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五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2015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五卷

第五卷·河水第五卷·河水

  本卷主要叙述河水在今河南和山东境内的流经状况。其间河水先后汇流了河南境内的湛河、济水、渠水、沁河、瓠子河,山东境内的商河、小清河,最后自山东东北注入大海。

河水又东流,经平县北,湛水自北注入。

  河水又东流,经河阳县老城南。《春秋经》上面说:周天子在河阳田猎,壬申日僖公去朝见周王。晋侯拘捕了卫侯,将他带至京师。《春秋左传》上面说:

  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冬,晋侯在温会盟,拘捕了卫侯。这次会盟,晋侯召请周襄王,约了诸侯去会见他,并要襄王去田猎。仲尼说:做臣子的召请君主,这件事不可效法。服虔、贾逵说:河阳即温。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三州志》都说:河阳是另一个县,并不是温邑。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陈涓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河亭。《十三州志》中说:河阳县治所位于河上,河即孟津河。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说:践土即现在的冶坂城。但冶坂与《春秋》中记载的不一致,这里不是践土。现在河北所见的,是河阳老城,位于冶坂西北,是晋国的温邑,因此有些学者就认为河阳即温。《魏土地记》中说:冶坂城先前名汉祖渡,城池十分险要,易守难攻,河水右流经临平亭北。

  它的南面靠着孟津水。《帝王世纪》中说:光武帝葬于临平亭南,西对平阴。河水又东流,经洛阳县北。有一块石碑位于河水南岸,朝北一面刻着:洛阳北界,孟津水两洲分属两县。洲上先前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天已无从查考了。郭颁在《世语》中说:晋文王时,有大鱼出现于孟津,长达数百步,高五丈,其头在南岸,其尾则在水中沙洲上的河平侯祠旁;说的即是河平侯祠。河水又东流,经平县旧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济北贞王的儿子刘遂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所说的治平,俗称小平。汉高祖的讲武场位于此地。河水北岸有两城相对,置北中郎府,将服役者编入府中户口,由羽林、虎贲军防守。河水南对首阳山,即《春秋》中所说的首戴。伯夷、叔齐歌中唱道:登上那里的西山。伯夷、叔齐庙位于山上,有两块石碑位于其前——后汉河南尹广陵陈导、洛阳令徐循以及处士平原苏腾、南阳何进等人所立,事迹见碑上所载。又有周公庙位于其上。魏时在芒山旁建玄武观,张景阳在《玄武观赋》中说:万丈高楼拔地起,巍然凌空高耸;独自亭亭屹立,招来千里外的清风。朝廷又在这座山上造了冰室,室内有冰井。《春秋左传》中说:太阳轨道倾斜至虚宿与危宿时,就开始往冰室内藏冰。采冰时间多在十二月,采冰地点多在河津的隘口、峡石的角隅、朝北的阴处。《豳风》中说:十二月里凿冰响咚咚。就是描写采冰的。采了冰就放进冰室里,即纳于凌阴。钩陈垒位于河水南岸,相传为武王讨伐纣王时八百诸侯会集之处。《尚书》中说:虽然没有事先约定,但是却都能够同时到达。紫微垣星座中有钩陈六星,掌管打斗诉讼,用兵布阵等事,所以奇门遁甲攻取的方法,是以所攻的神与钩陈星二气相合,在下界掌管着攻战的日期,就一定能够俘获敌人,营垒也由此而名。河水至此,有盟津。《论衡》中说:周武王伐纣,上了船。水神阳侯掀起巨浪,刮起狂风,使河水倒流。武王挥舞黄钺,马上风平浪静。船至中流,有白鱼跳入。武王烤鱼向天祷告,与八百诸侯一同盟誓,即《尚书》中所说的,虽然没有事先商量,但是众人都异口同声。孟津因此而来,又名盟津。《尚书》中所说的东至孟津,就是指的这里。孟津又名富平津。《晋阳秋》中说:杜预在富平津造河桥,即造船搭浮桥。孟津水又名陶河。魏时,尚书仆射杜畿因为文帝巡视许昌,就开了楼船试航,结果在陶河沉没,即指孟津水。先前大禹治水时,巡察大河,一个白面鱼身的长人从水中出来向大禹自称:我是河中精灵。说完,就将《河图》交给大禹,又回至深水中去了。等到王子朝篡位时,与周敬王交战,拿了周敬王的宝玉,将其投入水中求福。两天后,摆渡的船夫在河边拾到宝玉,想把它卖掉,却化为石头。等到周敬王平定了叛乱,坐稳了王位,拾玉者把它献给敬王,结果又化为宝玉。河水又东流,湨水注入。《山海经》中说:和山之上草木不生,但是瑶碧却很多,这里实际上是大河九水的汇集地。和山有五个弯,大河九水就源自这里,汇流后北流,注入河水。和山南苍玉很多,由吉神泰逢掌管——他在萯山南,出入都有灵光。《吕氏春秋》中说:夏后氏孔甲在东阳萯山田猎,遭遇狂风暴雨,迷了路,就到山下农家的茅屋中躲避。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这就是东首阳山,是和山的异名。然而现在首阳东山却没有相应的水,这可能是因为古今时代相隔太远,水流地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缘故。先前帝尧在河、洛修建祭坛,选定吉日良辰沉璧于水。他带领舜等登上首山,然后又沿着河边走。那里也有五位老人漫游,他们相互说:《河图》就要来了,让大帝知道日子吧。知道我们的,就是那位有两个眸子的人——舜。说罢,五老就都化作流星,飞向昴宿。这一传说就出现在这里。河水又东流,济水注入。

河水又东流,经巩县北,

  五社渡位于这里,五社渡又名五社津。建武元年(公元25年),朱鲔派持节使者贾强、讨难将军苏茂率领三万人马从五社津渡河,去进攻温县。冯异派校尉与寇恂一同抗击,大败贾强和苏茂的军队,一直将他们追至河上,俘虏了万余人,有几千人投河而死。温县北有崟原丘,靠近河水,其下为巩穴——相传地下暗通淮浦,北至大河;巩穴正对面为鲔渚。成子安在《大河赋》中说:

  暮春时节,鳣鱼、鲤鱼、大鲔鱼都游至此处。《周礼》中说:春季进献鲔鱼。但是鲔鱼只是在鱼汛季节这里才有。因此河水自鲔穴以上,又名鲔水。

  《吕氏春秋》

  中说:周武王伐纣,至鲔水,纣王派胶鬲等抵抗周武王的部队,即是在此。

洛水自巩县西北注入河水。

  洛水自巩县东流,经洛汭——北面正对琅邪渚——注入河水,汇流处名洛口。洛水从巩县西流来,又北流,注入河水。二水一清一浊,水色泾渭分明。应玚在《灵河赋》中说:灵河源自神仙所居住的昆仑山,流经津洛的阪泉,九大支流遍布中原大地。

  河水又东流,经成皋县北,济水北来注入。

  河水自洛口继续东流,左经平皋县南,又东流,经怀县南。济水故渎在此注入河水——以河水为界分怀县和成皋。河水右流黄马坂北——黄马关。

  孙登与杨骏分手后,就是在这里给洛阳的老朋友写信的。

  河水又东流,经旋门坂北,即现在成皋西的大山坡。登上这道山坡,往东便是成皋。曹大家在《东征赋》中说:

  眺望河洛二水相汇  流,观看成皋的旋门。河水又东流,经成皋大伾山脚下。《尔雅》中说:山只有一层的名伾。许慎、吕忱等人认为这是指只有一层的小丘;孔安国则认为山为两层名伾;也有人认为伾是地名,其实不然。《尚书·禹贡》中说:经洛汭,至大伾。郑康成说:大伾山为大地的胳膊,沇水就从这里发源。大伾山位于河内修武、武德的交界地带,济沇水与荥播泽从此注入;大伾山即是此山。《水经》中说,济水自北注入,即指伾北。现在济水并不是从此入河,而是经温县,注入河水;奉沟水在此入河,即济沇水故道。成皋县旧城位于大伾山上,有如一条带子缠绕在大伾山周围,崖岸险峻陡绝,高四十余丈,凭险而筑,崎岖不平。

  《春秋传》中说:制是修筑于险峻的岩石上面的城,虢叔就是在这里死的,即东虢。鲁襄公二年(公元前571年)七月,晋成公与诸侯会盟于戚,就是在虎牢筑城逼迫郑国议和的;虎牢筑城是利用旧城重修而成。《穆天子传》中说:

  穆天子在郑国的园林里射鸟猎兽,派虞人去砍伐山林。有只老虎藏在芦苇中,被禁卫军勇士高奔戎活捉,献给了穆天子。穆天子就让高奔戎做了个虎拦,把虎养在东虢,虎牢由此而来。依此推断,虎牢的地名从那时起就已经存在。秦时在这里设关,汉时才置县。有一座小城位于虎牢城西北,周围长三里,北面建了城楼,在河边巍然屹立。

  景明年间(公元500—503年),我去寿春,经此城,登楼远眺,山川形胜一览无余。在此客居他乡,不免伤怀感慨。河水南对玉门河,有一个土洞位于岸边。魏军在虎牢围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连攻二百日都无法破城。城中只有一口井,深四十丈,因为山势峻峭,无法防御。于是,魏军就暗中挖了一条地道夺取了这口井,才攻破了虎牢。我因为公事到那里,所以就顺便去寻访旧迹,魏军挖洞的地方还留有。河水又东流,与汜水相汇流。汜水源自南方的浮戏山——又名方山,北流,与东关水相汇流。东关水源自嵩渚山,自层沓的丘冈上流出泉水,一个源头分成两条,分道流泻,又名石泉水:东流的一条名索水,西流的一条名东关水。东关水西北流,杨兰水注入。杨兰水源自非山,西北流,注入东关水。东关水又西北流,清水注入。

  清水自东浦西流,与东关水相汇流,乱流,注入汜水。汜水又北流,右与石城水相汇流。石城水源自石城山,山中涧水纵横,峰岭重重,斜叠有如城墙。山顶的泉水成瀑布状下泻,地下泉自下涌出,东流。有数十片多石的畦圃位于水边,各种野菜遍布其中;几个石洞位于岩石边,人们隐居过的痕迹还留存在那里,然而却不能确定营建者。石城水又东北流,注入汜水。汜水又北流,与鄤水相汇流。

  鄤水源自西方的娄山,至冬,水很温暖,因此又名温泉。鄤水东北流,经田鄤谷,名田鄤溪水;东流,注入汜水。汜水又北流,经虎牢城东。司马欣和曹咎就是在这里被汉军打败的。汜水又北流,注入河水。《征艰赋》

  中说:踏着绿草漫步于汜口,凭吊周襄王郊外的别馆。先前的学者认为,周襄王居住过的汜口位于颍川襄城县,汜是城名,不是水名。我推想,大概都是因为以汜、郑为名而造成的错误吧。郭缘生的《述征记》、刘澄之的《永初记》,都说汉高祖是在汜水北即帝位的;现在已经不能确定当时旧坛的准确位置了。卢谌、崔云也是如此认为。我按汉高祖是在定陶汜水即位的——不是这里,当然这里旧坛踪影皆无。河水又东流,经板城北,那里有个名叫板城渚口的渡口。河水又东流,经五龙坞北;五龙坞位于长河旁,五龙祠位于其中。应劭说:昆仑山庙位于河南荥阳。我怀疑昆仑山庙即是五龙祠,但不能十分确定。

河水又东流,经荥阳县北,分出蒗荡渠。

  大禹将荥泽堵塞,开渠打通淮水、泗水——就是《水经》中所说的蒗荡渠。

  汉平帝时,河水、汴水决堤,来不及修治,汴渠向东侵蚀,日积月累,愈来愈宽阔了,先前的村落房舍都被淹没了。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朝廷内外商讨治理汴渠之法,明帝于是引见了乐浪人王景,向他询问如何利用地形之便来治水。王景就向明帝陈述了治理汴渠的利弊,其应对回答十分敏捷,很受明帝的赞赏,明帝就赏赐了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等物。其后,朝廷调动了数十万兵卒来筑堤,诏令王景和将作谒者王吴一起来治渠。所筑的堤防堰坝,自荥阳向东至千乘海口,长达一千余里。王景测度地势,凿开山脉,开通山涧,防护险要之地,疏导淤积堵塞之处,每隔十里就设置一座水门,使其可以互相调节水流,完全去除了渗漏的弊病。第二年,渠道完工。明帝亲自来巡察,诏令沿河诸郡国,按西京制度设置河堤官吏。自此,王景名声大振,王吴和参加这一工程的人员薪俸也都提升一级。顺帝阳嘉年间(公元132—135年),又自汴口以东沿河叠石筑成堤堰,与汴渠相通,都称为金堤。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172年),又增建石门,拦截渠口。水大时就开闸放水,水枯时就关闸断流。河水又东北流,经卷县扈亭北。《春秋左传》中说: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晋国赵盾与诸侯会盟于扈。《竹书纪年》中说:

  晋出公十二年(公元前463年),河水至扈断流,就是指的这里。河水又东流,经八激堤北。汉安帝永初七年(公元113年),诏令谒者太山于岑在石门以东八处堆积岩石,于岑就将每处岩石都堆积得小山般高,以阻挡波浪的冲击,名八激堤。河水又东流,经卷县北。晋楚之战时,晋军大败,士兵争相攀着船舷登船,船中被砍下的手指可以用手来捧。楚庄王祭祀河神,凯旋而回,即是此地。

  河水又东北流,经赤岸固北,一直往东北流去。

河水又东北流,经武德县东,沁水自西北注入。

  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叡——即魏明帝,受封武德县,立为侯国。

  河水自武德县东流至酸枣县西,濮水自此东流分出。汉代立国三十九年,至孝文帝时,河水在酸枣县决口,东流,将金堤冲垮,朝廷调集重兵堵住了溃决处。

  因此班固说:文帝堵塞枣野,武帝作《瓠子歌》,就是指堵塞决口的事。现在濮水已经枯涸了。河水又东北流,通称延津。先前石勒袭击刘矅,就途经这里。

  当时河水结冰,即将封冻,石勒军到时河水忽然融化,津渡畅通,石勒以为是神灵相助,因此又名灵昌津。先前澹台子羽带了价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水神掀起巨浪,两条蛟龙从两边夹住了他的船。澹台子羽大喊:你可以好言好语地向我请求,但是却不能用暴力胁迫我屈服!于是他挥剑斩杀了蛟龙,蛟龙死了,河面也风平浪静了。于是澹台子羽把璧投入河中,但一投下璧立即又跳了出来,如此接连三次。于是,澹台子羽就砸破了璧然后离去,表示并不吝惜这价值千金的玉璧。赵建武年间(公元335—348年),建浮桥于渡口,在河中心采石筑墩。

  然而大小石块,一投下去马上就随水漂走了,浪费了上百万的人工,历时一年还是没有完工。石虎亲自来巡察工地,向河中沉璧致祭;但是,第二天璧却被冲至沙洲之上,水波把它激荡上岸。于是,石虎就杀了匠人而回。河水又流经东燕县老城北,这里有个名叫棘津的渡口,又名石济津,即先前的南津。《春秋》载:僖公二十八年(公元632年),晋国要进攻曹国,而曹国却在卫国以东,因此晋国就向卫国借道。但卫国人没有答应晋国的请求,晋军只得返回自南河——即此地渡河。晋国攻打陆浑,也是自此渡河的。宋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辅国将军萧斌受命率宁朔将军王玄漠向北进军,宣威将军垣护之就是在此以水军防守石济的。河水又东流,淇水注入;又东流,经遮害亭南。

  《汉书·沟恤志》中说:遮害亭位于淇水口东十八里,这里有一金堤,高一丈。

  自淇口以东,地势渐低,堤渐高,至遮害亭时,堤高已至四五丈。旧河道北流之处又有宿胥口。河水又东流,右经滑台城北。滑台城有三重,中央的小城称为滑台城。相传此城是滑台人修筑的,所以名滑台城。此城即先前郑国的廪延邑,延津位于下流。《春秋传》中说:蒯聩驱逐了孔悝,于是孔悝就在平阳用车载了伯娅,往延津而去。廪延南面的老城即卫国的平阳亭,现在人们称这个渡口为延寿津。宋元嘉年间,右将军到彦之派建威将军朱修之驻守此城。魏军南征,朱修之坚守气节不投降,其母很是忧愁。一天忽然心惊,竟然流出乳汁来。

  于是,她顿足捶胸号啕大哭,对一家人说:我已经老了,本来不会再有奶了,现在忽然如此,我儿一定战死了!朱修之得不到援军,果然就在那天城陷阵亡。

  此城即先前东郡的治所。《续汉书》中说: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一带河水变得清澈起来了。襄楷上奏说:《春秋》中没有记载河水变清的事,然而现在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易乾凿度》中说:上天下降吉兆之前,河水就先变清。京房在《易传》中说:河水变得清澈,天下将会变得太平起来。现在河水变得清澈起来,是因为上天昭示反常预兆,地上出现妖异,民间疫病流行,这三件事同时发生的缘故。《春秋》是麟原不该出现而出现,孔子把这当作灾异记载下来。河是诸侯的象征,清是光明的征兆,难道这是诸侯将要叛乱的预兆吗?第二年,桓帝去世,征召解渎侯做汉室的后嗣,即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变得清澈起来。

河水又东北流,经黎阳县南,

  黎是侯国。《诗·式微》中说:黎侯在卫国寓居。晋灼说:黎山位于县南,河水流经县东。有碑位于黎山上,上面刻着碑文:黎阳县是据黎山之名,且位于河水的北面而名的。即王莽时的黎蒸。黎阳县旧城即现在黎山东北的老城。黎山位于黎阳县城西,黎阳城依黎山为基,东隔河水。因此刘桢在《黎阳山赋》中说:黎阳山南面屏蔽着黄河,左边遮护着坚城,在青坛上进行祭祀,树立起高高的石碑,对神灵大加颂扬。先前慕容玄明从邺率领部属南迁滑台,但是却没有船只渡河。于是,慕容玄明便打算据守黎阳。然而至傍晚,河上原先流动的冰块却封冻起来了,于是,慕容玄明率领部属连夜从冰上渡过河去;次日,河面上的冰又融化了。因此这里又被燕人称为天桥津。有一座老城位于天桥津东岸,紧依长河天险。老城周长二十里,戴延之称其为逯明垒。逯明为石勒的十八骑之一,逯明垒即是以此而名。郭缘生说:这座城是袁绍时修筑的。这些说法都不是很确切。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十一年(公元前359年),许息受郑厘侯之命前来献地,包括平邱、户牖、首垣等城,一直到郑驰道。我国则接收了枳道和郑鹿,就是此城。现在城内有一座古台,还叫鹿鸣台,城又名鹿鸣城。王玄漠从滑台退往鹿鸣城,即是此城。渡头也依此而名,名鹿鸣津,又名白马济。白马城位于渡头东南,当初卫文公渡河东迁,就是在此定都的,因此渡头以白马为名。先前袁绍派颜良到白马去攻打东郡太守刘延,关羽杀颜良来报效曹公,即是在此处。又韦乡、韦城也位于白马,因此渡头又名韦津。《史记》中所说的攻下修武,渡过韦津,即是此处。先前白马县南河水升涨溢出,与濮水、济水、黄沟相汇流,因此苏代游说燕王说:在白马决个水口就可以将魏的黄城、济阳淹没。《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公元前358),楚军决河,引水淹到了长垣城外。金堤修成以后,旧渠的水流就断了,但还是称为白马渎。

  旧渠道向东流,经鹿鸣城南面,又向东北流,经过白马县凉城的北边。在《耆旧传》中说:东郡白马县的神马亭,建筑得十分牢固,层层叠叠地耸峙着,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余步,犹如一座山丘。人们自外向里不断地耕耘垦地,日长天久,慢慢地就弄平了。神马亭正南有台阶可以上登,其宽可以容得下两辆车子。神马寺位于白马城的西南方,树木修得十分齐整。这里西距白马津约二十里,东南距白马县老城约五十里。所提及的白马山想来也许就是这《开山图》

  里了。常常有白马在山下成群地行走,马群悲鸣时河水就会决口,奔跑时山就会崩塌。《注》中说:白马山位于郑北,原属郑地。这也不是很确切。刘澄之说:白马塞位于此处,孟达登上时不觉感慨万千。他太不懂得山川地理了。先前凉城县设置在神马亭上,县治就位于此处。白马渎又东南流,经濮阳县,散流,注入濮水,并分流在各处与诸水相汇流,水流往来相通。河水自渡头东北流,经凉城县;般祠位于河水北岸。《孟氏记》中说:般祠位于河水中心,其地基是用石块堆成,河水高涨时,地基常常和水面相平。戴氏在《西征记》中说:现在可以看到河水东岸的般祠,墙壁用石块砌成,屋宇十分狭小,只是能容身而已。《孟氏记》中说得太过分了,这里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神灵。河水又东北流,经伍子胥庙南。伍子胥庙位于河水北岸顿丘郡边界上,其旁是长河,庙前有魏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所立的一块石碑。河水又东北流,即长寿津。

  《述征记》中说:自凉城至长寿津六十余里,河水故渎自此流出。《汉书·沟洫志》中说:大河对中原的危害十分大,因此从积石山那里开始对河水进行疏导,经龙门,疏通了两条渠道来引导大河的水流。这两条渠道一条是漯川,即今天通水的那一条;另一条是北渎,王莽时无水,因此民间又把它称为王莽河。王莽河故渎东北流,经戚城西。

  《春秋》中说: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晋国赵鞅率军至戚迎接卫太子蒯聩,夜间迷了路。阳虎说:沿着右边的河水南行,一定会  至戚。戚,即现在顿丘卫国县西的戚亭,那时为卫国的河上邑。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将军李必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王莽河故渎又流经繁阳县老城东。《史记》中说:赵国将军廉颇,攻打魏国,占领了繁阳城——即是此城。

  王莽河故渎又北流,经阴安县老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不疑受封阴安,立为侯国。王莽河故渎又东北流,经乐昌县老城东。根据《地理志》的记载:乐昌为东郡的属县。汉宣帝时,王稚君受封乐昌,立为侯国。王莽河故渎又东北流,经平邑外城西。《竹书纪年》中说:晋烈公二年(公元前414年),赵国在平邑修筑城池。五年(公元前411年),田公子居思攻打邯郸,包围了平邑;九年(公元前407年),齐国田肸和邯郸韩举,在平邑开战,邯郸军大败,韩举被俘,平邑和新城为田肸所占。王莽河故渎又东北流,经元城县老城西北,直至沙丘堰。《史记》中说:这里有魏武侯公子元的食邑,即元城县老城。五鹿墟位于城东,那里很多地方城墙都塌陷了。《公羊传》中说:五鹿墟即袭邑。《说文》中解释说:袭即陷落。《郡国志》中说:五鹿,即先前的沙鹿,沙亭位于其中。相传,周穆王的盛姬去世之后,穆王东行,在五鹿安置了盛姬的灵柩,其女叔至此哀思痛苦,由此而名女丘,是沙鹿的异名。《春秋左传》中说: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沙鹿山崩塌。晋国太守占卜后说,沙鹿山崩是因为阴凌驾于阳,土与火冲突的缘故。645年后,应当有圣女出世,难道就是齐田吗?后来王翁孺自济南迁至元城,至此,日月同时出现,相对照临。

  王氏是舜的后代,属土;汉则属火。王禁生女儿政君时,梦见月亮飞进怀中。政君十八岁时,皇帝诏令她到太子宫中去,以后生了成帝,成为元帝的皇后。后来汉朝政权旁落,连续四朝都由元后临朝执政,因此说火与土相斗争强。元后死后,大夫扬雄做了一篇祭文,说:太阴之精英,沙鹿之神灵,结亲于汉,元帝之后,生之成帝。献帝建安年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相持不下,袁绍逼迫大司农郑玄抱病随军,郑玄至此就去世了。自郡守以下,凡受过郑玄教导的弟子都披麻戴孝为他送葬,多达千人。郑玄给《五经》、《谶纬》、《侯》、《历》、《天文经》等做过注,流传于世。因此范晔在《赞》中说:孔子的书虽然已经解释明白,汉朝的典章却从此中断。沙丘堰位于元城北;堰用于截流。《尚书·禹贡》中说:河水北经降水。河水不沿水道流名降,又名溃。河水至大陆泽,北流,分为九条河流。《风俗通》中说:河,即散播。河水就是从这里散播为九条河流的。《禹贡》中说:沇州的九条河流——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洁河、句盘河和鬲津河——都被疏通了。这九条河流都是逆河。郑玄说:在下面相汇流的名逆河,即诸河相遇汇流。沿着河水下流的流向进行疏导,将它们引流至河海里去。等到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堵塞了诸河,将它们合为一条,从而使耕地和住宅区得以扩大。因此堰坝以北,馆陶、廮陶、贝邱、鬲、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池和耕地都在,而河流却大都消失了。汉时,大河在金堤决口,灾害波及南北各地。议论治河的人常常想寻找九河的遗迹,重新开凿疏导,然而却不知九河的遗迹所在。因此班固说:

  从此至汉,北方的八条河流便不再存在了。河水故渎自沙丘堰南分支,屯氏河流出。河水故渎东北流,经发干县老城西,又转弯流经城北,即王莽时的戢楯。

  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打败右贤王,其子卫登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河水故渎又东流,经贝丘县老城南。应劭说:《左氏传》记载,齐襄公在贝丘田猎,即指此处。京相璠和杜预都言贝丘位于博昌,即司马彪在《郡国志》中所提及的贝中聚。这一点,应劭《注》中的记载是不确切的。河水故渎又东流,经甘陵县老城南;甘陵即《地理志》所说的厝,王莽时改为厝治。汉安帝父孝德皇做太子时被废黜,降为王侯,就是在这里去世的,被埋葬在当地。汉安帝把他父亲的陵尊称甘陵,于是甘陵县也因陵而名。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改名为甘陵。这是周时的甘泉市。陵墓位于河水故渎北,十分高大,虽然曾经被盗掘过,但是还是有如小山一般,世人称唐侯冢;城则称邑城,这都是不确切的。建安年间,南阳文叔良任甘陵县丞,夜晚露宿在水边,赵人兰襄托梦求他迁葬。第二天,文叔良沿水边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一口棺材,约一半已经浸泡在水中。文叔良环顾身边的亲信和下属说:假若这件事是别人相传,我一定不会相信。于是,他就把棺材迁葬到别处,祭扫后才离去。河水故渎又东流,经艾亭城南,又继续东流,经平晋城南。现在有座佛塔位于城中,高五层,金露盘位于其顶,上题:赵建武八年(公元342年),僧人龙和尚竺浮图澄,立德劝善,在此修建佛寺。现在佛塔已经损坏了,但是还存在露盘,闪闪发光。河水故渎又东北流,经灵县老城南,即王莽时的播亭。至此,鸣犊河分出。河水故渎又东流,经鄃县老城东。吕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因其父吕婴之功绩,其子吕佗受封鄃县,立为侯国,王莽时改为善陆。河水故渎又东流,经平原县老城西,北流,经屯氏三渎,又北流,经绎幕县老城东北,又西流,经平原郡鬲县老城西。《地理志》中说:鬲是渡口,王莽时称河平亭,是古代有穷氏后羿的封国。应劭说:鬲人姓偃,是咎繇的后代。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建义将军朱祜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河水故渎又北流,经修县老城东,又北流,经安陵县西,这里本是修县的安陵乡。《地理风俗记》中说:安陵乡位于修县东四十里,是个旧县。河水故渎又东北流,至东光县老城西,北与漳水相汇流。屯氏河从河水故渎分出,北流,经馆陶县东,流向东北。

  

《汉书·沟洫志》中说:宣防宫的河口堵塞以后,大河又在北边的馆陶县决口,分出屯氏河,其宽度与深度与大河相差无几。成帝时大河在馆陶县和东郡的金堤决口,河堤谒者王延世受命去堵塞决口,用了三十六天筑成新堤。后来,成帝下诏将建始五年改为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以王延世为光禄大夫,这条水就断流了。屯氏河故渎又东北流,分出屯氏别河。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流,经信成县,分出张甲河。根据《地理志》的记载:张甲河上流在信成县承接屯氏别河。张甲河故渎自广宗县北流,横穿清河,分为两条:左边一条水流经广宗老城西,又北流,经建始县旧城东。田融说:赵武帝十二年(公元346年),置建兴郡,广宗为治所;又置建始、兴德等五县,隶属该郡。这条水又北流,经建始城东、缭城西,又经南宫县西,北流,注入绛渎。右边一条水东北流,经广宗县旧城南,又东北流,经界城亭北,又东北流,经长乐郡枣强县旧城东。长乐即先前的信都,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为今名。这条水又东北流,经广川县,与绛渎水故渎相汇流;又东北流,经广川县旧城西;又东流,经棘津亭南。徐广说:棘津位于广川。司马彪说:棘津城位于县北。吕尚穷困时可能就是在这里卖点心的。刘澄之说:棘津亭位于谯郡酂县东北,是个旧城,吕尚穷困时就住在此处。根据《春秋左传》的记载:宋国讨伐曹国,攻占了棘,进入城中。这里不叫棘津,没有津字。杜预在《春秋释地》又说:棘亭位于酂县东北。地名中也没有津字。刘澄之到底是从哪里找到这个津字的,不是很清楚;然而天下很多以棘为名的地方,总不能认为都是棘津吧。《春秋》中说: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荀吴受晋侯之命率军从棘津涉水过河,在洛阳杀牛祭祀,于是陆浑就被消灭了。这件事,杜预在《释地》中没有记载。服虔说:棘津即孟津。徐广在《晋纪》又说:石勒自葛陂入侵河北,在枋头袭击汲人向冰,自棘渡河。棘津位于东郡、河内之间,田融认为即是石济的南津。虽然时间已经很久远了,难以确定当时的情况,但是从遗留下来的零散记载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线索的,沿途也留下了一些或隐或显的遗迹,也可以将一方的地理情况进行验证。司马迁说:吕望是东海高人,年纪很大了却无人赏识他,于是就在渭水边钓鱼来求见周文王。又说:吕望五十岁时在棘津卖点心,七十岁时在朝歌宰牛,九十岁时才成为帝王的老师。皇甫士安说:吕望本想到东海边去隐居,听说周文王十分尊敬优待有德望的老人,于是就到周去钓鱼。相传,现在的汲水城也有吕望隐居之地。根据吕望活动的足迹是自东海至酆雍,可以判断棘津应当位于赵、魏境内较为切近;把它置于宋境的谯郡,那就太远了。张甲河故渎又东北流,至修县东,与清河相汇流。《十三州志》中说:张甲河东北流,至修县,注入清漳。屯氏别河又东流,分出一条支流,东经信成县旧城南,又东南流,经清阳县旧城南,清河郡北——郡城是魏国自清阳迁过来的。屯氏别河又东北流,经陵乡南;又东北流,经东武城南;又东北流,经东阳县旧城南。《地理志》中说:王莽时改名为胥陵。世人称为高黎郭,是不确切的。应劭说:阳乡位于东武城东北三十里,为旧时县址。屯氏别河又东流,水流分散,水道也就断流了。屯氏别河又东北流,经清河郡南;又东北流,经清河旧城南。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王吸受封清河,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说:

  清河旧城位于甘陵郡东南十七里,世人称鹊城。屯氏别河又东北流,经绎幕县南,分成两条:屯氏别河北渎东流,经绎幕县旧城南;又东流,横穿河水故渎;又东北流,经平原县,一条支流自北分出,至安陵县就断流了。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流,经重平县旧城南。应劭说:重平乡位于重合县西南八十里,为旧时县址。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流,经重合县旧城南;又东北流,经定县旧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齐孝王的儿子刘越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中说:定乡城位于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是个旧县址。屯氏别河北渎又东流,至阳信县,现在已经断流了。屯氏别河北渎又东流至咸河,又东北流,经阳信县旧城北,东流入海。根据《地理志》的记载,阳信县为渤海郡的属县。

  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流,穿过河水故渎,又绕经平原县旧城北,右分出一条支流;又东北流,经安德县边界;又东流,与商河相汇流。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流,经平原县边界,右分出一条支流,至安德县就断流了。屯氏别河南渎上流在平原城北承接大河,东流,也通称笃马河,即《地理志》所提及的平原县的笃马河;又东北流,注入大海,流程为五百六十里。笃马河东北流经安德县旧城西,又东北流,经齐城南。先前东齐没有归顺,魏筑城防守,齐城即由此而名。笃马河又转弯流经城东旧河道,河宽四十步;又东北流,经重丘县旧城西。《春秋》中说: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秋,为讨伐齐国,襄公在重丘会盟。应劭说:重丘乡位于安德县北五十里,是个旧县址。笃马河又东北流,经西平昌县旧城北。因为北海郡有平昌县,所以在这里加上一个西字,名西平昌县。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王长君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笃马河旧渠分支东流至般县,即般河,为九河中的一支。《后汉书》中说:公孙瓒在般河大败黄巾,即指此河。般河又东流,即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白鹿渊水冬天澄清,夏天混浊,静止不流动。如果夏天洪水泛滥,水深至五丈,方才流动,注入般河。般河又流经般县旧城北,王莽时改为分明;又东流,经乐陵县旧城北。《地理志》中说:乐陵县为旧都尉治所。伏琛、晏谟说:乐陵县为平原郡的一座城,现在已经分出另立为郡了。般河又东北流,经阳信县旧城南,又东北流,注入大海。屯氏河故渎自别河东流,经甘陵郡信乡县旧城南。《地理志》中说:安帝时将信乡改为安平。应劭说:信乡位于甘陵西北十七里,是个旧县址。屯氏河故渎又东流,经甘陵县旧城北;又东流,经灵县北;又东北流,经鄃县,与鸣犊河故渎相汇流。鸣犊河上流在灵县南承接河水故渎。《地理志》说:河水自灵县分支流出,即鸣犊河。鸣犊河东北流,经灵县东,东流至鄃县,又北流,与屯氏渎相汇流。屯氏渎又名鸣犊河。鸣犊河又东流,经鄃县旧城北,又东北流,汇流处名鸣犊口。

  与河水故渎相汇流,《十三州志》说:鸣犊河东北流,经修县,注入屯氏河。然而经考证,鸣犊河却不流经修县。

河水又东北流,经卫县南,又东北流,经濮阳县北,分出瓠子河。

  河水东流,经铁丘南。《春秋左传》中说: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郑国达率军攻打卫国。卫军迎战,邮无恤为简子驾车,卫太子坐在右边,升登铁上,望见郑国的军队,卫太子就是在这里吓得跌下车来。京相璠说:“铁”是丘名。杜预说:铁位于戚的南面。河水北岸有一座古城,即戚邑。东城有子路墓,竿城位于大河西岸。《郡国志》中说:竿城位于卫县。龙渊宫位于河水南岸。武帝元光年间(公元前134—129年),河水在濮阳决口,淹没了十六个郡,朝廷调集了十万士兵去堵塞决口,在那里修建了龙渊宫。因武帝在决口近旁龙渊一侧建宫,所以叫龙渊宫。河水又东北流,经濮阳县北,即濮阳津。旧城在南;以河水为界分濮阳县与卫县。濮阳城北十里有瓠河口、金堤、宣房堰。汉时,大河在金堤决口。朝廷诏令涿郡王尊由徐州刺史调任东郡太守治理河水。河水猛涨,瓠子河泛滥,使得金堤决口。于是,王尊亲自率领百姓和官吏,将白马沉入水中致祭,祈求水神河伯;并亲自捧着玉璧,请求让自己的肉体来堵塞河堤决口。接下来,王尊就在堤上搭了棚屋,住在那里。

  河水不断地上涨,百姓和官吏都逃走了,王尊却依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等到河水上涨到与他两脚相平处就停止了。王尊的勇敢和坚毅受到朝廷内外人士的赞扬。河水又东北流,经卫国县南,郭口津位于其东。河水又东北流,经鄄城县北——河水南岸十八里处是旧城,即王莽时的鄄良,也是沇州的旧治所。魏武帝(曹操)就是创业于此。河上的城十分险固。

  《晋八王故事》中说:鄄城是东海王司马越的治所,城墙无故倒塌了七十余丈。司马越认为不吉,于是就把治所迁至濮阳。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位于濮阳城南,庙南为邓艾碑——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广武将军沇州刺史关内侯安定彭超所立。新城位于河水南岸——宋宁朔将军王玄漠的前锋进入大河一带时所筑。新台位于河水北岸,台基宏大,层台宽广,高达数丈;卫宣公所筑。《诗》中记载,齐姜就吟咏过此台。此地即卢关津。有一小城位于新台东,已经歪斜倾侧了,摇摇欲坠。台基傍着河滨,俗称邸阁城,大概是先前关津都尉的治所,但不是很确切。河水又东北流,经范县秦亭西。《春秋经》中所说的在秦筑台,即指秦亭。河水又东北流,经委粟津;东武阳县位于河北。左与浮水故渎相汇流。浮水故渎上流在顿丘县承接大河,往北分出,东流,经繁阳县旧城南。应劭说:繁水北岸为繁阳县。张晏说:繁渊在繁阳县。

  《春秋》中说:《经》中记载,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3年),襄公与晋侯、齐侯在澶渊会盟。杜预说:澶渊位于顿丘县南,现在名繁渊;澶渊不是繁渊,繁水又名浮水。先前魏国迁都大梁,赵国以中牟来交换魏之繁渊。因此《地理志》中说:赵国国境南至浮水的繁阳,即指这条河。浮水故渎东流,横穿大河;又东流,经五鹿之野。当初,晋文公就是在这里接受了农夫给他的土块。京相璠说:

  五鹿城位于卫县西北三十里,现属顿丘县。浮水故渎又东南流,经卫国邑城北——先前是卫公的封国。汉光武帝时,周朝的后裔受封此地。浮水故渎又东流,经卫国县旧城南——先前的斟观。应劭说:夏的观扈即是此城。《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二年(公元前368年),齐国的田寿率军来攻打我国,将斟观团团围住,最后斟观投降了。浮水故渎又东流,经河牧城,然后转弯流向东北。《郡国志》中说:卫本是斟观的故国,姓姚,有河牧城。浮水故渎又东北流,至东武阳县,东流,注入河水。漯水自此分出,戴处之称武水。河水又东流,经武阳县东、范县西,流向东北。

河水又东北流,经东阿县北,

  河水自范县东北流,至仓亭津。《述征记》中说:仓亭津位于范县边界,距东阿六十里。《魏土地记》中说:渡头位于武阳县东北七十里,仓亭津是大河上的渡头名。河水右流经柯泽;《春秋左传》中记载,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献公被卫国孙文子在阿泽打败,即指此地。河水又东北流,经东阿县旧城西,又东北流,注入河水;邓里渠向东分出。

河水又东北流,经茌平县西,

  河水自邓里渠东北流,经昌乡亭北;又东北流,经磝城西边。《述征记》中说:“磝”为渡头名。从黄河摇船过渡的地方,均为渡头。磝城濒临河水,西南角已崩塌至河水中了。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王玄谟任宁朔将军,其前锋一直打到河边,将磝平定,在此驻守。都督刘义恭认为沙城不能守,于是便召回王玄谟,命他毁城退兵。后来,又重新建城。魏时,置济州,治所为此城。城的西南角不断地被河水冲激,又崩塌至河水中。磝即先前的茌平县。应劭说:“茌”是山名,城位于山边平地上,因此名茌平。即王莽时的功崇。《水经》中说:茌平县西为大河,邓里渠流经城东,就是指的此城。先前石勒做师懽的奴仆,在茌平耕田,就是在这里听到鼓角和铃声的。以河水为界分茌平西与聊城。河水又东北流,与邓里渠相汇流。邓里渠上流在东阿县西承接大河,东流,经东阿县旧城北;即先前的卫邑。应仲瑗说:因为有西阿县,所以名东阿。

  魏时,曹植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有一口井位于大城北门内西侧高地上,车轮大小,深六七丈,每年汲水煮胶,进贡朝廷府库,即《本草》所提及的阿胶。因此民间称此井为阿井。东阿县盛产优质丝织品。因此《史记》中说:秦昭王佩着太阿宝剑,穿着东阿绸衣。邓里渠又东北流,经临邑县,与将渠水相汇流;又北流,经茌平县东,临邑县旧城西,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北流,经四渎津——靠西侧岸边临河,四渎祠位于其中,东对四渎口。河水向东分出济水,济水承接大河。但荥口石门水已经断流,济水才从此分出,东北流,经九里,与清水相汇流,即济水故渎。从河水进入济水,从济水进入淮水,从淮水至江水,水路都能相通,因此名四渎。先前赵国杀鸣犊,仲尼到河边时听到消息,喟然长叹。他就是由此而掉头返回的,说道:我无法渡河,命该如此了!《琴操》则说:孔子至狄水,作歌唱道,狄水浩浩汤汤,狂风激起巨浪,船只颠来倒去,相互东碰西撞。我按:临济即先前的狄,因济水流经此处而名。河水又流经杨墟县旧城东,俗称阳城。河水又流经茌平城东;我怀疑县城曾迁至此处。城内有旧台,名时平城;因为茌、时二字音近,所以错讹。

河水又东北流,经高唐县东,

  河水至高唐县,漯水注入。《地理志》中说:漯水源自东武阳。现在漯水上流在武阳县东南承接河水,西北流,经武阳新城东——曹操任东郡太守时的治所。从东门的石沟引水北流至堂池,遗址还在池南存在。城内有一块大石,城西门名冰井门,门内弯曲处,冰井还在其中。城门外有个古台,名武阳台,周围也有墙角雉堞的遗迹。漯水自新城东北流,经东武阳县旧城南。应劭说:东武阳县位于武水北,即王莽时的武昌;由此,漯水大概即是武水了。臧洪任东郡太守时,治所就在此。当初,曹操在雍丘围攻张超,臧洪出于友情和义气,向袁绍请求救援。袁绍拒绝了臧洪,他就与袁绍绝交。后来,袁绍围攻臧洪,城中粮草断绝,臧洪就向部属大喊:我为义而死,你们都是不相干的,不要白白地跟我遭此大难。众人都哭泣着说:我们怎能忍心抛弃你呀!城中男女八千余人都交错倒地,死在一起。臧洪坚强不屈,为袁绍所杀。后袁绍任陈容为郡丞,陈容说:我宁愿与臧洪同死,也不愿与你共生。袁绍又杀了他。士人都为他悲伤感叹。现在城的周围,还留有袁绍围攻时的外城。河水绕着护城河而流,在城的东北汇流成一条,东北流出外城,经阳平县冈成城西。《郡国志》中说:冈成亭位于阳平县。漯水又北流,经阳平县旧城东。汉昭帝元平元年,丞相蔡义受封阳平,立为侯国。横穿莘的大路。

漯水又北流,莘亭位于阳平城西北角。

  《春秋》中说:桓公十六年(公元前696年),汲受卫宣公之命出使齐国。暗地里卫宣公却叫强盗在莘亭等候汲,结果汲和寿两人相继在此遇害。京相璠说:现在莘亭还在平原阳平县北十里,为小路上的险要据点,是自卫至齐的必经之路。自河上眺望新台,忍不住感叹两位公子(汲和寿)早年遇害,诗人作《二子乘舟》

  咏叹此事,确实十分悲壮。现在二子庙还位于阳平县东,又名孝祠。漯水又东北流,经乐平县旧城东,即先前的清。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窒中同受封于清;宣帝时,许广汉的小弟翁孙受封于乐平,都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清治。汉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84年),清改为今名。漯水又北流,经聊城县旧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围有水,南门有驰道,穿过护城河往南出城,从此往外可以划船来往。东门旁有层台,高入云端;鲁仲连所说的撤回高唐兵,击退聊城军,即指此地。漯水又东北流,经清河县旧城北。《地理风俗记》中说:甘陵即先前的清河。清河位于漯水南十七里;现在甘陵县旧城东南并无一座城相对应。艾亭城位于正东二十里,东南四十里大概就是清河城。后来蛮人住在这里,因此又名蛮城。漯水又东北流,经文乡城东南;又东北流,经博平县旧城南,城内层台高耸。王莽时改名为加睦。漯水右与黄沟一同流入河沼。黄沟承接聊城护城河,水满时就相通,枯水时就断流。黄沟自城中东北流出城,经清河城南,又东北流,经摄城北,即《春秋》中所提及的聊摄以东的地方。民间称郭城是不确切的。自城东至西为三里,自南至北为二里。金城位于摄城东南,地势低洼,还留有城郭旧址,许多坟墓分布其旁。京相璠说:古摄城位于聊城东北三十里。现在此城西距聊城二十五六里,由此可见即是摄城了。黄沟又东流,经文乡城北,又东南流,经王城北。魏太常七年(公元422年),安平王镇守平原郡时筑此城,世人名王城。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废镇改置平原郡,治所即是此城。黄沟又东北流,左与漯水相汇流……东流,出高唐县。大河自右分支东出,注入漯水。桑钦在《地理志》中说:漯水从高塘发源。《竹书·穆天子传》中说:丁卯日,穆天子自五鹿东行,垂钓于漯水,祭祀淑人,所以名祭丘;己巳日,穆天子东行,喂马于漯水。根据《竹书·穆天子传》所述穆天子沿途所经的地方和行走方向,漯水是不可能从高唐近处发源的。桑钦指的是河道的流向,途经这里近旁。民间因这条水上承大河,所以又名源河。漯水又东北流,经援县旧城西,即王莽时的东顺亭。杜预在《释地》中说:援城位于济南祝阿县西北。漯水又东北流,经高唐县旧城东。先前肸子受齐威王之命去镇守高唐,赵国的人听说以后,都不敢到河里捕鱼了。鲁仲连子对田巴说:

  现在楚军在南阳驻扎,赵国去进攻高唐。即指此处。《春秋左传》中说: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赵鞅率军去攻打齐国,夺取了犁、辕二城,毁坏了高唐的外城。杜预说:辕,即援城。高唐城位于祝阿县西北。漯水又东北流,经漯阴县旧城北,即先前的犁邑。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归顺于汉的匈奴王受封漯阴,王莽时改为翼城。漯水流经北漯阴城南,伏琛称其为漯阳,魏沇州刺史刘岱碑位于城南。《地理风俗记》中说:平原漯阴县,即现在的巨漯亭。漯水又东北流,经着县旧城南;又东北流,经崔氏城北。《春秋左传》

  中说: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崔成请求让他告老还乡,到崔去居住。

  杜预在《释地》中说:崔氏城位于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漯水又东北流,经东朝阳县旧城南。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都尉宰奇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中说:因为南阳有朝阳县,所以这里加东字,名东朝阳。《地理志》

  中说:王莽的修治就是在这里。漯水又东流,经汉时征君伏生的坟墓南,碑碣都还存在。伏生因精通经书,秦时做了博士;后来,秦焚书坑儒,伏生归隐,逃过此难。汉建立后,他在齐鲁一带教书,着五经、《尚书大传》。后来,文帝备车去征召他,伏生托辞年老不就;掌故欧阳生等去跟他学《尚书》,号伏生。

  漯水又东流,经邹平县旧城北,即先前的邹侯国——舜的后代,姓姚。漯水又东北流,经东邹城北。根据《地理志》的记载,东邹县位于千乘郡。漯水又东北流,经建信县旧城北。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娄敬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应劭说:建信城位于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是先前的都尉治所旧城。漯水又东北流,经千乘县二城之间;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千乘郡,即王莽时的建信。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立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公元75年),改为乐安郡——先前属齐国。伏琛说:千乘城位于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中间隔着会水,即漯水的别名。漯水又东北流,即马常坑——这片洼地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漯水由此穿过河水的支流,注入大海。河海物产的富饶,以这里为最。《地理风俗记》中说:漯水东北流,至千乘,注入大海。河水升涨时,水流畅通,流入大海;枯涸时就只有一缕细水,甚至断流。《尚书》中说:航行于济水、漯水,即是此水。

河水又东北流,经杨虚县东,分出商河。

  《地理志》中说:杨虚,属平原郡。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齐悼王的儿子将闾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杨虚城位于高唐城西南,《水经》

  中却把它放在这里,是不对的。商河上承河水,也是漯水和泽水积聚之地。水深不流动,又名清水。后来,虽然涨沙堵塞了,但还留有痕迹。经过沼泽往北,俗称落里坈;经张公城西,又往北,水流从地下再次流出,又名小漳河,因为商、漳二字读音相近,所以字和读音都转化了。商河又北流,经平原县东,又经安德县旧城南;又东北流,经平昌县旧城南;又东流,经般县旧城南;又东流,经乐陵县旧城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侍中史子长受封乐陵,立为侯国。商河又东流,经朸县旧城南。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齐悼惠王的儿子刘辟光受封朸县,立为侯国;王莽时改为张乡。应劭说:朸乡城位于般县东南六十里,是个旧县城。

  沙沟水自此注入商河。沙沟水源自大河北——泉源与大河相隔只有两百步,北流,注入商河。商河又东北流,经马岭城西北,转弯向东,然后转向南,流经城东。城位于河曲之中。汲桑就是在这里被东海王司马越杀害的。商河又东北流,经富平县旧城北。《地理志》中说:富平是个侯国。王莽时名乐安亭。应劭说:明帝时改为厌次。阚骃说:厌次县原本是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的封邑。

  其实不然。根据《汉书》的记载:昭帝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右将军张安世被封为富平侯。张安世死后,其子延寿继承。陈留为其国都,魏郡为其陪都。

  《陈留风俗传》中说:陈留尉氏县安陵乡,即先前的富平县,为张安世的食邑。

  这里每年租赋收入一千多万,张延寿认为自己没有功绩,也没有德行,没有资格居住在先人的大国,因此上书皇帝请求减削户口。皇帝认为他谦让,就把他的封国迁至平原郡,并以一城作为他的食邑,户口不变,但赋税减半。《十三州志》中说: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改称厌次。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记载: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元顷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徐广在《音义》中说:《汉书》写作爰类。由此可知厌次是旧名,并非从明帝时才有,明帝时不过恢复了原名而已。县西面有东方朔墓,墓旁有祠,十分灵验。云城位于水边。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3年),齐孝王的儿子刘信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商河又分成两支:南支为长丛沟,东流,注入大海。蒲台位于长丛沟南海边,高八丈,方圆二百步。《三齐略记》中说:蒲台位于鬲城东南,秦始皇东游海上,在蒲台把蒲柳盘结起来拴马。一直到现在,每年蒲柳长出以后,还是盘盘曲曲,有如拴过什么一般。蒲柳类似水杨,可以制箭。现在东距大海三十里。北支,又名百薄渎,东北流,注入大海。大河又东北流,经高唐县旧城西。《春秋左传》中说: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太子光被齐灵公废黜,公子牙立为太子,夙沙卫被任命为少傅。齐侯死后,崔杼迎太子光,太子光即位,在勾渎之丘杀了公子牙。夙沙卫逃至高唐,在那里他发动叛乱。京相璠说:高唐本是平原县,位于齐国西部边镜。河水流经高唐县西——没有流经高唐县东,《水经》中说流经高唐县东,是不对的。河水又北流,经张公城——城位于河边,魏青州刺史张某的治所就在此,因此又名张公城。水边有渡头,名张公渡。河水又北流,经平原县旧城东。《地理风俗记》中说:原,即广大平坦,因此名平原。平原县为先前平原郡的治所,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所置,王莽时改为河平。晋灼说:平原位于齐国的西部。河水又东北流,经高唐——即平原。

  因此《水经》中说:河水流经高唐县东,这是不对的。根据《地理志》的记载,漯水源自高唐,平原为笃马河流经之地,由此可知平原不是高唐,大河不可能流经高唐县东,这是很显然的。河水自右溢出,又名甘枣沟——因为水边多枣而名。河水盛大时向此沟溢出,水枯时就断流。甘枣沟又东北流,经长堤,经漯阴县北,东流,经着城北。湖荡位于着城东,渊潭相接,又名秽野薄。河水又东北流,经阿阳县旧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郎中万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应劭说:阿阳乡位于漯阴县东南五十里,是个旧县址。

河水又东北流,经漯阳县北,

  河水自平原县左经安德城东,北至鹿角津。河水又东北流,经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旧城南,名厌次河。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强盗毕豪等数百人乘船来抢劫平原,县令刘雄,下属小吏所辅,开船追至厌次津,与强盗作战,结果大败,刘雄和所辅也被强盗所俘。所辅请求替刘雄死,毕豪就在这渡头将刘雄释放了。所辅可以说是在孝道上尽了爱敬之心,在节义上做到了下属忠于上司的极点了。河水右经漯阴县旧城北,即王莽时的巨武县。河水又东北流,至漯沃县旧城南,即王莽时的延亭。《地理风俗记》中说: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漯沃城位于河水北岸,为一旧县城。魏时改为后部亭,现为右辅城。河水又东流,经千乘城北,即伏琛所说的千乘北城。

河水又东北流,经利县北,又东北流,经甲下邑,济水自西注入,又东北流,注入大海。

  河水又东流,分成两条。支流东流,经甲下城南,又东南流,经马常坈,注入济水。《水经》中记载,济水注入河水,其实不然。河水自支流分出处东北流,经下甲邑北,人们称那里为仓子城;又东北流,注入大海。《淮南子》

  中说:河水转了九次弯,注入大海;因为有昆仑山不断供水,所以河水没有断流。《尚书·禹贡》说:右傍碣石,注入河水。《山海经》中说:绳水源自碣石山,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原先在碣石注入大海;现在河水已不是沿大禹时的旧河道流淌了。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水改道。因此班固说:商时河水枯竭,周时河水改道。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河水又改道,自东郡注入渤海。因此汉司空掾王璜说:先前曾经连日暴雨,东北风不断,海水横溢,涌向西南,入侵达数百里。因此张折说:碣石在海中。可能是碣石已经沉没到海水中去了。从前燕、齐土地辽阔,划出部分土地置营州;现在城靠近海边,海水不断北侵,已经淹没了半个城。王璜的话证据确凿,可以相信;碣石沉入海中,不是空穴来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