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七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082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七卷

第七卷·济水七卷·济水

  济水,在北方是与黄河并列的大水。在古代,济水分南济水和北济水,北济水位于黄河以北,源自河南济原西王县北,南流,经河南省温县,汇流于黄河。南济水位于黄河以南,实为黄河支流,因相对北济水入河处,古人便以之为济水下游。自黄河南岸分出的这条济水,形成今郑州市西北的荥泽,但荥泽在西汉后期就淤为平地。济水自此东流,经山东巨野,自山东济南以北入海。

  途中,济水与大汶河、荷水、泗河等汇流错杂,形成现在的鸿沟水系。南济水这个名称自宋以后便不再沿用。

  本卷主要叙述济水自今河南境内的王屋山流出后,先后流经今河南境内的温县、巩县、郑州市上街区、原阳县、封丘县、兰考县、菏泽县、定陶县的状况。

  水;《山海经》中说:联水源自王屋山,西北流,注入泰泽。郭景纯说:因为“联”、“沇”两字读音相近,所以联水又名沇水。联水自地下潜流至共山南,自东丘冒出地面。现在东丘城位于原城东北。孔安国说:沇水为泉水之源,流出后为济水。《春秋说题词》说:济,即齐;齐即渡,即贞。《风俗通》中说:济水源自常山房子县赞皇山,东郡临邑县有济水庙。济,即齐,使度量划一之意。

  两条济水虽然名字相同,但是源头、流向不同,这是应氏之错。今天济水的重新发源地源自轵县西北平地,有两个源头。东源出自原城东北。先前晋文公围攻原城,因为能够信守诺言,所以原城就归顺了晋文公,即指此城。因为原城为济水的重源所发之地,所以又名济源城。东源水南流,经城东旧县城的原乡。

  杜预说:原城位于沁水县西北,即是此城。东源水南流,与西源水相汇流。西源出自原城西,东流水注入。东流水源自原城西南,东北流,注入济水。济水又东流,经原城南;又东流,与北水相汇流;乱流,又东南流,分为两条。一条东南流,名衍水,即沇水。因为“衍”、“沇”二字音近,所以造成音转失实。

  济水又东南流,经城北,然后自温县流出。另一条分支南流,注入湨水。湨水源自原城西北原山的勋掌谷,又名白涧水,南流,经原城西。《春秋》中所说的会于湨梁,即指湨水的堤梁。《尔雅》中说:湨梁为堤梁中最大的。梁即水堤。湨水又东南流,经阳城东,与南源相汇流。南源出自阳城南溪,阳即樊,又名阳樊。《国语》中说:周王把樊赏赐给晋,阳人不服,晋文公就围攻阳城。仓葛说:夏、商的后裔及其典章制度都在阳城,樊仲的官在那里守护,现在您毁坏了它,恐怕不好吧?文公于是释放了阳人。《春秋》中说:樊氏发动叛乱,虢公受周惠王之命去讨伐樊氏,将樊仲皮逮捕,带回京都,即指此城。湨水东北流,与漫流水相汇流。漫流水源自轵关南,东北流,又北流,注入湨水,汇流处名漫流口。湨水又东流,与北水相汇流;乱流,又东南流,左与济水支渠相汇流。湨水又东流,经钟繇坞北,名钟公垒。湨水又东南流,涂沟水注入。涂沟水源自轵县西南的山下,北流,然后转弯向东,至轵县旧城;又转弯向北,自轵城流出。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薄昭受封轵,立为侯国。涂沟水又东北流,注入湨水。湨水又东北流,经波县旧城北。汉高帝时,公上不害受封此处,立为侯国。湨水又东南流,天浆涧水注入。天浆涧水源自轵县南的高地,位于向城北。向城位于高地之上,又名韩王城,其实不然。京相璠说:有人说现在河内轵县西边有个叫做向的地方,然而现在已经没有城了。杜元凯在《春秋释地》也是如此说。在此所说的向都是沿袭的说法,不能单提地名而不说到城。阚骃在《十三州志》中说:旧向城位于轵县南山西的山弯中,即周时的向国。《左传》中说:向姜不安心居住在莒,就回去了。汲郡在《竹书纪年》中说:郑侯派韩辰把阳及向归还给晋。二月,晋在阳、向两地筑城,将阳改为河雍,将向改为高平。这里所说的向即向城。天浆涧水有两个源头,各从一条溪水中流出,然后东北流,汇流成为一条,名天浆溪。天浆溪又东北流,经一座旧城,名冶城,水又名治水。天浆溪又东流,注入湨水。湨水又东南流,右与同水相汇流。同水源自南原下,东北流,经白骑坞南。坞位于高地之上,处二溪汇流处,北靠深壑,三面都十分险峻,城墙修筑在西面。同水东北流,经安国城西,又东北流,注入湨水。湨水东南流,经安国城东,又南流,经毋辟邑西,名无比城,又名马髀城,其实不然。朝廷把废黜的太子谪居于此,人们称其河阳庶人。湨水又南流,注入河水。

又东流,至温县西北,名济水。又东流,经县北,

  在温城西北,济水与旧水道分流,南流,经温县旧城西。这里为周朝京畿内的封国,为司寇苏忿生的食邑。《春秋》中说: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温被狄所灭,温子逃至卫,周襄王就把这里赏赐给了晋文公。济水南流,经虢公台西。《皇览》中说:虢公台位于温城南,现在那里依然还有遗址。济水南流,注入河水。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说:济水流经河内郡温县,注入河水。这是根据济水沿途流经的实际状况而言的,并非空穴来风。济水故渎位于温城西北,东南流,经温城北,又东流,经虢公墓北。《皇览》中说:温县城东为虢公墓,即济水南岸的大坟。王莽时济水枯涸断流,后来虽然又流通了,然而已经改变了水道,现在的水道已经不同于过去了。

  自县城转弯流向东南,经城西,又南流,自巩县北南流,注入河水。

  济水故渎东南流,与奉沟水相汇流。奉沟水上流于野王城西承接朱沟,东南流,经阳乡城北,又东南流,经李城西。当初,秦围攻赵,邯郸很快就要被秦攻下了。这时,驿站客舍小吏的儿子李同建议平原君赵胜,将自己的家产分给士兵享用。于是,征募到三千人的敢死队。李同就和他们一起进攻秦军,打退了秦军。后来,李同战死,其父被封为李侯。因此徐广说:李城位于河内郡平皋县,即指此城。奉沟水流至李城西南,积聚成陂水,一百余顷,芦苇遍布其中,名李陂。奉沟水又流经地西,然后转弯向东北,经李城北,又东流,经平皋城南。应劭说:先前,邢侯自襄国迁至此。齐桓公时,卫人围攻邢,邢人就迁至夷仪,名邢丘。那里属晋国。因为它位于河边高地上,地势平整,所以名平皋。薛瓒在注《汉书》

  中说:《春秋》中记载狄人围攻邢,邢人迁至夷仪,没有至此。现在夷仪城位于襄国西,距襄国百余里;平皋为邢丘,并不是封国。根据《春秋》的记载:宣公六年(公元前603年),赤狄攻打晋国,围攻邢丘。先前晋侯送女儿至楚,送到邢丘,即是这里,没有提及无城。《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三年(公元前367年),郑在邢丘修筑城池。司马彪在《后汉书·郡国志》中说:邢丘在县里,为先前的邢国,周公之子封在那里。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砀郡长项佗受封此地,立为侯国,赐姓刘氏。汉武帝时废国设县。奉沟水又南流,注入大河。

与河水相汇流。又东流,经成皋县北;又东流,经荥阳县北;又东流,至砾溪南;又东流,经荥泽北。

  《释名》中说:济即渡。水源从大河北发源,渡过大河,南流。《晋地道志》

  中说:济水自大伾入河,与河水相冲激,南溢,为荥泽。《尚书》中说:荥波泽可以蓄水。孔安国说:荥泽波水已经堵塞,聚积在一处了。阚骃说:荥播为泽名。因此吕忱说:播水位于荥阳,即指此水。先前,大禹在这里将漫流的水堵塞住,而荥阳下引河水东南流,通向淮水和泗水。济水自河水中分出,流向东南。汉明帝时,乐浪人王景受司空伏恭的推荐,治理河水。王景字仲通,谦逊好学,多才多艺,擅长治水。显宗诏令他和谒者王吴去开浚仪渠。王吴采用了王景之法将水灾消除,这里即是当初王景、王吴两人开凿的旧渠。渠水东流,至浚仪,因此名浚仪渠。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明帝去东方巡察,至无盐,王景因治水有功而受到明帝的嘉奖,被任命为河堤谒者。

  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为拦截渠口,在敖城西北用石块砌筑了一道水门,名石门,因此浚仪渠又名石门水。石门宽十余丈,西距大河三里。石上刻有:建宁四年十一月,以黄场之石修建。然而,主持其事的官吏姓名却因年月久长而变得模糊难辨了。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又重修石门,将旧门拆除,增建了新门,刻字的石条也自然没有了。石门亭位于济水北岸,即戴延之新筑之城——周围三百步,为荥阳太守镇守之地。济水南傍三皇山,即皇室山,又名三室山。济水又东流,经西广武城北。《郡国志》中说:广武城位于荥阳县,城位于山上,汉时所筑。先前,汉高祖与项羽在深涧两岸对峙,高祖历数项羽十大罪状;项羽向高祖放箭,就是在这里射中了高祖的胸口。山下有水,北流,注入济水,名柳泉。济水又东流,经东广武城北——楚王项羽修筑的城墙。曹咎被汉军大败,项羽至广武,筑了一座高坛,将高祖的父亲置于坛上,对高祖说:如果汉军不归顺,我就把你的父亲放在油锅里煮了!高祖没有听从项羽的话,于是,项羽就打算杀掉太公。项伯劝项羽说:志在天下的人是不在乎家的,将太公杀了,不过是增加双方的深仇大恨而已。项羽便接受了项伯的建议。现在那座坛被称为项羽堆。有一条切断山丘的深涧位于两城中间,名广武涧。项羽曾在涧上厉声怒斥娄烦,吓得他落荒而逃。济水又东流,经敖山北。《诗经》里说:打猎捕兽于敖山,即指此地。有一座城位于敖山上,即殷帝仲丁迁都之地。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仲丁自毫迁至河上的嚣。也有人说这里即是敖。秦时在此置了粮仓,所以又名敖仓城。济水又东流,与荥渎相汇流。荥渎上口引入河水,有石门,名荥口石门;然而地势十分低洼。先前流至荥播泽的水,即是自此开始的。石门南临河水,有一块旧碑,上面刻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二月丁丑日,河堤谒者王诲受命疏浚河道,通过荒芜的土地。因为大河冲积淤塞,将堤防侵蚀了。

  先前总是用竹笼装石头,填上泥土来筑堤;然而,如此修筑的堤时常毁坏,引起溃决,白白浪费了亿万人工。因此王诲上奏朝廷,请求临河各郡派出民夫,开山采石来砌筑堤岸,工程完毕,徭役亦结束。辛未日朝廷颁发诏书,嘉奖王诲修堤之功,少府卿着手规划基址,下诏颁发策书给予赏赐。然而,很快王诲又调职于沇州。于是王诲挑选了一辆马车,给予使者司马登,要他继承前人的事业,去完成这项重大的工程。司马登考虑到伊、洛二水都是注入大河的,南岸傍着山脚,东流,经大伾,回流不断地冲击着河水北岸,水势凶猛,怒涛湍急汹涌,一旦决堤泛滥,整片原野将会被淹没。意外的大灾常常因一个小小的蚁穴而造成。自姬氏以来就为此忧心忡忡;先前崇伯鲧也无法将河水治理好,本朝两位皇上也为此殚精竭虑。于是司马登就亲自来往奔波,苦心经营,与其他大臣一起商议,率老百姓自三处山谷里采石,由治水工匠在岸边筑起防波堤,以阻挡巨浪的冲击。施工期间,司马登经王景治河后的黄河河线与禹河、西汉黄河河线比较图常给予工匠们赏赐,对他们进行鼓励。因此河道畅通无阻,河面风平浪静;于是,水土调和滋润。施工不到一年,工程就顺利完成了,这确实是几位有功之臣督导有方,皇上威德宏大昭彰的结果。先前大禹将九条河道疏通,《尚书》中就将他的功绩记载下来;后稷亲自从事农耕,《诗经》就在《大雅》中对他进行颂扬。现在这些治理洪水的人,不怕劳苦,每天起早贪黑地负起他们的职责,努力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怎么能够将他们埋没,不于世显扬他们的劳绩呢?由此就刻石记功,使其美名流传于后世。末后的颂辞从略。使臣河堤谒者山阳东缗司马登,字伯志;代理东莱曲成王诲,字孟坚;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邓方,字德山;怀县县令刘丞,字季意,以及河堤属官工匠等造。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作颂辞。因岁月悠久,碑文上的字迹多已模糊不清,残缺不全,完全看不出来的地方就从略了。荥渎又东南流,注入济水;现在已经断流了。稍东,有宿须水口。宿须水上流承接大河,扈亭位于渠道旁。宿须水自扈亭东南流,注入济水;现在也断流了。宿须位于河水北,不在这里,二者不过同名而已。宿须水自西沿山边低地流过,自秦汉以来就常常时通时塞。济水与河水相汇流,向东流去。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1年),桓温北伐,想将水流疏通,然而无功而返。义煕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西征,宁朔将军刘遵考受命沿这条渠道运粮,开始时有激湍东流,最后因山脉崩塌而将河道堵塞。于是,刘裕就在北方十里重新将阳渠水开凿以便通航。但现在因为引了溪涧里的水,只有南渠流通。济水在此又名邲水。《春秋》中说:

  宣公十三年(公元前596年),晋楚两国开战,楚军在邲城驻扎。就是在这条水边。邲,音卞。京相璠说:邲水位于敖山北。济水又东流,经荥阳县北。曹操与徐荣作战,大败,就是在此曹洪将马让给他骑。济水又东流,砾石溪水注入。

  砾石溪水源自荥阳城西南的李泽——先前的冯池,泽中有水。《地理志》中说:

  冯池位于荥阳县城西南。砾石溪水东北流,经敖山南。《春秋》中说:晋、楚交战,伏兵于敖山前。即指此山。池水流经虢亭北,又东北流,经荥阳县北,穿越断山,东北流,注入济水,名砾石涧溪,即《水经》中所说的砾石溪。《水经》

  说济水流经砾石溪南,其实不然。济水又东流,索水注入。索水源自京县西南的嵩渚山,与东关水发源于同一地,然而却是分道而流,即先前的旃然水。旃然水东北流,器难水注入。《山海经》中说:器难水源自少陉山,北流,注入侵水,即指此水。器难水北流,经金亭,又北流,经京县旧城西,注入旃然水。

  旧城即先前的郑邑。庄公弟弟段被庄公迁到那里居住,号京城大叔。祭仲说:

  京城太高大了,超过三百雉,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坛山冈位于城北。《赵世家》

  中说: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国将荥阳献出,于是在冈上

筑坛建台。

  旃然水北流,乱流,经小索亭西。京相璠说:小索亭位于京城。《世语》中说,这里原本居住着索氏兄弟,因此地名小索,水又名索水。索水又北流,经大栅城东;晋时,荥阳居民张卓、董迈等遭遇饥荒,于是他们便集合了一批流民杂户在这里坚守,称为大栅坞。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豫州刺史崔白把州治自虎牢迁至此,又向东拓宽了旧城,重新修建。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邑,废州改郡。索水又转弯向西,与梧桐涧水相汇流。梧桐涧水源自西南方的梧桐谷,东北流,注入索水。索水也时常有通有塞,不是长流不断的。索水又转弯向北,东流,经大索城南。《春秋左传》中说:郑子皮在索氏慰劳叔向,即指此城。《晋地道志》中所说的京城有大索亭和小索亭,《汉书》中所说的京、索之间,即指大索城。索水又东流,经虢亭南。应劭说:荥阳为先前虢公的国都,即现在的虢亭。司马彪在《郡国志》中说:虢亭位于县里,又名平桃城。城内有一座大坟,名管叔冢;城又名号(号)咷城,其实不然。因为“号”、“虢”

  字形相似,辗转传抄,以致错讹失实。《风俗通》中说:相传,汉高祖与项羽在京、索交战,高祖大败,逃至薄中;项羽在后面紧追不舍,到处搜寻他。时有鸠在高祖藏身处的丛莽上鸣叫,追兵认为其下无人,高祖因而得以脱身。到了他即位以后,想到这只鸠觉得颇为神异,所以做了鸠杖送给老人支身。根据《广志》的记载,楚国的鸠又名嗥啁,号咷城即是因鸠而名,但语焉不详。索水又东北流,须水自右注入。须水源自京城东北二里的榆子沟,名柰榆沟,又名小索水,东北流,木蓼沟水注入。木蓼沟水上流承接京城的南渊,名车轮渊。车轮渊水东北流,名木蓼沟,又东北流,注入须水。须水又东北流,自荥阳城西南,北流,注入索水。索水又东流,经荥阳县旧城南。当初,汉王被围困在荥阳,纪信说:我给您做替身向楚诈降,大王您可乘机逃走。于是,纪信就坐着汉王的车自东门出城,宣称汉归顺于楚。楚军欢呼声震天动地。汉王却和数十人马自西门出城,冲出了楚军的包围。等到项羽发现前来投降的是纪信,火冒三丈,马上将纪信扔到沸水锅中煮死。纪信墓位于荥阳县城西北三里处。因此蔡伯喈在《述征赋》中说:途经汉高祖被围困之地,在荥阳凭吊纪信。荥阳城位于丘冈高地,坐落在山的南坡。王莽立为祈队,一切都是仿照《周礼》六队的建制。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正值甲子年,按癸丑诏书,将河南郡县划出,自巩县、伊阙以东创建荥阳郡,总计二万五千户。南乡筑阳亭侯李胜为郡守。李胜,字公昭,曾经担任原典农校尉,施政惠及地方,城北五里有老百姓为他立的李君祠。庙前有脚形石,石箭靶位于其上。现在还有《石的铭》,大意为:老百姓都是出于一片真心来拥护他的。今天人们仍然来祭祀祈祷。索水又东流,经周苛墓北。汉高祖退出荥阳以后,命御史大夫周苛防守这里;后来,项羽将荥阳攻占了,俘虏了周苛,对他说:我封你为上将军,三万户侯,你能够做到尽忠守节吗?周苛怒目痛骂项羽,项羽大怒,就把他扔到沸水锅里煮了。索水又东流,向北转弯又向西,然后北流,经荥阳城东,又北流,注入济水。杜预说:旃然水源自荥阳成皋县,东流,注入汳水。《春秋》中说: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楚国攻郑,右军渡过颍水,在旃然驻扎,即是此水。济渠水在此断流,由汳沟承接,因此说,汳水承接旃然水。可能是因为楚、汉在此划地分王,以此水为界,故名鸿沟水。《郡国志》中说:荥阳那里有鸿沟水。这些水名都是随所经的城池和地区而变,成为河流的异名的。济水又东流,经荥泽北,这是先前荥水汇聚之地。京相璠说:荥阳县东南为荥泽,与济隧相汇流。

  济隧上流在卷县北河与河水相接,南流,经卷县旧城东,又南流,经衡雍城西。

  《春秋左传》中说: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诸侯围攻郑国,在济隧渡水西进。杜预将这地方漏掉了,只提及水名。京相璠说:这里为郑国之地。济水自荥泽北流,至衡雍西,与自大河分出的济水相汇流,南距新郑一百里。如此来看,荥、播、河、济都是相互贯通的。自河水分出的济水,即阴沟的上源。济水于此断流,因此旧河道又名十字沟。自从于岑在河水南岸修了筑八激堤后,水脉断流,也就难以寻找旧河道了。济水又南流,注入荥泽。然而,济水已经断流了,于是人们就将此称为荥泽。《春秋》中说:卫侯与翟人战于荥泽,将懿公杀掉。就是在此,弘演剖腹把懿公的肝放入自己体内,以身殉主。济渎源自垂陇城北。《春秋》中说: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晋士谷糓在垂陇会盟。京相璠说:垂陇为郑国之地。现在垂陇旧城位于荥阳东二十里。后来,人们因为这里为荥阳典农都尉的治所,所以就改垂陇为都尉城。水边有沙城,济渎自左流过。《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九年(公元前361年),惠成王会郑厘侯于巫沙。水边有一座旧城,名水城。《史记》中说:秦昭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魏冉攻魏,取道芒卯,占领北宅,即先前的宅阳城。《竹书纪年》中说:

  惠成王十三年(公元前357年),为解宅阳之围,惠成王和郑厘侯结盟于巫沙,厘归郑。《竹书纪年》中说:晋出公六年(公元前469年),卫国为齐、郑所围攻,荀瑶在宅阳修筑城池。民间称水城,其实不然。自此始,济水自沼泽东流。

  王隐说:荥水在河水决口后形成,济水承接荥水,因此才有济堤,即指这条济水。济水又东南流,经厘城东。《春秋经》中说:隐公会见郑伯于时来。时来,即《左传》里所说的厘。京相璠说:旧厘城位于现在的荥阳县东四十里。济水右与黄水相汇流;黄水源自京县的黄堆山,东南流,名祝龙泉——这道山泉汹涌而出,有如大锅里的沸水。祝龙泉水西南流,自龙项口出山,名京水。京水又转弯北流,鱼子沟水注入。鱼子沟水源自石暗涧,东北流,又北流,与濏濏水相汇流。濏濏水源自西溪,东流,有连理树——两棵柞栎树——位于水上,南北对岸而生,凌空相互交错。濏濏水自两树间流过,东流,注入鱼水。鱼水又转弯向西北,注入黄水。黄水又北流,经高阳亭东,又北流,至故市县,重泉水注入。重泉水源自京城西南的少陉山,东北流,又北流,经高阳亭西,东北流,注入黄水。黄水又东北流,经故市县旧城南。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阎泽赤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后来成为河南郡的属县。黄水又东北流,至荥泽南分成两条。一条北流,注入荥泽。下游为船塘,名郏城陂,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竹书·穆天子传》中说:甲寅日,穆天子行船于荥水之上,奏起隆重盛大的音乐。即是在此。另一条水东北流,即黄雀沟。《穆天子传》中说:

  壬寅日,穆天子东至雀梁。黄水又东北流,与靖水支流相汇流,黄渊为二水汇流处;又北流,注入济水。

又东流,经阳武县南,

  济水又东南流,至阳武县境,经长城,东南流,分出蒗荡渠。济水又东北流,即南济;经阳武县旧城南,王莽时改称阳桓。济水又东流,即白马渊——东西二里,南北约一百五十步,渊中流出的水名白马沟。济水又东流,经房城北。《穆天子传》中说:穆天子苦于沼泽地泥泞难行,往东到了房这个地方。大概就是此城。郭璞的《注》中说,房城即赵郡的房子县。我认为穆王走的是郑国的沼泽地,而郭璞则认为是在赵国的房邑境内,其实不然。济水又东流,经封丘县南;又东流,经大梁城北;又东流,经仓垣城;又东流,经小黄县旧城北。黄亭位于县里,靠近济水,黄水自此流出,又名黄沟。小黄县即先前阳武的东黄乡,因水而名。沛公起兵后在原野作战,其母死于黄乡。汉朝建立,天下安定以后,高祖就派使者带了棺柩到这里的荒野招魂。有赤炼蛇在水中洗澡,洗完澡后就爬进了棺柩。有一些头发还留在了它洗澡的地方,所以谥为昭灵夫人,并在此修建了陵墓以安置其神灵。济水又东流,经东县旧城北,即阳武县的户牖乡。汉朝丞相陈平的家就在此。陈平年轻之时在村社里杀猪,以善于均分猪肉而着称,现在户牖乡还有老百姓为他立的祠。后来,陈平辅佐汉高祖有功,被封为户牖侯,东县由此而置。王莽时改称东明。济水又东流,经济阳县旧城南——先前的武父城。济阳城位于济水以北,因此名济阳,王莽时改称济前。光武帝在济阳宫出生时,《东整个房间被祥光所照亮,即是此地。

  观汉记》中说: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光武帝生于济阳县。一棵嘉禾在那年长出,一根稻茎上有九个稻穗,远远大于普通的稻禾,全县取得大丰收,因此光武帝名秀。

又东流,经封丘县北,

  这一条是北济水。自荥泽东流,经荥阳卷县的武修亭南。《春秋左传》中说: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郑子然在修泽会盟,这里为郑国之地。杜预说:武修亭位于卷县东。济水又东流,经原武县旧城南,即《春秋》中所说的原圃。《穆天子传》中说:祭父从圃郑来拜见穆天子。夏天,庚午日,天子饮酒于洧上,派祭父去圃郑,即王莽时的原桓。济渎又东流,经阳武县旧城北,又东流,经长城。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龙贾率军在西部边境修筑了长城。郑国修筑了自亥谷以南的一段长城。

  《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十五年(公元前355年)所筑。《郡国志》中说:长城自卷县经阳武至密县。济渎又东流,经酸枣县的乌巢泽;有旧市亭位于泽北。《晋太康地记》中说:酸枣县东南为乌巢泽。先前许攸向曹操献计,破坏了袁绍的粮道,就是在此。济渎又东流,经封丘县北,即南燕县的延乡;《春秋》中名长丘。应劭说:《左传》中说,狄人在长丘被宋国打败,长狄缘斯被俘。汉高祖时,翟旴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濮水就从这里发源。济渎又东流,经大梁城赤亭北,东流而去。

又东流,经平丘县南,

  这是北济水。平丘县先前属卫。《春秋》中说: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诸侯在平丘会盟。临济亭位于平丘县内,田儋就死于此;又有曲济亭,都位于济水旁。

又东流,经济阳县北,

  这是北济水,流经武父城北面。阚骃说:济阳县西北为武父城,属郑国。

  北济水东流,流经济阳县旧城北面。圈称在《陈留风俗传》中说:济阳县先前属宋国。《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筑济阳城。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孝王的儿子明被封为济川王。应劭说:济川即现在陈留郡的济阳县。

又东流,经冤朐县南,又东流,经定陶县南边,

  这是南济水。济渎自济阳县旧城南东流,经戎城北。《春秋》中说: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隐公在潜与戎相会。杜预说:戎城位于陈留郡济阳县东南。济水又东北流,东分出菏水。济水又东北流,经冤朐县旧城南。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楚元王的儿子刘执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济平亭。

  济水又东流,经秦国丞相魏冉墓的南边。魏冉为秦宣太后之弟,代理客卿寿烛做丞相,封于穰,又加封于陶,号穰侯,富得胜过王室。范雎游说秦王,做了秦的丞相,后来秦王察觉到他太专权,就将他的相位罢免了。他出关至其封地时,有上千辆运货的车子。魏冉在陶去世,就是埋葬在此,其墓名东平陵,现在还留有墓南的残碑。济水又东北流,经定陶恭王陵南。恭王为汉哀帝之父,哀帝即位后,其母丁太后在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就去世了。哀帝说:最好是在恭王的陵园内修建陵墓。于是丁太后就在定陶贵震山东被埋葬。王莽执政后,将丁太后贬为丁姬,打开放置她的棺椁的墓门,忽然有四五丈的火焰自里面冒出,士兵用水把火浇灭后才得以进去。然而,棺中放的所有器物都被付之一炬。

  公卿派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共十余万人,手持工具,帮助将作匠人掘平共王母亲傅太后及丁姬这两座坟墓,历经二十天方才掘平。王莽又在四周种上荆棘,以为警戒。时有燕群数千,衔泥投于丁姬的墓穴中。现在她的坟还是高大壮丽,四角相连,有好几重围墙,几道大门在正面大开,有两块残碑位于南门内道路两边,人们又称它为丁昭仪墓,又名长隧陵。先前是傅太后的陵墓遭破坏,丁姬的墓实际上没有遭到什么大的破坏,不见得都像史书上记载的一般。魏郡治位于坟南。世人称为左城,又名葬城,都是因为有恭王陵的缘故。济水又东北流,经定陶县旧城南,沿城东流。定陶县即先前的三鬷国;就是在此,桀为汤所追杀,直至三鬷。周武王时,其弟叔振铎受封此地,即先前的曹国。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济阴改称定陶国,王莽时名济平。战国时,范蠡报了会稽之仇,改名换姓,定居于陶,名朱公。陶处天下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与四方诸侯相通,为货物交易的集散地。这使得陶朱公获利甚多,十分富有。但是,陶朱公却喜欢做好事,仗义疏财,其子孙家财亦达百万之巨。因此人们谈富时常常提及陶朱公。

又转弯自县城东北流。

  这是南济水。又东北流,右与菏水相汇流。菏水上流在济阳县东与济水相承接,人称五丈沟。五丈沟水又东流,经过陶丘北边。《地理志》中说:根据《禹贡》的记载,定陶西南为陶丘。陶丘亭在南面,墨子认为是釜丘。《竹书纪年》中说:魏襄王十九年(公元前300年),薛侯与襄王会于釜丘。《尚书》中所说的自陶丘北将菏水疏通,即指此地。菏水自东北从定陶发源,转弯向北,左与泛水相汇流。泛水自济渎向西分出,又东北流,经过济阴郡南。《尔雅》中说:

  濋水为济水分支。吕忱说:水从河道溢出,重新又汇流,名泛;泛水异名很多。

  泛水又东流,与菏渎相汇流。先前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即帝位于定陶泛水北。张晏说:泛水位于济阴边界上,取其泛爰博大,能滋润地下之意。泛水之名由此而生。菏水又东北流,经定陶县南,又东北流,右与黄水支渠相汇流。黄水支渠上流与黄沟水相承接,向东北流,与菏水相汇流;又北流,注入济渎。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