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民必然会过着快乐安康的生活,该国生产的各种物品,都能够充分的供应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以及其他生活欲望。而人们日常所说的自然威力和生存竞争造成的侵害,在他们的国度几乎一无所见,只有人为的井然有序的治理,得到全民的敬重,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去顽强营生,任何时候没有半点的生存恐慌。自然界那些小到一根草、一棵树、一只鸟或一头兽那样的小生物,他们均可以使之作为人类愉悦身心或适用人类生活的有用物料,人类从它们身上只会获得其益处,而不会受其害。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又因学校的兴办,法律的完善和刑事处罚的得当,以及各项治理措施的公正合理,使得该国有品质缺陷的人一天天减少,而品质高尚而健全的人却一天天增多,使每一个人都能明了自身在社会中的职责和责任,以及应有的先进的人格及道德观念。这样以来,社会成员分工合作,相互予以爱护和支持,进而使人类社会步入良性发展,前途无限的金光大道。
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是从古代到现今都不曾有过的,所以我们称之为“乌托邦”。“乌托邦”的意思是在世界上的现实中并没有这样一个国家,只是人们理想中的一种存在罢了。
然而假若能使我们的后代真正创立这样一个国家,它的一切机制能够达到这一境地,那时这个国度的人民决不会再放任自然力的肆意妄为,而将发动全民的一切力量进行人为的治理,从而创制这种理想的社会。这些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式,我们肯定是可以预知一二的。
〖严复按语〗
这篇文章论述的像“圣人是懂得社会管理的,并是从他所统治的人民那里获取治国之理”的往下十几句话最为精辟透彻。原来欧洲的一些政治专家曾说良好的政治方略就如同好的花草树木,而民众的智力、潜能,就如同可开垦的土壤。民众的智力、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政令畅通就如同有源之水,好的政治措施不用强制推广自然能为民众所接受,而一朝实行便不会被废除。否则,即使有再好的理政方法,稍换一个地方就实行不了了,就如同淮南的橘迁植于淮北便成了枳,这是问题之一;当为政者在位时政令能够畅通,死亡后便政务停歇。若探究为政者的政绩功过之极限,不过是既有社会的大治,也有政治的混乱而已,这是问题之二。这些都是各个国家在发展中所经历过的事件。
西班牙人最信仰宗教,而智力和认识却低下。在明朝的嘉靖、隆庆年间,腓力二世主政西班牙,使其国势一时大为强盛,他的舰队通达美洲大陆,并占领南美,连欧洲也差点被他一统江山。南洋有一座吕宋岛被取名为菲律宾,就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座被他占领的岛国的。到明万历年间,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去世后,其继承人平庸无能,做事优柔寡断,国势由此大为衰减,几乎完全丧失了当初侵占的欧洲地盘。国内财力的削弱,再加上贫穷和各种灾荒,使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生存。直到乾隆初年,查理第三登位主理国政,他治国励精图治,勤恳严谨,在整整花费了20多年的工夫后,方使国运起死回生。但人民的创造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从各方面来说,他的执政时期还算不上真正的善政良国。到了乾隆五十三年,查理第三死亡,西班牙的国势又大大地转弱。虽说从道光、咸丰以来,欧洲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教化宏达而开明,而西班牙王国夹存在它们中间也不可能不受其先进观念的影响,可是直到现在,它们还未有完全成为欧洲第二流主权国家的资格呢!
一个国家在制定自己的国策时,由于其人民文化智力的高低,以及施政的顺利和困难,其区别是尤为分明的。例如英国政府曾主张的平均税收一事,经济学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坚持推进这一主张,然而费尽周折却终未能使这一法令通过。这是因为这一主张在经济学上的理论太过于深奥难解,而人民又始终不明白为何要设立这一税种的道理。此后,决策者们将管理和整顿财政经济的一些知识和启发民众的书汇集成册,颁布法令要求乡村等学校教导学生们学习。到了道光年间时,由于全体民众智识的增长,反对的声音大为减少,最终使这一税收法令大为畅行,而国家和全民都感受到它带来的好处。
那些眼光短浅,自以为是的政治家,谈论治国从不注重首先从教育启发民众入手,只是简单地认为老百姓只会顺从当政者一起干一些可望成功的好事,以图共享成果,而很难想象能与老百姓一块谋划国家的大事。又有些当政者认为,探讨深奥的治国大事是老百姓所畏惧的和迥避的等等。这些都是短浅的缺乏政治眼光的政治家们的看法,这种人是不能在生存竞争之后使其国家繁荣昌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