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这条水又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树颓水注入。
树颓水源自东山,西南流,右与中陵川水汇流。中陵川水源自中陵县西南山下——北方俗称大浴真山,中陵川水也叫大浴真水;东北流,经中陵县老城东,北方俗称北右突城,即王莽时的遮害。《十三州志》中说:中陵县位于善无县南七十五里,世祖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置。中陵川水又西北流,右汇流一条水。这条水源自东山,北方俗称贷敢山,水也称贷敢水。这条水西北流,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西北流,经善无县老城西,即王莽时的阴馆。《十三州志》
中说:这是先前定襄郡的治所。但是根据《地理志》的记载,这是雁门郡的治所。中陵水又西北流,右汇流一条水。这条水源自东山脚下,北方俗称吐文水,山也称吐文山。这条水又北流,经锄亭南;又西流,经土壁亭南,西流出峡,在左边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北流,名沃水;又东流,经沃阳县老城南,北方俗称可不埿城,即王莽时的敬阳;又东北流,经沃阳城东;又东流,与可不埿水相汇流。可不埿水源自东南六十里的山下,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东流,经参合县南。参合县是魏国依参合陉而取名的,北方俗称仓鹤陉;有路从中间通过,那地方也称参合口。这个山口位于县城西北,《燕书》中所说的太子宝自河西领兵回参合,三军溃散奔逃,即是这里。魏国将其立为县,隶属于凉城郡,西距沃阳县旧城二十里。城北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中说:沃阳县,是西部都尉治所。北方俗称阿养城。沃水又往东,与一条水相汇流。这条水源自县城东南六十里的山下——北方俗称灾豆浑水;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东北流,注入盐池。《地理志》中说:盐泽位于东北。指的即是盐池。现在盐池西南距沃阳县老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清宁静,水深而不流动,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盐池北七里是凉城郡治;池西有一座旧城,俗称凉城,郡也是根据这座城取名的。《地理志》中说:盐泽有长、丞等官,凉城是他们的治所。凉城西三里有一座小山,山下有泉水,东南流,注入盐池中。
北方称这座小山为大谷北堆,水也因山而名。中陵川水从支流分出处往西北,右于连岭北与一条水汇流。这条水源自沃阳县东北山下,北方俗称乌伏真山,水称诰升袁河;西南流,经沃阳县,左与中陵川水相汇流;往西南,乱流,与一条水相汇流,北方俗称树颓水。树颓水源自东山下,西南流,右与诰升袁水相汇流;乱流,西南流,分为两条:左分支南流,北方俗称太罗河;右西流,经老城南,北方俗称昆新城,水自城边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南流,太罗水注入。太罗水上源承接树颓河,南流,向西拐弯,经武州县老城南。《十三州志》
中说:武州县位于善无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北方俗称太罗城,水也依城而名。太罗水西南流,有一条水注入。这条水源自老城西北五十里,南流,经老城西,北方俗称故盘回城;又南流,注入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左流至湳水口;湳水源自西河郡美稷县,流向东南。《东观记》中说:郭汲,字细侯,任并州牧。先前在州任职时,平时对百姓有恩德,因此老百姓手牵手地在路上迎接他。等到他去西河美稷巡察之时,有几百个小孩跨着竹马来迎接拜见他。郭汲问他们:你们怎么这么大老远地来到这里?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来了,我们十分高兴,因此来迎接您。郭汲向他们道谢后,就打发他们回去,孩子们又送他到城外,临别时问道:您什么时候再回来啊?郭汲估算了一下,就把归来的日期告诉了他们。然而回来时郭汲却早到了一天,一想到孩子们,他便在野亭里留宿,待到约定的日子才走。湳水又往东南,羌人都以水为姓氏。汉冲帝时,羌人湳狐奴向汉归顺,成为羌人的首领。这条水民间也称遄波水,东南流至长城东。咸水源自长城西的咸谷,东流,注入湳水。湳水又东南流,源自西北方穷谷的浑波水东南流注入湳水。湳水又东流,经西河富昌县旧城南,即王莽时的富成。湳水又东流,注入大河。河水左与源自善无县老城西南八十里一条水相汇流。这条水西流,经吕梁之山,名吕梁洪。吕梁山岩石层沓,山谷低平,山涧弯弯曲曲,崖岸又高又深;高耸的巨岩陡峭千丈,河流冲激,波涛汹涌,势如雷电,轰隆之声震天动地。从前吕梁山没有开凿时,河水自孟门流出,后来大禹将这里凿通来疏导河水。司马彪说:吕梁位于离石县西。现在自离石县西翻山越岭探寻河水,一路上没有任何障碍,至此才成为河上重大的险地。这就是吕梁,位于离石县北以东约二百余里。
又南流,经西河郡圁阳县东,
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西河郡,王莽时改为归新。圁水源自上郡白土县的圁谷,东流,经县南。《地理志》中说:圁水源自西方,东流,注入河水。白土县,王莽时改为黄土。圁水东流至长城,汇流于神衔水。神衔水源自白土县南的神衔山,出峡后东流至长城,注入圁水。圁水又东流,经鸿门县,即先前的鸿门亭。《地理风俗记》中说: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位于圁阴县西五十里,那里有火从地下冒出。圁水又东流,梁水注入。梁水源自西北方的梁谷,东南流,注入圁水。圁水又东流,经圁阴县北。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置圁阴县,王莽时改为方阴。圁水又东流,桑谷水注入。桑谷水源自西北方的桑溪,东北流,注入圁水。圁水又东流,经圁阳县南,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端水注入。端水源自西方的号山。《山海经》中说:山上的树大多是漆棕,草大多是芎,又多汵石,端水就源自此处,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诸次水注入。诸次水源自上郡的诸次山。《山海经》中说:诸次水源自诸次山。山上树木,大象和蛇很多;草和鸟兽却没有。诸次水东流,经榆林塞,世人又称榆林山,即《汉书》中所说的榆溪旧塞。沿着这条溪流往西,都是长满榆树和柳树的沼泽地,自沙陵一直延伸到龟兹县西北,因此称广长榆。
王恢说:种植榆树作为屏障。就是指的这里;苏林认为榆中位于上郡,其实不然。根据《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派军队在西北驱逐了匈奴之后,将榆中沿河水以东与阴山连成一片。然而榆中位于金城东大约五十里,阴山则位于朔方以东,依此推断,榆中不会位于上郡。《汉书音义》认为苏林弄错了,的确如此。诸次水又东流,经长城,与小榆水相汇流。沿溪涧往西北,山谷尽头就是它源头。诸次水又东流,与首积水相汇流。首积水源自首积溪,东流,注入诸次水,又东流,注入河水。《山海经》中说:诸次水东流,注入河水。即是这条水。河水又南流,汤水注入。《山海经》中说:汤水源自上申之山——山上多大石,榛树和楛树,草木则不生;汤水就源自此处,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经离石县西,
奢延水在此注入河水。奢延水源自奢延县西南的赤沙阜,流向东北。
《山海经》中记载,生水源自孟山,就是指的这条水。郭景纯说:孟字也可以写做明字。汉时破羌将军段颎在这里大败羌人,羌人都逃往洛川。洛川在南,民间因此水流经奢延县境,就称它奢延水,又名朔方水。奢延水东北流,经奢延旧城南,即王莽时的奢节。赫连勃勃龙升七年,派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在奢延水以北、黑水以南改筑了一座大城,称统万城。统万城用蒸过的泥土精工构筑,十分牢固,虽然年代已久,但高大的城墙仍如同新的一般。又制造了各种兵器,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十分锋利精良。又打造了一把宝刀,装上雕着龙雀的大环,号称大夏龙雀。刀背上刻着的铭文说:古代最锋利的兵器,吴楚宝剑号称湛卢。现在又有大夏龙雀,威名遍及京都。可以使得远方诸国归顺,可以安抚逃亡者。雄威震慑天下,就如同风吹草伏。世人十分珍视这把宝刀。又用铜铸成大鼓、飞廉神兽、铜人、铜驼、龙虎之类,均用黄金装饰,排列在宫殿前。
这也就是今天夏州的治所。奢延水又东北流,与温泉水相汇流。温泉水源自西北的沙溪,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黑水注入。黑水源自奢延县的黑涧,东南流,经沙陵,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与交兰水相汇流。交兰水源自龟兹县交兰谷,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北流,与镜波水相汇流。镜波水源自南邪山的南谷,东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经肤施县;有源自西北方龟兹县(这里因收留过龟兹国投降的胡人居住而名)的帝原水,流向东南。帝原水又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经肤施县南。
秦昭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置肤施县——上郡的治所。汉高祖平定了三秦,又设置为郡。王莽时,马员被任命为增山连率。
王莽失败后,马员归降世祖,仍为上郡太守。司马彪说:增山是上郡的别名。奢延水又往东,流入五龙山。《地理志》中说:
县里有五龙山、帝原水,从此下流也通称为帝原水。帝原水流经长城东,自白翟流出。又有源自西北方的平溪东南平水,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走马水注入。
走马水源自西南方长城以北的阳周县老城南边的桥山——先前蒙恬就是在这里被秦二世逼迫自杀的。因为山上有黄帝墓,王莽时又改为上陵畤。因为黄帝死后,只留下弓和剑,所以世人都说黄帝升仙了。先前段颎追击羌人出了桥门,追到走马水,听说羌人停留在奢延泽,就是这里。门,即桥山的长城门。当初,秦始皇派遣太子扶苏和蒙恬一起修筑长城——自临洮至碣石,就是这道城。走马水东流,又东北流,流进长城,又东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与白羊水相汇流。白羊水源自西南的白羊溪,沿着溪水东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注入河水。《山海经》中说:生水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陵水注入。陵水源自陵川的北溪,南流,经平原,拐弯向西,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至离石水口。离石水源自离石北山,南流,经离石县旧城西。《史记》中说:秦昭王攻赵,夺取离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武帝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刘绾,立为侯国。后汉时,这里成为西河郡的治所。离石水又南流,拐弯西流,经隰城县旧城南。元朔三年,汉武帝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
河水:临沃至吕梁山
刘忠,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慈平亭。胡人因民间语讹,现在还称它千城。离石水又西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经中阳县西,
中阳县旧城位于东面,汾水流经城东,并不靠近河水——与河水相隔好几重山。
河水又南流,经土军县西,
土军县为吐京郡的治所,老城即土军县的老县城。因为胡语与汉语对译,音变而发生错讹。土军县城圆长而不方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武侯宣义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县里有一条龙泉。出城往东南,道路左边山下的牧马川出产名马,十分雄骏,如同滇池的天马一般。龙泉水西北流,至老城东南。土军水源自道路左边的高山上,西南流,注入龙泉水。龙泉水又北流,转弯流经城东,西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与契水相汇流,水源往东在溪流的尽处。河水又南流,与大蛇水相汇流。大蛇水源自溪头,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右与辱水相汇流。《山海经》中说:辱水源自鸟山——山上面桑树很多,山下面楮树很多,山北面盛产铁,山南面盛产玉。
辱水东流,注入河水,俗称秀延水。辱水又东流,流至浣水口,沿着溪流往西拐弯,溪流尽头就是浣水的源头。辱水又东流,与根水相汇流。根水源自西南溪下面,东北流,注入辱水。辱水又东南流;有自西露溪流来的露跳水,东流,又东北流,最后与辱水相汇流;两水汇流后,乱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左与信支水相汇流。信支水源自东露溪,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左与石羊水相汇流。沿着溪流往东进山,水源出自山谷尽头,西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经上郡高奴县东,
域谷水自东边的荒原出发,西流,经长溪,又西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河水南流,众水汇入南流,与孔溪相汇流。孔溪源自孔山南麓,沿着溪流往西,注入河水。孔山上有三个洞穴,车轮般大小,东西两边相距都大约二丈,穿山直通南北,因此名孔山。孔山位于蒲城西南三十余里。《山海经西次四经》
河水又右汇流于区水。·开头第一列山即阴山,西北一百七十里为申山,山上面小米和柞树很多,山下面杻树和橿树很多,山南面盛产金玉,区水就从这里发源,东流,注入河水。世人称其为清水。清水东流,至上郡长城,经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人谷。沿着水边往北,溪流尽头即为水源。清水又东流,至龙尾水口。龙尾水源自北地神泉障北山的龙尾溪,向东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与三湖水相汇流。三湖水源自南山的三湖谷,东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经高奴县,与丰林水相汇流。《地理志》称洧水。因此说高奴县有洧水,水上有油,能燃烧,可以采集起来使用。《博物志》中说:有泉水自酒泉延寿县南山流出,箩筐大小,在地上冲出一条水沟。水上有油,有如肉汁一般稠腻,舀来放到器皿中,开始时呈现黄色,以后逐渐地变成黑色,如同凝冻的油脂,点燃后很明亮,和油脂没有什么两样。用这种油来漆车和水碓上的铁圈极好,当地人称为石溙。水上浮油不止高奴县洧水一处,到处都有。先前,项羽把这地方封给董翳,让他做翟王,镇守此处;这就是所说的三秦之一。汉高祖攻下这里后,设置为县,即王莽时的利平。民间语讹,将其叫做高楼城。丰林川长流泻注,北流,与清水相汇流。清水又南流,奚谷水注入。奚谷水源自西方的奚川,东南流,注入清水。
清水又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有蒲川水注入。蒲川水源自石楼山,南流,经蒲城东——重耳逃奔之地。河水又南流,经蒲子县旧城西——现在大魏所属汾州的治所。徐广在《晋纪》中说:刘渊自离石南迁至蒲子。阚骃说:汉武帝时设置蒲城,其位于西北。蒲川水南流,有黄卢水口。黄卢水源自东面的蒲子城南,东北流入谷,溪流尽头即是水源。蒲水又往南,与紫川水相汇流。紫川水源自东北的紫川谷,西南流,与江水相汇流。江水源自江谷,西北流,注入紫川水。紫川水又西北流,注入蒲水。蒲水又西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与黑水相汇流。黑水源自定阳县的西山,两个源头同时流泻,一同泻入一个深渊,再往东南流,经县北,又东南流,在右边与定水相汇流,俗称白水。定水源自该县南山的定水谷,向东流,经定阳县旧城南面。应劭说:县城位于定水北。定水又东流,注入黑水,后乱流,又东南流,注入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