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天运法则对人类就失去了权威。当在这个时候,最适应生存的,不再是适应于天运自然法则的强大和多样。贤德仁义的人,是最优秀的生存者。所以在自然界万物互相攻击互相动摇而不能互相融合,在人类社会则是人们随着社会变化而达到和谐;在自然界是彼此控制资源扩充自己而使自己强大,在人类社会则是废除私欲保存爱心而万众归附,而排斥异己蹂躏他人的风尚转变成为建立社会通达保持社会稳定的信心。这时候的生存,不仅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够生存,凡是社会力量能够保护而生存的,都将有适应的环境而使他们各自得以生存。
所以天运法则任凭物类竞争,是为了达到选择的目的。社会治理之道则把竞争视为背离人道的节度,而把平息竞争救助大众作为最高功用。过去圣人们既然已经竭尽耳听眼看之所能,亲自辛勤操劳,合全社会的力量来控制治理之道,让人们相互生养相互依存,而不被天道法则所肆虐,那么凡生活在自己国家里而蒙受福祉的人,应该思考怎样舍己为人,作为报答社会恩德的具体行为。凡是所有的言语行为,只要有破坏社会交往、侵犯他人名誉利益,而且危害扰乱社会治理的,都作为不义行为而加以禁止。设置刑罚法律,广泛颁布劝勉文告,大都是为了遏制纵性胡为的行为,劝勉人们应当遵守自己的职责。由此说来社会治理既然兴起,人人享有安居乐业的福祉,那么其中既有利益可以取得,则必然有补偿需要付出,不能沿袭原始时期人类的旧习惯而不进行革新,使社会之道堕落崩溃而倒退到原始时代。
〖严复按语〗
私欲这一言辞,从古至今都很忌讳,这确实是应该忌讳的!虽然世道变化不同,然而人的私欲也有差异。大概东、西方古代学者的学说,都把人的功利与道义视为对立的心理,似乎香草与臭草一定不可以放进同一器具内。而现代学者则认为生物学的原理是,生物舍弃私欲就无法得到生存。但人类的智力既已开发之后,则懂得不明白事物法则就无法计划功用,没有正确的行为就无法谋取利益。功利的欲望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只需察看用什么方法取得功利就行了。所以西方人称这为“开明的私欲”,开明的私欲一定是不违背道义的。我认为近代经济学是对人类最有功劳的学说,因为这个学说阐明了公、私两利才是真正的利益,单方面的利益肯定不是真利益的道理。
又按:前面几篇文章都把崇尚力量作为天运法则,把崇尚道德作为社会治理的原则;社会因竞争而动乱就是自然界的胜利,社会安定而且太平就是人类的胜利。这种观点与唐代刘禹锡、柳宗元等大学问家阐述天道的观点相符合,而与宋代以来把理性归属于天性,把欲望归属于人性的观点,完全相反。大概中外古今研究理学的不外乎两个流派:一个流派出自宗教,另一个流派出自学术。宗教把公理归属于天,把私欲归属于人;学术则把崇尚力量作为天道法则,把崇尚道德作为社会治理原则。研究学术的学者希望得到证实,所以他们谈论天道时不排斥形体、气息;研究宗教的人希望维护人世,所以他们谈论理性时不把造化神灵排除在外。赫胥黎曾经说:“天有法则但没有善心。”这与北宋周敦颐所说的“诚实而没有作为”、南宋陆九渊所称的“人性没有善恶之分”是同一意思。荀子“人性本恶而善是人为的教化”
之说,确实有些过头了,如果不知人性善良的一面,又怎么知道人性邪恶的一面呢?至于把“善”说成“伪”,那并不是“真伪”的“伪”,原来是说“人为”以把人性区别开来而已。后来的儒家学者攻击荀子这句话,是失掉了荀子的本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