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十七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8483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十七卷

第十七卷·渭水十七卷·渭水

  渭水,又名渭河,是最大的黄河支流,源自现在甘肃渭源的鸟鼠山,东流,经陕西关中平原,自潼关汇流于黄河。

  本卷主要叙述渭水在今甘肃境内的流经状况。渭水自今甘肃渭源境内的鸟鼠山流出后,先后流经今甘肃境内的陇西县、武山县、甘谷县、天水市,陕西境内的宝鸡市。

渭水的发源地,

  渭水源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首阳山位于鸟鼠山西北。高城岭在首阳县,其上有城,名为渭源城,是渭水的发源地。渭水由三个源头组成,向东北流,经首阳县西,与其中一个源头汇合。此源源出南面鸟鼠山渭水谷,即《尚书·禹贡》

  所说的渭水源出鸟鼠山。

  《地说》说:同穴山的主脉就是鸟鼠山,渭水出自其间,流向东北,经同穴山支脉间。不过既是流过,那就不是一座山了。

  水又流向东北,与另一水汇合。渭水流向东南,经首阳县南,右边有封溪水注入,稍远的南面,有广相溪水注入,在东面则与共谷水汇合。左边有天马水注入;再稍南,有伯阳谷水注入。诸水从两旁参差注入,乱流奔向东南。

流向东北,经襄武县北,

  广阳水出自西山,由两源合为一川,向东北注入渭水,渭水又流向东南,经襄武县东北,荆头川水注入,荆头川水出自襄武西南鸟鼠山的荆谷,流向东北,过襄武县旧城北,王莽改为相桓。汉护羌校尉温序巡视至襄武,被隗嚣部将苟宇劫持,就在这里口衔胡须,自刎而死。水流向东北,注入渭水。渭水一直向东南流,而非向东北流。水又向东流,有枲水注入。枲水出自西南雀富谷,流向东北,经襄武县南,从东北方注入渭水。《魏志》说: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襄武县上书朝廷,说这里有巨人出现,身长约三丈,足印长三尺二寸,白发,身着黄色单衣,头戴黄头巾,拄杖而呼民王数声,方才说:现在天下太平了。是年十二月,曹魏的天位终结,改由晋朝来继承,于是废魏奉晋。

又东流,过道县南,

  渭水右边是岑溪水、同水,二水从左边注入,接着是过水,从右注入。渭水又东南流,经獂道县旧城西。从前秦孝公西征,斩杀了戎族獂王。应劭说:

  獂,是戎族的都城。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獂道县分出了一块土地,设置为南安郡。赤亭水出自南安郡东山赤谷,向西流过城北,南流入渭水。渭水又过城南,承接粟水。粟水出自西南安都谷,向东北流入渭水。渭水又向东流,新兴川水源出西南鸟鼠山,二水汇合,流向东北汇合彰川。彰川源出西南方的溪下,向东北流经彰县南。彰县从前属于故道县候尉的治所,后汉时置县。

  永元元年(公元89年),和帝封彰县于耿秉,立为彰侯。万年川水源出南山,流向东北,注入彰川,又向东北流,注入新兴川。又东北流,经新兴县北。《晋书·地道记》说:新兴县属南安郡管辖。水又东北流,汇合了南川水。南川水源出西南山下,流向东北,汇合了北水,又向东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经武城县西,有武城川水注入。武城川水出自鹿部西山,二水汇合后,流向东北,经鹿部南,又叫鹿部水。又东北流,昌拓水源出西南丘岗下,流向东北,注入武城水,再乱流奔东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流入武阳川,又有关城川水从南方,安城谷水从北方参差注入。渭水又东流,有三府谷水注入,三府谷水出自落门西山,向东流,三水合为一川,再流向东北,注入渭水。落门聚就在水边。昔年冯异攻落门,没攻下就病逝。建武十年(公元34年),来歙率军来攻,擒隗嚣的儿子隗纯,平定陇右。渭水从落门向东流至黑水峡,两边共有六条水注入:左边是武阳溪水,往东是土门谷水,二水皆源出北山,南流入渭。右边先是温谷水,往东是故城溪水,再往东则是闾里溪水,即习溪,再往东是黑水,这三条水都源出南山,北流入渭。渭水又东流,经黑水峡出山,流过冀川。

又东流,经冀县北,

  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段,共计有十一条水流从南北两边注入。北面的温谷水,源出平襄县南山温溪,向东北流,经平襄县旧城南。平襄,即旧日的襄戎邑,王莽改名为平相。温谷水向东南流,经过三堆南面,然后东流,再转向南流,注入黄槐川。这里冬季断流时,水道堵塞不通,直到春夏水大时,水道才能畅通,最后注入渭水。继温谷水之后注入渭水的,是南流的牛谷水。牛谷水南面有长堑谷水,长堑谷水东面是安蒲溪水,安蒲溪水东面则是衣谷水,长堑谷水、安蒲溪水及衣谷水源出南面梧中聚的朱圉山,山上有石鼓,如不敲自响,则有兵戈之事发生。汉成帝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鸣,其声隐隐若雷,良久方止,更远达二百四十里,一直传到平襄,使那里的野鸡都闻声鸣叫。天水冀南山的大石长一丈三尺,宽厚约等,搁在悬崖裂隙间,离地百余丈,世人称为石鼓,如其发声则有战事。就在那一年,广汉钳徒郑躬率众攻打关押重犯的监狱,盗走武库内的兵器,劫掠官民。他身着绣花衣,自号仙君,且党羽众多。次年冬,郑躬被广汉太守赵护所诛,乱民自首者有三千余人,可见传说确实应验了。渭水向北流,经冀县城北。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冀戎,在此始设县。冀县也是旧日天水郡的治所,后来,王莽称郡名为镇戎,县名为冀治。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又改名为汉阳郡,隗嚣曾在此城自封为西伯。汉末,马超攻冀城,凉州别驾阎伯俭从水中潜出,欲向驻军长安的夏侯渊告急,不料半途被擒,马超令他假言守军,说无人前来救援此城。伯俭在城下对守军说:大军即将到来,大家欢呼吧。马超大怒,出言责备他,伯俭说:难道能让长者口出不义之言吗?遂为马超所杀。渭水又东流,汇合于冀水。冀水源出冀谷,其东有浊谷水、当里溪水、托里水、渠谷水及黄土川水。众水都皆源出南山,向北流,经冀县东面,再向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穿过岑峡,出山后进入新阳川,经新阳城南,这里有源出南山的溪谷水和赤蒿水,从东北方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与源出东北陇山的陇水,即新阳崖水汇合。陇水向西流,其右经瓦亭南面。建武八年(公元32年),来歙从山道攻陷略阳城,隗嚣惊惧,令牛邯驻守瓦亭,就是这里。与源出陇山,向东南流经瓦亭北面,然后再向西南流的另一条水合为一川,名为瓦亭川。瓦亭川向西南流,经清宾溪北,又向西南流,汇合了黑水。黑水源出黑城北面,向西南流,经黑城西面,再流向西南,其间有莫吾南川水注入。莫吾南川水源出东北方的陇垂,流向西南,经黑城南流,注入黑水。黑水又西南流,穿过悬镜峡,流向西南,注入瓦亭水。汇入瓦亭水的,还有一条从西边流来的水,二水汇流处,世人称为鹿角口。瓦亭水又南流,经阿阳县旧城东。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居住在北地的羌胡与金城人边章进犯陇右,汉阳长史盖勋屯兵阿阳,以抗贼兵,就在这里。瓦亭水又南流,汇合了燕无水。燕无水源出东山,向西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南流,有西流的方城川自瓦亭水左面注入。瓦亭水又南流,经成纪县东,过长离川,被称为长离水,然后与右边的成纪水汇合。成纪水源出西北当亭川,向东流出破石峡后,水流因潜入地底而断绝,而其旧道东流所经的成纪县,是上古帝王太皞、庖羲的出生地,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此置天水郡。王莽时,这里是阿阳郡的治所。成纪水又向东流,潜入地底的伏流重新冒出,向东南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东南流,与受渠水汇合。受渠水源出东面的大陇山,向西流,经受渠亭北,又流向西南,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流向西南,从僵人峡中穿过。

  僵人峡路侧岩石的一个山洞中,曾有人死后变为僵尸,因此这峡谷得名僵人峡。

  僵人洞在距路侧百余仞的山壁中,下马后顺着弯曲的山路一直向上攀登,山路狭窄,勉强可容一人通行。洞中的僵尸倚着洞壁,除没有皮肤头发外,尸骸依旧完好。询问附近在居住的人,说是乡中老人在幼时就曾听长辈提及过。这样说来,洞中的僵尸应是数百年前的遗骸了。瓦亭水又西南流,汇合于略阳川水。

  略阳川水源出陇山香谷西面,向西流,水右有西流的单溪注入,水左有北流的阁川水注入。略阳川水又西流,经蒲池郊,有源出东南方石鲁溪的石鲁水,从西北汇入。略阳川水又西流,经略阳川,又西流,沿途有破社谷水、平相谷水、金里谷水、南室水、蹄谷水汇入。上述诸水都源出南山,向北流经略阳城东,再扬波北流,注入略阳川水。川水又西流,经略阳道旧城北,城内有埿渠水。埿渠水源出南山,北经埿峡北,流入略阳城中。建武八年(公元32年),中郎将来歙与祭遵军的护军王忠、右辅将军朱宠,率军二千,持刀斧,从安民县赶至杨城。安民县设于元始二年(公元2年)。是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平帝遂罢安定滹沱苑,改安定为安民,并修筑了街市里巷,招募及迁徙流民居住于此。来歙至杨城后,从番须经回中道,砍掉沿途的树木,开辟了一条通往略阳的小路,并连夜发起进攻,阵斩守将金梁。隗嚣得知略阳失陷,率大军反击来歙,更决水灌城。光武帝亲自率军救援,隗嚣不敌,逃往西城,于是世祖与来歙在略阳会师。埿渠水从略阳城北注入略阳川水,因隗嚣曾拦河引水以灌城,所以埿渠水在此一分为二。略阳川水继续西流,沿途有白杨泉水、汇合了龙尾溪水的蒲谷水、蒲谷西川水注入。诸水都源出南山,激素飞清,北注川水。川水又流向西南,来到水洛口。水洛口的上游叫水洛水,出自东方陇山,向西流经水洛亭后,又流向西南,至犊奴水口。犊奴水口之水出自陇册,西经犊奴川,又向西经水洛亭南,从西北方注入水洛水,再向西南乱流,穿过石门峡,被称为石门水,再从西南方注入略阳川。略阳川水又西北流,注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流向西南,出显亲峡,有石宕水注入。石宕水源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与之后的女娲、神农并称三皇。石宕水南流,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流,经显亲县旧城东南,汉封大鸿胪窦固于此,立为显亲侯国。石宕水以南的两边,分别有虾蟆溪水、金黑水及宜都溪水参差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东南流,与安夷川水汇合,安夷川水发源于东山的胡谷,流向西北,经夷川水,再汇合了东阳川水,其汇流处名取阳交。安夷川水又西流,与东北流来,从西南注入的何宕川水及罗汉水汇合。安夷川水又西流,过显亲县南,从西面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东南流,其间有大华谷水及折里溪水汇入,又东流,有六谷水汇入。这三条水都源出附近峡谷中的激流,分别注入瓦亭水。瓦亭水又流向东南,流出新阳峡。新阳峡两岸,壁立如屏,瓦亭水流经其间,称为新阳崖水,其水又向东南流,注入渭水。

又东流,过上县,

  渭水东流,经上邽县北面邽山北麓,再经固岭东北,流向东南。兰渠川水源出北山,携裹汇聚川中的诸溪水向南流,注入渭水。渭水又东南流,与神涧水汇合。神涧水,就是《开山图》中所谓的灵泉池,俗名万石湾,

其水深不可测,又甚为灵异,先后有不少游玩者在这里离奇坠入水中淹死。渭水又流向东南,有历泉水注入。历泉水源出北面历泉溪,向东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南流,经桥亭西面南流至藉水口。藉水源出自西山,那里有成百条小溪潺潺而泻,汇成一川东流,经当亭县的治所当亭川。这里有当亭水自左,曾席水自右分别注入。藉水又东流,与大弁川水汇合。大弁川水源出西山,其水源有二,二源汇合后东流,经大弁川,从东南方注入藉水。藉水又流向东南,汇于竹岭水。竹岭水源出南山竹岭,二源同发,汇为一水,向东北流,注入藉水。藉水又流向东北,经上县时,从北山流来的占溪水、大鲁谷水、小鲁谷水及杨反谷水从东流的藉水左边注入。而藉水右边,则在竹岭东面汇合了乱石溪水,及稍东的木门谷水、罗城溪水、得山谷水。这四条水都源出南山,向北流入藉水。藉水又东流,有黄瓜水注入。黄瓜水源出黄瓜西谷,向东流经黄瓜县北,又向东流,在左右两边接纳了清溪和白水后,流向东北,与大旱谷水汇合。大旱谷水源出南山旱溪,顺着曲折绵延的山涧,带着起伏的细浪,北流注入黄瓜水。黄瓜水又流向东北,穿过赤谷,注入藉水。藉水又东流,与毛泉谷水汇合后又东流,经上城南面,有窍泉水注入。毛泉谷水与窍泉水源出南山,向北注入藉水。藉水在这里又称为洋水,有蒙水从北面注入。蒙水源出上县西北的山,山两边有众多的涧水相互汇集成溪流,向东流,再折向南流,经上县旧城西面,沿城边向南出上县境。上,即旧时的,本为戎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并置县,作为旧天水郡的郡治。因东、西、南、北、中共有五城相连,其中北城的天水湖中曾出现过白龙,随之风雨大作,所以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将其改为天水郡。在天水郡中,民房全用木板搭建,即《诗经》

  中所谓的西戎板屋。蒙水又南流,注入藉水。《山海经》说:蒙水发源于山,并向南流,注入洋水。所指就是这条水。藉水又东流,与发源于南山,并北流的阳谷水及宕谷水汇合,再东流汇合了段溪水。段溪水源出西南方的马门溪,流向东北,注入藉水。藉水又向东流入渭水。渭水又东流,经桥亭南,再经绵诸县东,与东亭水汇合。东亭水又称桥水或清水,其水源出东面小陇山,山中众川倾注,汇为一水,向西流入东亭川,被称为东亭水,然后与小祗、大祗二水汇合,再流向西北,又与南神谷水汇合。小祗水、大祗水及南神谷水都源出东南,参差错落地流入东亭水。此外,又有左右两边挟裹着两条溪流的埋蒲水,与延水一道向西南流,注入东亭水。东亭水又西流,水右另有源出东南,流向西北的叹沟水及麹谷水注入。东亭川水又西流,右边有源出小陇山的温谷水注入。

  再向西流,则有源出南山莎溪,流向西南的莎谷水注入。东亭川水又向西流,至清水口。清水源出东北方的陇山,其水源有二,皆从西南方流出陇口,再汇为一水流向西南,经细野峡,过清池谷,再经清水县旧城东面——王莽时的识睦县后,又流向西南,与东亭川水汇合,而自此以西则通称为清水。清水又流经清水城南,再西流,与秦水合为一水,流经秦川。秦水源出东北大陇山之秦谷,二源齐发,与西北方流来的三泉汇为一水,流过秦川。秦川旧日有秦亭,周宣王时,大夫秦仲被封于此,“秦”之封号,自此而始。秦水向西流,经降陇县旧城南,又流向西南。自亥水、松多水源出陇山,流向西南,经降陇城北,从西南方注入秦水。秦水又流向西南,穿过陇川,经六盘口,过清水城,自西南方注入清水,所以清水的上下游都称秦川。清水又西流,有源出北方羌谷的羌水注入。羌水吸纳了诸多涧水,汇成溪流,又有人称小羌水的水前来与之汇合。羌水又流向西南,有长谷水自西南流入水左,东部水自东南流入水右。羌水又南流,注入清水。清水流向西南,至绵诸水口。绵诸水源出西北绵诸溪,流向东南,汇合了长思水。长思水源出北方长思溪,向南流入绵诸水。绵诸水又向东南流。经绵诸道旧城北,向东南流,注入清水。清水流向东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流,与泾谷水汇合。泾谷水源出西南泾谷山,流向东北,与横水汇合。横水源出东南横谷,流向西北,经横水圹向西北流入泾谷水,再乱流直奔西北,自泾谷峡流出后,流向西北。轩辕谷源出南山轩辕溪,向北流,注入泾谷水。南安姚瞻认为,黄帝生于天水,就是距上城东七十里处的轩辕谷。皇甫谧说:黄帝生于鲁东门北的寿丘。不知这两种说法哪个正确。轩辕谷水向北流,注入泾谷水。泾谷水又流向西北,有白城水向东北流,接纳了西来的白娥泉水,又向东北流,注入泾谷水。泾谷水又流向东北,经董亭西面。元嘉六年(公元429年),仇池公杨难当遣其兄杨玄之子杨保宗镇守的董亭,就是这里。泾谷水又流向东北,注入渭水。《山海经》说:泾水源出泾谷山,流向东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伯阳谷水注入。伯阳谷水源出刑马山的伯阳谷,向北流,其间有源出东南白水溪的白水,流向西北,注入伯阳水。伯阳水又流向西北,穿过山谷,挟带诸多涧水,向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过大利,再流向东南,有苗谷水注入。苗谷水源出渭水南面的刑马山,向北流过平作西北,然后经苗谷,再折而东流,经伯阳城南,被称为伯阳川。李耳,字伯阳,曾西行入关,现在他所经过的河流、山川和城池都冠被以“伯阳”之名,以为纪念。渭水又流向东南,众溪波涛滚滚,依次注入。自西至东流入渭水左边的有伯阳东溪水、望松水、毛六溪水、皮周谷水及黄杜东溪水。诸水皆源出北山,向南流入渭水;自西至东流入渭水右边的有明谷水、丘谷水、丘谷东溪水及钳岩谷水。诸水皆源出南山,流向东北,注入渭水。渭水又流向东南,经石门流过小陇山,再经南由县南向东流,与楚水汇合。楚水,又名长蛇水,源出汧县数历山,向南流经长蛇戍东。长蛇戍筑于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由内迁的流民组成,主要目的是以此来抵御关陇寇乱。楚水又向南流,注入渭水。阚骃认为,楚水就是汧水。渭水又向东流,有汧水、污水注入。查阅史籍,可知汧水源出汧县西北。

  阚骃的《十三州志》也这样认为,又说汧水即龙鱼水,因其所汇入的干流与支流相互连通,水中又出五色鱼,世人谓之鱼龙川,所以汧水通称龙鱼水。渭水又向东流入散关。《抱朴子·神仙传》说:老子西行出关,关令尹喜望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游。不久老子骑青牛迎关而来,于是尹喜出关迎接,并请其着书。老子无奈,写下了被称为《老子书》

  的《道经》、《德经》。

  老子着书处,至今还有老子庙。干宝《搜神记》说:老子西行入关,关令尹喜好道,见真人西行,就在途中邀请他。皇甫谧《高士传》说:老子任周朝的柱下史,也称守藏室史时,目睹了周的衰败,便弃官隐居。老子任守藏室史八十余年间,追求无名,好养精气,世人不知他就是真人。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孔子十七岁,曾问道老聃。如今,散关的关址随幽王失道,平王东迁洛邑,所守疆域的改变而改变,人也因职务的关系而调动,昔日尹喜的望气处显然不在这里,但老子或许曾从此经过。渭水又向东流,过西武功北面,人们俗称为散关城,那是错的。禇少孙说:武功是一座小城,位于扶风西部边境。这里有蜀栈道,栈道附近的山峰高峻雄伟,非他峰所能及。渭水又向东流,与扞水汇合。扞水源出周道谷,向北流,经武都的故道县旧城西面,王莽时,改故道县为善治,县内有怒特祠。

  《列异传》说:怒特祠在武都故道县,祠中的神灵本为南山的大梓树。秦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39年)曾伐此树,但树上的创口随砍随愈。秦文公于是派四十人持斧而砍,树仍无恙。其中一人因脚受伤,卧于树下,不料听见树神与众鬼间的谈话。一鬼问:很辛苦吧?树神回答道:真是太辛苦了。鬼又说:秦公必然不肯就此罢休的。树神回答说:他奈何得了我吗?鬼又问:如果用火红的灰围在你周围,你该怎么办呢?树神于是闭口无言。这人连忙把这番话报告给了文公,文公于是让伐木者穿上红衣,一边砍树,一边用灰围在树的周围,树随斧而断,再化为一条牛跳进水中,因此秦为树神立祠。扞水又流向东北,经大散关入渭水。渭水又流向东南,南山五溪水奔流于山涧两旁,从渭水右边注入。

又向东流,过陈仓县西,

  陈仓山就在陈仓县,山上有陈宝鸡鸣祠。当年秦文公因感老子所言,游猎于陈仓,在山坡上捡到一块其色如肝的若石,于是文公遂在陈仓山立祠供奉。因此宝得于陈仓山,故名陈宝。陈宝来自东南,带着五彩光华和雷鸣般的声音坠落在陈仓山,惊起一山野鸡乱叫,所以也称鸡鸣神。《地理志》说:陈仓,有上公、明星、黄帝孙及舜妻盲的坟墓和祠堂;还有秦武王所建的羽阳宫。应劭说:陈仓因陈山而得名。姚睦说:黄帝在陈建都,说的就是这里。荣氏《开山图注》说:陈仓并非陈国所建,而是伏栖之子成纪迁都陈仓而得名。魏明帝时,遣镇西将军,太原人郝昭构筑陈仓城。城刚建成,就被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包围。

  诸葛亮让郝昭的老乡靳祥前去游说,不成,遂麾数万大军力攻只有千余人驻守的陈仓城,采用了云梯、冲车、地道诸般器具,并向城上射箭,郝昭则用火箭拒之。最后蜀军失利,退兵而返。如今汧水对面的诸葛亮城,就是昔日诸葛亮与郝昭相拒的地方。陈仓山下有陈仓水,流向东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与绥阳溪水汇合。绥阳溪水的上游承接了斜水,斜水自斜谷分流,注入绥阳溪,向北流到陈仓,注入渭水。诸葛亮在《与兄瑾书》中说:绥阳小谷山崖绝险,而且其中溪水交错纵横,给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以前侦察出有小道通往谷内。

  现在派前军部队去开辟修建这条小道,再进逼陈仓,就足以牵制敌兵,使其不能分兵东进了。渭水又东流,经郁夷县旧城南。《地理志》说:郁夷县内有汧水祠。王莽时改为郁平。《东观汉记》说:来歙攻下略阳后,被隗嚣包围。世祖下诏说:待桃花水涨,众流猬集,船只可直通郁夷、陈仓时,再分兵前进。汧水就在这里注入渭水。汧水源出汧县蒲谷乡弦中谷,因河谷两旁高崖崩坠,壅阻水流而积成弦蒲薮。《尔雅》说:水流积成沼泽名汧。所以汧水兼有这一含义。汧水由二源组成,一源出自人称小陇山的汧县西山,那里岩壁高耸,重峦叠嶂,不通车马,因此张衡在《四愁诗》说:我所思念的人在汉阳,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啊,怎奈陇阪险阻又太长。水源出山后,流向东北,再穿过山涧,积成深潭,潭水深沉浩瀚,渊不可测。水中还生有一种五色鱼,被当地人当做神灵,不敢捕捉,而称这条溪水为龙鱼水,自此以下,也通称为龙鱼川。龙鱼川水向东流,经汧县旧城北。《史记》说:秦文公东猎汧、渭,并建都于此。龙鱼川水又东流,经过沼泽后,乱流合并,汇为一溪,其间右边有白龙泉注入。白龙泉的泉口直径五尺,泉水从洞穴中汹涌而出,水波荡漾四溅,流向东北,注于汧水。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