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种业第七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242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种业第七

  本文主要介绍、分析了竺乾的“种业”学说。种业亦即“羯摩”。该学说认为人唯有进槃入返本归真的涅境界,才能免除生死轮回,永远脱离苦海;并主张注重烧香修行,方能改变人的气质,修成佛门正果。本文认为“种业”学说是为了弥补轮回、因果论的不足而迫不得已创立的,认为烧香修行未必能改变人的气质而修成正果,从而论证了“种业”也不能自圆其说。严复在按语中认为柏拉图的性论与印度的三世因果论很相近,并介绍了柏拉图的性论。

  有没有一种理论自古以来经历越久越明白的,种姓遗传学说大概算是一种吧?古代圣贤曾经说过:儿子、孙子是从他祖父、父亲身体分化出来的。人的声音、容貌、气息、形体之中,有的接受之于父亲,有的秉承之于母亲,凡是会集于这个身体之中的,或远或近,其实都是有它的来源的。不仅只是声音、容貌、气息、形体是这样,而且对于性情更是如此。人们身处如此的同一环境,生活在如此的同一时代,做着如此一样的事业,其进退取舍,人各有不同,就在于他们性情的差异。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都是各自从先祖那里承袭下来的,与声音、容貌、气息、形体的秉承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当一个人刚出生下来时,他的性情是隐藏着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储藏能量。渐渐地储藏的能量就显露成为能够呈验的实际性情,不论是明朗还是内向,不论是刚强还是柔顺,都将在他的言语行为中表现出来,而且都可以实际指认。经过这一时期之后就会有婚姻上的结合。假如一个人身上这时具备了某种特性,在成婚之后将又有配偶的一种特性与之交汇,使这种特性或者变得更加深厚或者变得更加浅薄。凡是一个人的性情与声音、容貌、气息、形体,都是经过这样杂交糅合之后转致遗传给后代的。

  种姓遗传的学说,由来已久。而印度佛教的学说,与此略有不同。我们所说的父母子孙,是一代代延续相传,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而印度佛教则认为人有来世转生,不一定要靠子孙延续才能相传。声音、容貌、气息、形体等粗略的形态,固然不一定会相传,但性情、德行等,凡是所属先前代代积存下来的,则可以糅合和调和,变成为一种物质,名叫“咯尔摩”,又叫“羯摩”,中文意译为遗传。所谓遗传,不是专门谈论罪恶的,而是功德与罪孽的通用称号,善良与邪恶的共用名号。人只有达到返本归真的涅槃境界,才可以免除轮回,永远彻底脱离一切痛苦的作为。否则,善良与邪恶虽有不同,但都要将这愚昧无知的心转化成不受引动的心,造成身、口、意三业,熏染成为植物样的种子。种子必定会结出果实,果实又再生成种子,这种轮回转换的生与死,没有完结的时候,而痛苦的作为也同样与之永存。生命与痛苦,本来就是不可分离成为两种东西的。原来印度佛学想要阐明人类舒坦与悲惨之所以不一致,而先前现有的原因与结果之说,又不足以完全自圆其说,因此不得已而创造轮回的理论学说。然而轮回即使将甲转变成为乙,但甲自然还是甲,乙自然还是乙,没有一种物质互相承受溶合于其中,这又不足以说明因果学说,于

是遗传学说便产生了。所谓身、口、意三业的种子自然如同恶叉树上的三子同蒂,就是这个含义。这里说的恶叉树上的三子同蒂,与前面所说的糅合调和的话语意思相同。印度佛学教派代代流传略有差异,根据过去的事,他们现在做起来,又可使他们可进可退,这就是因果轮回学派之所以注重烧香修行这类事的原因。

  烧香修行实证佛门正果的学说,古代印度佛教以此作为本源正宗,而他们这种理论却还是近代进化论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

  因为承受的禀性不同与修行的得失的不同,那么人性的美与恶,将由此而有扩充或消减的功效。这决非虚妄欺人之说。不过说是一定足以改变转化人的内在素质,就还有难以说清之处。世上本来就有毕生严于约束自己的人,但其生养的孩子就不一定比父母贤明;有的人终生放纵淫乐,但其孙子的贤明远远胜过祖父。人自身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邪恶的一面,而内在素质的本身,或许就不曾变化。烧香修行很勤劳,但佛门正果却不一定能够得到实证。

  由此可知古代印度的佛教,特别强调烧香修行是必定可以实证佛门正果的,因而让人们清居静养修行这类事,以期望改变转化人们的内心素质,其可靠性在有时可能有时不可能之间。这样不仅因果学说将无处实行,而且我们人生所依靠的不变不灭的性格和自我超度的行为,也从此而完全废弃无用了。而佛教所说的超越生死、脱出轮回的事,又从哪里来达到它的力量呢?所以古代印度新旧两大教派,都有烧香修行实证佛门正果的说法,而究其根源,则是因为没有办法不得已而引起的。

  

〖严复按语〗

  前世、现世、后世三世因果报应之说,起源于印度,而希腊研究性理的诸位学者,只有柏拉图与之最为相似。

  柏拉图的话是这样说的:“人类起源的初期,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所显现的都是自然的道理而无心理上的私欲。因为有违背和延误上天旨意的行为,被贬谪到尘世间。人类既然披上了形体气息,于是迷失了原来的本性。然而由于人类的堕落刚开始,所以有所触动便可觉悟,迷失的本性容易恢复。这是素有根性的人研究理论容易契合的原因。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悟性加上研修的功夫,幸而通过内省自心而发现真理,深切认识了人类原来的本性,这样一生走完之后,人便可回复到最初的自然状态,仍然享受最大的快乐。假如一个人因为迷失本性而增添了迷惑,那么就会由贤明转变为愚钝,更加远离上天,在历尽人的生死之后,就降到下等生命世界。下等生命世界之中,也有等级差别,大概善良的人向上升迁,邪恶的人再往下降,与本来状态更加远离,要回复到上天的状态就更加困难了。”柏拉图的学说就是如此。

  我个人认为希腊、印度两国相隔较近,柏拉图的学说应当有可能是沿袭印度佛学而来。如宋代诸儒家学者论说性理,所说的能省悟明白人性本善,从而回复人的本初的学说,是根据佛学原理而来的。不过欧洲学者总是说柏拉图的学说,是表述他本人的见解,与印度佛学各教派绝无关联。这两者均无确切证据,姑且并存二种说法,等今后贤达之人找出可靠材料来认定。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