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十八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3519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十八卷

第十八卷 渭水

本卷主要叙述渭水在今陕西境内的流经状况。渭水自宝鸡市西流出后,向东流经今陕西境内的武功县,与今陕西周至县内的东黑河相汇流。

又东流,经武功县北,

  渭水流到至武功县,斜水南来注入。斜水源出武功县西南衙岭山,向北流,经斜谷从五丈原东流过。诸葛亮在《与步骘书》中说:我军的前军在五丈原,位于武功县西面十里左右。斜水源出武功县,所以又名武功水。诸葛亮在《表》

  中说:臣遣虎步监孟琰占据武功水东岸,司马懿趁水涨突袭孟琰营地。我下令赶造竹桥,渡过河去射杀敌人,魏军见到竹桥快要造好,于是就领兵而还。斜水又北流,注入渭水。《地理志》说:斜水源出衙岭北,流至郿县,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流,经马冢北。诸葛亮在《与步骘书》中说:马冢位于武功东十余里处,那里地势高峻,攻取不易,故留而不攻。渭水又北流,经武功县旧城北,王莽时,曾改名为新光。《地理志》说:武功县有太一山,即《古文》中的终南山,而杜预则称为中南山。太一山又名太白山,位于武功县南,距长安二百里,不知究竟有多高。民谣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行军,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杜彦达说:太白山南连武功,在群山中最为高峻秀丽,山上积雪终年不化,望去一片洁白。山上有谷春祠。谷春,栎阳人,成帝时病死,但尸体仍保持温暖,后来他忽然步出称为光门的栎阳南门,进入太白山。后来,人们在山上为他立祠,每逢春秋二季祭祀时,都投宿在祠中。山下还有一座太白祠,民众也常来此祭祀。刘曜统治时期,太白山发生山崩,在山崩处,长安人刘终捡到一块约一尺见方的白玉,玉上镌刻着几行铭文,说: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咢酉小衰困嚣丧,呜呼!呜呼!赤牛奋靷其尽乎!当群臣皆来庆贺,唯中书监刘均说:这是国家将亡的征兆,有什么可以庆贺的呢?后来果如其言。

  渭水又向东流,有温泉水注入。温泉水源出太一山,其水沸腾翻涌不已。杜彦达说:温泉水可治百病。若时世清明,则病可治愈;若时世污浊,则无效验。温泉水再向下流,汇合了山间的溪流后,向北奔流十三里,注入渭水。渭水又向东流,经斄县旧城南。斄县旧城就是昔日后稷的封邑——邰城,这也是《诗经》

  中所说的后稷到邰地把屋造。所指就是这城。邰城内东北角有姜嫄祠。此外,在距城西南百余步处,有后稷祠,也就是郿县的斄亭。

  王忳字少林,广汉新都人,在任郿县县令时,路经斄亭。亭长告诉他:亭内有妖孽害人。王忳说:仁德将战胜邪恶,又有什么鬼魅敢来侵犯呢!就住宿在亭中。夜半时分,王忳听到屋外有女子的喊冤声,就说:你进来申诉吧!女子说:没穿衣服,不敢上前。王忳于是丢出一件衣服给她。那女子穿衣上前跪诉道:妾夫是涪县县令,上任时途经此地,夜宿亭内,为亭长所害。王忳说:我自会为你的冤屈昭雪的,以后不可再祸害好人了。那女子于是将衣服脱在地上,然后忽然消失不见。第二日,王忳将昨晚之事告知亭长,亭长遂服罪,斄亭也清平安宁了。渭水又东流,经雍县南,雍水注入。雍水源出雍山,流向东南,经人称中牢水或冰井水的中牢溪,向南流至胡城东。胡城是民间的俗称,本为秦惠公的故居祈年宫,孝公时叫橐泉宫。《地理志》说:橐泉宫在雍。崔骃说:秦穆公墓在橐泉宫祈年观下。《皇览》也如此认为。刘向说:穆公的下葬处没有坟墓。《史记》说:穆公死后,被强迫殉葬的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穆公生前最宠爱的国之良臣车氏的儿子奄息、仲行和虎,秦人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特作《黄鸟》一诗来表示哀悼之情。至于穆公的墓葬地,我想崔骃和《皇览》中的记载是错误的。惠公、孝公都是穆公的后代,是秦国世代继承的国君,子孙怎会在先人的坟墓上建造宫殿呢。从这一点来看,就可知崔骃和《皇览》的引证是不正确的。雍水又向东流,被称为西水的左阳水从它的左边汇入。左阳水源出北方左阳溪,向南流,经岐州城西,魏时,将岐州设为岐州刺史的治所。左阳水又向南流,注入雍水。

  雍水又汇合了东水。东水也是俗称,源出北方河桃谷,向南流,有称为返眼泉的南源从它右边注入。东水再乱流向南,经岐州城东向南流,与雍水汇合。岐州城在东水和雍水之间,城南的二水汇流处,人称淬空水。雍水又东流,有邓公泉注入。邓公泉因源出邓艾祠北,故得此名。邓公泉有几个源头,都源出雍县旧城南,这里以前是秦德公的定居处。《晋书·地道记

》认为雍县属西虢。《汉书·地理志》认为雍县就是西虢县。《太康地记》则说雍县是虢叔的封邑,那里有虢宫,自平王东迁后,虢叔从西虢前去的上阳,叫南虢。雍县有奉祀五帝的五畤祠。昔年秦文公狩猎于汧水、渭水之间,梦见黄蛇自天而下,其口止于鄜衍,认为这是上天将托付天下于秦的征兆,于是修建鄜畤,用三牲来郊祭白帝。

  后来,秦宣公在渭南修建密畤,祀青帝;秦灵公在吴阳建上畤和下畤,分别奉祀黄帝、炎帝;秦献公在栎阳建畦畤,祀白帝。汉高帝时,问博士道:天有五帝,为什么现在却只有四帝呢?博士不知道其中的原因。高帝又说:我知道了,加上我就有五帝了。遂立北畤以祀黑帝。应劭说:四面堆高曰雍。阚骃说:雍是适合神明居住的地方,所以建有祭祀的祠庙。这里还有凤台和凤女祠。秦穆公时,有擅吹箫者,名箫史,他的箫声能引来白天鹅和孔雀,并赢得穆公之女弄玉的爱慕。于是穆公为此修建凤台,让他们居住。十多年后,箫史、弄玉随凤凰飞升而去,只留下据说常有箫管声的凤台。如今凤台倒塌,凤女祠也被摧毁,往日的箫声已不复再闻。邓公泉又向东流,注入雍水。雍水自此以下,虽然也与其他水流相汇,但仍保留了通称,所以《禹贡》里有雍水、沮水汇合的文句。雍水又东流,经召亭南。召亭是召公的采邑,又名树亭川,大约是因为召、树二字读音相近导致的错谬。《后京相璠说:召亭位于周城南面五十里处。

  汉书·郡国志》说:鄜县有召亭。所指就是这里。雍水又流向东南,汇合了横水。横水源出杜阳山,因水向南流,所以被称为杜阳川。杜阳川又向东南流,其左与漆水相汇。漆水源出杜阳县中被称为漆渠的漆溪,因此徐广说:漆水源出杜阳的岐山。漆渠水向南流,有大峦水注入。大峦水源出西北大道川,流向东南,注入漆水,即旧日的岐水。《淮南子》说:岐水源出石桥山,流向东南。司马相如《封禅书》说:放龟于岐。《汉书音义》说:岐为水名。所说的就是这条水。漆渠水与岐水汇流后,合为一水,向南流,与横水汇合。自此以下,岐水就成为这条水的通称,世人或称其为小横水,或称其为米流川。岐水流经岐山西面后,又折而流向周城南。周城位于岐山南面稍稍偏西处,正是所谓的居岐之阳处。可见处于岐山之南,岐水之北的周城的城名,不仅因山而来,而且也因水而来。岐水又从周原下流过,周原北岸是中水乡,聚属成周聚,所以叫有周。岐水北面是岐山,当年秦国的村夫就在这里盗食秦穆公的乘马。岐水又东流,经姜氏城南,被称为姜水。据《世本》载,炎帝姓姜。《帝王世纪》说:炎帝即神农氏,姓姜,其母名女登,在游华阳时,与神感应而生下炎帝,姜水就是炎帝从小长大的地方。姜水向东流,注入雍水。雍水又南流,经美阳县中亭川,与武水汇合。武水源出杜阳县大岭旁,这道东西长三百步,南北宽二百步的山岭,又叫赤泥岘。岭中的清波沿着山涧流出,世人称其为大横水,也有可能就是杜水。大横水流向东南,东经杜阳县旧城时,被称为故县川。另外,虢县有杜阳山,山北有个杜阳谷,谷中有个通向北方的洞穴,不知出口在何处。这个洞穴的位置在天柱山南面。因此杜阳之得名,既因杜山,也因杜水。王莽时,改杜阳名为通杜。《地理志》说:杜阳县内有杜水。杜水又东流,二坑水注入。

  二坑水由两条水源组成,一源流向西北,与渎魋水汇合,向东经五将山后,与乡谷水汇合。乡谷水源出乡溪,流向东南,称作乡谷川,然后注入杜水。杜水又南流,有莫水注入。莫水源出好畤县梁山大岭东,向南流,经梁山宫西侧。

  《地理志》说:好畤县的梁山宫,是秦始皇修建的。莫水东面就是好畤县旧城,即王莽时的好邑。世祖建武二年(公元26年),这里被封给建威大将军耿弇,立为好畤侯。莫水又南流,经美阳县中亭川,被称作中亭水,然后注入雍水。

  雍水又南流,经美阳县西。章和二年(公元88年),彰侯耿秉得封此地,被立为美阳侯。雍水又向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有洛谷水注入。洛谷水源出南山洛谷,北流经长城西,这即是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蜀汉姜维兵出洛谷,围长城的地方。

又东流,芒水自南面注入。

  芒水源出南山芒谷,向北流,经玉女房。芒水水侧山边有石室,人称玉女房。芒水又北流,经盩厔县竹圃,再分为二水。昔日汉冲帝下诏说:翟义作乱于东,霍鸿依持盩厔县芒水的竹林据守。所指就是这里。芒水分为二水后,流向东北的一条是支流;另一条向北流,注入渭水。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