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汉书·沟洫志》中说:宣防宫的河口堵塞以后,大河又在北边的馆陶县决口,分出屯氏河,其宽度与深度与大河相差无几。成帝时大河在馆陶县和东郡的金堤决口,河堤谒者王延世受命去堵塞决口,用了三十六天筑成新堤。后来,成帝下诏将建始五年改为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以王延世为光禄大夫,这条水就断流了。屯氏河故渎又东北流,分出屯氏别河。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流,经信成县,分出张甲河。根据《地理志》的记载:张甲河上流在信成县承接屯氏别河。张甲河故渎自广宗县北流,横穿清河,分为两条:左边一条水流经广宗老城西,又北流,经建始县旧城东。田融说:赵武帝十二年(公元346年),置建兴郡,广宗为治所;又置建始、兴德等五县,隶属该郡。这条水又北流,经建始城东、缭城西,又经南宫县西,北流,注入绛渎。右边一条水东北流,经广宗县旧城南,又东北流,经界城亭北,又东北流,经长乐郡枣强县旧城东。长乐即先前的信都,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为今名。这条水又东北流,经广川县,与绛渎水故渎相汇流;又东北流,经广川县旧城西;又东流,经棘津亭南。徐广说:棘津位于广川。司马彪说:棘津城位于县北。吕尚穷困时可能就是在这里卖点心的。刘澄之说:棘津亭位于谯郡酂县东北,是个旧城,吕尚穷困时就住在此处。根据《春秋左传》的记载:宋国讨伐曹国,攻占了棘,进入城中。这里不叫棘津,没有津字。杜预在《春秋释地》又说:棘亭位于酂县东北。地名中也没有津字。刘澄之到底是从哪里找到这个津字的,不是很清楚;然而天下很多以棘为名的地方,总不能认为都是棘津吧。《春秋》中说: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荀吴受晋侯之命率军从棘津涉水过河,在洛阳杀牛祭祀,于是陆浑就被消灭了。这件事,杜预在《释地》中没有记载。服虔说:棘津即孟津。徐广在《晋纪》又说:石勒自葛陂入侵河北,在枋头袭击汲人向冰,自棘渡河。棘津位于东郡、河内之间,田融认为即是石济的南津。虽然时间已经很久远了,难以确定当时的情况,但是从遗留下来的零散记载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线索的,沿途也留下了一些或隐或显的遗迹,也可以将一方的地理情况进行验证。司马迁说:吕望是东海高人,年纪很大了却无人赏识他,于是就在渭水边钓鱼来求见周文王。又说:吕望五十岁时在棘津卖点心,七十岁时在朝歌宰牛,九十岁时才成为帝王的老师。皇甫士安说:吕望本想到东海边去隐居,听说周文王十分尊敬优待有德望的老人,于是就到周去钓鱼。相传,现在的汲水城也有吕望隐居之地。根据吕望活动的足迹是自东海至酆雍,可以判断棘津应当位于赵、魏境内较为切近;把它置于宋境的谯郡,那就太远了。张甲河故渎又东北流,至修县东,与清河相汇流。《十三州志》中说:张甲河东北流,至修县,注入清漳。屯氏别河又东流,分出一条支流,东经信成县旧城南,又东南流,经清阳县旧城南,清河郡北——郡城是魏国自清阳迁过来的。屯氏别河又东北流,经陵乡南;又东北流,经东武城南;又东北流,经东阳县旧城南。《地理志》中说:王莽时改名为胥陵。世人称为高黎郭,是不确切的。应劭说:阳乡位于东武城东北三十里,为旧时县址。屯氏别河又东流,水流分散,水道也就断流了。屯氏别河又东北流,经清河郡南;又东北流,经清河旧城南。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王吸受封清河,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说:
清河旧城位于甘陵郡东南十七里,世人称鹊城。屯氏别河又东北流,经绎幕县南,分成两条:屯氏别河北渎东流,经绎幕县旧城南;又东流,横穿河水故渎;又东北流,经平原县,一条支流自北分出,至安陵县就断流了。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流,经重平县旧城南。应劭说:重平乡位于重合县西南八十里,为旧时县址。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流,经重合县旧城南;又东北流,经定县旧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齐孝王的儿子刘越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中说:定乡城位于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是个旧县址。屯氏别河北渎又东流,至阳信县,现在已经断流了。屯氏别河北渎又东流至咸河,又东北流,经阳信县旧城北,东流入海。根据《地理志》的记载,阳信县为渤海郡的属县。
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流,穿过河水故渎,又绕经平原县旧城北,右分出一条支流;又东北流,经安德县边界;又东流,与商河相汇流。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流,经平原县边界,右分出一条支流,至安德县就断流了。屯氏别河南渎上流在平原城北承接大河,东流,也通称笃马河,即《地理志》所提及的平原县的笃马河;又东北流,注入大海,流程为五百六十里。笃马河东北流经安德县旧城西,又东北流,经齐城南。先前东齐没有归顺,魏筑城防守,齐城即由此而名。笃马河又转弯流经城东旧河道,河宽四十步;又东北流,经重丘县旧城西。《春秋》中说: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秋,为讨伐齐国,襄公在重丘会盟。应劭说:重丘乡位于安德县北五十里,是个旧县址。笃马河又东北流,经西平昌县旧城北。因为北海郡有平昌县,所以在这里加上一个西字,名西平昌县。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王长君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笃马河旧渠分支东流至般县,即般河,为九河中的一支。《后汉书》中说:公孙瓒在般河大败黄巾,即指此河。般河又东流,即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白鹿渊水冬天澄清,夏天混浊,静止不流动。如果夏天洪水泛滥,水深至五丈,方才流动,注入般河。般河又流经般县旧城北,王莽时改为分明;又东流,经乐陵县旧城北。《地理志》中说:乐陵县为旧都尉治所。伏琛、晏谟说:乐陵县为平原郡的一座城,现在已经分出另立为郡了。般河又东北流,经阳信县旧城南,又东北流,注入大海。屯氏河故渎自别河东流,经甘陵郡信乡县旧城南。《地理志》中说:安帝时将信乡改为安平。应劭说:信乡位于甘陵西北十七里,是个旧县址。屯氏河故渎又东流,经甘陵县旧城北;又东流,经灵县北;又东北流,经鄃县,与鸣犊河故渎相汇流。鸣犊河上流在灵县南承接河水故渎。《地理志》说:河水自灵县分支流出,即鸣犊河。鸣犊河东北流,经灵县东,东流至鄃县,又北流,与屯氏渎相汇流。屯氏渎又名鸣犊河。鸣犊河又东流,经鄃县旧城北,又东北流,汇流处名鸣犊口。
与河水故渎相汇流,《十三州志》说:鸣犊河东北流,经修县,注入屯氏河。然而经考证,鸣犊河却不流经修县。
河水又东北流,经卫县南,又东北流,经濮阳县北,分出瓠子河。
河水东流,经铁丘南。《春秋左传》中说: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郑国达率军攻打卫国。卫军迎战,邮无恤为简子驾车,卫太子坐在右边,升登铁上,望见郑国的军队,卫太子就是在这里吓得跌下车来。京相璠说:“铁”是丘名。杜预说:铁位于戚的南面。河水北岸有一座古城,即戚邑。东城有子路墓,竿城位于大河西岸。《郡国志》中说:竿城位于卫县。龙渊宫位于河水南岸。武帝元光年间(公元前134—129年),河水在濮阳决口,淹没了十六个郡,朝廷调集了十万士兵去堵塞决口,在那里修建了龙渊宫。因武帝在决口近旁龙渊一侧建宫,所以叫龙渊宫。河水又东北流,经濮阳县北,即濮阳津。旧城在南;以河水为界分濮阳县与卫县。濮阳城北十里有瓠河口、金堤、宣房堰。汉时,大河在金堤决口。朝廷诏令涿郡王尊由徐州刺史调任东郡太守治理河水。河水猛涨,瓠子河泛滥,使得金堤决口。于是,王尊亲自率领百姓和官吏,将白马沉入水中致祭,祈求水神河伯;并亲自捧着玉璧,请求让自己的肉体来堵塞河堤决口。接下来,王尊就在堤上搭了棚屋,住在那里。
河水不断地上涨,百姓和官吏都逃走了,王尊却依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等到河水上涨到与他两脚相平处就停止了。王尊的勇敢和坚毅受到朝廷内外人士的赞扬。河水又东北流,经卫国县南,郭口津位于其东。河水又东北流,经鄄城县北——河水南岸十八里处是旧城,即王莽时的鄄良,也是沇州的旧治所。魏武帝(曹操)就是创业于此。河上的城十分险固。
《晋八王故事》中说:鄄城是东海王司马越的治所,城墙无故倒塌了七十余丈。司马越认为不吉,于是就把治所迁至濮阳。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位于濮阳城南,庙南为邓艾碑——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广武将军沇州刺史关内侯安定彭超所立。新城位于河水南岸——宋宁朔将军王玄漠的前锋进入大河一带时所筑。新台位于河水北岸,台基宏大,层台宽广,高达数丈;卫宣公所筑。《诗》中记载,齐姜就吟咏过此台。此地即卢关津。有一小城位于新台东,已经歪斜倾侧了,摇摇欲坠。台基傍着河滨,俗称邸阁城,大概是先前关津都尉的治所,但不是很确切。河水又东北流,经范县秦亭西。《春秋经》中所说的在秦筑台,即指秦亭。河水又东北流,经委粟津;东武阳县位于河北。左与浮水故渎相汇流。浮水故渎上流在顿丘县承接大河,往北分出,东流,经繁阳县旧城南。应劭说:繁水北岸为繁阳县。张晏说:繁渊在繁阳县。
《春秋》中说:《经》中记载,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3年),襄公与晋侯、齐侯在澶渊会盟。杜预说:澶渊位于顿丘县南,现在名繁渊;澶渊不是繁渊,繁水又名浮水。先前魏国迁都大梁,赵国以中牟来交换魏之繁渊。因此《地理志》中说:赵国国境南至浮水的繁阳,即指这条河。浮水故渎东流,横穿大河;又东流,经五鹿之野。当初,晋文公就是在这里接受了农夫给他的土块。京相璠说:
五鹿城位于卫县西北三十里,现属顿丘县。浮水故渎又东南流,经卫国邑城北——先前是卫公的封国。汉光武帝时,周朝的后裔受封此地。浮水故渎又东流,经卫国县旧城南——先前的斟观。应劭说:夏的观扈即是此城。《竹书纪年》中说:梁惠成王二年(公元前368年),齐国的田寿率军来攻打我国,将斟观团团围住,最后斟观投降了。浮水故渎又东流,经河牧城,然后转弯流向东北。《郡国志》中说:卫本是斟观的故国,姓姚,有河牧城。浮水故渎又东北流,至东武阳县,东流,注入河水。漯水自此分出,戴处之称武水。河水又东流,经武阳县东、范县西,流向东北。
河水又东北流,经东阿县北,
河水自范县东北流,至仓亭津。《述征记》中说:仓亭津位于范县边界,距东阿六十里。《魏土地记》中说:渡头位于武阳县东北七十里,仓亭津是大河上的渡头名。河水右流经柯泽;《春秋左传》中记载,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献公被卫国孙文子在阿泽打败,即指此地。河水又东北流,经东阿县旧城西,又东北流,注入河水;邓里渠向东分出。
河水又东北流,经茌平县西,
河水自邓里渠东北流,经昌乡亭北;又东北流,经磝城西边。《述征记》中说:“磝”为渡头名。从黄河摇船过渡的地方,均为渡头。磝城濒临河水,西南角已崩塌至河水中了。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王玄谟任宁朔将军,其前锋一直打到河边,将磝平定,在此驻守。都督刘义恭认为沙城不能守,于是便召回王玄谟,命他毁城退兵。后来,又重新建城。魏时,置济州,治所为此城。城的西南角不断地被河水冲激,又崩塌至河水中。磝即先前的茌平县。应劭说:“茌”是山名,城位于山边平地上,因此名茌平。即王莽时的功崇。《水经》中说:茌平县西为大河,邓里渠流经城东,就是指的此城。先前石勒做师懽的奴仆,在茌平耕田,就是在这里听到鼓角和铃声的。以河水为界分茌平西与聊城。河水又东北流,与邓里渠相汇流。邓里渠上流在东阿县西承接大河,东流,经东阿县旧城北;即先前的卫邑。应仲瑗说:因为有西阿县,所以名东阿。
魏时,曹植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有一口井位于大城北门内西侧高地上,车轮大小,深六七丈,每年汲水煮胶,进贡朝廷府库,即《本草》所提及的阿胶。因此民间称此井为阿井。东阿县盛产优质丝织品。因此《史记》中说:秦昭王佩着太阿宝剑,穿着东阿绸衣。邓里渠又东北流,经临邑县,与将渠水相汇流;又北流,经茌平县东,临邑县旧城西,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北流,经四渎津——靠西侧岸边临河,四渎祠位于其中,东对四渎口。河水向东分出济水,济水承接大河。但荥口石门水已经断流,济水才从此分出,东北流,经九里,与清水相汇流,即济水故渎。从河水进入济水,从济水进入淮水,从淮水至江水,水路都能相通,因此名四渎。先前赵国杀鸣犊,仲尼到河边时听到消息,喟然长叹。他就是由此而掉头返回的,说道:我无法渡河,命该如此了!《琴操》则说:孔子至狄水,作歌唱道,狄水浩浩汤汤,狂风激起巨浪,船只颠来倒去,相互东碰西撞。我按:临济即先前的狄,因济水流经此处而名。河水又流经杨墟县旧城东,俗称阳城。河水又流经茌平城东;我怀疑县城曾迁至此处。城内有旧台,名时平城;因为茌、时二字音近,所以错讹。
河水又东北流,经高唐县东,
河水至高唐县,漯水注入。《地理志》中说:漯水源自东武阳。现在漯水上流在武阳县东南承接河水,西北流,经武阳新城东——曹操任东郡太守时的治所。从东门的石沟引水北流至堂池,遗址还在池南存在。城内有一块大石,城西门名冰井门,门内弯曲处,冰井还在其中。城门外有个古台,名武阳台,周围也有墙角雉堞的遗迹。漯水自新城东北流,经东武阳县旧城南。应劭说:东武阳县位于武水北,即王莽时的武昌;由此,漯水大概即是武水了。臧洪任东郡太守时,治所就在此。当初,曹操在雍丘围攻张超,臧洪出于友情和义气,向袁绍请求救援。袁绍拒绝了臧洪,他就与袁绍绝交。后来,袁绍围攻臧洪,城中粮草断绝,臧洪就向部属大喊:我为义而死,你们都是不相干的,不要白白地跟我遭此大难。众人都哭泣着说:我们怎能忍心抛弃你呀!城中男女八千余人都交错倒地,死在一起。臧洪坚强不屈,为袁绍所杀。后袁绍任陈容为郡丞,陈容说:我宁愿与臧洪同死,也不愿与你共生。袁绍又杀了他。士人都为他悲伤感叹。现在城的周围,还留有袁绍围攻时的外城。河水绕着护城河而流,在城的东北汇流成一条,东北流出外城,经阳平县冈成城西。《郡国志》中说:冈成亭位于阳平县。漯水又北流,经阳平县旧城东。汉昭帝元平元年,丞相蔡义受封阳平,立为侯国。横穿莘的大路。
漯水又北流,莘亭位于阳平城西北角。
《春秋》中说:桓公十六年(公元前696年),汲受卫宣公之命出使齐国。暗地里卫宣公却叫强盗在莘亭等候汲,结果汲和寿两人相继在此遇害。京相璠说:现在莘亭还在平原阳平县北十里,为小路上的险要据点,是自卫至齐的必经之路。自河上眺望新台,忍不住感叹两位公子(汲和寿)早年遇害,诗人作《二子乘舟》
咏叹此事,确实十分悲壮。现在二子庙还位于阳平县东,又名孝祠。漯水又东北流,经乐平县旧城东,即先前的清。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窒中同受封于清;宣帝时,许广汉的小弟翁孙受封于乐平,都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清治。汉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84年),清改为今名。漯水又北流,经聊城县旧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围有水,南门有驰道,穿过护城河往南出城,从此往外可以划船来往。东门旁有层台,高入云端;鲁仲连所说的撤回高唐兵,击退聊城军,即指此地。漯水又东北流,经清河县旧城北。《地理风俗记》中说:甘陵即先前的清河。清河位于漯水南十七里;现在甘陵县旧城东南并无一座城相对应。艾亭城位于正东二十里,东南四十里大概就是清河城。后来蛮人住在这里,因此又名蛮城。漯水又东北流,经文乡城东南;又东北流,经博平县旧城南,城内层台高耸。王莽时改名为加睦。漯水右与黄沟一同流入河沼。黄沟承接聊城护城河,水满时就相通,枯水时就断流。黄沟自城中东北流出城,经清河城南,又东北流,经摄城北,即《春秋》中所提及的聊摄以东的地方。民间称郭城是不确切的。自城东至西为三里,自南至北为二里。金城位于摄城东南,地势低洼,还留有城郭旧址,许多坟墓分布其旁。京相璠说:古摄城位于聊城东北三十里。现在此城西距聊城二十五六里,由此可见即是摄城了。黄沟又东流,经文乡城北,又东南流,经王城北。魏太常七年(公元422年),安平王镇守平原郡时筑此城,世人名王城。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废镇改置平原郡,治所即是此城。黄沟又东北流,左与漯水相汇流……东流,出高唐县。大河自右分支东出,注入漯水。桑钦在《地理志》中说:漯水从高塘发源。《竹书·穆天子传》中说:丁卯日,穆天子自五鹿东行,垂钓于漯水,祭祀淑人,所以名祭丘;己巳日,穆天子东行,喂马于漯水。根据《竹书·穆天子传》所述穆天子沿途所经的地方和行走方向,漯水是不可能从高唐近处发源的。桑钦指的是河道的流向,途经这里近旁。民间因这条水上承大河,所以又名源河。漯水又东北流,经援县旧城西,即王莽时的东顺亭。杜预在《释地》中说:援城位于济南祝阿县西北。漯水又东北流,经高唐县旧城东。先前肸子受齐威王之命去镇守高唐,赵国的人听说以后,都不敢到河里捕鱼了。鲁仲连子对田巴说:
现在楚军在南阳驻扎,赵国去进攻高唐。即指此处。《春秋左传》中说: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赵鞅率军去攻打齐国,夺取了犁、辕二城,毁坏了高唐的外城。杜预说:辕,即援城。高唐城位于祝阿县西北。漯水又东北流,经漯阴县旧城北,即先前的犁邑。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归顺于汉的匈奴王受封漯阴,王莽时改为翼城。漯水流经北漯阴城南,伏琛称其为漯阳,魏沇州刺史刘岱碑位于城南。《地理风俗记》中说:平原漯阴县,即现在的巨漯亭。漯水又东北流,经着县旧城南;又东北流,经崔氏城北。《春秋左传》
中说: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崔成请求让他告老还乡,到崔去居住。
杜预在《释地》中说:崔氏城位于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漯水又东北流,经东朝阳县旧城南。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都尉宰奇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中说:因为南阳有朝阳县,所以这里加东字,名东朝阳。《地理志》
中说:王莽的修治就是在这里。漯水又东流,经汉时征君伏生的坟墓南,碑碣都还存在。伏生因精通经书,秦时做了博士;后来,秦焚书坑儒,伏生归隐,逃过此难。汉建立后,他在齐鲁一带教书,着五经、《尚书大传》。后来,文帝备车去征召他,伏生托辞年老不就;掌故欧阳生等去跟他学《尚书》,号伏生。
漯水又东流,经邹平县旧城北,即先前的邹侯国——舜的后代,姓姚。漯水又东北流,经东邹城北。根据《地理志》的记载,东邹县位于千乘郡。漯水又东北流,经建信县旧城北。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娄敬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应劭说:建信城位于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是先前的都尉治所旧城。漯水又东北流,经千乘县二城之间;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千乘郡,即王莽时的建信。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立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公元75年),改为乐安郡——先前属齐国。伏琛说:千乘城位于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中间隔着会水,即漯水的别名。漯水又东北流,即马常坑——这片洼地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漯水由此穿过河水的支流,注入大海。河海物产的富饶,以这里为最。《地理风俗记》中说:漯水东北流,至千乘,注入大海。河水升涨时,水流畅通,流入大海;枯涸时就只有一缕细水,甚至断流。《尚书》中说:航行于济水、漯水,即是此水。
河水又东北流,经杨虚县东,分出商河。
《地理志》中说:杨虚,属平原郡。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齐悼王的儿子将闾受封此地,立为侯国。杨虚城位于高唐城西南,《水经》
中却把它放在这里,是不对的。商河上承河水,也是漯水和泽水积聚之地。水深不流动,又名清水。后来,虽然涨沙堵塞了,但还留有痕迹。经过沼泽往北,俗称落里坈;经张公城西,又往北,水流从地下再次流出,又名小漳河,因为商、漳二字读音相近,所以字和读音都转化了。商河又北流,经平原县东,又经安德县旧城南;又东北流,经平昌县旧城南;又东流,经般县旧城南;又东流,经乐陵县旧城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侍中史子长受封乐陵,立为侯国。商河又东流,经朸县旧城南。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齐悼惠王的儿子刘辟光受封朸县,立为侯国;王莽时改为张乡。应劭说:朸乡城位于般县东南六十里,是个旧县城。
沙沟水自此注入商河。沙沟水源自大河北——泉源与大河相隔只有两百步,北流,注入商河。商河又东北流,经马岭城西北,转弯向东,然后转向南,流经城东。城位于河曲之中。汲桑就是在这里被东海王司马越杀害的。商河又东北流,经富平县旧城北。《地理志》中说:富平是个侯国。王莽时名乐安亭。应劭说:明帝时改为厌次。阚骃说:厌次县原本是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的封邑。
其实不然。根据《汉书》的记载:昭帝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右将军张安世被封为富平侯。张安世死后,其子延寿继承。陈留为其国都,魏郡为其陪都。
《陈留风俗传》中说:陈留尉氏县安陵乡,即先前的富平县,为张安世的食邑。
这里每年租赋收入一千多万,张延寿认为自己没有功绩,也没有德行,没有资格居住在先人的大国,因此上书皇帝请求减削户口。皇帝认为他谦让,就把他的封国迁至平原郡,并以一城作为他的食邑,户口不变,但赋税减半。《十三州志》中说: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改称厌次。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记载: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元顷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徐广在《音义》中说:《汉书》写作爰类。由此可知厌次是旧名,并非从明帝时才有,明帝时不过恢复了原名而已。县西面有东方朔墓,墓旁有祠,十分灵验。云城位于水边。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3年),齐孝王的儿子刘信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商河又分成两支:南支为长丛沟,东流,注入大海。蒲台位于长丛沟南海边,高八丈,方圆二百步。《三齐略记》中说:蒲台位于鬲城东南,秦始皇东游海上,在蒲台把蒲柳盘结起来拴马。一直到现在,每年蒲柳长出以后,还是盘盘曲曲,有如拴过什么一般。蒲柳类似水杨,可以制箭。现在东距大海三十里。北支,又名百薄渎,东北流,注入大海。大河又东北流,经高唐县旧城西。《春秋左传》中说: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太子光被齐灵公废黜,公子牙立为太子,夙沙卫被任命为少傅。齐侯死后,崔杼迎太子光,太子光即位,在勾渎之丘杀了公子牙。夙沙卫逃至高唐,在那里他发动叛乱。京相璠说:高唐本是平原县,位于齐国西部边镜。河水流经高唐县西——没有流经高唐县东,《水经》中说流经高唐县东,是不对的。河水又北流,经张公城——城位于河边,魏青州刺史张某的治所就在此,因此又名张公城。水边有渡头,名张公渡。河水又北流,经平原县旧城东。《地理风俗记》中说:原,即广大平坦,因此名平原。平原县为先前平原郡的治所,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所置,王莽时改为河平。晋灼说:平原位于齐国的西部。河水又东北流,经高唐——即平原。
因此《水经》中说:河水流经高唐县东,这是不对的。根据《地理志》的记载,漯水源自高唐,平原为笃马河流经之地,由此可知平原不是高唐,大河不可能流经高唐县东,这是很显然的。河水自右溢出,又名甘枣沟——因为水边多枣而名。河水盛大时向此沟溢出,水枯时就断流。甘枣沟又东北流,经长堤,经漯阴县北,东流,经着城北。湖荡位于着城东,渊潭相接,又名秽野薄。河水又东北流,经阿阳县旧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郎中万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应劭说:阿阳乡位于漯阴县东南五十里,是个旧县址。
河水又东北流,经漯阳县北,
河水自平原县左经安德城东,北至鹿角津。河水又东北流,经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旧城南,名厌次河。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强盗毕豪等数百人乘船来抢劫平原,县令刘雄,下属小吏所辅,开船追至厌次津,与强盗作战,结果大败,刘雄和所辅也被强盗所俘。所辅请求替刘雄死,毕豪就在这渡头将刘雄释放了。所辅可以说是在孝道上尽了爱敬之心,在节义上做到了下属忠于上司的极点了。河水右经漯阴县旧城北,即王莽时的巨武县。河水又东北流,至漯沃县旧城南,即王莽时的延亭。《地理风俗记》中说: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漯沃城位于河水北岸,为一旧县城。魏时改为后部亭,现为右辅城。河水又东流,经千乘城北,即伏琛所说的千乘北城。
河水又东北流,经利县北,又东北流,经甲下邑,济水自西注入,又东北流,注入大海。
河水又东流,分成两条。支流东流,经甲下城南,又东南流,经马常坈,注入济水。《水经》中记载,济水注入河水,其实不然。河水自支流分出处东北流,经下甲邑北,人们称那里为仓子城;又东北流,注入大海。《淮南子》
中说:河水转了九次弯,注入大海;因为有昆仑山不断供水,所以河水没有断流。《尚书·禹贡》说:右傍碣石,注入河水。《山海经》中说:绳水源自碣石山,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原先在碣石注入大海;现在河水已不是沿大禹时的旧河道流淌了。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水改道。因此班固说:商时河水枯竭,周时河水改道。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河水又改道,自东郡注入渤海。因此汉司空掾王璜说:先前曾经连日暴雨,东北风不断,海水横溢,涌向西南,入侵达数百里。因此张折说:碣石在海中。可能是碣石已经沉没到海水中去了。从前燕、齐土地辽阔,划出部分土地置营州;现在城靠近海边,海水不断北侵,已经淹没了半个城。王璜的话证据确凿,可以相信;碣石沉入海中,不是空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