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三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127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三卷

第三卷·河水三卷·河水

本卷主要叙述河水自今甘肃境内安定郡北的麦田山流出后,进入今陕西境内的流经状况。

河水又北流,经北地郡富平县西,

  这段河道的河畔有两座山峰相对并峙,河水就从两山间流出,即上河峡,又名青山峡。河水穿过山峡北流,其间有支流东分而出。河水又北流,经富平县旧城西——秦朝所设置的北部都尉的治所。后王莽改郡名为威戎,县名为持武。建武年间(公元25—57年),曹凤,字仲理,任北地郡太守,因施政教化出色,有黄龙在九里谷高冈亭出现。其龙角长三尺,龙身粗十围,尾长十余丈。

  皇帝因而下旨对曹凤予以嘉奖,赏赐他丝绸百匹,增俸禄至中二千石。河水又往北,河中洲上有个薄骨律镇城,即赫连勃勃的果城。现在,该岛仍留有桑果林。“薄骨律”一名源自戎族,现在已经无法搞清它的确切含义了。访问当地的老人,他们说,据博闻广识的前辈们讲:赫连勃勃的时候有一匹骏马死在这里,当地的人即取马毛的颜色为白口骝,后因音讹,故为“薄骨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不知是否如此。河水又流经典农城东——世人称为胡城。河水又北流,经上河城东——世人称为汉城。薛瓒说:上河位于西河富平县,即是此处。冯参任上河典农都尉时,治所即是此处。河水又北流,经典农城东,俗称吕城,也是冯参的驻地——在这里管理农民。河水又东北流,经廉县旧城东,即王莽时的西河亭。《地理志》上面说:卑移山位于西北方。河水又北流,汇流于支流。这条支流上承大河,东北流,经富平城,中间分水灌溉田园,北流,注入河水;现在已经干涸了。《尔雅》中说:灉,返回重新流入。意思是说河水决口溢出后重又流入。河水有灉水,如同汉水有潜水。河水又东北流,经浑怀障西。根据《地理志》的记载,这是浑怀都尉在塞外的治所。太和(公元227—233年)初年,三齐被平定,历下的百姓被迁至此处,历城也由此而来——这里南距北地三百里。河水又东北流,经石崖山西——距北地五百里。

  山间的岩石上,有天然形成的纹理,形状如同虎和马,轮廓分明,像是画的一样,因此又名画石山。

  河水又北流,经朔方郡临戎县西,河水东北流,经三封县旧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置三封县。《十三州志》中说:三封县位于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河水又北流,经临戎县老城西。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置临戎县——先前是朔方郡的治所,王莽时称为推武。河水又北流,东分出一条支渠,流经沃野老城南——分水口名铜口。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年)建沃野县,即王莽时的绥武。支渠引水东流灌溉田亩——所谓引水流通,全在我们自己的智慧,这话确实不错。河水又拐弯北流,成为南河流出。河水又北流,自窳浑县旧城东往西分流溢出。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开拓朔方郡,县城即西部都尉治所,那里有一条从县城西北通往鸡鹿塞的小路。王莽时把郡名改为沟搜,县名为极武。河水溢出后积聚成屠申泽——东西广达一百二十里。《地理志》中说:屠申泽位于县东,指的就是这里。阚骃则称其为窳浑泽。

河水从县北转弯往东,

  河水又拐弯东流,即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越过梓岭,在北河造桥。北河东流,经高阙南。《史记》中记载:赵武灵王采用胡人服装以后,从代地沿着阴山脚下一直到高阙,都建了要塞。山下是长城,周围是连绵的山脉高插云天。中间有个断口,巍然耸立在河水的两岸,周围多有云雾缭绕,远远望去如同宫阙一般——以形状取名为高阙。从高阙往北去荒中,阙口那里有一座跨山构筑的城,名高阙戍。从古至今,那里一直有重兵驻扎在城中,作为守备边塞的要道。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卫青率十万大军于高阙大败匈奴右贤王,即是此处。河水又东流,经临河县旧城北。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代恭王的儿子刘贤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监河。

至河目县西,

  河水自临河县东流,经阳山南麓。《汉书注》中说:阳山位于河水的北岸。指的就是这座山。河水又东流,经石迹阜西。这座小山上的岩石,因碎裂后露出的斑纹都有马、鹿的蹄痕而名。河水又拐弯南流,经河目县旧城——县城位于北假地带。北假是个地名,包括高阙以东,沿河在两岸连山之间,直到阳山以远一带。《史记》

  中说:秦始皇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北上攻打匈奴,渡河夺取了高阙,军队驻扎在阳山的北假。北河又南流,与南河汇流。南河上游与西河承接,东流,经临戎县旧城北,又东流,经临河县南,又东流,经广牧县旧城北。旧城是东部都尉治所,即王莽时的盐官。南河流了二百里左右,东汇流于河水。河水又南流,经马阴山西。《汉书音义》中说:阳山位于河北,阴山位于河南。说的即是这座山。然而根据实地核查,阴山并不位于河南。《史记音义》中说:马阴山位于五原安阳县北。但现在山位于县北,却说是位于河南,显然这又是存疑造成的错误。我的根据是南河、北河以及安阳县以南,都是沙丘,没有其他特别的山。所以《广志》中说:

  朔方郡北有七处流沙,却没有与此相当的山,这是《音义》、《广志》的偏见。说阴山位于河水东南方向,还算正确。河水又东南流,经朔方县旧城东北。《诗》

  中说:在朔方筑城。说的即是这里。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大将军卫青把河水南岸那片地划为朔方郡,派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是此城。王莽时则称为武府。根据《地理志》的记载:金连盐泽,青盐泽都在县南。又根据《魏土地记》的记载:县里有个大盐池,池里的盐颗粒粗大而色泽青白,名青盐,又名戎盐,可入药。汉时设置典盐官。大盐池距平城宫一千二百里,位于新秦一带。

  服虔说:新秦是地名,在北面,方圆千里。如淳说:新秦位于长安以北,朔方以南。薛瓒说:秦驱逐匈奴后,将河南一带纳入其国,并从中原地区迁了一些百姓过去,以充实那里的人口,故名新秦。

河水又拐弯向南,流经五原郡西安阳县南,

  河水自朔方向东转弯,流经渠搜县旧城北。

  根据《地理志》的记载,渠搜县位于朔方,是中部都尉治所,即王莽时的沟搜亭。《礼·三朝记》中说:北方开发渠搜,南方安抚交趾。北方与南方在这里相对并举,即《禹贡》中的析支、渠搜。河水又东流,经西安阳县老城南;王莽时改名为漳安。河水又东流,经田辟城南。

  《地理志》中说:这是先前的西部都尉治所。

  河水又拐弯向东,流经九原县南,河水又东流,经成宜县旧城南;王莽时称艾虏。河水又东流,经原亭城南。阚骃在《十三州志》中说:这是中部都尉治所。河水又东流,经宜梁县旧城南。阚骃说:宜梁位于五原西南六十里,现在人们称为石崖城。河水又东流,经稒阳城南,即东部都尉治所;河水又流经河阴县旧城北,又东流,经九原县旧城南。秦始皇设置九原郡,治所即是这里;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改名为五原,即王莽时的获降郡成平县。旧城西北与一城相对,大概是五原县旧城——王莽时的填河亭。

  《竹书纪年》中说: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朝廷命令吏大夫的奴仆迁居到九原,又命令将军大夫的嫡子和驻防边境的官吏,都穿上胡人的服装。老城南对长河,北依连山。秦始皇驱逐了匈奴,傍着河水东岸修筑堡垒,与阴山连成一线,成为河上的要塞。徐广在《史记音义》中说:五原以北是阴山。指的即是此山。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西自临洮,东到辽海,西傍阴山,修筑长城;又在南方开拓南越。民夫们白天戒备,夜间干活,疲惫不堪,怨声载道。因此杨泉在《物理论》中说: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到处尸横遍野。民歌说:生了男孩子你别去抚养,生了女孩子你喂她成人。你没看见长城下面,男孩的尸骨纵横!百姓的怨恨痛苦,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蒙恬临死时说:自临洮至辽东,筑城挖壕万余里,不可能不掘断地脉,这本就该是死罪了!

河水又东流,经临沃县南,

  临沃即王莽时的振武。河水又东流,一条支流自河水中分出。河水又东流,石门水自南注入。石门水源自石门山。《地理志》中说:源自北方的石门障,即这座山。光禄城位于石门障的西北方。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回国,诏令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率领骑兵一万六千名,护送单于去幕南镇守光禄城。光禄城因光禄大夫徐自为所筑而名。光禄城东北是怀朔镇城。石门水自石门障东南流,经临沃城东,又东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经稒阳县旧城南,也就是王莽时的固阴。《地理志》中说:从县北源自石门障,它的西南角被河水冲塌。河水又东南流,与一支流汇流。这条支流上口在临沃县承接大河,东流七十里,灌溉了北岸南北二十里的田亩,最后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经塞泉城南,继续往东流去。

河水又东流,经云中郡桢陵县南,又东流,经沙南县北,从县东拐弯南流,经沙陵县西,

  大河东流,经咸阳县旧城南,即王莽时的贲武。河水曲折地东流,白渠水注入。白渠水源自塞外,西流,经定襄武进县旧城北。武进县是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时改为伐蛮,世祖建武年间赵虑受封此地,立为侯国。白渠水又西北流,经成乐城北。《郡国志》中说:成乐,原属定襄。《魏土地记》中说:成乐城位于云中城东八十里,现在是云中郡治所,又名石卢城。白渠水又西流,经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中说:云中宫位于云中县旧城东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流,经云中城南——先前是赵国之地。《虞氏记》中说:赵武侯从五原河曲开始往东筑长城,一直到阴山。又在河西建筑大城,后来因为一边崩塌而没有筑成。于是武侯便在阴山河曲,另卜新址,向神祈祷。在白天看见有一群天鹅在云中翱翔,整整一天都在盘旋,下面现出大片亮光。武侯自言自语:天鹅莫非是因我而来吗?于是赵武侯就在那里筑城,即现在的云中城。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置云中郡。王莽时改为受降,县名称远服。白渠水又西北流,经沙陵县旧城南,即王莽时的希恩县。白渠水又西流,注入沙陵湖。还有一条芒干水,源自塞外,南流,经钟山,即阴山。先前郎中侯应对汉朝皇帝说:

  阴山东西千余里,是单于的园林。自从孝武帝出兵从漠北夺得了这片地方之后,匈奴失去了阴山,每每经过那里没有不痛哭流泪的。侯应说的就是这条山脉。白渠水又西南流,经武皋县,即王莽时的永武;又南流,经原阳县老城西;又西南流,与武泉水汇流。武泉水源自东方的武泉县旧城西南,即王莽时的顺泉。武泉水南流,又拐弯西流,经北舆县旧城南。根据《地理志》的记载:五原的南舆县,即王莽时的南利。因此这里加北字,称北舆,先前是中部都尉治所。《十三州志》中说:广陵有舆县,因此这里加“北”字,称北舆。然而这两个地方距离太远,恐怕不太可能是以南北方位来区别地名的。武泉水又西南流,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流,经白道南谷口。白道南谷口右面有白道城,傍着长城,背靠山岭,前临沼泽。自白道城北出去,有一道高坡,名白道岭。沿途有个不断有泉水涌出的土洞,洞中的泉水永远也汲不完。我常读《琴操》,看到《琴慎相和雅歌录》中说的“饮马长城窟”。等到走了这条路,追忆起古时的事,才知道《琴慎相和雅歌录》中写得非常确切,并非虚言。回头看左右两边,有一道像是塌毁的城墙废址坐落在山顶上,沿着溪流和山岭蜿蜒伸展,东西都看不到尽头,这可能就是赵武灵王所筑的吧。芒干水又西南流,经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入。白道溪水源自武川以北的边塞,南流,经武川镇城——景明年间(公元500—503年)为防御北狄而筑。白道溪水又西南流,穿过峡谷,流经魏帝行宫东,世人称阿计头殿。宫城坐落在白道岭北边的山上,城角成圆形——不是方方正正的;四座城门上都高筑城楼,城内只是高台殿宇。白道溪水又西南流,经中溪,出山后又西南流,自云中城北往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流,塞水注入。塞水源自怀朔镇东北的芒中,南流,经广德殿西山下。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我跟随高祖到北方巡察,到了阴山的讲武台。讲武台东是高祖的《讲武碑》,中书郎高聪书写的碑文。自讲武台西往南登山,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广德殿就坐落在那里。殿宇四面披檐,两边有廊,厅堂内和藻井上都描绘奇禽异兽。广德殿西北是焜煌堂,模仿古时的温室殿而建,楹柱方椽都精雕细琢。时高祖鸾驾临幸朔北荒漠,南秦王仇池杨难当撤去藩国称号,远程前来朝拜高祖,投诚归顺。这就是他觐见的地方,因此取名广德殿。魏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刻石立碑,颂扬这件事。碑文的颂词说:国内的祸害被清除,威慑边疆四方。蛮戎各族,直至西方的氐羌,都心悦诚服,携带着翻译远程前来朝拜。南秦恭顺地俯首听命,敬畏地纳土请降。巍峨的广德殿,壮丽的焜煌堂!这是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的手笔。碑的背面题着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随从大臣的姓名,如同新刻的一般。塞水自山谷南端流出,西南流,注入芒干水。

  芒干水又西南流,注入沙陵湖,湖水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南流,经桢陵县西北,沿胡山,经沙南县东北,自两县的两山之间流出。太和年间,我任尚书郎,跟随高祖到北方巡察,曾亲身经过那一带。县城位于山南,即王莽时的桢陆,北距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里左右,有两座大山东西对峙,山西临河,河水南流。根据水脉来核对经文,其中记述川流经过之地,然而次序却不相一致,似乎没有什么相关。

河水又南流,经赤城东,又南流,经定襄郡桐过县西,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 201年)置定襄郡,即王莽时的得降。王莽时将桐过县改为椅桐。河水在二县中间的一段,有个君子济渡口。皇魏桓帝十一年,皇上西行到榆中视察,东去代郡各地巡行。洛阳有个大商人带了钱币货物跟在后面,夜间迷了路,就于渡口津长(子封)处投宿。津长名叫子封,送他过河。不料商人暴病而死,子封就把他埋葬了。等到商人的儿子来寻找父亲的遗体,掘开坟墓,抬出尸体,发现商人所带的行李财货没有丝毫损失。商人的儿子便把所有的金银都赠送给子封,然而子封却没有接受。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子封真是一位君子!于是渡口便取名为君子济。君子济渡头位于云中城西南二百里。

  河水又东南流,左汇流于一条水。这条水源自契吴的东山,西流,经旧时乡里南,北方俗称契吴亭。

这条水又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树颓水注入。

  树颓水源自东山,西南流,右与中陵川水汇流。中陵川水源自中陵县西南山下——北方俗称大浴真山,中陵川水也叫大浴真水;东北流,经中陵县老城东,北方俗称北右突城,即王莽时的遮害。《十三州志》中说:中陵县位于善无县南七十五里,世祖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置。中陵川水又西北流,右汇流一条水。这条水源自东山,北方俗称贷敢山,水也称贷敢水。这条水西北流,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西北流,经善无县老城西,即王莽时的阴馆。《十三州志》

  中说:这是先前定襄郡的治所。但是根据《地理志》的记载,这是雁门郡的治所。中陵水又西北流,右汇流一条水。这条水源自东山脚下,北方俗称吐文水,山也称吐文山。这条水又北流,经锄亭南;又西流,经土壁亭南,西流出峡,在左边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北流,名沃水;又东流,经沃阳县老城南,北方俗称可不埿城,即王莽时的敬阳;又东北流,经沃阳城东;又东流,与可不埿水相汇流。可不埿水源自东南六十里的山下,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东流,经参合县南。参合县是魏国依参合陉而取名的,北方俗称仓鹤陉;有路从中间通过,那地方也称参合口。这个山口位于县城西北,《燕书》中所说的太子宝自河西领兵回参合,三军溃散奔逃,即是这里。魏国将其立为县,隶属于凉城郡,西距沃阳县旧城二十里。城北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中说:沃阳县,是西部都尉治所。北方俗称阿养城。沃水又往东,与一条水相汇流。这条水源自县城东南六十里的山下——北方俗称灾豆浑水;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东北流,注入盐池。《地理志》中说:盐泽位于东北。指的即是盐池。现在盐池西南距沃阳县老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清宁静,水深而不流动,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盐池北七里是凉城郡治;池西有一座旧城,俗称凉城,郡也是根据这座城取名的。《地理志》中说:盐泽有长、丞等官,凉城是他们的治所。凉城西三里有一座小山,山下有泉水,东南流,注入盐池中。

  北方称这座小山为大谷北堆,水也因山而名。中陵川水从支流分出处往西北,右于连岭北与一条水汇流。这条水源自沃阳县东北山下,北方俗称乌伏真山,水称诰升袁河;西南流,经沃阳县,左与中陵川水相汇流;往西南,乱流,与一条水相汇流,北方俗称树颓水。树颓水源自东山下,西南流,右与诰升袁水相汇流;乱流,西南流,分为两条:左分支南流,北方俗称太罗河;右西流,经老城南,北方俗称昆新城,水自城边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南流,太罗水注入。太罗水上源承接树颓河,南流,向西拐弯,经武州县老城南。《十三州志》

  中说:武州县位于善无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北方俗称太罗城,水也依城而名。太罗水西南流,有一条水注入。这条水源自老城西北五十里,南流,经老城西,北方俗称故盘回城;又南流,注入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左流至湳水口;湳水源自西河郡美稷县,流向东南。《东观记》中说:郭汲,字细侯,任并州牧。先前在州任职时,平时对百姓有恩德,因此老百姓手牵手地在路上迎接他。等到他去西河美稷巡察之时,有几百个小孩跨着竹马来迎接拜见他。郭汲问他们:你们怎么这么大老远地来到这里?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来了,我们十分高兴,因此来迎接您。郭汲向他们道谢后,就打发他们回去,孩子们又送他到城外,临别时问道:您什么时候再回来啊?郭汲估算了一下,就把归来的日期告诉了他们。然而回来时郭汲却早到了一天,一想到孩子们,他便在野亭里留宿,待到约定的日子才走。湳水又往东南,羌人都以水为姓氏。汉冲帝时,羌人湳狐奴向汉归顺,成为羌人的首领。这条水民间也称遄波水,东南流至长城东。咸水源自长城西的咸谷,东流,注入湳水。湳水又东南流,源自西北方穷谷的浑波水东南流注入湳水。湳水又东流,经西河富昌县旧城南,即王莽时的富成。湳水又东流,注入大河。河水左与源自善无县老城西南八十里一条水相汇流。这条水西流,经吕梁之山,名吕梁洪。吕梁山岩石层沓,山谷低平,山涧弯弯曲曲,崖岸又高又深;高耸的巨岩陡峭千丈,河流冲激,波涛汹涌,势如雷电,轰隆之声震天动地。从前吕梁山没有开凿时,河水自孟门流出,后来大禹将这里凿通来疏导河水。司马彪说:吕梁位于离石县西。现在自离石县西翻山越岭探寻河水,一路上没有任何障碍,至此才成为河上重大的险地。这就是吕梁,位于离石县北以东约二百余里。

又南流,经西河郡圁阳县东,

  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西河郡,王莽时改为归新。圁水源自上郡白土县的圁谷,东流,经县南。《地理志》中说:圁水源自西方,东流,注入河水。白土县,王莽时改为黄土。圁水东流至长城,汇流于神衔水。神衔水源自白土县南的神衔山,出峡后东流至长城,注入圁水。圁水又东流,经鸿门县,即先前的鸿门亭。《地理风俗记》中说: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位于圁阴县西五十里,那里有火从地下冒出。圁水又东流,梁水注入。梁水源自西北方的梁谷,东南流,注入圁水。圁水又东流,经圁阴县北。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置圁阴县,王莽时改为方阴。圁水又东流,桑谷水注入。桑谷水源自西北方的桑溪,东北流,注入圁水。圁水又东流,经圁阳县南,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端水注入。端水源自西方的号山。《山海经》中说:山上的树大多是漆棕,草大多是芎,又多汵石,端水就源自此处,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诸次水注入。诸次水源自上郡的诸次山。《山海经》中说:诸次水源自诸次山。山上树木,大象和蛇很多;草和鸟兽却没有。诸次水东流,经榆林塞,世人又称榆林山,即《汉书》中所说的榆溪旧塞。沿着这条溪流往西,都是长满榆树和柳树的沼泽地,自沙陵一直延伸到龟兹县西北,因此称广长榆。

  王恢说:种植榆树作为屏障。就是指的这里;苏林认为榆中位于上郡,其实不然。根据《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派军队在西北驱逐了匈奴之后,将榆中沿河水以东与阴山连成一片。然而榆中位于金城东大约五十里,阴山则位于朔方以东,依此推断,榆中不会位于上郡。《汉书音义》认为苏林弄错了,的确如此。诸次水又东流,经长城,与小榆水相汇流。沿溪涧往西北,山谷尽头就是它源头。诸次水又东流,与首积水相汇流。首积水源自首积溪,东流,注入诸次水,又东流,注入河水。《山海经》中说:诸次水东流,注入河水。即是这条水。河水又南流,汤水注入。《山海经》中说:汤水源自上申之山——山上多大石,榛树和楛树,草木则不生;汤水就源自此处,东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经离石县西,

奢延水在此注入河水。奢延水源自奢延县西南的赤沙阜,流向东北。

  《山海经》中记载,生水源自孟山,就是指的这条水。郭景纯说:孟字也可以写做明字。汉时破羌将军段颎在这里大败羌人,羌人都逃往洛川。洛川在南,民间因此水流经奢延县境,就称它奢延水,又名朔方水。奢延水东北流,经奢延旧城南,即王莽时的奢节。赫连勃勃龙升七年,派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在奢延水以北、黑水以南改筑了一座大城,称统万城。统万城用蒸过的泥土精工构筑,十分牢固,虽然年代已久,但高大的城墙仍如同新的一般。又制造了各种兵器,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十分锋利精良。又打造了一把宝刀,装上雕着龙雀的大环,号称大夏龙雀。刀背上刻着的铭文说:古代最锋利的兵器,吴楚宝剑号称湛卢。现在又有大夏龙雀,威名遍及京都。可以使得远方诸国归顺,可以安抚逃亡者。雄威震慑天下,就如同风吹草伏。世人十分珍视这把宝刀。又用铜铸成大鼓、飞廉神兽、铜人、铜驼、龙虎之类,均用黄金装饰,排列在宫殿前。

  这也就是今天夏州的治所。奢延水又东北流,与温泉水相汇流。温泉水源自西北的沙溪,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黑水注入。黑水源自奢延县的黑涧,东南流,经沙陵,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与交兰水相汇流。交兰水源自龟兹县交兰谷,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北流,与镜波水相汇流。镜波水源自南邪山的南谷,东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经肤施县;有源自西北方龟兹县(这里因收留过龟兹国投降的胡人居住而名)的帝原水,流向东南。帝原水又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经肤施县南。

  秦昭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置肤施县——上郡的治所。汉高祖平定了三秦,又设置为郡。王莽时,马员被任命为增山连率。

  王莽失败后,马员归降世祖,仍为上郡太守。司马彪说:增山是上郡的别名。奢延水又往东,流入五龙山。《地理志》中说:

  县里有五龙山、帝原水,从此下流也通称为帝原水。帝原水流经长城东,自白翟流出。又有源自西北方的平溪东南平水,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走马水注入。

  走马水源自西南方长城以北的阳周县老城南边的桥山——先前蒙恬就是在这里被秦二世逼迫自杀的。因为山上有黄帝墓,王莽时又改为上陵畤。因为黄帝死后,只留下弓和剑,所以世人都说黄帝升仙了。先前段颎追击羌人出了桥门,追到走马水,听说羌人停留在奢延泽,就是这里。门,即桥山的长城门。当初,秦始皇派遣太子扶苏和蒙恬一起修筑长城——自临洮至碣石,就是这道城。走马水东流,又东北流,流进长城,又东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与白羊水相汇流。白羊水源自西南的白羊溪,沿着溪水东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注入河水。《山海经》中说:生水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陵水注入。陵水源自陵川的北溪,南流,经平原,拐弯向西,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至离石水口。离石水源自离石北山,南流,经离石县旧城西。《史记》中说:秦昭王攻赵,夺取离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武帝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刘绾,立为侯国。后汉时,这里成为西河郡的治所。离石水又南流,拐弯西流,经隰城县旧城南。元朔三年,汉武帝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

河水:临沃至吕梁山

  刘忠,立为侯国,即王莽时的慈平亭。胡人因民间语讹,现在还称它千城。离石水又西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经中阳县西,

中阳县旧城位于东面,汾水流经城东,并不靠近河水——与河水相隔好几重山。

河水又南流,经土军县西,

  土军县为吐京郡的治所,老城即土军县的老县城。因为胡语与汉语对译,音变而发生错讹。土军县城圆长而不方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武侯宣义受封此地,立为侯国。县里有一条龙泉。出城往东南,道路左边山下的牧马川出产名马,十分雄骏,如同滇池的天马一般。龙泉水西北流,至老城东南。土军水源自道路左边的高山上,西南流,注入龙泉水。龙泉水又北流,转弯流经城东,西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与契水相汇流,水源往东在溪流的尽处。河水又南流,与大蛇水相汇流。大蛇水源自溪头,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右与辱水相汇流。《山海经》中说:辱水源自鸟山——山上面桑树很多,山下面楮树很多,山北面盛产铁,山南面盛产玉。

  辱水东流,注入河水,俗称秀延水。辱水又东流,流至浣水口,沿着溪流往西拐弯,溪流尽头就是浣水的源头。辱水又东流,与根水相汇流。根水源自西南溪下面,东北流,注入辱水。辱水又东南流;有自西露溪流来的露跳水,东流,又东北流,最后与辱水相汇流;两水汇流后,乱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左与信支水相汇流。信支水源自东露溪,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左与石羊水相汇流。沿着溪流往东进山,水源出自山谷尽头,西流,注入河水。

河水又南流,经上郡高奴县东,

  域谷水自东边的荒原出发,西流,经长溪,又西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河水南流,众水汇入南流,与孔溪相汇流。孔溪源自孔山南麓,沿着溪流往西,注入河水。孔山上有三个洞穴,车轮般大小,东西两边相距都大约二丈,穿山直通南北,因此名孔山。孔山位于蒲城西南三十余里。《山海经西次四经》

  河水又右汇流于区水。·开头第一列山即阴山,西北一百七十里为申山,山上面小米和柞树很多,山下面杻树和橿树很多,山南面盛产金玉,区水就从这里发源,东流,注入河水。世人称其为清水。清水东流,至上郡长城,经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人谷。沿着水边往北,溪流尽头即为水源。清水又东流,至龙尾水口。龙尾水源自北地神泉障北山的龙尾溪,向东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与三湖水相汇流。三湖水源自南山的三湖谷,东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经高奴县,与丰林水相汇流。《地理志》称洧水。因此说高奴县有洧水,水上有油,能燃烧,可以采集起来使用。《博物志》中说:有泉水自酒泉延寿县南山流出,箩筐大小,在地上冲出一条水沟。水上有油,有如肉汁一般稠腻,舀来放到器皿中,开始时呈现黄色,以后逐渐地变成黑色,如同凝冻的油脂,点燃后很明亮,和油脂没有什么两样。用这种油来漆车和水碓上的铁圈极好,当地人称为石溙。水上浮油不止高奴县洧水一处,到处都有。先前,项羽把这地方封给董翳,让他做翟王,镇守此处;这就是所说的三秦之一。汉高祖攻下这里后,设置为县,即王莽时的利平。民间语讹,将其叫做高楼城。丰林川长流泻注,北流,与清水相汇流。清水又南流,奚谷水注入。奚谷水源自西方的奚川,东南流,注入清水。

  清水又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有蒲川水注入。蒲川水源自石楼山,南流,经蒲城东——重耳逃奔之地。河水又南流,经蒲子县旧城西——现在大魏所属汾州的治所。徐广在《晋纪》中说:刘渊自离石南迁至蒲子。阚骃说:汉武帝时设置蒲城,其位于西北。蒲川水南流,有黄卢水口。黄卢水源自东面的蒲子城南,东北流入谷,溪流尽头即是水源。蒲水又往南,与紫川水相汇流。紫川水源自东北的紫川谷,西南流,与江水相汇流。江水源自江谷,西北流,注入紫川水。紫川水又西北流,注入蒲水。蒲水又西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与黑水相汇流。黑水源自定阳县的西山,两个源头同时流泻,一同泻入一个深渊,再往东南流,经县北,又东南流,在右边与定水相汇流,俗称白水。定水源自该县南山的定水谷,向东流,经定阳县旧城南面。应劭说:县城位于定水北。定水又东流,注入黑水,后乱流,又东南流,注入河水。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