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浍水又西南流,与诸水相汇流,汇流处名浍交。《竹书纪年》
中说:庄伯十二年,翼侯将曲沃的庄稼焚烧后而回。……还有一条贺水,从东边近处的平原发源,西南流,至浍交,注入浍水。又有高泉水,从东南邻近的平原发源,西北流,至浍交,注入浍水。浍水又南流,有紫谷水——从东方白马山的白马川发源。《遁甲开山图》中说:绛山东至白马山,即指这座山。紫谷水西流,经荧庭城南;又西流,出紫谷,与乾河相汇流——乾河为教水的支流。《史记·白起传》中说:秦军涉水过河,占领了韩国的安邑,往东直至乾河。乾河西流,与田川水相汇流。田川水源自东溪,西北流,至浍交,注入浍水。又有干家水,源自干家谷。《竹书纪年》中说:庄伯占据了曲沃,起兵反叛,进攻翼。公子万率军前来解救翼,为荀叔轸所追击,一直追至干家谷。又有范壁水,源自壁下,西北流,至广翼城。先前晋军北攻翼,攻下后对翼进行扩大修建,广翼城因之而名。于家水、范壁水相汇流后,西北流,至浍交,注入浍水。浍水又西南流,与绛水相汇流,又名白水,其实不然。绛水源自绛山东麓,一股寒冷的泉水强劲地直冒出来,波浪滔滔地北流而去,从高约十丈的悬崖一泻而下,注入深壑中。苍翠的崖壁有如点上了黛色,霜脂似的急流宛如下垂的白绢,远远望去十分壮观。绛水又西北流,注入浍水。应劭说:绛水源自绛县西南,这是指旧绛城而言的。《史记》中说:智伯率韩、魏两国军队引水淹晋阳,只有两丈余的城没有被淹。智伯说:先前我不知水可以使人亡国,现在方才明白。汾水可以将安邑淹没,绛水可以将平阳淹没。当时韩国建都平阳,魏国建都安邑。魏桓子用手肘碰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尖踢踢魏桓子,两人的手肘和脚尖在车上相触,智氏于是灭亡。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亡国,世上有这样的事吗?孔子认为是可能的;我从智伯的话里就看到一个例证。但是以汾水来淹安邑,大概还能说得过去;而以绛水来淹平阳,却不知怎么讲。
西流,经绛县南,
《春秋》中说: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晋景公想将都城自旧绛城迁至郇瑕。韩献子说:郇瑕土地贫瘠,河水又浅,比不上新田那里有汾水、浍水,能冲洗掉脏污。于是晋景公就将都城迁至新田,名绛。又因新田位于绛、浍二水北岸,又名绛阳。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越骑将军华无害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绛城南对绛山,汾浍两水位于其前后。《古文琐语》中说: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车至浍上,看见有人驾着八匹白马而来,有一只狗,身如狸,尾如狐,跟在平公车后。平公问师旷,师旷回答说:首阳山的神只有一只狗,身如狸,尾如狐,名者。假若饮酒得福,这条神狗就会来。他就是在这条水边碰到神狗的。
又西南流,经虒祁宫南,
新田绛县旧城西四十里为晋平公时所建的虒祁宫。当时魏榆有一块石头竟说起了人话;晋侯于是问师旷,师旷回答说:石头本身不能说话,可能有某物在借石说话。我听说假若为政不合民意,民怨沸腾,那么先前不会说话的东西也变得会说话了。现在宫廷里造了这么高大豪华的房子,耗尽了民间的财力,石头也会开口说话,难道不是很自然的吗?叔向认为子野的话十分深刻。平公的宫殿背倚汾水,前临浍水,西为汾、浍两水汇流处。《竹书纪年》说:晋出公五年(公元前470年),浍水至梁就干涸断流了,即指此水。
又西流,至王泽,注入汾水。
晋国智伯瑶进攻赵襄子,赵襄子逃至晋阳,守城自卫。原过随后也来到晋阳,在此遇见三个人,但自腰带以下却看不见他们的下身。他们将手中拿的一支两节竹筒交给原过,说:请替我们送给无恤吧。
就是在这片沼泽地里,原过接过竹筒;即王泽。
涑水源自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
涑水源自黍葭谷,又名华谷。涑水流至周阳后,与洮水相汇流。洮水源自清野山,又名清襄山。洮水东流,经大岭山下,西流,自含口出山。洮水又西流,与涑水相汇流。晋平公有病,郑国派子产去探望。平公对子产说:巫师说我是因台骀作祟而病,然而史官也不知道台骀是何物,先生可知道?子产回答说:高门辛氏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瘀伯,次子名实沈,两个儿子互不相容。于是帝喾就把瘀伯下放至商丘,把实沈下放至大夏。台骀为实沈之子,能够继承祖上的基业,因而受到帝喾的嘉奖,在汾川建都。照此来看,台骀当为汾水和洮水的神只了。贾逵说:汾水和洮水是两条河名。司马彪说:洮水源自闻喜县,因此王莽时将闻喜县改为洮亭。大概涑水就是洮水的兼称吧!
浍水源出东高山西流,经周阳邑南,周阳城南临涑水,北依山地。《竹书纪年》中说:晋献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正月,翟人进攻晋国。周中有白兔在市场上跳舞;周即周阳城。汉景帝时,田涑水注入张阳池胜受封周阳,立为侯国。涑水西流,经董泽陂南,即古池。古池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中说:六年(公元前621年),文公田猎于董,即指这片泽地。涑水又与景水相汇流。景水源自景山北谷。《山海经》中说:景山南可见盐贩泽,北可见少泽。山上的草,以山药、秦椒居多,山北红壤很多,山南玉石很多。郭景纯说:盐贩泽,即解县的盐池。《山海经》中没有说景山上有水;然而现在却有水,西北流,注入涑水。
又西南流,经左邑县南,
涑水又西流,经仲邮北;又西流,经桐乡城北。《竹书纪年》中说:翼侯进攻曲沃,大胜。武公向翼侯请求议和,至桐才回。《汉书》中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去巡察缑氏,至左邑桐乡,听说南越被打败了,就将这里命名闻喜县。涑水又西流,与沙渠水相汇流。沙渠水源自东南邻近的溪流,西北流,注入涑水。涑水又西南流,经左邑县旧城南,即先前的曲沃。晋武公自晋阳迁都至此,秦时改称左邑县。《诗经》中说:跟随着你至鹄,即指此地。《春秋传》中说:下国有宗庙的城名国;在绛因此名下国,即新城。王莽时名洮亭。涑水自城边西流,水流湍急,滩高水浅,水流十分轻快,因此诗人称其为激扬的水,意为它连一捆柴也冲不走。狐突遇到申生鬼魂之地就是在涑水边。《春秋传》中说:狐突在秋天至下国,遇见太子;太子让他上车驾驭,说:夷吾没有礼度,我已请帝把晋交给秦国了。狐突回答说:对于异类的祭祀,鬼神是不吃的,请您好好谋划一下吧。太子说:好的,七日后你来新城西找我。
七日后,狐突前往新城西会见太子,就是在此。因此《左传》中说:有时请求鬼神,往往也会灵验的。涑水又西流,经王官城北——城位于高原上。《春秋左传》中说: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四月,吕相受晋侯之命与秦绝交。信中说:康公还不思过,侵犯我河曲,进攻我涑水,又抓走王官的老百姓,河曲之战因之发生。至今那座城还被人称为王城。
又西南流,经安邑县西,
安邑为大禹的都城。涂山氏的女儿嫁给大禹之后,思国心切,于是就筑台望乡;现在那座高台的基址还在安邑城的南门。根据《礼》的记载,天子诸侯台上的门,不过边角层层下降而已,不一定都像书中所记载的那样。安邑是先前晋国的城邑,春秋时,魏绛自魏迁都至此。先前文侯把师经的琴挂在城门上,以此为批评的警戒。武侯二年(公元前394年),又在安邑扩建城墙。后来,秦始皇派左更、白起去攻占安邑,置河东郡。王莽时改称洮队,县名为河东。有个叫项宁都的人,学道升天成了仙人。一天,忽然又回到这里,河东人都称其为斥仙。汉时又有个叫闵仲叔的人,在高廛间隐居,知道他在这里隐居的人很少,后来因知道的人多了,许多人来周济他,他才离去。涑水西南流,经监盐县旧城;盐池位于城南,上流承接盐水。盐水源自东南方的薄山,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地理志》中说:巫咸山位于安邑县南。《海外西经》中说:女丑北为巫咸国,他右手握着青蛇,左手握着赤蛇,群巫都随他在登葆山周围。《大荒西经》中说:大荒之中有灵山,山上生长着各种药草,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这十位巫师都是从此上山下山采药的。郭景纯说:这里是说群巫在灵山上上下下往来采药。灵山因神巫在这里漫游而名。巫咸祠位于谷口岭上。又西流,《地盐水又流经安邑旧城南,注入盐池。
理志》中说:安邑西南为盐池。许慎则称为盬。盐池长五十一里,宽七里,方圆一百十六里,“盬”字偏旁从盐而笔画较简,名古。吕忱说:自夙沙氏始将海水煮沸,提取食盐;河东盐池名盬。现在盐池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水色澄清而带紫色,水深而不流动。水中出产石盐,都是天然形成。早上取盐,晚上的时候石盐又会再结起来,始终不会减少。然而雨后山洪暴发,积水横流下泻的时候,就会冲尽池里的盐。因此官府和民间齐心合力将水路堵塞住,防止洪水泛滥,所以这条水就名盐水,又名堨水。《山海经》中则称为盐贩泽。盐泽南与层沓的山岭相对,凌霄的巉岩在云间映着秀色,地底的山谷险峻幽深,两边石崖有如墙壁般陡峻,只有一条极狭的空隙在中间,名石门。其间为路,名白径,南与上阳相通,北至盐泽。有一口池位于池西,名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坐落在猗氏旧城南。《春秋》中说: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晋国自旧绛城迁都。大夫说:郇、瑕二地,土地肥沃,又靠近盐池。服虔说:
土地平整,有水可以灌溉名沃。盬即盐池。当地风俗各家分引盐池水来浇灌田地中的大麻;田间的水干了,盐就从泥土中冒出来,即盐鹾,带有苦味。这种田名盐田。盐池以盐盬为名就是由此而来。盐池原属司盐都尉管理,他率千余士兵守卫在此。周穆王、汉章帝都到过安邑,巡查过盐池。因此杜预说:猗氏有盐池。后来司盐都尉被撤销,分猗氏、安邑二县,设县来防守盐池。
又南流,经解县东,又西南,注入张阳池。
涑水又西流,经猗氏县旧城北。《春秋》中说: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秦国在令狐被晋国打败,晋国一直打到刳首。先蔑逃往秦国,士会也随其而走。
阚骃说:令狐即猗氏。猗氏西三十里为刳首。刳首城南对沼泽,猗顿故居即在此。《孔丛》说:猗顿为鲁国的一个穷书生,他耕田,但却常常挨饿;他种桑养蚕,但却常常挨冻。当他听说朱公十分富有,就去向朱公请教致富之法。朱1南养了大量的牛羊。十年之中,获利丰厚,家财富可与王公相媲美,名扬天下。
猗顿就是因在猗氏发家致富而名。涑水又西流,经郇城。《诗经》中说:郇伯慰劳他们。郇伯的旧都在此。杜元凯在《春秋释地》中说:郇城位于现在解县西北。服虔说:郇国位于解县东,为郇瑕氏的废址。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
晋惠公十四年(公元前637年),秦穆公率军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将令狐、桑泉、臼衰团团围住,最后他们投降了秦军。狐毛和先轸在庐柳抵挡秦军,要求秦穆公派公子絷来与晋军谈判。谈判完毕,晋军撤退,驻于郇,秦晋订立盟约。
京相璠在《春秋土地记》中说:桑泉、臼衰都在解县东南,没有提及解,由此可见秦晋的军队未曾至解。《春秋》中的记载与《竹书纪年》相同;现在又有一座旧城位于解县旧城东北二十四里,位于猗氏旧城西北,俗名郇城。查证服虔之说,与民间所说无异,远较杜氏之说可靠。涑水又西南流,经解县旧城南。
《春秋》中说:晋惠公借助于秦国而回国。作为报答,晋国将河水之外的五城——直至河水以内的解梁城割让给秦国;解梁城即此城。涑水又西南流,经瑕城,即先前晋大夫詹嘉的食邑。《春秋》中说: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郑被秦、晋所包围。于是,郑伯就派烛之武对秦穆公说:晋国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城。结果,晋惠公早上刚渡河回国,晚上就派军队在这里防守了。京相璠说:现在有座旧瑕城位于河东解县西南。涑水又西南流,经张阳城东。《竹书纪年》中说:郑国太子齿为齐军所追杀,太子赤逃至张城南。《汉书》中所提及的东张即张城。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曹参代理左丞相,与韩信分兵东进。当时魏将孙遬在东张驻扎,结果被汉军大败。苏林说:东张属河东,即指此城。涑水又西南流,通向陂塘。陂塘分为两处,城南对两个陂塘,左右为沼泽。东边的陂塘名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盐道山。西为极高的石壁,东为极磻溪,浮云被方岭挡住了,奇异的山峰高高地与云霞相接,峰峦以其独特的风姿高高地耸起,超然于周围的群山之上。浓郁的翠柏遍布峰岭之上,山上有清泉飞泻而下。郭景纯说:山泉即鸯浆。泉水源自山上,从地下潜流至山下。山顶方方正正的,且十分平整,长有许多优质的药草。《神农本草》中说: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类在此山上。因此僧人道士、苦修隐逸之人往来不绝。山路自北面的高峰上伸出,萦纡回绕于悬崖绝壁间,往来的行人都要攀援着藤萝和葛蔓才能登峰或下谷。东面的险要之处,用木材连接起来架设天梯栈道,人们要爬过上百道梯桥才能上下山。现在为固定这些梯桥而斧凿过的痕迹还留在山上的岩石旁边,所以又名百梯山。泉水自山间北流了五里后,潜入地下;相传有暗流通向沼泽,不知是否真的这样。西边的陂塘为张泽,西北距蒲坂十五里。陂塘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都有积水——积水有满有浅,有涨有落。
文水源自大陵县西山文谷,东流至县城,又转弯向南,经平陶县东北,东流,注入汾水。
文水经大陵县旧城西,南流,泌水注入。有一家姓武的人家居住在大陵县西南山下,凿井汲水,井凿得极深。后来有一天,一道泉水忽然自井中冒出,在平地流溢成河,东南流注入文水。文水又南流,经平陶县旧城东,转弯向西,流经城内,然后南流出城。王莽时改称多穰。文水又南流,经平陶县城右,与隐泉口水相汇流。隐泉口水源自谒泉山顶之上;相传,无论天晴还是下雨,人们都要上山朝拜祈祷,谒泉山因之而名,不知是否真的这样。山上石崖十分险峻,有如墙壁一般陡峭,上与青天相接。有一个石洞位于半山腰,距地五十余丈,苍翠的松树点缀在岩石上面,成行的翠竹长于其外。只有西面可以沿着石级上登,有一片平地位于其上,方圆十来顷,有个名叫光的僧人在此建了两座寺院。自二寺间流出一道泉水,自岩石上东流泻至山下,又东流,水道隐没而不长流,所以又名隐泉。每逢雨水丰沛的季节,水流就注入文水。文水又南流,经兹氏县旧城东,至文湖。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又名西湖。位于兹氏县城正东十里,文湖西临湖又有一座城池,名潴城。水流汇聚成泽名都,又名潴,潴城即是因水而名。文湖又东流,经中阳县旧城东。根据《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的记载:中阳位于西河,为一个旧县城。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相汇流。胜水源自西边的狐岐山,东流,经六壁城南。先前魏曾经在城下修筑了六道壁垒,来防守离石的胡人,所以这里成了大镇。太和年间(公元前499年),镇的建制被撤销,复置西河郡。胜水又东流,与阳泉水相汇流。阳泉水源自西山的阳溪,东流,经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入胜水。胜水又东流,经中阳旧城南,又东流,与文水相汇流。文水又东南流,注入汾水。
原公水源自兹氏县西的羊头山,东流,经兹氏县城北,
秦时置兹氏县,高帝时,沂阳侯夏侯婴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时名兹同。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从太原划出部分土地,复置西河郡。晋时,陈王司马斌迁至西河。兹氏旧城有西河缪王司马子政庙。碑文写有:先前西河位于山林中,汉末天下大乱,老百姓流离失所。后来,魏国建立,重新划分各郡县,将太原四县分割,作为封国都城,于是西河郡就一边靠山一边邻接边塞了。
咸宁三年,陈王的封爵与封地进行更改,次年十二月他便死于封国内。其臣属太农阎崇、离石县令宗群等二百三十四人,刻石立碑,叙述他的功勋和恩德。现在还留有此碑北面的祠庙废址。
又东流,注入汾水。原公水注入文湖,没有注入汾水。
洞过水源自沾县北山,洞过水西流,与南溪水相汇流。南溪水源自南山,西北流,注入洞过水。洞过水又西北流;黑水西流出山,三个源头汇流成一条溪流;东流,又转弯向南,经受阳县旧城东。根据《晋太康地记》的记载:受阳县位于乐平郡。卢湛在《征艰赋》中说:途经受阳,勒马休息。溪水又西南流,注入洞过水。洞过水又西流,蒲水注入。蒲水源自南面的蒲谷,北流,注入洞过水。洞过水又西流,与原过水相汇流。原过水源位于北边近处;有原过祠位于原过水西山之上。原过怀着仁义之道,协助神灵,接受天使所授的竹书,他为君主而忧思,其忠诚流芳于后世;祠庙屋宇虽然已经被毁坏了,然而树丛长势十分茂盛,原过水由此而名。原过水南流,注入洞涡水。
西流,经榆次县南,又西流,至晋阳县南,
榆次县即先前的涂水乡,先前为晋大夫智徐吾的食邑。《春秋》中说: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晋侯建了虒祁宫,有一块石头在晋国的魏榆竟然说起人话来。服虔说:魏为晋国的城;榆为乡里名。《汉书》中称魏榆为榆次;《十三州志》中称魏榆为涂阳县;王莽时则称太原亭。城南洞涡水边有凿台,韩、魏就是在这里杀了智伯瑶,将他剖腹断肠砍头,他的下巴也被砸烂了。洞涡水又西南流,经武灌城西北。卢谌在《征艰赋》中说:经过武馆旧城,询问路途远近。洞涡水又西南流,至淳湖,名洞过泽。涂水自泽南注入。涂水源自阳邑东北大山的涂谷,西南流,经萝蘑亭南,与蒋谷水相汇流。蒋谷水源自县城东南的蒋溪。《魏土地记》中说:蒋谷大道位于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直通山中,翻过轩车岭,一直通向武乡。蒋谷水自蒋溪西北流,西流,经箕城北。《春秋》中说: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晋人败狄于箕。杜预在《释地》中说:阳邑南为箕城,北岸为阳邑县旧城。《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九年(公元前361年),榆次和阳邑给予赵国。阳邑即王莽时的繁穰。蒋溪又西流,与涂水相汇流;西北流,乱流,注入洞过泽。
西流,注入汾水,自晋水下口流出。
刘琨任并州太守时,刘矅率军进攻并州,在洞过会战,即此水。
晋水源自晋阳县西的悬瓮山,晋阳县即先前的唐国。《春秋左传》中说:唐叔出生之前,其母邑姜梦见天帝对她说:我把你的儿子取名为虞,交给他唐地,那里属参星的分野。唐叔出生后,其母邑姜就给他取名虞。《吕氏春秋》中说:叔虞和成王一起玩,成王拿桐叶作珪,交给叔虞,说:我以此封你。后来,叔虞将此告知了周公,周公就问成王:天子加封叔虞了吗?成王回答说:我是闹着玩的。周公正颜说:天子说话一言九鼎!时唐已灭国,于是叔虞就被封于唐。晋水位于其中,后来就改名为晋。
因此子夏给《诗经》作序说,这里为晋地,然而却将它叫唐。这里的人谦逊守礼,有尧的遗风。《晋书·地道记》和《十三州志》中都说晋水源自龙山,又名结绌山,位于晋阳县西北,其实不然。《山海经》中说:晋水源自悬瓮山,位于现在的晋阳县西南。先前智伯为淹晋阳将晋水堵截住,沿着那条水上溯,就可以发现其遗迹。现在已经开渠凿水成为沼泽,沼泽西边依山傍水,唐叔虞祠位于其中。
水边有凉堂,凌空高架木桥于水上,阳光因为两边杂树的繁荫交接在一起而难以见到。每逢有浪荡亲昵的朋友,背井离乡来求仕的人,都要结伴同游,在这桥上相偕游乐,相互慰藉。这里要算是晋水上面最好的游览胜地了。
又东流,经县南,又东流,注入汾水。
沼泽的水分成两支,北支即智氏旧渠。战国时,赵襄子在晋阳防守,智氏为淹晋阳城而将晋水堵截住,晋阳城墙只有两三丈没有被水淹。赵襄子与韩、魏两国诸侯在这里观望兴叹,智氏因之灭亡。这条水自高而下,东北流,注入晋阳城,可供灌溉之用。汉末赤眉之乱时,就是在这里,太守孙福被郡中属吏刘茂背了在城门西边下面的洞穴中躲藏,是夜逃至盂县。北渠东南流,出晋阳城,注入汾水。南支在石塘下面潜流,经旧溪东南流出,流经晋阳城南。因为城位于晋水之北,所以名晋阳。《春秋经》中说:狄人于大卤被晋荀吴军大败。杜预说:大卤即晋阳城,为晋旧都。《春秋》中说: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赵鞅占据了晋阳,举兵造反,由此赵国建立。晋水又东南流,注入汾水。
湛水源自河内郡轵县西北的山间,
湛水源自轵县南原的湛溪,又名水。因为“湛”和“”两字读音和字形都很相近,所以写法和读法也慢慢变了,有如“己亥”误做“三豕”。湛水自湛溪流出,又南流。东流,经轵县北,又东流,经波县北,湛水南流,经向城东,又南流。又东流,经毋辟邑南,原《水经》所注,这里为湨川流经之地,不是湛水的流经路线,《水经》搞错了。湛水自向城东南流,经湛城东,时人称椹城,又名隰城;溪则名隰涧。因为隰城位于湛水东岸,就说这座城是隰城,其实不然。《后汉书·郡国志》中说:湛城位于河阳县,即是此城。
又东南流,至平县东北,南流,注入河水。
湛水又东南流,经邓县,南流,注入河水,因此河上的渡头有邓津这个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