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远,应当不是改为降水又变为现在的绛水的。然而这条水源自共北山,郑玄以降字来解释其意义的说法是正确的,因此就将淇水看成是降水了。即使如郑玄所引的《地说》,黎阳、巨鹿之间也并没有相隔千里,岂止是信都与大陆没有呢!只有屯氏河源自北方的馆陶,看来还比较切近。根据《地理志》的记载:
绛水源自屯留,下流经漳水,故和漳水通称,因此水流曲曲折折地流淌,所流经之处各有水名,在信都又有了绛水之名,最后东流入海。考察水道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别的河渠,而衡漳故渎与屯氏河相互穿插。因此《尚书》中才有经降水至大陆之说。《地说》中也有相距千里的记载,与水道流程相对——接近《尚书》的记载,河水流经降水,当符合这种情况。下流至大陆,同《水经》所说的大致相近,自宁至巨鹿,伸向东北,均为大陆。说到水流曲曲折折的流向,确实是很远了。先前九河分流,后来其中的八支断流,然而却留存下了遗迹和旧名。故鬲河、般河流布于东北,徒骇河的水道与漳水、绛水相连,基本上可以区分出流向相同和不同的情况,现在还留有陂塘堤岸相交接的遗迹。根据《水经》的记载对水道进行考察,旧名显然都可以一一对应。漳水又流经经县旧城西。有老渡口位于漳水边,名薄落津。当初袁绍自易京返回时,皇帝率随从人员早已到了这里,时为三月三日修禊之日,就在这里畅怀对饮。衡漳水又流经沙丘台东面——沙丘台位于巨鹿旧城东北七十里,为纣王所建。赵武灵王与秦始皇都是在此去世的。衡漳水又流经铜马祠东——汉光武帝的祠庙。更始三年(公元25年)秋,光武帝追击铜马军,在馆陶大败铜马军,他们纷纷投降。
然而他们还是心中十分害怕,世祖就让他们各自回营,亲自轻装骑马巡行他们的营帐。他们相互谈论:萧王对我们推心置腹,至诚相待,我们当舍命效劳于他。世祖就将降顺的几十万铜马军,分予部下诸将,因此关西人称世祖为铜马帝,铜马祠也因此而名。有碑立于光武帝的祠庙旁,上面记有河内修武县张导治水的事迹,张导字景明,建安三年任巨鹿太守。因为漳津水泛滥,不能种庄稼。张导就展阅地图,与府丞彭参、属吏马道嵩等人,追溯水道流向的变动,估测河流内外的形势,修筑堤防,疏通水流,调整水路,使得漳津水不再泛滥。张导治水卓有成效,百姓因之受益。碑额题为《漳河神坛碑》。然而,民间的一些老人和老学者还是称这座祠庙为铜马刘神寺。这块碑近来因为受震碎裂,只剩下一半,字迹也模糊不清了。漳水又流经南宫县旧城西,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张越人的儿子张买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序中。漳水与隅醴水相通,名衡津,又名长庐淫水和绛水等。现在漳水已经干涸断流,绛水也不再绕流了。漳水又北流,绛水分出——现在已干涸断流。绛水故渎东南流,经九门城南,又东南流,经南宫城北,又东南流,经缭城县旧城北。《十三州志》中说:缭城位于经县东五十里,为一旧县城。绛水故渎左经安城南,即先前信都的安城乡。更始二年(公元24年),光武帝会见和戎郡的卒正邳彤于信都南的安城乡,光武帝十分愉悦,即指此处。绛水故渎又东北流,经辟阳亭。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审食其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乐信。
《地理风俗记》中说:辟阳亭位于广川西南六十里,为一旧县城。绛水故渎又北流,经信都城东,散流注入沼泽中,西通信都城,东连广川县的张甲故渎,一同注入大海。因此《地理志》中说:《禹贡》中记载,绛水自信都东流,注入大海。
又北流,经堂阳县西,
衡水自堂阳县分为两条,一条北流,经堂阳老城西。先前,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阳降水,就是这条水。有桥位于堂阳降水之上,因为商旅都自此过河故名旅津渡。右边一条东北流,经石门而出;现在石门只存残余的基址,其岩石已经崩塌。这条水名长芦水,是引葭水的异名。长芦水东流,经堂阳县旧城南。应劭说:堂阳县城位于堂水之阳。《谷梁传》中说:水北名阳。然而,现在堂阳老城南只有这条东流的水与此相当,此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河流了,因此它现在又兼有堂水之名。长芦水又东流,经九门城北——为一老城,又东流,经扶柳县老城南。
世祖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寇恂的儿子寇损受封扶柳,立为侯国。长芦水又东流,往北转弯,流经信都县老城西——信都郡的治所。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信都郡。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广川惠王刘越受封此地。
王莽时改称新博,县名新博亭。光武帝自蓟至信都,即是此地。
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称乐成;安帝延光年间(公元122—125年)改称安平。城中有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所立的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和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位于城南。
《献文帝南巡碑》
长芦水沿城北流,经安阳城东,又北流,经武阳城东。《十三州志》中说:武阳城位于扶柳县东北,为一老城。长芦水又北流,即博广池,池中虾蟹很多,又以鲜美驰名,每年进贡朝廷,以充实府库的食品。长芦水又北流,经下博县旧城东,然后北流,注入衡水。
又东北流,经扶柳县北,又东北流,经信都西,
扶柳县老城位于信都城西,衡水流经城西。有扶泽位于扶柳城中,泽中柳树很多,因此名扶柳县。衡水又北流,经昌城县旧城西。《地理志》说:昌城县位于信都。汉武帝时,城阳顷王之子刘差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阚骃说:昌城本名阜城。应劭说:昌城位于堂阳县北三十里,为一老城。世祖攻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宗族子弟据守城邑拥戴世祖。衡水又流经西梁县旧城东。
《地理风俗记》说:西梁城位于扶柳县西北五十里,为一老城;可能是因为字形近似而造成错讹,世人又名五梁城。衡漳水又东北流,经桃县老城北。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襄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桓分。衡漳水和斯洨旧河汇流于此。斯洨水上流与大白渠相接,大白渠上流与绵蔓水相接,绵蔓水的上流又与桃水相接。桃水源自乐平郡的上艾县,东流,经靖阳亭南,即旧关城;又北流,经井陉关下,注入泽发水。泽发水东北流,乱流,经常山蒲吾县西,桃水在此分出。桃水又南流,经蒲吾县旧城西;又东南流,经桑中县老城北。因为后赵石勒增建城墙,世人名石勒城,但民间又称高功城。《地理志》中说:这是一个侯国。桃水又东南流,经绵蔓县老城北,即王莽时的绵延。世祖建武二年(公元26年)郭况受封此地,立为侯国。自此以下通称绵蔓水。绵蔓水又东流,经乐阳县老城西,右与井陉山水相汇流。这条水源自井陉山,世人名鹿泉水,东北流,转弯经陈余垒西,俗称故壁城。当初楚汉相峙,韩信东进,陈余在此阻击韩信。但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战略,却在西线集中了全部兵力。韩信派奇兵从小路杀出,在陈余的营垒上插上旗帜。陈余军失却营垒,慌乱逃命,他本人也被杀于泜水之上。井陉山水又转弯流经陈余垒南,又南流,经城西,东注绵蔓水。绵蔓水又转弯流经乐阳城南,民间称临清城,其实不然。《地理志》
中说:乐阳是个侯国。王莽时改称畅苗。《东观汉记》中说:邓禹受光武帝之命调派房子县的二千士兵,铫期任偏将军,分攻真定、宋子的残余贼兵,将乐阳、禀、肥垒攻下。绵蔓水又东流,经乌子堰,一条支流自此分出。绵蔓水又东流,名大白渠,即《地理志》中提及的上流与绵蔓水相接的那一条。白渠水又东南流,经关县旧城北,据《地理志》载,这里属常山郡。白渠水又东流,即成郎河,有大桥位于成郎河之上,名成郎桥。白渠水又东流,经耿乡南;光武帝时,前将军耿纯受封此地,立为侯国,世人名宜安城。白渠水又东流,经宋子县旧城北,这一段又名宋子河。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许瘛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宜子。当初高渐离擅长击筑,为人当仆役,就是自此入秦的。
白渠水又东流,经敬武县老城北。据《地理志》载,敬武属巨鹿郡。汉元帝时,敬武公主受封此地,作为汤沐邑。阚骃在《十三州记》中说:敬武亭位于杨氏县北四十里,为一老城。现在敬武城还是很坚固,仅仅是小了一点,因此俗名敬武垒,为一古城邑。白渠水又东流,名斯洨水。《地理志》中说:大白渠东南流,至下曲阳县,注入斯洨水;东流,分为两条,支流自右而出,东南流,名百尺沟;又东南流,经和城北。世人名初丘城,其实不然。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博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百尺沟东南散流,经历乡东,又南流,注入泜湖,又东流,注入衡水。斯洨水自支流分出处东流,经贳城北,又东流,积潴为陂塘,名阳縻渊。阳縻渊水左边接纳了白渠支流,俗名泜水。泜水于藁城县乌子堰与白渠相接,又东流,经肥累县旧城南,又东流,经陈台南。这座台很宽广……又东流,经新丰城北,根据《地理志》的记载,新市县位于巨鹿,为一侯国,王莽时改称乐市,然而新丰这地名却是没有的,语焉不详。泜水又东流,经昔阳城南,世人称直阳城,其实不然,这里本为鼓聚。《春秋左传》中说: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国荀吴进军鲜虞,围攻了鼓城三个月,最后鼓人坚持不住了,就向荀吴请求归降。穆子说:城里的人看起来还能够吃饱。
就没有答应鼓人的请降要求。军吏说:这城眼看马上就可以被攻占了,你却不去占领,这不是让军民受苦,兵器受损吗?这又怎么说是效劳君主呢?穆子说:
虽然攻占了一座城,却使得百姓懈怠,那么还怎么去治理它呢?虽然我们攻占了城池,然而换来的却是百姓的懈怠,最终是没有好结果的;将老传统抛弃也是不好的。鼓人能够忠诚于他们的君主,为他们的君主效劳,我们也能够忠诚于我们的君主,为我们的君主效劳。一切根据正义行事而不出差错;惩恶扬善而没有失误,才算真正将这座城池占领。能够献身于大义,难道不好吗?最后,鼓人宣称粮尽力绝,晋军才将城池攻占,攻下后凯旋而回,没有杀一个人,仅仅是将鼓子鸢鞮俘虏,把他上献后又释放了他。后来,鼓子鸢鞮又发动叛乱,荀吴将东阳攻占后,把士兵装扮成买粮的人,背穿铠甲在城门外歇息。最后,乘鼓人懈怠之时发起突击,一举将鼓国灭亡。将鼓子鸢鞮俘虏而归,派涉佗去驻守鼓城。《十三州志》中说:鼓城即现在的昔阳亭。京相璠说:鼓人为白狄的一个分支。下曲阳有鼓聚,即先前的鼓子国。白渠支流又东流,经下曲阳城北,又经安乡县旧城南。《地理志》中说:这是个侯国。白渠支流又东流,经贳县,注入斯交水。斯交水又向东流,经过西梁城的南面,又向东北流,经乐信县旧城南面。《地理志》中说:这是巨鹿郡属县,为一侯国。白渠支流又东流,注入衡水。衡水又北流,至袁谭渡。袁谭渡口因袁谭从邺往来都要经过此地而得名。
又东北流,经下博县西,
衡水又北流,经邬县旧城东。《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卫鞅在秦受封邬,后改称商,即是此地。因此王莽时将它改称秦聚。
《地理风俗记》中说:邬阜位于邬县北。邬县可能就是因邬阜而名;王莽时改称闰博。应劭说:太山有博,因此这里名下博。当初,汉光武帝自滹沱河南行,在此迷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时出现了一位白衣老人,对光武帝说:现在距此八十里的信都是为汉而守城的。于是,世祖就至信都,任光大开城门迎接世祖,自此奠定了汉室中兴的基业。后来,光武帝派人去寻求这位老人,他却踪影皆无。人们谈论起这件事,认为这位老人是神仙。衡漳水又东北流,经下博城西,弯弯曲曲地东北流,名九;又西流,经乐乡县旧城南,王莽时改称乐丘;又东流,与引葭水汇流。
又东北流,经阜城县北,又东北流,至昌亭,与滹沱河相汇流。
《水经》中将阜城放在下博的下流,昌亭的上流来叙述;然而查考其位置,次序虽然不正确,但又事出有因。勃海郡的阜城又位于东昌东,因此得知并非这里。漳水又东北流,经魏时所置的武邑郡南。漳水又东流,经武强县北,又东北流,经武隧县旧城南。据《史记》载,赵国将军扈辄在武隧被秦军打败,十万赵军被杀,即是此地。王莽时改称桓隧。白马河在此注入漳水。白马河上流与滹沱河相接,东流,经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流,经武邑郡北;又东流,注入衡水,于交津口汇流。衡漳水又东流,经武邑县旧城北,即王莽时的顺桓。晋武帝之子受封武邑县,立为王国。后来武邑、武隧、观津都划归武邑郡,治所就设于此。衡漳水又东北流,在右边与张平口故渎汇流,上流与武强渊相接;武强渊因其西南水边留有先前武强县的治所而得名。说:
《东观汉记》
光武帝时,王梁被任命为大司空,受封武强,立为侯国。据老人们的传说:武强县里有个人途中发现一条小蛇,感觉这条小蛇似乎有些灵异,就将它带回家中饲养,取名担生。但是这条小蛇长大后开始吃人,邻里中人就把养蛇人抓起来。后来,担生将他救出,背着他逃离县城。担生逃走后,县城突然陷落为湖泊,县长和官吏也都变成鱼鳖。现在武强县城东北大约半里的地方都没在水中。
武强渊水东南流,积聚成湖泊,又名郎君渊。老人们说:武强县城沉陷那天,养蛇人的儿子东逃,也沉陷在此,因此这个深潭又名郎君渊。武强渊水通向北面,水口为石虎口;又东北流,即张平泽。张平泽水泛滥,北冲堤口而出,名张刀沟。张刀沟水北流,注入衡漳水——两水于张平口汇流,沟水又名张平沟水。张平泽水涨溢时就南流,水枯时就断流。衡漳水又流经东昌县旧城北,即《水经》里所说的昌亭,王莽时的田昌——俗名东相,因相、昌两字音韵相合,错讹而致。昌城位于其西,因此称此城为东昌。衡漳水又东北流,左与滹沱河故渎于合口相汇流。衡漳水又东北流,分为两条,水流溢出处,名李聪涣。
又东北流,至东成郡陵县北,分支流出,
衡漳水并没有在陵县分流,自县北分出的为自滹沱河故渎分出的滹沱支水。
衡漳水又东流,分为两条:左分出处为向氏口,渠水自此注入。衡漳水又东流,经弓高县旧城北。汉文帝时,韩王信之子韩当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乐成亭。衡漳水又东北流,右与柏梁溠汇流。柏梁溠上流与李聪涣相接,东北流;又东流,经蒲领县旧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广川惠王之子刘嘉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说:蒲领乡位于修县西北八十里,为一旧县址。柏梁溠又东北流,与桑社沟支流汇流。又东北流,经弓城北。
又东流,与衡漳水在柏梁口汇流。衡漳水又东北流,右与桑社沟汇流。桑社沟水上流与从陂相接,世人名卢达从薄,又名摩诃河;东南通向清河,西北至衡水。春秋雨季涨水泛滥,观津城北面方圆二十里的地带,因水流汇集,就都成了沼泽地。桑社沟故渎经观津县旧城北。先前乐毅离燕降赵,受封观津,名望诸君;王莽时名朔定亭。桑社沟水又南流,转弯东流,经窦氏青山南,沿堤边东流而出;这青山即汉文帝的皇后窦后父亲窦少翁的坟墓。窦少翁为观津县人,秦时天下大乱,他隐居山林钓鱼,不幸跌入深潭淹死。景帝即位后,窦后派人填掉深潭,安葬了父亲,又在观津东南筑起一座大坟,当地的老百姓称青山。桑社沟水又东流,经董仲舒庙南。董仲舒为广川人,世人又将此庙称董府君祠,每年春秋两季来此祭祀祈祷,从未中断。桑社沟故渎又东流,经修市县旧城北。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清河纲王之子刘寅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居宁,俗称温城,其实不对。《地理风俗记》说:修市城位于修县西北二十里,是个旧县城。桑社沟故渎又东流,与从陂汇流;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五月、十一月陂水升涨,水深不流,又名桑社渊。从陂的水南流而出,两岸筑堤,分支东流,经修县旧城北,东与清漳水汇流。漳水泛滥时北流,注入陂泽;泽水溢涨时,就南泄,上下相通。从陂北流出,东北分为两条水:一条水北流,经弓高城西,又北流,注入柏梁溠;一条水东流,经弓高城南。从陂又东北流,分出杨津沟水。衡水东流,经阜城县旧城北、乐成县旧城南。乐成为河间郡治所。《地理志》说:先前属赵。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分地设立为国。应劭说:地位于两河之间。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景帝之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王,即献王。王莽时郡称朔定,县称陆信。褚先生说: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大将军霍光哥哥的儿子霍山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章帝时,其子刘开受封此地;后来,桓帝追封他的祖父孝王刘开,加孝穆王的尊号,将该县划出作为祭扫陵墓之用,因此将陵称为乐成陵。现在还有一口古池位于城中,方圆八十步。当初引衡水北流入城,注入池中。池北面对一座高台——台基和沟堑都已荒弃,留着它仅仅是表示保存古迹之意而已。
又东北流,经成平县南,
衡漳水又东流,经建成县旧城南。根据《地理志》的记载,建成县先前属勃海郡。褚先生说: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丞相黄霸受封建成,立为侯国。成平县旧城位于其北,汉清漳水源出大要谷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河间献王的儿子刘礼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泽亭。建成县、成平县两座老城南北相直对。衡漳水又东流,右与杨津沟水相汇流。杨津沟水自陂塘东流,经阜城南。《地理志》中说:阜城县位于勃海郡。王莽时改称吾城的那个阜城,并不是《水经》中所说的阜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大司马王梁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流,经建成县,左于杨津口与衡水相汇流。衡漳水又东流,左与滹沱河故渎相汇流,又东北流,于合口与清河相汇流。衡漳水又流经南皮县的北皮亭,然后东北流,经浮阳县西,流向东北。
又东北流,经章武县西,又东北流,经平舒县南,东注大海。
清漳水经章武县旧城西,即先前的濊邑。在此分出濊水支流。濊水东北流,经参户亭,分为两条。应劭说:参户亭位于平舒县西南五十里,为一旧县城。
人们称平虏城。一条东流,名蔡伏沟;又东流,积潴成湖淀。一条流经参户亭北,又流经东平舒县旧城南。平舒城位于代郡,因此这里名东平舒。据《地理志》载,这里属勃海郡。《魏土地记》说:即章武郡的治所。因此人们以为这是章武县的旧城,其实不对。清漳水又东北流,分为二水:一条右流成为湖淀,一条北注滹沱河。二水汇流处名濊口。清漳水又向东乱流,注入大海。
清漳水源自上党郡沾县西北的少山大要谷,南流,经沾县西,又自沾县南转弯。
《淮南子》说:清漳水源自谒戾山。高诱说:谒戾山位于沾县。现在清漳水源自沾县旧城东北,俗称沾山。后汉时,沾县被划给乐平郡,郡治在沾县。清漳水就源自乐平郡的沾县境内。因此《晋太康地记》说:乐平县,先前名沾县,是汉时的旧县。那座山又名鹿谷山,清漳水自大要谷流出,南流,经沾县旧城东,并不流经其西。清漳水又南流,经昔阳城。《左传》中说:
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晋国荀吴假意说要去会见齐军,借路于鲜虞,于是就进入昔阳。杜预说:昔阳城位于乐平沾县东,即是此城。清漳水又南流,于梁榆水口汇流成为一条水。梁榆水源自梁榆城西的大嵰山,有两个源头:北水东南流,经梁榆城东南,注入南水;南水也从西山流出,东流,经文当城北,又东北流,经梁榆城南,即阏与旧城。先前,秦军进攻赵国阏与,赵惠文王派赵奢去救援阏与,赵奢采纳了许历的建议在阏与大败秦兵,即指此地。司马彪、袁山松的《郡国志》都记载:
阏与聚位于涅县。卢谌在《征艰赋》中说:寻访梁榆那空荒的城市,凭吊阏与那往昔的都城。阚骃也说:阏与即是现在的梁榆城。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冯解散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南水左与北水相汇流,北水又东南流,注入清漳水。清漳水又东南流,与水相汇流。水源自阳县西北的山,南流,经阳县旧城西南,东流,至栗城,注入清漳水。
东流,经涉县西南,又转向涉县南,
根据《地理志》的记载,涉县属魏郡,漳水在此又名涉河,水名随地名而变。东流,至武安县南的黍窑邑,注入浊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