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认为雍县属西虢。《汉书·地理志》认为雍县就是西虢县。《太康地记》则说雍县是虢叔的封邑,那里有虢宫,自平王东迁后,虢叔从西虢前去的上阳,叫南虢。雍县有奉祀五帝的五畤祠。昔年秦文公狩猎于汧水、渭水之间,梦见黄蛇自天而下,其口止于鄜衍,认为这是上天将托付天下于秦的征兆,于是修建鄜畤,用三牲来郊祭白帝。
后来,秦宣公在渭南修建密畤,祀青帝;秦灵公在吴阳建上畤和下畤,分别奉祀黄帝、炎帝;秦献公在栎阳建畦畤,祀白帝。汉高帝时,问博士道:天有五帝,为什么现在却只有四帝呢?博士不知道其中的原因。高帝又说:我知道了,加上我就有五帝了。遂立北畤以祀黑帝。应劭说:四面堆高曰雍。阚骃说:雍是适合神明居住的地方,所以建有祭祀的祠庙。这里还有凤台和凤女祠。秦穆公时,有擅吹箫者,名箫史,他的箫声能引来白天鹅和孔雀,并赢得穆公之女弄玉的爱慕。于是穆公为此修建凤台,让他们居住。十多年后,箫史、弄玉随凤凰飞升而去,只留下据说常有箫管声的凤台。如今凤台倒塌,凤女祠也被摧毁,往日的箫声已不复再闻。邓公泉又向东流,注入雍水。雍水自此以下,虽然也与其他水流相汇,但仍保留了通称,所以《禹贡》里有雍水、沮水汇合的文句。雍水又东流,经召亭南。召亭是召公的采邑,又名树亭川,大约是因为召、树二字读音相近导致的错谬。《后京相璠说:召亭位于周城南面五十里处。
汉书·郡国志》说:鄜县有召亭。所指就是这里。雍水又流向东南,汇合了横水。横水源出杜阳山,因水向南流,所以被称为杜阳川。杜阳川又向东南流,其左与漆水相汇。漆水源出杜阳县中被称为漆渠的漆溪,因此徐广说:漆水源出杜阳的岐山。漆渠水向南流,有大峦水注入。大峦水源出西北大道川,流向东南,注入漆水,即旧日的岐水。《淮南子》说:岐水源出石桥山,流向东南。司马相如《封禅书》说:放龟于岐。《汉书音义》说:岐为水名。所说的就是这条水。漆渠水与岐水汇流后,合为一水,向南流,与横水汇合。自此以下,岐水就成为这条水的通称,世人或称其为小横水,或称其为米流川。岐水流经岐山西面后,又折而流向周城南。周城位于岐山南面稍稍偏西处,正是所谓的居岐之阳处。可见处于岐山之南,岐水之北的周城的城名,不仅因山而来,而且也因水而来。岐水又从周原下流过,周原北岸是中水乡,聚属成周聚,所以叫有周。岐水北面是岐山,当年秦国的村夫就在这里盗食秦穆公的乘马。岐水又东流,经姜氏城南,被称为姜水。据《世本》载,炎帝姓姜。《帝王世纪》说:炎帝即神农氏,姓姜,其母名女登,在游华阳时,与神感应而生下炎帝,姜水就是炎帝从小长大的地方。姜水向东流,注入雍水。雍水又南流,经美阳县中亭川,与武水汇合。武水源出杜阳县大岭旁,这道东西长三百步,南北宽二百步的山岭,又叫赤泥岘。岭中的清波沿着山涧流出,世人称其为大横水,也有可能就是杜水。大横水流向东南,东经杜阳县旧城时,被称为故县川。另外,虢县有杜阳山,山北有个杜阳谷,谷中有个通向北方的洞穴,不知出口在何处。这个洞穴的位置在天柱山南面。因此杜阳之得名,既因杜山,也因杜水。王莽时,改杜阳名为通杜。《地理志》说:杜阳县内有杜水。杜水又东流,二坑水注入。
二坑水由两条水源组成,一源流向西北,与渎魋水汇合,向东经五将山后,与乡谷水汇合。乡谷水源出乡溪,流向东南,称作乡谷川,然后注入杜水。杜水又南流,有莫水注入。莫水源出好畤县梁山大岭东,向南流,经梁山宫西侧。
《地理志》说:好畤县的梁山宫,是秦始皇修建的。莫水东面就是好畤县旧城,即王莽时的好邑。世祖建武二年(公元26年),这里被封给建威大将军耿弇,立为好畤侯。莫水又南流,经美阳县中亭川,被称作中亭水,然后注入雍水。
雍水又南流,经美阳县西。章和二年(公元88年),彰侯耿秉得封此地,被立为美阳侯。雍水又向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有洛谷水注入。洛谷水源出南山洛谷,北流经长城西,这即是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蜀汉姜维兵出洛谷,围长城的地方。
又东流,芒水自南面注入。
芒水源出南山芒谷,向北流,经玉女房。芒水水侧山边有石室,人称玉女房。芒水又北流,经盩厔县竹圃,再分为二水。昔日汉冲帝下诏说:翟义作乱于东,霍鸿依持盩厔县芒水的竹林据守。所指就是这里。芒水分为二水后,流向东北的一条是支流;另一条向北流,注入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