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十二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5124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十二卷

第十二卷 圣水巨马水

  圣水大概是现在北京、河北境内的大石河、琉璃河;圣水东南流,经现在的河北安次古城南,与拒马河汇流。巨马水现名拒马河,源自河北涞源县西,东流,经涿县——郦道元的家乡。

圣水源出上谷,

  上谷是燕国的旧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设上谷郡于此。王隐《晋书·地道志》说:上谷郡的郡治在河谷之上,因此得名上谷。王莽时改上谷郡为朔调郡。圣水源出上谷郡西南的圣水谷,往东南流,过大防岭之东。大防岭下面有一个石洞,洞口正对东北方,高、宽约在四、五丈左右,进洞之后,洞顶开始变得更高深幽邃,并向纵深伸展,洞中有水。据当地博闻广识的老人介绍,昔日有僧人名惠弥,他对任何事物都喜欢刨根问底,曾举着火把入洞探寻。顺着水流,惠弥入洞约三里余后,洞穴又分出两条支穴:一穴比较小,蜿蜒伸向西北,不知趋向何方;另一穴向西南延伸,进洞后即使连走五、六天也不见出口,惠弥也就只好回来,所以依然不清楚洞有多深。这个洞里的水夏季凉爽,冬季温暖,春秋季更有白色的鱼游出,出洞数天后又游回洞内。这种白鱼曾有人捕到过,其味鲜美异常,大概与丙穴嘉鱼同属一类。水又东北流,注入圣水。圣水东流,流经玉石山,玉石山的山口名玉石口。这是因为其山多有像玉的美石及似玉而带纹彩的石头的缘故,所以就以玉石为名。圣水流到这里后,潜入地下继续流了一里多,才在东面流出地表。水继续东流,从山涧泻下的水势达一丈有余,然后折向南流。

水往东流,经良乡县的南面,

  圣水往南流,过良乡县后折流向西,又往南流,流经良乡县故城西面。良乡县在王莽时名为广阳县,此段圣水中另有防水注入。防水源出位于良乡县西北的大防山南麓,其水流向东南,因流经羊头阜下,所以又被称为羊头溪。防水又流向东南,至良乡县城,往东流入圣水。圣水又南流,汇合于乐水。乐水也源出位于良乡县西北的大防山南麓,往东南流,过良乡县西面,然后东南流入圣水。圣水又东流,经良乡县故城南面,又东流过圣聚之南。圣聚其实就是因圣水而得名。圣水继续东流,与侠河相汇合。侠河源出良乡县西面的甘泉原东面山谷,其水东流,经西乡县旧城之北,即王莽时的移风,被世人称为都乡城。据《地理志》所载,涿郡有县名西乡,但却没有都乡城这一称谓,这或许是民间口耳相传所造成的错误。侠河又东流,过良乡城之南,然后往东北流,注入圣水,世谓之曰侠活河,也名为非理之沟。

又往东流,经过阳乡县的北面,

  圣水自涿县出后,东流合于桃水。桃水的上游与涞水相接,涞水在徐城的东南面与良乡的西面分出一支垣水,即世人所谓的南沙沟,也即是桃水。桃水往东流,经逎县北,又东流,经涿县故城下,合于涿水。世人谓之涿水,又谓之桃水。这条水源出涿县老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数处泉水一起涌出东流,流经桃仁墟的北面。有人说桃仁墟因水得名,此水即为桃水;还有人说这里最初是终仁的故居,故应是终仁而非桃仁。我据《地理志》所载,桃水上承涞水,但这条水的发源地与《地理志》所记载的有所不同,应该说是终仁才对。这条水又流向东北,汇于乐堆泉。乐堆泉源出乐堆之东,往东南流,注入涿水。涿水又流向东北,过涿县旧城后,西流入桃水。应劭说:涿郡是燕国故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于在此设立了涿郡,因郡南有涿水而得名涿郡。阚骃也是同样的看法。现在涿城的南面没有水,不过西南面有水。应劭说:涿水源出上谷的涿鹿县。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涿水在涿鹿县的东面注入漯水。漯水流向东南,经广阳郡。广阳郡与涿郡的郡界就是漯水。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朝廷分出燕国故地置涿郡。之所以此作为郡名,应是郡内有涿水的缘故,所以涿郡、涿县都因水得名。但事物的联系往往是暗中相通的,在有的地方也就显露出来,故流经匈奴境内的水被称为涿耶水,可山川阻隔,更兼地域辽阔,水不可能一路流注而其名不改,而流经各地却得到同一名称的原因,是由于隐伏的水和显露的水互有关联,因此相距遥远,却也得了同名。以此推之,虽出入不是很大,但究竟不是确凿的说法。桃水又东流,经涿县旧城的北面,王莽曾改此地为垣翰,晋泰(太)始元年(公元265年),涿郡改为范阳郡,直到现在,郡治都在涿县故城。城内的东北角有晋康王碑,城东则有范阳王司马虓庙碑。桃水又东北流,合于垣水。垣水的上游接于涞水,于良乡县分出桃水,世人称之为北沙沟。故应劭说:垣水出良乡,东流经垣县故城北面。《史记音义》

  说:武垣县在河间郡,垣县在涿郡。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朝廷将垣县封给降汉的匈奴王赐,立为垣侯,即王莽时期的垣翰亭。所以人们称这里为顷城,这是错误的。垣水又东流,经顷。顷是地名,有顷上这一名称。故世人也称垣水为顷前河。垣水又东流,其间有洛水注入。洛水上游接于鸣泽渚。鸣泽渚是一片沼泽,方圆约有十五里。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出巡鸣泽。服虔说:鸣泽是泽名,位于逎县北部边界,其所指者就是鸣泽渚。鸣泽之西有独树水注入,独树水源出逎县北山,东流入泽;鸣泽之北有甘泉水注入,甘泉水源出良乡县西山,往东南流,自西乡城西面流过,再南流入泽。鸣泽渚之东有洛水流出,洛水东流,经西乡城西,再东流经垣县,然后南流注入垣水。

  垣水又东流,经涿县之北,东流入桃水。故应劭说:垣水东流注入桃水。阚骃说:垣水流至阳乡,然后注入桃水。但如今依照旧时典籍来探寻水道,却不能够到达阳乡。桃水往东流,入阳乡后东流,注入圣水。圣水又东流,与广阳水汇合。广阳水源出小广阳西山,往东流,经广阳县旧城北面东流,其间有福禄水注入。福禄水源出西山,往东南流,经广阳县旧城南,东流注入广阳水,再向东南乱流至阳乡县,向右注入圣水。圣水又东南流,经阳乡县城西,不经城北。阳乡县,原为故涿县的阳亭。《地理志风俗记》说:阳乡亭在涿县东边五十里处,后被分出置县。王莽时,更名章武,即长乡县。据《太康地记》说,涿郡有长乡县,而无阳乡县。圣水又东流,经长兴城南,又东流,过方城县老城北,这里所说的方城,为李牧伐燕时所夺取。曹魏时,刘放被封为方城侯,这里就是他的封地。圣水又东流,在左边汇合了白祀沟。白祀沟源自广阳县娄城之东,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娄城水。娄城水自平地喷涌而出,导源东南流,从右边注入白祀水,向东南乱流,经常道城西,即原来的乡亭。这里距长乡城四十里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魏少帝曹璜被封于此。白祀水又往东南流,注入圣水。圣水又东南流,经韩城的东面。《诗经·大雅·韩奕》一章说:那高大的韩城啊,是燕国军队所筑。周王封给韩侯,有追、貊等国,并拥有北方诸国的领土。郑玄说:周朝分封诸侯,将韩侯的领地封在韩城,为侯伯,后来韩侯为北方的猃狁所逼,便将领地稍稍东迁。王肃说:现今涿郡方城县的韩侯城,被世人称为寒号城,是错误的。圣水又东南流,它的右边与清淀水汇合。清淀水源出西淀,东流注入圣水,二水汇流处被称做刘公口。

又东流,过安次县南,往东流入大海。

圣水往东流,流经勃海安次县旧城的南面。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 186年),封荆州刺史王敏于此,为安次侯。圣水又东南流,注入巨马河,并不直接入海。

巨马河源出代郡广昌县涞山,

  巨马河即涞水,涞水共有两个源头,皆发自涞山。涞水往东流,经广昌县故城南,王莽时此处为广屏。曹魏时,封乐进为广昌侯。涞水又东北流,经西射鱼城东南后东北流,流经东射鱼城南,又折而流过城东。《竹书纪年》说:晋国的荀瑶征伐中山国,取穷鱼之丘。穷与射字相似,故疑是此城,不过这也很难说。涞水又流经三女亭以西,再流经楼亭以北,它的左岸属于白涧溪。白涧溪的源头有两个,两个源头合流后,便成一溪,白涧溪的溪石呈白色,望去洁白如雪,故溪以石得名。水又往东北流,名为石槽水,水流到这里,潜流入地,只有待到涨水时,方从地面流过,注入涞水。二水的汇流处叫白涧口。涞水又东北流,其间有桑谷水注入。桑谷水源出南方的桑溪,往北流入涞水。涞水又北流,经小黉岭东面,折向东流,经大黉岭南,这或许就是霍原隐居教学的地方。徐广说:霍原在广阳山隐居,教授的弟子有数千,后来被王浚借谶纬之言所害。虽然那个时代距今已经很遥远,但至今还有大黉小黉(学校)的名称,不过没有碑文颂辞,无法肯定是谁在此处隐居过。涞水又东北流,至紫石溪口汇合紫水。紫水源出圣人城北大亘山下,向东南流,它的左岸与磊砢溪水相汇。或许从前这里有过山崩,坍塌下来的乱石堆满了溪涧,溪水也因而得名。磊砢溪水源出东北,往西南流,注入紫石溪水。紫石溪水经圣人城东,又东南流,右边汇于檐车水。檐车水源出檐车硎,往东南流,经圣人城南,往南流入紫石水。

  紫石水又往南,流入涞水。涞水又东南流,过榆城县南后,又转弯流过城东,名为榆城河。涞水又往南流,经过藏刀山下。藏刀山层岩卓立,直指云天,远远望去,犹若无数的刀堆在一起,这些刀的刀头全朝向西方,刀环与刀环之间紧紧相靠,森然而列。涞水往东流,经徐城北,这里有一条旧河道分出,世人称此为沙沟水。涞水又东流,督亢沟从中分出。一水往东南流,即督亢沟;另一水往西南流,即涞水的旧河道。这里的水一旦涨水,就长流滚滚;一旦水位干枯,就潜入地下,直到逎县方再度流出地面,这就是涞水的旧河道。

又东流,过逎县北,

  涞水于逎县北部边境接纳了旧河道,水源再度流出,积水聚为宽约一百步,长数百步的长潭,由于潭的左右两边有许多小支流注入,因而汇集成了深潭。潭水下流约十余里后,往东南流,经逎县旧城东面。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降汉的匈奴王隆疆得封此地,被立为侯国,王莽时把名字改为逎屏。这条水称巨马河,又名渠水。涞水又东南流,三国时,袁绍遣别将崔巨业攻固安,未克。他撤军时,公孙瓒军追击袁军至巨刀水,双方在此交战,战死者有六七千人,指的就是这条水。涞水继续东南流,经范阳老城的北面,易水注入。

又东南流,流经容城县的北面,

  巨马水又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郦亭沟的上流在逎县东面接纳了督亢沟水,往东南流,经紫渊东面。我的六世祖曾担任乐浪太守,从涿县的先贤乡移到水南居住。宅第的西边是巨马水,东面就是这条水,水的支流相互交通,于田园间弯弯曲曲地流过,此地不但有令人怀想的鱼米之富,也是游览的胜地。这条流向东南的水,又叫郦亭沟。水又转向西南流,经大利亭南流,然后注入巨马水。巨马水又东流,经容城县旧城的北面,又向东流,有督亢沟水注入。督亢沟水的上流在涞谷接纳了涞水,如打开水口放水,其水便会长流直下;若堵住水口,这里就会变为涓涓细流,甚至有断水之虞。水性和顺,如何对其加以利用,则全看世人的见识。督亢沟水流向东南,经过逎县的北面,又东流,经涿县郦亭楼桑里之南,这里是刘备的故居。水又东流,经督亢泽,督亢泽环抱着方城县。方城县以前属广阳郡管辖,直到后来才划归到涿郡。《郡国志》说:

  方城县有督亢亭。孙畅之的《述画记》中载有督亢地图,说是燕国的太子丹遣荆轲携督亢之图献予秦国,始皇帝斩了荆轲,督亢之图也亡佚了。地理书《上古圣贤冢地记》说:督亢故地在涿郡,督亢陌在现今故安县南面,属于幽州的南部边界。《风俗通》解字说:沆,浩淼也。即烟波浩淼,无边无际。沆,即无水的洼地,也即是盐碱地。沟水自泽地分出,往东流,经涿县旧城的南面,东流经汉侍中卢植陵墓之南,再分散东流形成督亢泽,并在此北转,注入桃水。督亢水又南流,名为白沟水。又南流,经广阳亭的西面,继续南流,汇合于支沟。

  沟水的西面引入了巨马河水,再东分一水成为支沟,又东流入白沟。白沟南流,注入巨马河。巨马河又东南流,经益昌县时,护淀水从它的右边注入。护淀水的上游位于临乡县旧城西面的承接护陂,流向东南,经临乡城南面。汉朝时,这里是广阳顷王之子,临乡侯刘云的封地。《地理风俗记》说:临乡城在方城南面约十里处,是旧县城。淀水又东南流,经益昌旧城西南后,注入巨马水。巨马水东流,经益昌县旧城南,汉朝时,这里是广阳顷王之子,益昌侯刘婴的封地,王莽时改名为有秩。《地理风俗记》说:益昌城在方城县东面八十里处,是旧县城。巨马水继续东流,有安次县东北平地涌出的八丈沟水注入。八丈沟水往东南流,经安次城东面后,又东南流,经泉州县旧城西折向南流,它的右边有滹沱河的枯沟汇入。枯沟由安次县西北往东流,经常道城东、安次县旧城西。

  晋时,司空刘琨曾驻兵在此,以抗石勒。枯沟又东南流,至泉州县西南,东流注入八丈沟。八丈沟又南流,注入巨马河,然后乱流东奔而去。

又东流,过渤海东平舒县北,往东流,注入大海。

《地理志》说:涞水东南流,至容城入河。此河即濡水。这两条水相互汇

合。巨马河于平舒城北南流,注入滹沱河,然后一同流奔入海。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