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弘农太守、河东人卫叔始、华阴县令、河东人裴仲恂用空闲的劳力修筑坛庙,在道路两旁种上翠柏,直通山北。此时见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华百石所造碑中的记载。渭水又向东流,沙渠水注入。沙渠水源出南山,向北流,又向西北流入长城。长城自华山向北,直通河水。《华岳铭》说:秦晋分境祠华岳,在祠左边筑城。郭缘生着《述征记》,指出魏长城这在后面,不可能在此。这一说法是错的。沙渠水又北流,注入渭水。《三秦记》说:长城以北有广袤达数百里的平原,居住在窑洞中的居民从深五十尺的井中汲水。渭水又东流,经定城北面。《西征记》说:城因平原而建。《述征记》说:定城距潼关三十里,与潼关东西夹道而立。渭水又东,泥泉水注入。泥泉水源出南山灵谷,北流入渭水。渭水又东流,与沙渠水,即符禺水汇合。符禺水源出渭水以南的符石,经符禺山北流,注入渭水。
又向东流,注入河水。
渭水入河处,即是《春秋》中的渭汭。《左传》载: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虢公败犬戎于渭队。服虔说:队,就是汭。杜预说:汭,即水转弯处。王肃说:汭,指入。吕忱说:汭意为水相互注入。二水汇合处,是船司空之所在。
《地理志》说:渭水东流,至船司空入河水。服虔说:船司空,是县名,都司空驻于此。《三辅黄图》有船库官,后改为县,即王莽时的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