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十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5659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十卷

第十卷 浊漳水清漳水

  本卷的两条水现称浊漳河、清漳河,均源自现在的山西境内,下游经现今河北曲周南面、南皮北面及沧州南面,汇入古清河。在岳城以西今拦坝蓄水,即岳城水库后,称漳河,最后汇于卫河。《浊漳水》中提及此水的支流,有滏水、隅水和泜水;在《浊漳水》佚文中,又提及洺水。滏水,即现在的滏阳河;洺水,即现在的洺河,洺河汇流于滹沱河,成为海河的五大支流之一——子牙河。

浊漳水源自上党郡长子县西的发鸠山,

  漳水源自鹿谷山。鹿谷山连接发鸠山山麓,位于其南,《淮南子》中称发苞山,因此在诸书中常见互用异名。左有阳泉水注入,右有盖水注入。这三条水都是从同一座山发源,只是南北方向不相同罢了。

东流,经长子县南,

  漳水又东流。尧水自西山东北流,经尧庙北,又东流,经长子县旧城南——这是周时太史辛甲所封的食邑。《春秋》中记载: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卫国的使者石买为晋人于长子县所俘虏,即是在此。秦时置上党郡,治所即在此。

  尧水又东北流,注入漳水。漳水东流,与梁水相汇流。梁水源自南梁山,北流,经长子县旧城南。《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屯留、尚子、涅为郑国所占。尚子即长子的别名。梁水又北流,注入漳水。

转弯,自长子县城东北流,

  陶水源

自南面的陶乡,北流,经长子县城东,向西转弯,经长子县城北,东流,注入漳水。

  又东流,经壶关县北,又东北流,经屯留县南,漳水又东流,经屯留县南,又转弯经城东,东北流,绛水注入。绛水源自西方谷远县东面发鸠谷,名滥水;东流,经屯留县旧城南,即先前的留吁国,为潞氏的属国。《春秋》说: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孙蒯为晋人于纯留所俘,即是在此。绛水又东北流,注入漳水。因此桑钦说:绛水源自屯留西南,东流,注入漳水。漳水又东流,冻水注入。冻水源自西方发鸠山,东流,经余吾县旧城南。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景丹之儿景尚受封余吾,立为侯国。冻水又东流,经屯留县旧城北。《竹书纪年》说:梁惠成王元年(公元前369年),韩共侯、赵成侯将晋桓公迁至屯留。《史记》中说,赵肃侯在端氏夺取了晋君的权力,将他迁至此处。冻水又东流,注入漳水。所以许慎说:冻水源自发鸠山,注入漳水;冻字偏旁从水,音东。漳水又东北流,经壶关县旧城西,又转弯,流经城北。壶关,即先前的黎国,黎亭位于其中。壶关县因有壶口关位于县中得名。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孝惠帝后宫所生的儿子刘武艺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汉时,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控告卫太子,他就是壶关县人。屯留东为壶关县,漳水不可能先流经壶关,然后才到屯留。漳水流经鹿台山,与铜鞮水汇流。铜鞮水源自铜鞮县西北的石隥山,东流,与专池水汇流。专池水源自八特山,东北流,注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南流,与女谏水汇流。女谏水源自西北的好松山,东南流,其北的苇池水与公主水合流自西注入,其南的榆交水与皇后水合流自东注入,东南流,乱流,注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流,经李憙墓,有碑位于墓前,是太和元年(公元477年)李氏所立,现已经毁坏了。铜鞮水又东流,经旧城北。旧城位于山冈之上,下临深谷;东、西、北三面都被深涧隔断,宽广约二里,人称断梁城,即旧县的上虒亭。铜鞮水又东流,经铜鞮县旧城北——城位于南岸山中,为晋时大夫羊舌赤,号铜鞮伯华的食邑。韩王信就是在此被汉高祖击败。铜鞮水又东南流,经顷城西,即铜鞮水的下虒聚。《地理志》说:上虒亭、下虒聚在铜鞮县。铜鞮水又南流,经胡邑西,再转弯向东,流经城南,东流,经襄垣县,注入漳水。漳水又东北流,经襄垣县旧城南,即王莽时的上党亭。

潞县北,

  潞县即前赤翟的潞子国。潞子国的丞相丰舒很有才干,然而没有德行;晋国伯宗列举了他的五条罪状,派旬林父灭了潞子国。阚骃说:潞水位于潞县,是冀州的大河流,即漳水。据《燕书》载,王猛与慕容评相遇于潞川,慕容评将山泉截住,卖水给军队,交上一匹绢就给二担水。此处只有漳水,其他的长川大河则一条也没有。因此浊漳水又称潞水。潞县北与先前的台壁相望。漳水流经壁南;此壁原是潞子所建,世人称台壁。慕容垂在长子攻打慕容永,军队在潞水驻扎,慕容永率精兵抵抗,凭河坚守。慕容垂在台壁摆好阵势,在这里一战便击败了慕容永。漳水在左岸于黄须口与黄须水相汇流。黄须水源自台壁西面张讳岩下。相传岩石发红,就会有战祸发生;人们讨厌岩石的变化无常,就用石粉将它涂成白色,因此民间将这岩石称张讳岩。黄须水南流,经台壁西;又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东北流,经望夫山。望夫山因山南有石人伫立在山上,姿态有如盼望着云天外的远人而名。涅水源自西边的覆甑山,东流,与西汤溪水汇流。西汤溪水源自涅县西山的汤谷,因为五条泉水汇流在一处,又名五会泉,然后东南流,名西汤水;又东南流,注入涅水。涅水又东流,经涅县旧城南,又东流,与白鸡水汇流。涅县即因涅水而名。白鸡水源自涅县的西山,东流,经县北,东南流,注入涅水。涅水又东南流,与武乡水汇流。武乡水源自武山,西南流,经武乡县旧城西,然后南流,至清谷口,与清谷水相汇流。清谷水源自东北方长山的清谷,西南流,与鞸鞈水和白壁水汇流,南流,注入武乡水;又南流,有黄水口。黄水有三个源头,同一流向注入一条深涧,东南流,与隐室水汇流。隐室水源自西北方的隐室山,东南流,注入黄水。黄水又东流,注入武乡水;武乡水又东南流,注入涅水;涅水又东南流,注入漳水。漳水东流,经磻阳城北,仓谷水注入。仓谷水源自林虑县的仓谷溪,东北流,经鲁班门西。这里两侧的山崖状如门户,石壁凌云高举,左右两岸是用石块筑成的堤防,现在还留有高高的基址。漳水又北流,经偏桥东,为林虑的峤岭抱犊固。沿着石级西行,往高处攀登约五里余,到了崖边路就没了,中间一段约有四五丈,用木料架成偏桥。自此上山,还要攀藤援葛,才能到达山顶;这里是庚衮眩晕坠崖之地。仓谷溪水又北流,与白木溪水相汇流。白木溪水源自壶关县东的白木川,东流,经百亩城北,有如仇池百顷之类的名称。白木溪水又东流,经林虑县的石门谷,注入仓溪水。仓溪水又北流,经磻阳城东,向北流,注入漳水。

  漳水又东流,经葛公亭北,东流而去。

又东流,经武安县,

漳水在武安县东,与自涉县东南流来的清漳水相汇流;汇流处名交漳口。

又东流出山,经邺县西,

  漳水又东流,经三户峡,名三户津。张晏说:三户为地名,位于梁期西南。

  孟康说:三户津为一条山峡名,位于邺县西四十里。漳水又东流,污水注入。

  污水源自武安县山,东南流,经污城北。先前项羽与薄将军、英布自三户渡水,就是在此大败章邯。污水东流,注入漳水。漳水又东流,经武城南,名梁期城;梁期城位于邺城北,又名两期城,其实不然。司马彪在《郡国志》中说:武城位于邺县,武城即期城。漳水又东北流,经西门豹祠前,有石碑位于祠东,隐约可以看出凸起的字迹。祠堂东端的石柱上刻有:赵建武年间(公元335—348年)所建。魏文帝在《述征赋》中说:仰慕西门豹感人的业迹,忽然间远远望见他的祠庙。漳水右岸与支流相汇流,支流上流在邯会西边与漳水相接,东分出支流,与邯水相汇流。邯水源自邯山东北,经邯会县旧城西,北注这条支流,因此名邯会。张晏说:自漳水分出的支流,西南流,与邯山水相汇流,现在沟渠还留在邯会城旁。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赵敬肃王的儿子刘仁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邯水又东北流,注入漳水。先前西门豹受魏文侯之命任邺令,将漳水引入邺,灌溉其田地,老百姓的生活也全靠此水。后魏襄王时,史起任邺令,又筑堰于漳水之上,灌溉邺的田地,田地都变成肥沃的良田,史起也因此受到老百姓的颂扬。魏武王又在漳水拦河筑坝,名天井堰,使漳水转弯东流。在二十里的河段中,修筑了十二道坝级,每级相距三百步,各级的河水相互灌注;一个源头分为十二道水流,每道水流上面都筑有水门。陆氏在《邺中记》中说:漳水所灌注之处名堰陵泽。因此左思作《魏都赋》,说十二条分级渠道,引水注入各水口。魏武帝攻邺,引漳水淹城。《献帝春秋》中说:邺城为司空曹操所包围,曹操在邺周围掘了长达四十里的壕沟。开始壕沟浅而狭,看起来好像还可以走过去。审配不出城争取有利战机,只是不停地讥笑曹操。但曹操连夜赶修,很快就将壕沟增至深宽各达二丈的规模,引漳水注入,于是将邺城攻下。先前齐桓公置邺,《管子》中说:齐桓公为保卫诸夏而筑五鹿、中牟和邺诸城。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郡,治所为邺,王莽时改称魏城。后来与魏郡分开,置东部都尉和西部都尉,因此名三魏。魏武帝又利用郡国旧水道,引漳水自城西东流,经铜雀台下,从下水道入城东流,名长明沟。渠水又南流,经止车门下。魏武帝受封邺城时,曾经对北宫进行修建,文昌殿位于宫中。沟水南北两边都是道路,以支流引水灌溉,水东流,自石窦堰下流出,注入城壕。魏武帝在《登台赋》中说:引长明沟,灌入街巷,即指这条渠水。石氏在文昌殿旧址上,修造了东太武殿和西太武殿,在济北谷城山上开采文石来砌筑殿基。派五百名武士值班警卫在每一座殿基下。柱子和筒瓦都是用铸铜制成,还贴金涂漆,描图装饰。长安洛阳的铜人也被搬到宫前,都城被装饰得富丽堂皇。有三座高台位于城西北,都利用城墙做台基,巍然耸峙,山一般高。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现在已经基本被削平了。

  魏武帝时修筑了这些高台,《春秋古地》中说:葵丘为地名。现在邺城西的三座台,即葵丘所在地。现在这三座台已经被削平,然而当时可能另有所见,语焉不详。中间的名铜雀台,十丈高,有一百零一间房屋。铜雀台建成后,魏武帝让儿子们登台作赋。陈思王(曹植)落笔成篇,文辞优美,才思敏捷,一时无人与之相比。魏武帝也就是在铜雀台望见奉常王叔治的。当初严才和他的部属攻打宫殿边门,王叔治听说后,没等到车马到来,就带领部属步行赶到宫门。太祖在铜雀台上远远见到,说:一定是王叔治赶来了。相国钟繇说:先前京城里发生事变,九卿都留守官署,你为何要赶来啊?王叔治回答说:食人俸禄,怎么能够在人家危难时逃跑呢?留守官署虽然说是老规矩,但是却不能蹈汤赴火,救人急难。当时人们把这件事传为美谈。后来石虎又把此台加高了三丈,台上建了一座房屋,栋椽相连,把高台顶上全都盖住,再将周围分隔开来,名命子窟。又在屋上建了五层楼,高十五丈,离地二十七丈。又在楼顶做了一只铜雀,铜雀张开翅膀,有如在飞翔。

  金虎台位于其南,有八丈高,一百零九间屋。冰井台位于其北,也是八丈高,一百四十五间屋,有冰室位于其上,室中有几口井,每口十五丈深,有冰和石墨贮存在井中,石墨可以写字,用火点着了也不容易烧尽,又名石炭。为防止出现意外,又置藏谷和藏盐的地窖。现在石刻铭文还保存在地窖上。左思在《魏都赋》中说:三座高台罗列在一起,高高地耸立着。邺城有七座城门,南为凤阳门,中央的为中阳门,近边的名广阳门,东为建春门,北为广德门,近边的名厩门,西为金明门,又名白门。凤阳门上有三座台,城门大开,三十五丈高。

  石虎筑层楼于其上,一只铜凤安放于楼顶之上,其头一丈六尺高。石虎又建东明观于东城,观上装了一座金博山作为修饰,名锵天。齐斗楼坐落在北城之上,远远高出周围的亭榭许多,显得十分突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且其表面饰有砖,每隔百步就有一座城楼。城内所有的宫殿、门台、边墙上面都加建观榭。层沓的屋栋,反仰的檐瓦,飞檐高接青云,描画上彩色和淡白色。在全盛日期,距邺城六七十里外,远远就可望见楼台高耸,有如仙宫。魏承袭汉政权,也将洛阳作为都城。因为谯为魏祖先的本国,许昌为汉所居,长安为西京遗迹,邺为建立王朝大业的基地,因此合称五都。现在邺为相州刺史及魏郡的治所。漳水自西门豹祠北流,经后赵阅马台西——台基高五丈,了望楼建于其上,石虎每次在台下讲武,总要登楼眺望,他从台上放响箭,作为兵将出入的信号。漳水又北流,经祭陌西边。战国时民间的巫婆就是在这条河上举行祭祀——为河伯娶新娘。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和三老相约说:河伯娶新娘之时,也请他来送一下新娘。三老都同意了。等到河伯娶亲的那一天,三老、廷椽向百姓征得了百万钱的税。同时,男巫、女巫巡行乡里,看到美丽的姑娘,就向她祝福让她做河伯的新娘。于是,巫婆就用三万钱向其父母下聘,并为她沐浴、涂脂抹粉,好像出嫁一般。西门豹去赴会,三老、巫婆、廷椽和百姓人山人海,纷纷赶来看热闹。主持祭祀的巫婆七十岁了,有十个女弟子。西门豹见了新娘,说不够美丽,让巫婆去告知河伯,就把她投入河中。不久,西门豹说:怎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又命巫婆的三个弟子及三老去报告,将他们都投入河中。岸上众人又等了一会儿,仍然不见他们回来。接下来,西门豹就恭恭敬敬地弯着腰说:三老也没有回来,该怎么办呢?想再命廷椽豪长前去。他们都向西门豹叩头求饶,直叩得头破血流,一个劲地说不再给河伯娶新娘了。虽然已经取消了这种荒唐的祭祀仪式,然而却留下来了祭陌这个地名。慕容俊将石虎尸体投入河水的地方就是在这里。这里被田融命为紫陌。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筑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澄造寿坟于此。建武十五年(公元349年),这位高僧去世,十二月安葬。漳水又面对赵氏的临漳宫;宫殿位于桑梓苑,桑树很多,这个皇家园囿也因漳水而名。三月三日及开始养蚕的月份,石虎率皇后及夫人来此采桑,现在一些桑树还留在这里,然而断墙残壁却踪迹皆无。漳水又北流,滏水注入。漳水又东流,经梁期城南。《地理风俗记》中说:梁期城位于邺城北五十里,是一个旧县城。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任破胡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乌丸渴末受骠骑将军王浚之命直达梁朝,等候骑兵至邺。将军石超受成都王司马颖之命去镇压渴末,却大败于此。

  漳水又流经平阳城北。《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元年(公元前369年),邯郸军被邺城军在平阳打败。司马彪在《郡国志》中说:平阳城位于邺县,即指此城。

又东流,经列人县南,

  漳水又东流,右经斥丘县北,《地即裴县旧城南——王莽时改即裴为即是。

  理风俗记》中说:即裴城位于列人县西南六十里,为一旧县城。漳水又东北流,经列人县旧城南,王莽时改称列治。《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八年(公元前362年),惠成王攻邯郸,占列人县。漳水在列人县右与白渠故渎相汇流。白渠水源自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经邯郸县南,又东流,与拘涧水相汇流。拘涧水源自武始县东山的白渠,现在这条水仍被人们称为拘河。拘涧水东流,牛首水注入。牛首水源自邯郸县西的堵山,东流,分为两条水,奔流而过,溪水清澈如镜。汉景帝时,七国叛乱,曲周侯郦寄攻赵,包围了邯郸,与赵军相互对峙七个月,最后郦寄引牛首水和拘水来淹城,于是城池被冲坍,赵王自杀。漳水自邯郸城东南注入城中,经温明殿南。汉世祖俘获王郎,巡视邯郸时,曾经在温明殿中午睡。漳水又东流,经丛台南——丛台为六国时赵王的台《。群国志》

  中说:邯郸有丛台。刘劭在《赵都赋》中说:筑云阁于其南,建丛台于少阳山。

  现在遗址上还留下一些旧墙。漳水又东流,经邯郸阜,即张晏所说的东边城下的邯山。单,为尽头;城郭从邑,因此偏旁加邑。邯郸可能就是依邯山而名,为先前赵郡的治所。《长沙耆旧传》中说:桓楷任赵郡太守时,有人丢了一袋米于路边,过往行人就将这袋米挂在树上,无人敢取,即指此地。漳水又东流出城,重新汇流成一条;又东流,形成一片清澈的水湾。漳水又东南流,注入拘涧水;又东流,注入白渠;又东流,分出一条旧渠。一条东流,积成沼泽,即曲梁县的鸡泽。《国语》中所说的鸡丘即是此地,其东北通向澄湖。白渠故渎南分而出,所到之处分出许多支渠;右分而出的为邯沟,经邯沟县旧城东——邯沟县即因邯沟而名。《地理风俗记》中说:邯沟城位于即裴城西北二十里,为一个旧县城。邯沟又东流,经肥乡县旧城北。《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八年(公元前362年),邯郸被围攻,肥被占。《晋书·地道记》中说:太康年间置肥乡县,属广平郡。渠道纵横交错,相互纠缠,与白渠汇流至一处,经列人县,右与漳水相汇流,现在已经断流了。《地理志》中说:白渠东流至列人县,注入漳水。

又东北流,经斥漳县南。

  应劭说:此地为盐碱地,因此名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太祖为便于通航运粮开了一条渠道,引漳水东流,注入清水、洹水,名利漕渠。漳水故渎断流后,旧溪通往东北,只是一缕细水涓涓流淌。《尚书》说:覃怀一带直到衡漳,治水已卓有成效。孔安国说:衡即横,即漳水横流。漳水又东北流,经平恩县旧城西。应劭说:平恩县原为馆陶县的一个乡,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置,皇后的父亲许伯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后来,王莽将此改称延平。

又东北流,经曲周县东,又东北流,经巨鹿县东,

  衡漳故渎东北流,经南曲县旧城西。根据《地理志》的记载,南曲县位于广平境内。应劭说:南曲亭位于平恩县北四十里,为一个旧县址。衡漳故渎又流经曲周县旧城东。《地理志》中说: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置曲周县,王莽时改称直周。根据《史记》的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将军郦商受封曲周县,立为侯国;《汉书》的记载也是如此——由此可知曲周县不是始于孝武帝。相传啸父为冀州人,在曲周县城市场上补了数十年的鞋,年纪依然不老;人们以之为奇,想求他传授不老之方而不得。衡漳水又北流,经巨桥仓储西。先前水上有一座大桥,巨桥因此而名。当初武王伐纣,打开巨桥仓,将粮食发给殷商的饥民。服虔说:巨桥为粮仓名。许慎说:巨桥为巨鹿水上面的大桥。现在临近水边,左右方圆一二里内,还有些像土丘似的隆起处,即当初留下的粮仓地窖遗迹。衡水又北流,经巨鹿县旧城东。应劭说,鹿即大森林。《尚书》中说:尧禅让帝位于舜时,在大麓之野迎接他。时有暴风雷雨,然而舜却没有迷失方向,舜因此而获得尧所赠送的昭华之玉。巨鹿县也因此得名。

  路温舒,巨鹿县东里人,父亲在乡里任监门小吏,让他到泽地去放羊,于是他就采了菖蒲叶写字,即是在此。旧县城为巨鹿郡的治所。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赵国被灭,置巨鹿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改称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赵敬肃王之子受封此地,立为平于国;世祖复兴以后,改称巨鹿。郑玄给《尚书》作注时,引了《地说》中的几句话:

  大河东流绛水后约一千里,至大陆,这里为大地的中央。《地理志》中说:大陆位于巨鹿,绛水位于安平信都。根据《地理志》中的记载,巨鹿与信都相隔不应该这么远。随着时代的变迁,水名地名也变了,它们的地点人们不能确定,看到绛水,就认为是绛水,于是就照着绛字来读,也有写做绛字的,其实不然。现在河内共北山,淇水就源自那里,东流至魏郡黎阳县,注入河水。这条水倒比较贴近所说的降水;降字应当读做郕——向齐军投降的降字,因为周时在此建城的人避讳投降,因此改称共字。此外,现在河水所流经的地方,距大陆已经很远了,馆陶北的屯氏河,是否就是旧河道呢?我根据郑玄的这番话去探寻,可能是因为《尚书》里有:东流,经洛汭至大伾,北流,经降水至大陆泽。据此来推究河水流经的次序,故将淇水看为降水,共城看为降城。我查阅了各种典籍,知共县本为共和时期的故都,原先的名字就名共,不是因避讳投降才改名的。禹着《山经》中说:淇不是从沮洳山发源。《卫诗·淇澳》篇所提及的水名又很

远,应当不是改为降水又变为现在的绛水的。然而这条水源自共北山,郑玄以降字来解释其意义的说法是正确的,因此就将淇水看成是降水了。即使如郑玄所引的《地说》,黎阳、巨鹿之间也并没有相隔千里,岂止是信都与大陆没有呢!只有屯氏河源自北方的馆陶,看来还比较切近。根据《地理志》的记载:

  绛水源自屯留,下流经漳水,故和漳水通称,因此水流曲曲折折地流淌,所流经之处各有水名,在信都又有了绛水之名,最后东流入海。考察水道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别的河渠,而衡漳故渎与屯氏河相互穿插。因此《尚书》中才有经降水至大陆之说。《地说》中也有相距千里的记载,与水道流程相对——接近《尚书》的记载,河水流经降水,当符合这种情况。下流至大陆,同《水经》所说的大致相近,自宁至巨鹿,伸向东北,均为大陆。说到水流曲曲折折的流向,确实是很远了。先前九河分流,后来其中的八支断流,然而却留存下了遗迹和旧名。故鬲河、般河流布于东北,徒骇河的水道与漳水、绛水相连,基本上可以区分出流向相同和不同的情况,现在还留有陂塘堤岸相交接的遗迹。根据《水经》的记载对水道进行考察,旧名显然都可以一一对应。漳水又流经经县旧城西。有老渡口位于漳水边,名薄落津。当初袁绍自易京返回时,皇帝率随从人员早已到了这里,时为三月三日修禊之日,就在这里畅怀对饮。衡漳水又流经沙丘台东面——沙丘台位于巨鹿旧城东北七十里,为纣王所建。赵武灵王与秦始皇都是在此去世的。衡漳水又流经铜马祠东——汉光武帝的祠庙。更始三年(公元25年)秋,光武帝追击铜马军,在馆陶大败铜马军,他们纷纷投降。

  然而他们还是心中十分害怕,世祖就让他们各自回营,亲自轻装骑马巡行他们的营帐。他们相互谈论:萧王对我们推心置腹,至诚相待,我们当舍命效劳于他。世祖就将降顺的几十万铜马军,分予部下诸将,因此关西人称世祖为铜马帝,铜马祠也因此而名。有碑立于光武帝的祠庙旁,上面记有河内修武县张导治水的事迹,张导字景明,建安三年任巨鹿太守。因为漳津水泛滥,不能种庄稼。张导就展阅地图,与府丞彭参、属吏马道嵩等人,追溯水道流向的变动,估测河流内外的形势,修筑堤防,疏通水流,调整水路,使得漳津水不再泛滥。张导治水卓有成效,百姓因之受益。碑额题为《漳河神坛碑》。然而,民间的一些老人和老学者还是称这座祠庙为铜马刘神寺。这块碑近来因为受震碎裂,只剩下一半,字迹也模糊不清了。漳水又流经南宫县旧城西,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张越人的儿子张买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序中。漳水与隅醴水相通,名衡津,又名长庐淫水和绛水等。现在漳水已经干涸断流,绛水也不再绕流了。漳水又北流,绛水分出——现在已干涸断流。绛水故渎东南流,经九门城南,又东南流,经南宫城北,又东南流,经缭城县旧城北。《十三州志》中说:缭城位于经县东五十里,为一旧县城。绛水故渎左经安城南,即先前信都的安城乡。更始二年(公元24年),光武帝会见和戎郡的卒正邳彤于信都南的安城乡,光武帝十分愉悦,即指此处。绛水故渎又东北流,经辟阳亭。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审食其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乐信。

  《地理风俗记》中说:辟阳亭位于广川西南六十里,为一旧县城。绛水故渎又北流,经信都城东,散流注入沼泽中,西通信都城,东连广川县的张甲故渎,一同注入大海。因此《地理志》中说:《禹贡》中记载,绛水自信都东流,注入大海。

又北流,经堂阳县西,

  衡水自堂阳县分为两条,一条北流,经堂阳老城西。先前,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阳降水,就是这条水。有桥位于堂阳降水之上,因为商旅都自此过河故名旅津渡。右边一条东北流,经石门而出;现在石门只存残余的基址,其岩石已经崩塌。这条水名长芦水,是引葭水的异名。长芦水东流,经堂阳县旧城南。应劭说:堂阳县城位于堂水之阳。《谷梁传》中说:水北名阳。然而,现在堂阳老城南只有这条东流的水与此相当,此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河流了,因此它现在又兼有堂水之名。长芦水又东流,经九门城北——为一老城,又东流,经扶柳县老城南。

  世祖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寇恂的儿子寇损受封扶柳,立为侯国。长芦水又东流,往北转弯,流经信都县老城西——信都郡的治所。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信都郡。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广川惠王刘越受封此地。

  王莽时改称新博,县名新博亭。光武帝自蓟至信都,即是此地。

  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称乐成;安帝延光年间(公元122—125年)改称安平。城中有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所立的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和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位于城南。

  《献文帝南巡碑》

  长芦水沿城北流,经安阳城东,又北流,经武阳城东。《十三州志》中说:武阳城位于扶柳县东北,为一老城。长芦水又北流,即博广池,池中虾蟹很多,又以鲜美驰名,每年进贡朝廷,以充实府库的食品。长芦水又北流,经下博县旧城东,然后北流,注入衡水。

又东北流,经扶柳县北,又东北流,经信都西,

  扶柳县老城位于信都城西,衡水流经城西。有扶泽位于扶柳城中,泽中柳树很多,因此名扶柳县。衡水又北流,经昌城县旧城西。《地理志》说:昌城县位于信都。汉武帝时,城阳顷王之子刘差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阚骃说:昌城本名阜城。应劭说:昌城位于堂阳县北三十里,为一老城。世祖攻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宗族子弟据守城邑拥戴世祖。衡水又流经西梁县旧城东。

  《地理风俗记》说:西梁城位于扶柳县西北五十里,为一老城;可能是因为字形近似而造成错讹,世人又名五梁城。衡漳水又东北流,经桃县老城北。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襄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桓分。衡漳水和斯洨旧河汇流于此。斯洨水上流与大白渠相接,大白渠上流与绵蔓水相接,绵蔓水的上流又与桃水相接。桃水源自乐平郡的上艾县,东流,经靖阳亭南,即旧关城;又北流,经井陉关下,注入泽发水。泽发水东北流,乱流,经常山蒲吾县西,桃水在此分出。桃水又南流,经蒲吾县旧城西;又东南流,经桑中县老城北。因为后赵石勒增建城墙,世人名石勒城,但民间又称高功城。《地理志》中说:这是一个侯国。桃水又东南流,经绵蔓县老城北,即王莽时的绵延。世祖建武二年(公元26年)郭况受封此地,立为侯国。自此以下通称绵蔓水。绵蔓水又东流,经乐阳县老城西,右与井陉山水相汇流。这条水源自井陉山,世人名鹿泉水,东北流,转弯经陈余垒西,俗称故壁城。当初楚汉相峙,韩信东进,陈余在此阻击韩信。但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战略,却在西线集中了全部兵力。韩信派奇兵从小路杀出,在陈余的营垒上插上旗帜。陈余军失却营垒,慌乱逃命,他本人也被杀于泜水之上。井陉山水又转弯流经陈余垒南,又南流,经城西,东注绵蔓水。绵蔓水又转弯流经乐阳城南,民间称临清城,其实不然。《地理志》

  中说:乐阳是个侯国。王莽时改称畅苗。《东观汉记》中说:邓禹受光武帝之命调派房子县的二千士兵,铫期任偏将军,分攻真定、宋子的残余贼兵,将乐阳、禀、肥垒攻下。绵蔓水又东流,经乌子堰,一条支流自此分出。绵蔓水又东流,名大白渠,即《地理志》中提及的上流与绵蔓水相接的那一条。白渠水又东南流,经关县旧城北,据《地理志》载,这里属常山郡。白渠水又东流,即成郎河,有大桥位于成郎河之上,名成郎桥。白渠水又东流,经耿乡南;光武帝时,前将军耿纯受封此地,立为侯国,世人名宜安城。白渠水又东流,经宋子县旧城北,这一段又名宋子河。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许瘛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宜子。当初高渐离擅长击筑,为人当仆役,就是自此入秦的。

  白渠水又东流,经敬武县老城北。据《地理志》载,敬武属巨鹿郡。汉元帝时,敬武公主受封此地,作为汤沐邑。阚骃在《十三州记》中说:敬武亭位于杨氏县北四十里,为一老城。现在敬武城还是很坚固,仅仅是小了一点,因此俗名敬武垒,为一古城邑。白渠水又东流,名斯洨水。《地理志》中说:大白渠东南流,至下曲阳县,注入斯洨水;东流,分为两条,支流自右而出,东南流,名百尺沟;又东南流,经和城北。世人名初丘城,其实不然。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博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百尺沟东南散流,经历乡东,又南流,注入泜湖,又东流,注入衡水。斯洨水自支流分出处东流,经贳城北,又东流,积潴为陂塘,名阳縻渊。阳縻渊水左边接纳了白渠支流,俗名泜水。泜水于藁城县乌子堰与白渠相接,又东流,经肥累县旧城南,又东流,经陈台南。这座台很宽广……又东流,经新丰城北,根据《地理志》的记载,新市县位于巨鹿,为一侯国,王莽时改称乐市,然而新丰这地名却是没有的,语焉不详。泜水又东流,经昔阳城南,世人称直阳城,其实不然,这里本为鼓聚。《春秋左传》中说: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国荀吴进军鲜虞,围攻了鼓城三个月,最后鼓人坚持不住了,就向荀吴请求归降。穆子说:城里的人看起来还能够吃饱。

  就没有答应鼓人的请降要求。军吏说:这城眼看马上就可以被攻占了,你却不去占领,这不是让军民受苦,兵器受损吗?这又怎么说是效劳君主呢?穆子说:

  虽然攻占了一座城,却使得百姓懈怠,那么还怎么去治理它呢?虽然我们攻占了城池,然而换来的却是百姓的懈怠,最终是没有好结果的;将老传统抛弃也是不好的。鼓人能够忠诚于他们的君主,为他们的君主效劳,我们也能够忠诚于我们的君主,为我们的君主效劳。一切根据正义行事而不出差错;惩恶扬善而没有失误,才算真正将这座城池占领。能够献身于大义,难道不好吗?最后,鼓人宣称粮尽力绝,晋军才将城池攻占,攻下后凯旋而回,没有杀一个人,仅仅是将鼓子鸢鞮俘虏,把他上献后又释放了他。后来,鼓子鸢鞮又发动叛乱,荀吴将东阳攻占后,把士兵装扮成买粮的人,背穿铠甲在城门外歇息。最后,乘鼓人懈怠之时发起突击,一举将鼓国灭亡。将鼓子鸢鞮俘虏而归,派涉佗去驻守鼓城。《十三州志》中说:鼓城即现在的昔阳亭。京相璠说:鼓人为白狄的一个分支。下曲阳有鼓聚,即先前的鼓子国。白渠支流又东流,经下曲阳城北,又经安乡县旧城南。《地理志》中说:这是个侯国。白渠支流又东流,经贳县,注入斯交水。斯交水又向东流,经过西梁城的南面,又向东北流,经乐信县旧城南面。《地理志》中说:这是巨鹿郡属县,为一侯国。白渠支流又东流,注入衡水。衡水又北流,至袁谭渡。袁谭渡口因袁谭从邺往来都要经过此地而得名。

又东北流,经下博县西,

  衡水又北流,经邬县旧城东。《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卫鞅在秦受封邬,后改称商,即是此地。因此王莽时将它改称秦聚。

  《地理风俗记》中说:邬阜位于邬县北。邬县可能就是因邬阜而名;王莽时改称闰博。应劭说:太山有博,因此这里名下博。当初,汉光武帝自滹沱河南行,在此迷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时出现了一位白衣老人,对光武帝说:现在距此八十里的信都是为汉而守城的。于是,世祖就至信都,任光大开城门迎接世祖,自此奠定了汉室中兴的基业。后来,光武帝派人去寻求这位老人,他却踪影皆无。人们谈论起这件事,认为这位老人是神仙。衡漳水又东北流,经下博城西,弯弯曲曲地东北流,名九;又西流,经乐乡县旧城南,王莽时改称乐丘;又东流,与引葭水汇流。

又东北流,经阜城县北,又东北流,至昌亭,与滹沱河相汇流。

  《水经》中将阜城放在下博的下流,昌亭的上流来叙述;然而查考其位置,次序虽然不正确,但又事出有因。勃海郡的阜城又位于东昌东,因此得知并非这里。漳水又东北流,经魏时所置的武邑郡南。漳水又东流,经武强县北,又东北流,经武隧县旧城南。据《史记》载,赵国将军扈辄在武隧被秦军打败,十万赵军被杀,即是此地。王莽时改称桓隧。白马河在此注入漳水。白马河上流与滹沱河相接,东流,经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流,经武邑郡北;又东流,注入衡水,于交津口汇流。衡漳水又东流,经武邑县旧城北,即王莽时的顺桓。晋武帝之子受封武邑县,立为王国。后来武邑、武隧、观津都划归武邑郡,治所就设于此。衡漳水又东北流,在右边与张平口故渎汇流,上流与武强渊相接;武强渊因其西南水边留有先前武强县的治所而得名。说:

  《东观汉记》

  光武帝时,王梁被任命为大司空,受封武强,立为侯国。据老人们的传说:武强县里有个人途中发现一条小蛇,感觉这条小蛇似乎有些灵异,就将它带回家中饲养,取名担生。但是这条小蛇长大后开始吃人,邻里中人就把养蛇人抓起来。后来,担生将他救出,背着他逃离县城。担生逃走后,县城突然陷落为湖泊,县长和官吏也都变成鱼鳖。现在武强县城东北大约半里的地方都没在水中。

  武强渊水东南流,积聚成湖泊,又名郎君渊。老人们说:武强县城沉陷那天,养蛇人的儿子东逃,也沉陷在此,因此这个深潭又名郎君渊。武强渊水通向北面,水口为石虎口;又东北流,即张平泽。张平泽水泛滥,北冲堤口而出,名张刀沟。张刀沟水北流,注入衡漳水——两水于张平口汇流,沟水又名张平沟水。张平泽水涨溢时就南流,水枯时就断流。衡漳水又流经东昌县旧城北,即《水经》里所说的昌亭,王莽时的田昌——俗名东相,因相、昌两字音韵相合,错讹而致。昌城位于其西,因此称此城为东昌。衡漳水又东北流,左与滹沱河故渎于合口相汇流。衡漳水又东北流,分为两条,水流溢出处,名李聪涣。

又东北流,至东成郡陵县北,分支流出,

  衡漳水并没有在陵县分流,自县北分出的为自滹沱河故渎分出的滹沱支水。

  衡漳水又东流,分为两条:左分出处为向氏口,渠水自此注入。衡漳水又东流,经弓高县旧城北。汉文帝时,韩王信之子韩当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乐成亭。衡漳水又东北流,右与柏梁溠汇流。柏梁溠上流与李聪涣相接,东北流;又东流,经蒲领县旧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广川惠王之子刘嘉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说:蒲领乡位于修县西北八十里,为一旧县址。柏梁溠又东北流,与桑社沟支流汇流。又东北流,经弓城北。

  又东流,与衡漳水在柏梁口汇流。衡漳水又东北流,右与桑社沟汇流。桑社沟水上流与从陂相接,世人名卢达从薄,又名摩诃河;东南通向清河,西北至衡水。春秋雨季涨水泛滥,观津城北面方圆二十里的地带,因水流汇集,就都成了沼泽地。桑社沟故渎经观津县旧城北。先前乐毅离燕降赵,受封观津,名望诸君;王莽时名朔定亭。桑社沟水又南流,转弯东流,经窦氏青山南,沿堤边东流而出;这青山即汉文帝的皇后窦后父亲窦少翁的坟墓。窦少翁为观津县人,秦时天下大乱,他隐居山林钓鱼,不幸跌入深潭淹死。景帝即位后,窦后派人填掉深潭,安葬了父亲,又在观津东南筑起一座大坟,当地的老百姓称青山。桑社沟水又东流,经董仲舒庙南。董仲舒为广川人,世人又将此庙称董府君祠,每年春秋两季来此祭祀祈祷,从未中断。桑社沟故渎又东流,经修市县旧城北。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清河纲王之子刘寅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居宁,俗称温城,其实不对。《地理风俗记》说:修市城位于修县西北二十里,是个旧县城。桑社沟故渎又东流,与从陂汇流;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五月、十一月陂水升涨,水深不流,又名桑社渊。从陂的水南流而出,两岸筑堤,分支东流,经修县旧城北,东与清漳水汇流。漳水泛滥时北流,注入陂泽;泽水溢涨时,就南泄,上下相通。从陂北流出,东北分为两条水:一条水北流,经弓高城西,又北流,注入柏梁溠;一条水东流,经弓高城南。从陂又东北流,分出杨津沟水。衡水东流,经阜城县旧城北、乐成县旧城南。乐成为河间郡治所。《地理志》说:先前属赵。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分地设立为国。应劭说:地位于两河之间。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景帝之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王,即献王。王莽时郡称朔定,县称陆信。褚先生说: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大将军霍光哥哥的儿子霍山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章帝时,其子刘开受封此地;后来,桓帝追封他的祖父孝王刘开,加孝穆王的尊号,将该县划出作为祭扫陵墓之用,因此将陵称为乐成陵。现在还有一口古池位于城中,方圆八十步。当初引衡水北流入城,注入池中。池北面对一座高台——台基和沟堑都已荒弃,留着它仅仅是表示保存古迹之意而已。

又东北流,经成平县南,

  衡漳水又东流,经建成县旧城南。根据《地理志》的记载,建成县先前属勃海郡。褚先生说: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丞相黄霸受封建成,立为侯国。成平县旧城位于其北,汉清漳水源出大要谷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河间献王的儿子刘礼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泽亭。建成县、成平县两座老城南北相直对。衡漳水又东流,右与杨津沟水相汇流。杨津沟水自陂塘东流,经阜城南。《地理志》中说:阜城县位于勃海郡。王莽时改称吾城的那个阜城,并不是《水经》中所说的阜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大司马王梁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流,经建成县,左于杨津口与衡水相汇流。衡漳水又东流,左与滹沱河故渎相汇流,又东北流,于合口与清河相汇流。衡漳水又流经南皮县的北皮亭,然后东北流,经浮阳县西,流向东北。

又东北流,经章武县西,又东北流,经平舒县南,东注大海。

  清漳水经章武县旧城西,即先前的濊邑。在此分出濊水支流。濊水东北流,经参户亭,分为两条。应劭说:参户亭位于平舒县西南五十里,为一旧县城。

  人们称平虏城。一条东流,名蔡伏沟;又东流,积潴成湖淀。一条流经参户亭北,又流经东平舒县旧城南。平舒城位于代郡,因此这里名东平舒。据《地理志》载,这里属勃海郡。《魏土地记》说:即章武郡的治所。因此人们以为这是章武县的旧城,其实不对。清漳水又东北流,分为二水:一条右流成为湖淀,一条北注滹沱河。二水汇流处名濊口。清漳水又向东乱流,注入大海。

  清漳水源自上党郡沾县西北的少山大要谷,南流,经沾县西,又自沾县南转弯。

  《淮南子》说:清漳水源自谒戾山。高诱说:谒戾山位于沾县。现在清漳水源自沾县旧城东北,俗称沾山。后汉时,沾县被划给乐平郡,郡治在沾县。清漳水就源自乐平郡的沾县境内。因此《晋太康地记》说:乐平县,先前名沾县,是汉时的旧县。那座山又名鹿谷山,清漳水自大要谷流出,南流,经沾县旧城东,并不流经其西。清漳水又南流,经昔阳城。《左传》中说:

  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晋国荀吴假意说要去会见齐军,借路于鲜虞,于是就进入昔阳。杜预说:昔阳城位于乐平沾县东,即是此城。清漳水又南流,于梁榆水口汇流成为一条水。梁榆水源自梁榆城西的大嵰山,有两个源头:北水东南流,经梁榆城东南,注入南水;南水也从西山流出,东流,经文当城北,又东北流,经梁榆城南,即阏与旧城。先前,秦军进攻赵国阏与,赵惠文王派赵奢去救援阏与,赵奢采纳了许历的建议在阏与大败秦兵,即指此地。司马彪、袁山松的《郡国志》都记载:

  阏与聚位于涅县。卢谌在《征艰赋》中说:寻访梁榆那空荒的城市,凭吊阏与那往昔的都城。阚骃也说:阏与即是现在的梁榆城。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冯解散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南水左与北水相汇流,北水又东南流,注入清漳水。清漳水又东南流,与水相汇流。水源自阳县西北的山,南流,经阳县旧城西南,东流,至栗城,注入清漳水。

东流,经涉县西南,又转向涉县南,

根据《地理志》的记载,涉县属魏郡,漳水在此又名涉河,水名随地名而变。东流,至武安县南的黍窑邑,注入浊漳水。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