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刘裕西入长安,作《西征记》说:洞中确实有一具僵尸,而且至今犹存。天下无不灭的事物,不散的魂魄,然而这具僵尸没有精神和知觉,等同于木偶,所以变化也迥异于正常的躯体,不能迅速地腐朽。水又流向东南,至訾城西北东流,注入洛水。所以京相说:现在自巩洛渡水北行,有谷水东流,注入洛水,那里叫下,又叫北,故也就有了上、下的地名及南、北的称谓。另有城,是昔日周朝大夫肸的封邑。洛水又东流,经訾城北,又往东流,有罗水注入。罗水出自方山罗川,流向西北,有蒲池水注入。蒲池水出自南方的蒲陂,流向往西北,汇合了罗水,被称为长罗川,又名罗中,是肸子罗的旧居,水因人而得名。罗水又西北流,有白马溪水注入。白马溪水源出嵩山北麓,流经白马坞东,向北流入罗水。罗水又西北流,有白桐涧水汇入。白桐涧水源出嵩麓桐溪,向北流,经九山东面继续北流,有九山溪水注入。九山溪水源出百称山东面谷地,该山孤峰秀出,峻险高耸,独立于其他的山。仲长统说:昔年密县有叫卜成的,他的身体游览于九山,而精神则驰骋在无拘无束的境界,所指的就是这座山。山的一侧有九山庙,庙前有石碑,碑上镌刻的铭文说:九显灵府君,是太华山的长子阳九,列名号为九山府君。南面凭依嵩岳,北面环绕洛澨。晋元康二年(公元292年)九月,太岁在西北方,皇帝遣殿中中郎将、关内侯樊广、缑氏令王与、主簿傅演,奉命颁布诏令,建造祠庙。还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文说:将军姓伊,名益,字敳,是高阳帝颛顼的二子伯益。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在这里修建庙堂。永平元年(公元291年)二月二十日,刻碑立颂,以启后贤。溪水又流向东北,注入白桐涧。白桐涧水北流,经袁公坞东,这是袁术筑坞时占有的地方,故得名袁公坞。涧水向北流,注入罗水,罗水又西北流,经袁公坞北后,又流向西北,经潘岳父子墓。墓前有石碑,潘岳之父名茈,曾任琅琊太守。然而碑石破败,文字残缺。潘岳碑刻着: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碑文说:先生为孙秀所害,全家被杀。门下学生追思此祸,悲痛更增,故立碑以记事。碑文是潘岳之侄,太常潘尼所撰。罗水经訾城东北,流入洛水。
又东北流,过巩县东,北流入河水。
洛水又往东流,有明乐泉水注入。明乐泉水源出南原下,共有五道山泉一起并流,故世人称为五道泉,即古时明溪泉。《春秋》说: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晋国的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率军驻扎明溪。洛水又东流,经巩县旧城南。巩县旧城是东周王室的居所,本为巩伯的封邑。《春秋左传》说:
尹文父涉水于巩,所指即是这里。洛水又往东流,有浊水注入。浊水是古时的黄水,源出南原。京相璠说:黄亭位于訾城北面三里处。所指即是这里,也是《春秋》所说屯的宿于黄。洛水又流向东北,泂水源出南溪石泉,世人称为石泉水。京相璠说:坎欿,是巩东的地名,位于涧水以东。或许就是指这条水。泂水又流经盘谷坞的东面,称为盘谷水。司马彪《郡国志》说:坎欿聚在巩。《春秋》说: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襄王出走至坎欿。
伊水源出鲁阳县蔓渠山服虔将巩东当做地名。现考证这一记录,大体比较相符,但仍不能准确地分辨。
《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都说在巩西,这是错的。泂水又北流,注入洛水。洛水又东北流,注入河水。《山海经》说:洛水过成皋西,注入河水。汇入处叫洛汭,即什谷。故张仪对秦惠文王说:进兵三川,封锁什谷之口,就指此山。《史记音义》说:谷水在巩县。黄帝东巡大河,经过洛水时修筑了祭坛,将玉璧沉于河中得到《龙图》,又在洛水上得到《龟书》,其书纹理为赤色,文字为绿色。尧帝又修筑祭坛于河、洛水,准备选定吉日,沉玉璧祭祀。是时,红色的祥光从河中升起,四周瑞气弥漫,白云起,旋风扬,龙马衔着纹理为赤色,颜色为绿色的甲从河中飞腾而出,此甲宽达九尺,里圆上平,其上分布着各星座的位置,镌刻着治理天下的大法,记载着帝王兴亡的定数,龙马把这神物献给尧。
尧又来到位于东方的日稷,将刻字的玉璧沉入洛水,顿时一道红光从水中升起,有黑龟负图出水,背上的红纹理组合成字。尧于是禅位于舜。后来,舜帝按照尧的礼仪,在日稷将刻字的玉璧沉入洛水。于是一道红光升起,黑龟背负图卷出水,游到稷下,这时洛水出现红色祥光,黄龙卷甲,在坛前将图舒展开来,图上有红字绿纹,将它献给舜。舜于是禅位于禹。殷汤东巡洛水,效法尧的礼仪,将三块玉璧沉入水中,但祥光不起,只有一对黄色的鱼跃出水面,跳到坛前;还有一只入水沐浴的黑乌鸦鱼飞上前来,化为刻有红字的黑玉及题有红文的黑龟甲。汤便凭此讨伐夏桀。所以《春秋说题辞》说:河水与乾相通,可以推出天之秘藏,洛水在坤流动,进而吐出地之符命,故帝王沉玉璧以为祭礼。《竹书纪年》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争斗。洛伯,就是洛水之神。昔日夏朝太康倦怠朝政,被羿驱逐,他的五个兄弟在洛汭等他,作《五子之歌》,说的就是这里。
伊水源出南阳郡鲁阳县西方蔓渠山,
《山海经》说:伊水源出蔓渠山。《淮南子》说:伊水的发源地在上魏山。
《地理志》说:源出熊耳山。上述诸山,山麓相连,山势大致相同,有区别的仅仅只是峰峦而已。伊水从熊耳山东北流出,经鸾川亭北。葌水源出葌山,向北流,沿城东北流,注入伊水。伊水又往东流,积水而成深潭,潭中之水喷涌如沸,其深不可测。伊水又东北流,经东亭城南面,又折而流过亭东,流向东北。
流向东北,经郭落山,
阳水源出阳山的阳溪,世人称之为太阳谷,水因谷得名,向东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流,有鲜水汇入。鲜水源出鲜山,向北流入伊水。伊水又汇合了蛮水。
蛮水源出卢氏县蛮谷,向东流入伊水。
又东北,过陆浑县南,
《山海经》说:滽滽水源出厘山,往南流入伊水。现今此水源出陆浑县西南王母涧,因王母祠位于涧北山,故世人称这条溪为王母涧。向东流入伊水的,即是滽滽之水。伊水流经的崖口是山峡,峡两侧高耸的峭壁犹如门户。崖上有坞堡,伊水就从坞堡下面流过,穿过山峡北流,这里即是古时的三涂山。杜预《释地》说:陆浑县南有三涂山。阚骃《十三州志》说:陆浑县东有山。然而三涂山在陆浑县旧城东南八十余里处。《周书》载,武王问太公:我承袭了夏朝的旧地,可以南祭三涂山,北祭大河。《春秋》说: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司马侯说:四岳、三涂、阳城、太行、荆山、中南,都是九州的险要之地。服虔说,三涂、太行、辕、崤、渑都不能南祭。京相璠所着《春秋土地名》中,也说三涂是山名。按服虔所说,涂指的就是道路。按《周书》中朝南祭祀的意思,有人说是指辕、大谷、伊阙三条路,其实这都错了。《春秋》载,晋伐陆浑,在三涂祭祀,由此可见它就是山。七谷水在此流入伊水。七谷水源出西方女几山南方的七溪,在女几山有西王母祠。水向东南流,注入伊水,伊水又往北流,有蚤谷水注入。蚤谷水源出女几山东谷,往东流,经旧亭南,再东流入伊水。伊水又流向东北,经伏流岭东,伏流岭上有昆仑祠,直至今日,仍有人到这里来祭祀。刘澄之的《永初记》说:陆浑县的西面有伏流坂。但这座山位于县南崖口以北三十里处,说成县西是错的。伊水又往北流,汇合了温泉水。温泉水源出新城县狼皋山西南山下,流向西南,汇合于伊水。伊水又东北流,经伏睹岭,焦涧水自左边注入。焦涧水源出西面鹿山,东流经孤山南面,孤山山顶宽广,秀丽的孤峰独耸,世人称之为方山。即中书刘澄之所谓的县内有孤山。涧水向东流,经伏睹岭南麓,再向东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流,涓水注入。涓水源出陆浑县西山,即陆浑都。寻觅隐士郭文的故居,探访贤者胡昭的遗迹,只因年深日久,不知究竟在何处。涓水有两个源头,二源一起东流到虢略,虢略,在陆浑县西面九十里处。司马彪《郡国志》说:虢略在陆浑县西,《春秋》所说河南以东都是虢略地界,就是这里。涓水北边的支流向东流,与侯涧水汇合。侯涧水源出西北侯溪,流向东南,注入涓水。涓水又东流,经陆浑县旧城北。周平王东迁洛邑时,辛有来到伊川,见有披头散发的人在野外祭祀,就说:不到一百年,这里将成为戎人的天下。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秦、晋两国迁陆浑附近的戎人到伊川,故县就以陆浑为名。涓水流向东南,南水从左边注入。南水出自西山七谷,也叫七谷水。因为水流受阻,所以改向东流,经县城南。又东南流,北水从左边汇入,再向左乱流,汇合了禅渚水。禅渚水的上游承接于陆浑县东面的禅渚,禅渚在高地的沼泽中,方圆十里,渚内有很多的鱼类和芦苇。《山海经》说:南望禅渚,禹的父亲在这里变化。郭景纯《注》说:
禅,发暖音,鲧变为黄熊是在羽渊,但又说在这里,不过既然变成了精怪,那不论何地都会变化了。世人称这沼泽为慎望陂。泽水向南流入涓水。涓水又东南流,注入伊水。昔日莘氏女在伊川采桑,于空心的桑树洞中捡到了一个婴儿,据说婴儿的母亲在伊水之滨怀孕,梦见一个神人告诉她:如果见到石臼里有水漫出,就向东走。第二天,婴儿的母亲果然看见石臼里有水漫出,她把这件事告诉邻居后就向东走,后来转过头来,发现自己的家园已成汪洋。她自己也化为了一棵空心桑树,婴儿就在树洞中。莘氏女将这个婴儿献给国王,国王就命令厨子抚养,孩子长大后很有才干,殷汤任命他为尹,叫伊尹。
又东北流,过新城县南,
马怀桥长水源出新城县西山,向东流,经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宗均碑南。宗均字文平,新城县人,他的碑立于泰(太)始三年(公元267年)十二月。长水又往东流,注入伊水。另有一条明水,源出梁县西面狼皋山,世人称为石涧水,流向西北,经杨亮垒南面,又流向西北,与康水汇合。康水也源出狼皋山,流向东北,经范坞北面,汇合了明水。明水又西南流,注入伊水。《山海经》说:
明水源出放皋山,往南流入伊水。伊水又汇合了大戟水。大戟水源出梁县西,共有两源,位于北边的源头出自广成泽,流向西南,经杨志坞北面,汇合了南边的源头。南边的源头源出南面的广成泽,向西流,经陆浑县南。《河南十二县境簿》说:新城县境内的黄阜中有广成泽,水流向西北,再转弯东流,经杨志坞南,又转向北边,流经杨志坞东,然后流经坞北,注入老倒涧,世人称为老倒涧水,向西流入伊水。伊水又北流,经新城的东面,汇合了吴涧水。吴涧水源出新城县西山,向东流,再折而南流,经新城县旧城南,又转弯东流,经县城的南面。此地原为旧时蛮子国,县内有鄤聚,现在称蛮中。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在这里设县。吴涧水又流向东北,注入伊水。伊水又北流,经当阶城西面,有大狂水注入。大狂水源出东方阳城到的大山。《山海经》说:大山多(王虖)琈之玉,狂水出自山的南麓,流向西南,水中生活着一种三足龟,人吃了会大病不生,还可以治愈肿病。狂水又西流,经纶氏县旧城南。《竹书纪年》说:楚国的吾得率军与秦军联手攻打郑国,包围了纶氏。狂水流向左边,汇合了倚蒲山水。倚蒲山水源出北方倚薄山,向南流,经黄城西,又南流,经纶氏县旧城东,再向南流入狂水。狂水又往西流,有八风溪水注入。八风溪水源出北方八风山,向南流,经纶氏县旧城西,再流向西南,注入狂水。狂水又往西流,与三交水口汇合。三交水口共有三条源头,独自流过一条溪涧,出山后往南流,合为一川,故得名三交水口。三交水口一带的菖蒲生长在岩石上,一寸有九节,药用价值很高,久服可以成仙。水流向西南,注入狂水。狂水又西流,经缶高山北,流向西南,汇合于湮水。湮水源出东北方的湮谷,流向西南,经武林亭东北方,再拐弯流过亭南。湮水又西南流,经湮阳亭东面,亭因水而得名。湮水又流向东南,注入狂水。狂水又西流,经湮阳城南面,又西流,经当阶城南,又向西流入伊水。伊水又往北流,土沟水出自玄望山西面,东流经玄望山南,又东流,经新城县旧城北,继续向东,流入伊水。伊水又往北流,有板桥水注入。板桥水源出西山,向东流入伊水。伊水又往北流,与厌涧水汇合。
厌涧水源出西山,向东流,经邥垂亭南。《春秋左传》说:文公十七年(公元前610年)秋,周大夫甘歜发兵击戎,于邥垂亭大败戎人。服虔说:高都南面有邥垂。杜预《释地》说:邥垂亭位于河南新城县北面。司马彪《郡国志》说:
高都城在新城县。现在,邥垂的遗址仍在距城南七里处。京相璠说:按古昔的说法,邥垂位于高都县南,而现在的高都县在上党。我认为京相璠的说法不够细致,不能引为佐证,不如服虔的说法缜密。厌涧水又往东流,注入伊水。伊水又北流,经高都城东。徐广《史记音义》说:高都城就在现在河南新城县内。
《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郑国从东周那里得到了高都。又有来儒水出自半石山,流向西南,经斌轮城北面,再向西流经艾涧,来儒水向西流,被称为小狂水。来儒水又流向西南,经大石岭南,即《开山图》中所载的大石山。大石山下有大石岭碑。这块碑是河南隐士通明,于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八月戊辰日在山堂所立,碑文浅俗拙劣,且模糊不可辨认。
魏文帝在这座山上打猎,有只老虎突然跳上车驾,孙礼拔剑而起,刺死了老虎,就在这里。山在洛阳的南面,而刘澄之却说在洛阳东北面,他错了。魏明帝的高平陵就在山弯里。王隐《晋书》说:惠帝遣校尉陈总仲元赴洛阳山祈雨,陈总拆除了山上所有的小神庙,只向一块大石祈祷,七日后,大雨果然降下。说就是此山。来儒水又流向西南,经赤眉城南,又西流,至高都城东,再向西流入伊水,称为曲水。
又东北流,过伊阙中间,
伊水流经前亭的西面。《左传》说: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晋国大夫箕遗、乐征、右行诡渡过伊水,攻下前城。京相璠说:前城现在距洛阳西南五十里,就是伊阙外面的前亭。服虔说:前,应发音为泉,以前是周的领地。
伊水又北流,流入伊阙。古昔时,大禹曾在此疏通河道,伊阙两边的山峰耸峙相对,望之若门阙,伊水穿过两山向北流,故称为伊阙。即《春秋》中的阙塞。
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女宽奉赵鞅之令,防守阙塞,指的就是这里。
陆机说:洛阳有四关,伊阙是南面的关隘。这里东西两边的山岭,有凿石开出的窗户,高耸的山峰上,也建起了石窟。在西侧灵岩下,有一条泉水缓缓淌过,向东流入伊水。傅毅的《反都赋》说:过龙门以发扬教化,开伊阙以通达听闻。
伊阙左右两边的石壁上都刻有文字,左边刻着: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洪水暴涨,水位升高四丈五尺,与这条线持平。这里记录了水位的涨退。右边石壁刻着: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河南府尹遵按照大禹治水的方法,率督邮辛矅,新城县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在两岸开凿山石,使伊阙水流通行无阻。这些文字现在还在。
又东北流,至洛阳县南,向北流入洛水。
伊水出伊阙后向东流,在右岸分出伊水枝津,流向东北,以灌溉农田,再往东流,汇合于合水,二水一起流入公路涧,注入洛水。如今的伊水枝津已经断水了。《战国策》说:战国时的小国东周想种稻,但另一诸侯国,位于上游的西周拒绝放水。苏代前去见西周国君,对他说:假如您现在不放水,正好使东周逐渐富裕,因为这样一来,东周的农民就改种别的作物了。若想使他们贫穷,不如向下游放水。如此东周必种水稻,等他们种了水稻,您再拒绝放水,那东周就任凭摆布了。于是西周就掘堤放水。水就经过旧渠流向下游。伊水又东北流,从左边又分出了一条支渠。支渠的水积成湖泊,向北流入洛水。但现在已没有水了。伊水又东北流,至洛阳县南,再流经圜丘的东面。这里是大魏的祭天之处,完全依照汉朝的制度建造。《后汉书·郊祀志》说:建武二年(公元26年),在洛阳城南七里处划定了郊坛界址,筑成了圆形的祭坛,共建有八道台阶,中央则建成双层祭坛,上安坐北朝南的天地神位,外层坛上,放置着五帝神位。
祭坛外面是两层紫色的围墙,以象征紫宫。按《礼》制:天子身着裘衣,头戴冠冕,于此地祭祀昊天上帝。不过现在的帝王穿着的是龙衣,戴着冠冕,而且祭坛的围墙也不再涂成紫色了。伊水又流向东北,注入洛水。《广志》说:鲵鱼产于洛水,它的声音就像小儿的啼哭,有四只脚,形似穿山甲,可以治牛瘟。司马迁称鲵鱼为人鱼,他在《史记》中说:始皇帝下葬时,陵墓中蜡烛就是用人鱼膏做的。徐广说:人鱼与鲇鱼相似,如果有四条脚,就是鲵鱼。
水源出河南郡谷城县的北山,
谷城县北面有朁亭,瀍水源出朁亭北面梓泽。梓泽,是地名,它的北面正对着山丘,那里有裴氏的陵墓,墓碑和墓阙现今仍在。瀍水过梓泽流向东南,在水西岸,有一处平地,其上平坦开阔,即旧时朁亭的所在地。潘岳《西征赋》中,所说的走过街邮,就是指朁亭。
向东流,汇合千金渠。
《周书》说:瀍水西岸是我占卜的地方,所说就是此水。水流向东南,帛伯理墓就在西南面,墓前有的石碑题着:真人帛和墓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十一月立。瀍水又向东南流,注入谷水。谷水从千金堨往东流,被称为千金渠。
又东流,过洛阳县南,又东流,经偃师县,又东流,注入洛水。
涧水源出新安县南面的白石山,
《山海经》说:白石山,有惠水源出其南坡,流向东南,注入洛水,涧水出自北坡,向北流入谷水。世人将此山称为广阳山,称这条水为赤岸水,也叫石子涧。《地理志》说:涧水从新安县向东南流,注入洛水,说得很是正确。涧水流向东北,经函谷关东坂东面,世人称为八特坂。
流向东南,注入洛水。
孔安国说:涧水源出渑池山。新安县西北现有一水,出自北方渑池县,流向东南,经新安县后,向东南流,注入谷水。孔安国说的应该是这条水。但谷水源出渑池,涧水与它的下游汇合,二者可以通称,也有人称它为涧水,不过不是很清楚。在现在的孝水以东十里处有慈涧水,世人又称为涧水。按《山海经》的说法,这条水应当叫少水,而不应称为涧水,其实都是习俗的错讹。又按离山水在河南,也叫涧水。此水源出西北的离山,流向东南,经谷城东,再流经郏山,然后向南流入谷水。以前汇合后与谷水一道向南,乱流注入洛水。现在谷水向东流,注入千金渠,涧水与谷水一起注入洛水。还有人认为,周公曾考察过这条水,也曾经在水旁占卜过。吕忱说:河南现在有死水,大概就是这条水。不过最终仍没弄清楚,只是现在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