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矫性第十四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2325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矫性第十四

  本文主要阐述人类发展中“矫性”的过程。文章首先分析了斯多噶学派从不信创世说、不信天道恒常到变成宗教,再意识到“欲证贤关,其功寸乎矫拂”的演进过程;然后分析了古印度和古希腊人民由尚武好斗性情演变到静修性情的过程。严复在按语中分析了我国周、秦、汉、唐、南宋各时期的教化,又以当时的日本、欧洲民族对照,慨叹晚清“隐忧之大,可胜言哉”,其忧心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进化论的学说,起源于赫拉克利特,而重新复兴于斯多噶学派。但是他们所创立的教派,却不是以进化论作为基础。自古以来研究天运法则的学者,不外乎有两条途径:有的认为宇宙世界有它起源的时期,比如基督教《旧约》中记载的创造世界的说法就是如此;有的认为宇宙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不曾有什么起源和终结。这两种观点虽然斯多噶学派研究“理”的学者没有说过,而用进化的学说代替,只是直到创立学派之后,才与前二类学者的观点没有了差异。原来天运法则本来就很难讲清楚,况且当时的科学水平还不发达。

  斯多噶学派的门徒,其本意认为天道是人道的标准,它被人们尊贵地称为“天”,将它礼奉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境界,正如前一篇文章所说的“依循自己的性情作为生活的原则”一样。至于天体的本质、天地阴阳之所以这样定位、混沌元气从何开端,虽然是喜欢这类事的人所乐于了解的,但又与人类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把人心委托给命运安排的极端意图,其弊病就在于只看到造化功能的完美,而看不到天运法则的严酷,并且领悟不到天运法则与人道治理是常常相反的。

  如今天运法则与人道治理日趋不同,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虽然想要用动听的语言来粉饰美好,但是没有好处的。从我个人的亲身感受来看,天运法则的功用,本来就常利用粗糙卑贱的人心,不曾引导人们的内心达到精妙高贵的美德,而往往使低微的东西更加低微,危险的东西更加危险。所以斯多噶学派的圣人们,也知道要想验证达到圣贤的途径,其功德修行要存矫正邪曲拂去邪恶之心,一定要禁绝情欲杜绝私心,直到变得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方可。在这个时候,情欲虽然还存在,但它已不能动摇人的本性了,其言行动作,一定会依据理智。如此长久不断地坚持下去,到了解脱形体气息而死亡的那一天,我们的心就与天上英明通达、公正广大的神灵融合为一体了。

  所以从其后期的发展来看,那么印度和希腊两教派的本义就不谋而合了。不过准确地进行考证审察,则斯多噶学派与旧教的婆罗门比较接近,但也稍有不同之处:

  婆罗门把吃苦修行、贫穷行乞作为自我超度的阶梯,而斯多噶学派却不把这种方式作为不可缺少的功德行为。然而这两个国家的教派,在它们开始创立之初本来是相同的,只是流传发展到后来才产生了差异,而社会风俗、人心变化,就是其中的原因。简要地说,它们最终还会走到一起。读读印度四部《韦陀本集》中的第一部颂诗与希腊荷马

的史诗,都很豪放壮阔、轻生侠义,把险峻的重山看成平坦的道路,把战争的场面视为快乐的境界。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不论风啸雷鸣的日子,还是晴朗美妙的时辰,都是眼中同样的美景,敞开胸怀欣然地搂进。”

  可见其气概正当强盛威壮,这气势简直就如同与鬼神、天地争夺一天的生命一样!

  只几百年之后,文明的治理教化就已经兴起,粗犷豪放的风气渐渐泯灭,原来尚武好斗的风尚为后世贤士所藐视,竟突然间彻底丧失了原有的状态,社会风尚从跳跃、轻脱、放纵等转变成忧患深重、思虑深远,悲愁未来怀念过去的情绪多起来,而享乐人生自娱自乐的情形减少了。其沉稳坚毅、勇猛壮烈、百折不回的节操,有的比从前更加看重,但人们都趋向效法从前的强烈情绪是可悲的。于是便对这种情绪加以约束而形成新的懦性,认为天下的难事并不是战胜外物,真正的难事就在于战胜自己。那些精锐的英雄,回过头来改变自己一贯的志向,日日夜夜虔诚地探索,端正追求回归正道。在意大利台伯河、印度恒河两江的河畔,先觉们的这类行为如出一辙。他们心中都明白天运法则非常强劲,不挣脱世俗事务,抖擞精神精心修炼,将会遭历劫难沉沦于痛苦,而不知向何处去。这将是多么悲哀啊!

  

〖严复按语〗

  这篇文章所论述的,虽然专门谈论印度、希腊古代最初的风俗教化的异同,但其中的道理与一个国家种族的盛衰、强弱的道理一样,且互有因果关联。

  有关人类的事情,原始时代都很质朴淳厚而又粗野,如同土番獠一样,称为“野蛮”。

  直到治理教化刚刚开启,那些威武强健、豪侠刚烈、勇敢好斗、轻视死亡的习气竞相兴起。

  及至于改变性质崇尚文明,教化深入习俗转变时期,则善良温顺、俭朴节省、计划周全、打算长远的人多起来。然而以前的人,虽然社会内部的治理不足;但其种族时常保持强盛。后来的人,虽然形态佝偻、苟且偷安、性情懒惰,容易被驯服,但又不守廉耻一心贪利,贪生怕死自甘懦弱,如果不幸被外来强敌入侵,就会被驱赶四散而遭俘虏,就犹如猪羊一样!没有读过《诗经》吗?其中有《小戎》、《驷》等秦风诗篇,秦国就是以这些诗篇中表现的风尚终于一统天下;有《蟋蟀》、《葛屦》、《伐檀》、《硕鼠》等唐风、魏风诗篇,则唐、魏两国最终走到尽头而灭亡。

  周朝秦代以后,与西戎北狄争夺疆土的战争,以西汉时期为最激烈,其次是盛唐时期,而南宋时期最为软弱。研究古代历史的人士通过考察当时社会的风尚、政治和教化情况,就可以了解这些朝代发展演变的原因。

  至于现在,如果仅以教化而论,则欧洲与中国的优劣一时还难以说清楚。然而欧洲民族爱好承诺,看重诚信果断,重视年轻一代轻视老年一代,喜欢健壮而无所屈服的精神。即使东海的日本民族也轻视死亡崇尚勇武精神,愿为党派国家利益献身而博取名誉,与中国“震旦”之名称大有差别。哎!这潜在的忧患之大,能用言语表达得了吗?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