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论性第十三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1993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论性第十三

  本文主要分析了斯多噶学派的“率性为生”之说。文章认为:如果把此“性”理解为天道法则,则将使人类一直退化到原始时代,这是不可取的;如果把此“性”理解为人性,则有积极意义,人性有精有粗,而“精且贵”的人性中,以“清净之理”即纯粹理性为最高,斯多噶学派把它称为“群性”即社会性;人类有了这种社会性,则能“与物为与,与民为胞,相养相生”,促进社会发展。按语部分,严复认为中国宋代理学与此相近,故作简单介绍,以为参照。

  我曾经把斯多噶学派的学说与乔达摩的教义进行比较评说,乔达摩悲哀天时多艰怜悯人生苦难,看不见人世间有真实的美好;而斯多噶学派则乐于天道安排听任命运摆布,看不到人世间充满悲惨。这二种学说虽然都存在片面性,但假使一定要选择二者中的一种学说,那么斯多噶学派学说似乎要稍微受人喜欢些。但不幸的是在人间万事中生存,想要忘掉世间真正的美好是容易的,而想要不看到世间充满的悲惨就很难。祸患与娱乐相继来敲我寒门,这两个声音哪一个更大?削除艰难忧患的陈迹与去掉欢欣的旧影,这两种事情哪一种更难?聪慧的人纵然善于自我宽慰,但遭到切肤之痛,决不可能破涕为笑。空自故作端庄豁达,对真正的忧虑有何补益!斯多噶学派把“乐于天道安排听任命运摆布”作为第一完美的世界,完美倒是完美了,但为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哪一个不感到十分不便呢?另一位斯多噶学派的学者说:“依据自己的性情作为生活的原则。”这句话的意思,好像是说做人的规范要以天运法则作为最高准则,应该让人学习上天。

  这句话的见地很高深,后世信奉这学说的人,竟有勇猛不顾一切实行到底的气度。

  然而斯多噶学派的学说就未必没有弊端。以前我写的十余篇导言对此曾反复逐条详尽地表达了我的观点,果真像斯多噶学派的门徒所那样认为的话,那么人的过错原本就在于扶持强者而压制弱者,看重少小的而轻视年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运法则,无所不在与人道治理相违背。然而把斯多噶学派的学说称为荒谬的话,却又是不可以的。言论各有其适当之处,而斯多噶学派门徒所假设的这句话的本意,恐怕又不是后世信奉的人所能全面理解的。

  “性”作为言辞,它的意义与解释各有不同,简而言之,凡是天然的叫做“性”,与出生一同产生的也叫做“性”。所以有的叫“万物之性”,如火的炽热、水的流动、鸟的飞翔、鱼儿的跳跃等等;有的叫“人生之性”,如理智、血气、嗜欲、情感等等。而“人生之

性”,有的粗糙卑贱,如食欲、性欲,是与所有生物共同具有的;有的精妙高贵,如悲哀、欢乐、羞耻、憎恶,是与禽兽等生物不同的(考察悲哀、欢乐、羞耻、憎恶,禽兽也具有,不过只能看到初始的端倪,而它们的细微之处难以见到)。

  而这些精妙高贵的“性”,所授予每个人的还有等级差异的不同,人们对它的运用表现也有得当与不得当的差别。因此果断勇敢、妙语巧言是高贵的,但小人却往往用来干奸邪的坏事;喜怒哀乐是精妙的,但一般人往往用来损害品德。这样在我们人类的人性之中,高贵之中还有更高贵的,精妙之中还有更精妙的。有一种浑然一体不见雕琢的东西,名称叫做“纯粹理性”,人只有具备了这种东西之后才得以超越万物而独尊,那么一切治理功用和教化的事情才得以出现。有品德的人士能够用意志驾驭精神感情,又能用理智坚定意志,而他的一切言行都听命于他的理性。这就是斯多噶学派所说的“率性为生”的“性”。

  人只要有了这种“性”,才能同万物为朋友,以所有人为同胞,相互生活相互生存,才有视天下为一家的气量。然而这种“性”,不只是人生存要依靠它来作为灵魂,实际上社会也要依靠它来进行聚合。人类教化和社会风俗的进程,要看人们依靠这种“性”行事的力度来区分,所以斯多噶学派又把这种性叫做“社会性”。原来在一个社会之中,只要人人都把宁肯损害自己而有益社会作为自身本性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此以后社会才能不断聚合不散而日益强大。

  

〖严复按语〗

  这一篇文章所说的,与宋代儒家所阐说的性是相同的。宋代儒家所说的“天”,通常分为“理”和“气”两类东西。程颢、程颐有所谓“气质之性”之说,气质之性就是战国墨派告子所说的先天资质之“性”、荀子所说的邪恶之“性”。大概儒家前辈谈论“性”的情况,专指“气”而言的都认为人性本“恶”,专指“理”而言的则都认为人性本“善”,把“理”和“气”合论的则没有善恶之分。把善恶混在一起,分成三个品位等次,其差别就是如此。

  然而上天降给人间的善良本性是永恒的,这也是人类共同的欲望,二者都是上天造成的。

  古时“性”的意义通“生”字,三位学者的学说,都不是没有明确的见解。朱熹宣扬理居气之先的学说,然而无“气”又从何处见“理”?赫胥黎认为“理”属于人为治理,“气”属于天运法则,这也明显是从实用角度来说的。如果从本体来说,也不能把“天”排斥在外而来谈“理”。这可以把宋代儒家有关性理方面的学说参考起来看。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