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筑坛建台。
旃然水北流,乱流,经小索亭西。京相璠说:小索亭位于京城。《世语》中说,这里原本居住着索氏兄弟,因此地名小索,水又名索水。索水又北流,经大栅城东;晋时,荥阳居民张卓、董迈等遭遇饥荒,于是他们便集合了一批流民杂户在这里坚守,称为大栅坞。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豫州刺史崔白把州治自虎牢迁至此,又向东拓宽了旧城,重新修建。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邑,废州改郡。索水又转弯向西,与梧桐涧水相汇流。梧桐涧水源自西南方的梧桐谷,东北流,注入索水。索水也时常有通有塞,不是长流不断的。索水又转弯向北,东流,经大索城南。《春秋左传》中说:郑子皮在索氏慰劳叔向,即指此城。《晋地道志》中所说的京城有大索亭和小索亭,《汉书》中所说的京、索之间,即指大索城。索水又东流,经虢亭南。应劭说:荥阳为先前虢公的国都,即现在的虢亭。司马彪在《郡国志》中说:虢亭位于县里,又名平桃城。城内有一座大坟,名管叔冢;城又名号(号)咷城,其实不然。因为“号”、“虢”
字形相似,辗转传抄,以致错讹失实。《风俗通》中说:相传,汉高祖与项羽在京、索交战,高祖大败,逃至薄中;项羽在后面紧追不舍,到处搜寻他。时有鸠在高祖藏身处的丛莽上鸣叫,追兵认为其下无人,高祖因而得以脱身。到了他即位以后,想到这只鸠觉得颇为神异,所以做了鸠杖送给老人支身。根据《广志》的记载,楚国的鸠又名嗥啁,号咷城即是因鸠而名,但语焉不详。索水又东北流,须水自右注入。须水源自京城东北二里的榆子沟,名柰榆沟,又名小索水,东北流,木蓼沟水注入。木蓼沟水上流承接京城的南渊,名车轮渊。车轮渊水东北流,名木蓼沟,又东北流,注入须水。须水又东北流,自荥阳城西南,北流,注入索水。索水又东流,经荥阳县旧城南。当初,汉王被围困在荥阳,纪信说:我给您做替身向楚诈降,大王您可乘机逃走。于是,纪信就坐着汉王的车自东门出城,宣称汉归顺于楚。楚军欢呼声震天动地。汉王却和数十人马自西门出城,冲出了楚军的包围。等到项羽发现前来投降的是纪信,火冒三丈,马上将纪信扔到沸水锅中煮死。纪信墓位于荥阳县城西北三里处。因此蔡伯喈在《述征赋》中说:途经汉高祖被围困之地,在荥阳凭吊纪信。荥阳城位于丘冈高地,坐落在山的南坡。王莽立为祈队,一切都是仿照《周礼》六队的建制。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正值甲子年,按癸丑诏书,将河南郡县划出,自巩县、伊阙以东创建荥阳郡,总计二万五千户。南乡筑阳亭侯李胜为郡守。李胜,字公昭,曾经担任原典农校尉,施政惠及地方,城北五里有老百姓为他立的李君祠。庙前有脚形石,石箭靶位于其上。现在还有《石的铭》,大意为:老百姓都是出于一片真心来拥护他的。今天人们仍然来祭祀祈祷。索水又东流,经周苛墓北。汉高祖退出荥阳以后,命御史大夫周苛防守这里;后来,项羽将荥阳攻占了,俘虏了周苛,对他说:我封你为上将军,三万户侯,你能够做到尽忠守节吗?周苛怒目痛骂项羽,项羽大怒,就把他扔到沸水锅里煮了。索水又东流,向北转弯又向西,然后北流,经荥阳城东,又北流,注入济水。杜预说:旃然水源自荥阳成皋县,东流,注入汳水。《春秋》中说: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楚国攻郑,右军渡过颍水,在旃然驻扎,即是此水。济渠水在此断流,由汳沟承接,因此说,汳水承接旃然水。可能是因为楚、汉在此划地分王,以此水为界,故名鸿沟水。《郡国志》中说:荥阳那里有鸿沟水。这些水名都是随所经的城池和地区而变,成为河流的异名的。济水又东流,经荥泽北,这是先前荥水汇聚之地。京相璠说:荥阳县东南为荥泽,与济隧相汇流。
济隧上流在卷县北河与河水相接,南流,经卷县旧城东,又南流,经衡雍城西。
《春秋左传》中说: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诸侯围攻郑国,在济隧渡水西进。杜预将这地方漏掉了,只提及水名。京相璠说:这里为郑国之地。济水自荥泽北流,至衡雍西,与自大河分出的济水相汇流,南距新郑一百里。如此来看,荥、播、河、济都是相互贯通的。自河水分出的济水,即阴沟的上源。济水于此断流,因此旧河道又名十字沟。自从于岑在河水南岸修了筑八激堤后,水脉断流,也就难以寻找旧河道了。济水又南流,注入荥泽。然而,济水已经断流了,于是人们就将此称为荥泽。《春秋》中说:卫侯与翟人战于荥泽,将懿公杀掉。就是在此,弘演剖腹把懿公的肝放入自己体内,以身殉主。济渎源自垂陇城北。《春秋》中说: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晋士谷糓在垂陇会盟。京相璠说:垂陇为郑国之地。现在垂陇旧城位于荥阳东二十里。后来,人们因为这里为荥阳典农都尉的治所,所以就改垂陇为都尉城。水边有沙城,济渎自左流过。《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九年(公元前361年),惠成王会郑厘侯于巫沙。水边有一座旧城,名水城。《史记》中说:秦昭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魏冉攻魏,取道芒卯,占领北宅,即先前的宅阳城。《竹书纪年》中说:
惠成王十三年(公元前357年),为解宅阳之围,惠成王和郑厘侯结盟于巫沙,厘归郑。《竹书纪年》中说:晋出公六年(公元前469年),卫国为齐、郑所围攻,荀瑶在宅阳修筑城池。民间称水城,其实不然。自此始,济水自沼泽东流。
王隐说:荥水在河水决口后形成,济水承接荥水,因此才有济堤,即指这条济水。济水又东南流,经厘城东。《春秋经》中说:隐公会见郑伯于时来。时来,即《左传》里所说的厘。京相璠说:旧厘城位于现在的荥阳县东四十里。济水右与黄水相汇流;黄水源自京县的黄堆山,东南流,名祝龙泉——这道山泉汹涌而出,有如大锅里的沸水。祝龙泉水西南流,自龙项口出山,名京水。京水又转弯北流,鱼子沟水注入。鱼子沟水源自石暗涧,东北流,又北流,与濏濏水相汇流。濏濏水源自西溪,东流,有连理树——两棵柞栎树——位于水上,南北对岸而生,凌空相互交错。濏濏水自两树间流过,东流,注入鱼水。鱼水又转弯向西北,注入黄水。黄水又北流,经高阳亭东,又北流,至故市县,重泉水注入。重泉水源自京城西南的少陉山,东北流,又北流,经高阳亭西,东北流,注入黄水。黄水又东北流,经故市县旧城南。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阎泽赤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后来成为河南郡的属县。黄水又东北流,至荥泽南分成两条。一条北流,注入荥泽。下游为船塘,名郏城陂,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竹书·穆天子传》中说:甲寅日,穆天子行船于荥水之上,奏起隆重盛大的音乐。即是在此。另一条水东北流,即黄雀沟。《穆天子传》中说:
壬寅日,穆天子东至雀梁。黄水又东北流,与靖水支流相汇流,黄渊为二水汇流处;又北流,注入济水。
又东流,经阳武县南,
济水又东南流,至阳武县境,经长城,东南流,分出蒗荡渠。济水又东北流,即南济;经阳武县旧城南,王莽时改称阳桓。济水又东流,即白马渊——东西二里,南北约一百五十步,渊中流出的水名白马沟。济水又东流,经房城北。《穆天子传》中说:穆天子苦于沼泽地泥泞难行,往东到了房这个地方。大概就是此城。郭璞的《注》中说,房城即赵郡的房子县。我认为穆王走的是郑国的沼泽地,而郭璞则认为是在赵国的房邑境内,其实不然。济水又东流,经封丘县南;又东流,经大梁城北;又东流,经仓垣城;又东流,经小黄县旧城北。黄亭位于县里,靠近济水,黄水自此流出,又名黄沟。小黄县即先前阳武的东黄乡,因水而名。沛公起兵后在原野作战,其母死于黄乡。汉朝建立,天下安定以后,高祖就派使者带了棺柩到这里的荒野招魂。有赤炼蛇在水中洗澡,洗完澡后就爬进了棺柩。有一些头发还留在了它洗澡的地方,所以谥为昭灵夫人,并在此修建了陵墓以安置其神灵。济水又东流,经东县旧城北,即阳武县的户牖乡。汉朝丞相陈平的家就在此。陈平年轻之时在村社里杀猪,以善于均分猪肉而着称,现在户牖乡还有老百姓为他立的祠。后来,陈平辅佐汉高祖有功,被封为户牖侯,东县由此而置。王莽时改称东明。济水又东流,经济阳县旧城南——先前的武父城。济阳城位于济水以北,因此名济阳,王莽时改称济前。光武帝在济阳宫出生时,《东整个房间被祥光所照亮,即是此地。
观汉记》中说: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光武帝生于济阳县。一棵嘉禾在那年长出,一根稻茎上有九个稻穗,远远大于普通的稻禾,全县取得大丰收,因此光武帝名秀。
又东流,经封丘县北,
这一条是北济水。自荥泽东流,经荥阳卷县的武修亭南。《春秋左传》中说: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郑子然在修泽会盟,这里为郑国之地。杜预说:武修亭位于卷县东。济水又东流,经原武县旧城南,即《春秋》中所说的原圃。《穆天子传》中说:祭父从圃郑来拜见穆天子。夏天,庚午日,天子饮酒于洧上,派祭父去圃郑,即王莽时的原桓。济渎又东流,经阳武县旧城北,又东流,经长城。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龙贾率军在西部边境修筑了长城。郑国修筑了自亥谷以南的一段长城。
《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十五年(公元前355年)所筑。《郡国志》中说:长城自卷县经阳武至密县。济渎又东流,经酸枣县的乌巢泽;有旧市亭位于泽北。《晋太康地记》中说:酸枣县东南为乌巢泽。先前许攸向曹操献计,破坏了袁绍的粮道,就是在此。济渎又东流,经封丘县北,即南燕县的延乡;《春秋》中名长丘。应劭说:《左传》中说,狄人在长丘被宋国打败,长狄缘斯被俘。汉高祖时,翟旴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濮水就从这里发源。济渎又东流,经大梁城赤亭北,东流而去。
又东流,经平丘县南,
这是北济水。平丘县先前属卫。《春秋》中说: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诸侯在平丘会盟。临济亭位于平丘县内,田儋就死于此;又有曲济亭,都位于济水旁。
又东流,经济阳县北,
这是北济水,流经武父城北面。阚骃说:济阳县西北为武父城,属郑国。
北济水东流,流经济阳县旧城北面。圈称在《陈留风俗传》中说:济阳县先前属宋国。《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筑济阳城。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孝王的儿子明被封为济川王。应劭说:济川即现在陈留郡的济阳县。
又东流,经冤朐县南,又东流,经定陶县南边,
这是南济水。济渎自济阳县旧城南东流,经戎城北。《春秋》中说: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隐公在潜与戎相会。杜预说:戎城位于陈留郡济阳县东南。济水又东北流,东分出菏水。济水又东北流,经冤朐县旧城南。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楚元王的儿子刘执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济平亭。
济水又东流,经秦国丞相魏冉墓的南边。魏冉为秦宣太后之弟,代理客卿寿烛做丞相,封于穰,又加封于陶,号穰侯,富得胜过王室。范雎游说秦王,做了秦的丞相,后来秦王察觉到他太专权,就将他的相位罢免了。他出关至其封地时,有上千辆运货的车子。魏冉在陶去世,就是埋葬在此,其墓名东平陵,现在还留有墓南的残碑。济水又东北流,经定陶恭王陵南。恭王为汉哀帝之父,哀帝即位后,其母丁太后在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就去世了。哀帝说:最好是在恭王的陵园内修建陵墓。于是丁太后就在定陶贵震山东被埋葬。王莽执政后,将丁太后贬为丁姬,打开放置她的棺椁的墓门,忽然有四五丈的火焰自里面冒出,士兵用水把火浇灭后才得以进去。然而,棺中放的所有器物都被付之一炬。
公卿派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共十余万人,手持工具,帮助将作匠人掘平共王母亲傅太后及丁姬这两座坟墓,历经二十天方才掘平。王莽又在四周种上荆棘,以为警戒。时有燕群数千,衔泥投于丁姬的墓穴中。现在她的坟还是高大壮丽,四角相连,有好几重围墙,几道大门在正面大开,有两块残碑位于南门内道路两边,人们又称它为丁昭仪墓,又名长隧陵。先前是傅太后的陵墓遭破坏,丁姬的墓实际上没有遭到什么大的破坏,不见得都像史书上记载的一般。魏郡治位于坟南。世人称为左城,又名葬城,都是因为有恭王陵的缘故。济水又东北流,经定陶县旧城南,沿城东流。定陶县即先前的三鬷国;就是在此,桀为汤所追杀,直至三鬷。周武王时,其弟叔振铎受封此地,即先前的曹国。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济阴改称定陶国,王莽时名济平。战国时,范蠡报了会稽之仇,改名换姓,定居于陶,名朱公。陶处天下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与四方诸侯相通,为货物交易的集散地。这使得陶朱公获利甚多,十分富有。但是,陶朱公却喜欢做好事,仗义疏财,其子孙家财亦达百万之巨。因此人们谈富时常常提及陶朱公。
又转弯自县城东北流。
这是南济水。又东北流,右与菏水相汇流。菏水上流在济阳县东与济水相承接,人称五丈沟。五丈沟水又东流,经过陶丘北边。《地理志》中说:根据《禹贡》的记载,定陶西南为陶丘。陶丘亭在南面,墨子认为是釜丘。《竹书纪年》中说:魏襄王十九年(公元前300年),薛侯与襄王会于釜丘。《尚书》中所说的自陶丘北将菏水疏通,即指此地。菏水自东北从定陶发源,转弯向北,左与泛水相汇流。泛水自济渎向西分出,又东北流,经过济阴郡南。《尔雅》中说:
濋水为济水分支。吕忱说:水从河道溢出,重新又汇流,名泛;泛水异名很多。
泛水又东流,与菏渎相汇流。先前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即帝位于定陶泛水北。张晏说:泛水位于济阴边界上,取其泛爰博大,能滋润地下之意。泛水之名由此而生。菏水又东北流,经定陶县南,又东北流,右与黄水支渠相汇流。黄水支渠上流与黄沟水相承接,向东北流,与菏水相汇流;又北流,注入济渎。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