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四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609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四卷

第四卷·河水四卷·河水

  本卷主要叙述河水自陕西流出后进入山西与汾水汇流后,又向南流,在今陕西华阴潼关与谓水汇流;又向东流,在今山东境内平阴县北与亳清河汇流。

河水又南流,经河东郡北屈县西边,

  河水南流经北屈县旧城西。城西四十里有一座风山,山上面有一个洞穴,如车轮大小,洞中萧瑟之风常吹。当着劲风的出入之口,寸草不生;因为这里是各方来风所经的门户,所以起风常常不定。河水南岸的孟门山,位于风山以西四十里。《山海经》中说:孟门山上盛产金玉,山下盛产黄垩、涅石。《淮南子》中说:未开辟龙门,未凿通吕梁,河水自孟门山上流出,大量漫溢以致倒流,汹涌的水势也没有丘陵高阜来阻挡,称为洪水。后来大禹加以疏通,名孟门。所以《穆天子传》中说:从北面登上孟门,这是九河的险坡。孟门即龙门的上口,又名孟门津,是大河上最险要的地方。起初大禹开凿了这里的岩石,后来河水不断地冲刷,使得河道逐渐加宽,两岸极深,斜欹的崖壁相互支撑,巨石岌岌可危,好像就要掉下来似的,却被挡住了。古人说:水虽然不是石凿,但是却能穿透岩石,确实如此。河道中水流互相冲激,激起一片白茫茫的水珠;过往行人从远处观望,常常感到好像雾气打湿了衣服,俯视深渊,心惊肉跳。河里的水巨浪滔天,千丈飞瀑凌空直下,汹涌的波涛狂冲怒吼,山一般汹涌而起,浩浩汤汤地直奔下口。看到这里的水势,才知《慎子》中所说的:河水直下龙门,挟带着漂浮在水上的竹子顺流而下,水势之快驷马难追。这一点也不为过。

  又有燕完水注入,几个不同的水源汇流在一处,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鲤鱼涧注入;沿溪涧往东,溪流尽头即是水源。《尔雅》说:鳣鱼即鲔鱼,产于巩穴。三月间逆水而上,奋力上渡龙门,渡得过去就成了龙,渡不过去就在额上被点个点子回来。如果不是往来相会之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称呢?河水又南流,羊求水注入。羊求水源自羊求川,西流,经北屈县旧城南。管夷吾曾经逃至此处,即王莽时的朕北。《汲郡古文》中说:翟章援救郑国,在南屈驻军。应劭说:因为有个南屈,所以加“北”

  字,名北屈。《国语》中说:二五向献公进言:蒲和南北二屈都是您的领土。羊求水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即采桑津。《春秋》中说:

  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晋里克在采桑大败狄人,即是此地。赤水源自西北方罢谷川东,名赤石川,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与蒲水相汇流。西边的两个水源出自同一座山,自西河阴山县流出,即王莽时的山宁。

  阴山东麓的南水,东北河水:河东郡北曲县流,与长松水相汇流。

  长松水源自西方丹阳山的东麓,东北流,左注入蒲水。蒲水又东北流,与北溪汇流成一条溪流,东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丹水注入。丹水源自西南方的丹阳山,东北流,经冶官东。冶官俗称丹阳城,当时冶炼遗下的铜在城边还能找到。丹水东北流,至白水口;有一条源自丹山东麓的水,西北流,注入丹水。丹水又东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源自西方丹山东麓的黑水,东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至崿谷。沿山谷东北至溪涧的尽头,即水源所出之地。水源西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洛水自猎山向东分出一条支流,东南流,注入河水。先前魏文侯在洛阴建造馆舍,指的即是此水。

河水又南流,经皮氏县西,

皮氏县即王莽时的延平,旧城位于龙门东南。河水不会远远地流经皮氏县,最后才至龙门。

河水又南流,

  出龙门口,汾水东来注入。先前大禹在积石山疏导河水,将梁山凿通,即是此地,也就是《水经》中所说的龙门。《魏土地记》中说:龙门山位于梁山北,是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宽八十步;现在岩上的凿痕还存在。岸上有一座庙,庙前有三块石碑:其中两块碑上的字迹都已剥蚀,模糊不清了;还有一块是太和年间所立。  《竹书纪年》记载:

  晋昭公元年(公元前531年),龙门河水发红长达三里。梁惠成王四年(公元前366年),连续三日龙门河水发红。京房《易妖占》中说:河水发红,小民怨恨。河水又南流,右与畅谷水相汇流。畅谷水经溪涧,东南流,经夏阳县西北,东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经梁山原东——这片高地自梁山东南一直延伸到河边,是晋国祭山川之地,位于冯翊夏阳县西北,濒临河上。当初梁山崩塌,将河道堵塞了,以致河水三日不能流通。晋侯就是在这里去询问伯宗缘故的。《春秋榖梁传》中说: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梁山崩塌,将河水堵塞了,以致河水三日不能流通。于是成公召唤伯尊,途中伯尊碰到一个拉车人不让路,就叫驾车人鞭打他。拉车人就对伯尊说:您急着赶路所以您就让人用鞭子打我;但您要走的这条路却是远路。于是伯尊就问他缘故,拉车人回答说:君主亲自穿白衣,率领群臣去哭,河水自然就会流通了。于是成公就穿着白衣,率领群臣去哭,河水果然流通了。河水又南流,崌谷水注入。崌谷水源自县西北梁山,东南流,横溪水注入。横溪水源自三累山,这座山重叠成三层,因此又名三累山。根据《尔雅》的记载,山成三层的是昆仑山,难道这座山也是昆仑山吗?有两个石室位于山下水边,大概是隐士居住的地方。细水向东流去,注入崌谷。溪边山南有石室,西面有两个石室,北面也有两个石室,都在边角处开窗,门户相连,即所说的石室相通。

  东面的侧室石上,石杵石臼的痕迹还存在,还依稀可辨庭院里旧时屋宇所在之处的遗址。一缕细流从北面险崖石室上面的石涧流下,足供饮用,看起来好像是隐居游息和讲学之地。先前子夏在西河教授学生,可能就是这里,然而却没有可以证实的资料。溪水又东南流,经夏阳县旧城北,即先前的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改成现在的名字,即王莽时的冀亭。溪水又东南流,注入河水。先前韩信袭击魏王豹,就是用木桶从这里渡河的。河水又南流,右与陶渠水相汇流。陶渠水源自西北的梁山,东南流,经汉阳太守殷济的学舍南——这所学舍俗称子夏庙。陶渠水又南流,经高门南——可能是因为丘冈塌了个缺口,所以就将高门之名流传开来。陶渠水又东南流,经华池南。华池方圆三百六十步,位于夏阳城西北四里左右。因此《司马迁碑》中说:高门华池,位于这里的夏阳城。现在高门东距华池三里。溪水又东南流,经夏阳县旧城南。

  服虔说:夏阳是虢国境内的城,位于大阳以东三十里。溪水又流经高阳宫北,东南流,经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仰慕司马子长的遗着,称赞他的丰功伟绩,于是就修建了石室,并立碑树表。《太史公自叙》中说:我于龙门出生。这里应当是他的坟墓所在之地了。溪水又东南流,注入河水。先前魏文侯与吴起乘船顺流沿河而下,赞美河山的险固,即是此地。河水又南流,徐水注入。徐水源自西北的梁山,东南流,经汉武帝登仙宫东,东南流,经强梁原。右流经刘仲城北——汉高祖的兄长刘仲的封邑。因此徐广在《史记音义》中说:合阳是国名,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刘仲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徐水又东南流,经子夏陵北,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经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两个石室,靠着河边崖岸,即是子夏的庙室。

河水又南流,经汾阴县西,

  河水东靠汾阴脽,汾阴县旧城就位于这座小丘旁。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周昌受封汾阴,立为侯国。《魏土地记》中说:汾阴城位于河东郡北八十里,北距汾水三里;城的西北角有座脽丘的小山,山上有后土祠。《封禅书》中说:元鼎四年(公元前116年),最先在汾阴脽修建后土祠。又有万岁宫。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莅临万岁宫,东渡大河,神鱼在水上欢舞。先前赵简子在此将栾徼沉入水中,说:我喜欢音乐和女色,你就卖力地为我搜集;我喜欢人才,可是你在六年间一个也没有给我推荐过。你这是助长我的过失,葬送我的优点!有识之士认为赵简子责骂得好。河水又流经合阳城东;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魏文侯攻打秦国,至郑国,又返回在汾阴、合阳筑城,说的即是合阳城。合阳是先前莘的城邑,太姒的封国。《诗》中说:位于合水的北面,渭水的岸边。又说:莘国有个好女子,贤惠正好与长子相配,即是此地。

  城北有瀵水,南距二水各有好几里,东流,经城内,又东流,注入河水。城内一边还有一条瀵水,东南流,出城,注入河水。城南也有一条瀵水,东流,注入河水。南岸距城十五里,还有文母庙,庙前有碑。这条水即合水,合阳县即以合水而名。因此应劭说:合阳位于合水的北面。河水又南流,瀵水注入。瀵水源自汾阴县南四十里,城西距河水三里。水源自平地喷涌而出,车轮般大小,深不可测,俗称瀵魁。古人拦河筑坝,蓄水成为陂塘,用以种稻。陂塘东西二百步,南北百余步,与合阳的瀵水把河水夹在中间。河中沙洲上又有一条瀵水,都有地下水脉相通。因此吕忱说:根据《尔雅》,异源同流称瀵水。瀵水西南流,经蒲坂西,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经陶城西。舜在河滨制作陶器;皇甫士安认为舜不是在这里——在定陶制陶器,但陶城位于蒲坂城北,蒲坂城即舜建都之地,南距历山不远。不论耕作还是制陶,到处都可以,制陶何必非定陶不可呢?舜制陶之地,可能这里就是一处。孟津又名陶河,大概就是由此而来。陶城南与蒲津关相望,汲冢《竹书纪年》说: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秦王来蒲坂关会见;四月,越王派公师隅来献名为“始罔的游船及其他船只三百条,箭五百万支,还有犀角、象牙等物。

河水又南流,经蒲坂县西,

  《地理志》中说:蒲坂县即先前的蒲。王莽时改为蒲城。应劭说:秦始皇到东方巡察,发现一道长长的山坡(坂),所以称为蒲坂。孟康说:晋文公用蒲地贿赂秦国,后来秦人又把它还给魏国,魏人很高兴,说:蒲又回来了,因此名蒲反。薛瓒注《汉书》说:《秦世家》以垣为蒲反,那本不是蒲地。皇甫谧说:这是舜建都之地。有人说舜于蒲坂建都;也有人说,舜于平阳建都,后来迁至潘。今天舜庙还在城中。蒲坂是魏秦州刺史的治所,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迁都后,秦州被撤,置河东郡,很多流民杂户充斥郡中,称为移民。

  其中有个叫刘堕的,擅长酿酒。他汲取河水,酿成芳香清洌的美酒,悬绳制曲,到桑叶凋落时加水开酿,酒也因之而名。但这种美酒颜色是白蒙蒙的,有如淘米水,而芳香浓郁,又别有一种风味,不同于别的酒:有如幽兰麝香,飘飘拂拂,自有一种高雅的芳馨。选做贡品的地方土产,就是最上等的名酒了。无论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常常牵牵扯扯互相招引,说:索郎正等大家前去开怀一饮呢!索郎即“落桑”的交叉反切,成为人们引证的妙语、文人学士的佳话。历山位于郡南,山上有历观,是舜耕种过的地方;有舜井,妫水和汭水就从这里发源。妫水在南,汭水在北。两水西流,经历山脚下——山上有舜庙。周处在《风土记》说:根据旧时的传说,舜被埋葬在上虞。

  又记载:舜在历山耕田。舜所耕的田在山下,位于始宁和剡县接境处,那里有许多柞树——吴越人称柞树为枥树,因此名历山。在我看来,周处的《风土记》

  不近情理,存疑倒还可以,但不能用它来引证史实。

  怎么能够凭借树木的异名来迎合山的特别称呼?牵强附会地引了大舜,怎么就拿历山与广宁相比呢?这不符合志记本来的体例,违背了实录的传统法则。

  假如认为历山、妫汭即是此处,《尚那显然就是接受了那种与事实不符的说法。

  书》中说:决定把两个女儿下嫁妫汭。孔安国说:住在妫水里面。王肃说:妫汭是虞的地名。皇甫谧说:在妫水的水弯内娶了两个姑娘。马季长说:水流出处名汭。这样看来,汭又不像是水名了。现在所见,是两条发源不同的水最后流在了一处,西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经雷首山西——山位于河边,北距蒲坂三十里,即《尚书》所说的壶口雷首,民间也称尧山。有座老城位于山上,世人又称尧城。阚骃说:蒲坂是尧的都城。根据《地理志》的记载:尧山和首山祠在城中,雷首山位于城南。有的事表面上看起来相似,事实上则大相径庭;有的事表面上看起来不像,事实则上正好相同。远古的事,相隔千年,十分渺茫,很难搞明白。河水又南流,涑水注入。涑水源自河北县雷首山,县北与蒲坂以雷首山为界,夷齐庙位于山上。阚骃在《十三州志》中说:雷首山,又名独头山,是伯夷、叔齐隐居之地。雷首山的南面有一古墓,墓地上柏树郁郁苍苍,生长得十分茂盛,俗称夷齐墓。涑水西南流,又名雷水。《穆天子传》中说:

  壬戌日,穆天子来至雷首山,犬戎在雷首山边为穆天子摆酒劝饮,然后向穆天子进献良马二十四匹,穆天子派孔牙到雷水之滨去受献。先前赵盾在雷首山打猎,就是在这里的桑树荫下拿东西给祁弥明吃。涑水又西南流,注入河水。《春秋左传》中把这条水称为涑川,俗称阳安涧水。

河水又南流,至华阴潼关,渭水西来注入。

  汲郡《竹书纪年》中说:晋惠公十五年(公元前636年),秦穆公率兵护送晋公子重耳,从河曲涉水过河。《春秋左氏传》中说: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秦伯接纳了他。到了河边,子犯把璧交给公子重耳,说:我随您巡行天下,罪状已经很多了,连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请您让我就在这里离开吧!公子重耳说:我如果不和舅父同心同德,有河神明鉴!说罢就在这里把璧投入河中。子推笑道:老天爷对公子开恩,子犯却自以为有功,我不愿和这样的人共事。于是子推就不辞而别。河水流经船司空,与渭水相汇流。《汉书·地理志》中说:从前这里是京兆尹的属县。左丘明在《国语》中说:华山本来是一座山,挡住了河水;河水流至此处就绕道而过。河神是个巨灵,手推脚踢,把山分成两半,他的掌痕和脚印现在还留在华山岩上。《开山图》中说:有个巨灵名胡,独得大地创生万物的道术,能造山川,开江河;这就是所说的巨灵使出神力,昂首于灵山顶上。常常有些好事的人,特地到华山攀崖缘壁,爬上去看这些遗迹。从下庙穿过成行的翠柏,往南行走十一里,然后再向东转弯,再行走三里,就来到了中祠;又往西南行走五里,就来到了南祠,名北君祠。想要登山的人,来到此处,都要祈祷。从这里往南进谷七里,又有一座祠庙,名石养父母,石龛和木牌位现在还存在。又往南行走一里,到了天井。天井很小,只容得下一个人,里面是空的,回旋曲折地通到上面,高约六丈;山上又有一道涓涓细流,向井中流下,不会打湿人的衣服。这是上山的唯一途径,人们都要从这里攀登。将出天井时仰望天空,如同在室内朝窗子望一样明亮。出了天井,东南走两里,沿着陡峭的山坡忽上忽下;走下山坡两里左右,又东登上百丈崖,上下都要攀缘着绳索或葛藤行走。南行四里,山路通向石壁,沿石壁边走百余步,路又转向西南;又行六里,来到一座神庙,名胡越寺——神像的脸如同孩子。从庙南过夹岭,山路仅三尺余宽,两边悬崖万仞,俯视崖底深不见底;人们行走之前往往先要在庙里祭祀,灵验时就有云涌起与路相平,人们才敢行走,但也还要扒着山岭挪动身子,慢慢地往前移行,因此世人将这条岭称为搦岭。过了搦岭再前行两里,就到达山顶。山顶上方圆七里,有两道灵泉:

  一道名蒲池,西流,注入山涧;一道名太上泉,东流,注入涧下。上宫神庙靠近东北角,杂物堆满其中,难以详述细况。从上宫神庙东北行四百五十步,有屈岭;向东南方遥望巨灵手掌痕迹,只有巨崖和赭红色的石壁可以看到,不如自山下仰望清楚。河水在关内南流,不断冲(潼同冲)击着关山,因此名潼关。灌水自此注入河水。灌水源自松果山,北流,经通谷,又名通谷水;又东北流,注入河水。这即是《述征记》里所说的潼谷水。也有人说是依水名来取地名的。

  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边有一条长长的堤道,名黄巷坂。堤道位于深涧旁,沿着这条堤道可抵潼关;所谓上溯黄巷渡水往潼关,即指这条堤道。北出东崤,通称函谷关。深岸高入天际,空谷深邃幽远,涧边的山路十分狭窄——连两辆车都放不下,号称天险。因此《西京赋》中说:四处绝壁坚不可摧,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如人们所说:秦国地势险要,拥有以二当百的优势,因而可以统一天下。因此王元游说隗嚣:只要用一颗泥丸,东封函谷关,即使做不了皇帝,也足以称雄一方。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说:汉末天下大乱,魏武帝征讨韩遂、马超,就是在这里开战的。现在曹公垒还位于西河岸上,李典营地位于路东平原上。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朝廷的军队曾经占领了这个营垒。《西征记》中说:沿途道路弯弯曲曲,进入隘道六里,有一座旧城堡,周长百余步,北靠大河,南对高山;这是姚氏为防守峡谷而设的关。宋武帝进入长安,檀道济、王镇恶或依山扎营,或平地筑垒,共有大大小小七座营盘,凭借着大河天险据守。姚氏也占据着山地丘陵,今天还有这些遗迹。函谷关正北,隔河有一座层叠的山岭,独自高耸,在河水北岸巍然屹立,世人称风陵,即戴延之所说的风塠。姚氏营地位于南岸河滨,与晋军隔岸对峙。河水又东北流,玉涧水注入。玉涧水源自南方的玉溪,北流,经皇天原西。《开山图》中说:潼关东平坦宽广,方圆约一里余;三面峻峭如壁,高约千仞。汉时曾在上面祭天,名皇天原。汉武帝的思子台位于其上。玉涧水又北流,经乡城西。《郡国志》中说:弘农湖县有乡。世人称之为乡水。

  乡城即魏尚书仆射乡城侯河东卫伯儒的封邑。玉涧水又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经乡城北;又东流,与全鸠涧水汇流。全鸠涧水源自南山,北流,经皇天原东。《述征记》中说:全节是个地名。全节西名桃原,为古时的桃林,周武王灭殷商时,曾于此放牛。《西征赋》中说:都以桃原之名来验证。《晋太康地记》中说:桃林位于乡城南谷中。全鸠涧水又北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东流,经河北县南,河北县与湖县以河水为界。蓼水源自襄山蓼谷,西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永乐涧水注入。永乐涧水源自薄山,南流,经河北县旧城西;这里先前属魏国。晋献公将魏国灭掉之后,将其封给毕万。卜偃说:“魏”这名字气派很大,毕万的后人大概会很昌盛吧。后来这里设置为县,因为位于河水以北,所以名河北县。现在城的西、南两面,距大河都有二十余里;北面距首山十余里,位于河山之间,地方狭窄,因此《魏风》中有《十亩》这样的诗。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又南流,接下来水就枯竭断流了。永乐涧水又南流,注入河水。我根据《中山经》上面的记载,认为这即是渠猪水。太史公在《封禅书》中说:华山西有七座大山,薄山为其中之一。薄山即襄山。徐广说:襄山位于蒲坂县。《山海经》中说:蒲山之首,名甘枣山,共水就从那里发源,西流,注入河水;东面是渠猪山,渠猪水就从那里发源,南流,注入河水。假若根据《封禅书》的记载,这两条水不可能西南流入河水的。现在考察蓼水的流向,靠近共水。永乐涧水自源头流出注入河水后,又与渠猪水流向相一致。蒲山是个总名,与襄山基本相同。因此扬雄在《河东赋》中说:河神受了惊动,手推华山,脚蹬襄山。《注》中说:襄山位于潼关北十余里。由此推断,襄山应当位于蒲坂,永乐涧水即渠猪水。河水自河北城南东流,经芮城。段干木墓位于两城之间。段干木是晋国的贤人,魏文侯每每经过他的门前时,总要向他的小屋致敬——他的德行真是高尚,千秋万代受人尊敬,美名百世流传。汲冢《竹书纪年》中说:

  晋武公元年,段干木主掌一军。芮人入侵京师,荀人、董伯都反叛了。不但大荔从前是芮族的国家,这里也是有芮人的。《竹书纪年》中又说:晋武公七年,芮伯万被母亲芮姜放逐,他就逃至魏国。八年,周和虢的军队将魏国包围,将芮伯万俘虏东去。九年,戎人于郊外迎接芮伯万。此城可能是芮伯万原来的领地。河水右与盘涧水相汇流。盘涧水源自湖县夸父山,北流,经汉武帝思子台、归来望思台东,又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经湖县老城北。先前范叔入关遇见穰侯,就是在这里。湖水源自桃林塞夸父山,在华山南麓放马归山,在桃林放牛于野,说的就是此处。林中有很多野马,造父就是在这里得到骅骝、绿耳、盗骊等良马的,将其献给周穆王,穆王就叫他驾车去见西王母。湖水又北流,经湖县东,又北流,注入河水。《魏土地记》中说:弘农湖县有轩辕黄帝升天成仙之地。黄帝开采了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有一条龙把长长的胡须搁在鼎上,黄帝就骑上龙背,一同上去的有七十人,都飞升上天了。因

此这里称为鼎胡。荆山位于冯翊,首山位于蒲坂,靠近湖县。《晋书·地理记》《太康记》

  里面称胡县。汉武帝把胡字改为湖字。根据民间的传说,黄帝就是从这里骑龙升天的。《地理志》中说:周天子的两座祠庙位于京兆湖县,因此称胡;然而,黄帝登龙背的事却没有提及。《山海经》中说:夸父山位于西九十里,山上棕、楠之类的树木很多,箭竹也很多。山南盛产玉,山北盛产铁,北边有一片桃林,马很多——湖水就从那里发源,北流,注入河水。因此《三秦记》中说:长安东四百里有桃林塞。假若有兵马经过,军纪好的就在华山牧马,于林下休息;军纪不好的就决堤放水,引起河流泛滥,人马都不能通行。河水又东流,与柏谷水相汇流。柏谷水源自弘农县南的石堤山。石堤山下有石堤祠,祠上的碑文刻道:魏甘露四年(公元259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兼弘农太守、南平公修建石堤祠。柏谷水北流,经亭下。晋国公子重耳流亡至柏谷时,想卜一卦,看看究竟是去齐国还是楚国。狐偃说:还是去翟为好。汉武帝曾经微服出行,在此亭厚赠亭长之妻。因此潘岳在《西征赋》中说:亭长在柏谷对客人倨傲无理,其妻见客人相貌不凡就献食款待,就指此亭。柏谷水又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右与门水相汇流。门水即洛水的支流。洛水自上洛县东北流,在拒阳城西北分为两条,支渠往东北分出,即门水。门水又东北流,经阳华山——《山海经》中所说的门水发源的那座阳华山。门水又东北流,入峡谷,名鸿关水。鸿关水东为关亭,西为鸿关堡,世人都说这是刘邦和项羽划分疆界之地,其实不然。我根据上洛位于鸿胪围池,鸿关水一路流注入池,因此称其为鸿胪涧。鸿关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门水又东北流,经邑川,有两条水注入。左边那条水源自阳华山北麓,东北流,经盛墙亭西,又东北流,与右边那条水相汇流。右边那条水源自阳华山南麓,东北流,经盛墙亭东,又东北流,与左边那条水相汇流。《山海经》中说:姑水源自阳华山北麓,东北流,注入门水。说的即是此水。门水又东北流,烛水注入。烛水有两个源头:左边那条水源自南方的衙岭,又名石城山,东北流,经石城西,又东北流,与右边那条水相汇流;右边那条水源自石城山,东北流,经石城东,又东北流,与左边那条水相汇流。《地理志》中说:烛水源自衙岭下谷。《开山图》中说:衙山位于函谷山西南。烛水乱流,东流,注入姑水,两条水也就都可通称了。姑水自山涧东北流,出山处名开方口;水边有一座方伯堆的土丘。宋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等,与建威将军柳元景引兵北上,驻扎在方伯堆,即是此处。小丘上有鲁方平所筑的城。姑水又东北流,经邑川城南——邑川城位于函谷关南七里,即汉朝封给窦门的采邑,又名窦门城,姑水也因人而名窦门水。窦门水又东北流,田渠水注入。田渠水源自衙山的臼石谷,东北流,经故丘亭东——这座城是薛安都的部队修筑的。田渠水又流经鹿蹄山西,山石上有鹿足痕迹——全是天然形成,并非人工所凿。溪水流经田渠川,名田渠水。田渠水西北流,注入烛水。烛水又北流,注入门水;左右两岸就是函谷山。门水又北流,经弘农县旧城东——先前函谷关校尉的治所,就是在这里终军丢掉了关吏给他的入关凭证。燕太子丹和孟尝君曾以义气感动门客,其门客就是在这里作鸡鸣帮孟尝君脱困的;由此可见,只要心思用得深就足以感人,他们的志向也就不会轻易动摇。先前老子西入关,尹喜曾在这里望气。因此赵至在《与嵇茂齐书》

  中说:李老去秦国,至关前时喟然叹息。又说出自《与嵇叔夜书》,又说这是关尹望气之所。众说纷纭,不知如何定论。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把关迁至新安县;而以老关为弘农县及弘农郡的治所。王莽时改为右队。刘桓公任郡守时,老虎都跟着他渡河;光武帝知道后十分称赞他。门水沿城边北流,注入河水。河水至此,有个地方叫浢津。相传,汉武帝微服出行至柏谷,受到窦门的羞辱,又感谢窦门妻子慧眼识英雄,备酌款待他;回皇宫后,汉武帝就给了她丰厚的赏赐,并把津渡赐给他们,让他们靠收取渡钱谋生;浢津即现在的窦津。因此潘岳在《西征赋》中说:已经给了那妇人太多的赏赐,又怎么能够给她丈夫滥封官职?袁豹等人也都赞同潘岳的话。河南岸水边有个渡口,名浢津。河北县有浢水,南流,注入河水。河水上早就已有浢津,远非窦门时才有;大概因为事情类似,地名又相同,所以作者就把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了。《竹书·穆天子传》中说:穆天子自窴至浢水北岸歇宿,丁亥日至南郑。考证穆天子足迹所经之地,正好经此渡口。由此可知,地名并非因窦门而来。民间又名偃乡涧水。河水又东流,左与一条水相汇流。这条水有两个源头,都是从薄山流出,南流,汇流成一条川流。两水中间的平原,又名闲原——相传虞、芮两国曾争夺过这片田地,这有些语焉不详。这条水又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右边,曹水注入。曹水源自南山,北流,经曹阳亭西。陈涉派周章攻入秦境,在这里他被少府章邯所杀。魏武帝时改为好阳。《晋书·地道记》中说:曹阳亭位于弘农县东十三里。曹水西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菑水注入。菑水源自常烝山,西北流,经曲沃城南,又转弯流经城西,又西北流,注入河水。各注家都说曲沃位于北边,这里不是曲沃。魏司徒崔浩认为曲沃是地名。我根据《春秋》的记载: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晋侯派詹嘉去守卫桃林塞,詹嘉就率军驻在这里防备秦国。当时因为曲沃的官员守卫这地方,所以曲沃这地名就流传至今。河水又东流,七里涧注入。因为涧水位于陕城西七里,所以名七里涧。涧水自南山相通河水,又名曹阳坈,因此潘岳在《西征赋》中说:行走于漫渎之口,歇息于曹阳之墟。袁豹、崔浩也确认此地。我根据《汉书》的记载:当初因受流寇所逼,汉献帝东逃。李傕、郭泛等追至弘农涧,汉献帝就在曹阳露宿。杨奉、董承等假装与李傕交好,暗地里却带了白波军李乐等来将李傕打败,汉献帝的车马才得以前进。然而李傕他们重新又打回来,杨奉等大败,一路行军,队伍松松垮垮地延至四十余里,方才得以至陕。由此看来,好像不是曹阳。然而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菑、曹两字形似,曹阳这地名是可能有的。河水又东流,与潐水相汇流。潐水源自常烝山,民间又名干山,可能是时代先后不同的异名。常烝山位于陕城南八十里,潐水有两个源头,两源一同注入一处深谷,又西北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东流,经陕县北,

  橐水源自橐山,流向西北。又有崖水源自南山北谷,流经崖峡,又北流,与干山水相汇流。干山水源自干山东谷,两水汇流后,注入干崖水;又东北流,注入橐水;又北流出谷,名漫涧水。漫涧水与安阳溪水相汇流。安阳溪水源自石崤南,西流,经安阳城南。汉昭帝时,上官桀受封安阳,立为侯国,即潘岳所说:我前往安阳。安阳溪水东流,与漫涧水相汇流。有一个旅舍位于北岸,名漫口客舍。安阳溪水又西流,经陕县老城南,又与渎谷水相汇流。渎谷水源自南方的近溪,北流,注入橐水。橐水又西北流,经陕城西,又西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北对茅城——先前的茅亭,是茅戎的城邑。《公羊传》中说:晋于大阳将茅戎打败。渡口也依此而名。《春秋》中说: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秦伯攻打晋国,从茅津渡河,在崤山秦军埋尸处封土而回。咸阳涧水自东注入。咸阳涧水源自北虞山,南流,至陕津,注入河水;河南即是陕城。先前周公、召公分地,就是以此城作为东西的分界。东城即虢邑的上阳。虢仲建都之地名南虢,为三虢之一。大城之内还有小城,是先前焦国的国治;神农氏的后裔被周武王封在此处。王莽时改为黄眉。戴延之说:陕城南靠山地,北临黄河,瀑布河水:浢津至砥柱下泻百余仞,身临崖岸,人不免会胆战心惊。河水流经西北,有大片水浪腾涌,宽广达数十丈,好像水下有什么东西。父老们都说:这里是铜人沉没之地。又说:石虎载了石经也沉在这里。因为这两件东西都沉在了水下,所以流到这里水就涌起了,不知是否如此。有人说:铜人发髻常常露出水面,不管水涨还是水退,总是与河水持平。晋军要来时,发髻就不再露出来了。现在只见这里的水有点特别,哗哗作响,几里外都能听到。根据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十二个长狄出现于临洮,身长五丈余。人们认为这是吉兆,就仿着他们的样子铸了十二尊铜人。每尊铜人重二十四万斤,将它们安置在宫门前,名金狄;并刻字于它们的胸前: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设立郡县,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于是巨人出现于临洮,身长五丈,脚长六尺。

  这是李斯的手笔。卫恒在《叙篆》中说:秦国李斯,以擅长篆书着称,各处山上的石碑及铜人铭文,都是他所写。汉时,铜人被从阿房宫迁至未央宫前,俗称翁仲。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梦见铜人哭泣,心里十分厌恶。读铜人铭文中有秦始皇初次兼并天下之句,王莽就派尚方工人凿去梦中所见铜人胸上的铭文。后来董卓又将九个铜人毁掉,铸成钱币;魏明帝想把剩下的三个铜人运到洛阳去,然而铜人很重,就在霸水西岸停了下来。

  搬又搬不动,《汉晋春秋》

  中说:有人说铜人哭泣,因此就将它们留了下来。石虎将它们迁至邺宫,苻坚又将它们迁至长安,将两个铜人融铸成钱币,另一个还没有运到,就发生了动乱,百姓将铜人推到陕北河里,于是铜人就不再有了。我想,一条大河不会因为小小的树枝而受阻,滔滔巨浪也不会因为微小之物而不流动。这条水之所以波涛汹涌,可能是因为《史记》中所说:魏文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20年),因为虢山崩塌,将河水阻塞了之故。后来献帝东迁,天晚时偷渡,从人和兵卒从高岸坠下,争先恐后地攀着船舷往船上爬,被砍下的手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这件事也是发生在这里。

河水又东流,经大阳县南,

  交涧水源自吴山,东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路涧水注入。路涧水也源自吴山,东流,经大阳城西,又西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经大阳城南。《竹书纪年》中说: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在虞军会师,攻打虢国,攻占了下阳。献公就派瑕父吕甥于虢都建都。

  虢公丑逃至卫国,《地理志》

  中说:这即是北虢,天子的宗庙就在那里。王莽时改为勤田。应劭在《地理风俗记》中说:大阳城位于大河以北。河水又东流,沙涧水注入。沙涧水源自北方的虞山,东南流,经傅岩,又经傅说隐居的石室前——民间将其石室称为圣人窟。孔安国在《传》中说:傅说隐居于虞、虢。即是这里。傅岩东北十余里,就是巅坂。《春秋左传》中所说的自巅进入,即指此处。东、西两边为绝涧,左右两边为幽深的空谷,中间筑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道路——桥。傅说隐居在这里做佣工;殷高宗寻求梦中所见的圣人,在此发现了傅说。虞原位于桥东北,原上路东为虞城。当初,尧把女儿许配给舜,下嫁至虞,即是此地。周武王时,太伯的后裔虞仲受封此地,称虞公。这即是《晋太康地记》中所说的北虞。虞城东有山,人称五家冢,虞公庙位于冢上。《春秋谷梁传》中说:晋献公准备去打虢国,荀息向晋献公进言:您怎么不拿屈产的马、垂棘的璧去向虞国借路呢?献公回答说:这是晋国的国宝呀!荀息说:那不过是从中央府库里拿出来放到外边府库而已。于是,献公就听从了荀息的建议。等到晋国吞并了虢国,灭亡了虞国之后,马和璧又复至晋国。璧没有改变,然而马的牙齿却增多了。正如宫之奇所说,虞、虢两国相互依存,唇亡则齿寒,虢国一亡,虞国也随之灭亡。虞城北对一道长长的山坡,绵延二十余里,名虞坂。戴延之说:

  七座山岭自上而下层层叠加。《战国策》中说:先前一匹雄骏的千里马拉着盐车从虞坂上坡,背上套着车辕却迟迟不能前进。它可能就是在这里受困了。有一股源自桥东北山溪的细流,西南流,注入沙涧水;乱流,经大阳城东——河北郡的治所。沙涧水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左与积石溪和土柱溪相汇流。这两条溪水都源自北面的大阳山——又名薄山,南流,注入河水。因此《穆天子传》中说:天子自盬出发,己丑日南登薄山窴的山坡,夜间宿于虞城。

河水又东流,经砥柱间,

  砥柱是山名。先前大禹治水之时,凿掉了一切阻挡洪水的山陵;也在砥柱山这里凿山疏通河水。河水分道流泻,经砥柱山西,砥柱山被夹在中间,远远看上去有如一支水中的石柱,因此名砥柱山。水路开了个大岔口,河水疏导分流,以形状来命名,又名三门。砥柱山位于虢城东北、大阳城东。《搜神记》中说:齐景公在江沈之河渡水,被一大鼋衔了车辕左边那匹拉车的马,没入水中,左右都大惊失色。古冶子立即拔剑下水追踪它,斜行了五里,又逆行了三里,至砥柱山下,发现原来是一只大鼋。于是,古冶子斩了巨鼋,左手提着鼋头,右臂挟着那匹马,身轻如燕如鹄,十分矫捷地腾跃而出,仰天大叫,震得河水倒流了三百步,岸上看的人都以为是河伯。江沈也有写作江沅的;假若因地而名,当是蜀和长沙。但是,根据《春秋》的记载,齐景公都没有到过这两个地区,当然古冶子也就无从施展他的才能了。刘向为《晏子春秋》作序,其中古冶子曾说:我曾经渡河,过渡中车辕左边那匹拉车的马被巨鼋衔住,钻进了砥柱的急流中,于是我就追踪下水杀了它,发现原来是一只巨鼋。古冶子没有说是在江沅;我又查阅司马迁的《史记》,说:十二年(公元前536年)景公会见晋平公;十八年(公元前530年),景公又会见晋昭公。一路上旌旗猎猎飞扬,车马浩浩荡荡,直指这个渡口;古冶子于砥柱追逐巨鼋的事情可能就是发生在这里吧。又说:在场观看的人,以为这是河伯。这记载比说在江沅要确切得多。河伯本来就不是江神,由此可以确定记载中的地点应当是河水。崤水自河水右边注入。崤水源自河南的盘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桥,俗称鸭桥;又经山涧,东北流,与石崤水相汇流。石崤水源自石崤山,此山有两座丘陵:南陵为夏后皋墓,北陵为文王躲避风雨之地。因为山路曲折幽深,峰峦与丘冈夹峙荫蔽,所以可以躲避风雨。先前秦国准备袭击郑国,蹇叔向秦穆公进谏不要去袭击郑国,穆公不纳。于是蹇叔就对着他的儿子哀哭:我看着你出征,却不会再见你回来了!晋国的军队一定会在崤山袭击你们,我就在那里给你收尸!孟明等果真在崤山这里大败,秦军全军覆没。崤水又北流,左与西水相汇流,乱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千崤水注入。千崤水源自南方的千崤山,北流,曲曲折折地穿过两条古道。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曹操西征巴郡、汉中,因为担心南路太过险要,所以就在北面另开了一条路,后来旅人大都走此路。现在山边靠近路旁有块石碑,上面刻着碑文: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弘农太守梁柳对旧道进行重修。太崤以东,西崤以西,显然不止一座崤山。有两块岩石位于西边,又往南五十步,位于溪旁——恬漠先生可能在此《恬漠先生翼神碑》

  隐居过。千崤水又北流,注入河水。河水两岸都是高山,峰峦巍然高耸,群山翠色重重,直插云霄。郑玄在《地说》中解释说:河水东流,经砥柱,不断地冲击着阻碍水流的礁石。现在所说的砥柱,可能就是指的是这些礁石了。砥柱是否位于西河,不是很确切。我认为,郑玄说得不确切,西河那里并没有相当的山。砥柱以下,五户滩以上,其间流程一百二十里,河中礁石参差屹立,势与岸上陆地相连——可能也是大禹开凿过疏通河水的,想来就是所说的阻碍水流的礁石了。这里的山虽然被开凿过,然而仍然阻塞着湍急的河水;巨大的波浪冲击着礁石,激起一片云雾,汹涌的旋涡狂奔而泻。这里总共有十九处礁滩,水流又快又急,势同三峡,触礁破船,一直让人恐惧。汉鸿嘉四年(公元17年),杨焉说:自河水中间向上或者向下,砥柱十分狭窄,可以将它凿得宽一些。于是,汉成帝就派杨焉负责开凿,但一凿到水面以下,就不能再往下凿了,相反水流更加湍急凶猛,危害更大。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二月,魏明帝命都督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慈率领五千人常年进行治理,清除河道中的阻塞。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正月,晋武帝命监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率领五千多工匠去治理河中险滩。

  《五户祠铭》中记载有这件事。以后虽然一直都是对其进行加工治理,但是水流还是奔腾汹涌。商船至此,大都望险踌躇,感到渡河艰难,因此有多峡多滩之说。五户是滩名,有一座神庙位于其中,通称五户将军;不清楚是怎么来的。

河水又东流,经平阴县北,清水自西北注入。

  清水源自清廉山的西岭——又名清营山。清水自东南出山峡,山峡左边有城——古代驻防的关隘。

  清水流经关南,又东流,经皋落城北。服虔说:皋落城为赤狄的都城。又名倚毫城,可能是因为读音相近,辗转失实而成。《春秋左传》中说:

  晋侯派遣太子申生去进攻东山皋落氏。就是指这里。清水又与倚毫川水相汇流,倚毫川水源自北方矿谷,东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经清廉城南,又东南流,右与南溪水相汇流。南溪水源自南山,东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与干枣涧水相汇流。干枣涧水源自石人岭脚下,南流,俗称扶苏水;又南流,经奸苗以北的马头山,又名白水原;又西南流,经垣县旧城北。《史记》中说:魏武侯二年(公元前394年),自安邑至垣筑城。说的即是垣县。干枣涧水又西南流,注入清水。干枣涧水呈乳白色,刚与清水相汇流时,一边水白,一边水蓝,水色泾渭分明。清水又东南流,经阳壶城东,即垣县的壶丘亭。先前,晋国曾经将宋国的五位大夫迁至此处居住。清水又东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与教水相汇流。教水源自垣县北的教山,南流,经辅山。辅山高三十余里,山上有水源,不知其深多少。山顶周围五六里,很少有草木生长。《山海经》中说:

  平山位于孟门东南,教水就从这里发源,潜流至山下。王屋山近旁是辅山,想来可能就是平山。教水又南流,经鼓钟上峡,成为一道高达五丈的瀑布,倾泻入深渊中。两岸十分高峭,巍然直上,陡峻如壁;断崖凌空高举,高达百余丈。

  峰岭上青松罗列,岩壁上赤石高悬,其间参差错落地长着些苍翠的柏树,互相映衬,色彩鲜丽分明,远远望去有如图画。涧水宽十余步,南流,经鼓钟川,分成两条。一条西北流,一百六十里左右的流程间,高山深谷东回西转,山径崎岖,仅能过单人独马。现在乾河里老沟还在闻喜县东北的谷口,然而已经没有水了。另一条流经冶官西,又名鼓钟城,当时留下的铜屑和铜钱还可以在城旁看到。有一股大泉水从城西山冈下面流出,西流,注入山涧,与教水相汇流,然后潜入岩下,南流,至下峡。《山海经》中说:神只帝台在鼓钟山邀请诸神宴饮。就是指的此山。这股水从地下重新又冒出地面,南流,至西马头山,东流,被山坡阻挡,又潜入地下,南流十余里,重新又冒出。此水又名伏流水,南流,注入河水。《山海经》中说:教水源自教山,南流,注入河水。这条水冬季枯涸,夏季才有水流通,实际上是一条枯水河,至今人们还把它称为干涧。河水又与畛水相汇流。畛水源自新安县青要山——现在称疆山,北流,注入河水。《山海经》中说:畛水源自青要山。说的即是这条水。河水又东流,正回水注入。正回水源自山——疆山东边的丘陵。正回水东流,民间称为疆川水,与石瓜畴川相汇流。石瓜畴川源自西北的石涧中,东南流,注入疆川水。疆川水又东流,经疆冶铁官东,又东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与庸庸水相汇流。庸庸水源自河东垣县的宜苏山,又名长泉水。《山海经》中说:庸庸水中有很多黄色的贝类,是伊、洛二水的门户。庸庸水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北流,注入河水;一条东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经平阴县北。《地理风俗记》中说:河南平阴县,先前属于晋阴,阴戎曾定居于此处。又说:平阴县位于平城南,因此名平阴。这是三老董公向高祖进言之地。陆机所说的满头白发的董叟,在我们平阴县出谋划策,即是指此处。魏文帝时改为河阴。河水又与濝水相汇流。濝水源自垣县王屋山西的濝溪,位于两山之间,东南流,经旧城东,即濝关。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派司空王梁北守濝关、天井关,攻击赤眉军的别校,使他们都投降了。后来,汉献帝从陕北渡河至安邑,东出濝关,说的即是此关。濝水西流,转弯,经关城南,又经轵关南,又经苗亭西——苗亭即周朝时的苗邑,又东流,注入河水。《水经》中却说是清水,那是不正确的,应是濝水。

河水又东流至邓城。

邓城位于洛阳西北四十二里,即先前的邓乡。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