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西方流注,从流注处开始,直到下游,滱水又被通称为恒川,据《禹贡》载,恒水、卫水已疏导入海,其中的恒水就即此水。滱水继续东流,马溺水自它右边注入。
马溺水源出曲阳城东北马溺山,其水东北流,经伏亭。《晋书·地道记》载:马溺关在望都县。《中山记》载: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而且关口的地势相互相接,或许当年关尉的治所就在此城,但异名的由来并不清楚。马溺水又东流。注入滱水。滱水继续东流,经中人亭的南面,《春秋左传》载: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荀吴率晋国的军队入侵鲜虞,至中人,带回的战利品极多。滱水又东流,经过京丘的北边,京丘又被称为京陵,其南正对着汉中山顷王刘辅的王陵。滱水的北面正对君子岸,中山哀王的儿子中山宪王刘福的陵墓就在岸上,在岸边的土坎下有泉源,年深日久积聚成潭,所以又名泉上岸。滱水又东流,经白土北面,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中山康王刘昆侈的陵墓就在水南,顷王、宪王、康王三座王陵并列在一起。滱水又东流,流经乐羊城之北。《史记》载:魏文侯时,乐羊攻灭中山国,在中山故城的基础上建造了乐羊城,因而得乐羊城之名。滱水又东流,经唐县故城之南。乐羊城、唐城在滱水之北,所以《水经》云:滱水自唐县南边流过。城西有水,源出县城西北方的平地,那里的地下涌出了泉水,民间称之为唐水。唐水东流,至唐城西北角,人们在此筑堰拦河,使之形成湖泊,又叫唐池。这里的水面满覆着红荷绿叶,游人们经常聚集在湖上嬉戏玩乐,的确是个风景绝佳的胜地。唐池的湖水南流,入小沟,再下流,入滱水,整条水从上游直到下游,传有唐川的兼称。应劭着《地理风俗记》载:中人亭在唐县以西四十里。现今此城称中人乡,距县城正好四十里。
唐水于西北方向注入滱水,水道不差,与应劭所载相合。又有人说南面有尧山,但南面无山,可见这是错误的。阚骃的《十三州志》载:卢奴是中山国的国都,在国都北边七十五里处即是唐县故城。阚骃说唐县故城在卢奴北方是错误的。
《史记》载:帝喾死后,帝尧开始兴起,始封于唐,其南有望都县。但今天,与唐城之南相对的是卢奴故城,此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城在唐城之南了。考古而知今,实际的位置与记载的位置完全对不上,民间传说中的中山城与望都故城相距约八十余里,而这座城与中山城相距约七十里,从距离的远近推测,这座城应是唐城无疑。尧山在唐城北边约五里,与上面说到的相距七十五里相符。如此看来,民间所说的都山,应该便是尧山。它位于唐城东北的望都边界。皇甫谧说:豆山是尧山的异名。现今的尧山在唐城以北偏东方向,其势陡削,孤峰独矗,如虎牙耸立。山之南有尧帝庙,据说帝尧曾登临此山。《地理志》说:城南有尧山。但今天仔细在此城南边考察,没有发现有相应的山,许多先后对山水进行记述的学者,都言《地理志》的说法是错误的。另按民间所传,说唐城就是望都城,但在此城的北面没有另外的城,即使有,那也相当遥远,古人所说的山河的地形与实际位置全然相反,民间的传闻也不正确。在这座城的西北,豆山的西麓,有一条往东北流的水,经豆山下合于苏水,向东乱流转注,入滱水。难道它就是唐水吗?这也不是很清楚。此外,距此城南面偏东约十余里处,有座民间称为的高昌县城,或许是望都故城。高昌县在唐县之南。皇甫谧说:
高昌县与唐县相距五十里。然而经过核实,两城之间约相距十五里,如此是书上记载错了。在这座城的东边,孤零零地耸立着一座山,因此山没有与他山相连,所以被世人称为孤山。孤、都读音相近,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都山了。《帝王世纪》说:取县名为望都,是因为尧的母亲庆都居住在此的原因。张晏说: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而见都山,所以望都县以此得名。唐城又名中山城,为与周王同姓的武公的国都。周朝衰落后,受到北方赤狄的侵扰,当时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他确立封疆之地加以管理,派遣管仲北击戎狄。并在边境上修筑了坚固的城池。后来桓公不恤国政,周王问太史余:今之诸侯,孰先灭亡?太史余答:上天生了人,又让人类各有所区别,就是为了使其迥异于禽兽。但今天中山国的国君昏庸淫乐,纵欲无度,或许最先灭亡的是中山国。两年后,魏灭中山国。魏文侯封中山旧地于太子击。汉高祖曾设中山郡于此,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时立为王国,后王莽改中山郡为常山。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97年),拓跋珪攻破中山,设安州,北魏天兴三年(公元400年),改名为定州,州治在滱水之南卢奴县故城。昔日耿伯昭闻光武在卢奴,就赶来投奔他。在滱水的右边,有卢水注入,卢水上承卢奴城内的黑水池。《地理志》说:卢水源出北平。这是否太远了,但阚骃、应劭是这么说的。我见卢奴城内西北角有深而不流的积水,南北长一百步,东西宽百余步,其色乌黑,世人称之为黑水池。也有人说如果水呈黑色名卢,静止而不流称奴,卢奴城大概是因水得名吧。黑水池东北角水畔有汉中山王故宫,那里的庭台水榭完全按照皇都规格修建,为显示尊贵,中山王将故宫修筑得甚为壮丽。最初便修建了两座宫殿,开设四门,穿过北城,还用石头砌成下水道引水入城,又造了鱼池、钓台和观看骑术表演的种种建筑。虽然它们已因年代久远而塌毁,但遗址尚存,今天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填土加高,建成了佛寺。黑水池四周是密集的居民区,房屋破陋,肮脏不堪,泉流却没有断绝。后赵建武七年(公元341年),石虎遣北中郎将开始修筑卢奴小城,建造北榭,立宫造殿。至后燕,燕主也保留了这座旧宫,建都中山,并在小城以南加建隔城,重建宫殿,直到今天,上述建筑还保留着旧时的规制。从汉朝到后燕,黑水池都经下水道而流,自下水道被毁后,池水也就没有了通道,最终只能从地下潜流出城,一旦积水上涨,一缕细流就流向东北,注入滱水。滱水又东流,经汉中山哀王王陵之北。这里有两座坟墓,世人称为两女陵,其实不然,哀王是靖王刘胜的孙子、康王刘昆侈的儿子。滱水东流,长星沟在它的右边汇入,长星沟源出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渚水东流,合于洛光水,洛光水发源于洛光沟,东流注入长星水,再向东乱流,经恒山下庙之北。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山道不通。昔日的下阶神殿就在这里,中世以来,这里每年都有祭祀活动。下阶神殿在晋、魏时曾作过改建,东西有两座庙宇,庙前立有石碑石阙,祭坛四周柏树成行。洛光水又东流,经上曲阳县故城之北,上曲阳县故城原是上古时的部落领袖四岳十二牧聚会住宿的地方。古时天子巡狩天下,每年十一月必到北岳,随从诸侯都有以便戒斋沐浴,洁净身心的场所。周昭王南征楚国,死于汉水之滨,巡狩天下的礼仪也就不再举行了,但城郭还在。秦时废井田,在这里立县。县城位于山曲之南,所以称为曲阳,又因为有个曲阳,因而这里就叫上曲阳。王莽时改名为常山亭。洛光水东南流,有胡泉水注入。胡泉水上承胡泉,自上曲阳县南边流过,又东流,经平乐亭北,其左合于长星川,再向东南流,经卢奴城以南,流向东北。水左岸有张氏墓,汉光和年间(公元178-183年),始立上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的墓碑。长星川又东北流,合于滱水,这条渠的水时有时无,并非长流不断。
又东流,过安县南,
安憙县以前因地势险恶而名安险县,此地有犹如井陉、三涂般的险道。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封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应为安险侯;王莽更名宁险,汉章帝时改名安憙。《中山记》说:安憙县城坐落在唐水水湾之上,岸高山险,得名安险,因其后该城民安城富,故又改名为安憙。前秦建元年间(公元365-384年),唐水暴涨,使高岸崩颓,在城角之下,出现了粗大的成堆木材,如梁柱般纵横交错,直至后燕初年还在。我对以前的记载进行考据,想弄清这些木材的来历,或许在安憙县建城以前,山洪暴发,洪水冲漂着许多树木来到这里,堆集在低洼之处。后来经过多次泥沙沉积,将树木淹盖在下面,成了平地,再后来又在平地上筑成了安憙县城。这些木材久埋地底,因而能历久不腐。滱水又东流,经乡城的北边,《中山记》
以前乡城是卢奴县的一个乡。说:
卢奴县治下三乡,乡城是其中之一,后来乡城隶属于安憙县,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的墓碑在它的外城南面。
又东流,经安国县的北面,
滱水流过安国县东边后,分为二水。其中的支流往东南流,经解渎亭的南边。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封河间孝王的儿子刘淑为解渎亭侯。刘淑的孙子刘宏即是汉灵帝。滱水的支流又东南流,过任丘城的南边后,又东南流,过安郭亭的南边。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传富为安郭亭侯。这条支流又东南流,注入滹沱河。滱水往东北流,过解渎亭的北边,东流而去。
又东流,过博陵县的南面,
滱水东北流,经蠡吾县故城的南边。《地理风俗记》载:过去饶阳的下乡就是今日的蠡吾县,原隶属河间郡,后分出归于博陵郡。汉安帝元初七年(公元120年),河间王刘开子刘翼被封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立为侯国。滱水又东北流,经博陵县故城南边,即古时的陆成。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山靖王刘胜子刘贞被封为博陵侯。《地理风俗记》载:博陵县,就是《史记》所载的蠡吾旧县。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孝冲帝薨,质帝继位,追尊其父渤海孝王刘鸿的翼陵为博陵,所以博陵由此得名,后来更设立了郡。汉朝末年,郡治迁到了安平县,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274年),重又设郡。今天世人称此城为野城。滱水又东北流,经侯世县故城的南边后,往东北流,经陵阳亭的东边,再往北流,博水在它的左边汇入。博水源出望都县,流向东南,经旧城南边,王莽时被改为顺调。博水又东南流,潜入地下,流往东南,沿着水道重新涌出,又东南流,经三梁亭之南,这里很有可能是古时所谓的勺梁。《竹书纪年》说: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军于勺梁。现今的广昌东岭以东有俗称浊鹿逻的山,与浊鹿城相距不远,且地势相接,以此推想,当年的勺梁或许就在这里,不知道对不对。博水又东南流,经谷梁亭南后,东流过阳城县,其水注入洼地,积为湖泽,每当湖水上涨时,在方圆数里之内,不但香蒲和竹笋产出盛丰,而且还有大量的菱角和莲藕。那些垂髻之童和少儿幼子,有独自划舟采菱的,也有划着数只船共同摘菱的,他们为阳春三月而歌唱,深爱着这悠悠碧水,采菱之人不感疲惫,歌唱之人口吐清音,那时路过此处的旅客,面对此情此景,羁旅他乡的惆怅,也会得到慰藉。世人将此湖称为阳城淀,是因为阳城县旧城就在湖的西北方,湖因城而得名。《郡国志》说:阳城在蒲阴县。今天的阳城在县城东南,相距约三十里。湖水又潜入地底,沿着水道流,转弯至清梁亭西北方,才又重新涌出。
博水又东流,经白堤亭南,再东流,经广望县故城之北。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山靖王的儿子刘忠被封为广望侯。博水又东流,有堀沟来汇合。
堀沟的上游接于清梁陂。沟水北流,经清凉城东边,亦曰将梁,汉武帝元朔二年,中山靖王子刘朝平被封为将梁侯。沟水往东北流,注入博水。博水又东北流,有濡水自左边汇入。濡水源出蒲阴县西边的昌安郭之南。《中山记》载:舜氏甘泉、舜和二妃祠皆在昌安郭东面。查阅以前的典籍,没有任何资料曾提到过这里。可能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所以导致各种传说应运而生。濡水从源头往东流,经旧县城南,这段的水势曲折奔腾,回旋的急流夹杂着漩涡,弯曲处很多,所以又得名曲逆水。张晏说:濡水因在城北折向西流得名,县名也因水名而称曲逆县。《春秋左传》载: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夏,齐国伐晋,夺取了曲逆。汉高帝去征伐投向匈奴的韩王信,自代出发,经过曲逆,他登上城墙,见城内屋室甚壮,不仅赞叹道:多么大的城啊!我行遍天下,所见到的大城除洛阳外就只有这里了。于是下诏将陈平改封为曲逆侯。后王莽更名为顺平。濡水又东流,与源出县城西南近山中的苏水汇合。苏水流向东北,经尧姑亭南边,又东流,经过该县注入濡水。濡水又东流,纳蒲水于蒲水口。蒲水源出西北蒲阳山,流向西南边,于低洼处积水成潭,水潭东西一百步,南北百余步,不可测量其深度。蒲水又东南流,水侧有古神祠,世人称为百祠,亦称蒲上祠,我不清楚它的来历。蒲水又南流,经阳安亭东。《晋书·地道记》说:阳安关在蒲阴县,是阳安关都尉治所的所在地,这一带的平川被人们称为阳安圹。蒲水又东南流,经阳安圹,过阳安关下,阳安关前的高地叫唐头坂。蒲水出关后北流,又折向东,流经夏屋故城,夏屋城极其坚固,而且地势也非常险要。《竹书纪年》说:魏国的殷臣和赵国的公孙衰讨伐燕国,回师时夺取了夏屋,在此基础上修筑了曲逆城。在城的东侧,有一座依托曲折回旋的地势和残存的城墙筑起的寡妇城。这是当年贾复跟随光武帝,追击铜马、五幡二军时修筑的城。因读音相近,世人就把贾复修筑的城说成是寡妇城。蒲水又东南流,过蒲阴县故城北边,《地理志》说:蒲水的南面有城。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巡狩北岳,觉得曲逆这个名字不是很恰当,就以水为名,改为蒲阴。鱼水在这里注入蒲水的右边。鱼水源出北平县西南之鱼山,鱼山上有形如大鱼的巨石,石下的流水是鱼水的源头,民间因而按物象来命名这条水。鱼水东流,注入蒲水,蒲水又东流,注入濡水。故《地理志》载:蒲水、苏水一起从县城东面注入濡水。
濡水又东北流,经乐城的南面,东流注入博水,自此以下,博水也兼有濡水之名。《春秋》载: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齐国与燕国会盟于濡上。杜预说:濡水源出高阳县东北,流至河间县后注入易水,这样一来,濡水、滹沱水、滱水、易水便可相互兼称了。博水又东北流,其间有徐水注入。徐水源出西方广昌县东南的大岭,世人称为广昌岭。广昌岭高约四十余里,攀登此岭到二十里时,山势开始变得盘旋曲折,需要连续转五个弯才能到达岭顶,故广昌岭有五回岭之称。自岭顶俯窥,群山重叠,多如蚁穴,而独广昌岭峻拔嵯峨,兼有孤山之称。徐水的源头有三处,三处水源一起泻入一条山涧,先东流,后转向北流,经东山脚下,水的西面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再曲向西,经南崖下,水的南面又有一座石碑。徐水又依山势南转,流经东崖下,水边又有石碑。这三座石碑,对立在水两侧重峦叠嶂的山岭上,山岭的岩壁高耸,似与云霞相接,石碑上镌刻着如下铭文:皇帝在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十二月,銮驾东巡,途经地势险要,山峰陡峭的五回岭,见崖岸高耸峙立,便停车道旁,挽弓而射,那箭飞逾过山岩之顶,因此勒石为记,以赞颂这一伟迹。在三座碑之间,并立着两座层台,就是当年太武帝射箭的地方。石碑的背面则镌刻着立碑者的官名。徐水往东北流,拐弯后流经郎山,又拐弯过山南,这里的山峰竞相高耸,若飞鸟竖立的翅膀。壁立的尖尖巉岩仿若宝剑的剑尖,地势真是高峻陡峭之极。汉武帝时,戾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出逃,他的儿子亡命到这里,此山因此而得名郎山。山的南面有郎山君碑,其上的碑文记载了这件事。徐水又流经郎山君的第二个儿子--触锋将军庙南。触锋将军庙前有块石碑,这是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291年)八月十四日壬寅,下诏为郎山君父子设庙祭祀所立。十六国时期,前赵刘曜光初七年(公元324年),前顿丘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阳平、邑振等共修旧碑,刻石为颂。徐水又经北平县,这里有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所立的界碑。当年幽、冀二州因郡县分境的争端惊动了朝廷,朝廷于戊子日颁发诏书,令二州立石标界。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奉命立碑标界,并刻此事于碑。徐水又东南流,经石门中,即民间所谓的龙门。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水从石门间急速南流,沿山崖飞泻七丈余,惊涛怒吼之声,雄壮威猛。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岩石间被冲蚀成深不可测的水潭,白色的水浪自潭间激起,掀起阵阵波涛涌上四岸,俯瞰崖下,身临其境者,不禁会栗然生畏。水从东南流出山,流经城中,这里有郎山君长子太白君的碑。水又东流,汉光武帝追击铜马、五幡军到右北平,败二军于顺水之北,但在乘胜冒进时,反而被打败。贼兵追击得很紧,两军短兵相接,光武帝从高坡上跳下去,遇到冲出敌阵的王丰,王丰滱水注入易水将马让给了光武帝,光武帝后来退回范阳坚守。顺水即是徐州的另一名称。徐水又东流,经蒲城北,东流经清苑城,又东南流,合于卢水。卢水源出蒲城的西边,世人称之为泉头水。《地理志》载:北平县有卢水,指的就是这条水。卢水东流,经城中往东南流,再向左注入徐水。《地理志》载:往东流至高阳,注入博水,但现在却流不到了。徐水又东流,左合于曹水。曹水源出西北方宁朔县曹河泽,往东南流,左合于与岐山之水。岐山之水源出岐山,东经邢安城北,又自东南方入曹河。曹水往东南流,经北新城县旧城南边,即王莽时期的朔平县。曹水又东流,入徐水。徐水又东南流,经旧城北边,世人称之为祭隅城,城名的来源不祥。徐水又东注博水。《地理志》载:徐水源出北平,东流至高阳,注入博水,又东流注入滱水。《地理志》载:博水自望都东流至高阳,注入滱水。
又东北流,注入易水。
滱水又东北流,经依城的北边,世人谓之依城河。依城的地名在《地说》
中不见记载,其实依城就是古代的葛城。《郡国志》载:高阳有葛城,燕国与赵国易土,燕国把葛城让给了赵国。滱水又东北流,经阿陵县旧城的东边,这是王莽时期的阿陆。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把这里封给左将军任光,赐爵阿陵侯。滱水又东北流,至长城注入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