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十一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3895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十一卷

第十一卷·易水水十一卷·易水水

  易水,即现在的河北西部的中易水、瀑河,海河水系的五大支流之一,源自现在的易县境内,北流,自文安县北汇流于古滹沱河。滱水,现名唐河,源自现在的山西省境内,上流即现在河北定县以上的唐河,自定县以下河道经常变迁,经现在安新南,汇流于古易水。

易水源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

  易水源出西山宽中谷,东流过五大夫城南。从前北平侯王谭,不肯依附王莽,他的儿子王兴携五子避乱,隐居于山中,他们的故居被世人称为五大夫城。

  潘岳在《赞》中说:五王在该城居住时,裙带相连,是个大族。易水继续东流,左面与发源于北方子庄关的子庄溪水汇合,然后南流过五公城西面,再拐弯流经五公城南。五公,即王兴的五个儿子。光武帝即位后,为彰其忠,赐五子予五侯封号:即北平侯元才,安憙侯益才,薄阴侯显才,新市侯仲才和唐侯季才,也就是所谓的中山五王,五王的居城被人们冠以五公城之名。五大夫城和五公城坐落在小山岗上,方圆约一里左右,其形上斜而下方,山岗上有溪水流向东南,注入易水。易水继续东流,右面与发源于西南女思涧的女思谷水汇合。女思谷水流向东北,注入易水,三水的汇流处被称为三会口。易水又折向东流,经旧日燕国的长城门,今日的关门城西南,与樊石山水相会。樊石山水源出易水西面广昌县的樊石山,樊石山水东流,过覆釜山后,东流注入易水。易水继续东流,过燕长城,再经渐离城南,渐离城是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为安顿高渐离而筑的馆舍。易水继续东流,经武阳城南。因易水从宽中东流,经武夫关而出,所以也兼称武水,故燕国下都也得武阳之名。在此段,濡水的旧道支流与易水左面汇合。武阳大城的东南面,有一小城,这即是故安县的故城,汉文帝时,封丞相申屠嘉为故安侯。故安县的故城东西约长二里,南北约宽一里半。高诱说:易水经过故安城南城外向东流,指的就是这支水。高诱是涿郡涿人,他所记载的,都经过了确实的查证。到现今为止,水已经淹到了故安城的东南角,世人又将易水称为故安河。武阳城筑于燕昭王时期,东西长约二十里,南北宽约十七里。傅逮在《述游赋》中说:从北蓟出发,经过良乡,登上金台,远眺武阳,只见两座城空旷辽阔,旧迹渺茫,写的就是这里。易水继续东流,过范阳而出。

往东流,过范阳县南,又继续东流,过容城县南,

  易水东流,经范阳县故城南,秦朝末年,陈胜麾下的张耳、陈余为攻占燕、赵之地,先派蒯通去游说,然后再攻下了范阳。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朝廷封匈奴降王代为范阳侯,王莽将其改名为顺阴。十六国时,后燕慕容垂逃至此地,设兵驻守。

  慕容垂本来打算去上京,但受阻于行军之时,匆促间未能如愿。易水继续东流,与发源于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的濡水汇合,濡水东流,与发源于北溪,于东南注入濡水的源泉水汇合。濡水向东南流,流经樊於期馆西边,当年樊於期在此自刎,他的首级则被荆轲带走。

  濡水又往东南流,流经荆轲馆之北,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听从了田生的劝谏,以上卿之礼款待荆轲,在这里修建了荆轲馆。樊於期馆和荆轲馆所在的小城,有曲折的溪涧,澄清的泉水,而且烟雾缭绕,山高林茂,眺望这景色,足可令人心旷神怡;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人,如能在此栖身,于山青林静之所,当能自得其乐。濡水又东流,经武阳城西北。从前,曾有人拦河筑坝,引濡水的一条支流南流入城,流经武阳城中的一座柏冢以西。柏冢的围墙和武阳城城墙间,有一水塘。四周皆是如城邑般森严庞大的墓地。水旁几座高大壮观的陵墓,远远望去犹如青色的山丘。询问当地博闻广识的前辈,查阅所能找到的典籍,不见有关这几座陵墓的任何记载。按常理推想,它们应当是在燕国下都修筑之前就存在的旧坟,但也有人说这是燕国王室的坟地,不过大概不存在这一可能。濡水旧道往南流,转弯向东边后分为两条。

  一条支流经故安城西,顺城墙南流,入易水。这段河道的两岸相隔百步,堤高岸深,有两座参差不齐的钓台隔河遥遥相望,风景秀丽异常。另一支流流向东方,注入金台陂。金台陂东西约六、七里,南北约五里;在陂塘西北,有一钓台,高丈余,方圆约四十步,距陂塘北岸十余步,有东西相距约八十余步,南北稍狭的金台。在金台的北边,有个小金台,小金台之北还有一个兰马台,它们都高约数丈,秀丽异常,并峙相对。在台的左右两边,有水流相通,堂下四周的廊屋,盘回曲折地披覆在水岸之上。虽然屋宇与墙壁都纷纷倒塌,但还是可以看到柱础,所以建筑的基本结构还能够推测出来。访问当地博闻广识的老人,据他们说,战国时,燕昭王以厚礼聘请各地宾客,广泛招揽贤能之士,像郭隗、乐毅之流,邹衍、剧辛之辈,还有那些为求官觅职而游说于诸侯的人,都不远万里而来。为防备诸侯的门客刺探燕国的虚实,燕昭王在南部边境修建了下都,将宾客们安顿在馆舍里。这些老人们又说,自燕昭王修建后,其子丹又继续将此地扩充,所以到现在,仍有镌刻过的残石留在雕墙败馆之间。这一说法虽然没有详实的经籍记载所印证,但细细察看现存的古迹,与历来的传说似乎颇为相符合。濡水从堰坝东流,自紫池堡以西转道向北流,其间有浑塘沟水注入。浑塘沟水的发源地在遒县以北白马山中的南溪,浑塘沟水流向东南方,后注入濡水。濡水又东流,至塞口,塞口即是古时修堰拦水的地方。在这里,濡水的旧分支流往南流,注入濡水南面故安城以东的陂塘。该陂塘方圆约四里,但现在已经没有水了。陂塘内有泉水,水虽然很深,但并不流淌,而且紧邻水池北边,世人称之为圣女泉。濡水又往东流,在水口处有白杨水注入。遒县西山的白杨岭是白杨水的发源地,白杨水往东南流,注入濡水,时人称之为虎眼泉。

  濡水继续东流,与发源于遒县西北、檀山西南的檀水汇合,檀水南流,与石泉水汇合。石泉水的发源在石泉固东南角,水约深三丈,宽二十余步。群山深处的平川之间,便是石泉固的坐落处,这里四周被山涧阻隔,其涧岸约高八丈有余,并且底部的岩石高五丈,岩石之上,又有一层高四丈的赤土,犹如墙壁般陡峭直立。这段山涧约宽四十五步。水流不到的地方,路的宽度容不下一辆车子,极其狭窄,只能通过单人独马,此地名为石泉固。上古之时,石泉固原有一座白杨寺,供奉着白杨山神。白杨寺四周林深木茂,枝柯交错盘亘,绿如翠云的浓荫遮住了阳光。僧人释法澄建佛寺于其上,使此处更成为修道胜地。水往南流,注入檀水,故民间以并沟称之。水往东南流,经故安县之北,往南流入濡水;濡水又往东南流,与易水汇合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注入巨马水。故《地理志》说:故安县的阎乡,是易水的发源地,后至范阳注入濡水。

  阚骃也如此认为,他还说:濡水合于渠水。许慎说:濡水注入涞水。涞水、渠水都是巨马水的另一称谓。但两条易水的发源地都在同一乡,又一同注入濡水。

  北易水流至涿郡范阳县,在此汇合北濡水后,一起乱流注入涞水,因而北易水与诸水又可以相互通称。北易水往东,经容城县老城之北,挟怒涛滚滚东流,与南易水汇合于勃海郡平舒县。阚骃说:易水是涿郡西部与代郡的分界线。这条易水就是南易水,它的发源地在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的燕王仙台东边。燕王仙台有三座高峻的山峰,峰顶之上云霞蒸蔚,深谷之中烟雾缭绕,据当地的老人们说,燕昭王当年曾经在这里求仙。仙台之东,有一山冈名石虎。范晔《后汉书》载:石虎冈原是中山简王焉墓穴的所在地,陪葬的葬物丰厚异常,砌坟墓的石料皆是来自涿郡的山石,只有墓碑和墓道上的石兽是用山上的岩石雕刻而成,因为留下两只石虎,所以后人就把这里称为石虎冈。郎山东麓,是泉源所出处,即《水经》里的阎乡西山。水又东流,有毖水自南面处汇入,二水混合同流,世人称之为雹河。司马彪着《郡国志》言:故安县是雹水的发源地。光武帝令耿况率军攻打啸聚故安西山的贼兵吴耐蠡,于雹水沿岸而上扎营十余处,说的就是这条水。易水继续东流,流经孔山北麓,孔山山下有石钟乳溶洞,那里所出产的石钟乳美轮美奂。为采集石钟乳,人们常常打着灯笼入洞寻觅,进洞约一里许,有一条不太深的潜流的地下河,人可涉水而渡。渡过地下河后,洞中便奇妙地分出多个石洞,往往令出入的人迷失方向。为避免迷失道路,人们行进到这里一定会留下标记,以便返回时能找到通道。洞顶大孔,朝天豁达洞开,孔山之名由此而来。易水又东流,经西故安县城南,即阎乡城,再从送荆陉北边流过。老人们说:这里因燕丹为荆轲饯行而得名,但因距今的年代确实久远,是否真是如此,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对于那些留传下来的地名及传闻,也应一一记载、说明,以便留与后人知之。易水又东流,转弯后,绕过长城西边东流,往南流过武隧县南面、新城县北面。这两座城池是《史记》所载的赵国大将李牧伐燕,占领的武隧、方城。这条水在民间被称为武隧津。水的北面正对着长城门,称为汾门。《史记·赵世家》载:赵孝成王十九年(公元前247年),赵国与燕国相互置换土地,赵国将龙兑、汾门让给燕国,燕国则把葛城、武阳换给赵国。汾门另有汾水门之称,又叫梁门。易水在此有分支往东流出,积水而成梁门陂;易水又东流,梁门陂水注入易水。水之上口于梁门处接纳易水,东流入长城,再往东北流,注入梁门陂。梁门陂之水北接范阳陂,该陂塘在范阳城以西,距城十里,方圆约十五里,民间也称它为盐台陂,其陂水的南面直通梁门淀,梁门淀约三里方圆,淀中的水流向东南,出长城后注入易水,其名曰范水。从这里起,易水下游便通称范水。水又东流,经范阳县故城南面,也即应劭所说的范水之阳。易水又东流,经樊舆县故城以北。汉武帝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时,封樊舆于中山靖王子刘条,并立为侯国。王莽将此地改名为握符。《地理风俗记》载:距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以前是个旧县。

  易水又往东,流经容城县故城南面。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赵将夜于深泽县;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将降汉的匈奴王唯徐卢封于容城,二者皆为侯国。王莽时改为深泽。易水继续东流,其间有埿水注入。埿水上游承接了容城县东南的两个陂塘,分别称为大、小埿淀。其水南流,注入易水,二水汇流的地方称埿洞口,浑埿城就在水边,易水从该城的南面流过,折向东流,合于滱水。所以桑饮说:易水的发源地在北新城的西北方向,往东流注入滱水。

  自下滱、易二水都可以相互通称。易水继续东流,经易京城南面。东汉末年,刘虞在蓟下被公孙瓒所害。当时有童谣云:燕地的南疆,赵国的北境,乱世时唯有此中可庇平安。公孙瓒以为谶纬中所说的是易水一带,因而特意从蓟迁到易水边,称所驻的城为易京城,距易城以西约四五里。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石虎自辽西南下至易京,见易京城墙极其坚固雄壮,就令二万人将它毁坏。

  现在的易京城墙,已经被毁为平地,只有城楼基址还在,依然有四丈多高。在废址之上,有井一口,世人称为易京楼,即当年公孙瓒数败于袁绍,走还固守的易京城。公孙瓒给他的儿子写信说:袁绍的军队攻城时,其状若鬼神,城墙之上,冲梯乱舞,城墙之下,鼓角齐鸣,说的就是此城。易水又往东,经易县故城的南面。这是从前燕文公迁到易县的那座城。阚骃称: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知晓这件事的宾客在易水为荆轲饯行。《燕丹子》载:荆轲临出发去秦国时,太子和知道此事的宾客都穿上白衣,戴上白帽,在易水畔为荆轲送行。荆轲起身敬酒,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在旁击筑,宋如意伴唱,唱到慷慨激昂处,人们激动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唱到凄厉悲怆时,人们又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暗暗地抽泣。为荆轲饯行处很可能就在这里。但从我根据古时留下的遗迹来看,为荆轲饯行的地方很可能在武阳,而非此地。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易县被封给匈奴降王仆,立为侯国。

继续又往东流,过安次县南边,

  易水东流,经安次县城南,鄚县故城北,再东流至文安县,在此与滹沱河汇合。《史记》载,苏秦所说的燕国长城以北,易水以南处,就是此水。班固、阚骃因而都称此水为南易水。

  又往东,过泉州县南,再继续东流,注入大海。

  《水经》记载了易水所流经的地方,一路流去,最后注入大海。

  代郡灵丘县高氏山是滱水的发源地,滱水又称沤夷之水,其发源地在距灵丘县西北七十余里的高氏山。《山海经》说:高氏之山,滱水出焉,向东流,注入河水。滱水流往东南,其山上有石铭,题曰冀州北界,故世人称之为石铭陉。滱水又南流,经侯塘。侯塘,是川原的名称。滱水又东流,有温泉水注入。西北的暄谷是温泉水的发源地,因发源地的水温热似汤,若入水沐浴,百病皆能治愈,因此被称为温泉。温泉水流向东南,经兴豆亭之北。兴豆亭位于南原,因为亭身倾斜而不正,所以又得欹城之名。温泉水经南原后,往东南流,注入滱水。滱水继续东流,有莎泉水注入。莎泉水发源于莎泉,往南流,水侧有莎泉亭。莎泉水往东南流,注入滱水。滱水又往东流,经灵丘县老城南面,应劭说:故城东南二十处埋葬着赵武灵王,因而该县得名灵丘。古时,灵丘县隶属代郡,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中山相臧吴上奏,请求朝廷将灵丘县从代郡划出,转归别郡。薛瓒在为《地理志》加注时说:

  灵丘县得名于赵武灵王之前。又据司滱水源出灵丘县高氏山马迁《史记》:赵敬侯九年(公元前378年),赵敬侯章败齐军于灵丘。如此看来,灵丘之名并不因赵武灵王而来,倒是与薛瓒《注》中所说的一致。滱水经灵丘县后,南流入峡,称为隘门,那里的石道极险狭,并设有关隘稽查过往行人。滱水流经南山,这里的高峰壁立直上,遮住了蓝天,又有深溪水沿峡谷奔流而下。沿着山涧,滱水西流,经御射台之南。御射台位于北面的山岗,台南立有御射石碑。水的南面奇峰直耸云霄,层崖刺天,且山险石峻,壁立而上。太武帝为游乐及习射,御驾常沿河上下往来驰骋。滱水西流,又南转折向东,经北海王详石碣之南,御射碑石柱之北,南流而去。

水往东南流,经广昌县南面,

  滱水往东流,经过嘉牙川,南边有发源于恒山北麓、由三条小水流汇合而成的水流注入,这条水经嘉牙亭东,再转流向北,而后注入滱水。这段滱水的北岸有一条山路,从山路过去,便是广昌县界。滱水又流向东,经倒马关,倒马关的关口险峻,绝壁祟岗,石径逶迤。诗人曾有诗咏叹高岗之崔巍,令良马困苦不堪,巉岩之峻险,使车马难以前行。这里与此类似,因而被称做倒马关。

  倒马关有水,其发源地在西南的长溪,水往东北流,经此关入滱水。滱水之南有山,山上的松园里建有帝王的御座,在东圃另造有一所佛寺;山的东面及北面,有连绵不绝的高峰深谷,荫天蔽日、高入云霄的山峰,而且山涧的水潭清澈见底,连鱼虾也不曾见,远足的行人途经此处,少有不流连忘返的。

  又流向往东南,过中山郡上曲阳县之北,有恒水自西方流注。

  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发源于中山西南大岭下的大岭水汇合。大岭水自东北方流出峡谷,在峡谷右边的山侧有佛寺,飞檐高翘,上凌峰顶,彩画艳丽,绘遍梁上,更有碧波荡漾的长溪,蜿蜒缠绕着自寺院脚下流过,水往东北流,注入滱水。滱水又折向东流,与两岭溪水汇合。两岭溪源于恒山北边的山冈,往东北流,自南北两岭间过,北岭有高插云霄的层峦,但却比不上南岭的峻直秀丽。若从滱水的南岸攀登山峰,一级级的石阶盘旋弯曲而上。于山顶顾盼群峰,都不及此山高峻,这座山峰也可以说是类比于羊肠、邛崃般的高山了。

  齐、宋两朝交好往来期间,双方使节往来都要经过这里。两岭溪水东北流,注入滱水。滱水继续东流,左侧与悬水汇合。悬水源出山原岫盘谷,其水轻流急水:广昌县段下,自高约四丈的悬崖间形成一挂飞瀑,水从山边直灌而下,白浪汹汹,积而成潭。悬水流向东南,扬起滔滔急流,注入滱水。滱水又东流,经鸿山,即世人称之的鸿头,也有可能是载入《晋书·地道记》的鸿上关。关尉的驻地在北平,但疆界却划到了望都东北,这里距北平不远,也是县境辖地所能达到的极处。在这里,滱水的左边有鸿上水注入,鸿上水源出西北近溪,往东南流,注入滱水。

又东流,过唐县南,

  滱水继续东流,经左人城南。应劭说:唐县西北四十里处有左人城,内有雹水,或者被称为唐水。唐水源出中山城以西偏北方向,城中有小山,在城西侧而其形尖削耸立,犹如积谷,疑是《地道记》所载的望都县委粟关。世人因为山在城中,所以称此城为中山城,又因唐水在城中,所以也称该城为广唐城。

  《中山记》称这座城为中人城,或称鼓聚。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错讹。又说山在城中,故称中山。中山郡的治所就在这里。京相璠说:旧中人城在今中山望都城东面二十里。望都城东本来就有一座尧姑城,而且中人城这一名称也没有流传过,京相璠却冠之中人城之名,不知依据是什么。《中山记》中所载的中人城,其城的东面距望都故城约十余里,没到二十里,但没在望都城的东面。纵观种种不同的说法,都有各种不同的错误。今天此城位于卢奴城以北,并且向西偏约六十里,唐水的源头在城西北方,其水西流,经郎山北面,因在读音方面,郎、唐二字比较相近,所以雹水又兼称唐水。唐水向西流,经左人亭后,注入滱水,滱水又东流,有一条水在滱水左边注入,这条水源出中册城之北的郎阜下,也名唐水,不过该唐水的发源地并不在城的西边,民间也将这条水称为雹水,于是此水仍兼有两个名字。这条水流往西南,注入滱水。对于这些情况,我并不是很清楚,仅仅只是记录下来存疑而已。滱水又东流,有恒水自

西方流注,从流注处开始,直到下游,滱水又被通称为恒川,据《禹贡》载,恒水、卫水已疏导入海,其中的恒水就即此水。滱水继续东流,马溺水自它右边注入。

  马溺水源出曲阳城东北马溺山,其水东北流,经伏亭。《晋书·地道记》载:马溺关在望都县。《中山记》载: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而且关口的地势相互相接,或许当年关尉的治所就在此城,但异名的由来并不清楚。马溺水又东流。注入滱水。滱水继续东流,经中人亭的南面,《春秋左传》载: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荀吴率晋国的军队入侵鲜虞,至中人,带回的战利品极多。滱水又东流,经过京丘的北边,京丘又被称为京陵,其南正对着汉中山顷王刘辅的王陵。滱水的北面正对君子岸,中山哀王的儿子中山宪王刘福的陵墓就在岸上,在岸边的土坎下有泉源,年深日久积聚成潭,所以又名泉上岸。滱水又东流,经白土北面,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中山康王刘昆侈的陵墓就在水南,顷王、宪王、康王三座王陵并列在一起。滱水又东流,流经乐羊城之北。《史记》载:魏文侯时,乐羊攻灭中山国,在中山故城的基础上建造了乐羊城,因而得乐羊城之名。滱水又东流,经唐县故城之南。乐羊城、唐城在滱水之北,所以《水经》云:滱水自唐县南边流过。城西有水,源出县城西北方的平地,那里的地下涌出了泉水,民间称之为唐水。唐水东流,至唐城西北角,人们在此筑堰拦河,使之形成湖泊,又叫唐池。这里的水面满覆着红荷绿叶,游人们经常聚集在湖上嬉戏玩乐,的确是个风景绝佳的胜地。唐池的湖水南流,入小沟,再下流,入滱水,整条水从上游直到下游,传有唐川的兼称。应劭着《地理风俗记》载:中人亭在唐县以西四十里。现今此城称中人乡,距县城正好四十里。

  唐水于西北方向注入滱水,水道不差,与应劭所载相合。又有人说南面有尧山,但南面无山,可见这是错误的。阚骃的《十三州志》载:卢奴是中山国的国都,在国都北边七十五里处即是唐县故城。阚骃说唐县故城在卢奴北方是错误的。

  《史记》载:帝喾死后,帝尧开始兴起,始封于唐,其南有望都县。但今天,与唐城之南相对的是卢奴故城,此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城在唐城之南了。考古而知今,实际的位置与记载的位置完全对不上,民间传说中的中山城与望都故城相距约八十余里,而这座城与中山城相距约七十里,从距离的远近推测,这座城应是唐城无疑。尧山在唐城北边约五里,与上面说到的相距七十五里相符。如此看来,民间所说的都山,应该便是尧山。它位于唐城东北的望都边界。皇甫谧说:豆山是尧山的异名。现今的尧山在唐城以北偏东方向,其势陡削,孤峰独矗,如虎牙耸立。山之南有尧帝庙,据说帝尧曾登临此山。《地理志》说:城南有尧山。但今天仔细在此城南边考察,没有发现有相应的山,许多先后对山水进行记述的学者,都言《地理志》的说法是错误的。另按民间所传,说唐城就是望都城,但在此城的北面没有另外的城,即使有,那也相当遥远,古人所说的山河的地形与实际位置全然相反,民间的传闻也不正确。在这座城的西北,豆山的西麓,有一条往东北流的水,经豆山下合于苏水,向东乱流转注,入滱水。难道它就是唐水吗?这也不是很清楚。此外,距此城南面偏东约十余里处,有座民间称为的高昌县城,或许是望都故城。高昌县在唐县之南。皇甫谧说:

  高昌县与唐县相距五十里。然而经过核实,两城之间约相距十五里,如此是书上记载错了。在这座城的东边,孤零零地耸立着一座山,因此山没有与他山相连,所以被世人称为孤山。孤、都读音相近,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都山了。《帝王世纪》说:取县名为望都,是因为尧的母亲庆都居住在此的原因。张晏说: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而见都山,所以望都县以此得名。唐城又名中山城,为与周王同姓的武公的国都。周朝衰落后,受到北方赤狄的侵扰,当时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他确立封疆之地加以管理,派遣管仲北击戎狄。并在边境上修筑了坚固的城池。后来桓公不恤国政,周王问太史余:今之诸侯,孰先灭亡?太史余答:上天生了人,又让人类各有所区别,就是为了使其迥异于禽兽。但今天中山国的国君昏庸淫乐,纵欲无度,或许最先灭亡的是中山国。两年后,魏灭中山国。魏文侯封中山旧地于太子击。汉高祖曾设中山郡于此,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时立为王国,后王莽改中山郡为常山。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97年),拓跋珪攻破中山,设安州,北魏天兴三年(公元400年),改名为定州,州治在滱水之南卢奴县故城。昔日耿伯昭闻光武在卢奴,就赶来投奔他。在滱水的右边,有卢水注入,卢水上承卢奴城内的黑水池。《地理志》说:卢水源出北平。这是否太远了,但阚骃、应劭是这么说的。我见卢奴城内西北角有深而不流的积水,南北长一百步,东西宽百余步,其色乌黑,世人称之为黑水池。也有人说如果水呈黑色名卢,静止而不流称奴,卢奴城大概是因水得名吧。黑水池东北角水畔有汉中山王故宫,那里的庭台水榭完全按照皇都规格修建,为显示尊贵,中山王将故宫修筑得甚为壮丽。最初便修建了两座宫殿,开设四门,穿过北城,还用石头砌成下水道引水入城,又造了鱼池、钓台和观看骑术表演的种种建筑。虽然它们已因年代久远而塌毁,但遗址尚存,今天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填土加高,建成了佛寺。黑水池四周是密集的居民区,房屋破陋,肮脏不堪,泉流却没有断绝。后赵建武七年(公元341年),石虎遣北中郎将开始修筑卢奴小城,建造北榭,立宫造殿。至后燕,燕主也保留了这座旧宫,建都中山,并在小城以南加建隔城,重建宫殿,直到今天,上述建筑还保留着旧时的规制。从汉朝到后燕,黑水池都经下水道而流,自下水道被毁后,池水也就没有了通道,最终只能从地下潜流出城,一旦积水上涨,一缕细流就流向东北,注入滱水。滱水又东流,经汉中山哀王王陵之北。这里有两座坟墓,世人称为两女陵,其实不然,哀王是靖王刘胜的孙子、康王刘昆侈的儿子。滱水东流,长星沟在它的右边汇入,长星沟源出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渚水东流,合于洛光水,洛光水发源于洛光沟,东流注入长星水,再向东乱流,经恒山下庙之北。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山道不通。昔日的下阶神殿就在这里,中世以来,这里每年都有祭祀活动。下阶神殿在晋、魏时曾作过改建,东西有两座庙宇,庙前立有石碑石阙,祭坛四周柏树成行。洛光水又东流,经上曲阳县故城之北,上曲阳县故城原是上古时的部落领袖四岳十二牧聚会住宿的地方。古时天子巡狩天下,每年十一月必到北岳,随从诸侯都有以便戒斋沐浴,洁净身心的场所。周昭王南征楚国,死于汉水之滨,巡狩天下的礼仪也就不再举行了,但城郭还在。秦时废井田,在这里立县。县城位于山曲之南,所以称为曲阳,又因为有个曲阳,因而这里就叫上曲阳。王莽时改名为常山亭。洛光水东南流,有胡泉水注入。胡泉水上承胡泉,自上曲阳县南边流过,又东流,经平乐亭北,其左合于长星川,再向东南流,经卢奴城以南,流向东北。水左岸有张氏墓,汉光和年间(公元178-183年),始立上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的墓碑。长星川又东北流,合于滱水,这条渠的水时有时无,并非长流不断。

又东流,过安县南,

  安憙县以前因地势险恶而名安险县,此地有犹如井陉、三涂般的险道。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封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应为安险侯;王莽更名宁险,汉章帝时改名安憙。《中山记》说:安憙县城坐落在唐水水湾之上,岸高山险,得名安险,因其后该城民安城富,故又改名为安憙。前秦建元年间(公元365-384年),唐水暴涨,使高岸崩颓,在城角之下,出现了粗大的成堆木材,如梁柱般纵横交错,直至后燕初年还在。我对以前的记载进行考据,想弄清这些木材的来历,或许在安憙县建城以前,山洪暴发,洪水冲漂着许多树木来到这里,堆集在低洼之处。后来经过多次泥沙沉积,将树木淹盖在下面,成了平地,再后来又在平地上筑成了安憙县城。这些木材久埋地底,因而能历久不腐。滱水又东流,经乡城的北边,《中山记》

  以前乡城是卢奴县的一个乡。说:

  卢奴县治下三乡,乡城是其中之一,后来乡城隶属于安憙县,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的墓碑在它的外城南面。

又东流,经安国县的北面,

  滱水流过安国县东边后,分为二水。其中的支流往东南流,经解渎亭的南边。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封河间孝王的儿子刘淑为解渎亭侯。刘淑的孙子刘宏即是汉灵帝。滱水的支流又东南流,过任丘城的南边后,又东南流,过安郭亭的南边。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传富为安郭亭侯。这条支流又东南流,注入滹沱河。滱水往东北流,过解渎亭的北边,东流而去。

又东流,过博陵县的南面,

  滱水东北流,经蠡吾县故城的南边。《地理风俗记》载:过去饶阳的下乡就是今日的蠡吾县,原隶属河间郡,后分出归于博陵郡。汉安帝元初七年(公元120年),河间王刘开子刘翼被封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立为侯国。滱水又东北流,经博陵县故城南边,即古时的陆成。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山靖王刘胜子刘贞被封为博陵侯。《地理风俗记》载:博陵县,就是《史记》所载的蠡吾旧县。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孝冲帝薨,质帝继位,追尊其父渤海孝王刘鸿的翼陵为博陵,所以博陵由此得名,后来更设立了郡。汉朝末年,郡治迁到了安平县,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274年),重又设郡。今天世人称此城为野城。滱水又东北流,经侯世县故城的南边后,往东北流,经陵阳亭的东边,再往北流,博水在它的左边汇入。博水源出望都县,流向东南,经旧城南边,王莽时被改为顺调。博水又东南流,潜入地下,流往东南,沿着水道重新涌出,又东南流,经三梁亭之南,这里很有可能是古时所谓的勺梁。《竹书纪年》说: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军于勺梁。现今的广昌东岭以东有俗称浊鹿逻的山,与浊鹿城相距不远,且地势相接,以此推想,当年的勺梁或许就在这里,不知道对不对。博水又东南流,经谷梁亭南后,东流过阳城县,其水注入洼地,积为湖泽,每当湖水上涨时,在方圆数里之内,不但香蒲和竹笋产出盛丰,而且还有大量的菱角和莲藕。那些垂髻之童和少儿幼子,有独自划舟采菱的,也有划着数只船共同摘菱的,他们为阳春三月而歌唱,深爱着这悠悠碧水,采菱之人不感疲惫,歌唱之人口吐清音,那时路过此处的旅客,面对此情此景,羁旅他乡的惆怅,也会得到慰藉。世人将此湖称为阳城淀,是因为阳城县旧城就在湖的西北方,湖因城而得名。《郡国志》说:阳城在蒲阴县。今天的阳城在县城东南,相距约三十里。湖水又潜入地底,沿着水道流,转弯至清梁亭西北方,才又重新涌出。

  博水又东流,经白堤亭南,再东流,经广望县故城之北。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山靖王的儿子刘忠被封为广望侯。博水又东流,有堀沟来汇合。

  堀沟的上游接于清梁陂。沟水北流,经清凉城东边,亦曰将梁,汉武帝元朔二年,中山靖王子刘朝平被封为将梁侯。沟水往东北流,注入博水。博水又东北流,有濡水自左边汇入。濡水源出蒲阴县西边的昌安郭之南。《中山记》载:舜氏甘泉、舜和二妃祠皆在昌安郭东面。查阅以前的典籍,没有任何资料曾提到过这里。可能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所以导致各种传说应运而生。濡水从源头往东流,经旧县城南,这段的水势曲折奔腾,回旋的急流夹杂着漩涡,弯曲处很多,所以又得名曲逆水。张晏说:濡水因在城北折向西流得名,县名也因水名而称曲逆县。《春秋左传》载: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夏,齐国伐晋,夺取了曲逆。汉高帝去征伐投向匈奴的韩王信,自代出发,经过曲逆,他登上城墙,见城内屋室甚壮,不仅赞叹道:多么大的城啊!我行遍天下,所见到的大城除洛阳外就只有这里了。于是下诏将陈平改封为曲逆侯。后王莽更名为顺平。濡水又东流,与源出县城西南近山中的苏水汇合。苏水流向东北,经尧姑亭南边,又东流,经过该县注入濡水。濡水又东流,纳蒲水于蒲水口。蒲水源出西北蒲阳山,流向西南边,于低洼处积水成潭,水潭东西一百步,南北百余步,不可测量其深度。蒲水又东南流,水侧有古神祠,世人称为百祠,亦称蒲上祠,我不清楚它的来历。蒲水又南流,经阳安亭东。《晋书·地道记》说:阳安关在蒲阴县,是阳安关都尉治所的所在地,这一带的平川被人们称为阳安圹。蒲水又东南流,经阳安圹,过阳安关下,阳安关前的高地叫唐头坂。蒲水出关后北流,又折向东,流经夏屋故城,夏屋城极其坚固,而且地势也非常险要。《竹书纪年》说:魏国的殷臣和赵国的公孙衰讨伐燕国,回师时夺取了夏屋,在此基础上修筑了曲逆城。在城的东侧,有一座依托曲折回旋的地势和残存的城墙筑起的寡妇城。这是当年贾复跟随光武帝,追击铜马、五幡二军时修筑的城。因读音相近,世人就把贾复修筑的城说成是寡妇城。蒲水又东南流,过蒲阴县故城北边,《地理志》说:蒲水的南面有城。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巡狩北岳,觉得曲逆这个名字不是很恰当,就以水为名,改为蒲阴。鱼水在这里注入蒲水的右边。鱼水源出北平县西南之鱼山,鱼山上有形如大鱼的巨石,石下的流水是鱼水的源头,民间因而按物象来命名这条水。鱼水东流,注入蒲水,蒲水又东流,注入濡水。故《地理志》载:蒲水、苏水一起从县城东面注入濡水。

  濡水又东北流,经乐城的南面,东流注入博水,自此以下,博水也兼有濡水之名。《春秋》载: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齐国与燕国会盟于濡上。杜预说:濡水源出高阳县东北,流至河间县后注入易水,这样一来,濡水、滹沱水、滱水、易水便可相互兼称了。博水又东北流,其间有徐水注入。徐水源出西方广昌县东南的大岭,世人称为广昌岭。广昌岭高约四十余里,攀登此岭到二十里时,山势开始变得盘旋曲折,需要连续转五个弯才能到达岭顶,故广昌岭有五回岭之称。自岭顶俯窥,群山重叠,多如蚁穴,而独广昌岭峻拔嵯峨,兼有孤山之称。徐水的源头有三处,三处水源一起泻入一条山涧,先东流,后转向北流,经东山脚下,水的西面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再曲向西,经南崖下,水的南面又有一座石碑。徐水又依山势南转,流经东崖下,水边又有石碑。这三座石碑,对立在水两侧重峦叠嶂的山岭上,山岭的岩壁高耸,似与云霞相接,石碑上镌刻着如下铭文:皇帝在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十二月,銮驾东巡,途经地势险要,山峰陡峭的五回岭,见崖岸高耸峙立,便停车道旁,挽弓而射,那箭飞逾过山岩之顶,因此勒石为记,以赞颂这一伟迹。在三座碑之间,并立着两座层台,就是当年太武帝射箭的地方。石碑的背面则镌刻着立碑者的官名。徐水往东北流,拐弯后流经郎山,又拐弯过山南,这里的山峰竞相高耸,若飞鸟竖立的翅膀。壁立的尖尖巉岩仿若宝剑的剑尖,地势真是高峻陡峭之极。汉武帝时,戾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出逃,他的儿子亡命到这里,此山因此而得名郎山。山的南面有郎山君碑,其上的碑文记载了这件事。徐水又流经郎山君的第二个儿子--触锋将军庙南。触锋将军庙前有块石碑,这是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291年)八月十四日壬寅,下诏为郎山君父子设庙祭祀所立。十六国时期,前赵刘曜光初七年(公元324年),前顿丘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阳平、邑振等共修旧碑,刻石为颂。徐水又经北平县,这里有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所立的界碑。当年幽、冀二州因郡县分境的争端惊动了朝廷,朝廷于戊子日颁发诏书,令二州立石标界。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奉命立碑标界,并刻此事于碑。徐水又东南流,经石门中,即民间所谓的龙门。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水从石门间急速南流,沿山崖飞泻七丈余,惊涛怒吼之声,雄壮威猛。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岩石间被冲蚀成深不可测的水潭,白色的水浪自潭间激起,掀起阵阵波涛涌上四岸,俯瞰崖下,身临其境者,不禁会栗然生畏。水从东南流出山,流经城中,这里有郎山君长子太白君的碑。水又东流,汉光武帝追击铜马、五幡军到右北平,败二军于顺水之北,但在乘胜冒进时,反而被打败。贼兵追击得很紧,两军短兵相接,光武帝从高坡上跳下去,遇到冲出敌阵的王丰,王丰滱水注入易水将马让给了光武帝,光武帝后来退回范阳坚守。顺水即是徐州的另一名称。徐水又东流,经蒲城北,东流经清苑城,又东南流,合于卢水。卢水源出蒲城的西边,世人称之为泉头水。《地理志》载:北平县有卢水,指的就是这条水。卢水东流,经城中往东南流,再向左注入徐水。《地理志》载:往东流至高阳,注入博水,但现在却流不到了。徐水又东流,左合于曹水。曹水源出西北方宁朔县曹河泽,往东南流,左合于与岐山之水。岐山之水源出岐山,东经邢安城北,又自东南方入曹河。曹水往东南流,经北新城县旧城南边,即王莽时期的朔平县。曹水又东流,入徐水。徐水又东南流,经旧城北边,世人称之为祭隅城,城名的来源不祥。徐水又东注博水。《地理志》载:徐水源出北平,东流至高阳,注入博水,又东流注入滱水。《地理志》载:博水自望都东流至高阳,注入滱水。

又东北流,注入易水。

  滱水又东北流,经依城的北边,世人谓之依城河。依城的地名在《地说》

  中不见记载,其实依城就是古代的葛城。《郡国志》载:高阳有葛城,燕国与赵国易土,燕国把葛城让给了赵国。滱水又东北流,经阿陵县旧城的东边,这是王莽时期的阿陆。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把这里封给左将军任光,赐爵阿陵侯。滱水又东北流,至长城注入易水。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