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其水深不可测,又甚为灵异,先后有不少游玩者在这里离奇坠入水中淹死。渭水又流向东南,有历泉水注入。历泉水源出北面历泉溪,向东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南流,经桥亭西面南流至藉水口。藉水源出自西山,那里有成百条小溪潺潺而泻,汇成一川东流,经当亭县的治所当亭川。这里有当亭水自左,曾席水自右分别注入。藉水又东流,与大弁川水汇合。大弁川水源出西山,其水源有二,二源汇合后东流,经大弁川,从东南方注入藉水。藉水又流向东南,汇于竹岭水。竹岭水源出南山竹岭,二源同发,汇为一水,向东北流,注入藉水。藉水又流向东北,经上县时,从北山流来的占溪水、大鲁谷水、小鲁谷水及杨反谷水从东流的藉水左边注入。而藉水右边,则在竹岭东面汇合了乱石溪水,及稍东的木门谷水、罗城溪水、得山谷水。这四条水都源出南山,向北流入藉水。藉水又东流,有黄瓜水注入。黄瓜水源出黄瓜西谷,向东流经黄瓜县北,又向东流,在左右两边接纳了清溪和白水后,流向东北,与大旱谷水汇合。大旱谷水源出南山旱溪,顺着曲折绵延的山涧,带着起伏的细浪,北流注入黄瓜水。黄瓜水又流向东北,穿过赤谷,注入藉水。藉水又东流,与毛泉谷水汇合后又东流,经上城南面,有窍泉水注入。毛泉谷水与窍泉水源出南山,向北注入藉水。藉水在这里又称为洋水,有蒙水从北面注入。蒙水源出上县西北的山,山两边有众多的涧水相互汇集成溪流,向东流,再折向南流,经上县旧城西面,沿城边向南出上县境。上,即旧时的,本为戎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并置县,作为旧天水郡的郡治。因东、西、南、北、中共有五城相连,其中北城的天水湖中曾出现过白龙,随之风雨大作,所以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将其改为天水郡。在天水郡中,民房全用木板搭建,即《诗经》
中所谓的西戎板屋。蒙水又南流,注入藉水。《山海经》说:蒙水发源于山,并向南流,注入洋水。所指就是这条水。藉水又东流,与发源于南山,并北流的阳谷水及宕谷水汇合,再东流汇合了段溪水。段溪水源出西南方的马门溪,流向东北,注入藉水。藉水又向东流入渭水。渭水又东流,经桥亭南,再经绵诸县东,与东亭水汇合。东亭水又称桥水或清水,其水源出东面小陇山,山中众川倾注,汇为一水,向西流入东亭川,被称为东亭水,然后与小祗、大祗二水汇合,再流向西北,又与南神谷水汇合。小祗水、大祗水及南神谷水都源出东南,参差错落地流入东亭水。此外,又有左右两边挟裹着两条溪流的埋蒲水,与延水一道向西南流,注入东亭水。东亭水又西流,水右另有源出东南,流向西北的叹沟水及麹谷水注入。东亭川水又西流,右边有源出小陇山的温谷水注入。
再向西流,则有源出南山莎溪,流向西南的莎谷水注入。东亭川水又向西流,至清水口。清水源出东北方的陇山,其水源有二,皆从西南方流出陇口,再汇为一水流向西南,经细野峡,过清池谷,再经清水县旧城东面——王莽时的识睦县后,又流向西南,与东亭川水汇合,而自此以西则通称为清水。清水又流经清水城南,再西流,与秦水合为一水,流经秦川。秦水源出东北大陇山之秦谷,二源齐发,与西北方流来的三泉汇为一水,流过秦川。秦川旧日有秦亭,周宣王时,大夫秦仲被封于此,“秦”之封号,自此而始。秦水向西流,经降陇县旧城南,又流向西南。自亥水、松多水源出陇山,流向西南,经降陇城北,从西南方注入秦水。秦水又流向西南,穿过陇川,经六盘口,过清水城,自西南方注入清水,所以清水的上下游都称秦川。清水又西流,有源出北方羌谷的羌水注入。羌水吸纳了诸多涧水,汇成溪流,又有人称小羌水的水前来与之汇合。羌水又流向西南,有长谷水自西南流入水左,东部水自东南流入水右。羌水又南流,注入清水。清水流向西南,至绵诸水口。绵诸水源出西北绵诸溪,流向东南,汇合了长思水。长思水源出北方长思溪,向南流入绵诸水。绵诸水又向东南流。经绵诸道旧城北,向东南流,注入清水。清水流向东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流,与泾谷水汇合。泾谷水源出西南泾谷山,流向东北,与横水汇合。横水源出东南横谷,流向西北,经横水圹向西北流入泾谷水,再乱流直奔西北,自泾谷峡流出后,流向西北。轩辕谷源出南山轩辕溪,向北流,注入泾谷水。南安姚瞻认为,黄帝生于天水,就是距上城东七十里处的轩辕谷。皇甫谧说:黄帝生于鲁东门北的寿丘。不知这两种说法哪个正确。轩辕谷水向北流,注入泾谷水。泾谷水又流向西北,有白城水向东北流,接纳了西来的白娥泉水,又向东北流,注入泾谷水。泾谷水又流向东北,经董亭西面。元嘉六年(公元429年),仇池公杨难当遣其兄杨玄之子杨保宗镇守的董亭,就是这里。泾谷水又流向东北,注入渭水。《山海经》说:泾水源出泾谷山,流向东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伯阳谷水注入。伯阳谷水源出刑马山的伯阳谷,向北流,其间有源出东南白水溪的白水,流向西北,注入伯阳水。伯阳水又流向西北,穿过山谷,挟带诸多涧水,向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过大利,再流向东南,有苗谷水注入。苗谷水源出渭水南面的刑马山,向北流过平作西北,然后经苗谷,再折而东流,经伯阳城南,被称为伯阳川。李耳,字伯阳,曾西行入关,现在他所经过的河流、山川和城池都冠被以“伯阳”之名,以为纪念。渭水又流向东南,众溪波涛滚滚,依次注入。自西至东流入渭水左边的有伯阳东溪水、望松水、毛六溪水、皮周谷水及黄杜东溪水。诸水皆源出北山,向南流入渭水;自西至东流入渭水右边的有明谷水、丘谷水、丘谷东溪水及钳岩谷水。诸水皆源出南山,流向东北,注入渭水。渭水又流向东南,经石门流过小陇山,再经南由县南向东流,与楚水汇合。楚水,又名长蛇水,源出汧县数历山,向南流经长蛇戍东。长蛇戍筑于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由内迁的流民组成,主要目的是以此来抵御关陇寇乱。楚水又向南流,注入渭水。阚骃认为,楚水就是汧水。渭水又向东流,有汧水、污水注入。查阅史籍,可知汧水源出汧县西北。
阚骃的《十三州志》也这样认为,又说汧水即龙鱼水,因其所汇入的干流与支流相互连通,水中又出五色鱼,世人谓之鱼龙川,所以汧水通称龙鱼水。渭水又向东流入散关。《抱朴子·神仙传》说:老子西行出关,关令尹喜望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游。不久老子骑青牛迎关而来,于是尹喜出关迎接,并请其着书。老子无奈,写下了被称为《老子书》
的《道经》、《德经》。
老子着书处,至今还有老子庙。干宝《搜神记》说:老子西行入关,关令尹喜好道,见真人西行,就在途中邀请他。皇甫谧《高士传》说:老子任周朝的柱下史,也称守藏室史时,目睹了周的衰败,便弃官隐居。老子任守藏室史八十余年间,追求无名,好养精气,世人不知他就是真人。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孔子十七岁,曾问道老聃。如今,散关的关址随幽王失道,平王东迁洛邑,所守疆域的改变而改变,人也因职务的关系而调动,昔日尹喜的望气处显然不在这里,但老子或许曾从此经过。渭水又向东流,过西武功北面,人们俗称为散关城,那是错的。禇少孙说:武功是一座小城,位于扶风西部边境。这里有蜀栈道,栈道附近的山峰高峻雄伟,非他峰所能及。渭水又向东流,与扞水汇合。扞水源出周道谷,向北流,经武都的故道县旧城西面,王莽时,改故道县为善治,县内有怒特祠。
《列异传》说:怒特祠在武都故道县,祠中的神灵本为南山的大梓树。秦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39年)曾伐此树,但树上的创口随砍随愈。秦文公于是派四十人持斧而砍,树仍无恙。其中一人因脚受伤,卧于树下,不料听见树神与众鬼间的谈话。一鬼问:很辛苦吧?树神回答道:真是太辛苦了。鬼又说:秦公必然不肯就此罢休的。树神回答说:他奈何得了我吗?鬼又问:如果用火红的灰围在你周围,你该怎么办呢?树神于是闭口无言。这人连忙把这番话报告给了文公,文公于是让伐木者穿上红衣,一边砍树,一边用灰围在树的周围,树随斧而断,再化为一条牛跳进水中,因此秦为树神立祠。扞水又流向东北,经大散关入渭水。渭水又流向东南,南山五溪水奔流于山涧两旁,从渭水右边注入。
又向东流,过陈仓县西,
陈仓山就在陈仓县,山上有陈宝鸡鸣祠。当年秦文公因感老子所言,游猎于陈仓,在山坡上捡到一块其色如肝的若石,于是文公遂在陈仓山立祠供奉。因此宝得于陈仓山,故名陈宝。陈宝来自东南,带着五彩光华和雷鸣般的声音坠落在陈仓山,惊起一山野鸡乱叫,所以也称鸡鸣神。《地理志》说:陈仓,有上公、明星、黄帝孙及舜妻盲的坟墓和祠堂;还有秦武王所建的羽阳宫。应劭说:陈仓因陈山而得名。姚睦说:黄帝在陈建都,说的就是这里。荣氏《开山图注》说:陈仓并非陈国所建,而是伏栖之子成纪迁都陈仓而得名。魏明帝时,遣镇西将军,太原人郝昭构筑陈仓城。城刚建成,就被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包围。
诸葛亮让郝昭的老乡靳祥前去游说,不成,遂麾数万大军力攻只有千余人驻守的陈仓城,采用了云梯、冲车、地道诸般器具,并向城上射箭,郝昭则用火箭拒之。最后蜀军失利,退兵而返。如今汧水对面的诸葛亮城,就是昔日诸葛亮与郝昭相拒的地方。陈仓山下有陈仓水,流向东南,注入渭水。渭水又东流,与绥阳溪水汇合。绥阳溪水的上游承接了斜水,斜水自斜谷分流,注入绥阳溪,向北流到陈仓,注入渭水。诸葛亮在《与兄瑾书》中说:绥阳小谷山崖绝险,而且其中溪水交错纵横,给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以前侦察出有小道通往谷内。
现在派前军部队去开辟修建这条小道,再进逼陈仓,就足以牵制敌兵,使其不能分兵东进了。渭水又东流,经郁夷县旧城南。《地理志》说:郁夷县内有汧水祠。王莽时改为郁平。《东观汉记》说:来歙攻下略阳后,被隗嚣包围。世祖下诏说:待桃花水涨,众流猬集,船只可直通郁夷、陈仓时,再分兵前进。汧水就在这里注入渭水。汧水源出汧县蒲谷乡弦中谷,因河谷两旁高崖崩坠,壅阻水流而积成弦蒲薮。《尔雅》说:水流积成沼泽名汧。所以汧水兼有这一含义。汧水由二源组成,一源出自人称小陇山的汧县西山,那里岩壁高耸,重峦叠嶂,不通车马,因此张衡在《四愁诗》说:我所思念的人在汉阳,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啊,怎奈陇阪险阻又太长。水源出山后,流向东北,再穿过山涧,积成深潭,潭水深沉浩瀚,渊不可测。水中还生有一种五色鱼,被当地人当做神灵,不敢捕捉,而称这条溪水为龙鱼水,自此以下,也通称为龙鱼川。龙鱼川水向东流,经汧县旧城北。《史记》说:秦文公东猎汧、渭,并建都于此。龙鱼川水又东流,经过沼泽后,乱流合并,汇为一溪,其间右边有白龙泉注入。白龙泉的泉口直径五尺,泉水从洞穴中汹涌而出,水波荡漾四溅,流向东北,注于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