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察变第一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411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察变第一

察变,即考察事物在自然演进中的变化。作者从自己在伦敦南郊面对一片荒野时引发的感叹,说明事物的进化是永久不变的真理。黄芩小草,历经万年犹生,“天道变化,不主故常”,却能万劫不灭,说明该事物有极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由此作者提出了“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 即“物竞”、“天择”)的观点,这正是所谓“天演”的主旨。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这天独自坐在伦敦的一间房屋内。这间房位于英国伦敦的南面,它背靠高山,前面是一片旷野。栏杆外的各种景色,就像近在眼前一般。于是他忽然想到了遥远的2000年以前。当罗马的恺撒大将还未到达的时候,这里有些什么样的景物呢?估计那时只有天地混沌时期的原始荒原,人类尚未有能动的社会活动。

而人类所行走的那些道路间,不过散乱地堆垒着几处荒坟,而路旁那些无论是高岗矮坡或是灌木荆棘,各种植物皆杂乱无序,决不会像今天一样经过了专门的修枝和整理。疯狂向上的草木和枝干交缠的藤枝,都仿佛在为一缕阳光和自己的生存空间而竭力争雄。它 们 各自依靠着脚下的一捧不大的土地,顽强地与夏日的酷暑和冬天的霜冻开展着激烈的抗争。那些来自西边大西洋或东边北海的狂风,一年四季轮翻吹刮、怒吼,一刻也未停过。在一些树的枝丫上面饱受着各种鸟兽的摧残、啄毁,而根部又遭蚂蚁蝗虫等的啮咬和折磨,以至这些树逐渐憔悴虚枯,大都在生死中徘徊,有时繁茂与枯萎只在片刻之间,而人们对其终极原因也难以详究。那些繁茂昌盛的草木,也不过是依仗与生俱来的所有本能,以 保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罢了。仅观几亩草木之间,生存的战斗炽热而惨烈,强大的总是最后消亡,弱小的也总是最先枯灭,但总有胜利者在激烈的生死之搏中赖以存活。似这种生物间生存的较量,不知从什么时间已经开始,更不知什么时候能够结束。如果在其间不施以人力加以有序整理,那么任许草木相互倾轧,尽力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不断相互吞并,那么,最终的生存之战将延续过去的混乱和惨烈。这 其中的根本原因,有 谁去认真加以考察呢?

在英国南方的原野上,像黄芩一类的植物有很多,在 没 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那些穿兽皮、持石斧的原始人就曾经践踏和采撷过这些植物,我们现在看到的仍是它们的后代。在远古时期,虽地壳尚未有大的变化,但英国所处的一些岛屿仍属冰封的区域,黄芩等却能忍受世纪严寒而存活至今,依常理它比现代的属种更具生命力。黄芩仅是一种微小的草本植物,而追溯它的祖先则可到遥远的太古时代,若以上中下三古时期与之相比,也仅如山间的一段细流,而以大江相比此时间也仅为一条小支流。故而自然界的事物发展千变万化,往往没有不变的定律。但是,从太古时期到现在,事物的这种变化大概是徐徐渐进的。

学浅之人不思探求,故往往得出自然界各种事物只是简单重复,而不生质变的定论。实际上我们眼前的一些事物,正是从千百年我们还尚未彻察的变化中进化而来。在 亿万年的地壳运动中,几经多次我们无法知晓的移动变化,地球才有现在我们看到的现实奇观。而从现在至未来,山川谷地等的变换迁徙,又属于我们能够探索了解的事物,这是现代地理学已经能够查证的范畴。倘若有人对这些话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那么我们获得这种证据的科学方法已不再遥远。如果我们就在其站立的地面往下挖掘,只要深度超过几丈深,就可能发现有海生物化石的白垩化学沉积岩,于是我藉此方知这块地在远古时曾经为海洋。白垩沉积岩中的海生物化石原为海中的螺蚌等脱去外壳后堆叠而成,如在显微镜下观察,甚至可以看清当年这些海生物的躯干骨骼。如若此地以前不是海洋,那这些多如沙粒般螺蚌遗体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故沧海变陆地,就并非痴人荒诞之言了。地质学家曾查验分析过各类化石,认识到生物丰富多样的品种有规则地进行着各自的变化和变异,只是这种变化缓慢而微小而已。即使我们有着彭祖和老聃那样的长寿,我们也难以发觉一个事物变化的细微差别。就 如 同昆虫蟪蛄不明白一年四季的区别和植物朝菌不知初一、十五一样。因此,我们认为自然界恒久不变的概念是错误的,而一些事物在历经万年仍然存在的原因,蕴含在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运动中间。我们现在观察到的一些事物,有的经过几十年便可发现一些变化,有的则要经过二三万年方能发现微小的变化。如果仅靠眼前这点现象去预测某种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物未来发展没有止境,谁也难以预料它的最终结局。

虽然天体运动的一些规律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其间仍有一种不变的法则在操纵着这种变化。这种不变的法则是什么呢,它的名字就叫做“天演”,即自然界万物的演化历程及规则。

把“天演”作为自然界不变的法则,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叫做“生存竞争”,另沙岩磐石摄影当代变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不仅人类在不断发展变化,整个自然界同样如此。

地球自诞生之日至今,无数次河流改向,众多的高山被夷为平地、平地抬升成高山,宽阔的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该图是位于犹他州的沙岩磐石,是在自然力量的侵蚀下,经过千

百万年发展的结果。

一方面我们叫做“ 自然 选择”。各种事物无不受其制约,而对于有生命的生物来说,尤其如此。所谓的“生存竞争”,指万物在有限的同一环境下相互竞争,以求 本 种 属 的生存及繁衍。生物间这种无休止的争斗,终于使一些生物存活下来,而另一些则灭绝了。

这种由“生存竞争”演化出的两种结果,却又应归因于“自然选择”这种自然法则。在生物的激烈竞争中,其中一些能够最后存活,必然有着它能够生存下来的具体原因,一定是它能够利用自身具有的全部潜能,对周边的环境、资源及天时地利等物质力量和机遇等相互协调和作用,形成一种独有的合力,方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从而保全自身而免于灭亡,最终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表面上看,这些存活的生物好似受到了大自然特别的惠顾而被自然所推举出来作为胜利者,从而保证了属种的生存延续。这种现象我们就称作“自然选择”。所谓“自然选择”,是指某些生物顺应自然而被自然所惠顾,表面上似乎没有激烈的竞争,实际上这种激烈的竞争却无处不在。斯宾塞曾说:“自然选择在既保存了那种最适应生存环境的那些生物。同时又在万物相互激烈竞争的同时,对竞争的强者加以选择,通过一波又一波的竞争和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万物变异、转化的情况便一一出现了。

〖严复按语〗

“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这两个名词,是英国人达尔文所研究发明的。达尔文所撰写的《物种起源》一书,考察了众多自然界里的动植物,分析论述了这些动植物缓慢变异的原因。而在此以前,研究生物学的学者们大都主张不同物种是被自然界分别创造出来的观点。

最后一百年来,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这些古代学说的不妥之处,例如法国人拉马克、爵佛来;德国人方拔、万俾尔;英国人威尔士、格兰特、斯宾塞、欧文和赫胥黎等,他们都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也先后以不同的观点闻名于世界科学界。这些名家们仔细观察,亲历实践,均对生物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周详的论证,并开始觉察到凡有生命之物,如开始属同一种属,最终都会发生变异。自然界虽然确立了最初的物种,但随后却用其巨大的力量来继续运作它,使它在自然中不断发展变化,从而才使一些物种达到了现在这样的水平。物种的起源和变化本出于此,根本不存在什么上苍先天的创造问题。

然而,这些名家们的学说在他们当时还不能得到普遍的认可。直到咸丰九年,达尔文的原始社会岩画新石器时代人类诞生后,人们逐渐形成了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社会。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阶段。共产主义者认为,社会不断发展,终究会到达它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图为原始社会的洞窟壁画,描绘的是原始人的生活场景。

著作问世之后,世间的舆论才趋于协调和统一。在此以后、欧美各地的生物学者,大都开始崇尚达氏理论。这个时候,天然矿产也逐步得到开发,在挖掘地层的过程中,远古的动植物化石被一一发现,不少物种早已灭绝,现已不存。自然界的各种动物,从虫鱼禽兽到人类,皆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环环相扣,不 断 适应环境的演化的结果。由于远古化石的进一步发掘,使达尔文的理论更进一步地得到证实。为此,赫胥黎说道,古时人们大都以为大地静止不动,处于天体的正中,而日、月、星、辰则以地球大地为中心,拱卫、环绕在其周围有序运转。

直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创立后,人们才知道地球本属于一颗行星,紧绕太阳规则地运行;古时人都认为自己是世间万物之首,是 上 帝或女娲的杰作,与世间其他的生物决然不同。

自达尔文的学说在众多实证的情况下创立后,方知道人类也是万物演进中的一员,一 边 正为生存抗争,一边又向更高级的阶段演进。因此上帝造人或女娲造人之类的古代说法,是断不能相信的。自 从 出 现 了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天文学才有了科学的阐释;正如有了达尔文,生物学的正确论述才得以确立。

斯宾塞与达尔文同时代,他根据生物进化原理也写出了一部名为《综合哲学体系》的书,他将天地、人类、人之形气、心性及动植物等的变化,皆用进化论的观点贯穿其中。使他的论述尤为精深、宏大、富丽。他在该书的第一卷开宗明义,汇集当时自然科学的所有成就,阐发了进化论的基本宗旨和原则;在第二卷中,他应用进化论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生物学的现象;在第三卷中,他以进化论的观点来阐述心理学;第四卷他用进化论的原理来论述社会群体的生存法则;第五卷他则专述社会道德的本源,明确政治教化的系统和规则;最终他以提出捍卫种族进化的公共原则和方法来结束全文。鸣呼!欧洲自出现人类以来,还不曾产生过这样轰动的杰作!(鄙人最近翻译的《群谊》一书,正是该书第五卷中的一篇)斯宾塞先生至今尚存于世,年逾76岁,他那部五卷本《综合哲学体系》全书去年业已完成,这是他用尽毕生精力和心血完成的一部伟大杰作!达尔文生于嘉庆十四年、卒于光绪八年;赫胥黎则在光绪二十一年与世长辞,享年70岁。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