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佛法第十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402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佛法第十

  本文主要介绍释迦牟尼所谓的为他所证知的法界真谛,即佛法。文章把佛法与婆罗门教义进行对比介绍,从而得出了佛法与婆罗门教义不同的几个方面,使佛法的要义更加清晰。

  严复的按语部分,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佛教“不可思议”之说的理解和认识,认为“不可思议”

  是天下一切事理的最高境界,最高的事理是“不可思议”的。

  话说世间一切东西,人间、天上、地狱,所有神灵、魔怪、人类、畜生都在法轮中转动轮回,出生、死亡、兴起、灭亡,是没有穷尽的。这本来是婆罗门的旧教的说法。自从乔达摩出现之后,他将各种物体都看成是虚幻的。人类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由内心造成的,就好比流逝的江水,有时回旋成漩涡,有时奔腾荡漾成洪流,一会儿又改变现状,这是由于原因没有了而结果就自然消失。人生一世之中,循着自己的事业去探索发现,就正如被栓在树干上的狗,围绕树干周围来回奔走,离不开绳索栓着的范围。总而言之,不论作为形体或为精神,一切事物都没有实体、没有常态。

  不只是可悲地为保留个人见解所纠缠,就连自身以外可以把玩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物体。

  现在试问当这个时候,前面所说的“业种羯摩”,那又像什么东西呢?有人会回答说:羯摩本身并没有什么疾病灾祸等可以忧虑的事。羯摩就好比磁石的引力,这种引力最开始在磁石上存在,旋即就可以转移到钢铁中,又可从钢铁转移到镉中,这样互相经过反复转移,就都有了吸附铁的作用。当磁力寄存于一件物体之上时,其引力的大小强弱,可采用技术而使它增强或减弱、聚合或散失,这当然也要看各自所遇到的具体情况,依此才能确定其所受吸引的大小。所以羯摩的果业要依随环境自行修炼,彼此互相转移,绵延不停。

  不过释迦世尊开导众生领悟佛理的因缘,正是为了使众生超越生死,即达到所谓空灵的境界,没有什么圣人,然后才能对梦幻彻底觉醒。这种觉醒不是别的什么,就是“涅槃”而已。然而“涅槃”所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到现在为止学者们还争论不休。佛经中说涅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领悟到这种境界之后才能进入“不二法门”。

  如果用通俗的意思来解释它,就是以无欲望、无作为、无见识、无形相,心神非常安静无杂念而又能存仁慈作为皈依。一定要进入完美无缺的“涅槃”境界才能灭除烦恼超度苦海,然后“羯摩”才不受轮回转动,从而才能永远平息爱河苦海迷波的诱惑。这就是佛教最高深的佛理。

  这与婆罗门所求证的正果,初看时似乎很接近,但实际上是大不相同的。至于说到烧香修行自我超度的方法,旧教则把刻意磨砺作为真修行,把嗜好欲望作为害人的东西。而佛教却不以为然,把旧教的这种修行方法看成是拔苗助长,非但没有好处,反而还有害处。佛教认为修道必须正本清源,如果不测量根本而只向顶尖看齐,就像断掉四肢毁灭身躯、磨灭头颅放弃双脚一样,能够得到多少好处呢?所以要想灭绝罪恶的根源,就必须培育善良的本性;善良本性一旦确立,罪恶根源就自然消除了。佛道就在于慈悲与智慧的兼容广大,才有利于普度众生,使众生忘掉名义、形相而净心修炼“三业”。实在地说,总不外乎阻塞生存竞争的潮流,断绝自身造作的私欲,从而达到明净通达公平广大、外界与自我融为一体而已。自我行事未必没有斗争,有斗争则生存竞争就产生,那么轮回自然就无法免除了。婆罗门的道义是为自我一人,而佛教则反而普度众生。这就是佛教修行的途径与旧教虽然相同,但它们修行的坚韧艰苦、卓绝自砺的程度和用意却是迥然不同的。这就是佛祖一人作出了榜样而万众如风一样追随他,经历三千年而长存不衰,通过多种语言翻译而广为传播。自从产生人类创造神灵和宗教以来,其流传之广泛久远,没有哪一派能与佛教相比,这自有它的原因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唯有佛祖最尊贵,而不知上天有造物的主宰;它本性完满融通,其周围遍布各种事理,但不相信人自身有灵魂;它超度四海众生,让巨大祸患永久灭绝,但对长生不老的祈求,不仅视为极端愚昧,而且视为罪恶。既不进行祈祷祝颂,也不给神灵佛尊祭献供品,除了以自我本性来自我超度之外,不再用别的方法。不存在服从,不存在竞争,也不求助于佛门之外的众生,只需寂静、空旷、虚无、空阔,在冥暗中一意孤行。佛教的流行,总和全世界的人来计算,那么瞻仰佛祖风采接受佛法传播的,就占了全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小半。虽然现在因其渊源久远,分支杂乱,渐渐失去了它清静的本来面目,但与其他宗教相比较而言,佛教还是地球上最大的教会。啊,这真是奇迹!

  

〖严复按语〗

  “不可思议”四个字,是佛法经书中最为精妙深奥的词语,而其中经过小商小贩和无知无识的人长时间的胡乱运用和草率解说,致使它逐渐失去了本意,真是痛心!

  “不可思议”之说,与说“不可名言”、“不可言喻”等迥然不同,也与说“不能思议”有更大差异。假如有人说看到了奇境怪物,这就叫做“不可名言”。又比如十分喜悦和极度悲伤、身临其境的感觉、得心应手的技巧,这叫做“不可言喻”。又比如居

住热带地方一生从未见过冰雪,突然听说水面结冰可在上面行走;比如不通晓地心吸引力道理的人,听到脚底下的大地是圆形的说法,定会茫然不可理解而心怀疑问,反而说世间没有这种道理和事实,是告诉他的人在胡言乱语,这叫做“不能思议”。至于“不可思议”的事例,就好像说世间存在圆的方形,存在没有经过出生的死亡,存在不依附质量的力量,一个物体同时能出现在两个地方等说法,才称为“不可思议”。这在日常用语中与通常说的谬误、荒诞、违背违反事理等说法,大概差不多。然而在阐述事理体现到极点时,就必定会达到“不可思议”这一境界,既不可说它荒谬而其道理又难懂,这就真是佛法经书中所说的“不可思议”,而“不可思议”这一词语则是专为这种情况设置的。佛所称道的“涅”境界,即是“不可思议”

  的一种。其他如性理学说中“不可思议”的道理,也多有存在,比如“天地元始”、“造化真宰”、“万物本体”都是如此。至于说到自然物理中的“不可思议”,就有比如“宇”、比如“宙”。“宇”指的是太空(庄子说它有实体但没有处所。处所,是指有一定界限的地域,是说太空有物质而没有地域的界限,有里面而没有外面);“宙”指的是时间(庄子说它有长短而没有本剽。剽是指末端。说时间有物质存在而没有起点和终点存在。这两种都是非常精确的定义)。

  其他的比如“万物的质点”、“运动静止的真实性与差异性”、“力的本始”、“神思起止”等类,即使有圣哲的智慧,都不能说明白道理。这都是真实的“不可思议”。

  现在想要展开陈述它的意旨,就会过于深奥博大冗长,姑且举出它的大致意思来,作为“涅”的起例而已。

  “涅”,是佛用以说明三界造作众多事物的形相,不论是自己创造的还是创造他人的,都是暂时融合而成的东西,终归要消亡的。然而人自身所占有的,是把自己的想象与喜爱共相结合,聚集种种幻影成为身躯,世界就像虚幻的花枝,羯摩就像虚幻的果子,世世代代延续不断。凡尘、天堂、地狱,就看各自修行的程度而定,所以贪欲一旦捐弃,所有幻象都会散灭,“无生”既已得到证明,那么与生俱来的一切,都随之而消失。这就是“涅”最浅显的含义。但自从释迦牟尼宣扬佛门正教以来,其中的圣贤僧人对“涅”都不用文字语言表露,他们认为进入“不二法门”能够超越各种事理的解悟。难道说就不要分辨吗?要分辨那些不能用语言说出来的东西。然而由此及彼的学习功夫,没有言语就不能显现,假如不得已而又有话要说,那么它的本体和作用本来就该用些文字来指出。一是“涅槃”作为一种物体,但没有形体,没有神像,也没有一切因缘作为的法度。

  举出它的大意而言,就是它原来就与寂静、消失、真正的“无”没有区别。二是“涅”的寂静不是真正的寂静,消失也不是真正的消失。假如它是真正的“无”,那么“无上”、“正偏知”的称号又从何而产生呢?这就是“释迦牟尼”之所以翻译为“空寂但又兼有仁慈之心”

  的原因。三是“涅”清澄得很美妙明净,永远脱离了苦海,幸福与智慧两者足具,一切忧患全都尽弃,断不是那些没有验证这种结果的人所能知晓、所能领悟的,正如正在辛苦劳作的人始终无从体会休息时候的情况一样。所以世人对此并不了解,还说佛门法理如果终究把一切变成空幻虚无,那又有什么令人羡慕的呢!但是智慧聪明的人就明白从“无常”达到“常存”,由烦恼返归极乐的道理,其所得到的最为不能以言语表明,因此就像干渴的马儿奔向甘泉、长久作客他乡的人想急切返回家乡一样,那真是人最羡慕的,对此的确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涅”所能够指明的意义就是如此。

  但“涅”之所以称为“不可思议”,未必是说它的道理深奥难懂。它的“不可思议”,就在于“寂静不是真正的寂静,消失也不是真正的消失”二句话。世界上有什么物体既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呢?比如有人真的死了,但又不能说他死了,这岂不是违反天下常理而最叫人难以理解的吗?所以这就叫“不可思议”。

  这不仅是佛理才这样,其他理论发展到极点时也无不是如此。天下的事理就像树木分成枝条,江水分成支流一样,要求得领悟就要追溯它的本源。所以可以领悟的理论,在于贯通了许多不同而融合成一个共同点,进一步再发展则这种所说的共同点又成为不同点,但又与其他不同点贯通于更大的相同点上。当它能够贯通时,都是可以领悟的,如此渐渐发展,以至于各种理论汇合归结成最高一级的理论,独自存在而再没有别的理论与它相对。既然再无别的理论可以冒犯它,那自然就没有别的能够与之贯通了;没有可与它贯通的就不可领悟,不可领悟的,就是“不可思议”。

  这是在毗萨尔的一次会议上,文殊师利菩萨首先提倡的“不二法门”的主要意思。当时对此有三十二种阐释都不正确,唯独净名居士一句话也不解答,这才是真正的领悟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不二法门”与“思议”的解说,二者的意义相克相灭,不可同等并称。这就是对“不可思议”的真实理解。而见识肤浅的人认为是晦涩难懂、荧惑人心的东西,这种认识离它的本意就更远了。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