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教源第三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363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教源第三

  本文主要探讨了宗教的起源问题。人类在数万年漫长的野蛮时期形成了“自营不仁之气质”,而自文字出现才开始有了文明的兴起。人类文明历史既短,则无以克服人类自身的野蛮习气,于是便有了智者兴起,以教化人们,开启仁智。但文明起则忧患生,人类的痛苦烦恼亦生。学术文明可以教化人们,但不能解脱人们的痛苦烦恼,厌世心理渐渐产生。于是,“释、景、犹、回诸教”便运孕而生了。

  严复以按语形式介绍了释迦牟尼及古希腊诸学者,并以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与古印度、古希腊文明同时代兴起,而后来东方衰败、西方强盛的史实,暗示晚清统治者应该革新变法。

  大概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蒙昧淳朴,多处于游猎阶段。游牧因而分散没有形成大的群体,狩猎则杀戮动物而吃生肉,这些都是人类没有开化的状况。直到文字出现,这才进入文明时代。“文”是说它有秩序系统,“明”则区别于蒙昧。走出蒙昧时代,进入有秩序系统的社会,没有教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教化有长久与暂时之分,治理也有偏重与全面的差异。人类私欲不仁的心理品行,要转变教化很困难;而仁慈礼让友爱团结的风气,日渐减弱。此种情况不可能靠几千年的打磨洗礼,就能除去沿袭了几十、几百万年的习俗。所以自从文字发明到如今,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嬗变的阶段,这是探讨治理的人应当知道的。

  考察进化的学说,起源于商周之间的欧洲与亚洲交界处,而盛行于现在的西方。这是因为人心的灵智,莫不使人有一定的智慧。而生死兴衰,昼夜前后替代,其奇妙的运行规律像日月一样光亮明显。所以最先觉察到的学者们,对这种规律的认识惊人的玄妙默契且一致相符,在这个研究领域不期汇合,虽然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学说有不同,但殊途同归。这是二千五百余年中,东西方先哲们伟大智慧的所得,其精深的学说尚在,是不可捏造的。

  虽然如此,对这种规律的研究有深有浅。过去西周初年,希腊和印度诸国,社会动荡天灾频繁,各种族之间互相攻战灭杀。直到东周之后,希腊和印度的治理教化,才逐渐出现。原来礼制与乐制的兴起,必在不再残暴不用刑杀之后。这时民众只有安居乐业,才得以自我奋发于学问研究思考之中,而不再忍心于平庸地生活、昏然地死去。从前的竞争,是为了争夺生存;以后的竞争,是为了争取不虚活一生。至于今后更进一步的竞争,则是以充沛的天赋在所能的事业上竞争,而不让这种事业与自己的生命一同消失。

  培根的话说得好:“什么是学习?学习是藉以寻求真理规律的真实;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藉以寻求语言行为的正确。然而世上绝没有真理规律不真实而语言行为正确的事情。东方大陆上有的民族,看见蛇就顶礼膜拜,说蛇是我们的祖先。假如蛇真是我们的祖先,那么他们顶礼膜拜就是对的,而如果不是就是错误的。所以教育与学习相权衡,学习比教育更急需。而科学不发达的国家,其政策法令多不符合国情民情,而人民的智慧思想就沉闷了。”从培根的话来看,我们时时探讨事物原理产生的原因,认为是人生理所当然的道理。我们在自然界与人类之间孜孜探求的,是至关重大的事情,而岂能任我们的思想游荡于黑暗和沙漠中,辛苦地干一些毫无裨益的事呢?

  而争取生存已经非常艰难了,这里姑且不说野兽遍布,人类生食野兽,难以获得食物的原始时期。即使在今天,那些拿着美食穿着绸缎而没有生活拖累的人,在十分之一、百分之十以外,能有几个人呢?至于他们超过生活之外的竞争,则其期望越大,他们所要走的路就越远;其见识越高,他们所要做的事就越辛苦。凡是这样的人,都是贤才、豪杰、圣哲之类,一个国家有了他们而荣耀,一个民族得到他们而尊贵,这是人类赖以渐渐区别于禽兽的象征。

  这类人多多益善,多多益善啊!

  然而人们的意识所能涉及的领域,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而日益扩展,而我们的生命有限,又不能不高瞻远瞩。要认识从何处起源,向何处终结;要弄通生与死的原因,弄通鬼魂和精神的情状,则受到生理形态和精神状况的限制。而人海茫茫,忧患弥漫,想要从充满缺憾的环境中寻求自我超度,又常常苦恼于缺少方法。看看摩羯提示的人生苦难如大海的教义,赫拉克利特阐释的人生好景如流水的要旨,就可知忧患是与生俱来的。古人对人生的见解不谋而合,可见疾痛与劳苦的事情却是有生命时就相对具备了的,而不是突如其来的世事。

  所以组成社会实行治理,犹如种植果树移栽花草;而语言文字、礼乐典章发展的晚期,就好像温室中的昙花。这是为什么?文采优美掩饰虚伪的风气在世上滋长,歌舞、女色、美味、纵情等可娱人心的

事情就日趋放肆,而耳目败坏神经发狂的病态也就日渐增多。他们的聪明既高出于愚笨的人,其深藏于性情中的感慨,也显得微妙幽远而深切诚挚。所以他们乐于生活的事情虽然浓郁闲适、雍容多样,不是一般粗野之人所能了解的,但由此在心中产生的哀伤之情,并且这种哀伤之情之深,也比一般质朴鄙陋之人更为强烈。

  对于以前的事多有于事无补的悔恨,对于将来的处境多有难以预料的忧患,因而在空想之中产生出另一番虚无的幻景,即使说这是从地域产生的意念,也不为过。况且高贵荣华的事中,隐含着一种大害名叫“厌倦”。烦恼忧虑郁结于心中,神魂和精力消耗于体外,厌倦之情乘机而涌起,那么往昔所有的欢乐,在顷刻之间全部成为糟粕。以前的欢乐越是浓烈,后来的厌倦就越是不堪忍受。及至生命终了之时,但只觉得我这一生虚幻荒诞,一切都无所珍惜自贵;而还犹有恋恋不舍之心的,不过是对死亡不了解而已。呜呼,这就是佛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之所以兴起的根源。

  

〖严复按语〗

  有关时代盛衰治乱气运的学说,难道不正是这样吗!全面综合这方面的学术而论,人类智慧的开发,最兴盛的时期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中国就有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以及战国诸子,专门研究古人学说的学者们称他们都有圣人的才识;在西方则有希腊的诸多圣哲,在印度则有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出生和死亡的年代,迄今没有定论。印度高僧摩腾曾对汉明帝说:“释迦牟尼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死于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隋朝佛学家费长房在其撰写的《开皇三宝录》中说:释迦牟尼生于鲁庄公七年甲午,因春秋时不见恒星,便夜登坛祭月见陨星如雨以为祥瑞的应验,周匡王五年癸丑圆寂。《什法师年纪及石柱铭》中说:释迦牟尼生于周桓王五年乙丑,周襄王十五年甲申超度。此外还有的说释迦牟尼生于夏桀时期的、商武乙时期的、周平王时期的,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唯独唐朝贞观三年,刑部尚书刘德威等与法琳奉皇帝诏令详细核查,确定释迦牟尼生于周昭王丙寅年,圆寂于周穆王壬申年。然而周昭王在位十九年,没有丙寅年;而汉代印度高僧摩腾所说的二十四年也是错误的。应当是二人都指的是十四年甲寅而后来传抄写错了。今年的纪年是丁酉年,距当时已经二千八百六十五年了,释迦牟尼比耶稣早生九百六十八年。近年来西方学者对佛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而对于释迦牟尼的生死年代最终没有确认,只是说他比耶稣早生大约六百年。据此,则费长房的说法就较为接近。释迦牟尼成教应当在鲁定公与鲁哀公之间,与孔子为同一时代,难道夜半祭月所见到的异常与佛经上所说的六种震动、光明普照十方国土是同一种事物吗?战国时的鲁国与印度东西经度尽差三十余度,时差近一小时左右,同时观察到同一异常现象,或许是有的。

  至于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称为第一人,生于鲁僖公二十四年,他是最先确定用黄道倾斜角来预测日食的人。亚诺芝曼德出生于鲁文公十七年。毕达哥拉斯出生于鲁宣公年间,他是天文数学的鼻祖,善用律吕来解释天体运行规律。芝诺芬尼出生于鲁文公七年,创立了逻辑学。巴门尼底斯出生于鲁昭公六年。般剌密谛出生于鲁定公十年。赫拉克利特出生于鲁定公十三年,是最早研究物质性能的学者。亚拿萨哥拉,安息人,出生于鲁定公十年。德谟克里特出生于周定王九年,首先提出原子不可分学说。苏格拉底出生于周元王八年,他是专门研究性生理和道德的人。亚里大各,又叫柏拉图,出生于周考王十四年,是最著名的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周安王十八年,在新的学术学派没有出现之前,他被西方人所崇拜,其程度与中国的孔子一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老师弟子,各自推崇继承老师的学说,又以标新立异的见解为发展,不墨守成规。)此外还有伊壁鸠鲁出生于周显王二十七年。芝诺出生于周显王三年,倡导斯多噶学派学说。这一时期以阿塞西烈出生于周赧王初年,死于秦始皇六年而结束。至此希腊的学派的分支也就渐渐枯竭了。

  我曾经说过西方人做学问,贵在有独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的思想,而对墨守陈述古人学说不太看重。唯有周朝上下三百八十年之间,创造新知识新思想的作者,重迭出现并成为当时的伟大人物,他们所持有的思想见解和思维规律,为后世所效法,至今已二千年不衰。而在当时东西方相隔一个经度两个大海,其间还有崇山大漠相阻,车船不通,则就不可能用平常的风气来进行讨论。啊!难道这是偶然出现的现象吗?世上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哪怕远在万里,我将背着粮食携带礼品跟随他学习。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