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真幻第九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504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真幻第九

  本文阐述了宗教及古代哲学家关于真与幻的论说观点。婆罗门教把“无形体、无方相,冥灰枯槁”作为最高境界;而佛教则认为一切皆幻,连婆罗门的最高境界的存在也要消灭,才是真正的“幻”。进而文章详细阐述了古希腊及欧洲哲学家“无真非幻”和“幻还有真”两种观点。阐述这两种观点多属严复引申发挥,他以履、迹因果之喻和穆勒的认识橘子的例子,论证“幻还有真”是“无从指实”的,充分体现了他的不可知论的观点。严复在按语中介绍了笛卡尔的唯心哲学观,认为赫胥黎的不可知论是笛卡尔的发展,更以“红圆石子”的四种特性为例,充分表达了他的唯心论的认识论。

  到乔达摩在印度创立兴起佛教(乔达摩或叫乔昙弥,或叫俱昙,或叫瞿昙,是同一读音的转译,就是佛的本姓。《西域记》中说:本来是星座的名称,以星座的名称立为称号,代表贵族的姓氏,后来才改称为“释迦”的),立誓要拯救众生,他所存的宗旨,初始时与旧教的意思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直到谈到人性应该回归最初的真情本性,即所说的修炼阿德门而融入婆罗门时,才好像与旧教迥然不同。旧教把婆罗门作为最高境界,它没有形体,没有神像,修行者在冥暗中灭除杂念而心如死灰形同槁木,可以说是最高境界了。但从乔达摩看来,却认为这不是真的修行方法而是破坏修行的本宗,人陷入其中,就好像自投罗网。

  婆罗门虽然认为万物的本原能同时停留在某个境界,但是只要有一种事物存在,便可以掉进轮回之中,人间天上的所有苦恼行为,又将像烈火燃烧一样兴起,因此一定要连同这种事物消除干净,才不会把控制人自身的权力授予外物。这就是释迦牟尼所创佛学迥然不同于常理之处,都是无须多用言语来说明评论的。

  过去希腊的哲学家与近代西方的学者讨论性理,认为世间的一切法则,既不是真实也不是虚幻,虚幻之中还存有真实。

  “既不是真实也不是虚幻”怎么讲?山河大地以及一切有形体、气息、思维的物体,是不能自己所有的,要依赖感觉闻知之后才能拥有;视觉用尽则色彩消亡,听觉闭塞则声音消失。并且事物既然依赖感觉而存在,那么也将随人的感觉器官的变化而变化,双目劳累了就会把红色看成绿色,耳朵生病了就会把蚂蚁争斗疑为牛斗的响声。形象本来就在于我的感觉,并非附着于外物。这就是所谓的“既不是真实也不是虚幻”。

  “虚幻之中还存有真实”怎么讲?现在我们所接触的事物,虽然其产生、消亡没有固定的常规,但一定有它不会变化的东西作为其根本,才因有得当的附着物而显露,只不过不求形象而求实质,不求名分而求净洁,那么又得不到体现了。然而有了实在的原因,才产生相对的结果,所以无论粗糙的成为形体,精细的成为心神,都有它真实而实在的性质不会变化而且始终存在,并且成为这种虚幻的主宰。由此可知天地自然必有真实主宰,名字叫“上帝”;我们人类必有真实性情,称之为“灵魂”。这就是所谓“虚幻之中还存有真实”。

  过去圣哲的学说,可以说很精辟,然而人属于形体气息中的物类,凭借感官接触物象,依靠意识形成知觉,我们所明白了解的,没有哪一种事理不是虚幻的。至于虚幻之中是否真还存有真实,那是断断不可能知道得很明白的。

  前人所说的不求形象而求实质,不可能得到体现了。可知所谓的真实、所谓的不会变动始终存在的根本,如果撇开接触事物时所产生的感觉而言,那也无从实在地指出定义。我们所说的足迹,是我们穿的鞋子踏出来的,本来就不应当把足迹当成为鞋子,但如果鞋子终不可得到体现又作何解释呢?说见了结果就知道原因,是因为过去曾经见到过这种原因引出了这种结果的缘故。现在假使从开始以来,只见到结果,不曾见到过原因,那么其原因的存亡又从何处去考察呢?况且即使说事物的变化中止于结果,不曾有过原因,如像近代学者贝克莱所主张的学说,又有什么根据可以排斥其学说呢?

  逻辑学家穆勒打了一个比喻:现在有一物体在这里,看起来有金黄色的光泽,闻起来有浓郁的芳香,用手触摸呈圆弧形状,吃在嘴里感觉汁液甘甜,我就知道它是橘子。假设去掉它金黄色的光泽,又不用其他色泽涂上;剥夺它浓郁的芳香,又不给予其他气味;毁掉它圆弧的形状,又不赋予它别的形状;断绝它甘甜的汁液,又不让它有其他味道,凡是它跟感官可以接触感知的所有方面,全都剥夺掉而又不用其他东西覆盖在它上面,则这样的橘子所剩余留下的将成为什么物体呢?名称与形象固然都虚妄了,而去掉虚妄用以求其真实,这真实又不可显现,那么怎能把这种迷茫昏暗不可见的东西,唯独当成真实性的物体像宝贝一样看待呢?所以说虚幻之中是否有真实,是断不可得知的。

  虽然如此,人的生命,受形体气息的限制,那么事物没有相对的对立面就不可以同感官相接触。

  这本来就是人的思维能力无法达到的境地,因而事物的本体,既不敢说有,也不可轻言没有,所以前面所说的,未尝可靠。

  尽管有这样的凭空揣测和精奥论说,但对于不可知的事物却只能沉默,只是直到释迦牟尼时才高声倡导,不仅仅只是三界四生、人天魔龙、有情无情,凡是佛学教义所提到的一切,都可取名称之为“幻”。最终,就连“法”也应该抛弃,何况那些不是“法”的东西呢?这从有了阐释佛理以来,一切事物都被说成尽皆空无,没有像佛那样深刻的。

  

〖严复按语〗

  这篇以及前篇文章所诠释的观察事物的道理,最为精深。初学的人对于逻辑推理还不熟悉,时常为难以一下子弄明白事理而苦恼。然而这类学说所涉及的道理很重大,从古希腊哲学家兴起这种学说以来,直到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才最终得以确定。确定之后新的科学发展起来,这是对西方学术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

  我个人知识浅薄,才学与见识不相称,恐怕前后所翻译的这些文字不足以表达作者深刻的思想,反而遗留下不通理论的笑柄。然而这种事情本身关系重大,希望喜爱学习善于思考的人士,反复勤苦研究,达到透彻明白的目的方能罢休。那么继续在现在探寻事物的道理,将会有像庖丁解牛那样的乐趣。我不敢害怕麻烦,谨以此进一步陈述原文的主旨。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出生于1596年,小时候身体瘦弱但绝顶聪明,跟随耶稣会神甫学习,神甫讲学的话音一入耳他就心领神会,耶稣会长老对此非常惊异。笛卡尔常常提出一些问题,他的老师总是无法解答。他目睹当时社会昏暗混浊

,人民的思想性情愚昧粗野,而那些受旧教束缚,学习受到局限的人士时常强迫人们接受古代教义,不审察事理的真实性等情况,于是笛卡尔创立既尊重又怀疑古学的学说,著有《道术新论》一书,以批判驳斥旧教。

  笛卡尔说:“我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没有别的,就是不胡言乱语而已。在学理未阐明之前,即使把最严厉的刑罚置于我面前,我也决不隐讳疑问而轻言信服。学问如同建造大厦,首先必须建立不可动摇的基础。从别处来的泥土质地疏松,不可信赖。要挖掘挖穿地基,一定要寻找坚实的土地。有坚实的地基吗?事理的基础就在这里;没有坚实的地基吗?

  也希望了解清楚。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看到的种种现象,随便哪一样都是虚妄的,古代的训教和现成的学说,很多都失去了其真实性,虽然证据纷杂繁多,也只是徒增偏见蒙蔽而已。

  凭借思想探求学理,而邪说谬论日益积累,就是人的思想引起的。即使用认识来寻求真理,而逃离尘世的根源,就是由于人的认识。这类事情的迹象本来就很明显,而我们见到的形象却互相背离。人的耳目本来是最真切的,但它们告诉我们的东西有些并不真实。梦境,是虚妄的,但当人没有觉醒时,就像真实的感觉一样;真实倒是真实了,但哪里知道这并非梦境中的虚妄和名义上的感觉,凡毕生所经过的历程,就像有巨大的妖魅,常常以迷惑人为快乐呢?然而我一生之中真有什么事,一定无可怀疑而又可以据此作为真实吗?探寻事物变化的起因和结局,是真实而非虚幻的,唯有意识而已。为什么说只有意识才是真实的呢?原来意识只有正确与否而没有真实或虚妄之分,怀疑意识为虚妄的人,他的怀疑又是属于意识,如果说没有意识,那也就没有怀疑存在了。所以说,唯有意识没有虚幻,没有虚幻就没有生灭变迁。我一生的始终,只是意识的一种境界而已。积累意识就成了我,意识自然存在我就自然存在,并非我可不可以变成虚妄。这就是我所说的真实的‘我’。”笛卡尔的学说就是如此。

  二百余年之后,赫胥黎解释笛卡尔学说的大意说:“世间只有两种东西,一种叫做‘我’,一种叫做‘非我’。‘非我’称之为物质世界,‘我’则指人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与物质世界是连接在一起的。由人的感官感觉物相,而所感觉到的物相,是意识而非物质。意识与物质之间,常被尘世所阻隔;物质是原因意识是结果,是不能径直等同的。所以这样一来,人纯粹生存在意识的境界之中。”

  笛卡尔这番话既不是奇特的创造,也不艰深难懂。一个人倘若凝神思考,随时都可能自我发现。假设有一枚红色的圆石子放在这里,把它拿给大家看,大家都会说看到它是红色的和圆形的,它的质地很坚硬,它的数量只有一枚。红色、圆形、坚硬、一枚,集合成这个物体。石子完全具备这四种特性,不能有哪怕是暂时的分割。假如现在说这四种特性,在你的意识之中存在,本与这物体无关。大家听了定当大为奇怪,认为是虚妄之言。虽然如此,但试想这红色从哪里感觉而来?原来是由太阳在一种名叫“以太”

  的最清纯的气体中照射成的光波,因传播速度不同,照射到石子上,其他的光波都射入石子,只有一种光波不射入石子而被反射进入人的眼中。人的眼睛像一个水晶盂,吸收石子反射进来的光波,引导进入眼帘。眼帘之中,脑筋脉络会集之处,受到光波的刺激,如同电报机,引导达到人的大脑,大脑感受这种光波的刺激发生变化而感知红色。假如现在石子本身不变,而这诸多条件,如光波的速度、眼帘内的晶体等,有一样发生变化,那么人所看到的石子,就不成为红色,而将看到其他的颜色(有的人一出生下来就患有眼病,叫做“色盲”,不能分辨颜色。别人说是红色,而他都说成绿色。又用干酒加入盐,在暗室之中燃烧,则所有的红色物都变成灰色,平常人的面孔都像死灰之色)。每把一种物体放在人们面前,一个人说是红色,另一个人说是青绿色。而红绿二色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由此可知颜色是随着感觉变化的,说颜色是物体的属性,是不正确的。

  我们通常说的圆形,也不是物体的属性,而是人见到这种形状,就取如此名称。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假如人眼睛的水晶体,变其圆珠形状为圆柱形状,那么所有的圆形物体都会改变形状。

  至于坚硬与松脆的区别,却是来自人体自身的力量。假如人自身的力量增加一百倍,现在所说的坚硬,都将变成松脆,而这石子就与馒头没有什么两样了。由此可知坚硬的特性,也在于人的感觉。

  红色、圆形与坚硬,这三种特性,都是由于我们的感觉而引起的。

  所谓一数,似乎应当属于物体的特性,但细细审思,却也是由感觉引起的。怎么说是这样呢?这种称为“一”的,起源于两方面的事:一方面是由于眼睛看见,另一方面是由于接触感知。眼见与手触会同于一个物体,就定称为“一”。现在拿起石子,努力用对眼看它,那么在手上接触到的是“一”,而在眼中看到的则是“二”。再用通常的办法看它,而将中指和食指相交,把石子置于相交两指之间,那么所看到的反而是“单”,所接触到的反而是“双”。

  现在如果用感官接触物体,看到的与接触到的互相重复,而前后感觉互相不同,那么哪一种感觉应该是可信的呢?由此可知这种称为“一”的,纯系人的意识所造成,与物体无关。

  即便谈及物质,能够分离隔开它的,首推物体的属性了,并不是凭人的意识。然而分离隔开物质的知觉,也是由于人的视觉、触觉,既然是由于人的视觉、触觉,也本就是人的心理。由此总的来说,石子本身必定是不可认知的,我们所能感知的,不会超越意识,绝对是这样的。唯有意识可以认识,所以唯有意识不是虚幻。这是笛卡尔“积累意识成我”学说产生的原由。

  并不是不知道一定有外在原因,才能产生内在的结果。然而原因与结果相同与否,则是一定不可知道的。所看到的影子,说它与物体本身相像即可,或者原因与结果各不相同,就像鼓声与击鼓的人不同一样,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所以人的知识,只限于意识与经验相符合的范围内。像这样的作为,就足以产生出许多事来(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心理活动在与外界相符的时候停止下来了),再要追求高远的认识,那就真不适当了。仅就意识与经验的相符方面,生物学就显示出可贵之处。这就是从笛卡尔以来,自然科学事业日益兴起,而古代宗教所说的心性学说日渐衰落的原因(然而现在的人自有他们的心性学说,只不过与古人不同而已)。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