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九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9623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九卷

第九卷 清水沁水淇水荡水洹水

  汉魏以前,清水、沁水、淇水均为黄河支流,荡水、洹水则是漳水支流。

  公元204年,曹操为进攻北方的袁尚,在淇水入黄处以大枋木筑堤,遏淇水东入白沟,以资军运。自此,清水和淇水便称白沟,成为海河水系卫河的一段。

  清水,即现在山西淇河以西卫河,隋之后,这一名称逐渐废止不用。沁水,即现在河南的沁河。淇水,即现在河南的淇河。荡水,即现在河南汤阴县北的汤河。洹水,即现在河南安阳县的安阳河。

清水发源于河内郡修武县的北黑山,

  黑山位于修武县北方白鹿山东头,清水自此发源。清水上流与陂塘散流的水相接,汇集成河流南流,转弯西南流;水流成为瀑布,乘岩而下,从二十余丈的高处泻入深壑中,轰雷般的响声震动了整个山谷。左右两边的石壁层峦叠嶂十分幽深,几乎连野兽的足迹也没有,深涧中水流冲激飞溅,团团雾气升腾而起,向下俯视,深不见底。不少修道幽居的人居住在远近各处的峰岭上,寺院佛塔散布于岩谷间。清高绝俗的情怀,如同幽远的神灵之心,仁人志士们的至性,得山水之美而愈益深厚,这确实是绝美的胜地。山水穿过幽涧飞流,清澈见底,故名清水。这条溪名瑶溪,又名瑶涧。清水又南流,与小瑶水相汇流。

  小瑶水源自西北近处深山里的溪涧。小瑶水东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南流,有吴泽陂水注入。陂水上流在修武县旧城西北与吴陂相接。修武县即先前的宁,又名南阳。马季长说:晋国地域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至轵为南阳。

  因此应劭在《地理风俗记》说:河内为殷国,周人名南阳。又说:晋国开始对南阳进行开发。即指今天的南阳城。秦始皇改称修武;徐广、王隐都说是秦始皇时改称修武的。薛瓒注《汉书》说:根据韩非的记载,秦昭王时,秦军越过赵国的长平,自西攻打修武。当时秦国还没有统一天下,修武这地名就早已经存在了。我根据《韩诗外传》载:武王伐纣,练兵于宁,将宁改称修武。魏献子在大陆打猎回来,在宁去世。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都尉魏遫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又名大修武。因为有小修武,所以这里名大修武,即是此地。大陆即吴泽。

  《魏土地记》说:吴泽水位于修武城西北二十里。陂塘南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长明沟自西注入。长明沟水有两个源头,北源上游与河内野王县东北的界沟相接,分出长明沟支流;又东流,经雍城南,有寒泉水注入。寒泉水源自雍城西北,南流,经雍城西。《春秋》说: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周王想调狄人攻打郑国。富辰向周王劝谏:雍城为文王子孙的封国。京相璠说:旧雍城位于现在河内山阳西。寒泉水又东南流,注入长明沟。长明沟水又东流,经射犬城北。汉朝大司马张扬被将军杨丑所害,后来杨丑在这里为眭固所杀;眭固想北与袁绍会师。《典略》说:眭固字白菟。

  有人暗示眭固:将军字菟,而此城名犬,兔子见了狗势必惊吓,您还是离开此地为好。然而眭固没有听从。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眭固在此为魏太祖所杀,魏种被任为河内太守,在此驻守。兖州发生叛乱时,太祖说:魏种必不会叛我。然而,最后魏种却逃走了。太祖生气地说:向南,魏种不会逃至南越;往北,不会逃至胡人那里,我不会轻饶了他!后来,太祖平定射犬,抓住了魏种,说:我是看中了他的才能,才将他的罪过加以免除而任用的。长明沟水又东流,注入石涧水;又东流,蔡沟水注入。蔡沟水上流与州县北面的白马沟相接,东分蔡沟支流,往东与长明沟水相汇流;又东流,经修武县吴亭北;东流,注入吴陂。稍北,苟泉水注入。苟泉水源自山阳县修武城西南,同一个源头分成两条水;南为苟泉,北为吴渎,两条水都东流注入陂塘。有陆真阜位于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南有皇母、马鸣两条水泉,东南合流,注入吴陂。临近陆真阜东北有覆釜堆,三泉位于覆釜堆南,相距各有四五里,相互汇流,然后南流,注入陂泉。陂泉位于浊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汉献帝被魏封为山阳公,浊鹿城即汉献帝所居之地。陂水北靠沼泽,、城位于其旁《。春秋》说: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司寇苏忿生的攒茅等十二个城邑被周王赏赐给郑。京相璠说:老城位于河内修武县北,坚固无比。现在又名皮垣,十分坚固,四百步见方,高八丈。临近陂塘北岸,隔水十五里,即民间所说的兰丘,方圆二百步。又有一座小丘位于兰丘西十里,靠近山边,人称敕丘,方圆五百步,形状与兰丘相似,大概是先前的攒茅。杜预说:两座城都位于修武县北,语焉不详。陂水又东流,长泉水注入。长泉水源自白鹿山东南,在地下潜流十三里,自邓城西北重新流出地面,又名重泉水。长泉水又流经七贤祠东,秀色葱茏的翠竹遍布祠庙左右两边,自冬至夏都是浓郁苍翠。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号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都住在山阳,常结伴同游,逍遥自得,时人称其为竹林七贤。这就是向子期所说的山阳旧居。后人在那地方立庙,有一条泉水自庙南东南流,注入长泉水。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说:嵇公故居位于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因为当时还留有竹林才知道他指的即是此地。

  长泉水又南流,经邓城东,名邓渎,又名白屋水。先前司马懿攻打公孙渊,归来时至白屋,即指此地。长泉水又东南流,经城北,又东南流,经沼泽,注入陂塘中。陂水东流,名八光沟;又东流,注入清水,又名长清河。东周的永丰坞有丁公泉,自焦泉右边流出。稍东又有焦泉--自天门左边、天井固右边流出;天门山的岩石天然形成空缺,形状像是门户,宽三丈,高八丈,深约一丈,此外再无别的出口,所以人称天门。往东行走五百余步,内有一石洞,洞口朝西,仅仅能够容得下一个人,自东南进入,可直达天井;自此往上攀登大约十二丈,手扳脚踏,直至其上,山顶却十分平整,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周十分险峻陡峭,可以用来攀登的地方一点也没有。持戒僧人训修行之地位于其上,寺内有僧徒十余人,衣食等生活必需品都要从下面的平原搬运上来,难以供应周全,因此只有修炼意志十分坚定的人才会居住在这里。寺院旁边的杂树稀稀落落,有一洼石井泉,大概丈余,波澜不惊,住在山上的人都饮用这泉水。有两个石室位于其北,是先前隐居的人静心修炼之地,现在已经空无一人。

  泉水自北泉涌出,南流成为溪涧,人称焦泉。稍东为鱼鲍泉,又稍东为张波泉,又稍东为三渊泉,这四条泉水如同梗河三星结合在一起,并与女宿遥相联系一样,于重门城西汇流成为一条,然后南流。先前齐王芳被司马师废黜后,就居住在重门城。《魏志》说:遣送齐王至河内重门,即是此地。重门城位于共县旧城西北二十里,安阳陂位于城南,稍东又有卓水陂,稍东又有百门陂。百门陂方圆五百步,位于共县旧城西。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卢罢师被封为共侯,即共和的故都。共伯还政于宣王,在共山上过着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共山位于都城北,即共北山,那里住着仙人孙登。袁彦伯在《竹林七贤传》说:

  嵇叔夜曾在山林泽地采药,在山上遇到孙登。他冬天散着头发来遮蔽身体,夏天编草为衣;以独弦琴却弹奏出和谐的五音。山上有三条水,南流,最后汇流为一条,名清川。清川又南流,经凡城东。司马彪、袁山松在《郡国志》中说:

  凡亭位于共县,为周时凡伯的封国。《春秋》中说: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经》文中说,凡伯受周王之命前来访问。杜预说:凡城位于汲郡共县东南。现在凡城则位于汲郡共县西南。清川又西南流,与先前四水汇流成一条,又名陶水;又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转弯绕过新丰坞,然后又东流。

又东北流,经获嘉县北,

  《汉书》中说:越国丞相吕嘉谋反,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巡察汲县中乡,获得吕嘉的头颅,故名获嘉县。后汉时侍中冯石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汉时桂阳太守赵越墓位于获嘉县旧城西,石碑位于坟墓北。赵越字彦善,本县人,历任桂阳郡太守,五官将,尚书仆射,因为父母丧亡,守孝三年期满后,被任命为河南尹,建宁年间去世。又有一块碑位于赵越石碑东,石柱、石牛、石羊、石虎位于碑北,不过现在都被毁坏了,没有什么可以记述的。清水又东流,绕过新乐城--位于获嘉县旧城东北,即汲县的新中乡。

又东流,经汲县北,

  汲县为先前汲郡的治所,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设置。石夹水位于城西北,水流湍急,人称磻溪。相传太公曾在这里垂钓。太公庙位于城中东门北侧,有碑位于庙前,碑文上写有:太公望为河内汲县人。先前会稽太守杜宣告诉县令崔瑗:太公本在汲出生,现在那里还有太公故居。您和高氏、国氏都是太公后裔,经传中对此都有记载。现在您来到这里,应当摆正太公位置,以宏扬尊祖的传统。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邠勤等都说:确实如此。于是崔瑗就立坛建祠,安置神位。太公泉位于城北三十里,有太公庙位于其上,庙旁丛林高耸,树木秀丽,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相传太公故居就在这里。晋太康年间,范阳卢无忌任汲县县令,曾在那里立碑。太公为避纣王乱国,隐于市中从事屠宰,躲到水边去钓鱼,难道一定要在渭水边,然后又是磻溪呢?只要能舒畅高远的情怀,一弯曲水也就足矣。毫无疑问,磻溪即指这里。清水又东流,经一座旧石桥下。石桥原来横跨水面,后来桥石崩塌,只留下一个遗址。清水又东流,与仓水汇流。仓水源自西北方山,仓谷位于山西,因为山谷里有仓玉、珉石,仓水由此而名。仓水又东南流,潜入地下,又自东南重新冒出,名雹水。

  雹水东南流,经坶野。自朝歌以南至清水,地势平坦,包括大片的水田和沼泽,均是坶野地区。《郡国志》说:坶野位于朝歌南。《竹书纪年》说:周武王率西方夷族诸侯讨伐殷纣,大败殷纣于坶野。《诗经》说:宽阔平整的坶野,堂皇漂亮的檀木车!殷朝大夫比干墓就在那里,墓碑上用隶书写着:殷大夫比干之墓。所写的仅此而已,立碑者不知所云,现在碑也断了。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高祖孝文帝巡察南方,亲临比干墓,进行祭扫,并刻石立碑,置于墓道之上。雹水又东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南流,经合城南,到先前的三会亭;因为淇水、清水与河水在这里汇流得名。清水又转弯南流,经凤皇台东北,南流而去。

又东流,注入河水。

  清水入河处名清口,即淇河口,这是因两水相互兼称之故。《地理志》中说:清河水源自内黄县南,并不到内黄--实际上是淇水流至内黄。因为河水改道南流,清水的河道也移徙了,汇流的水路断了;然而地名却遗留了下来,因此东川有清河之名,相承不绝。后来曹操将白沟开通,使河水北流,才将旧水道恢复。

沁水源自上党涅县谒戾山,

  沁水即涅水。有人说沁水源自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有三个源头一同泻入深涧中。

  涧水又南流,与三条水相汇流,从左右近旁的山溪中流出,参差错落地从两边注入沁水。

南流,经谷远县东,又南流,经沁水源出上党涅县谒戾山氏县东,

  谷远县即王莽时的谷近。沁水又南流,经陭氏县旧城东。先前,刘聪任命詹事鲁繇为冀州太守,治所就在此。沁水又南流,经陭氏关;又南流与骉骉水相汇流。骉骉水源自东北的巨骏山,从高处汹涌而下,岩石被滚滚而下的泉水冲击得发出隆隆的轰响;骉骉水因此而名。骉骉水又西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又南流,与秦川水相汇流。秦川水源自巨骏山东麓,汇流了许多山溪,最后积聚成一条川流。秦川水又西南流,经端氏县旧城东。先前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分割,晋国国君内贬迁至端氏县,即是此地。秦川水又南流,注入沁水。

又南流,经阳阿县东,

  沁水又南流,经过阳阿县旧城西。《魏土地记》中说:阳阿县为建兴郡的治所,沁水自郡治西边四十里处南流。沁水又南流,与濩泽水相汇流。濩泽水源自濩泽城西的白涧岭下,东流,经濩泽。《墨子》中说:舜捕鱼于濩泽。应劭说:濩泽位于县城西北。濩泽水又东流,经濩泽县旧城南;濩泽县城即是因濩泽水而名。《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玄武和濩泽为晋所占。濩泽水傍城东流,又东流,与清渊水相汇流。清渊水源自濩泽县城北,东南流,经濩泽城东,又南流,注入濩泽水。濩泽水又东流,在阳泉口接纳了阳泉水;阳泉水源自鹿台山。有一泓泉水位于鹿台山上,水深而静止不动。阳泉水又东流,经阳陵城南,即阳阿县旧城。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卞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阳泉水流经嶕峣山东,在山下与黑岭水相汇流。黑岭水源自西北的黑岭脚下,即开隥。黑岭水又东南流,经北乡亭下,又东南流,经阳陵城东,又南流,注入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流,注入濩泽水。濩泽水又东南流,上涧水注入。上涧水源自西北的辅山,东经铜于崖南,经析城山北。析城山位于濩泽南,《禹贡》中所说砥柱、析城,直到王屋子里,即指这座山。山十分高峻,上面平坦,山下有两道泉水,东边那条浑浊,西边那条澄清,两岸寸草不生,数十步外才有许多细竹。上涧水自山北东注濩泽水,濩泽水又东南流,注入沁水。

  沁水又东南流,阳阿水自东注入。阳阿水源自北方的阳阿川,南流,经建兴郡西,又东南流,经午壁亭东,然后南流,注入山中。滚滚的水波冲着山石,沿着高达八丈的深涧发出轰隆隆的巨响,掀起卷着漩涡的怒涛,流向西南,注入沁水。沁水又南流五十余里,沿着水流上下一带,只有一条小陉相通;山间水滨,蓊蓊郁郁的全是一行小竹细笋,长得非常茂密,绿荫沉沉,景色清奇。

又南流,出山间,经沁水县北,

  沁水南流,经石门,人们也称沁口。《魏土地记》中说:沁水位于河内郡野王县以西七十里,左经沁水城西,沿着城边东南流。晋朝安平献王司马孚在魏当野王县的典农中郎将时主持修建了这道石门。他给朝廷上奏说:我秉承诏谕来兴修河内的水利。我一来这里,就去巡查沁水。沁水源自铜鞮山,萦回曲折,水道九百里长。太行、王屋二山层峦叠嶂,十分高峻。自太行山以西,王屋山以东,每逢雨水连绵的日子,山水横流于各山谷,小石块纷纷被冲走,木制的水门年久失修,马上被毁坏了,稻田泛滥成灾,一年的辛劳颗粒无收。我马上去巡察,发现可以在距堰五里外取得几万块方石。我认为用方石砌成水门,如逢天时晴旱,可以增堰引水灌溉;如逢天时久雨,陂塘湖泽都已水满,就关闸断水。那时将上源的空渠切断,单凭排涝也足以成河了。如此人力即可控制云雨,确实是治国安邦之大计,一劳永逸,圣明的君主一定会采纳的。请陛下颁发我的奏章,诏令大司农府派给人工,不要拖延,以便这件要事早日实现。于是,朝廷下诏批准司马孚的建议,在沁水两岸砌筑成石门,取代了先前的木门枋。因为有木枋,所以石门又名枋口。石门旁的碑刻上记载着,水门建成后灌溉的田亩,在漫长的年月中历次修复的曲折经过。孔山位于沁水西,石洞位于其上,洞门大开,车辙印迹和牛的蹄痕布于洞内岩石上。《耆旧传》中说:这些都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凿出的。沁水又南流,分成两条,一条自南分出,即朱沟水。沁水又流经沁水县旧城北;沁水县即是以沁水而名。沁水即《春秋》

  中所说的少水。京相璠说:这里属晋。又说:少水即现在的沁水。沁水又东流,经沁水亭北,人称小沁城。沁水又南流,即台渟水。台渟水东南流,注入沁水。

  沁水又东流,倍涧水注入。倍涧水源自北方的五行山,南流,注入沁水。

又东流,经野王县北,沁水又东流,邘水注入。邘水源自太行的阜山,而太行山是五行山的异名。

  《淮南子》说:武王想筑宫室于五行山,周公说,五行山地势险峻闭塞,如果我们想修德可以保住它,那么天下来纳贡的道路却曲折难行:如果我们有暴虐悖乱的行为,那么天下人要来讨伐我们又很困难。有识之士认为周公很能保持成业。高诱说:五行山即现在的太行山,位于河内野王县西北的下党关。有诗说:

  疲惫不堪地行走于野王路上,于上党关喜逢知己互叙衷肠。即指五行山。沁水又南流,经邘城西,即先前的邘国。邘台位于邘城南。《春秋》说: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周王将伐郑,富辰劝谏说,邘为武王之后。京相璠说:现在旧邘城位于野王县西北三十里,即邘台。现在太行南路上有邘台旧城,道路横过城中。汉武帝时,李寿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邘水又东南流,经孔子庙东;有碑位于庙内庭院之中。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孔灵度等鉴于旧殿宇破败零落,向上司申请修复。后来,野王县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向朝廷上表申请重修,在庙中立碑记载此事。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认为孔子为大圣人,碑颂之类与其不相称,应当立碑记才行,说:仲尼因不能推行其道而伤感,想北投赵鞅,然而半路上却听说鸣铎受其所害,就掉转车头返回。后来,晋人追思他,就为其立庙于太行岭南--可能就是先前孔子返回之地。诸子书及史籍中都说仲尼临河叹息:我可能是命中注定不能过河了!其中并没有说孔子在太行山掉转车头。碑文中说:鲁国孔氏,在洛阳做官,居住于庙下,主持祭祀。这样说才是正确的。因为孔氏迁居山下,追思先世的圣人,所以才立庙维持祭祀。正如同刘累迁居鲁地,建立尧祠与山上一般;孔子在这里掉转车头,并没有提及。邘水又东南流,经邘亭西。京相璠说:邘亭位于邘台西南三十里。然而现在邘城东南七八里方为邘亭,京相璠在这里说得不确切;也许还有别的亭,那就不是很清楚了。邘水又南流,注入沁水。沁水东流,经野王县旧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白起攻打太行山,将道路截断,韩国的野王县由此而降。魏国东部土地被秦始皇攻占后,秦在此设置了东郡。卫元君自濮阳迁至野王县,即指此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这里为殷国;二年,为河内郡;王莽时则称郡为后队,县名平野,为魏怀州刺史的治所。后来,皇都至洛,州被废,河内郡复置。华岳庙位于沁水北岸,有数百株柏树位于其旁,面城临水,背依山冈,水岸上一片青葱,景色绝佳。怀州刺史顿丘李洪之主持修建了华岳庙。和平四年(公元463年),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筑碑,天安元年(公元466年)立碑于华岳庙前。沁水又东流,朱沟支流注入;又东流,与丹水相汇流。丹水源自上党高都县旧城东北的山冈下,又名源源水。《山海经》中说:有一片名为丹林的树林位于沁水东,丹水就源自此处。即指此水。丹水自源头东北流,又转弯东流,左与绝水相汇流。《地理志》中说:莞谷位于高都县,丹水就从这里发源,东南流,注入绝水。绝水源自泫氏县西北的杨谷,所以《地理志》中说:绝水从杨谷中那里发源,东南流,左与长平水相汇流。长平水源自长平县西北的小山,东南流,经旧县城,即是泫氏的长平亭。《史记》中说:秦国派左庶长王去攻打韩国,将上党占领,上党的百姓逃至赵国。赵国在长平驻军,廉颇被任为大将,后来被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所替换。秦国私下里派武安君白起去进攻赵括,结果赵括的四十万军队都投降了白起,最后他们被白起在这里统统活埋了。《上党记》中说:长平城位于上党郡南,秦的营地位于其西,两国的军队共饮这条溪涧里的水,相距不过五里。赵军被秦军活埋了以后,秦军又把他们的头颅收集起来在营地中筑起高台,高台利用山势而建,高高拔地而起,现在还称它为白起台。长平城左右两边,沿着山边,横过低地,南北五十来里,东西二十余里的一带地方,全为秦赵的旧营垒,现在还留有壁垒的遗址。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大将军卫青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长平水又东南流,注入绝水。绝水又东南流,经泫氏县旧城北。《竹书纪年》中说:晋烈公元年(公元前415年),赵献子筑城于泫氏。绝水东南流,与泫水相汇流。泫水源自泫氏县西北的泫谷,东流,经一座旧城南,俗称都乡城。泫水又东南流,经泫氏县旧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万普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泫水又东流,与绝水相汇流;又东南流,乱流,进入高都县,自右注入丹水。《上党记》中说:长平城位于郡治南边山中。丹水源自长平的北山,南流。秦军将赵国的兵士活埋,流的血把水都染红了,因此又名丹水,这真是荒谬。丹水又东南流,注入丹谷,即刘越石在《扶风歌》中所说的丹水。《晋书·地道记》中说:太行关位于县里,丹溪即太行关的东谷,道路自此通出后,就不再从太行关那边走了。丹水又流经两个石人北面,石人各在一山,前后相望,南为河内,北为上党。河内、上党二郡就以两山为界。丹水又东南流,经西岩下,有一股强劲的泉流,大如巨轮,自岩下汹涌而出,深不可测。整条河中,萍藻茭芹这类水草绿油油的一片,即使是严寒的冬天,也还是生机勃勃,毫无改变。丹水又南流,白水注入。白水源自高都县旧城西,即长平白水,东南流,经天井关。《地理志》中说:天井关位于高都县。蔡邕说:太行山上有个天井,关口因位于天井北而以天井为名。

  因此刘歆在《遂初赋》中说:在险峻的太行山奔驰,进入那高高的天井关。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晋朝征虏将军朱序大败慕容永于太行山,派兵至白水,距长子一百六十里。白水又东流,与天井溪水相汇流。天井溪水源自天井关,北流,注入折水,人称北流泉。白水又东南流,注入丹水,汇流处名白水交。丹水又东南流出山间,流过鄈城西边。鄈城位于山边,俗称期城,其实不然。司马彪在《郡国志》中说:鄈城位于山阳。京相璠说:鄈城位于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元年(公元前369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进攻我国的葵,即指此城。丹水又向南转弯,拐向西,光沟水分出。丹水又西流,经苑乡城北,向南拐弯,又转弯向东,经城南,东南流,注入沁水,汇流处名丹口。《竹书纪年》中说:晋出公五年(公元前470年),丹水断流三日;幽公九年(公元前425年),丹水涌出,互相冲激,即指此水。沁水又东流,光沟水注入。光沟水上口与丹水相接,东南流,分出界沟水;又南流,汇入沁水。

  沁水又东南流,经成乡城北;又东流,至中都亭南,左与界沟水相汇流。界沟水上口与光沟相接,东南流,分出长明沟水,又南流,经中都亭西面,然后南流,注入沁水。

又东流,经州县北,

  州县即先前的州。《春秋左传》中说: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周王把州赏赐给郑国……昭公三年,晋以州田赏赐公孙段。后来韩宣子迁居至此。有白马沟水注入。白马沟水上口与白马湖相接,白马湖又名朱管陂,陂湖上口与长明沟相接,湖水东南流,经金亭西,分成二条:一条东流,分出蔡沟;一条南流,注入沁水。

又东流,经怀县北,

  《韩诗外传》说:武王伐纣,至邢丘,将邢丘改称怀。春秋时,赤翟攻打晋国,围住怀县。王莽时改城河内,为旧河内郡的治所。先前属三河。韦昭说:

  河南、河东、河内合称三河。沁阳城位于怀县北,沁水流经城南,又东流而去。

又东流,经武德县南,又东南流,至荥阳县北,东流,注入河水。

  沁水在怀县南积聚成陂塘,连结了好几个湖泊,朱沟水注入。朱沟水上流在沁水县西北与沁水相接,自枋口东南流,自右岸分支流出奉沟水;又东南流,从右岸分支流出的是沙沟水。沙沟水又东南流,在野王城西,有支渠自左岸分出,以灌溉城边一带土地。支渠东流野王城南,又转弯流经城东,然后北流,注入沁水。朱沟水自支渠东南经州城南,又东流,经怀城南,又东流,经殷城北。

  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说:河水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有人说,楚汉对峙之时,殷王司马卬的治所就设在此,其实不然。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秦军攻郑,在怀县驻扎,筑城于殷,即指此城。殷的地名由来已久,可知不是自司马卬时开始的。先前刘矅指派郭默为殷州刺史,负责巡查沿河各部队的防务,治所就设在这里。朱沟水又东南流,注入湖中。湖水在西边接纳了沙沟水。沙沟水分出朱沟南支,东南流,经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丞相张禹受封安昌,立为侯国。现在城的东南有一座古墓,人称张禹墓。根据《汉书》的记载,张禹为河内轵县人,一家人迁居到莲勺。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张禹年老,申请退休回家养老。他亲自营建坟墓,在平陵的肥牛亭修建祠堂--靠近延陵。他向朝廷提出申请,皇帝下诏为他把亭移走。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张禹去世,于是就葬在那里。那么这里就不是他的坟墓了。沙沟水又东流,经隰城北。《春秋》中说: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大叔被捕于温,在隰城被杀。京相璠说:隰城位于怀县西南。沙沟水又经殷城西,东南流,注入陂塘。陂水又一直流经武德县,南流,至荥阳县北,东南流,注入河水。先前学者们认为这条沟即济渠,因此班固和阚骃也都说济水自武德注入河水。因为济水分出一条条的支流,所到之处各有名称,也就兼有丹水之名了。

淇水源自河内隆虑县西边的大号山,淇水源出大号山

  《山海经》说:淇水源自

沮洳山。淇水自山边流出,哗哗地倾泻而下,冲激着横山。这座山峰顶部合拢,山下却分开,大约不到六七十步,巨石错杂地堆满了深涧,惊涛骇浪,势如雷电,猛冲过来,水花四处飞迸,飘散成一片蒙蒙的水雾。淇水又东北流,沾水注入。沾水源自壶关县东边沾台下,高耸的石壁,遮蔽了天空,泉流就从沾台西北角发源,与金谷水相,即沾台的西溪汇流,又东北流,与沾水汇流;又东流,注入淇水。淇水又流经南罗川,又流经三罗城北,东北流,与女台水汇流。女台水源自西北方的三女台下,东北流,注入淇水。淇水又东北流,经淇阳川,经石城西北。石城位于平原之上,有涧水自旁流经;同时也与淇水相临。淇水又东北流,西流水注入。西流水源自东大岭脚下,西流,经石楼南,自北陵的岩石上直泻而下,如同从高处伸展而下的白练。

  这条水即西流水。西流水又东流,经冯都垒南,人称淇阳城,位于西北三十里。

  淇水又东流出山,分为两条,二水汇流处建有一道石堰,拦水引入白沟,左为菀水,右为淇水。淇水自元甫城东南流,经朝歌县北。《竹书纪年》说:晋定公十八年(公元前494年),淇水断流于先前的卫,即指此地。淇水又东流,右与泉源水汇流。泉源水有两个源头,一条自朝歌城西北发源,东南流。有个老人一大清早想涉水过河,却犹豫不决怕下水。纣王询问随从,他为何犹豫不决。

  随从回答说:老人骨髓枯干了,因此早上怕冷。纣王于是就在这里将这个老人的腿砍断,要看看他的骨髓。泉源水又南流,转弯向东,经朝歌城南。《晋书·地道记》说:朝歌为先前的沫邑。《诗》说:采蒙莱于何处?至沫的乡野。后来殷王武丁迁居于沫,成为殷的都城。纣王的都城位于《禹贡·冀州》所说的大陆之野,即指此地。纣王作过糟丘、酒池,又有靡靡之音的新乐曲,将城邑称朝歌。晋灼说:《史记·乐书》载,纣王作《朝歌》的乐曲,所谓朝歌,即唱歌不合时宜。因此墨子听到后,对那歌声十分讨厌,掉转车头就往回走,不肯进朝歌。《论语·比考谶》说:城名朝歌,颜渊不愿投宿那里,七十弟子就将他的眼睛蒙起来,唯独宰予一个人回头看,仲由踢了他一脚,使他跌下车来。宋均说:子路恼恨宰予回顾这不吉之地,所以用脚把他踢下车。现在城内有殷时的鹿台,即先前纣王葬身火窟之地。《竹书纪年》说:帝受辛在南单之台被武王俘获,于是武王接受了天子大命。南单之台即鹿台的异名,纣王的儿子武庚作为殷的遗民被武王封于此处,其领地也被分成三区:邶、鄘、卫;武王又派管叔、蔡叔、霍叔去辅佐他,这即是所谓的三监。后来,三监发生叛乱,为周所镇压,康叔受封此地,名卫。箕子心中悲伤,假作疯狂,因此《琴操》中有《箕子操》。当他途经故都废墟时--那是他的祖国啊!不禁悲伤欲绝,因此作《麦秀歌》。后来晋国占据了位于河水与淇水之间的朝歌旧地,这里战国时属赵。

  当地男女都很淫荡,还留有纣王时的风气。此处地势险峻,多盗寇;汉时,虞诩在此任县令,朋友们都因那地方难以治理而去慰问他。虞诩说:如果没有盘曲的树根,错杂的枝节,快刀怎能够显露出来呢?泉源水又东流,与左水汇流,名马沟水。马沟水自朝歌城北流出,东流,转弯向南,流经城东;又东流,与美沟水汇流。美沟水源自朝歌西北的大岭脚下,东流,经骆驼谷,曲曲折折地在山谷中转了九十个弯,因此民间有美沟之名。美沟水流经十二座崖,这些山崖间的泉流彼此相接,水流声哗哗响个不停,不断碰击着奔腾的水浪,又回流至深涧之中。数以千计的岩石堆积在涧中,岩穴间的水波激荡,变幻无穷,游人目不暇接,无法描摹那奇幻美妙的景象。美沟水又东流,经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入马沟水。马沟水又东南流,注入淇水,即肥泉。因此《卫诗》说:

  我怀想那肥泉,徒然发出长叹。毛亨在《注》中说:源出一处,却流向不同,名肥泉。《尔雅》说:流向相异,而发源相同,名肥。《释名》说:泉水开始流出时,流量很小,但流向不同去处的支流却分散而多,如同肥起来一般。犍为舍人说:水的源头相异,相互汇流在一处,名肥。现在肥泉就是源头不同而相互汇流成为一条水的。《博物志》中称澳水。《诗经》说:远远地眺望淇水的小湾,那里有婀娜秀美的菉竹!毛亨说:菉即荩草,竹即编竹。汉武帝时,淇园的竹木被砍伐了用来堵塞河水的决口。寇恂在河内任太守时,在淇川砍竹,造了一百余万支箭,以供军需。现在遍寻淇川,这些东西一样也没有了,只有荩草和编竹与毛亨所注相同。毛亨又说:澳即水湾。郑玄认为这不是水流的源头,而张司空却认为是注入淇水的水流,语焉不详。但是《诗经》中所说的泉源水即是此水。因此《卫诗》说:左为泉源水,右为淇水。卫国的一个姑娘想回娘家,就借水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她说,淇水的左右方向,是根据水流注入淇水的方位来确定的。淇水又南流,经枋堰,即旧淇水口;东流,经黎阳县境,又南流,注入河水。《地理志》说:淇水源自共县,东流,经黎阳,注入河水。《沟恤志》说:自遮害亭西流十八里至淇水口,拦截淇水向东流入白沟,以便通航运粮,因此时人称其为枋头。所以卢椹在《征艰赋》中说:背靠大枋巨堰,深渠高堤。后来这些都被毁灭了,魏熙平年间(公元516-518年)进行重修,才使它重新通水。旧渠道经枋城北,东流而出;现在渠道中已经将旧坝拆除,重新修筑的新堰全部是用铁柱打下的,木石也夹杂其间。旧渠又南流,经枋城西,又南流,分为两条水:一条南流,注入清水,水流上下均可流通。河水清澈水流大时,就自此北流注入旧渠。一条东流,经枋城南,又东流,在菀口汇流。菀水上流在元甫城西北与江淇水相接,自石堰东,菀城西,转弯流经菀城南,又东南流,经土军东北,有石头砌的旧水沟位于其中。先前有五条水分流,人称五穴口,现已汇流为两条:一条西流,注入淇水,名天井沟;一条流经土军东,寥沟自此分出,东流,注入白祀陂。白祀陂水又向南分支东流,注入同山陂,灌溉着这里七十余顷的田亩。这两片陂塘在台阴野相接。菀水东南流,注入淇水。

  淇水右与宿胥旧渠相汇流;旧渠在黎山西北顿丘县遮害亭东,与河水相汇流。

  在旧渠与淇水的汇流处,修筑了一道石堰来拦截渠水,使渠水转弯东北流。魏武帝时,就是沿着宿胥旧渠对白沟进行开凿的。因此苏代说:宿胥一旦决口,就把魏的虚和顿丘淹没了,即指此渠。名白沟,《春秋》中说: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叔孙豹救援晋国,屯丘在雍榆,即指此地。淇水又北流,经城东;又东北流,经同山东;又东北流,经帝喾墓西,人称顿丘台,其实不然。《皇览》中说:帝喾墓位于东郡濮阳顿丘城南的台阴野。淇水又北流,经白祀山东,经广阳里,经颛项墓西,俗称殷王陵,其实不然。《帝王世纪》中说:颛项葬于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的大墓即是。

  淇水又向北转弯,又向西转弯,经顿丘北。因此阚骃说:淇水南为顿丘。《尔雅》中说:山只有一层的名顿丘。《释名》中说:一重成为丘,上下没有大小之差。《诗经》中说:

  送你至顿丘的水边涉河过淇水。魏时,九原、西河、土军各地的胡人被迁移出去,土军的胡人被安置在顿丘旁,因此这里的地名又叫土军。

淇水又转弯,经顿丘县旧城西,

  《古文尚书》中说这是观--因为太康的弟弟名五观。《竹书纪年》中说:晋定公三十一年(公元前481年),筑城于顿丘。《皇览》中说:因为城门叫顿丘道所以名顿丘,又名殷,其实不然。

  顿丘是因小丘而名。淇水东北流,经枉人山东,牵城西。《春秋左传》中说: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定公见齐侯、卫侯于牵。牵即牵城。杜预说:牵城位于黎阳东北,即是此城。淇水又东北流,经石柱冈,流向东北。

东流,经内黄县南,名白沟,

  淇水又东北流,经并阳城西;辟阳城的称谓是不正确的。《郡国志》中所说的内黄县的并阳聚即是此地。白沟又北流,左与荡水相汇流。白沟又东北流,经内黄县旧城南--县城右对黄泽。《郡国志》中说:黄泽位于内黄县。《地理风俗记》中说:陈留有外黄,因此这里名内黄。《史记》中说:赵将廉颇攻魏,占领了黄,即指内黄县。

又转弯,自内黄县城东北流,与洹水相汇流。

  白沟自内黄县城北流,经戏阳城东面,名叫羛阳聚。《春秋》中说: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晋国荀盈去齐国迎女,回来时死于戏阳。白沟又北流,经高城亭东,洹水自西南注入。白沟又北流,经向亭东,进入魏县境内。据应劭说:魏县旧城为魏武侯的陪都。即王莽时的魏城亭,武侯台位于城内。白沟左与新河相汇流;新河为洹水的支流。白沟又东北流,经铜马城西;此城因先前光武帝征讨铜马时所筑而名。白沟又东北流,经罗勒城东,又东北流,漳水注入,在利漕口汇流。自此,清漳、白沟或淇河都可作为下流的通称了。

又东北流,经馆陶县北,又东北流,经清渊县西,

  白沟水又东北流,经赵城西,又北流,阿难河分出。后来,为便利衡渎的通航,魏将阿难将此河疏通,阿难河因此而名。白沟又东北流,经空陵城西;又北流,经乔亭城西;乔亭城东距馆陶县旧城十五里。《春秋》中所说的冠氏馆即馆陶县,为魏阳平郡的治所。白沟水又转弯,经馆陶县北,又东北流,经平恩县旧城东。《地理风俗记》中说:平恩县即先前馆陶县的一个分乡。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设平恩县,皇后的父亲许伯受封此地,立为侯国。

  根据《地理志》的记载,王莽时的延平县即是。白沟水又东流,经清渊县旧城西,又经县城西北,即清渊,清渊县因此而名。现在人们称鱼池城,其实不然。

  白沟水又东北流,经榆阳城北。汉武帝时,太常江德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文颖说:榆阳城位于魏郡清渊,人称清渊城,其实不然。

又东北流,经广宗县东,名清河。

  清河东北流,经广宗县旧城南。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皇太子万年受封此地,立为王国。据田融说,赵国在广宗县城内置建兴郡郡治,在清河水水东置临清县,这都始于石氏的赵国。李云墓位于清河右岸。李云,字行祖,甘陵人,好读书,擅阴阳五行,被举为孝廉,任白马县县令。中常侍单超等人,立后宫偏室的普通民间女子毫氏为皇后,其家中受封的多达四人,赏赐了数以万计的财物。李云向朝廷上书,并把奏书的复本交至三府,书中说:孔子道,帝就是谛,即审慎。现在您越过御省,随意下诏封官用人,如此行事,您是否就不想谛一下--不愿慎重行事了呢?皇帝大怒,将李云关进死牢,杀害了他。后来冀州刺史贾琮巡视下属,途经李云墓,在这里祭扫了李云墓并刻石表彰他,现在还留有石柱,人称李氏石柱。清河又东北流,经界城亭东。这里有座名为界城桥的大桥位于清河上。《英雄记》说:公孙瓒攻打青州的黄巾贼,大败贼兵,回军时驻扎于广宗。后来,袁绍攻打公孙瓒,两军交战于界城桥南二十里处。袁绍的大将军麹义在界城桥大败公孙瓒,公孙瓒被杀。其后公孙瓒的殿后部队又在界城桥被冀州刺史严纲率军打败。人称鬲城桥,那是口传错讹。清河又东北流,经信乡西。《地理风俗记》说:信乡位于甘陵西北十七里,原是一个县。清河又北流,经信成县旧城西。应劭说:信成亭位于甘陵西北五十里,原是一个县。赵国在城中设立水东县,因此又名水东城。清河又东北流,经清阳县旧城西,汉高帝时在这里置清河郡,治所就在此。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皇子乘受封清阳,立为王国,即王莽时的平河。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西河鲜于冀任清河太守,营建官署屋宇,工程尚未完工就逝去。后任太守赵高计算人工费用为二百万;而五官黄秉、功曹刘适却说是四百多万钱。于是鲜于冀的鬼魂出现,白日里带领随从走进官府里,与赵高及黄秉等人核对账目,做出结论,认定是刘适、黄秉两人隐瞒私分公款。鲜于冀就写了奏表申述理由,大意说:赵高居官显贵却不重节操;他本是乡野村夫,却傲慢自大,未能及时审察下属的密谋,那些小人生来就是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谄媚求荣,偷窃的手段真是恶劣卑鄙。赵高失职,有辱朝廷命官的身份。《易经》饥笑那种居于君子之位的小人,正是赵高的写照。我做鬼却不能畅所欲言,谨凭邮驿上书,交赵高呈上。于是他就往西北方驰去,三十里后,车马影踪皆无。黄秉等人俯伏在地上,都死了。赵高把情况报告朝廷,皇帝于是下诏,将鲜于冀在西河的田亩和住宅发还给他的妻子,还派人代为管理,以平这场阴间的讼案。汉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清河改称甘陵王国,后来清河王因为妖言被贬谪,当年立甘陵郡,将治所置在此。

又东北流,经东武城县西,

  清河又东北流,经陵乡西。应劭说:陵乡位于东武城西南七十里,原是一个县。后汉时,太仆梁松受封陵乡,立为侯国,因此世人称梁侯城,侯城县治所由此而置。清河又东北流,经东武城县旧城西。根据《史记》

  的记载,赵国公子胜,号平原君,因为解除邯郸之围而受封此地。因为定襄郡有武城,所以这里加上东字,名东武城。清河又北流,经复阳县旧清河广宗县段城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右司马陈胥受封复阳,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乐岁。《地理风俗记》中说:复阳亭位于东武城西北三十里,原是一个县。人们称槛城,其实不然。清河又东北流,经枣强县旧城西。《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中说: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广川惠王的儿子刘晏受封枣强,立为恰逢国。应劭在《地理风俗记》中说:枣强城位于东武城县西北五十里,为一个旧县城。

又北流,经广川县东面,

  清河北流,经广川县旧城南。阚骃说:有长河流水位于县中,所以名广川。

  有羌垒位于水边,为姚氏故居,现在为广川县的治所。清河又东北流,经历县旧城南。根据《地理志》的记载,这里属信都,王莽时改为历宁。应劭说:历城亭位于广川县西北三十里,为一个旧县址。现在历城亭位于广川县东偏北,渡口至今还叫历口渡。

又东流,经修县南,又东北流,经东光县西,

  清河又东北流,左与张甲屯绛故渎相汇流,因为被高堤所阻,现在已经断流了。清河又流经修县旧城南,转弯,流经城东。修字读做条,王莽时改称修治。

  《郡国志》中说:修县先前属信都郡。清河又东北流,左与横漳支流故渎相汇流。

  清河又东北流,经修国旧城东;汉文帝时,周亚夫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因此人称北修城。清河又东北流,经邸阁城东--城临近清河边,晋时为修县的治所。

  县长鲁国孔明碑位于城内。清河又东流,至东光县西,南流,至胡苏亭。根据《地理志》的记载,胡苏亭位于东光县。人称羌城,其实不然。清河又东北流,右与大河故渎相汇流,又流经东光县旧城西;后汉时,耿纯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三十万黄巾军入侵渤海,在东光边界为公孙瓒所败,被追至这条水上,杀了三万人,河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即指此水。

又东北流,经南皮县西,

  清河又东北流,无棣沟自此分出。无棣沟东流,经南皮县旧城南,又东流,经乐亭北面,即《地理志》中所说的临乐旧城,王莽时改称乐亭。《晋书·地道志》、《太康地记》都说乐陵国有新乐县,即指此城。无棣沟又东流,经新乡城北,即《地理志》中所说的高乐旧城,王莽时改称为乡。无棣沟又东流,分为两条渠道。无棣沟又东流,经乐陵郡北,又转弯向东,北流,又转而东流,经苑乡旧城南;又东南流,经高城县旧城南面,与支渠相汇流。支渠上口与无棣沟相接,南流,经乐陵郡西,又东南流,经千童县旧城东。《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中说:千童即先前的重,又写做千钟。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河间献王的儿子刘阴受封千童,立为侯国。应劭说:汉灵帝时改称饶安,为沧州的治所。支渠又南流,转向东边,东北流,注入无棣沟。无棣沟又东北流,经一座旧城北,人称功城;又东北流,经盐山,东北流,注入大海。

  《春秋》中说: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楚二国会盟于召陵,管仲说:

  先前召康公给我们的先君太公划定征伐的范围,北至无棣,是四方疆界所至之地。京相璠说:先前的说法认为无棣位于辽西孤竹县。两种说法互有出入,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正确。但是管仲以周所定的疆界责难楚国,无棣位于此处,照位置看来,较为切近;但是世上相传已久,暂且将这些见闻都记录下来。清河又东北流,经南皮县旧城西。《十三州志》中说:北皮亭位于章武。因此这里名南皮亭,即王莽时的迎河亭。《史记·惠景侯者年表》中说: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孝文帝皇后哥哥的儿子彭祖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袁谭在这里为魏武帝所俘虏。清河又北流,经北皮城东,左与滹沱河故渎在合口相汇流。《地理风俗记》中说:北皮城位于南皮城北五十里。即指此城。

又东北流,经浮阳县西,

  清河又东北流,分出浮水故渎。根据《史记》的记载,赵国的南部边界就在这里,浮水自此流出。浮水位于其南,然而这里却名浮阳。大概是因为浮水出入的水流,同流与逆流的水相互合并在一处,清河和漳河这两条水,又沿着河水故渎而流,自此分出浮水的遗迹,浮阳县因此而名。浮水上口在浮阳县境内引入清河水。浮水又东北流,经高城县宛乡城北;又东流,经章武县都城北。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孝文帝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改称桓章,晋太始年间(公元265-274年)置章武郡,治所就在此。浮水故渎又东流,经箧山北面。《魏土地记》中说:箧山位于高成东北五十里,七里长。

  浮水又东北流,经柳县旧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齐孝王的儿子刘阳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

  中说:柳亭位于高成县东北五十里,先前为县。人称辟亭,其实不然。浮水又东北流,经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流,注入大海。应劭说:浮水源自浮阳县,注入大海,每天两次潮汐涨落。现在浮水沟已经断流。

  清水又北流,分为两条,东分出的支流为浮渎。清河又北流,经浮阳县旧城西,即王莽时的浮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骁骑将军平乡侯刘歆受封此地,立为侯国,为浮阳郡的治所。浮水又东北流,滹沱别渎注入,在合口汇流。

  又东北流,经濊邑北,濊水自此流出。

又东北流,经乡邑南,

  清河又东流,分为两条。自右岸分出支流,东流,经汉武帝故台北。《魏土地记》中说:武帝台位于章武县东边一百里,有南北两座台,相距六十里。台基高六十丈,民间相传,汉武帝东巡海上时所筑。清河又东流,注入大海。清河又东北流,经纻姑邑南,俗称新城,其实不然。

又东北流,经穷河邑南,

  清河又东北流,经穷河邑南,俗称三女城,其实不然;又东北流,至泉州县,又北流,注入滹沱水。《水经》中说:笥沟东南流,至泉州县,与清河相汇流。自此下流为派河的尾端。清河又东流,分出泉州渠。

又东北流,经漂榆邑,注入大海。

  清河又东流,经漂榆邑旧城南,俗称角飞城。《赵记》说:王述受石勒之命在角飞煮盐,即漂榆城的异名。《魏土地记》说:高城县东北一百里,北至漂榆县,东临大海,老百姓用海水煮盐,以制盐为业,即指漂榆城。清河自此入海。

荡水源自河内荡阴县西山东,

  荡水源自荡阴县西的石尚山,经旧县城南,荡阴县因此而名。晋时,惠帝率军讨伐成都王颖,大败。当时抬轿子的司马有八人,轿子还抬在肩上,兵士就一拥而上,把抬轿的人杀了。轿子落地,惠帝也中了三箭,受了伤,百官都纷纷逃散了,只有侍中嵇绍扶着惠帝。士兵举起刀枪要杀嵇绍,惠帝说:这是我的官员,不要伤害他。士兵们说:我们受皇太弟之命,只是不伤害陛下一人。

  于是嵇绍就被士兵们杀害了,他的血溅污了惠帝的衣袖。后来,人们要给惠帝洗衣,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嵇延祖就是在这里被害的。

又东北流,至内黄县,注入黄泽。

  《地理志》中说:羑水源自内黄县的西山。

  羑水又东流,经韩附壁北,又东流,经羑水城北,就是先前的羑水里即是。《史记音义》中说:荡阴县位于牖里。《广雅》中说:牖,即牢狱。夏叫夏台,殷名羑水里,周名囹圄,都是监狱。先前殷纣听了崇侯虎的话,将西伯拘禁在此。

  散宜生、南宫括去见文王,文王于是发展了《易经》,借以卜知吉凶始终之道。

  羑水城北,水流积聚成潭,方圆十余步,深一丈,东流至内黄,与防水相汇流。

  防水源自西山的马头涧,东流,经防城北。卢谌在《征艰赋》中说:越过了防,就是防城。水向东南流,注入羑水,又往东流过黄泽,注入荡水。《地理志》说:

  羑水到内黄注入荡水。荡水又向东流,与长沙沟水汇合。长沙沟水发端于黑山的北谷,向东面流经晋鄙城,也叫魏将城。从前魏国公子无忌,就在这里虚托王命夺取了晋鄙的兵权,所以班叔皮在《游居赋》中说:途经荡阴而凭吊晋鄙,责难公子有失臣节。防水又东流,名宜师沟。防又东流,经荡阴县南;又东流,经枉人山,又东北流,至内黄县,自右注入荡水,又名黄雀沟。这条水到了夏秋二季就会泛滥,冬春时又干涸。荡水又东流,经内黄城南,又东流,注入白沟。因为陈留有外黄,所以这里名内黄。

  洹水源自上党泫氏县,洹水源自洹山,洹山位于长子县。

  东流,经隆虑县北,隆虑山位于隆虑县北,是先前帛仲理仙游之地。隆虑县因隆虑山而名。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周灶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应劭说:殇帝名隆,因避讳改隆为林。县里有黄华水,源自神囷山黄华谷的北崖上。神囷山高十七里,黄华水自木门带流出--这是山的第三级,距地七里,悬崖上的水,东南流,注入深壑,一直倾泻到岩下,状如鸡的长尾巴,因此名鸡翘洪,正如天台、赤城之类的命名一样。黄华水东流,至谷口,潜入地下,自东北十里处重新冒出,名柳渚。柳渚周围四五里,为黄华水再次发源而成。黄华水又东流,苇泉水注入。

  苇泉水源自林虑山北的沼泽中,东南流,与双泉水汇流。双泉水源自鲁般门东,有苇泉水注入。苇泉水源出林虑山北面沼泽,向东南流,和双泉水汇合。双泉水源出鲁般门东面,向下流注,流入苇泉水。苇泉水又东南流,注入黄华水,称为陵阳水。陵阳水又东流,注入洹水。

  又东北流,出山,经邺县南,洹水出山后,东流,经殷墟北。《竹书纪年》

  中说:盘庚即位,自奄迁都至北蒙,国号称殷。先前项羽与章邯就是在此会盟的。洹水又东流,分出一条支流向东北流淌,经过邺城南面,名叫新河。新河水又东流,分成两条。一条北流,经过东明观下。先前慕容隽梦见石虎咬他的臂膊,醒后很恼恨,于是便张榜悬赏征求石虎的尸体,然而人们都不知道。后宫有个宠妾说:石虎被埋葬于东明观下。于是慕容隽派人深掘地下,找到了石虎的棺材。打开棺材,将石虎的尸体拖出。尸体已经成为僵尸了,但是没有腐烂。

  慕容隽大骂:这死去的胡人,怎么敢托梦给在世的天子!他命御史中尉阳约列举石虎的罪状,举鞭痛打石虎的尸体。石虎开初埋葬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新河水又北流,经建春门石桥下。桥并不高大,但却精雕细琢,两根石柱竖立在旧桥头两边,柱上的盘龙和柱座都雕刻得十分精美。

  皇帝南巡时,看到石柱雕刻得十分精致,就将它移至平城。石桥东为西城楼,北对射堂,绿水平潭,水边为一片青葱的林木,是一个游玩休息的美妙之地。新河水又西流,经过先前魏武帝的玄武苑,先前有玄武池位于苑内,可以在苑内学习划船,那里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现在水池和丛林均已经消失,踪迹皆无。新河水又西流,注入漳水。南边那条水东北流,经女亭城北;又东北流,经高陵城南;又东流,与垧沟相汇流;又东流,经鸬鹚陂;又北流,与台洹水源出泫氏县,东流入白沟陂水相汇流。陂塘东西三十里……注入白沟。垧沟上流与洹水相接,北流,横穿新河,又北流,经高陵城东,又北流,经斥丘县旧城西--斥丘县因其南角有斥且而名,即先前的乾侯。《春秋经》中载: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昭公至晋,宿于乾侯。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唐厉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利丘。垧沟又转弯流经城北,东北流,注入白沟。洹水自邺东流,经安阳县旧城北。徐广在《晋纪》中说:石遵自李城向北方进军,杀张豺于安阳。

  《魏土地记》中说:安阳城位于邺城以南四十里,洹水自城北东流。洹水又东流至长乐县,左分出一条支沟。洹水又东流,经长乐县旧城南;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长乐县位于魏郡。

又东流,经内黄县北,东流,注入白沟。

  洹水经内黄县北,东流,注入白沟;洹口为两水汇流处。许慎的《说文》、吕忱的《字林》中都说洹水自晋、鲁间发源。先前声伯梦见涉过洹水,有人送他玉石,他就将玉石吃掉,结果流下的眼泪又变成了玉石,装了满怀。于是唱道,涉过洹水,送我玉石。回家吧,回家吧,我的怀中装满了玉石!后来将梦中的事说了又说,到傍晚才去世,即指此水。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