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乌托邦第八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358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乌托邦第八

该章中,作者以自身设计的一群英人移民南澳一岛之事,描绘了一副乌托邦式的社会蓝图。他认为只要做好了选“贤者”、制“刑”、“礼”、“重教化,开民智”的工作,使全体国民万众一心、不可“互争以自弱”,以大家的共同力量和智慧“与其外争”,方能建立繁荣昌盛的国家。总之不少设想是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尤其是以民为本,重制度、重教育、重法治、重开发人民的“仁、智、勇”、“群策群力”等,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我们又接着以前面所说的那几十、几百移民去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海岛拓荒定居的人为例。假设这一群移民中产生了一位十分突出的群众领袖,他灵敏的思维和杰出的智慧超过了整个人群,甚至于类似平常的人其智慧超过牛、羊、狗、马一般,为大众信任并推举出来。于是人们拥戴他为君主,期望他能在富民强国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使人类的创造能力不被自然的威力所战胜。

这位被推为君主的圣人,他如何制定并组织实施治国的方略,不也可以效法一下园丁管理园林的办法吗?

作为园丁,他要求自己选择,种植的花草树木能够顺利地生长,对那些凡是可能妨害其生长的杂草等坚决予以铲除灭绝;当政的圣人要求自己推行的政事昌盛、贤达,对那些妨碍施政进行及人民利益的东西,他要设法予以消除和制约,使它们不能给人民的生存发展带来任何的威胁。所以他作为开疆建国的君主,对于拓荒地的丛生杂草,凶猛野兽,以及殊异的外族,一定要竭尽全力用砍刀、火攻以及刀枪予以毁灭和驱逐。他所尊重的贤达之人给他推荐的各类人才,将成为他理政治国的辅佐,爱惜这些人才,就像园丁爱护园林里的树叶、花朵和果实一样,因为园丁培养的一定是美丽的花草和可口的果木。君王既然要求他的臣民尽量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力量来与大自然开展竞争,他的臣民们当然不能在内部自我相争而削弱了整体的实力。于是,作为君王应发现引起各种内外争斗的原因,并找到其解决的办法。如果是由于生活资料的匮乏引起的矛盾,就应加强生产以满足人民的日常所需,还要不惧强权的豪夺和狡猾贪婪者的私贪。在治国方略上,他还要制定为大家所认可的判定事非的标准及刑律、礼制,使人们能够认同相互间的地界及社会的规则,彼此间不至于相互侵掠和贪夺,为创造太平盛世打下牢固的基础。

凭人力来对抗大自然的天运进程,这对人的力量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人类失败,不仅社会的政治文化难以发展,就连起码的生存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为此,作为君王,首先要对百姓日常的衣食住行予以切实的帮助,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事业能够持续发展。当百姓遭受冷热雨晴的折磨时,作为君主应考虑为他们制造合适的衣物和住房;当百姓遭遇干旱水涝的灾害时,则应帮助他们建设和疏通水道和沟渠;当百姓由于山陵、河川的阻碍而使运输受阻时,还应发动他们架桥、铺路、发展船运和车载能力。再下一步还要发展蒸汽、电力等机械的功能,以使原有的人力和畜力得到成倍的增加。当百姓有病患时,还要有医疗机构和药品,以救助重病的人民并防止其早亡。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要设立监狱、制定法规,以防止强横、懦弱、愚昧和聪慧者之间的各种欺凌和争夺;在国防上要建立强大的陆军和海军等军事组织,以抵御外族的侵独和邻邦的欺凌。所有这些治国的布局和机构的设置,全在于使本国的人民免受欺凌、屈辱,并使他们能顺利地开拓自己的宜于生存之道。其目的就是要使人民勇于抗争,逐步摆脱那种依赖自然、消极等待自然恩赐的保守心态,早日明白创造美好的明天全在于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勤奋努力。

而圣人往往是懂得社会治理的,他本是从被统治者那里得到这一认识的,即凶顽狡诈的民众中是不可能出现清廉公正的官吏的;苟且懦弱的民众中也产生不出英明威武的君王。因此,要达到政绩最佳的繁华盛世,一定要在“人民力量、人民智慧和人民道德水平”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于是圣明的为政者开始举办学校,学校的教义和规章完善后,方可以培养那些仁义、智慧和勇敢的人才,这些仁、智、勇的人才培养出来后,才能共同参与到那些为生存和发展而出谋划策的活动之中,照此下去,一个新生的国家才会日臻富裕而不致日渐贫穷,日益强盛而不致衰弱。

啊,治理国家到了这般程度,自认为也算满意了。但若看看他所实施的这些方略的依据,与园丁管理花草树木的方法无疑是相当接近的,它们之间难道还有什么差异吗?

如果在我们的地球上真有这么一个国家,她的人

民必然会过着快乐安康的生活,该国生产的各种物品,都能够充分的供应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以及其他生活欲望。而人们日常所说的自然威力和生存竞争造成的侵害,在他们的国度几乎一无所见,只有人为的井然有序的治理,得到全民的敬重,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去顽强营生,任何时候没有半点的生存恐慌。自然界那些小到一根草、一棵树、一只鸟或一头兽那样的小生物,他们均可以使之作为人类愉悦身心或适用人类生活的有用物料,人类从它们身上只会获得其益处,而不会受其害。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又因学校的兴办,法律的完善和刑事处罚的得当,以及各项治理措施的公正合理,使得该国有品质缺陷的人一天天减少,而品质高尚而健全的人却一天天增多,使每一个人都能明了自身在社会中的职责和责任,以及应有的先进的人格及道德观念。这样以来,社会成员分工合作,相互予以爱护和支持,进而使人类社会步入良性发展,前途无限的金光大道。

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是从古代到现今都不曾有过的,所以我们称之为“乌托邦”。“乌托邦”的意思是在世界上的现实中并没有这样一个国家,只是人们理想中的一种存在罢了。

然而假若能使我们的后代真正创立这样一个国家,它的一切机制能够达到这一境地,那时这个国度的人民决不会再放任自然力的肆意妄为,而将发动全民的一切力量进行人为的治理,从而创制这种理想的社会。这些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式,我们肯定是可以预知一二的。

〖严复按语〗

这篇文章论述的像“圣人是懂得社会管理的,并是从他所统治的人民那里获取治国之理”的往下十几句话最为精辟透彻。原来欧洲的一些政治专家曾说良好的政治方略就如同好的花草树木,而民众的智力、潜能,就如同可开垦的土壤。民众的智力、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政令畅通就如同有源之水,好的政治措施不用强制推广自然能为民众所接受,而一朝实行便不会被废除。否则,即使有再好的理政方法,稍换一个地方就实行不了了,就如同淮南的橘迁植于淮北便成了枳,这是问题之一;当为政者在位时政令能够畅通,死亡后便政务停歇。若探究为政者的政绩功过之极限,不过是既有社会的大治,也有政治的混乱而已,这是问题之二。这些都是各个国家在发展中所经历过的事件。

西班牙人最信仰宗教,而智力和认识却低下。在明朝的嘉靖、隆庆年间,腓力二世主政西班牙,使其国势一时大为强盛,他的舰队通达美洲大陆,并占领南美,连欧洲也差点被他一统江山。南洋有一座吕宋岛被取名为菲律宾,就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座被他占领的岛国的。到明万历年间,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去世后,其继承人平庸无能,做事优柔寡断,国势由此大为衰减,几乎完全丧失了当初侵占的欧洲地盘。国内财力的削弱,再加上贫穷和各种灾荒,使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生存。直到乾隆初年,查理第三登位主理国政,他治国励精图治,勤恳严谨,在整整花费了20多年的工夫后,方使国运起死回生。但人民的创造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从各方面来说,他的执政时期还算不上真正的善政良国。到了乾隆五十三年,查理第三死亡,西班牙的国势又大大地转弱。虽说从道光、咸丰以来,欧洲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教化宏达而开明,而西班牙王国夹存在它们中间也不可能不受其先进观念的影响,可是直到现在,它们还未有完全成为欧洲第二流主权国家的资格呢!

一个国家在制定自己的国策时,由于其人民文化智力的高低,以及施政的顺利和困难,其区别是尤为分明的。例如英国政府曾主张的平均税收一事,经济学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坚持推进这一主张,然而费尽周折却终未能使这一法令通过。这是因为这一主张在经济学上的理论太过于深奥难解,而人民又始终不明白为何要设立这一税种的道理。此后,决策者们将管理和整顿财政经济的一些知识和启发民众的书汇集成册,颁布法令要求乡村等学校教导学生们学习。到了道光年间时,由于全体民众智识的增长,反对的声音大为减少,最终使这一税收法令大为畅行,而国家和全民都感受到它带来的好处。

那些眼光短浅,自以为是的政治家,谈论治国从不注重首先从教育启发民众入手,只是简单地认为老百姓只会顺从当政者一起干一些可望成功的好事,以图共享成果,而很难想象能与老百姓一块谋划国家的大事。又有些当政者认为,探讨深奥的治国大事是老百姓所畏惧的和迥避的等等。这些都是短浅的缺乏政治眼光的政治家们的看法,这种人是不能在生存竞争之后使其国家繁荣昌盛的。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