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人为第四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3435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人为第四

在生存竞争中,作者认为唯有人类最有实力,人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获胜的法宝。但作者又同时说明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是十分有限的。人类虽然能造“电车铁舰”,但与其他生物一样,“无所逃于天命而独尊”。而所谓“本地最适宜的物种”也仅是暂时的,只有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面前不败下风,方能成为最终的胜者。译者由此感叹到:

仅仅得意于自己人口的众多,是十分短见的行为。只有国家、民族的奋力自强,方为其昌盛的根本。

前面所说的,大都采取自然物来打的比方,而自然不是特别的,它是指那些自远古以来从来经人类开垦和整治的原生态。我们现在试以一空地作为自然来做一番比拟。例如在幽深的山野中,在广阔的岛屿上,或者在遥远的边疆以至更远的地方,从最早的原始时期开始,那些地方还从未有过人类的踪迹;也许在有些地方古人曾开垦过,但却已荒废多年。现在这些地方则荆棘丛生,遍布蓬蒿,没有道路,也难以修整,如果见了这样子,人们会说:“这地方真是荒凉污秽之极!”然而我们应当知道,这些蓬蒿、荆榛等杂草,并不是由人工栽培而成,全靠它们自己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延续,故可以说它们是被自然所选择的最能适宜在该地生存的物种。

忽然有一天,一个人来到此地,砍掉所有坏树和死树,铲除其杂草,并将此地用围墙围起,并在这周围十几亩的地上栽上各种美丽的花草,如挺秀的翠竹,秀美的兰花,以至上千棵的果树,但凡那块土地从未生长过的奇花异草,皆因其主人的喜爱被移来园中。经过这般经营,此地便成为十多亩地的人工园林。这样一来,园内的植物便与园外的野树杂草有着明显的区别了。在围墙以内,不仅沟渠、花台都反映出主人的精密构思,甚至连一草一花的位置都作了刻意的安排,这表示这些草木已不再是天然所养育,此间的植物生长已只适合于人工培育。即使这方园林全为人工造就,也没有什么不可。

但是这座花园既然是人工园林,那么,它就必须依靠足够的人工来维持其繁茂,就必须每天有人来对这些草木进行不断的修葺,铲除园内的杂草和垃圾。只有坚持这样认真管理,这种美丽蓬勃的景象才能长久保持下去。假如我们让它荒废而不去管理,那么过去许多年后,原来高耸的树木便倒塌下来,因肥料的缺乏,人工花草会一天天变得低矮,园中的沟渠也因缺少疏浚而堵塞,而飞禽、走兽、昆虫、莓苔等也开始无休止地啄食、践踏、蛀蚀着这片人工园林。于是墙也坍塌,墙外的原生野草开始侵袭,并在当中的空地落脚,与人工的草木交割缠绕。这些最适宜该地生长的杂草的种子又到处远播繁殖,不到一二百年,我们便发现此处仅剩一片残垣,满眼野蓬杂草,当年园主辛勤开辟的美丽园林,却再也看不到了。于是原先这里曾经繁茂的野草又经激烈的战斗而独自生存下来,并不断留下它那极富生存力的种子。

这正是人们能够耳闻目睹的事实。生物们生存竞争的事实,也正是这样演绎的。

上面所作的比喻,是说明什么是人的力量,10亩大园林的成功,恰好说明了人之创造力所在。大自然演化而成的人类,遍布于身的东西称作“力”,也称作“气”;那存在于人类心灵的东西则称作“智”、称作“神”。人类独有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并用,用它来分解和铸就各类事物,就可以成就任何大自然本身所不能成就的事。人类成就的事可以称作“业”或“功”,或者概括起来统称为“创造力”。

从古代陶制的器皿、酒杯到现代的电车和钢铁战船,其间工艺的精粗迥然有别,但都是人之创造力的体现。因此,人的独有能力是补救大自然所无力成就的那些方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如此,若考量其本质,不仅仅无边荒原上的那些自然生长、自动灭亡的野生植物是出于天然生就,实际上就是那些人工培植的花草树木,亭台垣墙,只要是经过人类辅佐或裁制成的东西,又哪一样不是来自上天的神力呢?常言人的技艺可夺天工之巧,这固然不全是虚妄之言,可是这种面有须髯、眼珠闪动凭手干活、靠腿行走的人类之躯,也是那上苍所赋予的。不仅人的身躯与其他物种不同,而且人类还可运用智慧,思维等去改造自然,甚至制定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礼仪。

虽然人类与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只能秉承事物生死、兴衰的自然规律和生存

竞争的准则,都难以逃脱上天的命运而独善其身。从这一点来说,即使有超然出众的圣人,那怕他建立了自有人类以来,从未有过的兴国富民的丰功伟业,然而从物之天性和承奉天运而言,他们本与昆虫、草木等同出一类。至于高贵与卑贱之差异,那只是物类在进化历程中相互的分化而已。这是那些探索事物进化的自然科学家们共同的看法。

〖严复按语〗

本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物类不靠人工而能自己生长,它即属该生长地最适宜生存的物种。”这一说法本属实情,但若不加以区别对待,也许会使人发生误解,在这里不能不加以论释。

赫胥黎在这里所指的最适宜的物种,不过指的是当地先前已存在的那些物种中的一部分,而从中标举出最适宜的物种罢了。照这般推论,他的这段话便自然是无可置疑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不是该地最适宜的物种,便不可能在该地独自生存并旺盛生长了。然而让这类物种同此地以前从未有过的新物种竞斗,那它胜利或失败的命运便难以预料了,它是否还能成为最适宜的物种,就完全不得而知了。

一般来说,那些四通八达的地区,地界相连,且连绵广阔,新的物种也更容易相通,它们间的生存竞争,由于经历的时间更为长久,故汇集的物种便自然要多一些。至于那些独处海上的孤岛或者深处大陆内地的高山区或沙漠地,因其受雪山或沙漠的地域或气候限制,那里的现存物种,其生存竞争的范围便相对较窄,故在暂时的一段时间内可算生存最为适宜。

但一朝有外来的物种突然闯了进来,于是便开始了一轮新的竞争。常常是在一段时间以后,旧的物种会逐渐消失,新的物种更迭出现并繁衍,这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通日益发达之后,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可以经常看到的事例。以美州来说,它自古以来便缺马,但自西班牙人用船运载它们随人类入境后,如今现在美洲的大多数国家每个家庭都养有这种牲口,而且一些马匹还失控脱离人群,逃向深山老林或了无人迹的荒原,最终成为了新的野马种群,并在山野聚合同类,开始自然地生存繁衍。以澳洲和新西兰来说,此两地本无老鼠,但自欧洲人不断乘船到达这两地后,随船而来的老鼠偷偷溜上岸,并窜入陆地深处大肆繁衍,使得现在这两个国家的整个陆地遍布老鼠这种外来的物种,情况几乎与原来的欧洲无二。原本俄罗斯的蟋蟀旧种又长又大,自波斯的小个蟋蟀流入该国后,制胜并几乎消灭了旧种,到现在反而连一只原来的旧种蟋蟀都不容易捕获了。苏格兰以前曾有过一种擅长啼叫的画眉鸟,后来一种有斑画眉鸟不知由何地侵入,它虽然不善于鸣叫却有着生存繁衍的优势,故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使得苏格兰原先那种会鸣叫的画眉鸟濒于绝迹。又如原澳洲本土的原生蜂类尾部少针刺,但自尾部带针的蜂类一窝蜂拥入澳洲后,那些无针或少针的本地土蜂不几年便被消灭了。

从植物方面来说,中国的薯蓣(山药)是由原菲律宾的吕宋岛引种而来;黄占则来自古国占城;葡萄和苜蓿则是由古代的西域传来;薏苡是由日南(今越南中部一带)传入。这诸种许多的外来植物品种,皆可见之于史书的记载之中。又如南美洲的番百合花,其西洋名字为“哈敦”,它本为地中海东岸的植物,一旦经过人工培植,使其在阿根廷的拉普拉塔四处生长,面积广及几十、几百里地,放眼望去,浑然一片,几乎再看不见别的草木了。

还有其他的自欧洲进入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动植物种类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每当过了十多年后,这些外来的动植物就会遍布那里的山野。这些外来的物种与本地物种相比,其生存力和繁衍的旺盛,已远远越过了原有的物种。既然迁移的物种能在其他的地域照样生长良好,那么谁还说一定要本地生长的原有物种才称得上是最适宜的生存者呢?

难道世界上仅有所说的这些动物吗?假如说本地原产的物种必然最适宜于在当地生存,那么那些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黑人,是什么原因在世界交通日趋发达的今天反而年年在减少呢?据说白令海的堪察加半岛,以前有土著居民好几十万人,而最近却减少到了几万,存留下来的已不是原来的十分之一了。这是一位俄国专家对我说的,他还说再过一段时间恐怕会更少哩!现在人类的生存竞争业已兴起,失败的种族人口一天天减少,而我们单单为种族的人口多而感到得意,那我们的未来靠什么去保证他们的生存和繁荣呢?!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