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广义第二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391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广义第二

此篇中,译者对过去结论的“世变”、“运会”等包含迷信的观点加以了否定,指出所谓的“开天辟地”、“抟土造人”、“真宰”创造世界等,皆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结言。从而说明无论是“动植二品”,还是人类、太阳系的诸星球,完全是“天之所演”的结果,是千万年进化过程的产物。而事物在演进时总是在发展中产生微小的变异。这种发展中的变化和变化中的发展是没有终结的。

事物在自然中循序演化直至向更高一级发展变化,而后获得与之生存发展相适宜的环境,这种运动不知何时开始,也不知何时终结,总是无穷尽地向前延伸着,层层交错、代有更迭,这就是所谓“世变”或“运会”。而这“运”,可用于探明一些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会”则可以使人明了事物遭遇,分合的过程,这些道理,在古时已有学者予以了阐发。但是古人以为事物的变化规律是沿着圆形的曲线进行的,转一圈后总是由起点又回到了终点。对古人来说,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是循环往复的简单变化。但现代人的看法与古人却大有出入,以我等看来,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先由简略到繁杂,由隐微至显达。我们所说的“运”常理解为这样;而“会”

则大有不同,正如我们眼前的一种动物,如果追溯它最初的模样,将会发现它一代又一代所发生的变化,即使这种变化或变异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显得异常微小,通过化石等证据的考察研究,我们都能找出它的踪迹。如果我们追溯到它最初的原始形态,我们便不知它是属于动物、植物,或是其他物质了。

凡这些事物的运动规律,均源于这些有机生命体不息的本能求生精力,如果静观细察,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小的生命体我们可以穷究至爬行、飞游类禽虫动物,大的可以推至日月星辰乃至天地;对于隐藏的来说,我们甚至可以察知人类那些隐藏于脑中的神奇思维、聪慧、圣明和狂放的思想根源;对于显明的来说,我们也可发现那些社会、政治、风俗、法规体制等的变革规律。

它的重要性以一句话来概括,即前面我们所说的“天演”。这一学说虽在远古早已发端,但在最近50年才大为畅行。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对许多未知问题加以更加实际的测察。

自古以来,思想家们大都持一种学说来谈天论道,专家们也常以一种观点来论说世间造化。例如有人说在开天辟地之前,大地处于混沌未开的模糊世界,一切物质交缠不清。待到有人将混沌天地进行剖析分解后,才将浑黄的大气分成洁净和污质两种,一种往上冲,一种朝下聚,故才有了我们说的天与地。又有人说人类由远古女娲等捏泥而成,最后又通过祷告太阳神方有了白昼,由此推论由一根草、一朵花以及爬行飞游、虫禽动物等,全在开天辟地时已由上帝天皇定其之形。传说那时的天皇等竭力挥散分解洪荒之时的混沌之气,确定天地日月,并号召世间万物占有各自的位置,于是万物便在各大地的空白之处发生出来了,世界的创造就仅在一瞬之间。还有人说巡游世界的天王还能每时对世间万物予以审鉴、监督,对顺天而行的生物,他可以降以吉祥;对大逆无道者,他也可以惩以灾祸,在冥冥之中掌握着万物的奖罚大权。这些说法听起来都很美好,但难以确认其虚实,因为没有确切的明证来加以核实。因此,如果用进化论的观点来阐述事理,那么,像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一类所提倡的上帝等创造世界的教义便统统行不通了。

那些拔地参天的大树,是由一颗小小的种子长成,那些羽蔽天日的大鹏,原诞生于一枚小卵。它们都弃旧图新,逐步改变了原先的旧样,但都是从相互承接、逐级变化中走来。当然这里另有一不可违背和不能改变的规律贯穿其中,这种规律虽不是始创,但却有相当的依据;虽固定不变,但并非异道邪说。假如真有上帝的存在,则“天演”一事,也可以说正是上帝的功能所在。只是在他创立宇宙之时,掌握事物变化的前因后果等情况,尚不能一并具备,因此他定不会在天地气运已开始运动,万物已开始生成变化时,有任何先天的措施安排在其间。因此,所谓的“天演”之事并非只发生于生物之间,而是包括人和世上一切事物,大至从宇宙的各种天体及其难以计数的行星;以时间而言,可以说既没有开始,又有开始之前,既没有终结,还有终结以后。在这博大的时空中,没有一样事物是能躲过自然演化过程的。

要论述透这些问题是极其困难的,决不是一两本书所能说清楚的。现我暂且从生理和政治方面大致论说一番,故先撰有该内容的导言十余篇,用以连接其要旨。即使这样,若能由专议一事并能联系到其他事理,而善于思悟者又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那么,那些手持通往未知世界大门钥匙的人,将任重而道远!

〖严复按语〗

斯宾塞关于“天演”的定义是:“天演”是敛聚世间一切质量,排斥一切分散之力。当天演进时,事物是由纯粹到混杂,由流动到凝聚,由混沌到分解。总是内质与外力相互作用,使之相互转化。”同时他又写了

几十万字的论述来阐说这一领域的事例。斯宾塞的文章广泛而精深,暂不能快速译就,如今我只能按照我所能记得的主要内容,杂取其中部分来简略述之,当然谈不上任何细致。

斯宾塞所说的“敛缩而聚合物质”一句,以太阳系的形成举例,太阳系原为星气,名叫“星云”,它散布于宇宙四方,其(原子)质点本身巨大且温度很高,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后在运动中敛聚各种引力,聚合成各种形状的星体。太阳位于太阳系之中,有八大行星围绕它运行,它们在运动中不断聚集和分解着物质及能量。这种运动至今仍在进行。

斯宾塞所说的“辟以散力”,即排斥一切分散之力,如物质在聚合成熟、光、声等运动中,皆需消耗自身之力,正如现在的太阳达不到古时太阳的温度,地球也在逐日萎缩,八大行星和彗星的运行速度也在减慢,历经更长岁月,它们也许由于不能排斥太阳引力而与之汇成一体。又如地球进入流星轨道,往往会遭遇陨石。而现在,太阳仍旧每日白白地分散着自己的热力。在聚合与分散的运动中,太阳系仍未停止。其他方面,如动植物的生长、一个国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等,虽然物类之间的发展变化差别甚大,但均是依照这一成例来进行的。

所谓“纯粹到混杂”,指的是各种事物的发生均自最简单开始,最后便开始综合交错、趋于复杂。如太阳系当初只是一团气体,地球的质地本属流动体,动植物起源于胚胎和萌芽,各类器官原始而简单。而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形成之初,没有现今所谓的高低贵贱、君臣上下、小人君子等的区别,社会人群间也没有有目的、有规划的协调和合作。如事物演进的程度越浅,其质点就越保持着最初的纯正,到演进程度大为深化时,动植物的器官将更加趋于完备,此时物类的区别将增大,且开始相互作用以形成自然的生物链了。

所谓的“从流动到凝聚”,这里所指的“流动”不是别的,而是指那飘动的质体,只是由于有些物体自身强大的吸引力才使周边的一些质体没有流失而已。最初的原始动植物体皆柔软嫩滑,但最终却变得坚硬强壮。居于荒僻之野的草民,大都是落后的游牧民族;而居于文化中心的城邦居民,其文明与教化程度则兴盛许多。这些事例也证实了这方面的道理。

所谓“由混沌到分解”中的“混”是指杂而不纯之意;而“由浑之画”中的“画”,则是指物体有一定的形体结构和较分明的界线。那些纯但又在运动的物体并非不“浑”;而那些杂而凝聚的物类又并非没有明显的自身形体和界线。专门谈论从纯粹到混杂,由流动到凝聚,而不说所谓由“浑”至“画”的规律,那么凡是物类的弊病和混乱,也可以像刘禹锡、柳宗元所主张的“物质的本原被败坏为痈痔毒疮”的说法,也可能被称为“进化”了。因此,在这两点之外,一定要将“由浑沌到分解”的观点增加进去,该理论的观点才算完备。物类到了分解的过程,即已前进至极点,就要后退了,如人自壮年进入老年后,便难以学习新事物;一国的施政方针执行久了,当政者便会固守陈规,不自觉地去维护旧法,这些对于“进化论”来说,都是同一道理。

所谓“物质、机械力混杂融合,相互作用,产生变易”,这也是“天演”最重要的涵义,不能忽略和遗漏。前言所说的“排斥分散之力”的问题,虽然物力不能散尽,否则物类必死,那样,物类的进化过程我们就看不到了。因此,当一物类在演进之时,其本身包涵具备有一定的力,这种力能与其质等相互调剂和平衡。应当知道,力能够固定质,而质也能约束力,质若一天天地不同,其力也就随之不同了。故物类在其生长期时,其质点之力丰厚。如化学上所称的“爱力”,就是这种力的体现。当物类进入其鼎盛期时,其本力将更加富足。我们进一步再以太阳系来作比喻,当太阳系还在“星气”、“星云”阶段时,整个星系的物体,皆有自己质点的力,到现在大多星体在宇宙中游动,围绕自己的轴心运转,靠的也是人们所说的质力。人身上的血液是通过肺与氧气结合,方全身流通并维持着生命,食物在通过胃肠而消化成残浆,再与肝肺作用而生血液,这也应是质点之力的功能。人的各种感官与外界物类相接触,由感官神经将感觉传至脑的神经中枢,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此后再由思想产生出人的某种欲望、欲望又指挥人形成各种行动。在产生欲望之前,各器官本身具有的力为质点之力,当到了肺叶张开,心跳加速、胃肠回旋、思维运转,以至于做出叩拜、舞蹈、歌咏、呼唤、举手投足等一类活动时,那就是物类整体之力了。质点之力与物体之力,相互依存,但却具有隐蔽和明显的区别,正如斯宾塞所说,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变化。”

“天演”即进化的意义所包涵大致已如上文所述,而斯宾塞甚至把“天演论”结合到工业、农业、商业、军事及语言文学中去,他认为上述这些领域皆可以“天演”来考察和论述他们的发展和兴衰的根由。如果能够善于理解其言并能深入思考者,如果真能从中受益,这无疑是一件愉快的事。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