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十四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538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十四卷

第十四卷 湿余水沽河鲍丘水濡水大辽水小辽水水

  湿余水即现在北京的沙河、温榆河。沽河、鲍丘水,即现在的潮白河及蓟运河的上游。濡水,即现在的闪电河、滦河。大辽水,即现在辽宁境内的辽河、太子河下游。小辽水,即现在的浑河。水,即今朝鲜的清川江,为《水经注》

  中记载的域外河流。

湿余水源出上谷郡居庸关东面,

  居庸关在居庸县,距沮阳城东南约六十里,是一个旧关隘,更始帝时,曾经派使者到上谷,耿况在居庸关迎接,所指即是此关。湿余水发源于关山,南流经过故关之下。水东岸有石室,以石做门窗,那就是古关用以了望敌情的高台。南面在绝谷上累石,为关的墙垣,高墙峻壁,绝非一般工程可以办到。这里山高谷深,道路狭窄,密林映掩着幽邃的险谷,道路狭窄,只能容一车通过。

  早晨的鸟鸣,夜晚兽吼,夹杂着寒风的呼啸声,相互应和,久宦异乡的人,离家在外的游子听了,无不感到伤怀。湿余水流过山南,经军都县界,这里有关隘,名军都关。《续汉书》说:尚书卢植,隐居于上谷郡军都山。湿余水南流出关,出关处叫下口,水流遁入地下潜行十余里。

往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

  湿余水的旧水道东流,经军都县旧城南,又往东,潜伏于地底的水流重新冒出,积水成潭,名叫湿余潭。湿余水又往东流,有易荆水注入。易荆水源出西北的千蓼泉,也叫丁蓼水,因水往东南流,经郁山的西面,才被称为易荆水。

  公孙瓒兵败鲍丘,原想退保易荆,很有可能被这条水挡住了归路。易荆水又东流,虎眼泉与它的左边汇合。虎眼泉的发源地在平川,往东南流,注入易荆水。

  易荆水又东南流,汇合了孤山水。孤山水源出平川以东,水从孤山流出后,往东南流,注入易荆水,也叫塔界水。塔界水又东流,经蓟城,又东流,经昌平县旧城南,又得名昌平水。《魏土地记》说:昌平城位于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处,昌平河在城西。昌平河又东流,入湿余水。湿余水又东南流,芹城水与它的左边汇合。芹城水源出北山,向南流,经芹城往东南流,注入湿余水。湿余水又东南流,经安乐旧城西。更始帝派谒者韩鸿持节巡行北州,奉命拜吴汉为安乐令,所指即是此城。

又转弯向北,往东南流,至狐奴县西,注入沽河。

  昔日彭宠遣狐奴县令王梁,南助光武帝起兵,就是指此县。湿余水从狐奴县西南东流,注入沽河。故《地理志》载:湿余水从军都县的东面流至潞县,再向南注入沽水。

沽河从塞外流来

  沽河源出位于御夷镇西北方九十里的丹花岭下,向东南流,有大谷水注入。

  大谷水源出镇北的大谷溪,往西南流,经独石北界。独石是一块巨石,不依附任何山峦,孤零零地矗立于平地。大谷水又南流,有九源水注入。九源水源出北川,有八条小溪自左右汇入,聚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水南流,至独石注入大谷水。大谷水又南流,经独石西,又南流,经御夷镇西。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为防北狄入侵,孝文帝便设立了御夷镇。大谷水又向东南流,有尖谷水注入。尖谷水的发源地在御夷镇东北方的尖溪,往西南流,经镇城东,再向西南流,注入大谷水,然后乱流涌入沽水。沽水又南流出峡谷,峡谷处有两城夹岸相对,因这里的地势险要难攻,易于依凭,且两边的岩石壁立高耸,只有中间犹如门户,可以通行,故世人称为独固门。沽水又南流,干溪水与它的左边汇合。干溪水引着北川流向西南,经一个旧亭的东面,向西南流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经赤城东。赵建武年间(公元335—348年),并州刺史王霸败于被燕国,退回赤城固守。赤城建于山丘之上,其下便是深涧,溪水的名乘也随城名而变,故又可称之为赤城河。沽水又东南流,汇合于鹊谷水。鹊谷水的源头有两个,位于南面的是阳乐水,源出且居县。《地理志》说:阳乐水源出且居县东。往

沽水源出丹花岭南流,经大翮山、小翮山的北面,

  过女祁县旧城南。《地理志》说:

  这里是东部都尉的治所,即王莽时的祁县。阳乐水又被称为横水、阳田河。阳乐水又东南流,经过一个古亭,又往东流,候卤水与它的左边汇合。候卤水源出西北山,向东南流,经过候卤城北。候卤城在居庸县西北方,距居庸县二百里,故名为候卤,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孝文帝改候卤城为御夷镇。

  候卤水向东南流,注入阳乐水。阳乐水又流向东南,沿狼山南麓流过。狼山上的山石呈白色,又有孤峰耸峙,高出众山之上。阳乐水又东南流,经温泉的东面,温泉在山弯中。阳乐水又流经赤城西,折而流向城的南面,自东南注入赤城河。赤城河又东南流,高峰水与它的右边汇合。高峰水源出高峰戍东南,城在山上,水则流向西南,又拐弯流向东南,注入沽水。沽水从西南流出山涧,经渔阳县旧城西,再南流,与七度水汇合。七度水源出北山黄颁谷,又称黄颁水,黄颁水流向东南,注入沽水。沽水又南流,有渔水注入。渔水源出渔阳县东南的平地,泉水流向西面,经渔阳县旧城南。应劭说:渔阳县在渔水的南面。查阅有关的地理典籍,都无此说法,但顺着河流寻访,却发现确实流经过那里。现在的渔阳在渔水的南面,与应劭的说法相同,渔阳这一称谓应由此而来。秦朝时,调派乡里的贫苦百姓驻守渔阳,所指即是这座城。渔水又西南流,注入沽水。沽水又向南流,汇合了螺山之水,螺山水源出渔阳城南面的小山。《魏土地记》载:螺山位于渔阳城南五里处,水流向西南,注入沽水。沽水又南流,经安乐县旧城东。《晋书·地道记》说:晋时,将这里封给刘禅,立为安乐公。沽水在此被称为西潞水。

往南流,过渔阳郡狐奴县北,在西南方汇合于湿余水,为潞河;

  沽水流向西南,经狐奴山西,又南流经狐奴县旧城西。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奴县开垦农田,指导当地百姓种植水稻,百姓得以富裕。有童谣歌曰:桑树没有弱枝,麦子长有双穗,张太守治理政事,使百姓高兴异常。张堪在渔阳执政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向南流,有阳重沟水注入。阳重沟水源出狐奴山,转弯南流,经狐奴城西,即王莽时的举符。阳重沟水沿狐奴城侧往南流,沽水与它的右边汇合。沽水南流,有湿余水注入。沽水又南流,鲍丘水与它的左边汇合,这即是东潞水。沽水又南流,经潞县,被称为潞河。《魏土地记》说:

  潞河在城西三十里。

又东南流,至雍奴县西,为笥沟。

  这里有漯水注入,二水汇流处叫合口。沽水又往东流,鲍丘水从雍奴县西北向东流出。

  又东南流,至泉州县汇合了清河,再往东流入大海。清河,是众河之尾。

  沽水又东南流,经泉州县旧城东。泉州,王莽时叫泉调。沽水又东南流,与清河汇合,不过到今天已经没有水了。沽水汇合了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沱等水,一起流入大海。故《水经》说:清河是众河之尾。

鲍丘水自塞外流入,向南流,经渔阳县东,

  鲍丘水源出御夷镇北塞,往南流,经九庄岭之东,俗称大榆河。往南,流经镇东南九十里处的西密云戍西面。又南流,有道人溪水自左边汇入。道人溪水源出北川,往南,流经孔山的西面,又经密云戍东面,从左边注入孟广水。孟广水源出,其山层崖叠立,甚为峭峻,高耸出众山之上。水往西,流经孔山南面。孔山上有石洞,洞顶有孔,向上敞开,鲍丘水源出御夷镇北塞光线由此射入,当地士人称这座山为孔山。

  水流向西南,至密云戍以东,西流注入道人水,再乱流向西南,经密云戍城南,在右边与大榆河汇流。因为有个东密云,所以此城被称为西密云,大榆河往东南流,白杨泉水注入。白杨泉水源出北方的白杨溪、望离,从右边注入大榆河。大榆河又向东南流,接纳了从北方流来的龙刍溪水,再从东南方流出峡谷,经安州旧渔阳郡的滑盐县南,向左流,与滑盐县的北溪水汇合。北溪水源出位于县北广长堑的南面。长堑掘于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是为防御北狄入侵而挖掘的。北溪水往南,流经滑盐县旧城东。王莽时称为匡德,汉明帝又改称盐田,设盐官右丞,治所也在这里,所以世人又称它为斛盐城,城的西北面离御夷镇二百里。溪水往南流,注入鲍丘水。

  鲍丘水又南,流经傂奚县旧城东,王莽时改县名为敦德。鲍丘水又西南,流经犷平县旧城东面,即王莽时的平犷,再南流汇合三城水,三城水源出臼里山,向西流经三城,故名为三城水。三城水又流经香陉山,山上长满了藁木香,山因木而得名。三城水又西,流经石窟的南面。石窟内甚为宽广,来往的行人常在此驻足歇息。窟内有潭,水深而不外流,留宿的人便取潭水饮用。溪水又西北流,经伏凌山南汇合于石门水。石门水源出伏凌山。伏凌山山体高大,直如屏障的高山上寒冷异常,阳光照不到的山崖终年积雪不消,即使夏天也还结有冰,正如《离骚》中所吟诵的“让切云冠高高耸起”一样,所以世人称其为伏凌山。

  山中有水流向西南,注入石门水。因水流过桑林旁,所及就叫桑谷水。水又往西南,流经犷平城东南,向右注入鲍丘水。鲍丘水又东南流,经渔阳县旧城南,这里是渔阳郡的治所所在地。渔阳郡,始置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莽时改名,郡称通潞,县名得渔。鲍丘水又西南流,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刘虞为公孙瓒所害,乌丸王感念刘虞的恩德,与刘虞之子刘和及其旧部合兵十万,在这条水附近大败公孙瓒,斩首一万。鲍丘水又西南流,经狐奴城东,又西南流,入沽河,然后向南乱流而去。

又南流,过潞县西,

  鲍丘水流入潞县,在县境之内通称潞河,有高梁水汇入。高梁水的上游是漯水于戾陵堰处分流出来的,梁山就在水的北岸,有燕国刺王旦的陵墓——戾陵,这条堰因此得名戾陵堰。水从戾陵堰分流出来,向东经过梁山的南面,又东北流,经过刘靖碑的北面。碑上刻着文字: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成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为观察地形,寻找水源而登上梁山,他对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赵国中大夫白公引泾水,修白渠灌溉良田的举动赞叹不已,也羡慕秦地百姓的殷富,便遣部将丁鸿率军一千余名,于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以土石拦水,疏通了高梁河,开挖了戾陵堰和车箱渠。并立石碑铭记,碑文说:潞河的支流高梁水源出并州。一条高而坚固的长堰,截断了水流,堰体用石笼砌成,堰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宽七十余步。水的北岸建有一道水门,宽四丈,水门的前面又建有一条长十丈的堤坝。山洪暴发时,水直接漫过主坝东流,而在枯水期或是一般情况时,则从北门导出。自有了戾陵堰之后,高梁河引出的水每年可灌溉农田二千顷,免遭山洪侵害和受益的土地有百余万亩。景元三年(公元262年)辛酉日,朝廷下达诏书说:因所需粮食增多,从陆路运粮供应不上。派遣谒者樊晨进一步修整水门,限定私人占有土地不能超过千顷,又扩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为国家编地,招佃耕种,共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经改建后,漯水沿车箱渠从蓟县西北流经昌平县,再东流至渔阳潞县,使灌区的受益面积扩大到四五百里,灌溉农田一万多顷。无论是高原平地,或者底下的洼地,都受其利。导水流入可以灌溉,开堤决口水就流出;打开渠口涌进水浪,放出水流成为甘泽;不但受益当时,更泽被后世。晋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刘靖的小儿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刘弘,被任命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职衔。戾陵堰筑成的三十六年,即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六月,洪水肆虐,冲毁了四分之三的堰坝,北岸及水门也被冲垮七十多丈,造成车箱渠漫溢。刘弘追思先人筑堰的功绩,亲临现场制订计划,命司马、关内侯逄恽,率将士二千人筑起长岸,修复了水门和主坝,在北岸还建有护岸的堤防,并抬高了水门。水门宽四丈,高五尺。兴修这项工程时,凡与疏导水流,方便灌溉有关的方面,都遵从原来的制度,共耗工四万有余。内附的乌丸、鲜卑人,不请自来,背着婴儿来参加的妇女更多达数千人。

  《诗经》说:始建本不需急成,百姓们都急忙来到修建。《周易》说:民忘其劳。

  就是这种情况吧。朝廷的文武官员,联想到秦国百姓感念郑国开渠的功绩,魏国百姓为西门豹立祠祭祀的举动,也遐慕这件利民的仁政,觉得应追述这一工程。便于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十月十一日,刻石立碑,以记这件功绩及护堰的制度,作为后世遵循的准则。事见其碑文。高梁水又东南,流经潞县旧城西,即王莽时的通潞亭。汉光武帝遣吴汉、耿弇破铜马、五幡于潞县东部,就是指的此县。鲍丘水又转弯向东南流,经潞城南面。世祖时,渔阳太守彭宠的治所就设在这里。后彭宠叛乱,光武帝令游击将军邓隆前去讨伐,这条水的南岸就是邓隆军队的驻地。光武帝料定邓隆必将失败,后来果如其言。营垒的遗迹至今还留在那里。鲍丘水又东南流,注入夏泽。夏泽南岸绵延弯曲十余里,其北是谦泽,水面空旷辽阔,一眼望去,茫茫无垠。

又南流,至雍奴县北,拐弯东流,注入大海。

  鲍丘水旧时在雍奴县旧城西北分出笥沟水。笥沟水这时已断流。笥沟水即沽水下流,漯水注入笥沟水,如今笥沟水断流,则众多向东流的水沿分出笥沟东出之道,与鲍邱水同流。鲍丘水又东流,经雍奴县北面再东流,汇合于泃河。

  泃河源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向西北流,经平谷县,然后折向转弯西南流,有独乐水注入。独乐水源出北抱犊固,南流经平谷县旧城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遣十二将追大枪、五幡,至平谷县大破诸部。独乐水南流入泃水。泃水的左边又汇合了盘山水。盘山水源出盘山,盘山山石嶙峋,人迹罕至,在距山三十余里处远眺,只见高达二十余里的盘山之水,如白练般的瀑布,飞泻而下,山泉沿溪涧顺流向西北,注入泃水。泃水又东南,经平谷县旧城,在东南汇合于洳河。洳河源出傂奚县旧城东南的北山,往东南流,经博陆县旧城北,然后折而流向城东。有人称博陆城为平陆城,这是错误的。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遗诏封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博陆侯。文颖说:

  博大陆平,这是个很好的名字,但无此县,因为霍光的封地是在北海河东。薛瓒说:博陆城在渔阳。所说的就是这座城。现在的博陆城,位于且居山以南,四面环水的平坦高地上,文颖所说的有其名,无其县,就是指这里。洳水又东南流,经平谷县旧城西,又东南流,注入泃河。泃河又南流,经城东,再南流,与五百沟水汇合。五百沟水源出七山北麓,向东流,经平谷县城南,东流入泃河。泃河又流向东南,经临泃城北,拐弯过城东,沿城边南流。《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齐、燕两军在泃水交战,齐军败逃,所指就是这条水。泃水又南流,入鲍丘水。鲍丘水又东流,与泉州渠汇合,泉州渠的旧道上游承接滹沱水于泉州县。故渠以泉州命名。渠水北流,经泉州县东,又北流过雍奴县东,这里以西的一百二十里处,就是雍奴旧城。渠水从滹沱河北边注入,流经水泽一百八十里,注入鲍丘河,水汇入处叫泉州口。陈寿《魏志》说:因乌桓族首领蹋顿扰边,太祖准备出兵讨伐,为了疏通运河和粮草的水运航道,以泃口为起点凿渠,渠水经过雍奴、泉州直通河海。但渠道现今已经无水了。鲍丘水又往东流,有庚水注入。庚水源出右北平徐无县北方边塞,向南流过徐无山,有黑牛谷水和沙谷水汇入。这两条水都源出西方的山谷,东流入庚水。昔日田畴来此避难,附近的百姓都来依附他,数年之间,人数逐渐增至五千余户。说:徐无山中生长着一种燃烧后无灰的树木,《开山图》

  还有一种可以打火的石头。书中的注释说:这种树木是黑色的,像炭而无树叶;石头呈赤色,犹如朱砂,以二石互磨,则会发出火花,将无灰的树木点着,可以终日燃烧不灭。不过这种树木现在已经绝迹了。庚水又南,流经徐无县旧城东,即王莽时的北顺亭。《魏土地记》说:徐无城在右北平城东北方一百一十里处。庚水又西南流,汇合了周卢溪水。周卢溪水源出徐无山,流向东南,注入庚水。庚水又流向西南,有灅水注入。灅水源出右北平俊靡县,即王莽时的俊麻。其水东南流,世人称之为车軬水。庚水又往东南流,与温泉水汇合。温泉水源出北山温溪,那里有温泉的水源。泉水涌出处太热,故人们不能在这里洗澡。《魏土地记》说:徐无城东有温汤,就是指此泉。温泉水流往东南百余步后,便潜入地底,水大时则注于灅水。灅水又东南流,经石门峡。这里以奇险高峻着称,山峡两边两峰夹峙,中间峭壁如门,故称石门口。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渔阳太守张纯谋反,斩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纮。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朝廷下诏,命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伐张纯,两军交战于石门,张纯大败。灅水又流向东南,称为北黄水;又转弯南流,称为南黄水。灅水又流向西南,经无终山,这里是传说中的仙人帛仲理配制神丹的地方,帛仲理曾在无终山炼制出黄金五千斤,以救济百姓。阳翁伯的玉田也在山上,另在县城西北,还有祭祀阳公的坛社,即阳公的旧居。《搜神记》说:雍伯,洛阳人,事亲以孝,葬父母于无终山。无终山高八十里,山上没有可供饮用的水。雍伯就在坟前放上水,以济行人。有一过路人饮水后,送给他一升石头,让他种在地里,不久,田里生出许多白玉石。北平徐氏有个女儿,雍伯想娶她为妻,让人去向徐氏说媒。徐家让雍伯送一对白璧来定亲。媒人将这要求回复给雍伯,雍伯就到玉田收了五对白璧送去,然后娶了徐氏之女。从此,雍伯就把家安在了无终山。《阳氏谱叙》说:翁伯是周景王的孙子,阳樊是其采邑。春秋末年迁至无终山,因采邑在阳樊,故改姓阳。他宅心仁厚,广泛施惠于民,因此天帝将玉田赐给他。碑文上说:阳公最初居住在距县北六十里的翁同山,自潞人迁居西山下后,阳公才迁居到这里,得到天帝赐予的玉田。阳公生性不好财物,所以玉田也就消失了,但玉田阳这一称呼流传到现今。干宝说:在阳公种石的地方,有四根各长一丈的石柱竖在四角,石柱中央那块广一顷的地,名叫玉田,这一称呼保留至今,玉田立柱为标志,也从此时开始,只是如今玉田已消失无踪了。干宝的记载与《阳氏谱叙》中玉田自然消失的说法相同。灅水流到这里,有蓝水注入。蓝水源出北山,开始流向东流,后来又转弯南流,经无终县旧城东。无终县旧城原属无终子国。

  《春秋》记载: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无终子嘉父派使者孟乐入晋,通过魏绛斡旋,向晋侯献上虎豹皮,希望晋侯能应允与各部戎族议和。这里原属燕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225年),秦灭燕,设右北平郡,郡的治所就设在这里,王莽时改名为北顺。汉时,右北平郡太守李广出行,见草中伏石半隐半现,以为是老虎,便张弓而射,结果整个箭头都深深地射进岩石中。说的就是这地方。《魏土地记》说:无终城在右北平城西北面一百三十里处。蓝水又南流,注入灅水。灅水流向西南,注入庚水。《地理志》说:灅水源出俊靡县南,流至无终县,往东注入庚水。庚水,又称柘水,水南流经燕山脚下。燕山的一处悬崖旁有离地百余丈的石鼓,望去如同可装数百石粮食的圆形大粮仓,石鼓下面横贯着一根石梁。石鼓的东南,有块岩石,其形如同人举着鼓槌击鼓。据当地的老人们说:每当燕山上的石鼓敲响,则有兵灾。庚水又南流,经北平城西面,南流注入鲍丘水,二水的汇流处叫柘口。鲍丘水又东,流经右北平郡旧城南。《魏土地记》说:右北平城在蓟城东北三百里处。鲍丘水又东流,有巨梁水注入。巨梁水源出土垠县北面的陈宫山,流向西南,经观鸡山下,称为观鸡水。观鸡水之东有观鸡寺,寺内殿堂甚为高大宽广,可容纳僧众千余名。寺内地面俱以石板铺就,板上加抹

灰泥一层,板下基石垒砌为火洞烟道,犹如经脉分布于四面八方。而室外基侧的出口均做灶口设计,烧火之后,热气在管道内流窜,使得这能容千人的大堂一室尽温。这一带气候严寒,霜气逼人,而出家修行的僧众大都贫穷。为不影响僧众修道,故施主们把这座殿堂造得特别高大,有志于修道的人将这里作为安身之所。观鸡水又西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区落水。区落水源出土垠县旧城西,有寒渡水从水的左边汇入。寒渡水源出土垠县东北,往西南流至县城,从右边注入梁河。梁河又南流,有涧于水注入。涧于水源出东北山,流向西南,经土垠县旧城东,再向西南流入巨梁水。巨梁水又东南流,五里水从水的右边汇入。五里水源出北平城东北面的五里山,故世人称为五里水,又叫田继泉,水往西流,向南拐弯后,流经北平城东,再流向东南,注入巨梁河,最后乱流注入鲍丘水。

  自鲍丘水之南,南至滹沱河,西至泉州、雍奴,东至大海,被称为雍奴薮。雍奴薮中沼泽相连,共有九十九个湖泊,其支流交错纵横,处处相通,并不只有梁河和鲍丘水能流入大海。

濡水从塞外流入,往东南流,经辽西郡令支县北,

  濡水源出御夷镇东南,有东西两条支流,从山的左右两边流向西北,出山后合为一水。水又西北,流经御夷旧城东面、御夷镇北面一百四十里后望北流,左有连渊水注入。连渊水源出旧城东面,往西北流,经旧城南,又西北流,经绿水池南。池水深而不流动。连渊水又向西流,然后转弯北流,再东流经旧城北面,连接两个池沼,叫连渊浦,又流往东北,注入难河。污水自难河右岸汇入。污水源出东坞以南,向西北流,经沙野的南面。沙野,即沙碛,北方人称做沙野。污水在镇的东北方,距镇约二百三十里,水往西北流,注入难河。濡、难的读音相近,大概是北狄言语讹误所致。濡水又北流,经沙野西面,又北流,经箕安山东面,又转弯向东北流,经沙野北面,又东北流,经林山北麓。在这段濡水的北面,有一个水池,池水静止不流。濡水又东北流,经孤山南面,再向东北流,有吕泉水汇入。吕泉水源出吕泉坞西麓,流向东南,再拐弯向东流,过山坞以南,再往东北流,有三眼泉水汇入。三眼泉水有三个源头,如雁行排列般依次汇为一条水流,距御夷镇东北四百里,水往东南流,注入吕泉水。吕泉水又东流,经孤山北,又向东北流,有逆流水汇入。逆流水源出东南方,其水西流,向右转弯后,往东南流,汇于木林山水。木林山水源出山南,向东流入逆水,再往东北乱流,注入濡河。濡河又东流,有盘泉水汇入。盘泉水源出西北方,流向东南,注入濡河。濡河又东南流,这段在御夷镇东北三百里的河道,回环曲折,称为曲河。水向东流,出滦水山峡,入安州境内,再往东南流,经渔阳郡白檀县旧城。《地理志》说:濡水源出白檀县北的蛮族居住地。汉景帝下诏给李广,说:将军立时率军东进,在白檀县扎营歇息。濡水又东南流,向右汇合于要水。要水源出塞外,因三条水并流,所以被称为大要水。要水流向东南,经要阳县旧城东,要阳县旧城原是都尉的治所,王莽时改为要术。要水又东南流,经白檀县,再往东南流入濡水。濡水又东南流,有索头水注入。索头水源出索头川,南流过广阳侨郡西,魏时,朝廷分右北平郡之地置侨郡,郡治即为今天安州的州治。索头水向南流入濡水。濡水又向东南流,有武列水注入。武列水由三条水源组成,右边的西源是一条溪水,又叫西藏水,向东南流出溪,汇合于蟠泉水。蟠泉水源出安州城东面十五里,向东流九十里后,注入西藏水。西藏水又流向西南,其间有东藏水注入。东藏水出自东溪,也叫东藏水,向西南流出谷,汇合于中藏水。中藏水源出中溪,往南流出谷,再向南流入东藏水。这三条溪流被称为三藏川,三藏川汇为一水后就叫三藏水。东藏水又南流,向右注入西藏水,再乱流向左,汇入龙泉水。龙泉水源出东山下,其深不可测。龙泉水又往西南流,注入三藏水。三藏水又东南流,汇合于龙刍水。龙刍水源出西方龙刍溪,往东流,注入三藏水。三藏水又东南流,经武列溪。武列溪又叫武列水,往东南流,经一孤生独立的石挺下。石挺高出群山,孤峰插云,陡崖险峻,高达百余仞。州牧太守经过此处时,常令精选的悍勇之士弯弓而射,却从无一人能射到这样的高度。武列水往东流,注入濡水。濡水流向东南,有五渡水注入。

  五渡水源出北方安乐县丁原山,往南流,经安乐县旧城西面,即是以前的三会城。五渡水南流,注入五渡塘,这段水流曲折萦绕,行人若从此水经过,需要渡过架在水上的接二连三的渡桥,所以溪和塘因此得名。水又向南流,注入濡水。有高石水与濡水汇合。高石水源出水东面安乐县东山,往西流,经三会城南入濡水。濡水又东南流,经卢龙塞。从无终县往东行,有通往卢龙塞的塞道,这条塞道渡过了濡水,经过了林兰陉,再往东至清陉。卢龙塞地势险要,陡坡七转八弯,所以又有九峥之名。燕景昭元玺二年(公元353年),慕容儁遣将军步浑修筑卢龙塞道。步浑焚山劈石,拓宽山道使两车能够并行,并刻石立碑于岭上,将筑路的工程记叙下来,这块石碑至今仍在。而庾杲之注《扬都赋》,却认为卢龙山在平冈城以北,这实在太过轻率,也距事实太远。我想:从卢龙东面越过清陉,到凡城约有二百余里;从凡城向东北行,到平冈旧城约有一百八十余里,到黄龙则约有五百余里。故陈寿《魏志》说:田畴引军出卢龙塞,劈山填谷五百余里,经白檀,过平冈,登白狼山,兵锋直指柳城。平冈距卢龙东北很远,但庾仲初却说在南面,这是错误的。濡水又东南流,经卢龙旧城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魏武帝出征蹋顿,修建了卢龙旧城。濡水又向南流,有黄洛水注入。黄洛水源出北面的卢龙山,往南注入濡水。濡水又东南流,与洛水汇合。洛水源出卢龙塞,流向西南,注入濡水。濡水又转弯流,在左边汇合了去润水、又敖水,二水从卢龙往西流,注入濡水。濡水又东南流,经令支县旧城东,即王莽时的令氏亭。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把燕国的部分土地分出来,设置了辽西郡,令支县隶属辽西郡管辖。《魏土地记》说:在肥如城西面十里,有濡水,往南流,经孤竹城的西面,在右边汇合玄水,世人称之为小濡水。但这是错的。玄水的发源地在肥如县东北方的玄溪,向西南流,经肥如县东面,先转向东流,再转向南流,然后转弯流向西,再流经肥如县旧城南边,民间又称之为肥如水。肥如县旧城以前属于肥子国。应劭说:晋灭了肥子国,肥子逃到燕国,燕王将这里封给他,所以叫肥如。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10年),蔡寅被封为肥如侯,封地就是这里。玄水流向西南,有卢水在右边汇入。卢水源出肥如县东北的沮溪,向南流,叫大沮水;又向南流,有阳乐水在左边汇入。

  阳乐水源出东北的阳乐县溪。《地理风俗记》说:阳乐原属燕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设辽西郡,这里就是辽西的郡治所在。《魏土地记》说:阳乐城在海阳城西南。阳乐水又流向西南,注入沮水,汇入处称为阳口。沮水又西南流,有小沮水注入。小沮水源出冷溪,人们称冷溪为冷池。冷溪向南流,与温泉水汇合。温泉水的发源地在东北方的温溪,向西南流,注入小沮水。小沮水又往南流,与大沮水汇合而成卢水。桑钦在给卢植的书信中说:晋灭肥后,将肥国的族人迁至卢水一带。卢水有两条水渠,分别称为小沮水和大沮水,二水合流注入玄水。卢水又南流,汇合于温水。温水源出肥如城北面,向西注入玄水。《地理志》说:卢水向南流,注入玄水。玄水又流向西南,流经孤竹城的北面,再向西流入濡水。所以《地理志》说:玄水向东流,注入濡水,是从东边流来注入的。《地理志》说:令支有孤竹城,即以前的孤竹国。《史记》说:

  孤竹国国君有伯夷、叔齐两子,他们相互间辞让王位,最后饿死于首阳山。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对他说:我是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辽海上漂浮着我的棺材,听说太守仁善,请替我掩埋一下。第二天,廉翻看见海面上果有浮棺,于是就改地安葬,而那些曾嘲笑此事的小吏都无疾而终。《晋书·地道记》说:辽西人见辽水上有浮棺,想打开,却听到里面有声音说:我是孤竹君,你们为什么要打开我的棺材呢?人们因此为之立祠祭祀。

  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距肥如县城南十二里,是两水汇合之处。

又向东南流,过海阳县,再向西南流,注入大海。

  濡水从孤竹城东南流出,经西乡北,有瓠沟水注入。瓠沟水源出孤竹城东南,向东流入濡水。濡水又经旧城南面流过后,分为二支,从北边分流而出的,称为小濡水。小濡水向东流,经乐安亭北,自东南方流入大海。濡水往东南流,经乐安亭南,往东流汇合了新河旧河道。新河旧河道在雍奴县接纳了鲍丘水,向东流。鲍丘水注入处称为盐关口。魏太祖在北征蹋顿的同时,一并疏导了泃口,所开的渠道被称为新河。陈寿《魏志》说:开新河以通海。新河向东北流,穿过庚水,又向东北流经右北平,穿过泃渠水,又东北流,经昌城县旧城北,王莽时,这里被称为淑武。新河又东流,分为二支,其中一条支流往东南流,注入大海。新河自支渠东流,与封大水汇合,二水汇合处称为交流口。封大水的发源地在新安平县,往西南流,经新安平县旧城城西。《地理志》说:新安平县旧城是辽西郡的属县。封大水又流向东南,有龙鲜水注入。龙鲜水源出新安平县西北,世谓之马头水。马头水有两条头源,南流汇为一水,再往东流,注入封大水。《地理志》说:龙鲜水东流,注入封大水。封大水往南乱流,注入新河,再南流入海。《地理志》说:

  海阳县南面有封大水,南流注入大海。新河又向东,流出海阳县,汇合于缓虚水。缓虚水源出新安平县的东北,世谓之大笼川,往东南流,经令支城西面流向西南,合于新河,再南流入海。《地理志》说:缓虚水、封大水这两条水都南流入海。新河又往东流,汇于素河,二水的汇流处称为白水口。素河源出令支县蓝山,往南注入新河,又流向东南入海。新河又东流,至九口分出支流,南注入海。新河又东流,经海阳县旧城南。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摇母余被封为海阳侯,他的封地就在这里。《魏土地记》说:海阳城在令支城南面六十里处。新河又往东流,汇合于清水。清水源出海阳县,往东南流,经海阳城东,又往南流汇合于新河,又南流约十里左右,向西注入九口,流入大海。

  新河往东流,穿过清水,又往东流,有木究水分流而出,向南注入大海。新河又往东流,从左边分出的支流曲折流出,形成北阳孤淀,淀水向右流,穿过新河南流入海。新河又向东流,汇合于濡水。濡水又东南流,经絫县碣石山。文颖说:辽西絫县有碣石,王莽时改名为选武。絫县隶属临渝,王莽将临渝改为冯德。《地理志》说:右北平骊成县西南有大碣石山,王莽时改称为揭石。汉武帝曾登上这座山,以观大海,并刻石题字于其上。如今海滨处有一块长数十里,形似甬道的岩石,靠近山顶处的海边,有一块圆柱状的大石,石立于大海之中,常常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淹没,退潮则露出海面。

  这块大石不动不没,不知深浅,被人们称之为天桥柱。天桥柱的形制仿若人建,但大辽水源出卫皋山其实并非人力所造,韦昭认为这就是碣石。《三齐略记》说:始皇帝曾在海中建石桥,海神帮他竖起了石柱。于是始皇帝请海神与他相见。海神说:我天生丑陋,除非你答应不绘我的肖像,我才能和你见面。始皇帝允诺后,入海四十里与海神相见。左右随从没人妄动,只有一名画工用脚偷偷描绘海神的长相。海神怒道:你不遵守约定,速去,速去!

  始皇帝急忙掉转马头回岸,马的前脚刚刚上岸,后脚处的陆地就崩塌了。始皇帝侥幸脱身,画工则被淹死在海里,四周群山的岩石也纷纷倾入海中,至今仍向东倾斜着,说的或许就是此处。濡水南流入海要经过这里,而不是海阳县西。

  《水经》记载错了。又据《管子》说,齐桓公二十年(公元前666年),北伐孤竹,在距卑耳溪约十里的地方,突然吃惊地停下来,瞪着双眼,准备弯弓而射,但又引而不发,只是回顾左右,说:你们见过前面那东西吗?左右回答说:没见到前面有东西啊。齐桓公说:我看见一个人,身高一尺而人的品貌齐全,戴着帽子,袒开右边的衣襟,走在马前,怎么会有像这样子的人呢?管仲回答说:

  我听说岂山之神叫俞儿,身高一尺而人的品貌齐全。当成就霸王之业的君主兴起时,岂山之神就会出现。他走在马前,意为引路;袒开衣襟,就是指前面有水;衣襟的右边袒开,意为应从右面渡水。齐军到了卑耳溪,有引人渡水的向导从左边渡水,结果水很深,与戴的帽子齐平,而从右面渡过溪水,水浅得只淹到膝盖。齐军过河后,桓公立刻拜管仲于马前说:不知道仲父有这么高的圣人才智,我实在是久当有罪了。如今从孤竹国往南行,就是大海,在苍茫的大海中,有很多的山都能够辨认出来,但由引人渡水的向导所领渡的卑耳溪又在何处?早在汉朝时,大海汹涌的怒涛就吞没了大片陆地,想来那里也同碣石一起,被大海的波涛吞没了。

  大辽水源出塞外卫皋山,从东南方流入塞,过辽东郡襄平县西,辽水,也有人说它源出砥石山,从塞外向东流,至辽东望平县西面,即王莽时的长说,再转弯流向西南,经襄平县旧城西面。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灭燕,于燕地设置辽东郡,治所就在这里。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纪通被封为襄平侯,封地就在这里。王莽时,改襄平为昌平,这里又成为魏时所设的平州的治所。水又向南流,经辽队县旧城西,王莽时,改名为顺睦。公孙渊派将军毕衍驻兵辽队,以抵御司马懿,指的就是这里。

又向东南流,过房县西,

  《地理志》说,房县,以前是辽东郡的属县。白狼水与辽水的右边相会。白狼水源出右北平白狼县的东南,向北流,再转弯流向西北,经广成县旧城南,这里在王莽时成为平虏,俗谓之广都城。白狼水又西北流,有石城川水注入。石城川的上水源出西南方石城山,向东流,经石城县旧城南。按《地理志》载,石城县在右北平。水折而流向北方,经白鹿山西,也就是白狼山。《魏书·国志》

  说:乌桓单于蹋顿称雄于辽西,也颇受袁氏恩遇,袁尚为曹操所败后,前去投靠他,这个部族屡次入塞骚扰边关。曹操为征讨乌桓,引军出卢龙塞,劈山填谷五百余里。在距蹋顿单于王庭所在的柳城二百处,袁尚与蹋顿聚数万骑兵前来迎战。曹公登上白狼山,远眺柳城,与敌骑突然相遇。曹公趁敌队形不整,纵兵冲杀,敌军大溃,蹋顿被阵斩,乞降的胡人和汉人多达二十万人。《英雄记》

  说:于是曹操拍着马鞍,乐得手舞足蹈。就是指的这里。《博物志》说:魏武帝途经白狼山,遇上了狮子。武帝派人与狮子格斗,死伤很多。武帝就亲率卫队几百名士兵围攻,狮子咆哮怒吼着一跃而起,使周围的人都惊恐不已。忽然,武帝看见有个怪兽从林中冲出来,样子像狐狸,一跳就登上了武帝的车轭。狮子将要过来,这怪兽就跳起来站在狮子的头上,狮子马上伏地,不敢起来。于是人们顺利地格杀了它,抬着狮子回洛阳。距洛阳还有四十里时,周围地区都没有鸡鸣狗吠的声音。水又流向东北,经广成县东,注入白狼水。白狼水向北流,经白狼县旧城东,王莽时改名叫伏狄。白狼水又东流,有方城川水注入。方城川水源出西南山下,流向东,再折流向北,经一座旧城西,人们称这座城为雀目城。再向东转弯,流经方城北,向东流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流,经昌黎县旧城西。

  《地理志》称为交黎,这里是东部都尉的治所,也是王莽时的禽虏。应劭说:交黎,现在的名字叫昌黎。高平川水在此注入白狼水。高平川水源出西北方的平原,向东流,经倭城北,这座城是倭人迁徙到这里的移民所建。水又向东南流,经乳楼城北。高平川水直接流过戎人的居住地,这座城也兼有戎人的地名。水又流向东南,注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流,有自鲁水注入。从西北远山流来的自鲁水,流向东南,流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流,经龙山西边。燕王慕容皝将柳城之北、龙山之南一带视为福地,派阳裕修建了龙城,改柳城县为龙城县。十二年(公元348年),龙山有黑龙、白龙出现,慕容皝亲往观看,在距龙二百步外处,宰猪牛羊三牲祭祀,二龙交首嬉戏,脱下龙角飞去。慕容皝很高兴,下诏大赦,改新宫为龙和龙宫,又于龙山上建龙翔祠。

  白狼水又北流,经黄龙城东。《十三州志》说:辽东属国都尉的治所就在这里,昌辽道有黄龙亭,就是指这里。营州刺史的治所也设在此处。

  魏时,《魏土地记》

  说:黄龙城西南有白狼河,沿城东北方流向东北,就是指白狼水。又东北流,有发源于西北塞外的滥真水往东南流,经重山再向东南流,注入白狼水。白狼水又自东北流出,向东分出两条支流,右边的支流可能是渝水。《地理志》说:渝水的上流源出白狼水,流向西南,沿山边流经一座旧城的西面,这座旧城被认为是河连城,大概是临渝县的旧城,王莽时叫冯德。渝水向南流,再折而东流,与一水相会,人们称其为伦水,这是由戎人地区的称呼变过来的,很可能是《地理志》所说的往北流,注入渝水的侯水。《十三州志》说:侯水向南流,注入渝水。的原意或许是指侯水自北而南流吧。注入渝水。

  《地理志》又流向西南,渝水又流向东南,流经一座旧城的东面,旧城俗称女罗城。又南流,经营丘城的西面。营丘城本来位于齐国,但将城名置于辽、燕之间,是因为燕、齐两地相隔遥远,而侨居的齐人多在此的缘故。注入大海。

  渝水又流向东南,《地理志》

  说:渝水从塞外南流,注入大海。一条水流向东北,流出塞外,为白狼水,又流向东南,至房县注入辽水。《魏土地记》说:白狼水往下流,注入辽水。

又向东流,过安市县西南,注入大海。

  《十三州志》说:大辽水从塞外流向西南,至安市入海。

  玄菟郡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由此发源。

  高句丽县,就是旧日的高句丽,是由胡人建立的国家。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平定右渠,设玄菟郡于此,即王莽时的下句丽。小辽水源出辽山,往西南流,经辽阳县汇于大梁水。大梁水源出塞外,向西南方流,至辽阳入小辽水。故《地理志》说:大梁水流向西南,至辽阳入辽水。《郡国志》说:辽阳县以前属于辽东郡,后来划归玄菟郡。因水向西南流,所以称为梁水。小辽水又向西南流,经襄平县,被称为淡渊,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淡渊干涸无水。小辽水又经辽队县,注入大辽水。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宣王平辽东,斩公孙渊于此水上。

往西南流,至辽队县入大辽水。

  水源出乐浪郡镂方县,流向东南,过临县,东流入海。

  许慎说:水源出镂方县,往东流入大海。另有一种说法,说水源出水县。《十三州志》说:乐浪郡东北有水县,郡东有镂方县,水源出水县南,流经镂方县。昔日有燕人卫满,从水西行去朝鲜。朝鲜,是箕子的旧时封国。

  箕子教人以善,教民耕田织布,使此地民风淳朴,又制订八条约法,让民知晓何为所禁,形成了基本的礼仪。战国时,卫满称王朝鲜,建都王险城,领地方圆数千里。至其孙右渠时,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派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前往征讨,于水大败右渠,灭了卫满朝鲜。若水东流,就不会横渡了。那里现为高句丽国都。我询问过番国的使节,说这座城位于北岸。水向西流,经旧乐浪郡朝鲜县,流向西北。朝鲜县,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乐浪郡治所。所以《地理志》说;水向西流,至增地县入大海。汉朝建立后,以朝鲜相距太远为由,就沿辽东旧时边疆至水一线定为国界。考查今日和古时的情况,与典籍所叙相差较大,《水经》的记载是错的。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