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灰泥一层,板下基石垒砌为火洞烟道,犹如经脉分布于四面八方。而室外基侧的出口均做灶口设计,烧火之后,热气在管道内流窜,使得这能容千人的大堂一室尽温。这一带气候严寒,霜气逼人,而出家修行的僧众大都贫穷。为不影响僧众修道,故施主们把这座殿堂造得特别高大,有志于修道的人将这里作为安身之所。观鸡水又西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区落水。区落水源出土垠县旧城西,有寒渡水从水的左边汇入。寒渡水源出土垠县东北,往西南流至县城,从右边注入梁河。梁河又南流,有涧于水注入。涧于水源出东北山,流向西南,经土垠县旧城东,再向西南流入巨梁水。巨梁水又东南流,五里水从水的右边汇入。五里水源出北平城东北面的五里山,故世人称为五里水,又叫田继泉,水往西流,向南拐弯后,流经北平城东,再流向东南,注入巨梁河,最后乱流注入鲍丘水。
自鲍丘水之南,南至滹沱河,西至泉州、雍奴,东至大海,被称为雍奴薮。雍奴薮中沼泽相连,共有九十九个湖泊,其支流交错纵横,处处相通,并不只有梁河和鲍丘水能流入大海。
濡水从塞外流入,往东南流,经辽西郡令支县北,
濡水源出御夷镇东南,有东西两条支流,从山的左右两边流向西北,出山后合为一水。水又西北,流经御夷旧城东面、御夷镇北面一百四十里后望北流,左有连渊水注入。连渊水源出旧城东面,往西北流,经旧城南,又西北流,经绿水池南。池水深而不流动。连渊水又向西流,然后转弯北流,再东流经旧城北面,连接两个池沼,叫连渊浦,又流往东北,注入难河。污水自难河右岸汇入。污水源出东坞以南,向西北流,经沙野的南面。沙野,即沙碛,北方人称做沙野。污水在镇的东北方,距镇约二百三十里,水往西北流,注入难河。濡、难的读音相近,大概是北狄言语讹误所致。濡水又北流,经沙野西面,又北流,经箕安山东面,又转弯向东北流,经沙野北面,又东北流,经林山北麓。在这段濡水的北面,有一个水池,池水静止不流。濡水又东北流,经孤山南面,再向东北流,有吕泉水汇入。吕泉水源出吕泉坞西麓,流向东南,再拐弯向东流,过山坞以南,再往东北流,有三眼泉水汇入。三眼泉水有三个源头,如雁行排列般依次汇为一条水流,距御夷镇东北四百里,水往东南流,注入吕泉水。吕泉水又东流,经孤山北,又向东北流,有逆流水汇入。逆流水源出东南方,其水西流,向右转弯后,往东南流,汇于木林山水。木林山水源出山南,向东流入逆水,再往东北乱流,注入濡河。濡河又东流,有盘泉水汇入。盘泉水源出西北方,流向东南,注入濡河。濡河又东南流,这段在御夷镇东北三百里的河道,回环曲折,称为曲河。水向东流,出滦水山峡,入安州境内,再往东南流,经渔阳郡白檀县旧城。《地理志》说:濡水源出白檀县北的蛮族居住地。汉景帝下诏给李广,说:将军立时率军东进,在白檀县扎营歇息。濡水又东南流,向右汇合于要水。要水源出塞外,因三条水并流,所以被称为大要水。要水流向东南,经要阳县旧城东,要阳县旧城原是都尉的治所,王莽时改为要术。要水又东南流,经白檀县,再往东南流入濡水。濡水又东南流,有索头水注入。索头水源出索头川,南流过广阳侨郡西,魏时,朝廷分右北平郡之地置侨郡,郡治即为今天安州的州治。索头水向南流入濡水。濡水又向东南流,有武列水注入。武列水由三条水源组成,右边的西源是一条溪水,又叫西藏水,向东南流出溪,汇合于蟠泉水。蟠泉水源出安州城东面十五里,向东流九十里后,注入西藏水。西藏水又流向西南,其间有东藏水注入。东藏水出自东溪,也叫东藏水,向西南流出谷,汇合于中藏水。中藏水源出中溪,往南流出谷,再向南流入东藏水。这三条溪流被称为三藏川,三藏川汇为一水后就叫三藏水。东藏水又南流,向右注入西藏水,再乱流向左,汇入龙泉水。龙泉水源出东山下,其深不可测。龙泉水又往西南流,注入三藏水。三藏水又东南流,汇合于龙刍水。龙刍水源出西方龙刍溪,往东流,注入三藏水。三藏水又东南流,经武列溪。武列溪又叫武列水,往东南流,经一孤生独立的石挺下。石挺高出群山,孤峰插云,陡崖险峻,高达百余仞。州牧太守经过此处时,常令精选的悍勇之士弯弓而射,却从无一人能射到这样的高度。武列水往东流,注入濡水。濡水流向东南,有五渡水注入。
五渡水源出北方安乐县丁原山,往南流,经安乐县旧城西面,即是以前的三会城。五渡水南流,注入五渡塘,这段水流曲折萦绕,行人若从此水经过,需要渡过架在水上的接二连三的渡桥,所以溪和塘因此得名。水又向南流,注入濡水。有高石水与濡水汇合。高石水源出水东面安乐县东山,往西流,经三会城南入濡水。濡水又东南流,经卢龙塞。从无终县往东行,有通往卢龙塞的塞道,这条塞道渡过了濡水,经过了林兰陉,再往东至清陉。卢龙塞地势险要,陡坡七转八弯,所以又有九峥之名。燕景昭元玺二年(公元353年),慕容儁遣将军步浑修筑卢龙塞道。步浑焚山劈石,拓宽山道使两车能够并行,并刻石立碑于岭上,将筑路的工程记叙下来,这块石碑至今仍在。而庾杲之注《扬都赋》,却认为卢龙山在平冈城以北,这实在太过轻率,也距事实太远。我想:从卢龙东面越过清陉,到凡城约有二百余里;从凡城向东北行,到平冈旧城约有一百八十余里,到黄龙则约有五百余里。故陈寿《魏志》说:田畴引军出卢龙塞,劈山填谷五百余里,经白檀,过平冈,登白狼山,兵锋直指柳城。平冈距卢龙东北很远,但庾仲初却说在南面,这是错误的。濡水又东南流,经卢龙旧城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魏武帝出征蹋顿,修建了卢龙旧城。濡水又向南流,有黄洛水注入。黄洛水源出北面的卢龙山,往南注入濡水。濡水又东南流,与洛水汇合。洛水源出卢龙塞,流向西南,注入濡水。濡水又转弯流,在左边汇合了去润水、又敖水,二水从卢龙往西流,注入濡水。濡水又东南流,经令支县旧城东,即王莽时的令氏亭。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把燕国的部分土地分出来,设置了辽西郡,令支县隶属辽西郡管辖。《魏土地记》说:在肥如城西面十里,有濡水,往南流,经孤竹城的西面,在右边汇合玄水,世人称之为小濡水。但这是错的。玄水的发源地在肥如县东北方的玄溪,向西南流,经肥如县东面,先转向东流,再转向南流,然后转弯流向西,再流经肥如县旧城南边,民间又称之为肥如水。肥如县旧城以前属于肥子国。应劭说:晋灭了肥子国,肥子逃到燕国,燕王将这里封给他,所以叫肥如。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10年),蔡寅被封为肥如侯,封地就是这里。玄水流向西南,有卢水在右边汇入。卢水源出肥如县东北的沮溪,向南流,叫大沮水;又向南流,有阳乐水在左边汇入。
阳乐水源出东北的阳乐县溪。《地理风俗记》说:阳乐原属燕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设辽西郡,这里就是辽西的郡治所在。《魏土地记》说:阳乐城在海阳城西南。阳乐水又流向西南,注入沮水,汇入处称为阳口。沮水又西南流,有小沮水注入。小沮水源出冷溪,人们称冷溪为冷池。冷溪向南流,与温泉水汇合。温泉水的发源地在东北方的温溪,向西南流,注入小沮水。小沮水又往南流,与大沮水汇合而成卢水。桑钦在给卢植的书信中说:晋灭肥后,将肥国的族人迁至卢水一带。卢水有两条水渠,分别称为小沮水和大沮水,二水合流注入玄水。卢水又南流,汇合于温水。温水源出肥如城北面,向西注入玄水。《地理志》说:卢水向南流,注入玄水。玄水又流向西南,流经孤竹城的北面,再向西流入濡水。所以《地理志》说:玄水向东流,注入濡水,是从东边流来注入的。《地理志》说:令支有孤竹城,即以前的孤竹国。《史记》说:
孤竹国国君有伯夷、叔齐两子,他们相互间辞让王位,最后饿死于首阳山。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对他说:我是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辽海上漂浮着我的棺材,听说太守仁善,请替我掩埋一下。第二天,廉翻看见海面上果有浮棺,于是就改地安葬,而那些曾嘲笑此事的小吏都无疾而终。《晋书·地道记》说:辽西人见辽水上有浮棺,想打开,却听到里面有声音说:我是孤竹君,你们为什么要打开我的棺材呢?人们因此为之立祠祭祀。
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距肥如县城南十二里,是两水汇合之处。
又向东南流,过海阳县,再向西南流,注入大海。
濡水从孤竹城东南流出,经西乡北,有瓠沟水注入。瓠沟水源出孤竹城东南,向东流入濡水。濡水又经旧城南面流过后,分为二支,从北边分流而出的,称为小濡水。小濡水向东流,经乐安亭北,自东南方流入大海。濡水往东南流,经乐安亭南,往东流汇合了新河旧河道。新河旧河道在雍奴县接纳了鲍丘水,向东流。鲍丘水注入处称为盐关口。魏太祖在北征蹋顿的同时,一并疏导了泃口,所开的渠道被称为新河。陈寿《魏志》说:开新河以通海。新河向东北流,穿过庚水,又向东北流经右北平,穿过泃渠水,又东北流,经昌城县旧城北,王莽时,这里被称为淑武。新河又东流,分为二支,其中一条支流往东南流,注入大海。新河自支渠东流,与封大水汇合,二水汇合处称为交流口。封大水的发源地在新安平县,往西南流,经新安平县旧城城西。《地理志》说:新安平县旧城是辽西郡的属县。封大水又流向东南,有龙鲜水注入。龙鲜水源出新安平县西北,世谓之马头水。马头水有两条头源,南流汇为一水,再往东流,注入封大水。《地理志》说:龙鲜水东流,注入封大水。封大水往南乱流,注入新河,再南流入海。《地理志》说:
海阳县南面有封大水,南流注入大海。新河又向东,流出海阳县,汇合于缓虚水。缓虚水源出新安平县的东北,世谓之大笼川,往东南流,经令支城西面流向西南,合于新河,再南流入海。《地理志》说:缓虚水、封大水这两条水都南流入海。新河又往东流,汇于素河,二水的汇流处称为白水口。素河源出令支县蓝山,往南注入新河,又流向东南入海。新河又东流,至九口分出支流,南注入海。新河又东流,经海阳县旧城南。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摇母余被封为海阳侯,他的封地就在这里。《魏土地记》说:海阳城在令支城南面六十里处。新河又往东流,汇合于清水。清水源出海阳县,往东南流,经海阳城东,又往南流汇合于新河,又南流约十里左右,向西注入九口,流入大海。
新河往东流,穿过清水,又往东流,有木究水分流而出,向南注入大海。新河又往东流,从左边分出的支流曲折流出,形成北阳孤淀,淀水向右流,穿过新河南流入海。新河又向东流,汇合于濡水。濡水又东南流,经絫县碣石山。文颖说:辽西絫县有碣石,王莽时改名为选武。絫县隶属临渝,王莽将临渝改为冯德。《地理志》说:右北平骊成县西南有大碣石山,王莽时改称为揭石。汉武帝曾登上这座山,以观大海,并刻石题字于其上。如今海滨处有一块长数十里,形似甬道的岩石,靠近山顶处的海边,有一块圆柱状的大石,石立于大海之中,常常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淹没,退潮则露出海面。
这块大石不动不没,不知深浅,被人们称之为天桥柱。天桥柱的形制仿若人建,但大辽水源出卫皋山其实并非人力所造,韦昭认为这就是碣石。《三齐略记》说:始皇帝曾在海中建石桥,海神帮他竖起了石柱。于是始皇帝请海神与他相见。海神说:我天生丑陋,除非你答应不绘我的肖像,我才能和你见面。始皇帝允诺后,入海四十里与海神相见。左右随从没人妄动,只有一名画工用脚偷偷描绘海神的长相。海神怒道:你不遵守约定,速去,速去!
始皇帝急忙掉转马头回岸,马的前脚刚刚上岸,后脚处的陆地就崩塌了。始皇帝侥幸脱身,画工则被淹死在海里,四周群山的岩石也纷纷倾入海中,至今仍向东倾斜着,说的或许就是此处。濡水南流入海要经过这里,而不是海阳县西。
《水经》记载错了。又据《管子》说,齐桓公二十年(公元前666年),北伐孤竹,在距卑耳溪约十里的地方,突然吃惊地停下来,瞪着双眼,准备弯弓而射,但又引而不发,只是回顾左右,说:你们见过前面那东西吗?左右回答说:没见到前面有东西啊。齐桓公说:我看见一个人,身高一尺而人的品貌齐全,戴着帽子,袒开右边的衣襟,走在马前,怎么会有像这样子的人呢?管仲回答说:
我听说岂山之神叫俞儿,身高一尺而人的品貌齐全。当成就霸王之业的君主兴起时,岂山之神就会出现。他走在马前,意为引路;袒开衣襟,就是指前面有水;衣襟的右边袒开,意为应从右面渡水。齐军到了卑耳溪,有引人渡水的向导从左边渡水,结果水很深,与戴的帽子齐平,而从右面渡过溪水,水浅得只淹到膝盖。齐军过河后,桓公立刻拜管仲于马前说:不知道仲父有这么高的圣人才智,我实在是久当有罪了。如今从孤竹国往南行,就是大海,在苍茫的大海中,有很多的山都能够辨认出来,但由引人渡水的向导所领渡的卑耳溪又在何处?早在汉朝时,大海汹涌的怒涛就吞没了大片陆地,想来那里也同碣石一起,被大海的波涛吞没了。
大辽水源出塞外卫皋山,从东南方流入塞,过辽东郡襄平县西,辽水,也有人说它源出砥石山,从塞外向东流,至辽东望平县西面,即王莽时的长说,再转弯流向西南,经襄平县旧城西面。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灭燕,于燕地设置辽东郡,治所就在这里。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纪通被封为襄平侯,封地就在这里。王莽时,改襄平为昌平,这里又成为魏时所设的平州的治所。水又向南流,经辽队县旧城西,王莽时,改名为顺睦。公孙渊派将军毕衍驻兵辽队,以抵御司马懿,指的就是这里。
又向东南流,过房县西,
《地理志》说,房县,以前是辽东郡的属县。白狼水与辽水的右边相会。白狼水源出右北平白狼县的东南,向北流,再转弯流向西北,经广成县旧城南,这里在王莽时成为平虏,俗谓之广都城。白狼水又西北流,有石城川水注入。石城川的上水源出西南方石城山,向东流,经石城县旧城南。按《地理志》载,石城县在右北平。水折而流向北方,经白鹿山西,也就是白狼山。《魏书·国志》
说:乌桓单于蹋顿称雄于辽西,也颇受袁氏恩遇,袁尚为曹操所败后,前去投靠他,这个部族屡次入塞骚扰边关。曹操为征讨乌桓,引军出卢龙塞,劈山填谷五百余里。在距蹋顿单于王庭所在的柳城二百处,袁尚与蹋顿聚数万骑兵前来迎战。曹公登上白狼山,远眺柳城,与敌骑突然相遇。曹公趁敌队形不整,纵兵冲杀,敌军大溃,蹋顿被阵斩,乞降的胡人和汉人多达二十万人。《英雄记》
说:于是曹操拍着马鞍,乐得手舞足蹈。就是指的这里。《博物志》说:魏武帝途经白狼山,遇上了狮子。武帝派人与狮子格斗,死伤很多。武帝就亲率卫队几百名士兵围攻,狮子咆哮怒吼着一跃而起,使周围的人都惊恐不已。忽然,武帝看见有个怪兽从林中冲出来,样子像狐狸,一跳就登上了武帝的车轭。狮子将要过来,这怪兽就跳起来站在狮子的头上,狮子马上伏地,不敢起来。于是人们顺利地格杀了它,抬着狮子回洛阳。距洛阳还有四十里时,周围地区都没有鸡鸣狗吠的声音。水又流向东北,经广成县东,注入白狼水。白狼水向北流,经白狼县旧城东,王莽时改名叫伏狄。白狼水又东流,有方城川水注入。方城川水源出西南山下,流向东,再折流向北,经一座旧城西,人们称这座城为雀目城。再向东转弯,流经方城北,向东流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流,经昌黎县旧城西。
《地理志》称为交黎,这里是东部都尉的治所,也是王莽时的禽虏。应劭说:交黎,现在的名字叫昌黎。高平川水在此注入白狼水。高平川水源出西北方的平原,向东流,经倭城北,这座城是倭人迁徙到这里的移民所建。水又向东南流,经乳楼城北。高平川水直接流过戎人的居住地,这座城也兼有戎人的地名。水又流向东南,注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流,有自鲁水注入。从西北远山流来的自鲁水,流向东南,流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流,经龙山西边。燕王慕容皝将柳城之北、龙山之南一带视为福地,派阳裕修建了龙城,改柳城县为龙城县。十二年(公元348年),龙山有黑龙、白龙出现,慕容皝亲往观看,在距龙二百步外处,宰猪牛羊三牲祭祀,二龙交首嬉戏,脱下龙角飞去。慕容皝很高兴,下诏大赦,改新宫为龙和龙宫,又于龙山上建龙翔祠。
白狼水又北流,经黄龙城东。《十三州志》说:辽东属国都尉的治所就在这里,昌辽道有黄龙亭,就是指这里。营州刺史的治所也设在此处。
魏时,《魏土地记》
说:黄龙城西南有白狼河,沿城东北方流向东北,就是指白狼水。又东北流,有发源于西北塞外的滥真水往东南流,经重山再向东南流,注入白狼水。白狼水又自东北流出,向东分出两条支流,右边的支流可能是渝水。《地理志》说:渝水的上流源出白狼水,流向西南,沿山边流经一座旧城的西面,这座旧城被认为是河连城,大概是临渝县的旧城,王莽时叫冯德。渝水向南流,再折而东流,与一水相会,人们称其为伦水,这是由戎人地区的称呼变过来的,很可能是《地理志》所说的往北流,注入渝水的侯水。《十三州志》说:侯水向南流,注入渝水。的原意或许是指侯水自北而南流吧。注入渝水。
《地理志》又流向西南,渝水又流向东南,流经一座旧城的东面,旧城俗称女罗城。又南流,经营丘城的西面。营丘城本来位于齐国,但将城名置于辽、燕之间,是因为燕、齐两地相隔遥远,而侨居的齐人多在此的缘故。注入大海。
渝水又流向东南,《地理志》
说:渝水从塞外南流,注入大海。一条水流向东北,流出塞外,为白狼水,又流向东南,至房县注入辽水。《魏土地记》说:白狼水往下流,注入辽水。
又向东流,过安市县西南,注入大海。
《十三州志》说:大辽水从塞外流向西南,至安市入海。
玄菟郡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由此发源。
高句丽县,就是旧日的高句丽,是由胡人建立的国家。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平定右渠,设玄菟郡于此,即王莽时的下句丽。小辽水源出辽山,往西南流,经辽阳县汇于大梁水。大梁水源出塞外,向西南方流,至辽阳入小辽水。故《地理志》说:大梁水流向西南,至辽阳入辽水。《郡国志》说:辽阳县以前属于辽东郡,后来划归玄菟郡。因水向西南流,所以称为梁水。小辽水又向西南流,经襄平县,被称为淡渊,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淡渊干涸无水。小辽水又经辽队县,注入大辽水。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宣王平辽东,斩公孙渊于此水上。
往西南流,至辽队县入大辽水。
水源出乐浪郡镂方县,流向东南,过临县,东流入海。
许慎说:水源出镂方县,往东流入大海。另有一种说法,说水源出水县。《十三州志》说:乐浪郡东北有水县,郡东有镂方县,水源出水县南,流经镂方县。昔日有燕人卫满,从水西行去朝鲜。朝鲜,是箕子的旧时封国。
箕子教人以善,教民耕田织布,使此地民风淳朴,又制订八条约法,让民知晓何为所禁,形成了基本的礼仪。战国时,卫满称王朝鲜,建都王险城,领地方圆数千里。至其孙右渠时,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派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前往征讨,于水大败右渠,灭了卫满朝鲜。若水东流,就不会横渡了。那里现为高句丽国都。我询问过番国的使节,说这座城位于北岸。水向西流,经旧乐浪郡朝鲜县,流向西北。朝鲜县,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乐浪郡治所。所以《地理志》说;水向西流,至增地县入大海。汉朝建立后,以朝鲜相距太远为由,就沿辽东旧时边疆至水一线定为国界。考查今日和古时的情况,与典籍所叙相差较大,《水经》的记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