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冥往第八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157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冥往第八

  本文主要介绍了印度婆罗门教的“冥往”之说。冥往指静心修行。婆罗门教认为,人们只有放弃一切思想、感情、欲望,甚至放弃田宅、亲爱、礼法、社会,退出生存斗争,静坐于密室,保持无思虑状态,专心修炼,个人的灵魂才能彻底解脱烦恼与痛苦,从而达到与宇宙合为一体的境界。

  考证印度佛学最初的说法,与近代“斐洛苏菲”(中文翻译为“哲学”)所阐明的,没有多大的差异。它所说的事物的规律,都有它不会变化的东西作为根本,称之为“真”、“净”。

  真、净的意思是说,它经常保持这样精纯净洁,不随事物转化。净不是依靠色彩、声音、气味、感觉就能接触的,而能依靠色彩、声音、气味、感觉接触的,须依附于“净”之上才能发现,这称之为“应”、“名”。应、名的意思是说,所有由因缘造作而成的事物,是变化运动不定的,不会墨守陈规的。

  宇宙世界有大净教名叫“婆罗门”,这就是印度旧教的称号,它分别赋予每个人的“净”

  叫做“阿德门”。婆罗门和阿德门二者本是同一事物,只不过在人的方面,常被气质禀赋所束缚,受器官身躯所限制,而使嗜好、欲望、哀伤、快乐的情感,又生而成为一生的幻思妄想,于是乎人本来的形体就不可能再认识了。

  幻思妄想既然被指认为真实,所以“阿德门”自我纠缠束缚沉沦于这种幻思妄想中,在生死问题上反复回转,而不能自拔。深明事理的人参悟出其中的缘故,说人的身世既然都是幻梦虚妄的,而且困苦、耻辱的事情,又都产生于自己的私心,那么如何断绝其根源,找到破除当初幻梦虚妄境地的得当方法呢?于是就有人拒绝圣明放弃智慧,戒止愤怒克制欲望,追求所谓超越生死、脱出轮回的境界。这种做法没有别的,从我辈角度来看,只是他们不愿置身于进化的历程之中,不想参与纷纭繁杂的生存竞争而已!

  关于佛教的遗传说,既然依靠烧香修行来根除欲念而促使自己的进退,凡是粗俗、混浊、贪婪、欲望等类事情,又可以由此而渐渐

消除,那么我们所说的专为自己打算的深重私欲与害怕死亡祈求长生的巨大苦恼,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解脱。然而人世虚幻的影子,将有消失的时候;人生梦幻的泡沫,将有破灭的时候。既然破灭消失之后,我们人类的“阿德门”的本体便出现了,而且与英明显贵公正广大的“婆罗门”融合成一体。这是佛门旧教的主要意思。而在释迦牟尼所讲的道理尚未出现之前,它是先觉贤士用来自我超度的方法。

  而作为这种方法,需要坚毅、耐苦、刻意、严厉的意志,隐藏于人世市朝之中进行修炼。

  等到道行功成圆满,就会变成幽冥无觉、愚笨无知的样子,从不知情的人看来,就跟痴傻和精神病人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如此,其道行则是从智慧中产生出来的,又必须依赖智慧加以运用。这就好比炼丹术士不仅深知明了金银铅汞的性质,还必须具备把握火候的能力、炼丹化合的技巧,才能期望炼丹成功而不致失败。并且这种事完全依赖人来主持,与上天没有什么联系。运用如此的智慧,实施如此的功夫,求证如此的结果,其权力和效果全由烧香修行的人独自掌握,上天不会为他们承担任何功过。这正是后人所说的以自己的性情来自我超度。

  从现在的角度看过去,就清楚了他们幽远玄冥的心一意孤行,费尽心思修行,确实以为人的生死无法逃避忧患,并且这种忧患如同苦海行舟,不知道会到什么地方。然而依靠生存保持一世,也只是如像忘了自己从何来而不知往何处去一样,甚至抛弃生命只求死亡,他们的苦恼未必不更加深重。

  所幸的是现在的大患虽然是由人们自身带来的,但这种境地都是由于人们的心理造成的。于是有人想出好心的解脱方法:凡是我们一生所牵挂,而又被牵挂的心所纠缠的,诸如田地房产、亲情爱人、礼仪法规、人情社会等,都将拿来抛弃。甚至人生存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也要加以裁减限制,使它仅仅能够维持生存就行了。破产败家、贫困行乞、假装疯癫愚笨,像这样就能超凡脱俗,与上天为伍了。婆罗门的道行,如此而已!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