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几十万字的论述来阐说这一领域的事例。斯宾塞的文章广泛而精深,暂不能快速译就,如今我只能按照我所能记得的主要内容,杂取其中部分来简略述之,当然谈不上任何细致。
斯宾塞所说的“敛缩而聚合物质”一句,以太阳系的形成举例,太阳系原为星气,名叫“星云”,它散布于宇宙四方,其(原子)质点本身巨大且温度很高,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后在运动中敛聚各种引力,聚合成各种形状的星体。太阳位于太阳系之中,有八大行星围绕它运行,它们在运动中不断聚集和分解着物质及能量。这种运动至今仍在进行。
斯宾塞所说的“辟以散力”,即排斥一切分散之力,如物质在聚合成熟、光、声等运动中,皆需消耗自身之力,正如现在的太阳达不到古时太阳的温度,地球也在逐日萎缩,八大行星和彗星的运行速度也在减慢,历经更长岁月,它们也许由于不能排斥太阳引力而与之汇成一体。又如地球进入流星轨道,往往会遭遇陨石。而现在,太阳仍旧每日白白地分散着自己的热力。在聚合与分散的运动中,太阳系仍未停止。其他方面,如动植物的生长、一个国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等,虽然物类之间的发展变化差别甚大,但均是依照这一成例来进行的。
所谓“纯粹到混杂”,指的是各种事物的发生均自最简单开始,最后便开始综合交错、趋于复杂。如太阳系当初只是一团气体,地球的质地本属流动体,动植物起源于胚胎和萌芽,各类器官原始而简单。而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形成之初,没有现今所谓的高低贵贱、君臣上下、小人君子等的区别,社会人群间也没有有目的、有规划的协调和合作。如事物演进的程度越浅,其质点就越保持着最初的纯正,到演进程度大为深化时,动植物的器官将更加趋于完备,此时物类的区别将增大,且开始相互作用以形成自然的生物链了。
所谓的“从流动到凝聚”,这里所指的“流动”不是别的,而是指那飘动的质体,只是由于有些物体自身强大的吸引力才使周边的一些质体没有流失而已。最初的原始动植物体皆柔软嫩滑,但最终却变得坚硬强壮。居于荒僻之野的草民,大都是落后的游牧民族;而居于文化中心的城邦居民,其文明与教化程度则兴盛许多。这些事例也证实了这方面的道理。
所谓“由混沌到分解”中的“混”是指杂而不纯之意;而“由浑之画”中的“画”,则是指物体有一定的形体结构和较分明的界线。那些纯但又在运动的物体并非不“浑”;而那些杂而凝聚的物类又并非没有明显的自身形体和界线。专门谈论从纯粹到混杂,由流动到凝聚,而不说所谓由“浑”至“画”的规律,那么凡是物类的弊病和混乱,也可以像刘禹锡、柳宗元所主张的“物质的本原被败坏为痈痔毒疮”的说法,也可能被称为“进化”了。因此,在这两点之外,一定要将“由浑沌到分解”的观点增加进去,该理论的观点才算完备。物类到了分解的过程,即已前进至极点,就要后退了,如人自壮年进入老年后,便难以学习新事物;一国的施政方针执行久了,当政者便会固守陈规,不自觉地去维护旧法,这些对于“进化论”来说,都是同一道理。
所谓“物质、机械力混杂融合,相互作用,产生变易”,这也是“天演”最重要的涵义,不能忽略和遗漏。前言所说的“排斥分散之力”的问题,虽然物力不能散尽,否则物类必死,那样,物类的进化过程我们就看不到了。因此,当一物类在演进之时,其本身包涵具备有一定的力,这种力能与其质等相互调剂和平衡。应当知道,力能够固定质,而质也能约束力,质若一天天地不同,其力也就随之不同了。故物类在其生长期时,其质点之力丰厚。如化学上所称的“爱力”,就是这种力的体现。当物类进入其鼎盛期时,其本力将更加富足。我们进一步再以太阳系来作比喻,当太阳系还在“星气”、“星云”阶段时,整个星系的物体,皆有自己质点的力,到现在大多星体在宇宙中游动,围绕自己的轴心运转,靠的也是人们所说的质力。人身上的血液是通过肺与氧气结合,方全身流通并维持着生命,食物在通过胃肠而消化成残浆,再与肝肺作用而生血液,这也应是质点之力的功能。人的各种感官与外界物类相接触,由感官神经将感觉传至脑的神经中枢,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此后再由思想产生出人的某种欲望、欲望又指挥人形成各种行动。在产生欲望之前,各器官本身具有的力为质点之力,当到了肺叶张开,心跳加速、胃肠回旋、思维运转,以至于做出叩拜、舞蹈、歌咏、呼唤、举手投足等一类活动时,那就是物类整体之力了。质点之力与物体之力,相互依存,但却具有隐蔽和明显的区别,正如斯宾塞所说,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变化。”
“天演”即进化的意义所包涵大致已如上文所述,而斯宾塞甚至把“天演论”结合到工业、农业、商业、军事及语言文学中去,他认为上述这些领域皆可以“天演”来考察和论述他们的发展和兴衰的根由。如果能够善于理解其言并能深入思考者,如果真能从中受益,这无疑是一件愉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