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八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440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八卷

第八卷·济水八卷·济水

  本卷主要叙述济水在今山东境内的巨野县西分为两条:一条东北流,先后与山东境内的大汶河、荷水汇流;一条东南流,先后与山东境内的泗河,江苏境内的汴水、淮河汇流。

又东流,至乘氏县西,分为两条;

《春秋左传》中说: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9年),曹国的土地被分割,东至济水。济水自此东北流,从巨泽流出。

一条东南流,一条自乘氏县东北流,注入巨野泽。

  南为菏水;北为济水,经乘氏县,与济渠、濮渠相汇流。北济水自济阳县北东北流,经煮枣城南。《郡国志》中说:煮枣城位于冤朐县,即是此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革朱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北济水又东北流,经冤朐县旧城北,又东北流,经吕都县旧城南;王莽时改称祁都。北济水又东北流,经定陶县旧城北。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因济水经城北东流,于是梁国土地被分割,在定陶置济阴国--据北济水而名。北济水又东北流,与濮水相汇流。濮水上流在封丘县与济水相接,即《地理志》中所说的濮渠上口接纳济水。阚骃说:上口接纳别济水,即北济水。濮水故渎自济水东北流,向左分流,积成高梁陂,方圆三里。濮水又东流,经匡城北。孔子离卫至陈,结果在匡被扣押。濮水又东北流,左与别濮水相汇流。别濮水在酸枣县承接河水,因此杜预说:濮水从酸枣县发源,上口与河水相接。《竹书纪年》中说:魏襄王十年(公元前309年)十月,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河水泛滥成灾,冲进酸枣城中。汉时将这里的决口堵住;因此班固说:文帝填补酸枣溃堤,现在濮水早已断流。濮水故渎又东北流,从南棣城与北棣城中间流过。《左传》中说: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楚子囊攻陈,襄公会师于棣城,前来援救。濮渠又东北流,经酸枣旧城南;这里属韩国。圈称说:先前天子建国,有的选择美好的名字,有的根据山林来命名国都。因此以大樟(章)树作豫章郡名,以多刺的枣树为酸枣县名。中说:

  《汉官仪》

  先前河堤谒者就在此驻扎。韩王望气台位于城西;孙子荆在《故台赋叙》中说:有两座十五仞的古台位于酸枣寺门外的道路两旁,老人们说是韩王听讼观台,现在虽然楼榭都已经消失了,但是还存在着山岳一般高大宏伟的台基。召公是大贤,尚且宿于甘棠树下;而小小的韩国,却建造了这么高大宏伟的台观,韩王的骄奢由此可见,当引以为戒。因此孙子荆作赋说:与高大宏伟的台观相比,迤逦的丘陵何足挂齿,嵯峨的五岳也矮了一截。极言韩王听讼观台的壮观。韩国的市场所在地位于城北--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杀了韩国的丞相侠累后,接着就用刀将自己的面皮割裂自杀--他的姐姐就是在此为他哀哭。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位于城内。濮水北流,积潴成陂塘,方圆五里,名同池陂;又东流,经胙亭;又东流。先前的胙国原在此,富辰所说的邢、茅、胙、祭,均为周公的后裔--胙就指这里。濮渠又东北流,经燕城南--先前南燕姞姓的封国。因为有个北燕,所以这里取名南燕。阳清湖在东,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又名燕城湖。濮渠自桃城南流过。《战国策》中所说的酸枣、虚、桃--桃,即指桃城。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襄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阳清湖水东流,注入濮渠,又名朝平沟。濮渠又东北流,与酸水故渎相汇流。酸渎水上口在酸枣县与河水相接,东流,经酸枣城北,延津南,名酸水。《竹书纪年》中说:秦国苏胡率兵攻打郑国,在酸水被韩襄王打败。酸渎水又东北流,经燕城北。酸渎水又东流,经滑台城南,又东南流,经瓦亭南。《春秋》中说: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定公与晋国军队相会于瓦,相会时鲁国崇尚手执羔羊,即始于此。渎水又东南流,与濮渠相汇流,人称百尺沟。漆城位于濮渠旁。《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将漆国的富丘占据了,在那里筑城。又名宛濮亭。《春秋》中说:宁武子与卫人会盟于宛濮。杜预说:宛濮位于长垣西南,靠近濮水。京相璠说:宛濮属卫。看来其实不然,然而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五年(公元前365年)。公子景贾率军攻郑,韩明在阳迎战,大败。坛陵亭位于泽北,又名大陵城,语焉不详。又有桂城。《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齐国田期侵犯我东部边境,在桂阳交战,我军大败。这里所说的桂阳也称桂陵。根据《史记》

  的记载,田忌受齐威王之命攻魏国,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齐国于是强大起来,称王,号令天下。濮渠又东流,经蒲城北--先前卫国的蒲邑。孔子将到卫,途经蒲邑。《韩子》中说:鲁国在夏天修筑长沟,子路在蒲地任官,将自己的米饭分给筑沟的民工们。孔子听说以后,就让子贡去砸了子路的器皿。根据《家语》的记载,仲由在郈任官,修建沟渠。他给民工们吃自己的茶饭,孔子叫赐去阻止他,在这里并没有提及鲁国。后来,孔子又进入子路的辖境,三次对他的政绩进行称颂。子路身为大夫,最后死于卫国的国难。濮渠又东流,经韦城南,韦城即白马县的韦乡。《史记》中说:韦城为夏伯豕韦的故国。韦城向西突出,不成方形,有六口大井位于城中,下有隧道相通,名江井。有驰道,东流,经长垣县旧城北,这里属卫,先前名首垣。秦时改城今名,王莽时又改称长固县。《陈留风俗传》中说:因县里有防垣而命名。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孝安帝的大舅宋俊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祭城位于长垣县中;祭城北有濮渠流经,这里为郑大夫祭仲的采邑。杜预说:祭城位于陈留长垣县东北。圈称又说罗亭位于长垣县,为先前的长罗县。汉时,后将军常惠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志》中说:王莽时,长罗改称惠泽;后汉时,长罗撤县,并入长垣县。长垣县里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的地方。又有长罗冈,蘧伯玉冈。《陈留风俗传》中说:蘧伯乡位于长垣,又名新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墓。曹大家在《东征赋》中说:到长垣县,察看乡野村民,从远处眺望蒲城的丘冈,荆棘葱翠,长得十分茂盛。蒲城东南为蘧氏埋葬之地,其坟茔香火不断,老百姓都十分敬仰他。他的美德万世不朽,人虽逝却美名永存。先前吴季札访问上国,到了卫国,参观了藏书楼和客舍,会见了父老们,认为卫国德才兼备的人很多。濮渠又东流,分为两条,北濮分出。濮渠又东流,经项城北。《卫诗》中说:深深地思念着须和曹。毛亨说:须为卫国的城邑。郑玄说:自卫东行,要途经这里,因此想念它。濮水又北流,经襄丘亭南。《竹书纪年》中说: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韩明率军进攻襄丘;九年,楚国庶章率军与我军会师,在襄丘驻扎。濮水又东流,经濮阳县旧城南。先前师延为纣王作淫靡的音乐,武王伐纣时,师延向东逃去,最后投入濮水而死。后来卫灵公到了晋国,下榻于濮水上,夜间有美妙新奇的音乐传来。卫灵公就招来师涓,让他在这条水上学会这支乐曲。濮水又东流,经济阴离狐县旧城南。即王莽时所说的瑞狐。《郡国志》中说:离狐县,本来位于东郡。濮水又东流,经葭密县旧城北。《竹书纪年》中说:元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得葭密,于是就去那里修筑城池。濮水又东北流,经鹿城南。《郡国志》中说:鹿县乡位于济阴乘氏县。《春秋》中说: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在鹿上会盟。京相璠、杜预都认为就是此亭。濮水又东流,与句渎相汇流。句渎上口在句阳县东南与濮水支流相接,经句阳县旧城南,即《春秋》中所说的谷丘。《左传》中则认为是句渎之丘。

  濮水北为句阳县,句渎因此而名。句渎又东流,至乘氏县境,左与濮水相汇流,与济水一起注入巨野泽。因此《地理志》中说:濮水自濮阳南至巨野泽。《水经》中也说:济水自乘氏县分为两条,往东北,流入巨野泽。济水故渎又东北流,右与洪水相汇流。洪水上流与巨野的薛训渚相接,经沼泽,西北流,又北流,经阚乡城西。《春秋》中说: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经》文中记载:桓公会见宋公于阚。《郡国志》中说:阚亭位于东平陆。《皇览》中说: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有蚩尤墓,墓高七尺,常在十月间祭祀;红绸般的赤色雾气从墓上升起,人称蚩尤旗。《十三州志》中说:蚩尤祠位于寿张。洪水又北流,与济渎相汇流。自薛训渚至北口共一百二十里,名洪水。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率大军北上,开了一条渠道通向济水。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武帝西入长安,又将此渠道加宽。自洪口起的上流一段,又名桓公渎,济水即是自此北流的。《春秋》中说: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经》中说,夏天,庄公追击戎人于济水西。京相璠说:济水自巨野流至济北。

又东北流,经寿张县西,安民亭南,汶水自东北流来注入。

  济水又北流,有汶水注入。汇流处即戴延之所说的清口。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说:清河上口与洪水相接,北流,注入济水;也有人说清河即济水。《禹贡》中说:济水东北流,与汶水相汇流。现在枯渠注入巨泽,清口位于巨泽北,即清水与汶水相汇流之地。李钦说:汶水源自太山莱芜县,西南流,注入济水。

  济水又北流,经梁山东。袁宏在《北征赋》中说:背靠梁山,横截汶水波涛,即是此地。刘澄之以梁山来论证梁父山,这是没有道理的。吕仲悌墓位于梁山西南。有一座石桥位于河水东岸,原先在河上,后来河道迁移,于是桥就位于河水岸边了。相传,东海吕母起兵时建造了这座桥。吕母的住宅位于梁山北三里,东边三里处为济水。济水又北流,经须朐城西。须朐城位于济水旁,即先前的须朐国。《春秋》中说: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子鱼说:任、宿、须朐、颛臾、都姓风,主持太皞和济水的祭祀事宜。杜预说:须昌县西北为须朐,其实不然。《地理志》中说:朐城位于寿张西北,即指须朐。安民亭位于济水西岸,北与安民山相望,东濒济水,东岸即无盐县边界。冀州刺史王纷碑位于安民山西,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所立。济水又北流,经微乡东。《春秋》

  中说: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经》文说,冬天,筑城于郿。京相璠说:《公羊传》中称郿为微。旧微乡位于东平郡寿张县西北三十里,属鲁。杜预说:微乡有微子墓。济水又往北流,分为两条,支流自西北流出,名马颊水。

又北流,经须昌县西,

  京相璠说:须朐,一国二城有两个名字。大概是因为须朐国自朐城--旧都,迁都于须昌。秦时,须昌设置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衍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济水至须昌,赵沟水注入。济水又北流,经鱼山东,左与马颊水相汇流。马颊水上口与济水相接,往西北流经安民山北,又西流,有赵沟分出,向东北注入济水。马颊水又流经桃城东。《春秋》中说:桓公十年(公元前702年),《经》文记载,桓公见卫侯于桃丘--桃丘属卫地。杜预说:

  桃城位于济北郡东阿县东南,即桃丘。马颊水又东北流,经鱼山南;鱼山即吾山。汉武帝在《瓠子歌》中说,掘平吾山,即指此山。柳舒城位于鱼山之上;魏东阿王曹子建每次登鱼山,心中就会产生长眠于此的念头;等到他死后,就被埋葬在山的西麓--西距东阿城四十里,马颊水又东流,注入济水,马颊口为汇流处。济水自鱼山北流,经清亭东。《春秋》中说: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隐公与宋公相遇于清水。京相璠说:旧清亭位于现在济北郡东阿县东北四十里。即《春秋》中所说的清水。自此,济水下流也通称清水。这里水色的确很清深,这也是命名清水的原因吧。因此燕王说:我听说齐国可以凭借清济、浊河之险坚守,即指此水。

又北流,经谷城县西,

  尹卯垒位于济水岸边,南距鱼山四十余里,位于谷城县境内,即先前《春秋》中所说的小谷城。鲁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年),齐桓公在这里修筑城池,作为管仲的采邑。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记》中说:谷城山位于县中,山上盛产文石。《春秋》中所说的齐侯、宋公会晤处的阳谷即指此地。黄山谷位于县里,即黄石公与张子房约见之地。狼水从东南大槛山的狼溪发源,西北流,经谷城西。狼水又北流;有源自谷城东邻近山间的西流泉,西北流,经谷城西,又西流,注入狼水--西流泉因西流而名。狼水又西北流,注入济水。项羽墓位于谷城西北三里处。《皇览》中说:项羽墓距城十五里是不正确的。现在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墓,其实不然。根据《史记》的记载:鲁人为楚而拼命坚守城池,汉军久攻不下,最后汉王拿了项羽的头颅给鲁人看,他们才归顺。于是,汉王又把项羽以鲁公的身份安葬于谷城,怎么能说是在谷阳城呢?济水又北流,经周首亭西。《春秋》中说:文公十一年(公元前571年),长狄侨如的弟弟荣如被王子成的父亲所俘虏,其头被埋于周首的北门,即指此城。现在人们称卢子城,为济北郡的治所。京相璠说:现在济北郡治所卢子城,即先前齐国的周首城。

又北流,经临邑县东,

  《地理志》中说:济水祠位于临邑县。临邑即王莽时的谷城亭。石门位于济水之上,用石块筑成,先前是济水的门户。《春秋》中说: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齐、郑在石门会盟,郑伯翻车于济水边,即是在此。京相璠说:石门属齐地。现在,先前的石门位于济北卢县旧城西南六十里,距济水三百步;这是因为水道迁移,使得石门也位于济水岸边了。济水又北流,至平阴城西。《春秋》中说: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晋侯沉玉祭河后渡水在鲁济与鲁会合,打算按照湨梁的盟约,和鲁一同攻齐,齐侯拒守平阴。杜预说:卢城旧城东北为平阴城,这是不正确的。京相璠说:平阴属齐国之地,位于济北卢县旧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到大海,西至济水;河道自长城防门通过,距平阴城三里。齐侯掘濠于防门,即指此地。濠水是由济水引来的,现在还有旧河道。现在有个名叫光里的地方位于防门北,齐语“广”字与“光”字读音相同,《春秋》中所说的防守于广里,广里即光里。又说:平阴东北为巫山。先前齐侯登巫山观望晋军,看到晋军众多,心中十分害怕,就退军了。师旷、邢伯听到乌鸦不断地鸣叫,知道齐军已经偷偷地逃走了。当时的人物早已不在了,但山川地理之况还是十分显然的,这些远比杜预认为平阴城位于卢县旧城东北的说法要有力得多。现有个石洞位于巫山之上,人称孝子堂。济水自右分流,截流蓄水成湄湖,方圆四十余里。济水又东北流,经垣苗城西,即先前的洛当城。

  伏韬在《北征记》中说:济水又与清河汇流,至洛当。宋武帝西征长安,命垣苗在此镇守,因此又名垣苗城。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即济水。《魏土地记》中说:盟津河分流十里与清水相汇流,先东流,然后乱流,经洛当城北,泾渭分明,流向东南。

又东北流,经卢县北。

  济水东北流,与湄沟相汇流。湄沟上流与湄湖相接,北流,注入济水。《尔雅》中说:水草相交名湄,山水相通名微。犍为舍人说:湄即水中的草木相交合。郭景纯说:微即山水相通。《释名》中说:湄即眉,临近水边,有如眉毛靠近眼睛。济水又流经卢县旧城北--济北郡治所。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济北郡自泰山郡划地另置,因位于济水以北,所以名济北。济水又流经什城北;什城临近水边,是先前的仓库。祝阿人孙什率全家避难于此,因此名什城。济水又东北流,与中川水相汇流。中川水源自东南方茌县的分水岭。溪流的源头一分为二,分水处也称分流交:一条南流,自太山流出,注入汶水;另一条自山茌县流出,西北流,经东太原郡南--郡治的山炉固--北流,与宾溪水相汇流。宾溪水源自南格马山宾溪谷,北流,经卢县旧城北、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水相汇流,汇流处名格马口。宾溪水又北流,经卢县旧城东,北流,注入济水,名沙沟水。济水又东北流,右与玉水相汇流。玉水源自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个名叫竺僧朗的僧人,少年时拜佛图澄为师,学问渊博,通晓古今,擅长气和谶纬之学。他曾经在这山谷隐居过,因此名朗公谷。因此车频在《秦书》中说:苻坚时,和尚竺僧朗曾与隐士张巨和同游,张巨和时常住在山洞里,但竺僧朗却住在琨瑞山,大规模兴建殿宇房舍,成片的楼阁在山间建起。

  他们两个虽然一个喜欢素朴,一个喜欢华饰,志趣爱好大相径庭,但都以不问世事,闭门静修而受人称道。他们就是在这山谷中同游的,水又名琨瑞水。琨瑞水西北流,经玉符山,又名玉水。玉水又西北流,经猎山东,又西北流,经祝阿县旧城东,野井亭西。《春秋》中说: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经》文记载,齐侯慰问昭公于野井。《春秋》中说: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诸侯在祝柯会盟,即《左传》中所说的督阳。汉朝建国后改称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高邑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安成。因此这条水又名祝阿涧水,北流,注入济水。建武五年(公元29年),耿弇东击张步,就是在这里从朝阳架桥供部队渡河的。济水又东北流,泺水注入。泺水源自历城县旧城西南,源泉不断上涌,水势汹涌,有如车轮滚滚。《春秋》中说:

  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桓公见齐侯于泺,即是此水。因为舜的妃子娥皇、女英庙在此,所以又名娥姜水。历城南对高山,舜祠位于山上,有个大石洞在山下,名舜井,大概是茅山禹井之类。根据《尚书》的记载:舜在历山耕种,即是在此,语焉不详。泺水北流,即大明湖,西近大明寺,寺院东北两面临湖,这一泓湖水就成了净池了。客亭位于净池之上,两边生长着茂密的楸桐,浓密的树叶将阳光遮住了,仰视树上的小鸟,俯视水底的游鱼,湖水与岸树相互映照,十分明净秀丽。身临此境,有如庄子在濠梁上那样,人、桥、鱼、水、树等完全融合在一处了。湖水沿渠道支流,东流,至西边的城郭,东至历城西,沿城边北注陂塘。陂水上流与东城历祠下的泉水相接,源泉从地下汩汩涌出,水势汹涌。泺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流,引水蓄成流杯池,州郡官吏经常在这里设宴款待宾客。泺水分为两条:右水北流;左水西流,经历城北。有一片陂塘位于历城西北,名历水,与泺水相汇流。泺水又北流,这里有一条历水的支流,上口在历城东边与历水相接,东北流,经东城西,然后北流出城,又北流,注入泺水;又北流,听水分出。泺水又北流,注入济水,泺口为汇流处。济水又东北流。华不注山冈峦秀丽光润,不与丘陵相连,孤峰突起,峭峻耸

峙,有如虎牙矗立,伸向天空。石崖苍翠浓郁,远远望去有如点上青黛一般。有华泉自华不注山下流出,因此京相璠在中说:华泉为华不注山下的泉水。

  《春秋土地名》《春秋左传》中说: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与晋国郤克在鞍交战,齐军大败,郤克紧追不舍,连续绕着华不注山兜了三个圈子。后来逢丑父与齐顷公交换了位置,快到华泉时,驾车的马被树绊住,停了下来。丑父便让顷公下车,去华泉打水,齐侯得以逃脱。韩厥抓了逢丑父献给郤克,郤克想要杀他。逢丑父高喊:今后,再也不会有为他的君主受难的人了。在此唯一的一个,就要被杀了!

  郤克心想:有人为其君主免祸而毅然赴死,我杀了他也于理不讲,不如将他饶恕,以勉励忠君之人吧。于是,郤克就将逢丑父放了。

  这里所说的华泉,即华水。华水北流,经听渎二十里,注入济水。

又东北流,经台县北面,

  巨合水源自南边的鸡山西北,北流,经巨合旧城西。先前,耿弇讨伐张步,曾在巨里驻扎;巨里即巨合。

  巨合三面都有城墙,西为深坑--耿弇扎营之地。先前,耿弇与费邑开战,费邑就是在此被杀的。巨合水又北流,与关卢水相汇流。关卢水源自马耳山,北流,经博亭城西;又西北流,经平陵城,与武原水相汇流。武原水源自谭城南的平泽中,人称武原渊。武原水北流,经谭城东,又名布城。武原水又北流,经东平陵旧城西,先前的陵城即在此,后来才加上“平”字,名平陵。谭为一个小国;先前齐桓公流亡时,途经谭国,谭国对他傲慢无礼。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桓公即位,谭没有去齐朝见,次年,谭被桓公所灭。

  乐安任照先碑位于东平陵旧城东门外。东平陵为济南郡的治所,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在这里设置王国,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在这里设郡,王莽时改称乐安。武原水又北流,经巨合城东;汉武帝时,城阳顷王的儿子刘发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武原水与关卢水汇流后,西流,注入巨合水。巨合水西北流,经台县旧城南。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东郡尉戴野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台治。巨合水西北流,白野泉水注入。白野泉水源自台城西南的白野泉,北流,经留山;又西北流,西注巨合水;巨合水又北流,听水注入。听水上流与泺水相接,东流,然后转弯向北;又东北流,注入巨合水;然后乱流,北注济水。济水又东北流,与芹沟水相汇流。沟水源自台县旧城东南,西北流,经台城东,又西北流,注入济水。

又东北流,经菅县南,

  济水东流,经菅县旧城南。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齐悼惠王的儿子罢军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济水右与百脉水相汇流;百脉水源自土鼓县旧城西,水源方圆百步,百道泉流一起汹涌而出,因此名百脉水。百脉水西北流,经阳丘县旧城内。汉孝文帝四年,齐悼惠王的儿子刘安受封此地,名阳丘侯;人称章丘城是不确切的。女郎山位于阳丘县城南,有神祠位于山上,名女郎祠,周围的人都去那里祭祀。百脉水西北流,出城北经黄巾固--因黄巾贼曾在此驻扎而名。百脉水又东北流,注入济水。济水又东流,杨渚沟水注入。杨渚沟水源自逢陵旧城西南二十里,西北流,经土鼓城东;又西北流,经章丘城东;又北流,经宁戚城西;然后北流,注入济水。

又东流,经梁邹县北,

  陇水自南边长城中流出,北流,至般阳县旧城西,与般水相汇流。般水源自般阳县东南的龙山,又名左阜水,西流,经城南,即王莽时的济南亭。应劭说:般阳因位于般水北岸而名。般水又转弯向南,西流,注入陇水。陇水北流,经般阳县城,西北流,至萌水口。萌水源自西南的甲山,东北流,经萌山西;又东北流,注入陇水。陇水又西北流,至梁邹县东南,与鱼子沟水相汇流。鱼子沟水源自南方长白山东麓的柳泉口--陈仲子夫妻隐居之地。说:陈《孟子》

  仲子出自齐国的仕宦之家,他的哥哥名戴,俸禄万钟。陈仲子认为不正当,不肯吃他的饭,于是就离开了母亲和哥哥,在于陵安下了家,即是此地。鱼子沟水又流经于陵县旧城西,即王莽时的于陆。世祖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则乡侯侯霸的儿子侯昱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鱼子沟水北流,注入陇水--陇水即先前的袁水。因此京相璠说:袁水位于济南梁邹县。陇水又西北流,经梁邹县旧城南;又北流,经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武虎受封此地,立为侯国。陇水北流,注入济水。又有时水自梁邹县城东北,流向西北。

又东北流,经临济县南,

  临济县,即先前的狄邑,王莽时改称利居。根据《汉记》的记载: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因此城濒临济水而改称今名。《地理风俗记》中说:临济为乐安太守的治所。晏谟在《齐记》中说:济水南北两岸有二城隔水相望,南城即被阳县旧城,北靠济水。中说:

  《地理志》

  这是个侯国。如淳说:

  “被”字也有写做“疲”字的,读做疲兵的“疲”。

  《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中说: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齐孝王的儿子敬侯刘燕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现在为渤海侨郡治所。济水又东北流,分支流出,会聚成为深潭,名平州坈。有平安旧城位于漯沃县旁,名会城;其实不然。根据《地理志》的记载,千乘郡有平安县,为一侯国,王莽时名鸿睦。应劭说:平安亭位于博昌县西南三十里,为一旧县城,世间还留有平州这一地名。济水又东北流,经高昌县旧城西。根据《地理志》的记载,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董忠受封此地,立为侯国。世人所谓的马昌城的称呼是不确切的。济水又东北流,经乐安县旧城南。伏琛在《齐记》中说:有南北二城位于博昌城西北五十里,相距三十里,时水和济水位于其中。乐安并非博昌北城。乐安与博昌、薄姑中间隔有河水,都处西北,薄姑则距齐城六十里,乐安过去还要远些,由实地来验证,尤其清楚地看出这不是博昌。班固说: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说:取了个美好的县名。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李蔡受封此地,立为侯国。任光等墓位于城西三里。任光是宛县人,那么乐安不是博昌也就十分明白了。济水又流经薄姑城北。《后汉书·郡国志》中说:薄姑城位于博昌县。《地理志》中说:吕尚受封于齐郡的薄姑。薄姑旧城位于临淄县西北五十里,邻近济水。史迁说:献公迁至薄姑。有高台位于薄姑城内。《春秋》中说: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景公在台上饮酒,说,老子假如能不死,该是多么快乐啊!晏平仲说:先前是爽鸠住在这里,后来季荝又接着住在这里,后来逢伯陵又接着住在这里,后来薄姑氏又接着住在这里,以后又传到了太公。我想,人老了假如不死,那享受快乐的该是爽鸠氏,不会是您了。他们就是在这台上谈这些话的。济水又东北流,经狼牙固的西边,然后流向东北。

又东北流,经利县西,

根据《地理志》的记载,利县位于齐郡,即王莽时的利治。晏谟说:利县位于齐郡城北五十里。

又东北流,经甲下邑,注入河水。

  济水向东北流,到甲下邑的南边;又东流,经琅槐县旧城的北面。《地理风俗记》中说:琅槐乡位于博昌东北八十里,是一个旧县址。《山海经》中说:济水流经巨野,注入渤海。在这一段流程中,济水进入齐国境内,流经琅槐东北。济水又东北流,河水支流注入。《水经》中说,济水注入河水,其实不然。实际上是河水注入济水,而不是济水注入河水。济水又东北流,注入大海。郭景纯说:济水自荥阳经乐安博昌,最后注入大海。现在河水已经断流,但济水却长流不断。

  《水经》和郭景纯都认为是济水注入河水--都错了。但是河水的另一支流却是自济水、漯水以北注入大海。现在只有漯水断流;郭景纯大概认为是济水注入河水,但经过实地考察其实不然。实地考察水脉的具体情况,《山海经》也许是说得最为贴切的了。

其中一条水东南流,经乘氏县南,

  菏水位于定陶东北,自济水分出,东南流,右与黄沟支流相汇流,俗称界沟。菏水又北流,经已氏县旧城西;又北流,经景山东--《卫诗》里面所说的景山和京冈,即是此地。毛公说:景山为大山。河水又北流,经楚丘城西。

  《郡国志》中说:楚丘亭位于成武县。杜预说:成武西南为楚丘。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渡大河,在曹邑村野居住;齐桓公筑城于楚丘,迁卫文公于此。

  因此《春秋》中说:刑人背井离乡迁居他处,如同回家一般;卫人有了安身之地,忘了亡国之痛。《诗经》中说:登到高丘之上,眺望楚丘和堂水,景山和京冈。因此郑玄说:眺望附近的城邑和山川。河水又东北流,经成武城西;又东北流,经郈城东面。想来大概是郈邑迁居之地,但语焉不详。河水又东北流,经梁丘城西。《地理志》中说:梁丘乡位于昌邑县。《春秋》中说: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宋人、齐人会盟于梁丘。杜预说:梁丘乡位于高平昌邑县西南。河水又东北流,经乘氏县西,北流,注入菏水。菏水又东南流,经乘氏县旧城南,即《春秋》中所说的乘丘。因此《地理风俗记》中说:济阴乘氏县,即先前宋国的乘丘邑。汉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梁孝王的儿子买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志》中说:乘氏县有泗水,东南流,至睢陵,注入淮水。《郡国志》中说:泗水位于乘氏县,即菏泽。《尚书》中有疏导菏泽的记载,自陶丘以北,东至菏泽,泗水却没有提及。又说将菏泽疏导,孟猪被淹没。孟猪位于睢阳县东北。阚骃在《十三州志》中说:不说流入,而说淹没,意为不是经常有水流入,水大时才能淹没。菏水浩浩汤汤,注入淮水和泗水。古书有自睢注淮的说法,泗水也被包括在内了。但是并不止一条水注入泗水,不能因为是最后注入泗水,就可以滥用通称。也许另外还有一条泗水,那还可以这么说,但是此水兼有泗水之名的原因,却语焉不详。

又东流,经昌邑县北,

  菏水又东流,经昌邑县旧城北面。《地理志》中说:昌邑县即先前的梁国。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地被分,置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改为昌邑国,昌邑王刘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其子刘贺被废后,封国也就撤消了,置山阳郡,即王莽时的巨野郡。后来改为高平郡,后汉时为沇州的治所。县令王密怀藏重金去拜望东莱太守杨震,杨震不受,这里即是他表示要警惕“四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之地。大城东北有金城,沇州刺史河东薛季像碑位于城中。薛季凭借着郎中的身份而被任命为郯县县令,其园内有甘露降于其中。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薛季调至州中。次年,甘露又落在他的殿前的树上。薛季死后,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立碑颂扬其德政。稍往西,是沇州刺史茂陵杨叔恭碑,于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由其从事孙光等所立;西北为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建和十年,班孟坚以尚书右丞出任沇州刺史。其德政为从事秦闰等刻碑颂扬;今天都还留有这些。

又东流,经金乡县南,

《郡国志》中说:金乡县位于山阳。菏水流经旧城南,人称旧县城。金乡山位于城北。

又东流,经东缗县北,

  菏水又东流,经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墓。有石庙位于墓北。菏水又东流,经东缗县旧城北;先前为宋国之地。《春秋》中说: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齐侯伐宋,包围了缗。《十三州记》中说:山阳有东缗县。邹衍说:我登上缗城,遥望着宋都。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冯异的长子冯璋受封此地,立为侯国。

又东流,经方与县北,即菏水。

菏水又东流,经湖陆县南面,东流,注入泗水。

  菏水又东流,经重乡城南;《左传》中所说的臧文仲在重馆住宿,即指此地。菏水又东流,经武棠亭北--《公羊传》中名济上邑。城中有台,高二丈左右,台下临水。先前鲁侯在棠观鱼,即指此地;位于方与县旧城北十里。《水经》中所说的菏水即是此。菏水又东流,经泥母亭北。《春秋左传》中说:僖公七年(公元前653年)秋,为伐郑,诸侯宁母会盟。菏水又东流,与巨野黄水相汇流,这是菏泽的异名。黄水上流与巨泽的那些陂塘,包括蒙淀,盲陂、黄湖相承接。菏水又东流,名黄水。又有薛训渚水流经薛村前,在此分为两条:

  一条东流,注入黄水;一条西北流,注入沼泽,即洪水。黄水又东南流,汉朝荆州刺史李刚墓位于其南。李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熹平元年(公元前172年)去世,碑上刻有其事迹。还有石墓阙、祠堂、石屋三间,椽架高一丈有余,用石材雕成椽瓦形状,平整的天花板位于屋内顶上,建成藻井,梁栋为两侧的石柱所支承,四壁的雕刻隐约突起,镂成君臣官属、龟龙麟凤、飞禽走兽等像,工艺十分精致,几无破坏。黄水又东流,经巨野县北。何承天说:巨野泽湖面广阔,南与洙水、泗水相通,北连清水、济水。先前的旧县城位于湖中,因此设防驻军于此。巨野城所在处为巨野泽,东北延伸处为大野。先前叔孙氏之车字商往西方狩猎,就是在这里捕捉到一头麒麟。《皇览》中说:肩髀墓位于山阳巨野县,土堆大小如同阚乡城蚩尤墓。相传蚩尤与黄帝决战,败于涿鹿之野,被杀,肢体被割裂,抛散于四方,因此就地分别埋葬。黄水又东流,经咸亭北。《春秋》中说: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经文》中记载,咸丘被焚。

  金乡山位于黄水南岸,金乡县东部边界。金乡的几座山,都为中空,外面有洞口,名隧洞。戴延之杂《西征记》中说:汉朝司录校尉鲁峻墓位于焦氏山以北数里处。相传,因为在山上掘墓穴时,掘出了白蛇、白龟,而改葬山南;掘山时却掘出了金子,所以又名金乡山。金乡山山势十分峻峭,石祠、石庙位于鲁峻墓前,四壁都是青石,石上隐约有浮雕,记载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忠臣、孝子、贞妇,还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像边都刻有题记,字迹清楚可辨。又有石床,长八尺,晶莹光洁,敲击时会发出清越之声,周围远近都能够听到。当初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谘议参军周安穆,将石床拆毁,每人拿走了一部分。后来,为鲁氏后代所控告,结果傅珍之和周安穆都被革职查办。金乡山位于焦氏山东,秦王陵墓位于山上。有个通到墓内的洞口位于山上二百步处,那里有一道十丈深的壕沟,两壁十分峻峭,二丈宽;进洞七十步,就至墓道门口。挖空的洞厅遍布墓道门外左右两侧,能够容纳五六十人,名白马空埏。外堂位于墓道道门口二丈处,内堂位于其后。游人都拿着蜡烛进去,里面虽然没有什么雕刻,然而做工却十分精致。有人说汉朝昌邑哀王墓即在此,不知是否真的如此。范巨卿墓位于秦王陵墓东南,现在那里还留有范巨卿遗物。范巨卿,名式,山阳金乡人,汉时荆州刺史。他和汝南张劭、长河陈平(字子石)交谊很深,号称死友。黄水又东南流,经任在郡亢父县旧城西,原为夏后氏的任国。

  王莽时名延寿亭。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分置为任城国。有诗亭位于任城县中,即《春秋》中所说的诗国,王莽时改称顺父;根据《地理志》的记载,为东平郡的属县。世祖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隆受封此地,立为侯国。这里的水名桓公沟,南流,至方与县,注入菏水。菏水又东流,经秦梁--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在河水两岸堆积了二丈高的石堆,长达一里,故名秦梁。

泽水积聚而成为菏水。

  《尚书》中说:航行于淮水和泗水,至菏水。《东观汉记》中说:淮阳太守被苏茂所杀,取了他所辖各郡,兴建广乐堡。后来大司马吴汉包围了苏茂,苏茂率领精兵冲出包围到了湖陵,在济阴山阳与刘永会师;他的军队就是在这里渡水的。

又东南流,经沛县东北,

  济水与泗水相互横穿而过,因此济水与泗水也就可以相互通称。

  《东观汉记》中记载,安平侯《盖延传》中说,盖延任虎牙大将军,与刘永等作战,刘永等大败,在水中淹死的军队过半;再战,刘永等又大败,沛郡、楚郡及临淮由此而平定。盖延在沛郡修建了高祖庙,设置了啬夫、祝宰、乐人;接下来便斋戒沐浴,祭祀了高祖庙。

又东南流,经留县北,

  留县旧城靠近泗济,属宋国城邑。《春秋左传》中说,宋国的吕、留二地被侵犯,留,就是留县。因此繁休在《避地赋》中说:早上我自泗洲出发,傍晚我宿于留乡。张良就是在此投奔汉高祖的,最后也被封在这里。张良庙位于留县城内。

又东流,经彭城北,获水自西注入。

济水又南流,经彭城县旧城东北角,没有流经城东。获水自西注入济水,城北临水。济水又南流,经彭城县旧城东南,没有流经城北。《水经》中却搞错了。

又东南流,经徐县北,

  《地理志》中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置临淮郡,治所为徐县。王莽时改称淮平,县名徐调,先前为徐国之地。《春秋》中说: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吴子扣留了钟吾子,去攻打徐国,拦截了山水来淹城,徐国被灭,徐子逃至楚国。楚国来不及救援徐国,只得筑城于夷,将徐子安顿了下来。张华在《博物志》中说,着作令史茅温……刘成国在《徐州地理志》中谈到徐偃王的奇事,徐君的宫人怀孕生了个肉蛋,徐君认为不祥,将其丢弃于水边。孤独母有一条名叫鹄仓的狗,在水边寻找猎物,看到那个肉蛋,就把它衔回家来。孤独母觉得这东西很稀奇,就把它盖起来保暖,于是就变成一个婴儿。因为它生时偃卧,所以名偃。徐君在宫中听到这事后,就又收留了他。这个孩子长大后十分聪明、仁厚,即徐国国君之位。后来鹄仓临死时,头上长角,并有九条尾巴,原来是一条黄龙。偃王就在徐中厚葬了它,这座狗坟现在还有。

  偃王治理国家,以仁义着称。他想要乘船到上国,便在陈蔡之间开通了一条渠道,开渠时掘得了红色的弓箭,以为祥兆,于是就以自己名字取号,自称徐偃王。后来,江淮诸侯三十六国都归附了他。周王听到后,就派使者至楚国,命令楚国出兵讨伐徐偃王。徐偃王爱惜百姓,不想让他们去拼命,于是大败,北逃至彭城武原县东山下,跟随他走的百姓数以万计。所以东山又名徐山,石室庙建于其上,十分灵验,人们都去那里祈祷。按照记载,似乎与实事有相符之处,然而因为年月久远,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徐君墓位于徐城外面;当初延陵季子在此解下佩剑--所谓心里已经答应的事一定要守信。

又东流,经下邳睢陵县南,注入淮水。

济水与泗水前波后浪相混,东南流,至角城,最后注入淮水。《水经》中却说至睢陵,其实不然。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