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水经注

第一卷

书名: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本章字数:1264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24


第一卷

第一卷·河水一卷·河水

  河水即黄河,在古代,黄河除“河”和“河水”这两个最通行的名称外,按不同的习惯、地区和段落,还有大河、浊河、逢留河、金城河、上河、孟津河等别名。本篇为《水经注》最长的一篇,共分五卷,五万多字,约占全书的七分之一。黄河,为我国的第二大河,源自现在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最后在山东入海。

  古人把今新疆塔里木河支流和田河上源,甚至更远,作为黄河的源头,即“黄河重源”,其实不对。《水经》因袭了这种错误提法,郦道元所参考的文献也都是以讹传讹,这是应该注意的地方。卷一主要叙述河水自昆仑山东北流出后,注入渤海。

昆仑墟位于西北,

  山成三重的是昆仑丘,《昆仑说》上面说:昆仑山有三层,最下面那一层叫樊桐,又称板桐;第二层叫玄圃,又叫阆风;最上面那层叫层城,也名天庭,是天帝住的地方。

距嵩高五万里,位于大地的中央。

  《禹本纪》上面也是这样记载。高诱说:黄河从昆仑山处发源,在地下潜流一万三千里,后经过大禹疏导畅通,才从积石山里流出。据《山海经》上载:

  从昆仑山到积石山大约一千七百四十多里,黄河从积石山流出,经过陇西郡到达洛阳--据各种地理典籍的记载,大约五千多里。又据《穆天子传》上载:

  穆天子从昆仑山到周朝都城,是根据西方的里程计算的。从周朝都城瀍水以西到河宗之邦、阳纡之山,全程三千四百里,从阳纡以西到河首是四千里,总计七千四百里。《外国图》上面又说:从大晋国正西方行走七万里,便可到达昆仑山,仙人们都居住在那里。这些说法都不一致,况且路途遥远,险阻难行,经籍上面的记载因为年代久远、脱落而难以查考,水路、陆路又互不一样,往返也不尽相同,我见闻浅陋,没有做过详细的研究,只是不能不叙述一下所见诸

说,把其中不相一致的地方记载下来而已。

高一万一千里。

  《山海经》上面说,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晋人郭景纯认为,昆仑山海拔二千五百多里。《淮南子》上面说,昆仑山高一万一千里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黄河

  《春秋说题辞》上面说:河,它的意思就是载荷。河载负着天地间的精气,将其分布于四方;怀藏着属阴的水,将其引导流通。《释名》上面说:河,就是下,沿着地势低洼处而流。《考异邮》上说:河是水的气体,四渎的精华,因此它能够流布且化育万物。《元命苞》上面说:水为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开始,万物靠着水才能够萌生,它是元气凝成的血液。《管子》上面说:水是大地的血气,如同血液在筋脉里流通一样。因此说:水是一种财货。五害之类,以水最为大。水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从山间流出,注入大海中的水,称为经水。引导旁流的水注入大河,最后流进大海中的水,称为支水。从地沟流出,流进大水,注入海洋中的水,称为川水。《庄子》上面说:秋水随着季节而来,成百上千条水流注入黄河,经水的流量十分洪大。《孝经援神契》上面说:黄河在各水中最大,它的上流与天上的银河相接。《新论》上面说:四渎的水源以黄河为最高最长,它从高处流下,水势汹涌澎湃,所以水流湍急。徐干在《齐都赋》中写道:川流有浩浩荡荡的大河,从昆仑山发源,九条支流分道流淌,向北汇流于沧海之中,惊涛骇浪狂暴而凶猛,激起浮沫浪花。《风俗通》上面说:

  江、河、淮、济,合称四渎。渎,就是通,全靠着它把中原地区的污秽之物荡涤干净。《白虎通》上面说:它的特性宏大而昭着,所以叫渎。《释名》上面说:

  渎,就是单独。各从所在之处单独流出,最后注入大海。

从它的东北角发源,

  《山海经》上面说:昆仑墟位于西北,黄河从它的东北角发源。《尔雅》

  上说:黄河从昆仑山发源时,水色澄清,汇流了一千七百零一条川流后,水色就呈现出黄色。《物理论》上面说:黄河的颜色呈现黄色,是因为众川的水流将它搅得混浊。河道每隔一百里就有一小弯,每隔一千里就有一段弯道、一段直道。汉朝的大司马张仲议说:黄河十分混浊,澄清一石水,含泥竟有六斗。然而老百姓却争着引水灌溉田地,使得黄河不能通航。等到三月,桃花水来了之后,黄河就会决堤,这是水道阻塞,水流不畅的原因。于是官府就禁止老百姓继续引黄河灌溉田地。由此黄河又兼有了浊河之名。《述征记》

  上面说:盟津、河津经常是混浊的,比江(长江)水要狭窄,但是比淮水、济水要宽阔。数九寒冬,黄河结冰厚达数丈。当河面刚开始封冻时,车马还不敢过河,要必须等到狐狸行走的时候才能够过河。据说,狐狸这种动物听觉十分灵敏,它听到冰下没有流水的声音了,才敢过去。人们看到狐狸在走了,才敢踏冰过河。我按《风俗通》上面所说的:俗语说,狐狸想渡河,但是对尾巴却无可奈何,而且狐狸生性多疑,因而俗话有狐疑一词,但是也未必就像郭缘生所说的那样。

从东南拐弯,流入渤海。

  《山海经》说:南面即从极之渊,又称中极之渊,深达三百仞,河伯冯夷就在那里。《括地图》说:河伯冯夷总是乘坐着云车,由两条龙拉着走。黄河又从阳纡山和陵门山流出,流向冯逸山。《穆天子传》说:穆天子向西行,到了阳纡山,即河伯冯夷所居之地,冯夷就是河宗氏。穆天子将珪璧投入水中,作为向河伯的献礼。河伯于是就与穆天子一起展图审阅典章制度,观看天子的宝器,如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物,《河图》中都有记载。河伯把它作为礼物献给穆天子,穆天子看了图后,方才引着河伯往西行走。伏羲曾在河上接受龙马图,即八卦。因此《命历序》说:《河图》是帝王所依赖的基业,图中记载着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后来,尧在黄河上筑坛,接受《龙图》,并作《握河记》。等到虞舜、夏、商,也都接受了《河图》。李尤在《盟津铭》中写道:滔滔黄河,汇集于大海。它流经的中州,是《龙图》所在之处。《淮南子》说:当年大禹治理洪水时,在阳纡山祭礼祈祷,说的就是这个地方。高诱认为阳纡就是秦薮,其实不对。释氏《西域记》说:阿耨达太山上有大渊水,那里的宫殿楼台十分宏伟壮观。阿耨达太山,即昆仑山。《穆天子传》说:穆天子登上昆仑山,参观了黄帝的宫殿,给丰隆的坟头堆上泥土。丰隆就是雷神。黄帝宫,就是阿耨达宫。有六条大水从这里发源,山西的一条大水,名叫新头河。郭义恭在《广志》中说:这就是甘水。在西域以东,名叫新陶水。天竺国以西,因为水味甘甜,因而叫甘水。那里有石盐,像水晶一般洁白,有的成大块,就把它敲碎食用。康泰说:安息、月氏、天竺到伽那调御,都依赖这里的石盐。高僧法显说:越过葱岭,就进入北天竺境内。从这里沿着山岭向西南方向行走十五天,一路上险阻难行,崖岸陡峭艰险,山上全是岩石,陡峭的崖壁有千仞之高,临近崖岸,令人头晕目眩,想再往前行就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了。在山崖下有一条河流,名叫新头河。先前有人在崖壁上凿石开路,架起了竖梯。总计需要爬七百道梯子才能爬完,然后踩着索桥过河,沿河两岸相隔都是八十步。语言不通,翻译的人也没有,汉朝的张骞和甘英都没有到达这里。我考证过史传,这就是所说的罽宾国的国境。在那里,绕山凿了蹬道,蹬道十分狭窄,仅仅有一尺多宽。骑马的、步行的过往行人,互相扶持,小心行走,还要依赖索桥过河,这样走了二十来里,才到达悬度国。一路上的险阻和艰危,举不胜举。郭义恭说:乌秅以西,有个悬度国,因山溪阻隔,道路不通,要借助绳索才能过去,所以国名悬度。那里的人住在山上,在石壁之间耕种,房子也是用石头做的。他们用两手捧水喝,就是所谓的猿饮。那里有白草、小步马,有驴,没有牛。这大概就是悬度国吧?法显和尚又说:渡过黄河后就到了乌长国。乌长国就是北天竺,佛陀到过这个国家,并在这里留下足迹,足迹的长短能够随着人的意念而不同,到现在依然如此。佛陀的晒衣石至今还在。新头河朝西南方向流淌,又转向东南方向,从中天竺国流过。这里两岸都是平地,有个国家名叫毗荼,在那里佛法十分兴盛。新头河又流经蒲那般河。在蒲那般河左右两边岸上有二十座佛寺。蒲那般河流经摩头罗国,在下游与新头河汇流。自河以西,是天竺各国;从这里以南,则是“中国”。这里的人民都很富裕,被称为“中国”,是因为饮食、衣着与中天竺各国相同,因此得名。佛陀去世以,众圣徒所行的礼仪法则,一脉相承,绵绵不绝。从新头河到南天竺国,一直到南海为止,行程四万里。释氏《西域记》上面说:

  新头河流经罽宾、犍越、摩诃剌各国,最后注入南海。在阿耨达山西南方向有一条水,名叫遥奴水;山的西南方向稍东,有一条水,名叫萨罕水;稍东又有一条河,名叫恒伽水。这三条水都是从同一座山上发源,又都在恒水汇流。康泰在《扶南传》中说:恒水的源头在西北边尽头,出自昆仑山。昆仑山中有五大源头,各水分流,都由这五大源而来。枝扈黎大江从昆仑山的西面流出,往北流淌,最后转向东南方注入大海。枝扈黎大江就是恒水,因此释氏《西域记》中有恒曲的名目。在恒水的北面有四个国家,位于最西面的就是恒曲中间的国家。有个拘夷那褐国,《法显传》上面说:恒水往东南方向流淌,从拘夷那褐国南面流过。在国都城的北面,娑罗双树之间,有希连禅河,希连禅河畔就是释迦牟尼涅盘的地方,各王也是在那里分舍利子的。

  支僧载在《外国事》上面说:佛陀去世之后,天界的神仙用新的白衣把他裹起来,用香花来供养。等到满了七天后,就把他装殓进金棺,从王宫中运出。

  从王宫往北大约三里,有一条小河,名叫醯兰那河。渡过这条小河,用旃檀木作柴火,天界的神仙各自用火来烧柴,但是都点不着。后来,大迦叶从流沙回来,呼号痛哭,悲不自胜,感动了天地。从这以后不用点火,柴枝就可以自行燃烧。国王收集起舍利子用金斗来量,总计八斛四斗。各国王、诸天、龙众、神王各分得少许,大部分舍利子都送回本国,用来建造佛寺。后来,阿育王在佛陀涅盘的地方建造了佛塔,但是那两棵树和佛塔现在都没有了。这两棵树叫娑罗树,开的花叫娑罗佉。娑罗佉的花如同霜雪一般白,芳香无比。竺枝在《扶南记》中说:林杨国距离今陈国陆路有两千里,只能够乘车马来往,没有水道。他们全国都信奉佛教。有个和尚死后进行火葬,烧了几千束柴,他还是和先前一样端坐在火中。于是,就把他搬到石室中去。过了六十多年,他的尸体仍旧和先前一样,一点也没有腐烂。这是竺枝亲眼所见。金刚之身永远也不会被毁坏,真智慧永远长存,舍利子在刹那间显现,天长地久永远也不腐朽败坏,真所谓智空无穷,大彻大悟者深不可测了。此水乱流注入恒水。恒水又往东流淌,从毗舍利城的北面流过。释氏《西域记》上面说:毗舍利城是维邪离国的都城。支僧载在《外国事》中说:维邪离都城距离王舍城五十由旬(佛学中的术语,为里程的数目--译者注),城墙周围长三由旬。维摩诘家在大城的里宫的南面,距离王宫有七里左右,但是殿宇都已经塌毁了,看到的只是遗址而已。法显和尚说:在城北有一座大林重阁,佛陀在这里住宿过。这里先前是奄娑罗女家施舍给佛陀造塔用的。距离毗舍利城西北方向三里的地方,有一座塔,叫放弓杖塔。相传,恒水上游有一个国家,国王的小夫人临盆时生下肉胎。大夫人嫉妒她,就告诉小夫人,她生下肉胎,是不吉祥的征兆。于是,大夫人就叫人用木盆子装上肉胎,将它丢弃到恒水中,听凭它朝下游漂流。下游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刚好到河边游玩观赏,看到水面上漂着个木盒子,捞起来打开一看,只见一千个婴儿长得十分端正好看,这个国王于是就将他们收养起来。这一千个婴儿很快长大成人了。

  他们个个都非常健壮勇猛,凡是他们讨伐的地方,无不披靡折服。接着,他们准备讨伐他们的生身父母之邦。国王听说后,十分忧愁。小夫人看到国王忧愁的样子,就在一旁问道:您为什么而忧愁?国王说:那个国王有一千个儿子,他们都非常健壮勇猛,打算来攻打我国,我因此而忧愁。小夫人就告诉国王不必发愁,只要在城的西面搭座高楼,等敌人来时,把她安置在楼上,她自有退敌的办法。于是,国王就按照小夫人所说的去办。等到敌人来了,小夫人就在高楼上对他们说:你们是我的儿子,为什么反而做叛逆的事情?楼下的人说:你是什么人?胆敢说是我们的母亲。小夫人对他们说:你们如果不相信,那么都张开嘴巴仰头朝向我。说完,小夫人便用两手捋着双乳,双乳各喷出五百道乳汁,分别落到一千个孩子的口中。于是,那些人才相信小夫人的确是他们的母亲,就立即放下了弓箭军械。作为父母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考虑周到,处理圆满,因此得道成辟支佛。现在两座塔还在。后来,世尊得道,他告诉各位弟子,这里就是我当初放下弓箭军械的地方。后人知道了这一事迹,就在这个地方建塔,所以起名为放弓杖塔。所说的一千个小儿,也就是后来的贤劫千佛。释氏《西域记》上面说:恒曲中稍东,有个僧伽扇柰揭城,就是佛陀走下三道宝阶的都城。《法显传》上面说:恒水流向东南方向,经过僧伽国的南面。当初佛陀从忉利天往东走下三道宝阶,给他的母亲说法,就是这里。现在宝阶早已湮没,阿育王在宝阶所在的地方造了一座塔,后来又立了一根石柱,柱子上面雕刻了狮子像。那些旁门左道,心不信佛的人,狮子就会向他们怒吼,吓得他们不得不诚心皈依。恒水又往东流淌,经过罽宾国的饶夷城--城南靠近恒水,它的西北方向六七里,恒水的北岸,是佛陀给弟子们说法的地方。恒水又往东南方向流淌,经过沙祗国的北面。

  从沙祗城南门出来之后,路东有一处,在这里佛陀曾经咬断一根杨枝,插入土中,杨枝长成杨树,长成七尺高后,就不增不减,现在还仍然存在。恒水又往东南方向流淌,经迦维罗卫城的北面流过。迦维罗卫城也就是先前净饭王(释迦牟尼之父)宫殿所在的地方。距离迦维罗卫城东五十里有一座御花园,园中有池水,国王的夫人到池中洗澡,从北岸出来,走了二十步,向东举起手扳着树枝,就生下了太子。太子落地后走了七步,两条龙喷水给太子洗浴,于是这里就变成了井池,僧人们都从这里取水饮用。太子和难陀等扑象、角力,射箭入地。现在那里有一弯泉水,供路过的行人饮用。释氏《西域记》上面说:位于迦维罗卫城北三里的恒河岸上,在父王迎接佛陀的地方,造了一座佛塔,在塔上刻有父王抱着佛陀的雕像。《外国事》说:迦维罗越国现在不再有国王了。城池早已荒废,只有一片空荡荡的荒地。然而,这里还住着二十多家姓释的优婆塞,他们是昔日净饭王的后裔,但是分为四个种姓,居住在这座荒城中。因为他们是优婆塞,所以重视修行,在他们身上还留有一些古风。那时,佛塔全部被毁坏了,条王弥重新加以修建。有一座佛塔是私诃条王赠送财物资助修建的,现在有十二个修行的人住在里面。太子刚出生时,王后所扳的树叫须诃树。阿育王用青石雕刻了王后扳树生太子像。先前的原树不复存在了,后来僧众就拿这种树栽在这里,辗转相传直到今天,树枝还像先前一样,还是荫蔽着石像。另外,太子走了七步的足印,现在痕迹还依然可见。阿育王用青石在两边夹住足印,又在上面盖了一块长方形的青石。现在百姓总是用香花供奉,七个足印的形状,看来还是纹理分明。现在,虽然上面盖了石板也没有变化,有人还在石板上面贴了好几层吉贝叶,但是足印更加清晰了。太子出生时,因为龙王夹太子两边,喷水给太子洗浴,一条龙喷出的水温暖一些,一条龙喷出的水冰冷一些。于是,就变成了两口水池。现在,这两口水池还一口冷,一口暖。太子在出家前十天,曾经出宫到御田中去,坐在阎浮树下,树神拿了七宝奉献给太子,太子没有接受,他只是一心想着要出家。御田距离王宫有一据--用晋朝人的话来说,一据就是十里。太子在三月十五日的夜晚出家,四大天王来迎接他,他们各自捧着一只马脚。那时,诸神和天人在两旁护卫,香花从天空中散落下来。这时,太子来到河南摩强水,就在这条水边做了修道的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迦维罗越国的北面,中间隔着十由旬。这条水位于罗阅祗瓶沙国,相隔三十由旬。菩萨偶然经

过瓶沙国,瓶沙王出来会见他,菩萨于是就在瓶沙随楼那果园中停留了一天,天色晚了就到半达钵愁去歇宿“。半达”,用晋朝人的话来说,就是白;“钵愁”,用晋朝人的话来说,就是山。白山距离瓶沙国北十里。天亮之后,菩萨就离开白山,晚上在昙兰山就宿,这里距离白山六由旬。他从这里一直向贝多树走去。贝多树在罗阅祗国的北面,距离昙兰山有二十里。太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得道,这种说法与经书上的记载不一致,因此就把不一致的地方记下来。竺法维说:迦维卫国就是佛陀出生的天竺国,处于三千日月、一万两千天地的中央。康泰在《扶南传》中说:

  先前范旃的时候,有嘾杨国人家翔梨从他本国去天竺,一路做买卖,辗转到了扶南,他就对范旃讲述天竺国的风土人情。在那里,佛教非常盛行,金银财宝堆积得到处都是,山川肥沃丰饶,一切都应有尽有,邻邦都对它很尊重。于是,范旃就问家翔梨:如果现在去,大概什么时候能够到天竺?大概几年才能够回来?家翔梨回答说:天竺离这儿三万多里,来回要三年多。范旃听后,就真的去了天竺,结果过了四年他才回来。他认为,那里的确是天地的中央。恒水又往东流淌,经过蓝莫塔,塔边有池,池中有龙守护。阿育王想拆下这座塔,分建八万四千座塔,后来忽然有所悟,知道这座塔是龙王所供奉,不是人间所有的东西,于是就停下了。这一带空寂荒凉,没有人居住,象群用长鼻吸水洒地,就像苍梧和会稽的象耕鸟耘一样。恒水又往东流淌,到达五河口--大概这里是五条河汇流的地方,但是详情不得而知。阿难从摩竭国去向毗舍利,想到那里去涅盘,诸天神就把这消息告知阿阇世王,于是阿阇世王便追到了河上;梨车听说阿难来了,也来迎接,结果阿阇世王和梨车都到了河上。阿难心想:向前走,阿阇世王会恼恨;向后退,梨车又会怨恨。于是,就在河心跳入三味真火中自焚解脱,身体分作两半,两岸各有一半。两位国王各自拿了那半份舍利子,回去造了两座塔。渡水南下一由旬,到了摩揭提国的都城巴连弗城,这就是阿育王建都的那座城。城中的宫殿都建造了墙阙,雕刻着花纹,又用大石堆成假山。在假山下修建了一座石室,有三丈长,两丈宽,一丈多高。有一个大乘婆罗门的儿子,名字叫罗汰私婆,又叫文殊师利,居住在这座城内。他聪明,有悟性,通晓百事,以清净自居,受到国王的尊敬,被国王奉为老师。靠着他一个人宣扬佛法,摩揭提国一直没有受到外族的欺凌。这座城在各国之中算是最大的了,人民富裕兴盛,争着施行仁义的事情。阿育王拆毁了七座塔,另建了八万四千座塔。起初,在城南二里多地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大塔--因为塔前有佛陀的足迹,所以在那里修建寺院。寺院的北门对着宝塔,宝塔的南面有石柱,石柱有四五围粗,三丈多高。上面刻着这样的铭文:阿育王拿阎浮提来布施四方僧人,回来后又用钱赎回。在宝塔的北面三百步,有阿育王所建的泥犁城。在城中有一石柱,也是三丈多高。柱头雕着狮子,刻有铭文,记述兴建泥犁城的原因和年月日。恒水又往东南方向流淌,经过小孤石山,在小孤石山的山头有个朝南的石室。先前佛陀坐在这个石室内,天帝释拿了四十二件事问他,佛陀就用手指在石头上把这四十二件事一一刻画在上面,现在划痕还在。恒水又往西流淌,经过王舍新城,这座城相传是阿阇世王所建。从王舍新城出来后,往南行走四里,进了山谷,就到了五山的里面。五山像城郭一般围绕在山谷的四周,这就是蓱沙王的旧城。城东西有五六里宽,南北有七八里长。这是阿阇世王先前想谋害佛陀的地方。现在,这座城已经荒废了,里面空空如也,也没有人走的路。进了山谷之后,沿着山向东南方向行走十五里路,就到了耆阇崛山。在距离山顶三里的地方,有一座石窟,洞口的方向朝南,这就是佛陀坐禅的地方。向西北方向行走四十步,又有一座石窟,这是阿难坐禅的地方。相传,阿难坐禅的时候,天魔波旬变成雕鹫来恐吓阿难,佛陀就隔着石壁用神力伸手抚摩阿难的肩膀,阿难就不再害怕了。现在还存在雕鹫的爪痕和壁上的手孔,因此这座石窟就被称为雕鹫窟。耆阇窟山峰峦秀丽峻伟,在五座山中最高。释氏《西域记》上面说:耆阇崛山在阿耨达王舍城东北,西望耆阇窟山,双峰并峙,相隔两三里,中间是道路,鹫鸟常常栖息在岭上,当地的人称为耆阇窟山。胡人所说的耆阇,就是鹫的意思。竺法维也说:罗阅祗国有灵鹫山,胡人称之为耆阇崛山,山岩是青石,岩石顶上像鹫鸟。阿育王派人去凿石,给石头装上两只假翼、两只假脚,又雕琢了鸟身。这一切至今都还存在。远远望去就像鹫鸟一般,因此被称为灵鹫山。以上几种说法各不一致,远近也不一样。

  然而,法显和尚亲自在山上住宿过,念过《首楞严经》,又以香花供奉,他的记述可以作为所见所闻的依据。恒水又往西流淌,从迦那城以南三十里流过,到了佛陀坐在树下苦修六年的地方--这里丛林茂密。往西行走三里,就来到了佛陀入池洗浴,天王按下树枝,让他扳着上岸的地方。又往北行走二里,就到了弥家女端了牛奶粥给佛陀的地方。从这儿再往北行走二里,就是当初佛陀在一棵大树下朝东坐在石头上吃奶粥的地方。现在石头和树都还存在,石头长和宽各六尺,高近两尺。这个国家气候温和湿润,树龄有的几千年,有的甚至上万年。从这儿往东北方向行走二十里,有一处石窟,菩萨走进石窟,向西盘腿而坐,脚背放在股上。心想:假若我成道了,应当有奇迹显现。他这么一想,在石壁上马上出现了佛影,有三尺左右长,现在仍然很明亮。这时,天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天神们在天空中说:这儿不是过去将来诸佛成道的地方,从这儿往西南方向行走,不到半由旬,在那里有棵贝多树,那树下才是过去将来诸佛成道的地方。天神们引着菩萨向前行走,到距离那棵贝多树三十步的时候,天神拿了吉祥草给他,菩萨接过吉祥草,又往前走了十五步,这时有五百只青雀飞来,围绕着菩萨的头转了三圈,然后向西飞去。菩萨往前行走到贝多树下,铺上吉祥草,面朝东坐了下来。这时,魔王派了三个美女,从北方走过来骚扰菩萨,魔王自己则从南方走过来。菩萨用脚趾踏在地上,魔兵就退却逃走了,三个美女都变成了老太婆--她们再也不能够恢复为美女了。于是,佛陀就在尼拘律树下的一块方石上面朝东坐下。现在,在焚天向佛陀走来的地方,四大天王捧钵的地方,都建造了塔。《外国事》上说:毗婆梨树,佛陀在此树下面坐了六年,长者的女儿用金钵盛了奶粥端给佛陀,佛陀接过奶粥,就站在尼连禅河中沐浴。沐浴完毕,佛陀就在河边吃了奶粥,把钵丢到河中,钵在水上逆流飘浮了一百步,方才沉入河中。迦梨郊龙王接住了钵,将钵放在龙宫中供奉,这时先前的三只佛钵也出现了。佛陀坐在河边距离贝多树二里的摩诃菩提树下,他在树下坐了七天,冥思苦想,最终成道。这时魔兵来试探佛陀。释氏《西域记》上面说:尼连水向南流入恒水,在恒水的西边有一棵佛树,佛陀在这里苦修,每天都吃粥,吃了整整六年。离城往西大约五里,在树东河上面,就是佛陀入水洗浴的地方。他从东边上岸,在尼拘律树下面静坐修道,舍女就在这里端奶粥给他。他从这里渡水向西行走,在六年树南边的贝多树下打坐,在这里降魔成佛。佛图调说:佛树曾经一度枯死,佛陀来的时候,佛树又重新生了枝叶。竺法维说:六年树距离佛树有五里。这些说法都不一致,暂且记下备考。法显从这里往东南方行走,回到巴连弗城,沿着恒水顺流西下,到了一座寺院,叫旷野寺,这是佛陀曾经住过的地方。法显继续沿着恒水西下,到了迦尸国波罗奈城。竺法维说:波罗奈国在迦维罗卫国南方一千二百里,中间是恒水,往东南方向流淌。佛陀转法轮的地方,就在都城北二十里。

  在那里有一棵春浮树,是维摩栖息过的地方。法显说:距离城东北大约十里是鹿野苑,辟支佛原来就住在这里--因为常常有野鹿在这里栖息,所以得名。法显从这里返回,住在巴连弗城。他又沿着恒水往东行走,在它的南岸有瞻婆大国。释氏《西域记》上说:恒曲稍东有瞻婆国,城南是卜佉兰池,恒水就在它的北边,是佛陀下来讲述戒律的地方。恒水又流经波丽国,是佛陀外祖父的国家。法显说:恒水又往东方流淌,流到了多摩梨靬国,就是海口了。释氏《西域记》上面说:大秦又叫梨靬。康泰在《扶南传》中说:从迦那调洲往西南到大湾,大约七八百里,才到枝扈梨大江口;渡江一直朝西走,走到尽头处就是大秦。又说:从拘利口出发,进入大湾中,从正西向北进去,大约一年多,就可以到达天竺江口,那条水叫恒水。江口有个国家,叫担袟,属于天竺。天竺派遣了黄门字兴去当担袟王。释氏《西域记》上面说:

  恒水向东流淌,注入东海。大概恒水是分为两条,各向东西两个方向流淌,分头注入两海的吧。释氏评论佛图调书时,列举《山海经》说:在西海南面,流沙岸边,赤水后面,黑水前面,有一座大山,名叫昆仑山。又说:在钟山的西面六百里处有昆仑山,有五条河从这座山发源。这是以《佛图调传》为根据的。最近又查考康泰的《扶南传》,书中记述昆仑山,刚好与《佛图调传》

  相合。按此传,从交州到天竺最近。康泰《扶南传》也说阿耨达山就是昆仑山。释氏说,幸而有了《佛图调传》,问题才迎刃而解。于是,释氏便绘成《西域图》,并对法汰说起这件事。法汰觉得他提这种常识性的问题很奇怪;法汰认为,从汉朝来的名士们都知道河在敦煌以南数千里,不应该不知道昆仑山的所在的。释氏又写道:这是以《穆天子传》为依据的。穆天子在昆仑山旁边的瑶池上面向西王母祝酒,说这里距离周朝都城洛阳的瀍涧有一万一千一百里,为什么却和佛图调上面说的不一样呢?你今天看到康泰的《扶南传》,这说明前人是知道这种情况的。从现在起才知道昆仑山就是无热丘,怎么能说是外国的呢?我认为释氏的话不是很好的证据。《穆天子传》、《竹书纪年》

  和《山海经》都埋藏了很多年,竹简的皮条都断了,次序也已错乱,难以理顺。后人将它凑合起来,多与古人的原意不一致。至于要想实地考察山川,与经文记载是不会相符的--查验道路的里程,本就很难相合。释氏不再去深究各种说法的大要--陈述细节以辩明他们的错误,是不妥当的。现在,根据《山海经》里所记载的,昆仑墟在西北,是天帝的下都。它方圆八百里,有一万仞高,山上有木禾,山边有九口井,都是用玉来做井栏。四面有九道门,门口有开明兽守着,这是百神所在的地方。郭璞说:从这里出去有个小昆仑。又根据《淮南之书》,在昆仑山上有木禾、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它的西边,沙棠、琅玕在它的东边,绛树在它的南边,碧树、瑶树在它的北边。旁边有四百四十座城门,各门之间有四里宽。一里长九纯,一纯长一丈五尺。有九口井在旁边,玉栏杆保护着它的西北边。打开北门,迎面吹来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山的天门,也就是阊阖门的里面,还有菜园疏圃,疏圃的水池里灌满黄水,黄水绕了三周之后又流回到它的源头,称为丹水--喝了这种水可以长生不死。黄河从它的东北角发源,赤水从它的东南角发源,洋水从它的西北角发源。这四条水都是天帝的神泉,可以配制百药,滋润万物。从昆仑丘又攀登到比它高一倍的凉风山上头,就可以长生不死;再登高一倍,就是玄圃山,登上此山就有了灵气,可呼风唤雨。又登到高一倍的上头,就与上天相连了,登上去就成了神仙,这称之为太帝之居。于是,大禹以不断增生的息土来堵遏洪水,作成大山,又掘昆仑墟成为洼地。高诱说:有的地字写成“池”字,就有些近于佛图调的说法了。阿耨达山有六条水,其中有两条被葱岭和于阗国阻隔。这与各种经史典籍的记载完全相反。又根据《十洲记》的记载,昆仑山位于西海的西北方向,北海的北面,离岸有十三万里,有弱水绕昆仑山一周而流淌。昆仑山的东南方向,靠近积石圃,西北方向靠近北户之室,东北方向对着大阔之井,西南方向靠近承渊之谷。这四角的四座大山,其实是昆仑山的支脉。先前,西王母对穆天子说:积石圃的南面距离咸阳有四十六万里。这座山高出平地三万六千里,上面有三角,呈方形,有万里之宽,上面宽大下面狭小,形状就像一只仰放的盆。所以说昆仑山有三角:一角在正北,高得遮住了星辰的光芒,称为阆风之巅;一角在正西,名叫玄圃台;一角在正东,名叫昆仑宫。在那里有一座用黄金砌成的天墉城,之上方圆千里,城上分布着五处金台,十二座玉楼。它的北户山和承渊山也有墉城,城上分布的金台玉楼,也都是一模一样的。有渊精阙、光碧堂、琼华室和紫红翠绿的丹房,光辉映日,像红霞般闪耀着九彩光芒。西王母就在这里治理着仙界,仙宫中的神灵都在这里朝拜她。这里上与璇玑相通,元气遍布四方,玉衡经常调理,使得它能与九天保持顺通,与阴阳相互调和,于是万物就蓬勃生长,奇珍异物也脱颖而出,都是由此而来的。天神也非常多,举不胜举。北海外有钟山,山上有金台玉阙,元气就积聚在这里,天帝的治所也在这里。根据东方朔的话和《水经》里说五万里的记载,就难以判断佛图调和康泰《传》中的记载是否是正确的了。天地之内,水泽之下,所包藏的东西,大的不一定就大,小的就不一定小,存在的不一定就有,潜隐的不一定就没有,真可谓包罗万象,范围广泛得很。其中,名称相同的而地域不同的,名称混淆的,也是不在少数。比如东海方丈,也被称为昆仑山,西洲铜柱,又有九府的机构。东方朔在《十洲记》里说:方丈位于东海中央,与东西南北四方海岸的距离都相等。方丈每边都是五千里,上面专供群龙相聚,有金玉琉璃建的宫殿--是三天司命所管辖的地方。群仙中有不想升天的,都在这里相聚来往。张华给东方朔《神异经》作序说:昆仑山上有铜柱,高与天通,就是所说的天柱。铜柱周围三千里,圆周就如同刀削过的一样。下面有回屋,属仙人九府管辖。上面有一只大鸟,名字叫希有。

  它朝向南方,张开它的左翼将东王公遮盖住,张开它的右翼将西王母遮盖住,背上有一小片没有羽毛,有一万九千里宽。西王母每年爬到鸟翼上,到东王公那边去。所以,铜柱上的铭文刻有:昆仑铜柱,高高地直插云霄,圆周就如同刀削一般,通体异常优美。铜柱上的鸟铭说:有只鸟儿叫希有,红瓴绿羽亮光光,它不叫也不吃,东边遮蔽着东王公,西边遮蔽着西王母。西王母想往东边走,爬上鸟背就到了。阴阳要相互依存,会合时才更精妙。《遁甲开山图》上面说:五龙来指教,天皇在无外柱州昆仑山上看到它们的踪迹。荣氏在《注》中说:五龙管辖五方,是五行的神灵。五龙下降凡间,天皇兄弟十二人把五方分为十二部,模仿五龙的遗迹,施行无为的教化。天下的仙人、圣人治所在柱州昆仑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山的东南方向一万二千里,五龙和天皇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十二天皇就是十二时辰的神。《山海经》上面说:

  昆仑丘其实就是天帝的下都,山神陆吾的职务就是管理天上的九部、天帝的园圃和时令。然而,天地四方之内所包括的地方是很远的。神仙有着十分玄妙幽远的情致,很难凭人情来推想。宇宙中的种种现象深远难知,人的思维难以寻根究底。假如不登上在云间飞奔的两龙,驾了八匹骏马在龟途上驰骋,对于轩辕氏访问百神,大禹在会稽集会诸侯这类事情,作一番衡量和比较,又怎么能够分辨得清楚儒墨各家的说法呢?

黄河又从渤海流出,往南流到积石山下,那里有一石门。

  《山海经》上面说:黄河流入渤海,又从渤海流出。黄河往西北方向流入大禹疏导过的积石山,这座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方向的羌中。我从各种书籍中考证,都说黄河是从昆仑山那里发源,潜流入地后再次发源。就是说,在蒲昌海隐没,在海水中冒出。因此,《洛书》说:黄河从昆仑山经重野流出来,这就是指这种情况而言的。黄河经过积石山后,就变成了中原的河流。因此,成子安在《大河赋》中说:综观百川壮伟的雄姿,再没有比黄河更美的了。它从昆仑山上极高的地方潜流,从积石山的崇山峻岭之间流出。释氏《西域记》

  上说:从蒲昌海开始,黄河潜入地下,然后从南方的积石山流出。然而,经文在这里似乎次序颠倒,积石山应当是在蒲昌海的下方。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水经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